文言文反问句式孰与乎举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4收藏

文言文反问句式孰与乎举例,第1张

1 文言文句型 孰

孰的意思有1、熟烂,多用于食物2、成熟,如谷物成熟3、形容词,表示缜密,详细,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指仔细审视(徐公)4、代词,指谁,哪个人或哪些人,或者是什么。就是提问里的用法了,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意为老年人学习,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这里孰就代指了炳烛与昧行。乎在这里意为呢,是句尾疑问词。乎多用于疑问,感叹等情况。所以孰。乎句型就可以依照第四个意思套用。

答得不好,但是我看文言文的经验就是知道每个词的意思后,找例句套用,就可以加深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2 文言文里孰与的用法,急

“孰与”两词连用,是一个固定格式,表比较,而不是倒装句。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 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一、 判断句 判断句常用语言标志为:“……者也”、“……者,……也”、“……,……也”、“乃”、“为”等等。

者,助词,与前面的词语或短语构成名词性短语,如“……的人(或东西)”;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可译为“了”,或可不译。 1、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2、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3、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4、夫战,勇气也。(同上)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二、 倒装句 1、主谓倒装。

往往是为了强调谓语。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常常前置谓语,以突出和强调宾语。

如: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二是疑问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也常常前置,以突出强调宾语。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3、介宾倒装。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语“谁”放在介词“与”之前。

应为“吾与谁归? 4、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是状语必须放在谓语之前以修饰谓语,但文言文常常倒装,将状语放置在谓语的后面,以强调状语。

如: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状语“以尉首”放在谓语“祭”的前边,应为“以尉首祭”。

5、定语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定语都是放在主语、宾语中心语的前边起限制或修饰作用。

但在文言文中常常倒装,将定语放在主语、宾语中心语的后边。 如:为人五、为窗八。

(《核舟记》)定语“五(个)”和“八(扇)”分别在宾语中心语“人”和“窗”的前边了。应为“为五人,为八窗。”

三、省略句、省略句有多种情况。 1、省主语。

如: (1)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在句首省略了主语“渔人”。

(2)见渔人,乃大惊。(同上) 在句首省略了主语“此中人(或桃花源中人)”。

2、省谓语。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与“三”的后边省略了一个主语“鼓”字;“衰”和“竭”的前边省略了一个主语“气”字。 3、省宾语。

如: (1)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在“问”的后边省略了宾语“渔人”。

(2)使与台齐。(《童年记趣》) 在“使”的后边省略了宾语“之”。

4、省介词“于”。如: (1) 场主积薪其中。

(《狼》)在“积薪”的后边省略了介词“于”。 (2)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四、被动句 被动句常用语言标志是“为……所……”,可译为“被……所……”。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还有一个是“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感”字活用而造成被动。

4 文言文中的此不为和孰是反问词吗

句中有“安……乎(哉)、安能、安得、何能、何得、不为……乎、不亦……乎、何……为、无乃……乎、其……乎、庸……乎、得无……乎、得无……耶、独……耶(哉)、非……欤、况……乎(欤)、岂……哉(欤、乎)”等词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 特殊句式类型有哪些

麻烦补充说明,是英语中的特殊句式类型还是文言文中的? 1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谓语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 (4)省略介词("以","于") 例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省略介词宾语(即常说的"介宾") 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2判断句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者也"句式表示判断,人是) 3倒装句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2)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例句: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如: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3、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 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用“之”“是”来提宾如: 何陋之有? (3)定语后置 1 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2 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4)介词结构(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1]"于(乎)+宾语”结构 1表示比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2表示处所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3表示对象 赵氏求救于齐(赵国向齐国求救)(触龙说赵太后》 4表示被动(参见被动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2]“以+宾语”结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4被动句 [1]、用“为……所”表被动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3]、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4]、用“见”表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5]、用“于”表被动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6]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固定句式 [1]与“所”以有关的固定格式 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之前,组成“所……”字词组,也叫作“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如:“所吃”即“吃的”在文言中经常用在“有”“无”之后,形成“……有所……”、“……无所……”的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的人、的事、的东西)……”“……没有什么(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意思例: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2] 与“以”字有关原固定格式 “有以……”译为“有什么可拿来的”“无以……”译为“没有什么可拿来的”如: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3]与“何”字有关的固定格式 文言文中与“何”字有关的固定格式比较多,表示特定的语气,有时表示疑问,有时表示反问,有时表示感叹 (1)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奈何,若何、如何”,译为“怎么样”、“怎样”“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秦国如果)取走了我们的璧,却不给我们城,怎么办?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吕氏春秋》——商汤向伊尹询问:“想要取得天下,怎么办?”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借你的力量,否定还不能铲平魁父那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怎么样? “如之何”、“奈之何”用作状语时,应该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用来反问原因“之”字成了一个纯粹的音节助词“如之何”、“奈之何”可译作“怎么”、“为什么”例如: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君臣之样的道理怎么能废弃他呢? 何如德之衰也!《庄子·人世间》——怎么德行这么衰微! (2)、表达反问的固定格式 反问语气就是一种明知故问的语气这一类的固定格式有:“何(奚)以……为”、“何……为”“何(恶)用……为”、“安以……为”、“曷……为”这是文言文中常常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种句式表面上是问句,其实是对事情的坚决否定其中“何(奚、恶)”是疑问代词,“以”、“用”都是动词,“为”是语气助词一般可译为“还要……做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例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这是国家的臣子,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此外,还有:“何……之有”、“何有……”。

1 初中语文文言文文学常识表

6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 ---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

2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3 文言文,文学常识

书信

尺牍,信礼

第一个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4 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

文言文翻译

(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

(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

(三)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

4、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二”中“岁”换成“年”。

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5 文言文记铭说表的文学常识

说: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说,也称杂说。 是一种文体说这种文体很象现在的杂文或短篇的小论文。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早期的“说”是谋臣向君主献计献策的“说辞”,要求深入浅出,生动婉转,多借助比喻、传说、寓言等来增强说服效果。后来“说”体由口头转向书面,演变成阐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的文体,形式自由活泼,带有杂文、杂感性质,或侧重记叙,或侧重议论。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一般不采用“论”这种体裁。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等。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记: 描写事物的书、文章或文体志 也是古代文体一种 有“志”的意思:~载。~述。笔~。杂~。旅游~。大事~。《岳阳楼~》。

表: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6 七上下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归纳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1)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其类有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

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 ”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

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

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

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

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① 宋何 罪之有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 也。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

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

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

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2)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

龙最早出现在5000年前的一座原始社会的墓葬中,现在陈列于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这是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没有艳丽的颜色,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兽,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特别注意,龙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龙,而是蜥蜴鳄鱼之类的动物

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刚刚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矿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龙在魏晋如竹林七贤,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帝王贵胄使它至贵至尊,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

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考古专家认为,早期的龙就是一种头上带角的蛇,是一种纯粹的爬行动物;而有些人则认为,龙最初形成地,龙头很像猪,龙身则与蛇身相同;还有人指出,龙是由鳄鱼蜕变而成的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

1 语文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简析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 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 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 (1)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其类有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

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

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

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

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

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 罪之有 ?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虢之谓 也。 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 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 就是这种格式。

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

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

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 (2)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

2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

原发布者:智拓法律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词性实词与虚词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人或事物的名称。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闰土”“父亲”;表示处所的如“三味书屋”;表示时间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间”“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匾”“画”“古树”“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2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表示动作行为的如“穿”“跳”“爬”“走”“纪念”“责备”;表示存在变化的如“有”“增加”“缩小”;表示心理活动的如“想”“懊悔”;表示可能、意愿的如“应该”;表示趋向的如“下去”“上去”;表示判断的如“是”。3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下边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5数量词7介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

3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

4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语法集锦

DD1:常见文言虚词详细整理(1):安、而、尔、夫、盖、故、何 --------------------------------------------------------------------------------作者:- 安 ⑴怎么,哪里。

例: 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又安敢毒邪? ④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⑤安能复为之下乎! ⑥安能抗此难乎? 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⑧君安与项伯有故? 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域? ⑩安得使余多暇日。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⑵安全,安定。 例: ①谢庄遂安。

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⑶安逸。

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⑷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⑸哪里,什么。 例: ①君谓计将安出? ②欲安所归乎? ③沛公安在? 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⑤洞庭君安在哉! 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⑹安抚。

例: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⑺平静。

例: 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

②恬然自安。(安:这里指内心平静。)

③孔明恰才心安。 ④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

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尔 ⑴同“耳”,罢了。例: ①无他,但手熟尔。

②非死则徒尔。 ③以头抢地尔。

④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 ⑵你的,你们的。例: 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③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④予佐尔贾。 ⑤以吾一日长乎尔, 吾以也。

⑥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⑦与尔三矢。 ⑶那。

例: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从那时以来。)

⑷作助词。例: ①始尔未为久 ②呼尔而与之 ③子路率尔而对曰 ④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⑸如此,这样。

例: ①君尔妾亦然。 ②作计乃尔立。

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夫 ⑴丈夫。

例:①其夫呓语。②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③夫妻隅。 ⑵成年男子。

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②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③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⑤一夫夜呼,乱者四应。⑥吾,义夫也。

(3)作语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例:①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

②夫战,勇气也。③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⑤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⑥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⑦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⑧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⑨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⑩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1)夫精念存想。(12)夫我乃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1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14)夫天者,人之始也。

(4)这,那。例: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⑥亦犹夫人之情也。⑦曾不异夫腐鼠。

⑧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⑨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⑩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11)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器矣。

(夫:一说作助词。)(1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5)作语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例:①嗟。

5 语文的语法知识如何理解 6 举例初三语文文言文相关的语法现象请分别举例一下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动词使动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例如: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是主语 “(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形容词用作意动: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 例①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例②的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宾语前置有4种1用”唯”作为标志的,如”唯你是问”2用”之”作为标志的,如”句读之不知3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莫余欺也4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精锐教育长宁天山中心语文组。

文言文反问句式孰与乎举例

1 文言文句型 孰 孰的意思有1、熟烂,多用于食物2、成熟,如谷物成熟3、形容词,表示缜密,详细,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