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真的无敌吗蒙古骑兵到底有多厉害
蒙古骑兵真的无敌吗蒙古骑兵到底有多厉害
在平原上用步兵击败骑兵的只有一个人,明武宗,他在应州与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达延汗大战,以基本的步兵对抗数万蒙古骑兵。明武宗这个从来没打过仗的家伙却是个战术大师,他知道骑兵快马风刀往来如飞,不能拉开战线打,更不能笨到平推。
他先命令王勋所部前出,利诱达延汗进攻,达延汗中计,集中兵力围攻王勋所部,王勋死守,骑兵在面对步兵阵列的时候没什么太好的办法,步兵的长弓射程远,又有盾牌保护,设立拒马可以让骑兵望而怯步,达延汗只能围但是无法短时间内吃掉王勋所部。
明武宗命令游击时春、辽东左参将萧滓驰援王勋,游击周政、副总兵朱銮、大同右卫参将麻循、平虏城参将高时尾追,调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都勲、庞阴,游击靳英勒兵与诸军在阳和汇合。参将江桓、张晨为后应。张輗、孙镇、陈钰、王勋在应州城南五里寨与蒙古大战,傍晚,蒙古骑兵沿居住山撤退,部分兵力围王勋部。次日清晨大雾,鞑靼撤兵。
王勋、朱銮、守备左卫城都指挥徐辅入应州城。十月初五,王勋等出城与鞑靼战于涧子村,萧滓、时春、周政、麻循等部与蒙古骑兵交战。武宗率太监张永、魏彬、张忠,都督朱(江)彬及振杰、王钦、勲英、隆雄,参将郑骠等带兵从阳和来援。
武宗亲自上阵,鞑靼撤兵,明军汇合。日暮扎营。次日鞑靼进攻,武宗指挥诸将抵抗,自辰时战至酉时,鞑靼退兵,十月初七,明军向西,武宗与诸将且战且退,至平虏堡和朔州附近。此时大风,天昏军疲,武宗命王勋及巡抚金都、御史胡瓒向北京报捷。
其实明武宗就是不断地示弱,而且让敌人知道他就在阵中,达延汗受到诱惑,感觉面对数量不占绝对优势的明军而且又有皇帝在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像当年土木堡一样大败明军就无法继续维持自己的权威,更无法压服其他附属的部落。所以达延汗不得不和明军打最不能打的消耗战。
明军数量虽多但是每次出动都不是太多,轮次作战,不断消耗达延汗的兵力,达延汗的部队是游骑,给养不是太多,不能支持长时间作战,而且达延汗的部队损失很大,先是强攻王勋所部不克,而后多次与明军作战又没有明显的战果。
反观明军,一方面没有太大损失,另一方面士兵处于皇帝御驾亲征的狂热中,每战冲锋在前,达延汗最后占不到便宜,又不断地损兵折将,不得不最后撤走。其实这也是达延汗唯一的选择,明军战线已经建立,无隙可乘,达延汗如果这个时候再不撤走就有被切割包围的危险,这个时候如果达延汗再进攻,就无异于以卵击石,根本没有胜算。
尽管明武宗并没有歼灭达延汗主力,但是这一仗却是让达延汗所部损失惨重,而且这一次的劳师远征但却劳而无功也让其名誉扫地,让其丧失了在蒙古各部中的威信,达延汗败战而回之后,很多原本依附于他的部落都趁机反叛,达延汗不得不在之后的很多年都再次去征服其他蒙古部落,本来岌岌可危的明朝边境形势转危为安,战略上还是明军胜利。
明朝宁夏战役
宁夏之役即镇压哱拜之乱,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哱拜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叛乱。三月四日,副总兵李昫奉总督魏学曾檄,摄总兵事进剿,但叛军甚强。此后,明朝调麻贵驰援。四月,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
七月,麻贵等捣毁套部大营,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各路援军在代学曾为总督的叶梦熊的统帅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又施反间计,使哱拜集团内部发生火并,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围哱拜家,哱拜自缢,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
历史背景
哱拜原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积功升都指挥。万历初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制宁夏,多蓄之命。万历十七年,以副总兵致仕,子哱承恩袭职。
十九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哱拜自请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见各镇兵皆出其下,归途取路塞外,各少数民族的兵将也都远远地避开他,因此更加骄横,有轻视中外之心。巡抚党馨(xīn心)几次对他施加压力,并以冒领军饷罪弹劾他,哱拜便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率部发动叛乱。
战争经过
一、哱拜掠城
哱拜老,子哱承恩袭父爵。万历十九年(1591),洮河有警报,御史周弘禴推举哱承恩及指挥土文秀、哱拜义子継云等。巡抚党馨下令文秀西援,哱拜谒见经略郑洛,表示愿意与儿子承恩一同出师。党馨讨厌他的自荐,故意压制他,哱拜因此心生怨气。
到金城,看见各镇士兵都出于他的手下。等到击退叛贼,取道塞外回来,敌人骑兵遇到他都避开,于是有轻视中原内外之心。党馨数次裁制哱拜,并且按治承恩罪行鞭打了他二十下,継云、土文秀也因为其他原因怨恨党馨。
恰好戍卒请求衣服、粮食,很久都没有得到。哱拜就唆使军队先锋刘东旸、许朝犯上作乱。
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杀死党馨及副使石继芳,逼迫总兵官张维忠自杀。継云、土文秀杀死游击梁琦,守备马承光,刘东旸自称总兵,推举哱拜为主谋,承恩、许朝为左、右副总兵,継云、土文秀为左、右参将。承恩于是攻陷玉泉营、中卫、广武,黄河以西地带望风而降。只有土文秀进攻平虏,参将萧如党坚守不投降。叛贼已经夺取了黄河以西四十七座城堡,而且渡过了黄河,又诱使河套著力兔、宰僧进犯平虏、花马池,陕西全境震动。
二、学曾出征
三月四日,魏学曾下令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赶赴灵州,另遣游击赵武赴鸣沙州,沿黄河一带阻止叛贼南渡,自己进驻花马池,正当叛贼的冲要。李昫等渡过黄河,叛将大多逃跑,四十七座城堡全都收复,只有宁夏镇城还被叛贼盘踞。著力兔等部落与明兵叛军遥相呼应,哱拜、土文秀进攻赵武于玉泉。継云引导著力兔攻平虏,如薰设下埋伏射死継云。李昫回救赵武,围困才解除。
四月,李昫领兵与前任总兵牛秉忠抵达宁夏镇城下。皇上已提拔董一奎为总兵,李贲为副职。不久,又提拔如薰代替董一奎,以麻贵代替李贲。
他们还没有到,李昫等已经攻城。叛贼从东西二个门各出骁勇善战的骑兵三千迎战,步兵排列火车为阵营。官军冲上来,夺得战车百辆乘胜追击,将叛军逼入湖内,叛军淹死的不可胜计。
副总兵王通作战尤其卖力,他的家丁高益等乘胜进入北门,后因援兵没到而被杀死,王通也负了伤,榆林游击俞尚德力战而死。第二天,许朝、土文秀胁迫庆王登上东城,乞求暂时罢兵,诡称愿意献出首倡叛乱者的脑袋。正好官军粮食吃完了,于是领兵退去,在附近城堡休整。
魏学曾日夜办理粮草,调动延绥、庄浪、兰、靖、榆林的部队。道路遥远,打造的船只也没有准备好,于是驻于花马池,等部队一到就移到灵州。很快,延绥游击姜显谟、都司萧如蕙,甘州前任总兵张杰及麻贵军都到了,又抵达宁夏镇城进攻。叛贼考虑到延绥、榆林兵士出来后,城内空虚,便勾结黄台吉的妻子,命令他儿子舍达夫、侄子火落赤、土昧铁雷攻掠旧安边、砖井堡以牵制官兵。哱承恩又以计谋集合叛贼兵力,埋伏在延汉渠,抢掠二百辆运粮的车子。
魏学曾从花马池回灵州,被叛贼包围,救援部队到后才解围。
麻贵等数次攻城未能攻下,叛贼杀死庆王的妃子,将宫人、金帛一抢而空。朱秉忠在战斗中右腿负伤,于是官军再次将部队撤回。皇上听从尚书石星的建议,赐给魏学曾尚方宝剑督战。正好宁夏巡抚朱正色、甘肃巡抚叶梦熊、监军御史梅国桢,各位大将刘承嗣、董一奎、李如松先后到来,六月再一次攻城,连战不下。
三、学曾获罪
起初,魏学曾遣人招降刘东旸、许朝,曾在固原停留十余日等待消息,皇帝责备他玩忽职守。李日句渡黄河又迟了点,松山、河套的盗匪先进入,官军由是再次失利。魏学曾曾上疏要求监军不要参与兵事,皇上命令梅国桢遵守这一点,梅国桢颇不满意。等他来到军队,梅国桢弹劾诸将观望,而定魏学曾玩忽职守罪。
四、梦熊挂帅
七月,魏学曾获得后,便待罪军中。朝廷命叶梦熊接替他,赐“上方剑”。
叶梦熊、魏学曾、梅国桢定下计策,决黄河大坝让黄河之水灌城,水达到城下。此时,河套盗匪卜失免、庄秃赖率三万骑兵进犯定边、小盐池,以土昧铁雷为前锋,而另外派遣宰僧领万骑从花马池西沙湃口进攻,声援継拜。麻贵在右沟阻击,其士气稍稍有些挫折,分路赴下马关及鸣沙州。
魏学曾命令游击龚子敬扼守沙湃口,征召延绥总兵官董一元捣毁土昧铁雷的巢穴,斩首一百三十余级,盗寇大惊而走。在沙湃口遇上龚子敬,将他重重包围,龚子敬战死,外寇也离开了,叛贼的援军没有了。魏学曾增大坝水 决口。
八月,黄河决口,大堤毁坏,又修治大堤,城外水深有八、九尺,东西城崩塌百余丈。著力兔、宰僧又进入李刚堡。李如松、麻贵等打败他们,将他们一直追赶到贺兰山。
九月三日,浙兵在参将杨文的带领下抵达宁夏镇,叶梦熊督造的艘冲锋舟已经建造完毕,苗兵、汉兵、庄浪兵开始乘舟再次攻城。八日在水的浸泡下,北面城墙开始崩裂,九日,官兵拿下 南门。
叶梦熊又施反间计,募城中卖油郎李登游说哱哱承恩,令其杀刘东阳、许朝赎罪,又游说刘、许杀哱氏赎罪。哱氏集团内部互相嫌疑。
刘东阳杀土文秀,哱承恩杀许朝、刘东阳,悬首城上降,李如松、杨文遂入城。十七日,哱承恩谒监军梅国桢,被参将杨文逮捕入狱。李如松提兵包围了哱拜家,哱拜自缢,合家自焚。哱拜次子承宠、养子哱洪大、土文德、何应时、陈雷、白鸾、陈继武等被生擒。
战役结果
明军自万历二十年 三月包围宁夏城,至九月城破,前后围城达六个月之久,哱拜之乱全部平息。哱承恩、哱承宠等人,被送入京城处斩。
历史影响
宁夏之役费饷金几二百万。后任宁夏巡抚杨应聘说:“壬辰兵燹,遂举二百年之所经营者,荡然如同草味。”
此次兵乱,历时8个月,经反复镇压到年底才艰难平息 兵变中城堡、水利设施、民宅被破坏,百姓在战乱中无辜惨遭杀害,中卫以及整个宁夏地区人民遭受了巨大灾难。
后人评价
对于包括宁夏之役在内的万历三大征的评价,后世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平叛了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维护了国内的稳定统一,同时也维护了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局面,为国家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赢得了条件和时间,保障了明朝的领土完整。
很多评论家都对万历三大征持消极态度,觉得万历三大征费用的大量支出最终导致国家衰亡。大笔金钱的支出也只是赢得了短暂的胜利而已。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实际上明代末期与后金之间的战事对军费的消耗更甚,高达六千余万两,与之前的三大征相比完全是天上和地下的区别。所以,万历三大征费用的开销并没有使国库走向崩溃。
两次,一次是土木堡之变,一次是庚戌之变。
1、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
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2、庚戌之变,是明世宗在位时期的一次蒙古的侵犯明朝事件。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率军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因贿赂严嵩子严世蕃而任宣大总兵的仇鸾惶惧无策,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勿犯大同。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八月十四日,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京师戒严。
俺答突然兵临城下,一时极为震恐,手足无措。当时京师兵籍皆虚数,禁军只四五万,半为老弱,半为内外提督大臣之家役使。又缺少战具甲仗,战斗力很差。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此时,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十九日至东直门。二十一日德胜门、安定门北民居皆被毁。
八月二十二日,俺答由巩华城(在昌平县)攻诸帝陵寝,转掠西山、良乡以西,保定皆震。
扩展资料
影响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这必然会引起相关的政策、制度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边防形势和军事制度的改变上。尽管有景泰帝的改革,但也达不到明朝顶峰时的状态。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军事制度上则是募兵制的兴起。
庚戌之变使得明朝政府勉强答应“通贡互市”,实际实施却拖延反悔,只在次年(1551年)在大同开马市。但毕竟坚冰已破,而且互市的好处也逐渐为明朝统治集团所认识,于是,当1570年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负气出走明朝时,这一偶然事件却促成了蒙、明贸易的正常化。从此,这块双面舞台自丰州城被毁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期拉开了序幕。
——土木堡之变
——庚戌之变
布尔哈屯之战:俘虏蒙古军8万余人
雍正二年(1724年),布尔哈屯之战,岳钟琪率2千精兵昼夜奔袭300里,俘虏蒙古军8万余人,罗卜藏丹津的母亲、妹妹,都成为清军俘虏。
罗卜藏丹津,固始汗的孙子,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之一,他骁勇善战,雄才大略,试图重振和硕特汗国。
明朝末年,瓦剌部的固始汗率蒙古骑兵进入青藏高原,击败各路对手,建立和硕特汗国,后分裂为三部分。
1644年,清军入关,厄鲁特蒙古(瓦剌)各部纷纷臣服,他们上表清朝,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守护西部边陲。
1717年,准噶尔汗国派6000兵马进攻青藏。策棱敦多布从伊犁河流域出发,很快就攻入拉萨,处死拉藏汗,灭了和硕特汗国。
准噶尔汗国此举,让康熙非常恼火,认为他们在挑战清朝的权威。康熙派人去劝告准噶尔汗国大汗策妄阿拉布坦,让他赶紧撤离青藏高原,以免伤了和气。
策妄阿拉布坦麾下兵马众多,名将也不少,丝毫不把康熙放在眼里。策棱敦多布驻扎拉萨,扣押清朝使者,康熙决定发兵讨伐。
1718年,清军从四川出兵,分三路入藏,结果全军覆没。1720年,康熙再次调集兵马,让胤禵挂帅,率13万精兵出征,年羹尧负责后勤。
胤禵抵达前线,罗卜藏丹津前来汇合,主动表示要充当前锋,却有个条件。罗卜藏丹津希望重建和硕特汗国,让自己当可汗,世代效忠大清。
胤禵以“无权限为由”婉拒,但同意罗卜藏丹津入藏协助。罗卜藏丹津看来,胤禵不答应也没事,只要自己立功,清朝也会重赏,不愁没好处。
13万兵马出击,策棱敦多布虽说善战,也招架不住。胤禵不但收复青藏,还攻打西域,夺取乌鲁木齐,策妄阿拉布坦战败,逃到到伊犁河流域。
收复了青藏地区,清朝并未重建和硕特汗国,而是设置郡县管理。此外,清朝册封察罕丹津、额尔德尼为王爷,让他们在青海湖附近放牧,分割罗卜藏丹津的权力。
没能重建和硕特汗国,还被分割权力,罗卜藏丹津很恼火,有了叛乱之心。1722年,康熙病逝,雍正继位,胤禵回京奔丧,清朝内部不稳定,罗卜藏乘机起兵,攻打西宁、河西等地。
罗卜藏丹津很能打,察罕丹津、额尔德尼等忠于清朝的首领,纷纷被击败,逃往兰州、西宁避难。此外,罗卜藏丹津扣留清朝使者,拒绝接受招抚。
起兵不到半年,青海大多落入罗卜藏丹津之手,许多牧民纷纷投靠,得到20余万人马,声势十分浩大。人多势众,罗卜藏丹津进攻西宁,大将军年羹尧困守城池,局势岌岌可危。对雍正而言,能否击败罗卜藏丹津,关系到皇位的稳定与否。民间传言,康熙传位给十四阿哥,而非“四阿哥”;胤禵应该当皇帝,而不是雍正继位。
胤禵能轻松搞定西北,胤禵回京后,清朝直接溃败,雍正的面子往哪里搁?如果不击败罗卜藏丹津,胤禩、胤禵就有“理由”挑战自己。
为了获胜,雍正从甘肃、陕西、蒙古、四川调兵增援,让四川提督岳钟琪率2万汉军、蒙古军前往西宁,协助年羹尧。
岳钟琪,岳飞的21世孙,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名将,能力很强。岳钟琪抵达西宁后,直接出兵郭隆寺,以火炮摧毁营垒,纵火熏死蒙古兵,斩首6千。
郭隆寺之战获胜,罗卜藏丹津元气大伤,虽说他麾下有20多万人,但绝大多数是裹挟而来,能战斗的兵马不是很多。
得到岳钟琪协助,年羹尧信心满满,他先扫清西宁附近的蒙古军,然后集中兵马对付罗卜藏丹津。岳钟琪则提出“异议”,岳钟琪反对步步为营的战法,而是应该奔袭。
罗卜藏丹津并未孤军奋战,策妄阿拉布坦给他支持,虽说策王阿拉布坦没有直接投入战斗,却在静观时变。一旦战事相持,策妄阿拉布坦搞突袭,清军就会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
1724年初,天寒地冻,冰川封路,难以行军。岳钟琪决定“乘春草未发,捣其不备”,在罗卜藏丹津疏于防备时进行突袭,年羹尧同意。
布尔哈屯,位于青藏交界处,是罗卜藏丹津的大营。岳钟琪快速进兵,在敖拉木胡卢突袭蒙古军营垒,大将阿尔布坦温布战败,成为清军俘虏。
清军旗开得胜,岳钟琪乘着夜色行军,悄悄抵达布尔哈屯外围。此时,罗卜藏丹津还在睡觉,他没料到清军会在大雪封山时出击,故而疏于防备。
岳钟琪身先士卒,率先冲入大营,罗卜藏丹津猝不及防,狼狈溃逃,数万人马成为俘虏。岳钟琪乘胜追击,以降将为导向,昼夜行军300里,在桑驼海追上了罗卜藏丹津。
也许是太累,也许是认为清军不会追击,罗卜藏丹津并未防备。蒙古军沿着河流扎营,分散在河边驻扎,士兵们还在睡大觉。清军两次突袭,蒙古军两次睡大觉,岳钟琪运气很不错。清军攻入营垒,罗卜藏丹津率数十人逃走,去伊犁河流域投奔策妄阿拉布坦,其余人都被俘虏,包括罗卜藏丹津的母亲、妹妹。
布尔哈屯之战,岳钟琪率2千兵马踏破冰川,连续行军作战15天,俘虏8万余人,平定了罗卜藏丹津之乱。此战获胜,雍正威望高涨,坐稳了皇位。
年羹尧以抚远大将军挂帅,坐镇西宁,节制各路兵马,是胜利保障。布尔哈屯之战,岳钟琪夺取首功,年羹尧则封赏最多。可惜,年羹尧嚣张跋扈,惹恼了雍正皇帝,不久被赐死。
题主问的应该是“定西大决战”,这一战明朝大将徐达歼灭了王保保率领的大军10万人,并成功俘虏8万人,这一战将元朝反扑势力消灭的所剩无几,在之后的元朝更加无力发动反扑,企图消灭明军。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这个时候的大将徐达并不在身边,而是在北伐,当时攻下元大都,元朝军队败逃,退回蒙古草原,但是心有不甘,一心想要反扑,两年后,30万蒙古军队与明朝徐达等人率领的25万军队展开了大决战,这次决战以蒙元的失败而告终。
蒙元在退回草原之后,其政权被称为北元,北元皇帝有些不甘心,他认为自己手握重兵,竟然没有抵抗就被赶出了元大都,况且手下大将王保保更是骁勇善战,最后决定分几路进行反扑,重新开始自己对北方地区的管辖,王保保认为进行一次大决战是非常不错的,自己对自己以及蒙古军队都有信心,而此时的明朝也有这个想法。
王保保最先想到的就是收回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明军主力早已撤退,所以王保保率领30万大军开始南下,先后击败了几路明军,然后开始包围兰州,朱元璋得知以后立刻派徐达前去迎战,徐达率领25万大军(有争议)前去,到达之后,徐达并没有急着决战,而是采取了保守的方法,徐达派一支小部队不断骚扰王保保的队伍,自己又躲在营寨不出来,王保保被往返骚扰好几次,每次想要决战时徐达又不出兵,想直接攻取徐达的营寨可能性又不大,所以蒙军大多心灰意冷,精疲力尽。
此时的徐达看准时机,认为蒙军现在已经人疲马乏,终于在定西的沈儿峪发动进攻,王保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差点全军覆没,据统计,这一次定西大决战,王保保北元的伤亡人数多达10万人,有8万人成了明军俘虏,其中有不少高官,此后,北元失去了与明朝争夺的实力。
为了彻底击溃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几十年间先后发动了八次征讨北元之战,朱元璋北伐7胜1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边疆的危机,并且加强了北方长城的管理,巩固了明朝的统治,最主要的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朱元璋对待蒙古族人的政策和元朝不一样,元朝将人分为四个等级,而朱元璋显得就非常高明,他要的是同化这些少数民族,蒙古族女子必须嫁给汉人,这让明朝更加稳定。
其实明朝和北元战争中并没有哪一次是超过30万人的,北元也没有30万的蒙古士兵,能有10万都已经很不错了。
卫所制。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中,一卫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
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由于社会稳定,相对和平,卫所军官开始侵占军田,剥削士兵,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营哨制。
明代募兵制始于正统年间,和卫所军不同,募兵不世袭,虽然为兵,但隶属于民籍。
服役期满即退伍。最开始,募兵没有像卫所军那样拥有正式编制,而且往往随着需求扩编或裁员。募兵完全是战斗部队,不像卫所兵那样需要抽调部分兵员从事屯田任务。
募兵的粮食补给,军饷完全来自国家财政直接支出,不用来自屯田所获,而且饷银也比卫所军和民壮要高。
到了嘉靖年间,募兵的骑兵与步兵以及车兵开始拥有正式的编制——营哨制。一般是五人为一伍,二伍为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为总,五总为营。
每营兵员3000人。这是南方明军的营哨编制,北方稍有变动,但大体相当,如戚继光的蓟镇陆军编制,十二人为一队,三队为旗,三旗为局,四局为司,二司为部,三部为营,人数也在3000人左右。这就是明朝中后期的主要军队编制形式。
明朝后期,卫所军和营哨军的分工也开始划分,卫所军主要负责驻守,治安,训练新兵和屯田。而营哨军则主要负责机动作战。因此,卫所军成了正兵,而营哨则是机动的奇兵。
到了万历时代,为了契合这种分工,卫所军若想参战,则必须编入营哨建制,同时,卫所的军官只负责士兵训练和日常管理,不负责指挥作战,而营哨军官除了要负责士兵的训练。
编入营哨的卫所军官的编制也要遵守营哨的编制,因此明朝中后期的主要作战部队都是营哨军。
扩展资料:
明朝最神秘的一支军队,总兵力40万,却只有一个任务。
明朝是一个有风骨的朝代。诚然,明朝有很多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朝相比清朝,骨头是更硬的。
这一切都跟明太祖朱元璋有莫大的关联,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吸取了唐宋衰败的经验,着力加强皇权整顿吏治,为了防备皇权遭受威胁,他专门在京畿地区设置了专门的卫戍部队,被称作“京营”。
明朝的军队主要以卫所为最基本的构成,其中每个卫大致有5600名士兵。在朱元璋初设“京营”卫戍部队的时候,其共有48卫,合计兵力近27万人。
随着大明王朝逐渐趋于稳定,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明朝都城被迁往北京,卫戍压力倍增,于是卫戍部队“京营”的兵力也进一步提升,扩充到了72卫,总兵力高达40万人。这40万人,整日操练,只有一个任务:保卫皇城的安全。
按照《明史》记载,明朝的京营被分成了3个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各司其职。其中,五军营作为第一大营,主要由骑兵和步兵组成,又被分成了:分为中军、左掖军、左哨军、右掖军、右哨军。五军营可以说是集结了大明朝军队的最强实力,是是京营卫戍部队的主力。
而第二大营,三千营则由三千名归顺明朝的蒙古骑兵组成,但是随着明朝卫戍防卫的压力,该营人数越来越多,到了嘉靖年间,三千营的兵力已经达到了7万有余,后来明朝军队整编,三千营也被改名为神枢营。
第三大营,神机营则是一支专门配备火器的热兵器部队,因为该营武器特殊,兵力仅有约5000人。根据资料记载,该神机营士兵装备有火枪、火铳,后来又装备了火绳枪,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组建的热武器部队(当然,火枪军在明朝更多的时候是配合冷武器步兵协同作战,战力极佳)。
这些京畿部队主要的任务就是防止国家内乱,威胁到皇城的安全,在明朝“京营”是卫戍的主力,在皇城内还有其他更重要的的贴身部队,作为协同,这些贴身的武装同样由皇帝亲自控制,以备临危之需,这只武装被称作“侍卫上直军”。
明太祖朱元璋组建“侍卫上直军”时,共设12个卫,故史书上将其称作:“上十二卫”分别是:比较出名的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卫,可以说是皇帝最后的救命稻草。
但随着后来迁都,这支贴身武装多次被扩编,逐渐由12卫增至26卫,扩充了一倍有余。这些武装并不像前文所说的“京营”一样只按照兵种分工。
“侍卫上直军”则是根据自己所属的职责不同,分别在皇城之内括保护皇帝安全、奉旨执行秘密任务、巡查和守备皇城,配合皇城外的京畿卫戍部队,保护皇帝的安全。
但是,让人意外的事还是发生了,在明朝崇祯年间,这个有风骨的朝代,也走进了衰败的怪圈,宦官当政,朝廷混乱,随之而来的就是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京营作为京畿地区的卫戍部队也不能幸免,士兵长期被克扣军饷,训练懈怠战斗力骤减。
当“闯王”李自成的反明义军逼近京城的时候,作为卫戍武装的“京营”跟李自成碰上了。但李自成知道后却说:“一群散兵”,没想到还真被李自成说对了,京营部队还没跟李自成的军队正面交战,因为人心涣散,部队就自行溃逃了。
京营不在了,皇城内的“侍卫上直军”就更挡不住李自成的义军了,不久之后,李自成便轻松攻占了北京,明朝至此灭亡!
参考资料:
土木堡之变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业一次战争,由于明英宗轻率出战,引致兵败被俘,瓦剌大军包围北京数天而。
一土木堡之变
蒙古在成祖时分为鞑靼与瓦刺两部,成祖多次北伐,鞑靼最后被瓦刺兼并,瓦剌首领也先野心勃勃,希望重振元朝声威,重返中原,于是展开对明朝的侵略。
而明朝经历成祖、仁宗、宣宗三朝,到英宗时,由于英宗信任宦官王振,朝纲不正,国事日非。而也先亦静静地展开对明朝的包围网,也先在执政初期,一方面与明朝保持良好关系,另一方面向东、西两方伸展势力,分别控制辽东及西域,牵制明朝边境的东西两翼。
据明朝的史书记载,每年经大同到北京的瓦刺使者达二千人,通过朝贡贸易,获得大量财物。也先亦善于掌握明朝的政情,他知道明英宗正统皇帝年少,于是透过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贿赂王振,得到王振及郭敬的掩饰、包庇,减低明朝的戒心。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指明朝处理贡市不当,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大同,王振不理会大臣劝阻,策动明英宗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八月王振等知前方军队战败,立即撤退,退至宣府附近的土木堡。
王振以为1000余辆辎重军车没能到达,下令就地宿营。结果中了也先之计,大军战败,英宗被俘。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回京城,举朝震动,有人甚至主张迁都南逃。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拥立朱祁钰即位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守卫京师,也先挟持英宗南下,包围京师,受到受到夹击,勒索不成,挟英宗北还。不久也先与明廷讲和,放还英宗。
二国势转折有史家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国势的转折点,甚至是衰落的开始,有以下几个原因:以往明朝是采用主动的国防政策,成祖主动出兵北伐蒙古,使蒙古处于被动状态,而靼太师阿鲁台因此而国势衰落,被瓦刺兼并。但洪熙、宣德以后,为了节省国用,罢出征,使蒙古有休息的机会。英宗时,王振是采用不理会的方式去面对也先的侵略。到了事态严重的时候,才力劝英宗御驾亲征。
所以明朝其实是转为被动的国防政策。但被动的国防政策其实也可以成功,如果英宗今次成功打败也先的话。而后来嘉靖年间,俺答汗也直攻北京,围城数天。可以说,土木堡之变是显示着明朝廷被动国防政策的失败。
明朝以往多次击败蒙古,太祖、成祖也是治军有方,自洪熙,宣德以后,不再主动出征,英宗时王振弄权纲纪不正,朝局日非。王振接贪污不法影响士兵。军中纲纪出现问题,在土木堡,也先乘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之机发动攻势,中了也先的埋伏。
如果军士秩序井然地前往河边,也先攻来自可应付。所以土木堡之变,显示出此时的士兵,已非太祖,成祖时可比。
而明朝立国以来,尚未有试过皇帝被俘。太祖、成祖也是明廷英主,但太祖立国,从未被元廷俘虏,成祖多次北伐也从未被蒙古俘虏。
英宗御驾亲征,被也先俘虏不在话下,而也先大军直迫京师,是迁都北京之后所未见。
成祖时期留下来的功臣张辅也战死于土木堡之变,史家在评论土木堡之变时,把这个因素也算进去,所以就认为是明朝国势的转折点。
蒙古骑兵真的无敌吗蒙古骑兵到底有多厉害
本文2023-10-13 03:02: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6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