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鲁迅是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的?,第1张

鲁迅曾说过: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但他真的是反中医人士吗?

鲁迅究竟是如何对待中医的呢?

赶快来看看!

鲁迅对中医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既猛烈抨击亦研究应用

在鲁迅著作中,最早出现的中医形象是1918年4月《狂人日记》里的何先生 ,被描写为吃人的“刽子手”:“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

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

我说:“可以”!

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

我说:“可以”!

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

1920年6月的小说《明天》里也有一个中医的形象:“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他并不关心劳动妇女单四嫂子小儿子“宝儿”的病情,只是懒懒地“伸开两个指头按脉”,“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了。

然后,轻易地将单四嫂子“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夺走了 。结果, “宝儿”的命并没保住!

1922年12月鲁迅在《呐喊·自序》说了一段被反对中医者引用较多的话:“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引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大致在1925年之前,鲁迅作品中出现的中医都是反面人物,都是被讽刺挖苦的对象。

从时代背景来看,鲁迅是当时反对传统封建文化的先锋,从反封建的原则立场出发,对旧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势必给予批判和否定。

1925年,他曾经在《忽然想到》里说过:“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地要被“打倒”。这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在反封建文化,倡导科学、民主的潮流中,一些文化名人如胡适、陈独秀、梁启超、陈寅恪等都反对中医,梁启超甚至被西医割错肾脏亦无悔无怨。

从个人生活经历来看,鲁迅的父亲曾因当地中医治疗无效而亡,“不但自己被弄得狼狈不堪,而且家庭也由小康而坠入困顿”。这些惨痛的记忆和沉重的负担,在幼年鲁迅的心里,曾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鲁迅在1925年写的《坟·从胡须说到牙齿》也谈到自己先前对中医的不满:“其中大半是因为他们耽误了我的父亲的病的缘故罢,但怕也很挟带些切肤之痛的自己的私怨。”心存怨恨,在作品中对其鞭挞讽刺也就不奇怪了。

尽管鲁迅早期对中医进行抨击,但他并没有与中医绝缘,反之还有所应用与研究。

从《鲁迅日记》中可以看到,他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时不时地用中医方法疗病。如日记载:1912年11月10日“饮姜汁以治胃痛,竟小愈”;1912年11月23日“下午腹痛,造姜汁饮服之”;1916年1月22日“晚因肩痛而饮五加皮酒”。

从1912年起,在《鲁迅日记》中,多处可见这种活动的记录。这与鲁迅身体多病有关,许广平回忆:“以三十三岁的青壮年时代的鲁迅,就因‘无日不处于忧患中’,折磨得他‘胃痛’‘神经亢奋’‘头脑岑岑然’‘齿痛’‘头痛身热’‘咳嗽’,仅以1913年为例,这一年的1月、2月、3月、5月、8月、10月、11月、12月各月中都有害病的记载。”可见,鲁迅因身体多病,亦不断在中医里寻找办法,表明他并没有否定整个中医学。

鲁迅虽然有嘲讽中医的言论,但同时也在读一些中医古籍,做过一些研究。

如《鲁迅日记》载:1914年9月12日“买《备急灸方附针灸择日》共二册”,;1915年2月21日“至书肆买《毛诗稽古编》一部八册,景宋王叔和《脉经》一部四本”;1923年2月2日“午后往留黎厂买景元本《本草衍义》一部二册,二元八角”;1923年2月26日“下午其中堂书店借到《巢氏诸病源候论》一部十册”;1923年4月27日“上午往高师校讲。往直隶书局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部二本,一元四角”;1927年8月2日“买《六醴斋医书》一部二十二本”,此套医学丛书包括《褚氏遗书》《肘后备急方》《元和纪用经》《苏沈良方》《十药神书》《加减灵秘十八方》《韩氏医通》《痘疹传心录》《折肱漫录》和《慎柔五书》等。

鲁迅不仅多次去书局购买中医书,而且还自己修补中医书籍。

如1927年8月12日的日记中写到“下午修补《六醴斋医书》”;同年8月17日“下午修补《六醴斋医书》讫”。鲁迅还将中医古籍与其弟分享,如1915年7月29日记:“上午寄二弟信并本月家用百元(五十二),又《脉经》四本。”

由上可见,鲁迅对中医的病因学、脉学、针灸学、方药学都有涉猎,购买这些中医古籍恐怕不是为了批判而下此功夫的。

观念渐变,评价客观

1930年以后,几乎未再见鲁迅对中医的批评,更多的是以平实的态度对待中医:在生活中利用中医药为家人治病,将有效的方法向亲友推荐,对中医给予客观的评价。

1930年8月30日~9月6日的日记里,有4次鲁迅写到为儿子周海婴往仁济堂买药。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谈到鲁迅为其治病的往事。鲁迅用带有“薄荷味”的“安福消炎膏”及芥末糊热敷背部治疗儿子的哮喘病,芥末糊更是他的一张“王牌”,往往“经过这一番热敷,感到呼吸大为通畅”,其效颇佳。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白茅根的别名 7 白茅根的处方用名 8 白茅根的来源 9 白茅根的产地 10 白茅根的采收与初加工 11 白茅根的生药性状 12 白茅根的炮制 121 白茅根的炮制方法 1211 白茅根 1212 茅根炭 122 成品性状 123 炮制作用 124 炮制研究 125 贮存方法 13 白茅根的性味归经 14 白茅根的功效与主治 15 白茅根的用法用量 16 白茅根的化学成分 17 白茅根的药理作用 18 白茅根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182 来源 183 性状 184 鉴别 185 检查 1851 总灰分 186 浸出物 187 白茅根饮片 1871 炮制 18711 白茅根 187111 浸出物 187112 鉴别、检查 18712 茅根炭 187121 浸出物 1872 鉴别 1873 性味与归经 1874 功能与主治 1875 用法与用量 1876 贮藏 188 出处 19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白茅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茅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茅根 1 拼音

bái máo gēn

2 英文参考

rhizoma imperatae [朗道汉英字典]

lalang grass rhizo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MPERATAE RHIZOM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Rhizoma Imperat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gon grass rhiz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白茅根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1]。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EHubb的干燥根茎[2]。白茅根呈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白色或淡**,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cm。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易与皮部剥离。气微,味微甜。茅根炭表面呈焦褐色,味微涩[2]。

白茅根味甘,性寒[2][1]。归肺、胃、膀胱经[2][1]。白茅根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能[2]。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血热吐血,衄血,咳血,尿血,急性肾炎水肿,尿少,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生白茅根长于凉血、清热利尿[2]。常用于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热盛烦渴,胃热呕哕及肺热咳嗽[2]。治血热偏盛的出血证可单用大剂量煎服,尤其对尿血可起到利尿与止血二者兼顾的作用[2]。茅根炭,味涩,寒性减弱[2]。清热凉血作用轻微,止血作用增强,专用于出血证,并偏于收敛止血,常用于出血证较急者[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hizoma Imperat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cogon grass rhizom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白茅根的别名

茅根、地菅、地节根、茅草根、丝毛草根[1]。

7 白茅根的处方用名

白茅根、茅根、茅根炭[2]。

8 白茅根的来源

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EHubb的干燥根茎[2]。

9 白茅根的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1]。

10 白茅根的采收与初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捆成小把[2]。

11 白茅根的生药性状

白茅根呈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白色或淡**,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cm。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易与皮部剥离。气微,味微甜。(《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2 白茅根的炮制

元代有蜜炒(《卫生宝鉴》)和烧灰存性(《十药神书》)的方法[2]。

明代有炒黄、枣制(《普济方》)、蜜炙炒(《鲁府禁方》)、捣汁用(《外科正宗》)等法[2]。

清代有炒黑(《医宗金鉴》)的炮制方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炭等[2]。

121 白茅根的炮制方法 1211 白茅根

取原药材,微润,切段,干燥,筛去碎屑[2]。

1212 茅根炭

取茅根段,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2]。

122 成品性状

白茅根为圆柱状短段[2]。表面黄白色或淡**,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呈浅黄棕色[2]。切断面中心**并有小孔[2]。体轻,质略脆[2]。味微甜[2]。

茅根炭表面呈焦褐色,味微涩[2]。

123 炮制作用

生白茅根长于凉血、清热利尿[2]。常用于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热盛烦渴,胃热呕哕及肺热咳嗽[2]。治血热偏盛的出血证可单用大剂量煎服,尤其对尿血可起到利尿与止血二者兼顾的作用[2]。如治气虚血热、小便出血的茅根饮子(《外台秘要》);治热病呕哕、不能下食的茅根散(《太平圣惠方》);治疗急性肾炎水肿的急性肾炎方(《中药临床应用》)[2]。

茅根炭,味涩,寒性减弱[2]。清热凉血作用轻微,止血作用增强,专用于出血证,并偏于收敛止血,常用于出血证较急者[2]。如十灰散(《十药神书》)[2]。

124 炮制研究

茅根中含有可溶性钙、三萜类化合物、糖(约188%)及多种钾盐,其利尿作用可能与多种钾盐有关[2]。动物实验证明,炒炭后止血作用比生品强,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均比炒炭前缩短[2]。有人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茅根炭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结果表明,茅根炭的最佳炮制工艺为170℃,烘制16分钟[2]。

12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2]。茅根炭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

13 白茅根的性味归经

白茅根味甘,性寒[2][1]。归肺、胃、膀胱经[2][1]。

14 白茅根的功效与主治

白茅根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能[2]。

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吐血,衄血,咳血,尿血,急性肾炎水肿,黄疸[1]。

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3]。

生白茅根长于凉血、清热利尿[2]。常用于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热盛烦渴,胃热呕哕及肺热咳嗽[2]。治血热偏盛的出血证可单用大剂量煎服,尤其对尿血可起到利尿与止血二者兼顾的作用[2]。如治气虚血热、小便出血的茅根饮子(《外台秘要》);治热病呕哕、不能下食的茅根散(《太平圣惠方》);治疗急性肾炎水肿的急性肾炎方(《中药临床应用》)[2]。

茅根炭,味涩,寒性减弱[2]。清热凉血作用轻微,止血作用增强,专用于出血证,并偏于收敛止血,常用于出血证较急者[2]。如十灰散(《十药神书》)[2]。

白茅根为眼科常用止血药,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眼内外各种出血,尤以血灌瞳神、目衄为宜。可单用或与仙鹤草、蒲黄等配伍。

15 白茅根的用法用量

煎服:15~30g(鲜品60~120g)[1]。

16 白茅根的化学成分

白茅根含白茅萜酮醇、白茅酚A、B,还含多量蔗糖、葡萄糖、钾盐,少量草酸、柠檬酸等[1]。根茎中含薏苡素(Coixol)[1]。

白茅根中含有可溶性钙、三萜类化合物、糖(约188%)及多种钾盐[2]。

17 白茅根的药理作用

白茅根根茎中含薏苡素(Coixol),动物实验中,有镇静、镇痛、解热作用,对骨骼肌也有抑制作用[1]。

白茅根的利尿作用可能与多种钾盐有关[2]。动物实验证明,炒炭后止血作用比生品强,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均比炒炭前缩短[2]。

18 白茅根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白茅根

Baimaogen

IMPERATAE RHIZOMA

182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EHubb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和膜质叶鞘,捆成小把。

183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02~04cm。表面黄白色或淡**,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cm。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易与皮部剥离。气微,味微甜。

18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形小,有的含硅质块。下皮纤维1~3列,壁厚,木化。皮层较宽广,有10余个叶迹维管束,有限外韧型,其旁常有裂隙;内皮层细胞内壁增厚,有的含硅履块。中柱内散有多数有限外韧型维管束,维管柬鞘纤维环列,木化,外侧的维管束与纤维连接成环。中央常成空洞。

粉末黄白色。表皮细胞平行排列,每纵行常由1个长细胞和2个短细胞相间排列,长细胞壁波状弯曲。内皮层细胞长方形,一侧壁增厚,层纹和壁孔明显,壁上有硅质块。下皮纤维壁厚,木化,常具横隔。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醚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茅根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5 检查

水分不得过120%(附录ⅨH 第一法)。

1851 总灰分

不得过50%(附录ⅨK)。

18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40%。

187 白茅根饮片 1871 炮制 18711 白茅根

洗净,微润,切段,干燥,除去碎屑。

本品呈圆柱形的段。外表皮黄白色或淡**,微有光泽,具纵皱纹,有的可见稍隆起的节。切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或中空,易与皮部剥离。气微,味微甜。

187111 浸出物

同药材,不得少于280%。

187112 鉴别、检查

同药材。

18712 茅根炭

取净白茅根段,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焦褐色。

本品形如白茅根,表面黑褐色至黑色,具纵皱纹,有的可见淡棕色稍隆起的节。略具焦香气,味苦。

187121 浸出物

同药材,不得少于70%。

1872 鉴别

(2) 同药材。

1873 性味与归经

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1874 功能与主治

凉血止盘,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1875 用法与用量

9~30g。

1876 贮藏

置干燥处。

188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含量测定 29 功能与主治 210 用法与用量 211 规格 212 注意 213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复方当归注射液 复方当归注射液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fù fāng dāng guī zhù shè yè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Fufang Danggui Zhusheye

22 标准编号

WS3B390598

23 处方

当归 100g 川芎 100g 红花 100g

24 制法

以上三味,当归、川芎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 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7~130(80℃),放冷,加乙醇使含乙醇量为65%,静置过夜,滤过, 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80℃),加3倍量水,充分搅拌,冷藏48小时, 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15(80℃),药液备用;红花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 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80℃),放冷,加乙醇使含乙醇 量为65%,静置过夜,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80℃),加乙醇使含乙醇量 为70%,静置过夜,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80℃),加3倍量水,充分搅拌,冷 藏48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80℃),与上述药液合并,加2倍量水,充分 搅拌,冷藏24小时,滤过,滤液加适量聚山梨酯80,并加注射用水至1000ml,搅匀,甲20%氢 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25 性状

本品力棕色的澄明液体。

26 鉴别

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4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 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正己烷氯仿醋酸乙酯甲酸(5:4:2:06)为展开剂, 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7 检查

pH值 应为50~70(附录Ⅶ G)。 热原 取本品,依法检查(附录ⅩⅢ A),剂量按家兔体重每1kg注射1ml,应符合规定。 其他 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U)。

28 含量测定

精密量取本品25ml,置分液漏斗中,用氢氧化钠试液调pH值至9~10,加乙 醚提取2次,每次20ml,弃去乙醚液,水液用稀盐酸调pH值至2~3,用乙醚振摇提取5次 (40、40、30、30、25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并转移至2ml量瓶中,加甲醇 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在80℃干燥至恒重的阿魏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4μl、对 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正己烷氯仿醋 酸乙酯甲酸(5:4:2:06)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薄层扫 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320nm,λ<[R]>365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 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每支含阿魏酸(C10H10O4)不得少于150μg。

29 功能与主治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用于痛经,经闭,跌扑损伤,风湿痹痛等。

210 用法与用量

肌内、穴位或鞘内注射。肌内注射,一次1~2支,一日1次;穴位注射,一穴 03~1ml,一次2~6穴,一日或隔日1次;腱鞘内注射,围注射用水稀释至浓度为5~10%后使 用,一次1~5ml。

211 规格

每支2ml

212 注意

有出血倾向者及妇女月经过多者慎用;孕妇忌用。

213 贮藏

密封,遮光,置阴凉处。 江西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复方当归注射液 《绛雪园古方选注》:[中卷内科]羊肉汤

服,水二盏,煎八分,温服不计时。羊肉汤,救逆汤之复方也。韩和曰∶救逆不应,当复羊肉,为效甚速。盖以阳

《本草新编》:七方论

耶。(〔批〕方无君臣不成方矣,又何论偶不偶乎。)复方若何?岐伯夫子曰∶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是谓重方。

《玉机微义》:[卷九热证治法]发表攻里之剂

当归芍药麻黄石膏桔梗滑石荆芥白术谓之防风通圣古之复方也今复之又复制法盖可知矣而学人识之大柴胡汤治伤寒

《增订十药神书》:丁字保和汤

胶、兜铃、杏仁、甘草,亦从《外台》止嗽生津各方采来,所谓复方是也。肺症生姜不可轻用。《增订十药神书》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妇人方下月水不通第十九]牡丹丸

出血症即出血性病症。包括目衄、鼻衄、齿衄、发斑、咳血(咯血)、吐血(呕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种种。祝氏经验:首辨虚实,继辨寒热,再辨归脏属腑,还辨血与气的关系,最后确立治法。概括论之,多用五法为治,分述如下:

 (一)上病取其下

 凡上部出血的病症如鼻衄、咯血、呕血等,须用降气、降火、降血之法,引其下行则血能循经。常用药有牛膝、代赭石、花蕊石、降香、黄芩、黄连、山栀、生石膏、麦冬、玄参、藕节、白及、白茅根等。代表方如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玉女煎、泻白散。

 (二)下病取其上

 凡下部出血的病症如便血、尿血、崩漏等,须用升提、举陷、固涩之法,升其清阳,固其渗漏,则血有所统。常用药有黑升麻、黑芥穗、生荷叶、柴胡、地榆、槐花、杜仲、川断、山萸肉、补骨脂、血余炭、乌贼骨、旱莲草、柿饼炭、赤石脂、禹余粮等。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四生丸、黄土汤。

 (三)上下皆出血,治惟取其中

 若上见吐衄,下见便漏,降血或升提均不宜者,惟培补中土、益气固脱乃属良法。常用独参汤治之,使无形生有形,而后再以归脾汤、归芍六君子汤调理脾胃,滋其化源。

 (四)有滞可化瘀,有瘀不宜补

 血溢脉外,久则成瘀,瘀血不去,新血难生,且可再度出血,如跌打损伤之皮下瘀斑,外在出血紫黑成块均为瘀血出血之证,治不宜补。诚如唐容川所说:“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矣,故以去瘀为治血要法。”常用药有花蕊石、三七粉、茜草根、郁金、酒军炭、荆芥炭、蒲黄炭等。代表方如花蕊石散、十灰散、茜根散。

 (五)用药不纯寒,治血兼顾气

 出血症不宜纯用一派苦寒凉涩之品,因血得寒则凝,纯用不仅苦寒克害脾胃,且易生留瘀之变。曾治1例尿血病人,前医用知柏地黄汤加石韦、白茅根、生地榆、滑石等久治不效,祝氏考虑其为过用寒凉,致使火郁于内,不得发越,乃于原方加入少量荆芥、麻黄,辛温反佐,取“火郁发之”之义,服药数剂而血止。祝氏治疗血证时非常重视气对血的影响,气血相互为用,气逆则血升,气虚则血脱,前者宜降气降火,后者宜益气固脱,故在治疗血证的方中每见用旋覆花、苏子、黄芪、党参、白术等气分之药。

 前人治疗出血症常用炭类药物,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认为红属火,黑属水,水能克火,从而有“血遇黑则止”、“火烧诸黑药皆能止”之说,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创制十灰散治疗肺病咯血,所用药物均取炒炭,疗效甚佳,可见中医炭药止血的理论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祝氏继承前人经验,悉心体会,治疗血证亦喜用炭类药物,初步统计有40余种。祝氏认为,必须根据病情的虚实寒热等酌情选用2~3味。对现代药理证实某些止血药炒炭后会降低疗效者亦宜慎用。兹归类如下:

 温经止血药类:炮姜炭、侧柏炭、艾叶炭、山萸炭、熟地炭、百草霜、伏龙肝。

 清热止血药类:贯仲炭、地榆炭、黄芩炭、黄柏炭、川军炭、茅根炭、槐花炭、槐角炭、大小蓟炭、藕节炭、椿根白皮炭。

 行气止血药类:香附炭、陈皮炭、枳实炭。

 化瘀止血药类:茜根炭、血余炭、蒲黄炭。

 升阳止血药类:荆芥炭、升麻炭、荷叶炭。

 固涩止血药类:棕榈炭、乌梅炭、莲房炭、柿饼炭、木耳炭、白及炭、煅龙骨、煅牡蛎。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焦栀子的炮制方法 5 焦栀子的性状 6 栀子的性味归经 7 栀子的功效与主治 8 焦栀子的炮制作用 9 栀子的炮制研究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93 工艺研究 10 焦栀子的贮存方法 11 焦栀子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 112 来源 113 制法 114 性状 115 含量测定 116 鉴别、检查 117 性味与归经 118 功能与主治 119 用法与用量 1110 贮藏 1111 出处 12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焦栀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焦栀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焦栀子 1 拼音

jiāo zhī zǐ

2 英文参考

stirbaked FRUCTUS GARDENI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焦栀子为栀子的炮制品。栀子的炒法晋代已有,见《肘后备急方》。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1]。焦栀子表面焦**[1]。栀子苦寒之性甚强,易伤中气,且对胃有 性,脾胃较弱者服后易吐,炒后可除此弊[1]。焦栀子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焦栀子比炒栀子苦寒之性略弱,一般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4 焦栀子的炮制方法

汉代有擘破(《注解伤寒论》)的炮制方法[1]。

晋代有炒炭、烧末(《肘后备急方》)的方法[1]。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甘草水制(《雷公炮炙论》)[1]。

唐代有炙法(《备急千金药方》)[1]。

宋代增加了“炙酥拌微炒”(《太平圣惠方》)、姜汁炒焦黄(《产宝杂录》)等炮制方法[1]。

元代提出“炒令十分有二焦黑”(《丹溪心法》)及蒸制(《世医得效方》)[1]。

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微炒、煮制(《普济方》)、纸裹煨(《奇效良方》)、酒浸(《外科理例》)、童便炒(《医学入门》)、蜜制(《寿世保元》)、盐水炒黑(《宋氏女科秘书》)、炒焦(《景岳全书》)、酒洗(《审视瑶函》)等炮制方法[1]。

清代多用辅料制,有酒炒(《外科大成》)、姜汁炒黑(《本经逢原》)、乌药拌炒、蒲黄炒(《得配本草》)[1]。同时还对炮制作用的论述也比较多,如“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备要》);“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得配本草》)[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焦、炒炭等[1]。

净栀子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1]。

焦栀子的炮制方法为: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取出晾凉[1]。

5 焦栀子的性状

栀子为不规则碎块状[1]。表面红**或棕红色[1]。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1]。种子扁卵圆形,红**[1]。味微酸而苦[1]。

焦栀子表面焦**[1]。

6 栀子的性味归经

栀子味苦,性寒[1]。归心、肺、三焦经[1]。

7 栀子的功效与主治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1]。

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1]。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如治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栀子仁汤(《不居集》),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注解伤寒论》),治跌打损伤,青肿疼痛,可用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敷[1]。

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8 焦栀子的炮制作用

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1]。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如治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栀子仁汤(《不居集》),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注解伤寒论》),治跌打损伤,青肿疼痛,可用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敷[1]。

栀子苦寒之性甚强,易伤中气,且对胃有 性,脾胃较弱者服后易吐,炒后可除此弊[1]。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9 栀子的炮制研究

栀子含都桷子苷(京尼平苷geniposide)、栀子苷(gardenoside)、山栀子苷(shanzhiside)、栀子酮苷(gardoside)等多种环烯醚萜苷类以及熊果酸、绿原酸等多种有机酸类[1]。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对京尼平苷的影响:以栀子中京尼平苷为指标,用薄层扫描法对栀子及其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1]。实验结果表明,京尼平苷主要集中在栀子仁中,栀子壳含量相当低;炒栀子和

焦栀子中京尼平苷含量均有所下降,焦栀子比炒栀子更明显[1]。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与上述大同小异,同时测出炒炭后栀子苷含量下降幅度较大[1]。

(2)对熊果酸的影响:对熊果酸的研究是采用薄层扫描法,分析比较了栀子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结果表明,栀子生品、炒品、炒焦品、姜炙品、烘品1~4(烘制温度为125℃、150℃、175℃、200C)中熊果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炒炭品、烘品4(烘制温度200℃)中熊果酸较生品明显降低[1]。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对胆红素的影响:山栀子对家兔结扎总输胆管后,血中胆红素出现量有轻度的抑制作用,生栀子与焦栀子之间差别不大[1]。

(2)止血作用:生栀子与焦栀子给家兔注射15g的剂量时均有显著缩短血凝时间的作用;而在075g剂量时,生山栀仍有作用,焦山栀则无此作用[1]。

(3)退热作用:对注射酵母液而引起发热的家兔,生山栀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焦山栀无此作用[1]。

(4)抗炎作用:生栀子的抗炎作用最强,经不同方法炮制后的栀子抗炎作用明显减弱,且随温度升高,抗炎作用逐渐降低[1]。当温度超过175℃时,抗炎作用消失[1]。栀子加热炮制后抗炎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京尼平苷受热破坏或分解所致[1]。

(5)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栀子水煎液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1]。

(6)护肝作用:栀子生品有明显对抗CCl4所引起动物肝急性中毒的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护肝作用均降低[1]。实验初步认为,栀子若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应以生品为好[1]。

另据报道,生山栀与焦山栀对金**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的抑菌作用相似;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以生山栀为佳;焦山栀则对痢疾杆菌的作用较生栀子略强,这一点和中医对大便溏薄者用焦山栀是一致的[1]。

93 工艺研究

对烘法是否能代替炒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生栀子、焦桅子、烘栀子的栀子苷含量,从定量结果看,烘和焦制品中栀子苷无显著差异[1]。从两种不同炮制方法加工后的样品提取液的δ值看,δ烘值比δ焦值小,说明用烘的方法炮制得到的结果比较恒定,便于控制质量[1]。考查不同温度炮制栀子炭对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栀子炮制后,栀子苷和鞣质均有明显变化,随温度增高,栀子苷的含量递减,当炮制温度高于180℃以后,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说明超过栀子苷熔点温度(162℃~164℃)时,苷分解严重[1]。鞣质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高于200℃以上时,鞣质含量下降,且大部分炭化[1]。从而认为炒栀子温度应控制在160℃~200℃之间[1]。

10 焦栀子的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

11 焦栀子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

焦栀子

Jiaozhizi

GARDENIAE FRUCTUS PRAEPARATUS

112 来源

本品为栀子的炮制加工品。

113 制法

取栀子,或碾碎,照清炒法(附录ⅡD)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或焦黑色,果皮内表面和种子表面为黄棕色或棕褐色,取出,放凉。

114 性状

本品形状同栀子或为不规则的碎块,表面焦褐色或焦黑色。果皮内表面棕色,种子表面为黄棕色或棕褐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115 含量测定

同栀子药材,含栀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l0%。

116 鉴别、检查

同栀子药材。

117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肺、i焦经。

118 功能与主治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119 用法与用量

6~9g。

1110 贮藏

同栀子药材。

1111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劳证十药神书》方之十灰散 41 组成 42 用法 43 功用主治 44 使用注意 45 方解 46 运用 47 歌诀 48 摘录 5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劳证十药神书》(见《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十灰散 51 制备方法 52 十灰散的临床应用 53 各家论述 54 附注 55 摘录 6 《医级》卷八方之十灰散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十灰散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65 摘录 7 《叶氏女科》卷一方之十灰散 71 组成 72 主治 73 十灰散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75 摘录 8 《医方大成》卷十引《澹寮》方之十灰散 81 组成 82 主治 83 十灰散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85 摘录 9 《万氏女科》卷一方之十灰散 91 组成 92 主治 93 十灰散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95 摘录 10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十灰散 101 组成 102 功效 103 主治 104 十灰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06 摘录 11 中药部颁标准 111 拼音名 112 标准编号 113 处方 114 制法 115 性状 116 鉴别 117 检查 118 功能与主治 119 用法与用量 1110 规格 1111 贮藏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十灰散 1 拼音

shí huī sǎn

2 英文参考

shihui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十灰散同名方剂约有七首,其中《劳证十药神书》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栀子、大黄、丹皮、棕榈皮各等份(各9g),具有凉血止血之功效。主治血热妄行证。本方是一首备用的急救止血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咯血等属气火上逆者。

4 《劳证十药神书》方之十灰散 41 组成

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栀子、大黄、丹皮、棕榈皮各等份(各9g)[1]

42 用法

各药炒炭存性,研细为末,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适量,调服9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1]

用时先将白藕捣破绞汁,或萝卜汁磨真京墨半碗,调灰5钱,食后服下。

43 功用主治

具有凉血止血之功效。主治血热妄行证。症见吐血、呕血、咯血、咳血,血色鲜红,面赤唇红,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脉数。[1]

44 使用注意

虚寒出血证忌用。[1]

45 方解

[1]

本方主治因实热所致的各种出血证,治宜以凉血、止血为法。方中大蓟、小蓟、荷叶、茜草、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涩止血;栀子清肝泻火;大黄导热下行;丹皮配大黄凉血祛瘀,使止血而不留瘀。本方炒炭存性,可加强收涩止血作用,用藕汁或萝卜汁京墨调服,增加清热止血作用。综观全方,以凉血止血为主,兼有清降祛瘀作用。

十灰散主治火热炽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的各种出血证,尤宜气火上冲之上部出血证,故在凉血止血的同时,又用栀子清热泻火;大黄导热下行,折其上炎之势,使气火降而血止,寓釜底抽薪之意。

46 运用

[1]

1.本方是一首备用的急救止血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上部出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2.加减法:若气火上逆,血热较盛,出血量多势急,血色鲜红者,将本方改作汤剂,并以大黄、山栀为君药,酌加牛漆、代赭石以加强镇降引血下行之力。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咯血等属气火上逆者。

47 歌诀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荷丹榈随;二蓟栀黄皆妙黑,凉降止血此方推。[1]

48 摘录

《劳证十药神书》

5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劳证十药神书》(见《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十灰散

同《劳证十药神书》方之十灰散

51 制备方法

烧灰存性,研极细,用纸包了,以碗盖地上1夕,出火毒。

52 十灰散的临床应用

肺结核:采用中药十灰散治疗27例肺结核咯血患者。有效者22例,占81%,其中疗效良好者20例。多半于服药后46天内止血,平均止血时间为5天,三例两天止血,两例药后咯血减少,五例无效为大量反复咯血者。27例中,除一例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外,皆为浸润型。除10例为好转期,或好转部分硬结期外,余17例为溶解期、播散期或进展期。十灰散对好转期肺结核疗效很好,很快止血,而溶解期。播散期或进展期肺结核则疗效较差。本组病例在应用十灰散期间除按肺结核咯血的常规护理和予以抗痨治疗外,未曾用其他止血剂。

53 各家论述

《成方便读》:此方汇集诸凉血、涩血、散血、行血之品,各烧灰存性,使之凉者凉,涩者涩,散者散,行者行。由各本质而化为北方之色,即寓以水胜火之意。

54 附注

《张氏医通》有薄荷,无荷叶。

55 摘录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劳证十药神书》(见《医方类聚》卷一五○)

6 《医级》卷八方之十灰散 61 组成

藕节、败棕、男发、百草霜、蒲黄、荆芥、侧柏、姜灰、苎麻、茅草根各等分。

62 主治

《医级》卷八方之十灰散主治血病日久,微甚不休,一切吐血、咳血、咯血及溲血、便血、妇人崩淋不止者。

63 十灰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加大枣5个,煎汤下。

64 制备方法

各炒炭研匀。

65 摘录

《医级》卷八

7 《叶氏女科》卷一方之十灰散 71 组成

百草霜、侧柏叶、莲蓬壳、棕榈皮(陈败者)、油头发(皂荚水洗)、黄绢(或新绵亦可)、艾叶、藕节、白茅根、蒲黄、阿胶(蛤粉炒珠,另研细末)各等分。

72 主治

血崩初起。

73 十灰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白汤下。

74 制备方法

烧灰存性,为细末,入阿胶末和匀。

75 摘录

《叶氏女科》卷一

8 《医方大成》卷十引《澹寮》方之十灰散 81 组成

锦片、木贼、棕榈、柏叶、艾叶、干漆、鲫鳞、鲤鳞、血余、当归各等分。

82 主治

《医方大成》卷十引《澹寮》方之十灰散主治下血不止。

83 十灰散的用法用量

入麝香少许,温酒调服。

84 制备方法

上逐味火化存性,为末,和合。

85 摘录

《医方大成》卷十引《澹寮》

9 《万氏女科》卷一方之十灰散 91 组成

藕节、莲蓬、艾叶、棕榈、大小蓟根、侧柏、干姜、油发、干漆各等分。

92 主治

《万氏女科》卷一方之十灰散主治妇人血崩暴下初得者。

93 十灰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四物汤调服,血止为度。或用醋煮糯米粉为丸,每服百丸。

94 制备方法

上药各烧存性为灰,和匀。

95 摘录

《万氏女科》卷一

10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十灰散 101 组成

大蓟、小蓟、茅根、茜根、老丝瓜、山栀、蒲黄、荷叶、大黄、乱发。

102 功效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十灰散卷一祛瘀生新,止血之功效。

103 主治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十灰散主治阴虚吐血。

104 十灰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3钱,藕汤调下。

105 制备方法

烧灰,存性。

106 摘录

《医学心悟》卷三

11 中药部颁标准 111 拼音名

Shihui San

112 标准编号

WS3B167294

113 处方

大蓟 80g 小蓟 80g 茜草 80g 栀子 80g 牡丹皮 80g 棕榈 80g 侧柏叶 80g 白茅根 80g 大黄 80g 荷叶 80g

114 制法

以上十味,将棕榈煅炭,大蓟等九味分别炒炭,共研细粉, 过筛,混 匀,即得。

115 性状

本品为褐色的粉末;气微香,味淡。

116 鉴别

(1) 取本品粉末 1g,加乙醚10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加氢氧化钠 试液1ml ,振摇,静置使分层后,水层显红色,醚层淡**,置紫外光灯(365nm) 下观 察,显蓝色荧光。

(2) 取本品粉末0 5g,加水 5ml,置水浴中加热3 分钟,滤过。取滤液5 滴,置蒸 发皿上蒸干,加硫酸1 滴,即显褐色,继转为紫褐色。

117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规定(附录10页)。

118 功能与主治

凉血止血。用于男妇吐血,血崩及一切血出不止诸症。

119 用法与用量

温开水冲服,一次 3~ 9g,一日 1~2 次。

1110 规格

每瓶装 3g

1111 贮藏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小蓟的别名 7 小蓟的处方用名 8 小蓟的来源 9 小蓟的产地 10 小蓟的原植物形态 11 小蓟的生境 12 小蓟的采收与初加工 13 小蓟的生药性状 14 小蓟的炮制 141 小蓟的炮制方法 1411 小蓟 1412 小蓟炭 142 成品性状 143 炮制作用 144 炮制研究 145 贮存方法 15 小蓟的性味归经 16 小蓟的功能主治 17 小蓟的化学成分 18 小蓟的药理作用 19 小蓟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192 来源 193 性状 194 鉴别 195 检查 1951 杂质 1952 水分 1953 酸不溶性灰分 196 浸出物 197 含量测定 19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9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9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974 测定法 198 小蓟饮片 1981 炮制 19811 小蓟 198111 浸出物 198112 含量测定 19812 小蓟炭 1982 性味与归经 1983 功能与主治 1984 用法与用量 1985 贮藏 199 出处 2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小蓟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小蓟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小蓟 1 拼音

xiǎo jì

2 英文参考

herba cepbalanoplosis segeti [朗道汉英字典]

cephalanopli,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irsii,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ield thistle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Cirsi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ield thistle her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小蓟

小蓟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1]。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 (Willd) MB的干燥地上部分[2][3]。小蓟茎呈圆柱形,有的上部分枝,长5~30cm,直径02~05cm;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刺;土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小蓟炭形如小蓟段,外表黑褐色,内黄褐色[2]。质松脆[2]。具焦香气,味苦[2]。

小蓟味甘、苦,性凉[2][3]。归心、肝经[2][3]。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3]。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3]。小蓟生品和小蓟炭各自的擅长、用法与大蓟情况相似,二者常配伍应用[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Herba Cirs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field thistle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小蓟的别名

野红花、小刺盖、刺菜。

猫蓟、刺蓟菜、刺儿菜[1]。

7 小蓟的处方用名

小蓟、小蓟炭[2]。

8 小蓟的来源

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 (Willd) MB的干燥地上部分[2][3]。

小蓟为菊科植物小蓟Cirsium setosum (Willd)MB的全草[1]。

9 小蓟的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1]。

10 小蓟的原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5~50cm,具匍匐根茎。茎直立,有纵槽,幼茎被白色蛛丝状毛。叶互生,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7~10cm,宽15~25cm,先端钝,边缘齿裂,有不等长的针刺,两面均被蛛丝状绵毛。头状花序顶生,雌雄异株;总苞钟状,总苞片5~6层,雄花序总苞长18cm,雌花序总苞长约23cm;花管状,淡紫色,雄花花冠长17~2cm,雌花冠长约26cm。瘦果椭圆形或长卵形,具纵棱,冠毛羽状。花期5~6月,果期5~7月。

11 小蓟的生境

生于荒地、路旁或田间。

12 小蓟的采收与初加工

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2]。

13 小蓟的生药性状

小蓟茎呈圆柱形,有的上部分枝,长5~30cm,直径02~05cm;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刺;土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4 小蓟的炮制

唐代有捣汁(《备急千金药方》)、酒渍(《外台秘要》)、细切(《千金翼方》)[2]。

宋代有“切研”(《全生指迷方》)[2]。

元代有“烧存性,为灰”(《十药神书》)的方法[2]。

清代则有童便拌微焙(《握灵本草》)和童便拌微炒、酒洗(《本草汇》)等炮制方法,并有“消肿捣汁用,止血烧灰存性用”(《本草述钩元》)的论述[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炭等[2]。

141 小蓟的炮制方法 1411 小蓟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稍润,切段,干燥,筛去碎屑[2]。

1412 小蓟炭

取小蓟段,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黄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2]。

142 成品性状

小蓟为不规则小段,叶、茎、花混合[2]。茎圆柱形,表面绿褐色或带紫色[2]。叶多皱缩或破碎,具针刺[2]。花球形或椭圆形,总苞钟状,黄绿色,花紫色[2]。气微,味微苦[2]。

小蓟炭形如小蓟段,外表黑褐色,内黄褐色[2]。质松脆[2]。具焦香气,味苦[2]。

143 炮制作用

小蓟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消痈的功能[2]。

小蓟生品和炒炭品各自的擅长、用法与大蓟情况相似,二者常配伍应用[2]。

生大蓟以凉血消肿力胜,常用于热淋,痈肿疮毒及热邪偏盛的出血证[4]。如用鲜大蓟根洗净捣汁,加热水炖1小时,饭前服,治热结血淋(《福建民间草药》);治心热吐血及衄血、崩中下血,均可用本品捣后绞取汁内服(《太平圣惠方》)[4]。

大蓟炒炭后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4]。用于吐血、呕血、咯血、嗽血等出血较急剧者[4]。如十灰散(《十药神书》)[4]。

144 炮制研究

小蓟主含生物堿、皂苷等成分[2]。

动物实验证明,小蓟炭确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2]。以止血作用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小蓟炭的炮制工艺进行了优选[2]。结果表明,小蓟炭炮制的最佳工艺是温度210℃,炒制5分钟,在此条件下炮制的小蓟炭具有显著缩短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2]。同时发现鞣质含量随着炮制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这一结果表明,小蓟止血作用与鞣质含量似无直接关系[2]。小蓟炭炮制过程中应注意劳动保护,防止在炒制过程中小蓟花絮因质地轻松而飘散污染环境[2]。

145 贮存方法

置干燥容器内[2]。小蓟炭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

15 小蓟的性味归经

小蓟味甘、苦,性凉[2][3]。归心、肝经[2][3]。

甘、微苦,凉,入肝、脾经[1]。

16 小蓟的功能主治

小蓟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3]。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3]。

小蓟具有凉血,祛瘀,止血的功效[1]。

1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肝炎,煎服:9~15g(鲜品30~60g)[1]。

2治创伤出血,痈疖肿毒,捣敷[1]。

小蓟生品和小蓟炭各自的擅长、用法与大蓟情况相似,二者常配伍应用[2]:

生大蓟以凉血消肿力胜,常用于热淋,痈肿疮毒及热邪偏盛的出血证[4]。如用鲜大蓟根洗净捣汁,加热水炖1小时,饭前服,治热结血淋(《福建民间草药》);治心热吐血及衄血、崩中下血,均可用本品捣后绞取汁内服(《太平圣惠方》)[4]。

大蓟炭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4]。用于吐血、呕血、咯血、嗽血等出血较急剧者[4]。如十灰散(《十药神书》)[4]。

17 小蓟的化学成分

小蓟含芸香苷、刺槐素、原儿茶酸、刺槐苷、绿原酸、咖啡酸。还含生物堿、皂苷[1]。

小蓟主含生物堿、皂苷等成分[2]。

18 小蓟的药理作用

药理实验小蓟对小鼠有止血作用[1]。

动物实验证明,小蓟炭确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2]。

在体外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白喉、大肠、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醇浸剂能抑制结核杆菌[1]。

小蓟所含儿茶酚胺类物质,注射时能升高血压,口服则无[1]。

小蓟有某些消炎、镇静作用[1]。

19 小蓟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小蓟

Xiaoji

CIRSII HERBA

19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 (Willd)M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193 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有的上部分枝,长5~30cm,直径02~05cm;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刺;土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

194 鉴别

(1)本品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表面角质纹理明显;下表皮垂周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及非腺毛。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3~10余细胞,顶端细胞细长呈鞭状,皱缩扭曲。叶肉细胞中含草酸钙结晶,多呈针簇状。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小蓟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蒙花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l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酰丙酮一丁酮一乙醇一水(1:3:3:1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晾于,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95 检查 1951 杂质

不得过2%(附录ⅨA)。

1952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H第一法)。

19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50%(附录ⅨK),

19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90%。

19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9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 5%醋酸溶液(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6nm。理论板数按蒙花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19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蒙花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19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l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l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15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9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蒙花苷(C28H32014)不得少于070%。

198 小蓟饮片 1981 炮制 19811 小蓟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呈圆柱形,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和白色柔毛。切面中空。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叶齿尖具针刺;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总苞钟状;花紫红色。气微,味苦。

198111 浸出物

同药材,不得少于140%。

198112 含量测定

同药材。

19812 小蓟炭

取净小蓟段,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黑褐色。

本品形如小蓟段。表面黑褐色,内部焦褐色。

1982 性味与归经

甘、苦,凉。归心、肝经。

1983 功能与主治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1984 用法与用量

5~12g。

198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99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宁嗽丹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辨证录》卷四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宁嗽丹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宁嗽丹 1 拼音

níng sòu dān

2 处方

麦冬60克 五味子6克 天冬9克 生地30克 桑白皮6克 款冬花 紫菀 桔梗各3克 甘草15克 牛膝9克

3 功能主治

清肺润燥,化痰止咳。治阴虚肺燥,咳嗽吐痰不已,皮肤不泽,少动则喘者。

4 宁嗽丹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摘录

《辨证录》卷六

6 《辨证录》卷四 61 组成

苏叶1钱,甘草1钱,天花粉1钱,天冬1钱,款冬花1钱,桔梗3钱,生地3钱,麦冬5钱。

62 主治

骤感风寒,一时咳嗽,鼻塞不通,嗽重,痰必先清后浊,畏风畏寒。

63 宁嗽丹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2剂愈。

古籍中的宁嗽丹 《辨症玉函》:[卷之二(亨)虚症实症辨]咳嗽

□□者无几也吾今酌定一方可以为永远之□□□□名宁嗽丹此方祛风祛痰又不耗气治初起之咳嗽殊有神功大约二

《辨证录》:[卷之六]燥症门(十五则)

无非治肺也。脾肾濡,而肺气安有独燥者哉。此症用宁嗽丹亦佳。麦冬(二两)五味子(二钱)天冬(三钱)生

《辨证录》:[卷之四]咳嗽门(八则)

,斟酌咸宜,调剂皆当,故奏功取胜耳。此证亦可用宁嗽丹苏叶甘草天花粉天冬款冬花(各一钱)桔梗生地(各

《增订十药神书》:己字太平丸

按∶与保和汤药品有十味同,兹加金箔用蜡丸,名为宁嗽金丹,甚效。镇定魂魄、宁安惊悸,连服五七丸即愈。心

《增订十药神书》:丁字保和汤

鲁迅是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的?

鲁迅曾说过:“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但他真的是反中医人士吗?鲁迅究竟是如何对待中医的呢?赶快来看看!鲁迅对中医的态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