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书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古代医书有哪些?,第1张

古代医书有:《神农本草经》、《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千金方》等。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2、《皇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4、《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版本颇多,除国外各种全译或节译本外,国内现存约七十二种,大致可分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摄元堂本)及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

5、《千金方》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古代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2、难经

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题秦越人撰。

3、伤寒杂病论

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4、本经

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扩展资料

中国古医书是古代医学的传承,极具医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创造出了很多辉煌的医学成就,影响远播日本、欧洲,并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书原著跟现代翻印的古代医书内容有很多出入,由于年代久远,当代的翻印古医书缺失了很多内容,所以中国古医书原著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

——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

——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

——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乘火位之寒证

——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

——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

——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next] 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肿胀舌合论。实则,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有也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

胖大舌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真武扬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

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 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两型: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之邪(六*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发汗法),……如麻黄羌活之类 ”常见的舌苔薄白而润滑,舌质正常,多属外感风寒症,若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头项强痛。无汗或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风寒解表的麻黄汤加减;若舌质红,苔薄白而润,属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升阳益气之法。

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常用的中成6厚白腻苔 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

主病及相关研究: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

《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

厚白腻苔主病:主湿、主痰、主寒。

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

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原饮。

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主病及相关研究: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

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

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板蓝根冲剂等。 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粉末调涂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

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

——若淡红舌,黄苔满布舌面,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主病,热入阳明证,气分湿热症,肝胆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种发热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通表里。

——若红舌,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热痰互结,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结于胃肠,尚未至阳明燥实。

——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中焦湿热;胃肠宿食。治宜清热化湿,涤淡导滞。

——若紫舌,灰黄厚苔,苔润而不燥,即为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热病不愈,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霍乱;阴盛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有瘀血。又感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心肾阳衰,霍乱吐泻,哮喘诸证。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活血化瘀。

——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黄苔。夹有白苔,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证央食,可因痰湿内郁,可因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

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

主病及相关研究:黄燥苔:成因有数种:

(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

(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黄燥苔主病: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

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 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令苔现**,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

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

(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

(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

(3)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

(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

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由于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上苔呈**,薄黄苔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黄。

主病及相关研究: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若薄黄而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里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

——若薄黄而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刚刚进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轻剂以濡养津液

——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辛凉解表。

上述薄黄苔有伴有:

(1)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 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2)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剂、银翘解毒冲剂等。 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黑”。

主病及相关研究:

灰苔严格说,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

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轻也。加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等,均可见灰苔。

总之灰苔主病:灰苔干燥,主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脉细数,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腻,主痰湿内阻,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灰苔滑润,兼吐利脉细,主阳虚有寒之阴证,治宜温阳祛寒,如四逆,理中等。

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 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

主病及相关研究:黑苔:常出现于疾病严重阶段。

《舌鉴辨正。黑舌总论》认为:“凡舌苔见黑色,病必不轻,寒热虚实各证皆有之,均属里证,无表证也。”但当辨吸烟染黑之苦。《中医舌诊。诊察苔色》辨黑苔,灰黑色为黑中带紫;乃邪热在三明经,淡黑色为黑中带白,属寒湿在里;若苔薄而黑如烟煤之色,属中焦阴寒。若中黑而边白质润,为虚寒央湿,多见脾阳不振,或水饮内停。若白苔中满生干黑芒刺,当分润燥;如湿润不碍手,剥之即净,属真寒假热,如干糙而刺手,为寒邪化热,为十二经皆热极;若黄边黑腻苔,为湿热内蕴之征,嗜酒之人尤多见,治当燥湿清热。

黑苔主病:主里、上热极,主寒盛。

若黑灰滑腻苔,为寒湿浊邪停于胃肠之象,主寒饮痰湿。湿痰郁热,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

若黑苔分布于舌之左右,中为白苔,舌色正,干、润适中,为寒实证,为中焦虚弱,外袭之寒邪入于胃腑,致饮食停积不运;主病:中焦寒况;脾胃实热,当温中散寒。

临床多见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胃癌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色暗紫,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色。

主病及相关研究:暗紫舌成因有三:

(1)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瘀滞。主病:热邪入血,治宜凉血散血。

(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定,肌肤甲错,黑黯消瘦,主病:营热夹瘀,治宜清营破瘀。

(3)温热夹湿兼瘀,湿与热并,瘀蕴不解,主病:血瘀湿热,治宜化瘀利湿。

由于暗紫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象为苔色老黄而焦,或厚而色深黄,黄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甚。

主病及相关研究:焦黄苔为胃家实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黄而干者,胃液伤也;老黄焦裂者。热甚也;老黄甚而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黄而燥刺,中黑通尖。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

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部干而少津,呈焦**。

黄苔乃胃热炽盛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黄乃胃、肾阴液大伤,故主病:阳明腑实证,脏腑三焦实热,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

又绛舌,焦黄苔,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伤营血,津液耗损,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由红到绛,令苔色由黄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长期发热不退。治宜清热通里,凉血解毒。

由于焦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上津液不足,甚至没有津液。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少津舌多因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阳虚水停,津液敷布不利,不能上承舌体所致。舌色淡白少津,津液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温煦而化生,复经阳气运行而输布全身,若中、上焦脾肺阳气虚弱,则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如腹中停水患者,口舌反而干燥,即是一证。阳虚,则既不能化水成津,荣润诸窍,又不能散布津液而致舌淡白少津。

淡白少津舌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上述舌象如伴有:

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者可试用健脾燥湿类药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软弱者可试用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类药 舌苔薄白,舌质淡白,有瘀斑。

主病及相关研究:前人关于淡白含文献中,较少论及淡白夹瘀(斑、点)舌象,临床确有此类舌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当与血虚兼瘀有关。现代舌微循环研究发现,淡白白舌之凿状乳头内微血管充盈不足,且血流缓慢,血管口径变细,而导致局部血流瘀滞,红细胞聚集,引起局部血瘀而即见淡白舌,边尖可见瘀斑、瘀点。主病:气虚血瘀。血虚血瘀。

临床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重度贫血病人的舌象。

治宜:养血益气活血。 舌色淡白,舌面苔全部脱光,颗粒全无,平滑如镜,舌质似新剥皮之鸡肉。

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光莹舌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复,造成营养不良,舌质的不到足够的营养,使舌苔逐渐脱落,又无新苔续生,使全舌淡白而光莹。

另外当辨淡白光莹舌与纯熟白舌和淡白透明苔舌之区别。《伤寒舌鉴。白苔舌总论》:“舌见白苔如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可见亦有白苔厚积之象,为阳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气血双亏。有淡白透明首舌,为全舌明净,被覆一层极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湿亮,《舌鉴辨证》:“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见此者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附……。”即认为此舌由于中阳不振,水湿之气反而上显,出现骤视无苔的透明薄苔,当温补脾肾之阳。当予鉴别。

在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水肿的病人多见此舌。

治宜养胃健脾,补气生血。 舌色淡白,舌上润,或湿润多津。

主病及相关研究:前者淡白舌为气血两虚,其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气虚则不能生血,或血虚而后又气虚,最终气血两虚。不能上荣舌面,多由于疾病久延,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缓缓图功。

后者湿润舌为脾虚寒湿淡白舌,其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多因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之,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则舌淡白无华,脾虚无以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则舌体湿润胖嫩。治宜温脾助阳,祛寒逐湿。

临床多见于虚证、妇科大失血后气血两虚证病人的舌象。 舌色鲜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形等状。

主病及相关研究:

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毒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面有很多裂纹如刀切状深沟,多见明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川”字,或如直槽者,为热盛伤津,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

鲜红裂纹舌主病: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

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

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色鲜红,舌面有散在白色小点,鼓起于舌面,为热毒炽盛,舌将糜烂之兆。或散在白点,凹陷而低于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鲜红舌白点是由于脾胃气虚,不堪热毒攻冲之象。

鲜红舌白点主病:热鼓炽盛,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治宜清热败毒,养胃清热。

临床多见于心血管疾病心悸、浮肿等病人的舌象。

鲜红舌白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即为苍老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老舌多由于邪气方盛,正气不衰,故质坚色苍。《临床验舌法。验舌分虚实法》认为,凡物之理,实则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而且,气尚稚,其质尚嫩,其气已盛,其质则坚。故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且邪热亢盛,气血塞实于上,正邪剧争,致使舌形色坚敛,故多主实热证。

《辩舌指南。辨舌之神气》亦认为舌质坚敛苍老,不论苔色黄白灰黑,病多属实。

《察舌辨证新法。黄苔类分别诊断法》认为,不反舌质有老嫩,苔色亦有老嫩之不同。凡苔色深浓枯暗质暗为老色,或老苔亦主实证。其中老**苔,为胃中阳气旺盛之候。黄如炒枳壳色为胃阳盛极,阳亢阴虚之候,黄黑相间,如锅焦**,抚之棘手,看之不泽,为胃中津液焦灼,口燥舌干之候。亦有阳气为阴邪所阻,不能上蒸而津液缺乏。

《临证验舌法》也指出,舌青苍老,是肝胆邪盛,宜泻火精肝饮治之;黄而苍老,为啤胃两经邪盛,宜泻黄散治之;赤而苍老,为心与小肠邪盛;白而苍老,为肺与大肠邪盛,;黑而苍老,为肾与膀眈邪盛,宜清肝饮。

现代研究认为:舌之苍老当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减低而交感神经张力亢进有关,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粘液分泌代之。

老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舌诊 1 拼音

shé zhěn

2 英文参考

glossoscop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nspection of tongu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observation of the tongu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ongue inspe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舌诊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1],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2]。指用视觉观察病人的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了解病情,推测预后的诊断方法[3]。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为胃气的反映[1]。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1]。因此,脏腑有病,可以影响舌的变化[1]。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按照舌面部位察看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借以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深浅、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和脏腑的虚实等[1]。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之浅深。”但两者必须结合,再与其他症状参照,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1]。

舌质又称舌体[2]。是舌头的肌肉脉络组织[2][4]。望舌质是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诊察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2]。舌质的望诊主要是辨别其颜色、形态的异常[2]。舌诊中,按舌的不同部位以候脏腑[4]。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4]。但也不能机械看待,要结合舌苔和全身症状全面诊察疾病[4]。舌质的望诊主要辨别荣枯老嫩,包括形态、色泽、动态和湿润度等[4]。一般来说,察脏腑的虚实,重点在于舌质;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点在于舌苔[4]。也有“气病察苔,血病观质”之说[4]。

舌苔也称舌垢[4]。即散布在舌体上面的一层苔垢,是由胃气上蒸而生[2]。观察舌苔的变化,有助于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浅深、津液的存亡,是舌诊重要内容之一[4]。望舌苔包括望苔色和望苔质两个方面[2]。

望苔色即望舌苔之颜色[5]。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及黑苔四种[5]。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也可见于寒湿证;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5]。

望苔质即望舌苔的质地,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5]。透过苔能隐隐见到舌体为薄苔,为正常苔或属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为厚苔,多属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阻滞[5]。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目录 1 中医·地图舌 2 西医·地图舌 21 疾病名称 22 英文名称 23 地图样舌的别名 24 分类 25 ICD号 26 流行病学 27 病因 28 发病机制 29 地图舌的临床表现 210 地图舌的并发症 211 组织病理检查 212 诊断 213 地图舌的治疗 214 预后 215 地图舌的预防 216 相关药品 217 相关检查 3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地图样舌的穴位 2 治疗地图样舌的中成药 3 地图样舌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地图样舌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地图舌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地图舌 已经自动替换为 地图样舌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中医·地图样舌

地图样舌即地图苔,属舌象[1]。舌诊中剥苔的一种[1]。舌苔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而暴露舌质,与未剥之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故名[1]。多见于气虚痰湿或脾虚虫积者,治疗宜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化湿祛痰,或驱虫消积[1]。

参见剥苔:剥苔指舌苔剥落,长期剥蚀如地图状,多属虫积[2]。若在热性病中,舌苔于一二日内全部消失,舌光绛,或如镜面,多是正不胜邪,肝肾真阴亏损而邪气内陷的重证[2]。《辨舌指南》:“舌苔忽剥蚀而糙干为阴虚,剥蚀边仍有腻苔为痰湿。”阴虚者宜滋养肝肾;痰湿所致当化湿祛痰;虫积者宜驱虫消积[2]。

2 西医·地图样舌

地图样舌(geographic tongue)是舌的丝状 在不同部位出现萎缩及恢复,故又称游走性舌炎(migratory glossit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慢性、浅表性、剥脱性局限性舌炎,可能为常染色显性遗传。

与沟纹舌相关,有时沟纹舌一些年后可发展为地图样舌。多见于成年人,儿童亦有发生。发病率约为2%。

21 疾病名称

地图样舌

22 英文名称

geographic tongue

23 地图样舌的别名

geographical tongue;glossitis areata exfoliativa;地图舌;局限性剥脱性舌炎;良性移行性舌炎

24 分类

皮肤科 > 黏膜病

25 ICD号

K141

26 流行病学

地图样舌多发生于体质瘦弱的儿童,青年女性。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

27 病因

地图样舌真正原因不明,有谓与遗传(可能为常染色显性遗传)、神经系统不稳定、情绪波动和某些体质因素有关。

28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29 地图样舌的临床表现

1早期在舌面出现1处或多个指甲大圆形或椭圆光滑的红色斑片,且界限清晰,边缘略隆起呈黄灰色或白色晕带,系丝状 角化所致。皮损丝状 消失。蕈状 仍存在或更显著。损害逐渐扩大融合呈地图状。舌尖和软腭罕见相似皮损。

2损害多发于舌面或舌缘。偶发于唇、颊部及软腭黏膜口底及舌腹。一般持续2~10天可自行消失,但它处又可出现,常迁延多日。

3无明显自觉症状,有轻微麻刺感,主要见于体质瘦弱的儿童青年女性。偶与寻常型银屑病或脓疱型银屑病合并存在。

210 地图样舌的并发症

偶与寻常型银屑病或脓疱型银屑病合并存在。

211 组织病理检查

边缘过度角化,中央变性,真皮层有多形核淋巴细胞急性浸润。在上皮浅层形成海绵状微脓肿,并有多形核白细胞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红斑处丝状 消失,黏膜上皮浅层脱落,棘层变薄,真皮 升高,真皮血管充血,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的浸润。

212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213 地图样舌的治疗

1一般不需治疗,增强体质,注意口腔卫生,避免 因素,如热或辛辣食物。给复合维生素B,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2X线照射100r,每周1次,连续3次,损害可消失,但易于复发。

3中医治则:宜养阴,引火归源。方用紫油肉桂15g,麦冬15g,天冬15g,生地15g,熟地15g,铁皮石斛15g,枸杞子20g,女贞子20g,车前子15g。

214 预后

一般持续2~10天可自行消失,但它处又可出现,常迁延多日。

215 地图样舌的预防

增强体质,注意口腔卫生,避免 因素。

216 相关药品

复合维生素B、碳酸氢钠

217 相关检查

浆细胞

3

古代医书有哪些?

古代医书有:《神农本草经》、《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千金方》等。1、《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