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是什么 他们的由来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三清是什么 他们的由来是什么?,第1张

  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

  《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

  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

  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

  《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

  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无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有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

  元始天尊,又称玉清元始天尊,道教最高神“三清”中的第一位神,南朝梁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中分神阶为七个,列元始天尊为第一神阶中位。《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三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元始天尊住在三十六天的最上一重天“大罗天”中,其仙府称为“玄教玉京”。玉京黄金铺地,台阶由白玉石砌成,宫中有七宝、麒麟和珍玉、珠宝,中央和左右三殿里分住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据道经的说法:“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每当新的天地形成,天尊就下降人间,向世人传授奥秘之道,称为“历劫度人”。

  元始天尊一般供奉在道教三清殿的中央,头罩灵光,手执丹丸,或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

  灵宝天尊,又称太上大、上清灵宝天尊,道教最高神“三清”的第二位神,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第二神阶中位,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相传他住在上清境,道教称禹余天,传授洞玄部经典,俗称上清灵大帝。上清太上道君,原是“二晨精气”、“九庆紫烟”,后托胎洪氏,怀三千七百年,诞生在西那天郁察山浮罗之岳,位登高仙,治玄都玉京,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人拜,天皇抱图。

  在道教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供奉在元始天尊的左边,手持太极图(或手执如意)。

  太上老君,又称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的第三位神。道德天尊的神形实际是根据先秦时代老子的形象演变而成的。老子本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著有道、德上下篇五千余言.留传于世,称为《道德经》或《老子》。东汉末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造作道书,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尊老君为教主。从此,老子成为道教教祖,长期受到教徒的尊奉。唐时,被天子攀为宗亲,唐玄宗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三清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居于太微玉清宫,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牿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汉光帝上后乾号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阀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宄其信仰,缘于古代宗教,古时即有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化和人间祸福、生死、寿天吉凶等人生命运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说法。西周以后又称“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称呼,排列在玉清三元宫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时,“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梦仙》诗中就有“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的诗句。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一诗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大约在唐宋之际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与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菩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四御尊神

  四御为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三清”的四位尊神,所以又称“四辅”。他们的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中说:“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节。”《道法会元》称“三清”、“四御”为“七宝”,认为三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四御是统率天地的万神者。此外,四御还协助玉皇执掌天道。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南极长生大帝协助玉皇执掌人间寿天祸福,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并主宰人间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协助玉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生长,与大地河山之秀。

  在比较著名的道教宫观中,主要大殿除三清殿、玉皇阁外,还建有专门供奉四御的四御殿,四御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服,雍窖华贵,为人间帝王形象。三清、四御作为道教尊神群体,常被合称。此外,道教还有“六御”之说。他们为:统御万天的玉皇大帝、统御万雷的勾陈大帝、统御万星的紫徽大帝、统御万类的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统御万灵的长生大帝、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祗。这种说法源于中国古代“六合”观念,所谓“六合”,指宇宙的巨大空间,即上、下、四方(东、西、南、北)。南宋刘用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对此的排列顺序为:

  玉清上帝、上清上帝、太清大帝、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东极太乙救苦天尊(即青华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后土皇地祗。

  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有“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号,简称救苦天尊。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道教说他由青玄上帝神化而来,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所以炁化救苦天尊以度世。据《太乙救苦护身妙经》说:“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耶,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曹,或为男子女子,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大元师,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

  “此圣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耶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洲帝君。”若遇到困难,只要祈祷天尊或“诵念圣号”,即可“解忧排难,化凶为吉”,亦可“功行圆满,天日升天”。

  至于天尊的形象,《道教灵验记》描绘道:端坐于九色莲花座,周围有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簇拥宝座,头上环绕九色神光,放射万丈光芒,众多真人、力士、金刚神王、金童玉女恃卫在他身旁。其诞辰日为农历的十一月十一日,相传民间的《拔度血湖宝忏》是他传授的。又《青玄济炼铁罐施自全集》称他:身骑九头狮子,手持杨柳洒琼浆以救苦度亡,“东极青华妙严宫,紫雾霞光彻太空;千朵莲花映宝座,九头狮子出云中;南极丹台开宝笈,北都玄禁破罗丰;唯愿垂光来救苦,众等稽首礼慈窖;施食功德不思议,孤魂滞魄早超升”。

  对于天尊的神职,《漂放莲灯集·放生咒》曰:“天罗神,地罗神,慧剑出鞘斩妖精,一切灾难化为尘,寻声救苦解救罗网苦辛,太乙救苦天尊救苦救难度众生。”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五七曰:“太一寻声救苦天尊主炼仙魄”和“太一救苦天尊随形赴感,寻声救苦天尊应念垂慈。”道经还称东极青玄上帝即化太乙救苦天尊,又应化十方,而为十方救苦天尊。《十王告简全集》中即列有十方救苦天尊的职能,称:

  东方玉宝皇上天尊:“位列震宫,尊居卯位,执掌风雷地狱,权衡霹雳之威,行善者作于青篇,作恶者标于黑簿,考察无私。

  南方玄真万福天尊:“位列离宫,尊居午位,执掌火医地狱,威专烈焰之权,杳杳冥谴,莫破幽之烛,茫茫苦梅,难逢济险之舟,生死殊途,轮目不免。”

  西方太妙至极天尊:“位列兑宫,尊居酉位,执掌金钢地狱,威司考掠之权,诠量功德,了无毫发之私,报对冤仇,备极再三之间,善篇有记,罪积无差。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位居坎宫,尊居子位,执掌冥冷地狱,权衡冰雪之威,城峙四同之铁,欲出无门,剑生万树之傍,实观有惧,众生无赖,五苦难逃。

  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位列艮宫,尊居丑位,执掌镬扬地狱,威张煮溃之权,七情六欲,难逃业境之分明,五体四肢,最苦风月之持掠,死生判注,善恶攸分。”

  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位列巽宫,尊居幽府,执掌铜柱地狱,威专履足之刑,辩明善恶,如日月之无私,注判姓名,若风雷之莫测。凡有众生,难逃六道。”

  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位列坤宫,尊居泉曲,执掌屠割地狱,威权刀割之刑,无偏无党,赏刑罚于多劫千生,难理难明,辨枉直于四甸九日,死生展转,功德定分。”

  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位列乾宫,尊居阴府,执掌火车地狱,威司运转之权,设衡石而考功过,平等无私,主夙人以判升沉,磨研有当,无私无曲,不顺不逆。”

  上方玉虚明皇天尊:“敕合乾元,德隆坤域,执掌昔掠地狱,威张炽盛之权,三百六甸之黜陟,事事难明,一十八地狱之经由,人人战栗,凡积愆于平日,必定罪于斯时,九地轮目,三途往返。”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位尊幽都,名尊十帝,执掌罗丰之府,权衡宪法之严,有生有死,两分而入之机,无党无偏,三等幽冥之持,他时所造,此际何逃。”

  上述诸天尊的神性职守,已体现出地府冥王的职能。为了治理九幽冥府神鬼之事,十方救苦天尊还化十方冥王、真君。

  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化冥府一殿泰素妙广真君秉广大王,神居玄冥宫,神诞二月一日。

  南方玄真万福天尊化冥府二殿阴德定休真君楚江大王,神居昔明宫,神诞三月一日。

  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化冥府三殿洞明昔静真君宋帝大王,神居纠集宫,神诞二月八日。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化冥府四殿玄德五灵真君伍官大王,神居太和宫,神诞二月十八日。

  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化冥府五殿最胜耀灵真君阎罗大王,神居纠纶宫,神诞元月八日。

  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化冥府六殿宝肃昭成真君卞城大王,神居明晨宫,神诞三月八日。

  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化冥府七殿等观明理真君泰山大王,神居神华宫,神诞三月廿七日。

  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化冥府八殿飞魔衍庆真君都市大王,神居碧真宫,神诞四月一日。

  上方玉虚明皇天尊化冥府九殿无上正度真君平等大王,神居七非宫,神诞四月八日。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化冥府十殿五华威灵真君轮转大王,神居肃英宫,神诞四月廿七日。

  三 官

  三官大帝的信仰渊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时代,天、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括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人类无法生存生括,因此人们常怀敬畏之心,虔诚地顶礼膜拜。如《仪礼·觐礼》:“祭天燔柴,祭山川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其注疏燔柴为:“升、沉、瘗”祭礼,是天子。在国行会同之礼及诸侯之盟神也,

  晋氐族苻坚和羌族姚苌等笃信“三官”,唐南诏王异牟寻与唐使订盟时,《盟文》开始“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滨,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

  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专权,朝野黑暗,人民灾难深重,反抗情绪激烈,于是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弃官入川,学道于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并结台民间原始宗教信仰,著作道书,馥革当地民族原有的巫道,开创五斗米道。因其最初主要以道术祷祝和赳鬼,并以符水为人治病,故被称为道教符箓派,又因道教徒尊称张陵为天师,故五斗米道以后又称为“天师道”。五斗米道一方面尊老子为教祖,祭酒传授老子《道德经》;另一方面以天、地、水为三官,信其能通鬼神,主管病人请祷。祷请方法主要见于《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书中说:“书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于天,著山上,其一埋于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认为三官能为人赐福、赫罪、解厄,即天官赐福、地官赫罪、水官解厄。后来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目介绍太守张鲁时,就详细叙述了其祖张陵宣扬三官敬仰之事。此后这种信仰一直盛行到唐代。1982年5月,在河南嵩山顶上发现一通唐武则天时的金简,内窖即为乞求“三官九府”,为武则天兑罪祈福之用。这正是其一上于天,著山上“请祷法”的印证。另外有一种说法,说三官为金、土、水三官,《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蠡梅集》曰:“金为生,候地气,土为成,候地气,水为化,候水气。……故曰三官也。”若将其具体化则是守卫天门的唐、葛、周三将军,据《铸鼎余闻》记载:三官俱周幽王谏巨,号天门三将军,死后为神,各地多有庙。也有说三官指尧、舜、禹的,《历代神仙通鉴》云元始天尊:“复飞身到太虚极处,取始阳九气,在九土洞阳,取清虚七气,更于洞阳风泽中,取晨浩五气,总吸入口中,与三焦台于一处。九九之期,觉其中融台贯通,结成灵胎圣体。正当春一月月望之雷,从口中吐出婴孩,相好光明。又于秋一月望日,冬一月望夜,复吐出二子。”这三子就是尧、舜、禹,“皆天地莫大之功,为万世君师之法”。后来元始天尊吐气化成的尧、舜、禹被人们封“三官大帝”。

  北魏时,寇谦之改革天师道,清整“三张伪法”,于是将三官与三元相结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蠡梅集》日:“盖天气主生,地气主成,水气主化,用司于三界。而三时月之望候之。……三元正当三归宫,故曰三官也。”故以衣历的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卷一《因缘经》:“正月十五上元宫主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间,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炁赫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同时,刘宋陆修静还有“三官所执,生、死、苦考自明法曹”之说。又与“三清境相”结合,《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二《三元品诫经说》:“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其中宫名元阳七宝紫徽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高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结黄之清而成,其中宫名洞灵清虚宫,总主五帝五岳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其中宫号扬俗洞泉宫,一曰青华方诸宫,总水帝扬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箓簿籍。”还和道教元气说结合,《云笈七羲》卷五十六:“夫棍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

  同时,《重增授神记》和《三教授神大全》中还详细记载了三官的纪历、神职及统辖对象和范围。书中称:陈子祷与龙王三女自结为室,生下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后都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显现无穷。于是元始天尊封老大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即诞生之符始阳之气结成至真,住玄都元阳七宝紫微上宫,总主天帝神王上圣高真及三罗万象天君,封老二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住九土无极世界恫空清虚之宫,总主五岳帝君并二十四治山,九地土皇、四维八极神君;封老三为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住金灵长乐宫,总主九江水帝、四渎神君、十二溪真及三河四梅神君。并说每到三元之日,三官大帝便亲临神坛,考籍大千世界之内十方国土之中的神仙升临、人品考限与万类化生之事,天官喝福紫微帝君、地官赦罪青灵帝君、水官解厄暘谷帝君,俨然为神灵世界主宰一切的最高尊神。

  三官的诞辰日即为三元日,因此从唐宋以来,三元节都是道教的大庆日子。唐代三元节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杀渔猎”。由于天官被封为赐福紫微大帝,民间遂将其视为“福神”,与禄、寿二神并列。至于三官神的职掌范围,宋明以后又自于三清四御的确立,而有所缩小,一般认为掌管人间祸福、天神转迁、生死轮回诸事,但民间信仰仍然很普遍。明代以来,各地建有许多三官殿、三官堂、三元庵、三官庙等。每逢三元节,人们都要到庙宇祭拜三官,忏悔罪过,祈福免灾。时信仰三官的人都要禁荤食素,称为“三官素”。清代,三官信仰更为普遍,“天官赐福”的年画、民惜画,多种多样。画中天官,身著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五绺虬须,面窖慈祥,一派雍窖华贵的气质。一些图中,天官还慈祥地携带五个童子,五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灯。过去民间每逢新春时,皆贴这种年画,以求天官赐福长寿。有时天官还被当作财神。清代流行一种“赐福财神”,图中间为天官手执如意端坐元宝之上,金山、银山、花卉、云龙和一个大“福”字陈于上方,聚宝盆、手持“日日生财”旗子的童子位于下方;和合二仙和招财仙官、利市仙官立于两旁。画中充满着福气和财气,表达了人们渴望天官赐福、财神送财的富裕理想生括。近代,天官又和员外目郎(表官禄)、南极仙翁合称为福、禄、寿三星。旧时农历新年,三星图常挂于堂中,象征“三星在户”,显示多福、多寿、喜庆临门。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括的共同心理。如今“三星”图像和“三星”工艺品喜进千家万户,成了颇受欢迎的装饰品。现在台湾的庙宇中,一般称三官大帝为三界公,据说敬奉的人特别多。

  对于其他各仙,楼主可以去参看《中国神仙大全》一书。

我是个道士

1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教的三祖(始祖、道祖、教祖)之一

2不是神话中的道教,是小说中的道教。通天教主,元始天尊,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三清

3道教中是没有鸿均。鸿均只是小说中的人物

4小说本生就是靠现实虚构而来的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原始天尊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有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度人经》 本身包含的哲学思想, 主要是宇宙生成论。 《度人经》 的作者和另三位注者严东、 薛幽栖、 李少微都受汉代哲学很大的影响, 基本都是炁一元论者, 认为是梵炁生成一切。这个梵炁是原初物质、 万物的发生因的意思, 并无本体的含义。薛幽栖明确认为道也只是炁。李少微虽同意梵炁生成一切但是是杂气, 但又认为炁是有, 道是无, 道不是炁。成玄英与他们皆不同, 他虽承认梵炁的存在, 但说梵炁只是混杂之炁, 真正作为原初物质的叫做妙炁。至于其中原因, 下文具体分析。梵炁通过演化而生成时间、 空间和万物, 时间的单位叫劫, 空间的单位叫天, 这些说法均来自印度哲学。关于时间的学说, 比较简单。 《度人经》 、 严东、 薛幽栖、 成玄英均认为宇宙开始时初劫叫做延康, 之后是龙汉, 再是赤明。成玄英进一步说, 延康劫时混沌未开, 只有妙炁; 龙汉劫混沌初开, 仍未有万物; 赤明劫始有阴阳日月, 诞生诸天。妙炁绕诸天一周, 便是一年; 与五方五行之炁交汇, 便产生四时和万物。而李少微说法不同, 他认为先有龙汉劫, 然后是赤明劫; 最后是延康劫, 三个大劫加若干小劫组成一个大周期, 当延康劫末时, 种民四天以下, 一切彻底毁灭。

然后是关于空间问题的诸天说。诸天说可能是 《度人经》中最复杂的问题, 已有几位学者对其进行总结, 但都不够完整,问题是他们都把 《度人经》 中的诸天说当做完善的学说。笔者现将经中和四位注疏者的诸天说总结如下。五者的诸天说相同的地方是都认为有三十二天和大罗天, 此外就都是分歧。 《度人经》 给三十二天命了名, 但没有进一步的说明。四位注疏者都认为三十二天代表修行境界上的高低, 分为四大境界, 即欲界六天、 色界、 无色界和种民四天。但在空间位置上, 则是四方各分布八天, 且完全没有高低的不同。区别在于, 严东认为色界有十二天, 无色界有十天, 薛幽栖则改为色界有十八天, 无色界只有四天。李少微和成玄英则认为色界十八天可进一步分为色尘六天、 细尘六天和轻尘六天。李少微还不忘说, 境界越高则享寿越长。三十二天之上, 分歧更为复杂。严东认为三十二天之上有大罗天, 大罗天由梵炁生成。但大罗天不是一层天, 而是黄天、 苍天、 青天三层天的合称。梵炁分化为**的元炁、 白色的始炁和青色的玄炁, 三者分别生成黄天、 苍天和最高的青天, 三天合称大罗天, 或大梵天。严东也曾说大罗在玉清之上, 还说上清是紫微宫在玉清之上, 但严东恐怕并不把玉清当做一层天的名称, 那么严东持的应是三十五天说。与严东相比, 《度人经》 提到了三十二天上有大罗, 也提到玉清、 上清, 但未提及有三天, 而当时玉清、 上清、 大罗很难说是不是一层天的名称, 那么 《度人经》 中的是三十二天说或三十三天说。从现存文献看, 成玄英的诸天说和李少微基本相同。但李少微的说法更是漏洞百出, 他明确说总共有三十六天, 又说有三清天, 但又说上清天就是玉清天, 也就是大罗天。又说大罗天在三天之上。那么三十六天中最高的四天是哪四天?三清天究竟是几层天?大罗天和三清天是什么关系?李少微完全无法说清, 同样, 成玄英对此也是含糊其辞。此外, 李少微认为还有与三十六天相对应的三十六地。最奇特的还是薛幽栖的说法, 有些学者认为薛幽栖主张三十二天说, 这是个误解。薛幽栖认为在三十二天之上, 另有层层提高的三十六天。他将三十二天中之前的三界二十八天称为小罗天, 种民四天称为中罗天, 这三十二天合称四梵天 (而李少微则把种民四天称为四梵天) 。之上另外的三十六天合称为大罗天。薛幽栖的矛盾在于, 他既说有三清天, 又说上清天也就是玉清天; 既说这层天是三十六天中最高天, 又说这层天是高于三十六天的另一层天。那他究竟是认为有68还是69层天呢?关于诸天说, 无一人不自相矛盾, 尤其对于三清天和大罗天各自指什么, 完全没有统一的意见。可见道教在改造佛教的诸天说时是何等的狼狈不堪了。

在这里关于三十二天境界的高下, 成玄英初步展露了他的哲学才能, 他认为欲界的人有六欲根, 净化一根则可上升一天,六根俱净就进入色界, 再逐步净化六色尘、 六细尘、 六轻尘, 则进入无色界。无色界第一天的人没有形体, 只有心识。修行炁观, 可进第二天。舍弃心识, 达到无为, 可进第三天。这里的无为与下文兼忘是同义, 特指将空有等一切都看作无。成玄英指出, 这样则只保留了真, 而失去了应。如能将真与应统一, 认识到若有若无, 既无形象, 又能生成万象, 则升第四天。关于三十二天, 保留的成玄英的疏文至此结束, 很明显, 这里是成玄英重玄学思想的第一次登场, 我们猜测后面他也许会说达到非有非无的境界就能升入种民四天。在 《度人经四注》 中借空间来论述修行境界, 并不是只有成玄英一人, 但他的论述最为深刻。此前在解释原始天尊说经十遍的一段经文时, 也只有成玄英一人将其解释为修行境界的提高。 《度人经》还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仙道贵生,鬼道贵终”、“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仙道贵度,鬼道相连”之旨。《度人经》卷二至六十一卷,每卷各立品目,内容据第一卷加以阐述,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根据阴阳、三才、五行之理论,说明宇宙生成、人物繁育及其顺德济功之道。如《玉明运度品》、《阴阳离合五行化体品》等。第二类举陈消灾、辟邪、制鬼、鎭魔之方,以尽祈禳济度之用。如《祈禳水旱品》、《斩灭五行邪怪品》等。第三类论保形养神、长生成眞之方。如《长生乆视品》、《回生起死品》等。各卷文体结构与第一卷相同,但间附眞雯寳符。

度人经自道家玄学盛行,南朝起历代多有注释。多有以丹道注释者。然其经文,以十为用。在数术上是超过九转金丹大道的。注释中以北宋初陈景元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最重要。其中严东、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四人注疏中,又以李少微(清微派祖师),成玄英(唐朝哲学巅峰)的注解最为精彩玄奥。严东、薛幽栖的哲学思想明显较李少微、 成玄英二人的原始、 粗陋。成玄英的疏是对李少微的注的疏解,所以成玄英注解《度人经》的思想跟李少微最为接近,他们虽承认梵炁的存在, 但说梵炁只是混杂之炁,道不是梵炁,道是虚极之理,真正作为原初物质的叫做妙炁。此外成玄英和李少微都提到了真和应这对概念, 但并无深入分析。

《度人经四注》 中两个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概念玄和梵。先将关于玄的不同含义 (除去用作专有名词如玄都、 玄武等) 总结如下, 《度人经》 中 “玄” 的含义有: ① “玄坐” 的玄, 通悬; ②微妙; ③炁; ④空。严东注: ①空; ②炁; ③深奥; ④黑色; ⑤天; ⑥深远。薛幽栖注: ①微妙、 隐秘; ②空; ③真; ④道; ⑤天; ⑥炁。李少微注: ①主观方面能认识道的智慧; ②客观的至理、 妙数; ③微妙、 深奥; ④天; ⑤空; ⑥阴。成玄英疏: ①天; ②黑色, 众色之主; ③无穷无极之貌; ④空; ⑤微妙; ⑥至理。作这些罗列并非无用, 至少可以看出成玄英、李少虽还未将玄按照重玄学解释为不滞, 而仍按传统解释为天、 空, 但他们并不同意将其解释为炁, 反而解释为理。

然后总结 “梵” , 《度人经》 中 “梵” 的含义有: ①天; ②炁。严东注: ①炁; ②天; ③道; ④真。薛幽栖注: ①道; ②玄; ③天; ④真; ⑤炁。李少微注: ①天; ②炁; ③通泛, 混杂; ④通泛, 遍在。成玄英疏: ①炁; ②通泛, 混杂。现能清楚地看出成玄英和薛幽栖代表两种对立的立场, 而李少微接近成玄英, 严东接近薛幽栖。薛幽栖将梵、 道皆看做是炁。而成玄英与李少微的解释, 将泛杂说成是梵的本意, 梵炁并不是高贵的万物始祖, 而是杂炁, 是指掺杂了两个星宿的炁, 这样大大降低了梵的地位。这种解释出于两种考量。首先是哲学立场的考量, 成玄英与李少微认为道是真常之理, 不是梵炁, 而薛幽栖认为梵就是道, 也就是梵炁, 这是成玄英与李少微决不能同意的。还有就是出于宗教立场的考虑, 成玄英与李少微的思想较之前的道教学者都要成熟。他们对于印度思想中的概念, 能为道教所用的就照用不误, 印度味过重且与道家理念不合的则坚决不用。 不像之前的大多数道教学者, 对于佛教的思想概念食而不化, 勉强进行调和附会。梵完全是一个印度词汇, 早期道教常常对佛教思想及佛教顺带引入的印度其他哲学思想采取 “拿来主义” , 以此丰富道教的理论体系。对于 《度人经》 这样将梵摆在一个至高的地位, 成玄英与李少微也是不同意的。

楼主感谢您的信任求助。 我要说的是,您把道教和神话小说混为一谈了。鸿钧老祖,是《封神演义》的人物。当然不是道教的人物。 道教祖师-三清祖师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 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 (《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无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 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有始天王的称呼。 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 《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 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http://wwwdjwhorg/djzus/Indexasp 介绍一个道教网页您看看。

三清是什么 他们的由来是什么?

  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