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介绍
苗族具体介绍如下:
1、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
2、节日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华夏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华夏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屈氏),亦称屈原节、歌师节。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华夏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
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还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诸如花山节等。
3、风俗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还有酸菜。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扩展资料
苗族自称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参考资料苗族
今天,尽管苗族三大方言区的分布状况,提供了解读苗族族源的重要依据,但,古三苗就是今三苗的先人吗?抑或今三羁为古三苗的自然延续?这是大有疑问的。史家对三苗、九黎关系的梳理,其历史渊源的混乱模糊,则显而易见。
中国古代,尤以秦汉前后,记载有三苗的文史文献达数十种,但古人所提示的,仍然是距离它们近两午年之遥远的模糊史实。何况,这些繁杂的文字资料,又被置放于两千年后的现代文明背景中,今日苗族现状和全新的地理座标,就难免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目光和思维。
这里有一个主体错位的问题。
古人议及三苗,研究起来,大体是以上古伏羲氏后裔的“苗”、“有苗”——今天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的先祖作为主体对象;今人讲苗族,无不以“九黎、蚩尤”之裔的黔东南中部方言苗族为主体。故而主体的错位,诸家对三苗的研讨莫衷一是,便有“丹江说、南蛮说、江淮荆州说、洞庭彭蠡说、西裔说、南海说”。
其实,上古苗族历史的研究,“九黎蚩尤”从未被贯以“苗”,“有苗”的称谓。苗族三大方言以独有的芦笙文化为其共源,却彼此不能够用语言沟通,这已经是相当有趣的历史文化现象。东方九黎是现代苗族的主体。但它决不是西部方言“苗”、“有苗”的源出。理解这一点很有必要。
本文在古史文献的基础上,以川黔滇西部方言苗族的芦笙文化为参照,对古三苗之谜作一番追迹求踪的解读,以求教于方家。
在传统医学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对它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苗族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不仅以它独具特色的民风闻名于世,更因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巨大影响而在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传统医学最早大概可追溯到神农时期,而苗族远古医药文化起源于九黎蚩尤,“三苗”和“荆蛮”氏族部落时期,它们最初大多是通过原始神话、传说、古歌等“口碑”形式而传承下来。在苗族浩瀚的“口碑”文献的遗迹中,“神农尝百草”、“蚩尤传神药”、“祝融传授按摩强身术”、“药王传医方”等将神话时代的苗族远古医药文化与中医紧密相连,形成了苗族医药文化与中医联系的原始形态。 中国苗族医药学,是我国历史上最久远的民族传统医药学之一。苗族医药学萌芽于炎黄、蚩尤时代,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明清,复兴于近现代,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曲折发展历史,才有今天的苗族医药学。说其悠久,因为苗族始祖蚩尤与炎帝、黄帝同为我国上古尊称的“三皇”。有关苗医神话传说“蚩尤传神药”与“神农尝百草”和“歧黄论医道”是在同一时代,苗族医药是远古原始神话时代的原始医药文化。经历了苗族原始鬼神教与巫教文化相互兼融后,孕育出以“巫医一家,神药两解”特殊巫医文化形态而后传衍出来的苗族医药学。 苗族医药学随着历史的尘封而被湮灭了许多文化精粹,苗族民间远古神话传说在逐渐解冰中显露出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医药文化现象,再现古老的苗族医药的辉煌,诠释着其对中医传承的影响。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是千古颂扬远古时代神农氏“尝百草,采百药,开创医药”的传说故事。神农氏,何许人也?与苗族医药有什么关系史上记载,早在5 ooo多年前,炎帝神农氏“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疗民疾”开创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神农氏之名,始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云:“古者仓牺氏之王天下也„„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搡木为耒,耒褥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尽管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贷,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瞌。”《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作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传说中的炎帝原是极慈爱的大神,当“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仁爱的炎帝才教人类怎样播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称他作‘神农’。传说他是牛首人身,大约因为他若牛般造福百姓吧。”传说炎帝是太阳神又兼农业之神,还是医药神。据说神农有一种神鞭,叫做“赭鞭”,是用来识药的,这些草药只要神农用赭鞭一打,就能识别药物是否有毒,识别药物的或寒或热,知其药物赋性,给人民治病。这就是历史上神农“鞭药”的传说。传统医学就在这神话的奇幻色彩中产生。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神农氏“尝百草”,行医治病的传说有如下: 《淮南子.修务篇》:“古者民茹草饮木,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插种五谷,相土地之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 《五帝本纪》: “赫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搜神记》:“神农以赫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插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尝药疗疾,救死伤之命。”
历代有关医药文献记载神农氏创医药的有: 《本草古今论》载:“本草始仿于神农,药上三百六十品,此乃开天圣人也,与天地为一体;实能探造化之精,穷万物之理,字字精解,非若后人推测而知之者。” 《医学渊源诠》曰: “医书之古者《内经》,则医之祖乃歧黄也。本草起于神农,则又在黄帝之前,可知医之起,起于药也。”《淮南子》云:“神农播五谷也,囚苗以为教。”日本学者认为,中国稻米最早是苗族发明的,后来传到日本和东南亚。神农与苗族医药,亦即中医与苗族医药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有学者认为: “苗族之所以称为苗,与其先民最早学会种植水稻有关,说明苗族先民属农业氏族或部落,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是农业、医药的始祖。”考证苗族与神农氏的渊源,“有关史实证明苗族的‘苗’与神农有着渊源关系,苗族的农、医又源于神农。苗族的老家正是神农的活动地域,这都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有十分渊源的关系。古有‘民不祭非类’之说,苗族不是祭祀至高无尚的黄帝,而隆重祭祀神农及其后裔蚩尤,充分说明神农是苗族的农医始祖。” 通过历史考证结合民间传说,神农与苗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苗医始于神农或者说是神农是苗医的始祖也是可信的。由此可知,苗族原始医药文化可说是中医的雏形。 在此不能不提另一个苗族崇敬的祖先----蚩尤。九黎蚩尤是生活在公元前大约2500古代氏族部落联盟。与黄帝部落联盟是同一时代,黄帝部落与九黎蚩尤冲突,在涿鹿之野打败九黎,蚩尤被擒杀,其九黎部落被迫离开黄河流域,向南方迁徙,他们来到长江中游,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徒。他们在长江中游定居了400多年,形成了一新兴的部落联盟一一即“三苗”或“三苗国”。 《路史.后纪四。蚩尤传》:“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关于阪泉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曰:“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女为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 相传蚩尤从小聪明伶俐,九岁时离家到黄河边的高山峻岭向生翁爷爷拜师学艺。九年后,蚩尤懂得一百二十种礼规,能应变天下大事;掌握一百二十种药,成了能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神医;精通十二道神符,成为能呼风唤雨,明阴晓阳的大神。”传说蚩尤学艺回来后,生了九个儿子,长大后都学会了蚩尤的本领,一个儿子管九个寨,九个儿子共管八十一个寨。蚩尤就成为八十一个寨的大首领。“由于蚩尤懂得一百二十种药,人病了服药能治好,死了服药能复生,老了服药还能还童。数十年后,苗寨人丁发展起来。”这就是苗族历史上“蚩尤传神药”的故事。蚩尤是苗族先民一个传奇式的英雄,苗族都把自己的祖先称为尤公。贵州省黔东南称老祖宗为榜香尤,湖南省湘西一带苗族称自己的祖先为剖尤或绞黎够尤(即九黎蚩尤),在川、黔、滇边的苗族人民直接称蚩尤。几千年来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是长生不老,这一理想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祝融是古代传说中天上的一个大神,是南方天帝炎帝的后代。在太上老君开天经的故事中记载了有关炎帝与祝融的关系,“神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太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以代禽兽之命也。神农没后而有燧人。燧人时,老君下为师,教示燧人钻木出炎,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臊。燧人没后有祝融。祝融之时,老君下为师,号广寿子,教修三纲齐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经》。”据传说广寿子传给祝融《按摩通精经》九十卷。祝融在南方将书中内容传授给黎民百姓,从此,黎民百姓掌据了防病强身养生的按摩术以后,病痛减少,身体等越练越强壮,延年益寿。祝融还发明了钻石取火,他将人工取火用于黎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熟食,用火防蚊虫、瘴气。这两大功绩为南方三苗之民的生息繁衍作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较早出现的预防医学思想和中医养生思想的萌芽。 在湘黔边区的苗族民间,相传有一位苗族药王,常年奔走苗族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 “一个药王,身在四方,行走如常,餐风宿露寻找药方。” “三千苗药,八百单方”。据湘西凤凰县老苗医石福山介绍: “苗医的始祖是药王爷爷。”民间传说中的药王爷爷是一个
周身透明,状如玻璃,长有翅,能在空中飞行的神人,他不畏艰难险阻为苗民寻找药方(岔锐岔嘎)。据说苗王爷爷每找到一味药,都要亲口尝一尝,药气在体内或周身串行,气串在人体哪个部位就能治疗那个部位的疾病。传说有一天:“他尝了味蝶形兰花的草根,顿时满口麻辣味,急忙用水吞下,一时间,大脑如昏如麻,失去知觉。醒后回忆说:这草好生厉害,刚才我‘大比农耿’ (苗语即脑壳像烂),便给这草取名‘比耿’,同行的一看,惊道:‘药王,你全身都黑了!’药王一看果然全身不再透明,将这草取名‘草乌’。”在湘黔边境还流传有关药王的歌谣: “药王药王,身如星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食果饮露,寻找药方”。这个药王爷爷神话传说,就是讲巫师精于采药和治病的故事。 在苗族民间,苗医们认为从古至今所用的苗药和单方就是“药王爷爷”相传下来的。 “药王”到底是什么人呢 在中医史学界,因为神农“首创医药,世称药王,后遂以药王为颂神农之称”,将“药王”、神农视为一人也。苗族人民所敬颂的药王爷爷,是否与中医史学上称神农为药王有关苗医“药王”与神农是否出于一人其理在于苗族的农医源于神农,苗族的祖先之地是神农氏的活动地域,苗族的祭祀是隆重纪念神农及其后裔蚩尤有关,这些历史说明神农是苗族的医药始祖。所以说,苗族药王爷爷是否就是神农,值得探讨 凤凰县欧志安苗医的师傅给他传了一首关于药王的诗:“通古亘今求岐黄,石破天惊数药王。风雨耕耘几千代,日月积汇融一章。无文书载理论短,有口皆碑源远长。接骨续筋华陀水,堪叹苗医世栋梁。” 药王爷爷是苗族民间世代相传的苗医始祖。这个药王爷爷不管是谁他都为中国医药的创立著有不朽之功。药王爷爷创立苗医,与歧黄论医而创制《内经》的功名一样流芳千古,共为祖国传统医药的基石。不管是苗族的药王爷爷还是中医的“歧黄”,他们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的代表和医药文化的象征。 原始苗医药文化是从神农尝百草、辨百药,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尝药疗疾,救死之伤;蚩尤传神药,医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还童,明晓阴阳的大神医;祝融传熟食,传按摩强身健体术,再到药王爷爷餐风露宿寻找药方,出现“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苗医远古医方这一原始医药文化形成过程。苗族原始医药文化的特征为神药兼融的文化形态,具有神秘性、神奇性和神话性。原始苗族医药文化是从传说、神话到药物识别,临床应用的初级医药知识的积累过程。与其同步的过程中,中医从萌芽到形成再到快速发展。 中医与苗族原始医药文化均产生于远古神话时代,充满神秘,在原始的医疗活动中时而彰显神奇作用,才有后来的神话故事世代相传至今。它们本为一家,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相互渗透,兼收并蓄。它们的神奇令人困惑,我们要不断地探寻,使之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蚩尤,中国神话 传说 上古时代九黎氏族部落的首领,骁勇善战,是兵器的发明者,始祖。下面我介绍的是苗族的其中一个传说 故事 ——蚩尤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苗族祖先“蚩尤”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蚩尤居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人民生活富庶。蚩尤不仅治国有方体恤臣民,还特别地英勇善战。
蚩尤还有一件十分了得的秘密武器——“劲多宝剑”。此宝剑不但锋利无比,而且威力无穷,哪怕千军万马强敌如林,只要挥动“劲多宝剑”,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多么数倍于我,都会成片地倒在它的威力之下。
因此,蚩尤名声显赫。人民爱戴他,其他的族长也纷纷朝贡与他签署友好条约,有的还主动与他联姻结成联盟。
由于蚩尤的威信和地位一天天的扩大,有人就一心想打垮他,好侵占他的大片肥沃的土地,黄帝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打垮蚩尤,黄帝假惺惺地去和蚩尤套近乎,还把自己一个长得如花似玉的女儿辛女许配给蚩尤为妾。目的是想让辛女充当“间谍”,好刺探蚩尤的军事情报并窃取蚩尤秘密武器——“劲多宝剑”。
辛女嫁给蚩尤以后,表面上十分温顺勤劳,暗地里却一心麻痹蚩尤,细细观察蚩尤存放宝剑的地方。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辛女始终找不到蚩尤藏剑所在。
又三年过去了,他们生育了一个小男孩。一天,蚩尤有事外出,家里只剩下辛女和孩子。这小男孩整天的哭闹,任凭怎么哄,小孩小手就是不停地指着天花板哭闹。
辛女觉得奇怪,上楼一看,原来蚩尤“剑多宝剑”就藏在这里。大喜过望的辛女,迅速取出宝剑,用狗血和女人的尿泼洒在上面(民间传说,狗血和女人尿能使神力失去灵验),然后又悄悄地把它放回原处。做好了这一切,辛女就千方百计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她父王,好让黄帝带兵来攻打。
但路这么远,如何将信送出去呢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把信放在鞋底的夹层中,夹层上还安了一颗针,穿起鞋来就刺脚。做好这一切后,辛女托人把鞋带给了她的父王。
黄帝收到鞋后马上穿在脚上,走起路来针不住的刺脚,觉得奇怪,就把鞋打开。打开鞋,看到了夹层里的信。于是,带着大批军队前来攻打蚩尤。
当卫兵急匆匆地 报告 蚩尤:黄帝主力打过来了。蚩尤自以为有“劲多宝剑”在手,就胸有成竹地说:“不怕,等他们靠近了再说。” 黄帝的军队越来越近了,蚩尤拿出了劲多宝剑,可是不管他怎么使劲的挥舞,敌人却一个也没有倒下,就这样,蚩尤败了
蚩尤传说故事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个部落之意,一说七十二个),骁勇善战,势力强大。他的八十一个兄弟,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
传说数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黄帝和炎帝是兄弟。在长江流域有一个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
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个个兽身人面,铜头铁臂猛无比。他们擅长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部落,攻打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黄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请求帮助。黄帝早就想杀掉蚩尤,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蚩尤的相关传说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在中国神话中的他是武战神。
蚩尤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共敌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与黄帝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个部落之意,一说七十二个),骁勇善战,势力强大。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展开的激战,具体情况有三说。 第一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即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后,蚩尤作乱,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从而巩固天子之位。
第二说见于《逸周书·尝麦篇》,即蚩尤驱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第三说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即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
尽管各说略有差异,但蚩尤与黄帝曾经交战是无疑的。战争过程则更为曲折,且极具神话色彩。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鱼龙河图》载黄帝“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胜。一说黄帝借助风后所作之指南车方在大雾中辨明方向,获得胜利。
蚩尤的结局,传说多称兵败被杀,或者臣服于黄帝,并主军事!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画蚩尤的形像,威慑天下,天下都以为蚩尤不死,并且居黄帝之幕府,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轩辕黄帝战蚩尤,是中国传说时代极其重要的事件。黄帝胜利之后,一统中原地区,成为华夏正统。因此汉文史籍特别是长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对蚩尤多有恶评,尽管未必公允。后来,蚩尤逐渐恶俗化,成为具有“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并“食沙石子”的形象。
蚩尤的历史考证1蚩尤与炎帝
蚩尤与炎帝的关系相当复杂,说法各异。一种观点认为,蚩尤可能一度臣属于炎帝或曾经加入以炎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但后来蚩尤与炎帝发生激烈冲突,并大败炎帝。
以夏曾祐、丁山、吕思勉为代表的一些史学家,认为蚩尤即炎帝。他们以《水经注》对涿水的记载为主要根据,考证出蚩尤、黄帝对战的“涿鹿”和炎黄对战的“阪泉”实为一地。两次大战实为同一次,而蚩尤与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另外,蚩尤和炎帝都以牛为图腾,这与蚩尤在后世的图腾形象一致。
而另一种观点提出,蚩尤为炎帝之后。二者属于同一部族,均为部族或其首领的称号。则黄帝先在阪泉之野击败炎帝部族,蚩尤部族作为炎帝后代,为报仇而与黄帝大战于涿鹿,战败之后,首领擒杀,部分族人则归顺黄帝为臣。
2蚩尤与黄帝
在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社会中,一向强调“正统”观念,史家又多有“成王败寇”的传统。黄帝战蚩尤逐渐被描述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以《史记·五帝本纪》为代表,流传甚广。
在非儒家文献如《逸周书》、《山海经》中对蚩尤与黄帝交战的描述则相对客观。在道家经典《庄子》中,更借盗跖之口,对蚩尤多有同情,而谴责黄帝。另外,蚩尤与黄帝的除敌对关系外,还可能有过臣属关系。黄帝曾使蚩尤主管金属冶炼,辅佐少昊。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则把蚩尤说成黄帝“六相”之首,地位甚高。战国时代的韩非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更具神话色彩。
3蚩尤与九黎、三苗
蚩尤乃九黎首领,记载颇多,偶有争议。蚩尤代表的九黎与另一部落集团三苗的关系,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三苗和当代的苗族无关。《六韬》说:“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大量学者认为古书中的三苗本在北方,与后世的南方少数民族无关。近代有学者如王桐龄、梁启超、闻一多、胡适等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但章太炎、吕思勉等学者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论从历史资料还是其他都无关。
4蚩尤与东夷
今人常称蚩尤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其实“东夷”是商、周时代“华夷五方”格局形成后的称呼,时代较蚩尤晚得多,或曰东夷乃蚩尤之后,更为恰当。
5后世子孙
蚩尤败于黄帝,族人四散。后世可能与之相关的民族有汉族、苗族、瑶族、羌族等。
①汉族:蚩尤败后,大部分人融于炎、黄集团,从而成为部分华夏部落的祖先来源,以至当今汉族的先民。一些汉族姓氏可能和蚩尤有关,如邹、屠、黎、蚩等。
②苗族:根据近代附和的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蚩仡佬是苗族的祖先。民国以来学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黄帝部落(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
③羌族:根据汉代的书籍《后汉书·西羌传》,蚩尤部分族人向西迁徙,与古羌族有关,注:古羌族不等于今天的羌族。
苗族没有文字,但是苗族的人会画画,会唱歌他们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记载自己的历史信息。很多关于苗族的故事都是从“苗族古歌”当中提炼出来的,再结合很多汉族的文献,当中记载的苗族的事情,共同来确定苗族的历史。就像神话故事一样,不需要有什么文字的记载就能够一直流传下来,并且能传出很多种主线统一的版本。
一、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递苗族的历史我们历代的汉民族王朝都是用文字来记载自己的历史的,但是这些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虚假的信息。而苗族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他们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历史,这当中肯定会有偏差,但是主要发展历程是不会有所改变的,而这种传播历史的方式又被人称之为“苗族古歌”。“苗族古歌”当中记载着很多关于苗族的历史故事。
二、“苗族古歌”是一个记载民族故事的载体苗族的人想要了解自己民族的故事,就可以从“苗族古歌”当中的故事中去了解。而外族人想了解苗族的故事,就会寻找一些关于苗族历史的文献,然后再对照着“苗族古歌”的内容,一一确认苗族的历史进程。这种方式也是最为准确的一种方式,因为口口相传的东西总会有偏差,再加上文献所记载的东西,二者融合之后就会更加清晰。
三、除了“苗族古歌”之外,还可以用图画的形式来记载历史在很远古的时期,人们就开始用壁画的形式来记载自己的日常生活,苗族人也是一样的,不仅有传唱的历史故事“苗族古歌”,还有关于苗族的一些绘画作品。这些历史文献当中,甚至有蚩尤大战黄帝时期的记载,说明苗族是一个非常悠久的民族。
文化遗产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198712) 2长城 (北京,198712) 3敦煌莫高窟(甘肃,198712) 4明清皇宫(北京故宫,198712 ;沈阳故宫,20047) 5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198712) 6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199412) 7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199412) 8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199412) 9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199412) 10丽江古城(云南,199712) 11平遥古城(山西,199712) 12苏州古典园林(江苏,199712) 13颐和园(北京,199811) 14天坛(北京,199811) 15大足石刻(重庆,199912 ) 16明清皇家陵寝(湖北明显陵、河北清东陵、清西陵,200011;江苏明孝陵、北京十三陵,20037;辽宁盛京三陵,20047) 17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200011) 18龙门石窟(河南,200011) 19都江堰—青城山(四川,200011) 20云冈石窟(山西,200112) 21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200471) 22澳门历史城区(澳门,20057) 23安阳殷墟(河南,2006713) 24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广东,2007628) 25福建土楼(福建,200877) 26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河南,201081)
自然遗产:1九寨沟(四川,199212) 2黄龙(四川,199212) 3武陵源(湖南,199212) 4三江并流(云南,20037) 5大熊猫栖息地(四川,20067) 6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2007627 ) 7三清山(江西,200878) 8中国丹霞(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含龟峰)、浙江江郎山,201082)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1泰山(山东,198712) 2黄山(安徽,199012) 3峨眉山—乐山(四川,199612) 4武夷山(福建,199912)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无形遗产:昆曲 中国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 南京云锦 安徽宣纸 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 浙江龙泉青瓷 青海热贡艺术 藏戏 新疆《玛纳斯》 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 西安鼓乐 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书法 中国篆刻 中国剪纸 中国雕版印刷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端午节 妈祖信俗 羌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忆遗产: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7,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清朝内阁秘本档(199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代大金榜(20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纳西东巴古籍文献(2005,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 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案(2007,中国国家图书馆等)。
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云居寺塔及石经(北京房山) 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建国门) 北海公园(北京西城区) 安济桥(河北赵县) 独乐寺(天津蓟县) 婺源理坑、汪口古村落(江西婺源县) 丁村民宅(山西襄汾县) 永乐宫(山西芮城县) 牛河梁遗址(辽宁朝阳市) 元上都遗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闪电河) 西安碑林西安古城墙、汉长安古城遗址(西安) 杭州西湖良渚遗址(浙江余杭) 铜录山古铜矿遗址(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 江南水乡城镇(苏州周庄、同里)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丝绸之路(中国) 程阳永济桥(广西三江,即风雨桥) 佛宫寺释迦塔(山西应县,即“木塔”) 卢沟桥(北京丰台) 开元寺塔(河北定州) 五粮液明代古窖池群、传统酿酒技艺(四川宜宾) 佛光寺(山西五台县) 唐大明宫遗址(西安) 桂林漓江(广西) 福建厦门鼓浪屿 五岳组合(湖南、陕西、河南、山西、山东)万年农业文化(江西万年县) 文房四宝、传统医药、藏医药、江西赣剧(即弋阳腔)等(拟申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6数据):1 大运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河南省) 2北京云居寺塔、藏经洞及石经 (北京市房山区) 3中国白酒酿造古遗址:刘伶醉烧锅遗址(河北省徐水县)、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江西省进贤县)、水井街酒坊遗址(四川省成都市)、泸州大曲老窖池群(四川省泸州市)、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四川省绵竹市) 4 晋商大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山西省祁县),王家大院(山西省灵石县),曹家大院(山西省太谷县) 5 山陕古民居:丁村古建筑群(山西省襄汾县)、党家村古建筑群(陕西省韩城市) 6 坎儿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7 明清城墙:兴城城墙(辽宁省兴城市)、南京城墙(江苏省南京市)、荆州城墙(湖北省荆州市)、西安城墙(陕西省西安市) 8 牛河梁遗址(辽宁省凌源市、建平县) 9 元上都、中都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河北省张北县) 10 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江苏省扬州市) 11 江南水乡古镇 :周庄(江苏省昆山市)、角直(江苏省吴县)、 乌镇(浙江省桐乡市)、西塘(浙江省嘉善县) 12 杭州西湖·龙井茶园(浙江省杭州市) 13 良渚遗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德清县) 14 中国古瓷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浙江省慈溪市) 15 哈尼梯田(云南省元阳县) 16 古铜矿遗址: 铜岭铜矿遗址(江西省瑞昌市) 17 临淄齐国故都与齐王陵 (山东省淄博市 ) 18 丝绸之路中国段(陆路部分: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路部分:浙江省宁波 市、福建省泉州市) 19 嵩山古建筑群(河南省登封市) 20 凤凰古城(湖南省凤凰县) 21 南越国遗迹(广东省广州市 ) 22 灵渠(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23 花山岩画(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 24 白鹤梁古水文题刻(重庆市涪陵区) 25 古蜀文化遗址:金沙遗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四川省成都市),三星堆遗址(四川省广汉市) 26 藏、羌碉楼与村寨 (四川省丹巴县、理县、茂县) 27 黔东南苗族村寨: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贵州省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从江县) 28 黔东南侗族村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贵州省黎平县、从 江县、榕江县) 29 “苏州古典园林”扩展项目:苏州古典园林及历史街区(江苏省苏州市) 30 “皖南古村落”扩展项目:棠樾(安徽省歙县),李坑、汪口(江西省婺源县) 31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扩展项目:尼山孔庙(山东省曲阜市),孟庙、孟府、孟林(山东省邹城市),颜庙(山东省曲阜市),曾庙(山东省嘉祥县) 32 “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潞简王墓(河南省新乡市 )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
扩展资料:
苗族的服饰特点
在服饰上,州内各支系苗族,男装均无大异。苗族妇女服饰依方言差异而各具特色,除少量居城市者着汉装外,居山寨者一般保持着苗族的传统款式。东部方言的苗族妇女束髻于头顶,罩以青帕,帕两端垂于脑后。
未婚少女梳单辫,喜缠白色长头帕,上身着青色或蓝色布衫,裤为宽大筒裤;中部方言的苗族妇女服饰至今一直保持着黔东南黄平县等地苗族妇女之古老式样;西部方言的苗族,妇女服饰各次方言土语支系互不相同,各支自有其特点。
-苗族
人民网-黔西南苗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苗族介绍
本文2023-10-13 03:44: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