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入画——徐渭与道教文化的渊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以草入画——徐渭与道教文化的渊源,第1张

在绘画史上,徐渭一直被认为是以草书笔法入画的代表性画家,其花鸟画在中国的花鸟画史上也无出其右。总的来说,徐渭用笔在线条的粗细和速度的疾速,笔力的轻重等方面出神入化并与多变的用墨方法相配合,使画面的用笔为主导律动变化,这是他的最显著的特点。徐渭在其著作《旧偶画鱼作此》中说到:“元镇作墨竹,随意将墨涂。凭谁呼画里,或芦或呼麻。我昔画尺麟,人问此何鱼?我亦不能答,张颠狂草书。”这明确了他以草书入画的意图。

草书起源的表现形式是具备初步简损纠连特典的草体。随着草体的发展,简,连出现的频率和程度越来越高,至草书就是对古隶的进一步简,连。到草书形成时,草体在简连两方面的发展也就接近了极点。综上,可以说视草隶视为草书的前身是很普遍的现象。

而早期道教符箓也基本上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汉代若干隶书字体的结合。后来,道教为了加强神秘感,对汉字作了大胆的变形,突破了字体笔画的束缚,并吸收了古代字体的写法,特别是吸收了草书的写法,创造出了一种难以辨认的文字。

正是在魏晋这个草书和道教共同发展的高峰期,道教的画符,书法,以及道教的宇宙论,对士族文人们的书法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东晋王羲之作为当时的道教信仰者在《白云先生书决》中说道:“天台绿真胃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完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由此可见,他的书法艺术受到了道教的浸染。道教茅山宗的创始人陶弘景也是一位以书法艺术传播道教思想的艺术家,他在《记仙书》中谈到道教书法的主要特征是“实中之空,空中之有,有中之无象”,这是老子的“道”在书法中的体现。

道教书法对唐代草书的影响则更直接,张旭的狂草艺术受益于道教宇宙论和狂奔宣泄的道教符箓。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法艺术也从道教得到启迪。总的来说,道教的宇宙论,遨游宇宙的神仙境界,改变了书法家的思维方式,对打破传统书法艺术模式创造新的艺术表现方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才有了明代徐渭的以草入画的颇具动感的风格。当然,这跟整个明代花鸟画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徐渭的前人均为此作下了铺垫。从沈周开始,其后人陈淳继承了他作品中适于阔笔勾点,抒写的大部分折枝花卉题材,以及没骨勾点的技法。徐渭则继承了陈淳水墨点厾(以笔尖轻点)的方法,去其复杂的钩花和没骨形式,加入泼墨形式,形成了水墨交融,宣泄表现的大写风格。这一切都是源于沈周师法佛教僧侣法常,法常的花鸟画受禅林艺风的影响,因此画风洒脱飘逸。总的来说,沈周和法常吸收了含有道,儒,佛三教思想的禅宗,形成了洒脱飘逸的风格,并为徐渭所继承。不可不说,徐渭与道教的联系可谓是源远流长,环环相扣。

参考资料:

1 李永忠《草书流变研究》200351

2 齐凤山《道教的神符和书法艺术》《中国道教》2004430 P40-41

3 王好君《草书的起源,嬗变与书法艺术自觉》《美与时代(中)》2012615 P104-105

4 谢谦《游于艺——徐渭的艺术精神》《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7-28 P82-86

老子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收藏室不但收藏了周朝和武王前周人的书籍、史官记载、珍宝物品,还有一百多大小诸侯国的历史文字、上古遗书、各国的供奉,记载了各氏族渊源,夏商遗民遗物。我们都知道大禹所制的九鼎,也在这里。老子在这里,接触到了大量的当时和上古的遗书,为他的思想打下了基础。华夏文明肇始于伏羲,兴盛于黄帝,那时的文化是一种巫史的文化,产生了易的思想,由此衍生出的,还有阴阳术、神仙术等。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对混沌的古文化凿开了七窍,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突破。老子参考了大量古籍,如含有“道”思想的《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特别是受到了《易》的思想的启发后,才写出了《道德经》,阐述了道的思想。 庄子道家经典著作。为周·庄周撰。又称《南华真经》,全书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阐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如“踵息”、“心斋”、“坐忘”、“缘督以为经”、“吹喣呼吸,吐故纳新”等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列子道家经典著作。为周·列御寇撰。又称《冲虚至德真经》,全书八篇。以“至虚”、“终天”的思想家为本,其宗旨与《老子》、《庄子》相同。书中很多阐述与气功养生有关,为后世气功重视。 阴符经道教经典著作。传为黄帝撰。全称为《黄帝阴符经》一篇。该书自唐代李筌公开传播以来,就受到道教学者的重视,各以心得注解,今存四十余种注本。书中某些论述对气功养生有指导意义。 黄庭经道教气功经典著作。书分三种:《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中景经》,各一卷。《内景经》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外景经》成书于东晋年间,《中景经》约成书于南北朝间,是在“内”、“外”两经的基础上综合加工而成。《黄庭经》提出的“三黄庭”、“三丹田”之说,渊源于《太平经》的“三元合一”论。黄庭即上丹田,于身指脑,为百神之主宰;中黄庭即中丹田,于身指心,为脏腑之根本;下黄庭即下丹田,于身指脐下关元穴,为阴阳之门户、精气之命脉。只要如法存想黄庭,养炼丹田,就能固精全气,长生久世。具体做法三经各有不同。 抱朴子内篇道教道教经典著作。二十卷。东晋·葛洪撰。次书包括道教理论、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内容,为道教道教集成之作。书中阐述了长生不老学说,提供了先秦以来各类内炼养生方法。其中有关气功的内容,集中地反映在《对俗》、《至理》、《释滞》、《杂应》、《地真》等篇章中。明代的刊本《抱朴子内篇》,末附《别旨》一卷,专述吐故导引,为气功专篇,极有参考价值。 清静经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经本着老子“清静无为”的宗旨,认为人能清静,即可得道,住世长年。而获得清静之法,唯有观空。 了心经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了心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书中认为“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只有从澄心定神入手,修炼才能成功。 天机经道教经典著作。又名《阴符天机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经为阐发《阴符经》而作。

《道藏》是道教经书的汇编,道教经典的精华。 《道藏》之名始见于唐代,我国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刊成的《正统道藏》。《道藏》内容十分庞杂,除与道教有关的经、论、戒律、符决、法术、威仪与斋醮等内容外,还涉及中国古代的医学、化学、生物、体育、天文、地理等等,《道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重要历史人物: 张陵 (34年~156年) 一名“张道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东汉五斗米道的创立者。汉明帝时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顺帝时于鹤鸣山修道。永和六年(141年)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派,凡入道者须纳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教人悔过奉道,用符水咒法治病。后道教徒尊其为天师。后裔承继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 葛洪 (281年~341年) 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道士和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是道教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抱朴子》是葛洪思想的代表作,是研究中国古代炼丹史的重要著作。葛洪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使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论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陶弘景 (456年~536年)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是南朝齐梁时道士和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他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理论,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释、儒、道三教合流。陶弘景还是书法家,工草隶,行书尤妙。另对历算、地理、医药等也有研究。曾整理《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对本草学的发展颇有影响。 吕洞宾 (798年~?) 唐道士,号纯阳子,京川人(一说河中府永乐县人)。传说唐咸通三年(862年)64岁进士及第。又传说他“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其理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路径,改丹铅与黄白之术为内功,改剑术为断除贪嗔、爱欲和烦恼的智慧,对北宋道教教理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后被奉为全真道五祖之一,通称“吕祖”。自北宋以后,民间传说故事相继出现。元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叙八仙云:“吕纯阳爱打简子渔鼓。”八仙过海图等多据此以绘其像。 陈抟 (?~989年) 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内丹派第四代传人。他不但精于修炼,而且将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理融为一体,建立起一整套修炼理论,并首次将此原理绘成《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以阐述道教修炼方法。陈抟的思想对宋代的一批理学大师如周敦颐、邵雍有一定影响,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因此,他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张伯端(984年~1082年) 字平叔,浙江省天台县东临村人,道教内丹派南宗创始人,他所著《悟真篇》与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为“丹经王”。他主张三教合一,被清雍正皇室敕为“大悲圆通禅仙紫阳真人”。 王重阳 (1112年~1170年) 原名中孚,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今属陕西)人,道教内丹派北宗创始人。他因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故皈依道教。1159年,自称在甘河镇(今陕西户县)遇先人吕洞宾的化身,得修炼真决,遂通仙术,在各地传道,树起全真旗号。

中元节书法作品有:

《中元见月》天上人间情思中元,守望幸福人间,福寿双全,吉祥安康,生活如愿。

坐爱清光好,更深不下楼。不因逢闰月,今日是中秋。中元祭逝者。今日是与先祖对话之日,郝新亮老师草书古诗《中元见月》天上人间情思中元,守望幸福人间,福寿双全,吉祥安康,生活如愿。

知识扩展: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它是一个追怀先人、敬祖尽孝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节日。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在《易经》中,“七”被认为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

中元节的习俗主要包括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在民间,七月是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这些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先人的怀念和对丰收的庆祝,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道家名著有《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 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等书。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创始人老子死后,道家主要沿两条路线继续发展,一条是“无为主义”的政治学,盛行于战国和西汉初期的黄老学派,这派主张“无为而治”,另一条是“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庄学派。道家思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收藏室不但收藏了周朝和武王前周人的书籍、史官记载、珍宝物品,还有一百多大小诸侯国的历史文字、上古遗书、各国的供奉,记载了各氏族渊源,夏商遗民遗物。我们都知道大禹所制的九鼎,也在这里。老子在这里,接触到了大量的当时和上古的遗书,为他的思想打下了基础。华夏文明肇始于伏羲,兴盛于黄帝,那时的文化是一种巫史的文化,产生了易的思想,由此衍生出的,还有阴阳术、神仙术等。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对混沌的古文化凿开了七窍,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突破。老子参考了大量古籍,如含有“道”思想的《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特别是受到了《易》的思想的启发后,才写出了《道德经》,阐述了道的思想。

以草入画——徐渭与道教文化的渊源

在绘画史上,徐渭一直被认为是以草书笔法入画的代表性画家,其花鸟画在中国的花鸟画史上也无出其右。总的来说,徐渭用笔在线条的粗细和速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