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医案, 滚鸡蛋,加艾灸治好腹股沟莫名肿块。
上个月中旬大姨妈结束的时候,右侧腹股沟(水平位置与尿道口差不多齐平)皮下那儿摸到了一个像是鸡骨头一样的东西,心里有点儿害怕。
又过了一两天再摸,就发现它肿大了不少,而且碰着疼,略有点红,人也有点儿发烧。自己网络问了下医生,有的说可能是淋巴结肿大,有的说可能是前庭肿大,我就开始联想:不会一检查是肿瘤吧?要是恶性的还要化疗,经历一番化疗后再痛苦的死去,或者是良性的,然后医生给拉去手术室一刀切了了事!然而长什么切什么太简单粗暴劳民伤财,还有可能,切了这一个,又起来千千万万个啊!
想到去医院检查的各种麻烦折腾,我决定自己试试。我之前也听了几遍徐文兵和梁冬讲解的黄帝内经,觉得这个可能是身体长期阴寒湿气重,导致排毒不畅积累下来的。我的舌头一直有齿痕,心思又重,压力一直比较大,这个不解决,割掉也还会长。
第一天去市场买了十多个鸡蛋(我吃鸡蛋会胃疼所以家里没有备下),当天滚了两个,热鸡蛋碰到肿块真是有点疼,虽然没有量体温但是晚上似乎就身清了,估计烧退了。第二、三天继续每天滚两个。
我开始有点儿怀疑,而且不知是不是烫的似乎起了个小泡,走路时内裤边缘把那个方形的小泡皮磨掉了,没敢再滚鸡蛋。停了一两天,似乎肿块又要大起来,只好继续每天两个鸡蛋,又用葱白在锅里炒焦黄后用纱布包起来放在肚脐上,据说这样可以去寒气,再煮姜水洗患处。这样又过了几天到把鸡蛋用完,也确实小了些。
现在鸡蛋那么贵,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我便又开始琢磨其他法子。想起来还有大半盒艾条呢,艾条有行气血、逐寒湿、温通经脉、活血化淤、通痹止痛的作用。可以试一试,反正我是不想再去医院了。
于是每天用姜水洗完患处就掰了四分之一的艾条插在小螺丝刀上,拿了一面镜子,放好台灯,一条腿放在被窝里一条腿半穿着保暖裤对着镜子自己慢慢灸。
灸的时候有种很舒坦的感觉,只是灸到最核心的肿块部分还是有点儿疼,那就以能承受的距离慢慢来吧。大概每过两天就能感觉到肿块明显的变小变软,到这个月三号大姨妈来的时候,已经摸不到硬块了!破了的皮也基本愈合。
此次病程一共十七天,鸡蛋用了十几个,艾条用了大概六根左右吧!遗憾的是没有去医院看看到底是什么病。不然以后也可以跟有相同病症的人推荐这个方法。
一直一来,对于热证是否可以艾灸,就有很多医学争论。但是在古代文献中,早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认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意思是,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同时也可以用于散寒温里。因此,综上来看,艾灸既能散寒,又能清热,对身体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热性体质人群不宜以艾灸作为日常保健,以免出现上火症状,应中病即止)。
在今天的这篇医案中,艾灸的作用应该就属于以热引热,之后气血运行畅通,筋脉无阻,痰核自然就被身体自行消化代谢掉了。
所以今后对于这种热证的肿块(痈疽疔疮),艾灸倒是可以一试,说不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感谢各位的观看,希望中医能把你遇到你。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
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
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 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
十四、治则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素问·疟论》)
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30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
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34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
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
36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
4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 热*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47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十五、药物方剂
1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2 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5 附子无姜不热。(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2 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3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4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5 无痰不作眩。(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6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7 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9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0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1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
13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注意:中药需在专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1培元固本散李可将培元固本散随证加味,用于临床各科,拟定出十余首协议方。21 肺系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2具,坎气(脐带)100g,鹿茸、高丽参、灵脂各50g,三七、琥珀、冬虫草、川贝、沉香各30g,灵芝孢子粉100g,蛤蚧6对。
主治 咳喘痼疾。用于慢性气管炎、哮喘、肺心病、肺间质纤维化等。
案例 肺间质纤维化 张某,女,44岁,患肺间质纤维化兼并肺心病,痉咳暴喘,奄奄一息,声哑无音,面色、唇指青紫,杵状指,下肢凹陷性水肿,四肢厥冷,脉急而促,舌胖、苔灰腻,两侧有瘀班。证属亡阳厥脱,以破格救心汤加味:附子200g,干姜25g,炙甘草60g,山萸肉120g,龙牡、磁石、煅紫石英各30g,生半夏、茯苓、生姜各45g,高丽参20g、蛤蚧尾1对、麝香1g研粉分吞,3剂。药后痉咳暴喘得罢,上肢回温,根本遇险。此次重病,一直恶寒无汗,全身如绳索捆绑,胸痛彻背,憋闷如窒,证属小青龙汤证,遂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1剂。药后表闭即开,背部冰冷及全身如捆之感均解,小便增多,踝肿亦退,顽固性心衰及呼吸衰竭之危,得以解除。善后以培元固本散如味:胎盘1具,坎气50g,鹿茸50g,高丽参100g,灵脂30g,三七100g,琥珀、冬虫草、川贝、沉香、灵芝孢子粉、土元、水蛭、全蝎各30g,蜈蚣100条,蛤蚧10对。制粉,日服2次,每次3克,热黄酒送。服散剂1料,诸证均退,体重渐复。虽经严冬,咳喘未发,亦未感冒。次年开春,洗衣、做饭、提水,已如常人。
22 肺痨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2具,坎气100g,龟鹿二胶、高丽参、灵脂50g,三七、琥珀各30g,蛤蚧6对,冬虫草50g。咯血者加白芨、川贝、煅牡蛎各50g。上药制10克蜜丸,以加强润肺成效,日服3次,每次1丸。
主治 肺结核、肺结核咯血。
案例 肺结核大咯血 董某,男,36岁。患肺结核10年,3年来不时发作大口咯血。现频频咳喘,咳剧则血沫喷溅,胸痛彻背,面赤气粗,脉洪大,舌红尖赤,边有瘀斑。每次犯病,即用针剂止血,血虽暂止,胸膈积瘀已甚。遂拟方降逆化瘀止血:瓜蒌30g, 薤白15g,生半夏30g,姜汁1盅(对入),丹参30g,檀降香各10g,旋覆花12g,赭石30g,炙枇把叶30g,桃杏仁各15g,甘草10g,童尿、韭汁各30毫升对入,三七5g、白芨10g研粉煮糊,加红白糖服,3剂。二诊:血止,病象显露,面色惨白少华,拟培元固本善后:胎盘2具,龟鹿二胶、红参、灵脂、三七、冬虫草、白芨、水蛭各30g,制蜜丸服。随访10年宿疾未再复发。
23 风心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1具,鹿茸、红参、灵脂、三七、琥珀、灵芝孢子粉、炮甲珠各100g,藏红花、全蝎各30g,蜈蚣100条。喘加蛤蚧6对,冬虫草、沉香各30g。每日另用黄芪60克煎汤送服。
主治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及瓣膜受损。心衰分明、水肿重者,先服破格救心汤合真武五苓加黄芪60克半月。
案例 风心病兼并冠心病 张某,女,40岁。患风心病、冠心病、肺瘀血已10年,心悸、气喘、咳血、动则尤甚。心率常在170~210次/分左右。脉促,唇、指、舌青紫。四肢厥冷,胸闷刺痛,入夜不能左侧卧。拟炙甘草汤、参附龙牡救逆汤、丹参饮合方化裁21剂。药后悸止、喘定、紫绀消逝。唯月初曾呈现重复,穷
细问,得知10年来每经期必感冒,每感冒一次,病情就减轻。证属伏邪深化血室,予小柴胡汤加味6剂,于每月之经前一日连服3剂。药后经前感冒得以铲除,拟培元固本散善后:胎盘100g,鹿茸、红参各30g,三七100g,琥珀、冬虫草各30g,蛤蚧6对。
24 冠心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2具,鹿茸50g,红参、灵脂、三七、琥珀、灵芝孢子粉各100g,炮甲珠、血竭、水蛭、藏红花、全蝎各50g,蜈蚣100条。
主治 冠心病、心肌梗死。
案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兼并心肌梗死 高某,男,51岁。患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炎兼并心肌下壁梗死,建议高位截肢。绝望之下求李氏诊治。见双下肢膝以下冰冷,足趾青紫,电击样剧痛不休,左下肢麻痹,脉沉细迟微,双足背动脉消逝。面色惨白晦暗,畏寒神倦。证属脱疽重症及真心痛。遂拟乌头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虫类药入络搜剔,麝香辟秽通窍,昼夜连服。服1剂,当夜安然入睡。又连服3剂,诸症均退。原左足大趾之溃疡亦收口愈合,下肢电剧击样痛及心绞痛亦消逝。予培元固本散加味善后:胎盘2具,鹿茸50g,红参、灵脂、三七、琥珀、灵芝孢子粉各100g,炮甲珠、血竭、水蛭、藏红花、全蝎各50g,蜈蚣100条,葛根100g,蛤蚧5对,冬虫草50g。百日后心电图复查无异常,3次CT复查病灶了无痕迹,值得深化研讨。
25 血栓培元固本散
组成 红参、灵脂、三七、琥珀、土元、水蛭、全蝎、蜈蚣、血竭各30g。每日另用黄芪60克,煎浓汤送服散剂。
主治 脑血栓、脑堵塞后遗症。缓和性瘫痪加服制马钱子粉,每睡前温开水送下06克,服7日停3日,以防蓄积中毒,气虚甚者服补阳还五汤10剂。
案例 脑血栓 张某,男,69岁。矮小瘦削体型,昨晚突觉右肢麻痹,今晨醒来已偏瘫,嘴向倾斜,漏气漏饭,舌短,语蹇,头晕气短,按脉浮软,舌淡胖有齿痕,舌右边瘀斑成片。以补阳还五汤加味,3剂。二诊:每日配针灸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后溪、阳陵透阴陵等,口眼倾斜已愈,言语饮食已无碍,手脚可抬举。效不更方,原方3剂。三诊:生活已能自理。予培元固本散:胎盘、红参、三七、琥珀、全蝎、蜈蚣各30克。
26 肝硬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1具,鹿茸、红参、灵脂各50g ,三七100g,琥珀50g,土元、水蛭、全蝎、蜈蚣各100g。
主治 肝硬化。
案例 肝硬化腹水 陈某,女,60岁。患肝硬化7年,重度腹水,肚大如瓮,青筋外露,畏寒不渴,下肢烂肿,胸背四肢布满蜘蛛痣,面黧黑,肌肤甲错,便燥如羊粪球,三五日一行。左天枢压痛甚著,脉沉弦,舌淡胖有齿痕,舌尖、舌右边瘀斑成片。予真武汤加红参、灵脂、麻黄各10克,大黄蛰虫丸2丸(包煎),温通之。一服得汗,小便日夜2000毫升以上,下瘀泥样黑便,日二行,稍见气怯。原方去麻黄,又服10剂,腹水消尽。予培元固本散加味(上方),服完康复。追访至80高龄,甚强健(401页)。
27 溃疡培元固本散
组成 红参、灵脂、三七、琥珀、鱼鳔、大贝、乌贼、煅牡蛎、灵芝孢子粉、凤凰衣各30g。肾虚者加鹿茸,消化迟滞加内金,慢性出血加血竭,痛甚者加醋元胡。
主治 胃溃疡、十二脂肠溃疡。普通服药40天,多根治。
案例 胃溃疡大出血 武某,男,41岁。患者胃溃疡大出血病危,酒醉后吐血盈碗,沥青样黑糊便,血色素5克。因体质过虚,暂不宜手术。诊见面色、唇、指如白纸,食入即吐,神糊思睡,四肢冷,头晕不能起立,立则气喘自汗。脉迟细弱, 48次/分。频频呕吐,药难下咽,急则治本:赭石、生半夏、高丽参(另炖)、茯苓各30g,吴茱萸、炙草各15g,生姜30g,姜汁20毫升,大枣12枚。小量频服,药后2小时呕止。遂投破格救心汤合三畏汤(人参、灵脂、油桂、赤石脂、丁香、郁金)加味。服1剂,大便潜血(一)。服6剂血色素上升至9克,日可进食斤许,出入已如常人。后以加味培元固本散:胎盘、鹿茸、高丽参、三七、琥珀、鱼鳔、大贝、煅牡蛎、凤凰衣、内金、血竭各30g,蛤蚧3对。月余后医院复查,溃疡康复,追访30年安康逾于病前(15页)。
28 疳积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1具,鹿茸、红参、三七、蛋壳、鸡内金、炒二芽各30g。每服1克,日3次,少许红白糖水调服。
主治 小儿疳积。有潮热者,先服补中益气汤加乌梅、山萸
肉、龙牡、焦三仙,至潮热退净,能食易饥时服散剂。
案例 如丁奚疳重症案(86页)。
29 类关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1具,鹿茸、红参、三七、琥珀、血竭、炮甲珠各30g,合偏正头风散(或以全蝎、蜈蚣各30g代之),加豨莶草,治类风湿有卓效。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243页)。
案例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兼并硬皮病案(210页)。
210 妇科培元固本散
组成 红参、灵脂、三七、琥珀、土元、水蛭、全蝎、蜈蚣、川贝、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各30g。上药以夏枯草、漂海藻、甘草各500克,熬膏,加炼蜜为丸10克,日服3次,每次1丸,肾虚畏寒者,加油桂。
主治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用本方治二症70余例,均于2个月内治愈,其中瘤体最大者15公分。
案例 如子宫肌瘤案(100页)、多囊卵巢致不孕案(104页)。
211 内障培元固本散
组成 胎盘、鹿茸、红参、灵脂、三七、琥珀、川贝、夜明砂、沙苑子、乌贼骨、珍珠粉各 30g。上药加夏枯草、漂海藻、甘草各500克,熬膏,加炼蜜为丸10克,日服3次,每次1丸。
主治 老年性白内障。经治10余例,重者均于2个月左右视力恢复。轻者服明目退翳汤半月左右即愈(402页)。
案例 如老年性白内障案(269页)。
从李氏之培元固本散11首类方及26则医案中,可以看出六味培元固散的加减变化:①鹿茸:去鹿茸者12例,如肺结核(304、311页)、脑血管病(36、38、400页)、丁奚疳(86页)、暴崩(124页)、子宫肌瘤(100页)、卵巢囊肿(402页)、恶性淋巴瘤(337页)、脊髓神经胶质瘤(343页)、食道癌案(350页);②五灵脂:去五灵脂者12例,如肺心病(376页)、抱儿案(304页)、风心病(21页)、脑血栓(38页)、小儿大脑发育不全(396页)、疳积(86、396页)、胃溃疡(390页)、休息痢(149页)、尿毒症(164页)、类风湿(245页)、过敏性鼻炎案(283页)。这些纤细之处,最宜深究。
3 培元固本治未病
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学术思想,次要表如今以下方面:
31 遵守疾病忌讳,以免重蹈覆辙 李可以为,古人关于疾病忌讳之说,乃经历之谈。某病当禁某事,犯禁则引发宿疾,确有至理(319页)。
311 皮科缠绵多犯禁 上面看一则皮肤病犯禁医案:
银屑病 韩某,男,22岁。患银屑病2年,远因搔破感染,痒痛夜不能寐,双手背肿胀青紫,血痂累累,右腿内侧上1/3处粗糙溃烂,焮赤肿痛,腹股沟淋巴结肿硬疼痛,举步困难。心烦口渴,舌红无苔,脉沉滑数。症由嗜酒无度,干冷深伏血分,蕴久化热化毒。拟乌蛇荣皮汤(生地、当归各30g,桂枝10g,赤芍15g,川芎、桃仁、红花各10g、丹皮、紫草各15g,制首乌、白蒺藜、白藓皮、乌蛇各30g,炙草10g,生姜10片,大枣10枚)加味。上药服5剂诸症均愈。小青年不恪守忌讳,恣食鱼虾酒酪,数日又发。留有旧方,照方取药,服三五剂又愈(319页)。
按 中医银屑病,即西医之牛皮癣,至今缘由不明,但对海鲜酒酪多表现了迟发性或蓄积性过敏,即西医所谓“嗜食无度,干冷蕴久化毒”所致。本案小青年不遵忌讳,时隔数日又发,便验证了李可“皮肤病之缠绵难愈多与不恪守忌讳有关”的道理。
312 创伤痈疽禁房事 上面看一则痈疽犯禁医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高某,男,56岁。3年前因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而齐膝截肢。术后肆酒无度,不遵忌讳,日吸烟3~4盒,截肢处开端电击样剧痛,四周紫红溃烂,脓水秽臭,腐朽见骨。六脉洪数而虚,舌红少苔。近2个月3次发作心绞痛。证属干冷化毒,血瘀气弱,又兼真心痛。遂予重剂四妙勇安汤合丹参饮加味。服药2剂时,患处灼热、剧痛消逝。第4日脓水消逝,第5日溃烂处收口结疤,第6日结疤零落,肉芽嫩红,心绞痛亦愈。原方又服3剂,遂愈。事隔3月,又托人请诊。见患处又开端脓水淋漓,四周紫黑、秽臭,剧痛夜不能
寐。诊脉洪大无伦,腰困微喘,损伤肾气,生命根基坚定,百药难施,已能干为力,终至不治(60页)。
按 本案复诊时,李可见患处四周紫黑秽臭,腰困微喘,便知其行为不检,犯房室之忌,肾气败亡,遂婉辞。他进一步指出,一切创伤、痈疽皆当禁房事,若犯禁,轻则愈合后留有黑疤,重则肾气败亡而死,绝非危言耸听(69页)。
313 因果腹命夭折 上面看一则饮食犯禁医案:
小儿白血病 程某,男,13岁。两个月前患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白细胞36万,血色素4克,高热寒战,鼻血如注,大便如柏油状,经抢救脱脸。用化疗2疗程后,处于弥留形态。诊见唇指白如麻纸,眩晕不能坐立,纳呆日进1~2两,五心烦热,心动震衣,自汗如洗。遂以当归补血汤合生脉散加味,重用参芪、山萸益气固脱。首剂得效,服3剂可起坐,服10剂能下床漫步,日可进食1斤多。不料前日突然泛呕泄泻,脐下筑动应衣,下肢发凉,脉浮尺虚。此必久病伤肾,厥脱前兆。姑以当归补血汤合理中汤加温养肾命之品,服2剂胃寒退,泻止脉敛,服5剂脐动隐,元阳固,可户外游玩,10剂后已如常人,血色素升至75克,白细胞降至2万7千。原方守服,加参鹿膏。李氏嘱病家慎饮食,避风寒,以防不测。不料1周后,其母高热苏醒,买一大西瓜,病孩乘其父外出配药偷吃多半个(约5斤),当夜腹痛作泻,急用大剂参附龙牡山萸肉,投剂不应,不幸夭亡(369页)。
按 李氏一再叮嘱病家“慎饮食,以防不测”,后果病孩只图果腹,当夜即腹痛作泻,滑脱不由而夭折。
从李氏治急症疑问病诸案中,可以看出其愈症防犯的养生办法:①慎饮食:如小儿湿疹案,缘于其母在孕期过食辛辣发物,遗毒于胎儿所致(89页)。②忌生冷:如胃下垂案,患者当忌生冷,后果病愈后就因食大桃1枚,旧病复发(254页)。③避风寒:如脊髓神经胶质瘤案,就因经期夜卧开窗,入睡不关电扇,遂成顽疾(340页)。④远悲喜:大虚之人,当戒大悲大喜。如宫颈癌案,患者服汤药70剂,已无病象。但因其夫暴病身亡,而悲伤过度而病逝(359页)。⑤节房室:李氏从“宫颈癌患者妇检后,接触性出血数日不止”中悟出,宫颈癌患者当禁绝房事。可后果令他不胜慨叹:中年妇女患此,由于阴虚火旺,欲念极强,虽一再劝诫,仍难免重蹈覆辙。余经治16例宫颈癌,唯两老妇得享天年,其他皆大功告成,或愈后复发而死(361页)。⑥长固本:李氏以为,治癌是耐久战,瘤体的零落,转移灶的消逝,不等于癌毒的彻底消灭,仍须临时服培元固本散治标。由于“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一旦邪气有亏,癌毒又成燎原之势(351页)。如溶骨肉瘤案,服汤药已根本控制病情,因农民不堪重负,未遵嘱临时服培元固本散,半年后即病逝(352页)。这些养生之道,看似极端平淡,但关于久损不复之大虚之人,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劝诫,而是有针对性的、关系到生死存亡之大计。
32 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 李可以为,顽证痼疾若见腰困如折,缓解之后必多波析,为肾虚精怯,根基不固,宜加肾四味各15~30克,胡桃6枚打,以温养肝肾。虚馁过甚者,酌加小量血肉无情之品,峻补后天,如龟鹿二胶、鹿茸、胎盘。病情波动后,服培元固本散1~2个月,以修复受损脏器,重建人体免疫力,以求根治(16页)。从中可以看出,培元固本之用药分为3个层次:①补肾精、益肾气,肾四味:肾四味由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组成。凡遇下元盈余,肾阳虚未至手足厥逆,肾阴亏未至舌光无苔,而属肾气、肾精缺乏之证,如腰困如折,喽罗昏眩,记忆衰退,阳痿遗精,老人小便余沥,夜尿频多,足膝酸软,不纳之喘,小儿遗尿,久病及肾等。贫穷病人可代价昂之鹿茸(180页)。这最初一语(肾四味是植物鹿茸),便破道了肾四味之真理,他在全书中运用之近70例,便是明证。②填补肾督,龟鹿二胶、鹿茸、胎盘:久病阴损及阳,兼及八脉多用之,如虚劳、妇科血征、颈椎病、帕金森氏症等。治颈椎病,则龟鹿二胶与鹿茸可同用,如颈椎病案(217页);而治肺痨,恒用龟鹿二胶,而不必鹿茸,如抱儿痨案(304页);③培元固本,培元固本散:上述2层次用药,是与汤药并进;而培元固本散,是用于缓解期以善后,确保终生不犯。如尿毒症案,予培元固本散稳固,追坊5年一切如常(164页)。
33 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一切久损不复之大虚证,涉及五脏,百病丛生,这时该从何处动手?李可以为,西医有“万病不治,求于脾肾”的结论,在危重疑问病的医治上,确有妙手回春之效。脾胃一伤,百药难施,故维护脾胃为第一要义;命门一衰,诸病丛生,较脾胃之伤,又深一层。故固本则枝荣,此即本方“培元固本”之义(307、396页)。培元固本散,以胎盘,鹿茸填补后天,重健免疫屏障;红参、灵脂启脾进食,维护脾胃为第一要义;本方与三七、琥珀合用,补中有通,兼有活血、化痰、消积作用,可修复脏器损伤,再造人体免疫之功。故李可又进一步指出,后人有“但扶其正,听邪自去”的说法,确有至理。它调动了人体的邪气(自然疗能)去打败疾病,这就是西医的全体论,“不治之治”乃是治法中的最高境界(177页)。
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思绪,现归结如下:遵守疾病忌讳,以免重蹈覆辙;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疽的意思是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恶疮。
一、现代释义
释义: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
疽<名>:(形声。从疒,表示与疾病有关,且声。本义:毒疮)同本义。在皮肉深处的叫疽,喻祸患蔓延);疽肠(犹言狠毒的心肠);疽肿(局部皮肤肿胀,坚硬的毒疮)。
中医指的一种毒疮:痈疽。
疽:病名。指气血为毒邪所阻滞,而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见《五十二病方》。《灵枢·痈疽》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其特点为疮肿深而重。宋以前之疽仅指无头疽,自宋《卫济宝书》始见有头疽的描述。现中医按疽病早期有头和无头而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有头疽如脑疽,发背,搭手等,初期顶如栗米,根脚坚硬,发痒发痛,日后根盘渐大,脓头渐多,色红灼热,溃破后,状如蜂巢,一般属阳证。若兼见神志不清,气息急促等全身症状,为痈毒内陷,属危象,包括脓毒败血证等类型。
无头疽发于骨骼肌肉深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溃后易损伤筋骨,类似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二、古籍释义
字典《康熙字典》《唐韵》七余切《集韵》千余切《韵会》七馀切,𠀤音苴。《说文》久癰也。《医书》癰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调之所致,阳滞於隂则生癰,隂滞於阳则生疽。
文章《左传·襄十九年》荀偃瘅疽《注》瘅疽,恶创。《疏》疽癰也。《史记·孙吴传》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正字通》癰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癰浅而大。又《集韵》子与切《正韵》再吕切,𠀤苴上声。《集韵》㾛疽,痒病。
目录 1 拼音 2 《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七九引《大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3 《医方类聚》卷二一四引《仙传济阴方》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4 《万氏家抄方》卷一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扁鹊心书·神方》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古方汇精》卷一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疡科遗编》卷下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痘疹传心录》卷十八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9 《石室秘录》卷一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10 《秘传大麻疯方》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加减 11 《活幼心书》卷下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12 《卫生宝鉴》卷九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13 《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烟霞圣效方》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圣济总录》卷一三六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永乐大典》卷九八一引《医方妙选》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朱氏集验方》卷九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185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祛风散 祛风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qū fēng sǎn
2 《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七九引《大方》 21 方名祛风散
22 组成白附子1两,白术1两,白芷1两,薄荷叶1两,藁本1两,防风(去叉)1两,芎脑1两,羌活1两,天麻1两,山药1两,细辛1两,全蝎(去毒)1两,甘草(爁)2钱,藿香2钱。
23 功效理气祛风。
24 主治手足肢体麻痹。
25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7分,去滓服。
2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3 《医方类聚》卷二一四引《仙传济阴方》 31 方名祛风散
32 组成生川乌3钱,白术3钱,白芷3钱,甘草2钱。
33 主治遍身麻痹。
3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上温酒调,吞下五补丸。
4 《万氏家抄方》卷一 41 方名祛风散
42 组成郁金2两,大黄4两,白牵牛6两(半生半熟),防风2两,槟榔4两,皂刺10两。
43 主治疠风风虫。
4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空心无灰酒调下。
45 制备方法上为末。
5 《扁鹊心书·神方》 51 方名祛风散
52 组成天南星2两(泡),生姜1两(同南星制),防风2两,甘草1两。
53 主治风寒头痛,遍身拘急,破伤风,洗头风,牙槽风,肩背痓直,口噤。
5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加生姜7片,水煎服。取汗;无汗再服。
55 制备方法上为末。
6 《古方汇精》卷一 61 方名祛风散
62 组成虎胫骨1两(炙酥,为末),没药5钱(为末)。
63 主治历节风痛,昼夜不止,半身不遂。
6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温酒调服。
65 制备方法2味和匀。
7 《疡科遗编》卷下 71 方名祛风散
72 组成天南星(姜汁炒)3钱,僵蚕(炒)3钱,防风3钱,白芷3钱。
73 主治一切痈疽溃后透风,并诸般跌扑破伤风。
7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童便和好酒送下。
75 制备方法上为末。
8 《痘疹传心录》卷十八 81 方名祛风散
82 组成防风、川芎、白芷、黄芩、细辛、甘草、羌活、薄荷、当归。
83 主治真气虚弱,客邪侵袭风府,传于筋骨,天柱骨倒,项软垂下而无力。
8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9 《石室秘录》卷一 91 方名祛风散
92 组成防风3钱,荆芥1钱5分,苍术5分,茯苓2钱,炒栀子2钱,枳壳1钱,丹皮1钱,白芥子1钱。
93 主治强壮之人伤风。
9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0 《秘传大麻疯方》 101 方名祛风散
102 组成人参、茯苓、甘草、僵蚕、羌活、防风、厚朴、藿香、蝉蜕、麻黄、薄荷、黄柏、独活各等分。
103 主治紫霞疯。初起时形如紫霞,遍身如云头样,其点牵长,色在头不露,将火照之,见其细白点。
104 加减咳嗽,加半夏;不咳嗽,加陈皮。
11 《活幼心书》卷下 111 方名祛风散
112 组成防风(去芦)1两半,南星(生用)1两,甘草(生用)1两,半夏(汤煮透,滤,仍锉,焙干)1两,黄芩1两。
113 主治卒暴中风,全不能言,口眼斜,惊瘫搐掣,痰实烦躁,神昏有热,睡卧不稳。惊瘫鹤膝。
11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慢火煎7分,不拘时温服。
12 《卫生宝鉴》卷九 121 方名祛风散
122 组成大蚕砂5升(筛净,水淘2遍,晒干),东行蝎虎1条(焙干,白面4斤或5斤,伴蚕砂为络索,晒干)。
123 主治疠风。
12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12合,食前熬柏叶汤调下,1日3次。
13 《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烟霞圣效方》 131 方名祛风散
132 组成细辛、苍耳、贯芎、白芷、石膏、当归各等分。
133 主治偏正头疼痛,鼻塞不通。
13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口噙水,鼻内(口畜)之半字;服茶调散半钱。
135 制备方法上为末。
14 《圣济总录》卷一三六 141 方名祛风散
142 组成天南星、白矾、草乌头(去皮脐)各等分。
143 主治风肿。
14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每看肿处,用酒调,鸡翎剧之。如风毒肿甚者,生姜自然汁调刷之。
14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5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 151 方名祛风散
152 组成干姜1两(洗净),铜绿1钱。
153 主治风眼连睑赤烂,隐涩疼痛。
15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每用1字,于铜盂内以沸汤浸,澄清洗眼,渐渐闪开眼,放药入眼内,连睑通洗,直至药冷住,闭眼少时方开,洗之半月,赤烂自除。如冷,再烫令热,更洗1次。
15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6 《永乐大典》卷九八一引《医方妙选》 161 方名祛风散
162 组成胡黄连半两(取末),全蝎1分(取细末),犀角1分(屑,取末),天竺黄1分(别研),麻黄1分(去节,为末)。
163 主治胎痫,多啼叫。
16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研入麝香1字,乳汁调下。
16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7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171 方名祛风散
172 组成羌活(去芦头)2两,大黄(湿纸裹煨)半两,芎2两,黄耆(锉)3两,朴消(别研)半两,当归(切,焙)1两半。
173 主治妊娠风热气盛,攻身体生疮,皮肤燥涩,大便结滞。
17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日午、夜卧用温蜜水调下。微利为效。
175 制备方法上为散,与朴消和匀。
18 《朱氏集验方》卷九 181 方名祛风散
182 组成大黄半两,黄芩半两,地骨皮半两,山栀子仁半两,柴胡2钱半,元参2钱半,赤芍药2钱半,荆芥2钱半,薄荷2钱半,防风2钱半,甘草2钱半,桑白皮2钱半。
183 主治一切风热上攻,眼目赤肿羞明。
184 祛风散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大钱,水1盏半煎。
185 加减赤肿,加生地黄,煎。大小便秘涩,心胸满闷,加枳壳。
古籍中的祛风散 《慎柔五书》:[卷五医案第五]眼痛例愈。左光禄丞,年及四十。两目俱瘀肉满珠,他医与以祛风散热之剂,不效。余谓∶脾主肌肉,此脾胃肉滞也。以
《寿世保元》:[卷五]麻木妇人遍身麻痹。谓之不仁。皆因血分受风湿所致。用祛风散。送下五补丸。祛风散生川乌白术(去芦)白芷(各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三发无定处(中)]大麻风。牙龈出血,用黄连、贯众等分煎汤漱之。外搽类聚祛风散,兼用地骨皮、荆芥、苦参、细辛各二两,河水煎汤
《儿科要略》:[第三章·儿科特征]第七节·杂证。其惊发痰升不省人事者,宜白金散,啼叫不已者宜祛风散,并用涂顶膏涂于囟门。大抵小儿脏腑脆弱,不可随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二·肝脏部]惊瘫鹤膝中医小医案, 滚鸡蛋,加艾灸治好腹股沟莫名肿块。
本文2023-10-13 03:56: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6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