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读书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正确的读书方法,第1张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

解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

根本无济干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

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

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

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

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他只要能改三

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

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我肯定这是一

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 200

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

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

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

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

法。②在上课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大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

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

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

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

强记,一见试题,不管问甚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

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

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

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

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

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

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

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课题

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

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

课动听的老师。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他

一切都不重要。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

之八九。这是因为在任何一门学术里面所分开的各种科目,都是殊途同归。理

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老师若不是有相当本领,就不能启

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

二、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总

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

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

盎然而生。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灌注。认为不够时间读

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

也已足够。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

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

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

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

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若你发觉能常常

在 30 分钟内完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于每次读书对

都完全忘记外物 1 小时以上,你就不用担心你的集中力。

三、问比答重要

很多学生怕发问的原因,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

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

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个浅

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学术上的进展往往墓靠盲拳打死老师傅。很多作高深

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

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虽然没有问得太浅这回事,但愚蠢的问题却是不胜

枚举。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甚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发问,

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

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

向前先作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孔子说得好:"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

问前的准备工夫。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第一、问题可分三类—— A 、"是甚么"( What ), B 、"怎样办"

( How ), C ,"为甚么"( why )。学生要先断定问题是那一类。 A

类问的是事实: B 类问的是方法: C 类问的是理论。问题一经断定是那一

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那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

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

"不知"所在。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是愈

尖愈好。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

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题,答案

是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的。若仍须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

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四、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他强调记号。读了一遍,

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书要分三读。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甚么问题。快读就是

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

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

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

作问号,但其他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

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

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

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

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

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

虽然我在以上建议的读书方法是着重大学生,但绝大部分也适合中小学生学

习。自小花一两年的时间去养成这些读书的习惯,你会发觉读书之乐,实难以

为外人道。

    中国古籍是中国上千年历史产生的文化,当然值得我们去阅读了,不只是读,更要好好的读。

  

      虽然看不懂古书,但至少在一个信息开放自由的环境中,能够接触到传统皮毛,也能被深深吸引,从而挖掘更深的内涵。近代的白话文大师,都是读古书长大的,胡适鲁迅如此,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徐志摩都是如此。不仅如此,中国人在世界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科学家,也都是读古书长大的,中国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几乎都是读古书长大的!

       希望热爱我们民族的广大汉族同胞,好好深入了解读经教育是什么,不是因为我们要继承中国的文化而要读经,而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立足在世界上,为了重现祖先创造的辉煌,为了我们重新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民族,为了我们的国家再出现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乃至于科学家!

       我们要救我们的民族,从自己做起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好好培养自己的下一代,教育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要让年轻的一代人学习中国古籍,知道中国历史,为我国发展做贡献。

好的读书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利用好时间,比如:挤时间读书,抽时间读书,拣时间读书等。

一是挤时间读书

人之所以繁忙,是因为没有整块时间去阅读。当把读书与工作和实践结合起来时,阅读是一种开阔思路的休闲方式,既丰富了实践的视角,又拓展了个人的见识,可谓是相得益彰。阅读与实践结合,乃至成为实践的一部分,就是将忙碌工作与读书融为一体了。

这样,你不会感觉读书与工作是一种对立关系。当然,也不会有人觉得你是在不务正业。这是很多优秀人士成功的秘诀,既获得了专业的启发,又得到了身心的滋养。

二是抽时间读书

古人云,善读书者善用“三余”时间,欧阳修所主张的枕上、马上、厕上,皆是读书时间。再繁忙的工作也总有许多边边角角的时间,比如候车、坐车、开会前一刻钟,入睡前半小时以及晨起一刻钟等等。这些时间利用好,读一小段文字,会有受益与乐趣,而这一定要是一种非功利阅读,即不是为了某种直接目的的阅读。由于无所牵挂,不计其功,读起来更容易得书中三昧。所以,能在繁忙间歇转入阅读,又能在该应对时由静到动,从容转换,是一种涵养,一种功夫。

如此,善于利用零碎时间读几页书,积少成多,有益无弊。达尔文曾说过,“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其实秘诀就在这里,那些大成就者的渊博可能就来自于这里。繁忙,对我们来说这是事实,关键是你怎样利用好业余时间读书。只要肯于抽时间读书,就一定能掌握丰富的知识,从而使人生不断臻至更高境界。

三是拣时间读书

忙碌使人没有时间读书,因为很多时间不属于我们掌握。而节假日应当是大多数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时间读一点书,或让读书成为休闲方式的一种,则是忙碌人士读书的最佳选择。轻松阅读,完全可以是节假日的一种娱乐方式。

我们每见海滩上,运动场旁有人在运动之余、休闲之余,手捧一卷似在休息,又似在阅读。这样可以慢慢品出读书之乐。所以,节假日读书也未尝不是一种极好的娱乐方式——不但娱身,更怡心神。

  忆古思今

  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如烟海,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姿万千。我们中华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孙孙为之骄傲、为之神往的历史。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面对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究竟怎样去了解它、认识它并从中获得教益,受到启迪与鼓舞?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看来,怎样读史,确是值得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依我的肤浅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其次是着眼于从历史中获得思想上的启示。这种启示,一是可以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认识而获得,一是可以从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和史学的评论中去发掘。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而对于后一个方面我们似乎还有许多事情可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深入思考。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2000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对于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来说,在历史运动中的个人,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些角色和他们所活动的历史舞台及其背景,对今天的人们有些什么样的重要启示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时代的人都会有他那个时代的思想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人也会有属于他那个领域或视角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尽管如此,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领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

  比方说,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人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或态度对待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这是有关社会公众同历史学之关系的最根本的问题,直至今天,还不断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来。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太史公早已作了精辟的回答。他写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这几句话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出现实中的人们之所以要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把历史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来看待,加以对照,作为借鉴,既不是把历史与现实等同起来,也不是要现实去模仿历史,二者是不应当混同的。这是明确地指出了古今的联系和区别:因有联系,故可"自镜";因有区别,故"未必尽同"。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礼而异务",他们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达到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可见"自镜"决不是混同古今。这两点,很辩证地阐明了"居今之士"何以要"志古之道"。可见,拒绝历史经验,是愚昧的;生搬硬套历史经验,也是不高明的。

  又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有自身的法则(即今天我们所说的规律)?如果有的话,人们认识这种法则有什么意义?这是人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一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而首先是认识历史之本质属性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应当坦率地承认,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为之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太史公司马迁也触及到了。他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中,得到了如下的认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史记·货殖列传》序)这是把耕种、开采、加工、交换,以及交换中的贵贱变化等人们的分工及相互关系,视为符合于"道"的自然现象。太史公在讲到类似的经济现象时还说:"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又说:"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史记-平准书》后论)他认识到:事物发展到极盛就会转向衰落,有利的客观形势发展到了顶头也会转向不利的方面,这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冲突而造成的,是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显然,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过往历史有一个大致正确的看法,而且还在于对现实的历史运动和未来的历史前景,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比较客观的态度。

  再如,历史运动主要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离开了人的活动也无从讨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各种问题。那末,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究竟应当在历史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这不仅涉及到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还涉及到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历史运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对此有种种说法,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他们所论大多是理性的阐说,这无疑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方面,太史公从史学家的角度,冷静地观察那些经过历史潮流汹涌澎湃冲刷之后(如大浪淘沙之后),仍然没有逝去的历史人物,并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提出了撰写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既是太史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又是他告诫后人如何做人的准则。太史公在综论他为《史记》作人物列传时是这样说的:"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 扶义倜傥",主要是讲德行、风采;"不令己失时",是讲善于把握时机、机遇;"立功名于天下",是讲以天下为己任的事功目标。显然,在太史公看来,他所要写进《史记》的历史人物,一般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然而,太史公却又并不是用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这个准则的;他的史笔之下,也活画出一些世侩小人,而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才更衬托出那些写入历史书的杰出人物的真正本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扶义倜傥"等等,这正是太史公所希望于后人的,后人应以为"自镜",做一个正派的、适应历史潮流的、有益于天下的人。

  太史公

  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留给后人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大多同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这是《史记》之所以受到后人传诵、崇敬的主要原因。这里所举出的三个方面的启示,着重于人们为什么要重视历史、认识历史、记住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历史演进的法则何在,在历史演进中人应当有什么作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司马迁时代,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就是在当今,也仍然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总起来说,任何时代的人们,在认识与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在对待史学与社会及人生的关系上,都可以从《史记》中得到必要的启示。

一、经类8种

1《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

其系辞传、文言传宜熟读成诵,卦象传六十四条可用别纸钞出,随时省览。陈戍国校注本、周振甫译注本或唐李鼎祚集解本。

★2《诗经》(简称《诗》)

当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其词;可专读国风、二雅。程俊英译注本或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3《礼记》(又称《小戴礼记》)

选读。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当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傅、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可多游览数次。陈戍国校注本或唐孔颖达正义本。

★4《春秋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通称《左传》)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成诵。杨伯峻注本或晋杜预集解本。(梁启超先生以为,或与《国语》本为一书,由西汉人析出,当合读之。徐元诰集解本或三国吴韦昭解本。)

★5《论语》

当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杨伯峻译注本、清焦循通释本或宋朱熹《四书集注》。

★6《孟子》

当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杨伯峻译注本、清戴震字义疏证本或宋朱熹《四书集注》。南怀瑾《孟子旁通》可参。

7《尔雅》

清郝懿行义疏本。

★8《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清段玉裁注本。(另推荐中华书局版无注本。)

二、子类18种

★9《荀子》(又称《孙卿书》)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其余亦须全部游览。张觉校注本、梁启雄简释本或清王先谦集解本。

★10《孙子》(通称《孙子兵法》)

杨炳安等校释本或魏曹操等十一家注本。

★11《管子》

姜涛新注本、颜昌峣校释本或唐房玄龄注本。

12《韩非子》(又称《韩子》)

须全部阅览,孤愤、说难、说林上下、内外储说、五蠹、主道、有度、和氏、亡征、解老、喻老、观行、难势、定法、显学诸篇特别应精读。张觉校注本、梁启雄《韩子浅解》或清王先慎集解本。

13《吕氏春秋》(又称《吕览》)

许维遹集释本或汉高诱注本。

★14《老子》(又称《道德经》)

当熟读成诵;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陈鼓应注释及评介本或朱谦之校释本。南怀瑾《老子他说》可参。

15《列子》(又称《冲虚经》)

严北溟译注本或杨伯峻集注本。

★16《庄子》(又称《南华经》)

内篇与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刘文典补正本、陈鼓应注释及评介本或清王先谦集解本。马恒君《庄子正宗》可参。

17《论衡》

刘盼遂集解本。

18《明夷待访录》

19《梦溪笔谈》

20《容斋随笔》

21《少室山房笔丛》

22《日知录》

23《黄帝内经》

可专读素问。何永等素问校注本或明吴昆素问注。

24《淮南子》

刘文典集解本或汉高诱注本。

25《抱朴子》

王明内篇校释本。

★26《六祖坛经》(简称《坛经》)

郭朋《坛经校释》或丁福保笺注本。

三、史类16种

★27《史记》(又称《太史公书》)

以下前四史可根据需要和兴趣摘读,其列传均当全体游览一过,并选取若干篇熟读。(以韩兆琦先生《史记选注集说》为选文精当,兹推荐所选为精读篇目,即项羽本纪、越王勾践世家、陈涉世家、留侯世家、伯夷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商君列传、平原君列传、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屈原列传、刺客列传、李斯列传、淮阴侯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游侠列传、货殖列传等二十篇。当然,韩先生的视角是文学的,不是历史的。)南朝宋裴骃等三家注本。(另推荐上海古籍版精装全二册与浙江古籍版精装全一册横排无注本,省钱且版本不俗、印装精良。)

★28《汉书》

清王先谦补注本。(另推荐上海古籍版精装全三册与浙江古籍版精装全一册横排无注本,省钱且版本不俗、印装精良。)

29《后汉书》

清王先谦集解本。(另推荐上海古籍版精装全三册与浙江古籍版精装全一册横排无注本,省钱且版本不俗、印装精良。)

30《三国志》

南朝宋裴松之注本。(另推荐上海古籍版精装全一册与浙江古籍版精装全一册横排无注本,省钱且版本不俗、印装精良。)

31《廿二史札记》

★32《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当全部精读一过。元胡三省音注本。(另推荐岳麓书社版全四册横排无注本,省钱且版本不俗、印装精良。)

33《明史》或《明史纪事本末》

(梁启超先生谓,前四史之外,则《明史》共认为官修书中之最佳者,且时代最近,亦宜稍为详读。)

★34《战国策》(简称《国策》,又称《长短书》)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缪文远新校注本或汉高诱注本。

★35《水经注》

杨守敬、熊会贞纂疏本。

36《洛阳伽蓝记》

周祖谟校释本、范祥雍校注本。

3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38《史通》

清浦起龙通释本。

39《读史方舆纪要》

可专读叙论。

40《大唐西域记》

季羡林等校注本。

41《万历野获编》

42《徐霞客游记》

略读。

四、集类30种

★43《楚辞》

屈、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余可不读。宋洪兴祖补注本、宋朱熹集注本或汉王逸章句本。

44《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选读。唐李善注本或唐六臣注本。

45《乐府诗集》

可专读无名氏古辞;宜熟读,能成诵最佳。

46《古诗源》

宜熟读,能成诵最佳。

47《唐诗别裁集》(亦称《唐诗别裁》)

宜熟读,能成诵最佳。

48《词综》

可专读唐、五代、宋;尤其温庭筠、韦庄、李后主、周邦彦、晏几道、苏轼、柳永、秦观、辛弃疾、刘克庄、姜夔、王沂孙、吴文英诸家宜选出若干篇熟读成诵。

★49《经史百家杂钞》

宜熟读,能成诵最佳。

★50《十八家诗钞》

宜熟读,能成诵最佳。

51《李太白诗集》

选读。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或清王琦注本。

52《杜工部诗集》

选读。清杨伦《杜诗镜铨》或清钱谦益《钱注杜诗》。

53《韩昌黎文集》

选读。马其昶校注本。

54《柳河东文集》

选读。明蒋文翘辑注《柳河东集》。

55《李长吉歌诗》

叶葱奇疏注《李贺诗集》或清王琦等三家评注本。

56《玉溪生诗集》

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或清冯浩笺注本。

57《诗品》

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陈延杰注本或郭绍虞集解本。

58《文心雕龙》

周振甫注释本或范文澜注本。

59《艺概》

60《广韵》(又称《大宋重修广韵》)

61《陶庵梦忆》

★62《世说新语》(简称《世说》)

徐震堮校笺本、余嘉锡笺疏本或南朝梁刘孝标注本。张永言主编《世说新语辞典》可参。

中国古籍。

《诗经》七、八篇,《关睢》、《桃夭》、《静女》、《氓》、《黍离》、《七月》等等;

《论语》,应该多读一点。如要精读,可选《学而》、《为政》、《里仁》、《雍也》、《述而》、《卫灵公》等篇中的关键段落,最好能背诵;

《老子》,即《道德经》,总共才五千多字,不妨借着现代译注通读一遍,然后划出重要句子,记住;

《孟子》,可选读《梁惠王上》、《尽心上》等篇;

《庄子》,读《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至乐》等篇;

《离骚》,对照着今译,至少通读两遍;

《礼记》,读其中的《礼运》即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一段,要背诵;

《史记》,应读名篇甚多,如《项羽本纪》、《游侠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货殖列传》等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在《史记》之外,那篇《报任安书》也要读。司马迁是中国首席历史学家,又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巨匠,读他的书,兼得历史、文学、人格,不嫌其多;

曹操诗,读《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陶渊明诗文,诵读《归去来兮辞》、《归田园居》、《饮酒》、《读山海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唐诗,乃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第一文化标志,因此一般人至少应该熟读五十首,背诵二十首。按重要排序为:第一等级李白、杜甫,第二等级王维、白居易,第三等级李商隐、杜牧,第四等级王之涣、刘禹锡、王昌龄、孟浩然。这四个等级的唐诗,具体篇目难以细列,可在各种选本中自行寻找,也是一种乐趣;

李煜,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却是文学大家。可读《浪淘沙》、《虞美人》;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中国人的另一文化标志,也应多读能诵。按重要排序为: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三人最重要的那几首词,应琅琅上口。陆游的诗,为宋诗第一,不输唐诗,也应选读;

正确的读书方法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