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在传说里
神话传说里龙是神异动物,能行云布雨、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太空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龙的典型形象是两个杈角、长须、蛇身、四足、鳞片满身,也可以说是马面、狗鼻、牛嘴、鹿角、蛇身、鹰爪、鱼鳞、狮尾、虾须。龙的原型有新中国龙化石里的美丽瓦窑龙,有双角但非神物。龙的种类不同,有金龙、白龙、青龙、黑龙,有胎生的龙,有卵生的龙,有湿生的龙,有化生的龙,又有虬龙、鹰龙、蛟龙、骧龙,又有天龙、地龙、王龙、人龙,又有鱼化龙、马化龙、象化龙、蛤蟆化龙。
伏羲舜夏时期的龙话属于上古传说。
《竹书纪年》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古籍说帝舜和夏朝王室有饲养龙的活动,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
《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献也)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白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 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拾遗记》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 《竹书纪年》载:“黄帝轩辕氏龙图出河。”“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山海经内经注:“鲧死,三岁不腐,刻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近古传说主要见于宋代的《太平广记》。
东南亚受中华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影响,无论东北亚还是东南亚,广泛崇奉龙,东南亚寺庙里一般都雕龙刻像,他们的龙文化还受到百越文化中蛇崇拜的影响。
中国古代一直有关于龙的各种说法传说流传至今。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政治方面上讲,我国古代的皇帝都标榜自己是真龙天子,想要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以此期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从文化方面上讲 “鲤鱼跃龙门”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流传至今,一直被人们所称颂,人们通过这个故事表达自己想要出人头地的愿望,将美好的希望寄托在龙身上。如果没有龙,那么为什么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会如此重要?
根据近代以来的历史研究,最早的龙是在中原仰韶文化区被发现的,它出现在在5000年以前的一座原始社会的墓葬中,现在陈列于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这条龙是用贝壳砌成的,它的造型看起来非常粗犷,样子如蜥蜴一般,没有十分艳丽的颜色,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另外,与仰韶文化同时期的红山文化也出土了玉器所制的龙,也就是玉猪龙。
关于龙的记载,历史十分悠久,甲骨文中有“龙”这个字,商代玉龙有兕形角,西周时候的玉龙纹饰复杂……一直到清代,每个朝代都有带着当时朝代特点的各种玉龙器具流传下来。艺术是来源于现实社会的,如果没有龙的实体存在,那为何包括史前时代的古代中国会一直有关于龙的记载与描述呢?
此外,我国还有关于饲养龙和食龙的记载。古籍中记载有人突然给夏帝孔甲进贡了两条龙,分别是一条雄龙和一条雌龙,并且宣称这两条龙长大后是可以繁衍出许多小龙的,而这些小龙又可以成长成为神龙。但是怎样饲养这两条龙却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人知道龙需要吃什么喝什么,知道怎样去饲养两条龙。
就在孔甲帝和他的臣子们都非常困惑之时,有人向孔甲帝举荐了一位饲养龙高手,名为刘累。刘累帮助孔甲帝饲养这两条龙,但后来因为不小心出来一点差错,其中的这条雌龙死了,害怕孔甲帝迁怒自己,刘累便将这条死去的雌龙剁成了肉馅,并让孔甲帝吃了下去,之后刘累便偷偷跑了,而孔甲帝也成了传说中第一个吃过龙肉的人。
中国古代有很多书籍都记载了龙这种动物,在《山海经》中,有烛龙、应龙、夔龙和蛟龙,《山海经》中写道蛟龙是由鲧死后三年尸体腐烂化为蛟龙,而应龙、夔龙和烛龙也都有自己的来历和作用。《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除了这两本书,还有许多古代书籍都提到了龙的存在,可见中国古代是真的有龙存在的。
祥云的动物是生肖龙,因为传说龙是踏着七彩祥云的,而十二生肖中只有龙符合祥云,因此,祥云是生肖龙。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如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说应龙、青龙为祖龙。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但与广为流传的“五爪金龙为天子象征”之说不同,古籍中记载有翼飞龙,方为天子之像。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而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与西方龙一样,大众眼中神圣的中国龙,也会有邪恶的一面出现,详细可见于本条目“中外差别”一栏。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有关龙的传说
据说在古代,龙这种生物不仅能够见到,还能像其他动物一样被人类所豢养,而且有人还吃过龙肉,这听着是不是很荒唐?
传说在帝舜时期有豢龙氏和御龙氏这两种职业。这些人了解龙的嗜好脾性,可以驯养和指挥龙。帮助舜养龙的豢龙氏,收了一名叫刘累的学徒,这个学徒掌握了驯龙的技术,得到了帝孔甲的赏识,但是由于他没有传承到所有的养龙技术,结果把帝孔甲的一只龙给养死了,于是偷偷地把龙肉做成汤献给帝孔甲品尝,孔甲不知是龙肉,尝后赞叹道人间竟有如此美味,于是吩咐刘累再烹制一些来吃。
后来,另外一条龙也被刘累养死了,直到龙肉被吃光后,刘累只能逃跑了,结果驯龙的技术就此失传。
总之,刘累这养龙的技术太差,孔甲也太好忽悠了,不过就此有了“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一说。
以上的记载说明了龙虽然稀有,但是和人类也是有过频繁接触的,所以古籍中那些对龙的形象和习性的描述,也许并非凭空想象。然而从孔甲之后,龙在现实中就很少能见到了,至于是不是由于担心被人类豢养当作美味吃掉从而躲起来的,这就只有天知道了。
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龙的记载,可真是不少,但是限于认知,这些记载大多都显得有些神奇,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龙肯定是不存在,但是在古代,大多数人还是信这个的,因此在古籍中关于龙的记载很是不少。先看一个关于叶公好龙的记载。
西汉昭帝至哀帝年间,有一个叫刘向的人,他是刘邦同父异母弟弟刘交的后代,刘向曾经写过一本忆,叫《新序·杂事五》,里面记载了一个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意思是说: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的图案,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这个故事是刘向采用了舜、禹时代至汉代的史实,进行分类编撰而写下的一个故事,叶公这个人是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出身楚国王室,他的曾祖父还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而发生在叶公身上的这个故事,显示出当时的人对龙的崇拜和敬畏,既崇拜又敬畏,既喜欢又害怕,而龙又是一种非常神秘,类似于神一样的动物。史书上最早关于龙的记载是《易经》,是这样记载的:飞龙在天,龙跃于渊。《易经》是一本关于占卜的书,只记载这么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说龙是在天上飞的,龙可以跃过深渊,描述了关于龙的大概印象,后人关于龙也是这样想的。
《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中有一段关于龙的对话,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秋季,龙出现在绛地郊外,魏献子问蔡墨说:“我听说,虫类没有比龙再聪明的了,因为它不能被人活捉。人都认为它很聪明,是这样吗?蔡墨说:实在是人不聪明,不是龙聪明,古代养龙,所以国内有豢龙氏、御龙氏。献子说:这两家,我也听说过,但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是说的什么呢?
蔡墨回答说:过去有飂(拼音liù或liáo)国的国君叔安,有一个后代叫董父,实在很喜欢龙,能够了解龙的嗜好要求来喂养它们,龙去他那里就很多,于是就驯服饲养龙,用来伺候帝舜。帝舜赐他姓叫董,氏叫豢龙,封他在鬷(拼音zōng)川,鬷夷氏就是他的后代。所以帝舜氏世世代代有养龙的。到了夏代国君孔甲,顺服天帝,天帝赐给他驾车的龙,黄河、汉水的各两条,各有一雌一雄。孔甲不能饲养,而又没有找到豢龙氏。有陶唐氏已经衰落,后来又有刘累,向豢龙氏学习驯龙,以此事奉孔甲,能够饲养这几条龙。孔甲嘉奖他,赐氏叫御龙,用他代替豕韦的后代。两条龙中一条雌的死了,刘累偷偷地剁成肉酱给孔甲吃,孔甲吃了,后来又让刘累再找来吃。刘累害怕而迁移到鲁县,范氏就是他的后代。
献子说:现在为什么没有了?蔡墨回答说:龙,是属于水生的生物,水官废弃了,所以龙不能被人活捉。如果不这样,《周易》就有《乾》卦初九《爻辞》说:“潜伏的龙不被使用”;九二《爻辞》说,“活着的龙在土田里”;九五《爻辞》说,“飞舞的龙在天上”;上九《爻辞》说,“伸直身子的龙有所悔恨”;用九《爻辞》说:“见到群龙没有首领,吉利”;《坤》卦变成《剥》卦说,“龙在野外交战”,如果不是早晚都见到,谁能够说出它们的状态?《左传》中的这段对话,详细记载了龙的习性,还有关于驯服饲养龙的记载,可以说是对龙的记载最详细,最靠谱的记载,龙是不能被人活捉的,但是可以被驯服饲养,而且详细到谁谁养过龙,如果不是见过龙,或者饲养过龙,又有谁对龙的习性如此了解的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在上古时代,那样一个缺少科技、知识的年代,人类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大多是靠自已的想像,越是上古时期,越是相信神灵,并且占卜在当时的人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步,遇到不明白的天象,用占卜解释,遇到拿不定的重大决定,用占卜来决定,生老病死,也用占卜来解释。虽然《左传》中记载得如此详细,但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多半是想像的产物,就算记载的再详细,再神奇,也不过古人对无法解释事件的一种推测。越是神秘的东西,记载起来越神奇。
正是因为龙的神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被拿来比喻帝王,《史记》中就记载了关于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出身: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大概意思就是说:刘邦的母亲有一天大湖岸边休息,睡梦中梦见与神交合,当时雷电交作、天昏地暗,刘太公去看时,看到一条蛟龙盘旋在刘邦母亲向上,于是刘邦母就怀了孕,生下了刘邦。
这可是记载在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中了,史记一般来说就是记载历史的真相,但是关于刘邦出身的记载,显然是人为神化了,并不是说太史公故意神化,而是当时的人确实信这个,刘邦团体放出这个关于刘邦出身的消息, 很快就成为《史记》的素材,当成历史记在《史记》中了,我们现在的人看到当然觉得很可笑,但在古代,人们真的信这个。当然了,史书中所有关于龙的记载,哪怕记载得再真实,再详细,再靠谱,那也不是真的,而是人们的想像,现在的科技完全证明了,没有龙。
东汉王充《论衡·道虚篇》:“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须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七十余人。……。”明万历四十六年《襄城县志》:“首山,在县治南五里,横亘九里。《史记》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首山其一也。’又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湖。庄周曰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清,蒋廷锡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首山,在襄城南五里,横亘九里。《史记》称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国,皆黄帝所尝游,首山其一也。又云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湖。庄周谓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为诸山之首,故曰首山。明贾訸诗:“路出名邦渺树烟,首山横带马蹄前。身经七圣皆迷地,望入诸峰众妙天。静裹高寒真可爱,故人凋谢不堪怜。等闲又负登临兴,笑指云林一粲然。”
在中国,龙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说,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太昊)部落的图腾。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
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商周时期,龙纹正式作为天子纹章与权力象征。这时候的商周天子悬挂九旒龙旗,并且穿着龙衮祭祀先王。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进一步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战国时期便形成了五色龙崇拜,及龙神信仰。在春秋时期,有五行神,分别与五行之神相匹配的是龙、虎、凤、龟和麒麟,龙只是其中之一,与木神勾芒相搭配,而五龙观念尚未形成。到战国时期,五龙观念开始形成。
最后是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也传入中国。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来只有龙神崇拜,没有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随着佛教的传播,龙王、龙宫、龙女等也得到迅速流传。
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色龙及四海神,龙神信仰,在宋以前多称龙神,直至宋徽宗封五龙为王,龙王信仰才开始流行,可以说,现在的四海龙王,五帝龙王是由朝廷封的本土龙神来的,由中国本土龙神演变的道教龙王,是后来神魔小说中四海龙王的直系宗主,四海龙王及五帝龙王都是中国本土血统的五龙神演变来的。
1971 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C”形青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 7000 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1995 年,考古学家在辽宁的阜新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 197 米的红石堆塑龙。这条龙有头、尾和四肢,已经比较完整。查海遗址是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中国龙文化至少已经有了 8000 年的历史。这是迄今为止得到考古界公认的,最早关于龙的遗存。
安徽凌家滩白玉龙。距今五千年左右。首尾相联的扁环形,鸡骨白色泛绿斑,此龙除背环一周明确的脊鬣,尤为形象的是龙首呈牛头形,头上两支微翘的弯角,直观就是当地水牛头上的双角。良渚文化。
《竹书纪年》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
古籍说帝舜和夏代有饲养龙的活动,以龙作氏族的族名。《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献也)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白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商代玉环形龙饰
商周时期,龙纹已经正式成为天子纹章和权力象征。除了将龙纹刻画在青铜器上,商周的统治者还把龙纹画在旗帜和衣服上,以作为身份的象征。
秦汉龙纹
《史记·封禅书》载:“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
龙原本是中华先民崇拜对象,但随着专制程度的不断加深,君权之日益膨胀,帝王之家凭借政治优势,将龙据为己有。《吕氏春秋》中,便有将晋文公“喻之为龙”的记载。其后有秦始皇称“祖龙”之说。秦汉以后,龙已定型为帝王化身,皇室专利。皇帝为“真龙天子”,出生曰“真龙天降”,驾崩称“龙御上宾”;所居者龙庭,卧者龙床,座者龙椅,穿者龙袍。
中国龙在传说里
本文2023-10-13 04:29: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6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