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煎药方的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一贯煎药方的介绍?,第1张

  一贯煎是方剂名,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各9克,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克,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克,川楝子一钱半45克合制而成。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欢。

一贯煎的概述

基本介绍

来源《柳州医话》是清·魏之秀之名方。也有说出自《续名医类案》

组成

  一贯煎记忆口诀:当地一贯杀狗卖金铃。沙参地生地黄枸杞当归廉川楝子卖麦冬。

意义:当归、生地;沙参、枸杞、麦冬金铃子川楝子的别名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并治疝气瘕聚。

歌诀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

古籍论肝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亏,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郁停滞,进而横逆犯胃,致胸脘胁痛,吞酸吐苦。阴虚液耗,津不上承,故咽乾,舌红少津。肝气不舒,肝脉郁滞,时间久后则结为疝气瘕聚。治疗宜发滋养肝肾阴血为主,配伍疏达肝气之品。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并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遂肝木条达之性,该药性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胸脘胁痛等症可以解除。

药方方论

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更用少量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疏肝之功。

加减法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但逍遥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气滞郁,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

本方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1如果大便秘结者,加入知母8克、 瓜蒌仁10克。

2如果午后虚热、多汗者,加入地骨皮15克。

3胁胀痛甚,加入鳖甲20克。

4治疗慢性肝炎所致肝区痛,则去当归,加入白芍15克、 郁金12克、 三七末4克。

5胃胀满,难消化时,加入鸡内金12克、 春砂仁9克、 神曲9克。

6如果病人阴虚有痰时,则去枸杞子 ,加入川贝10克、 桑白皮12克。

7烦热口渴,舌红而干者,加入知母9克、 石膏15克、 淡竹叶15克。

假如说没有胁肋疼痛 ,仅仅只是两肋胀痛,可不用川楝子金铃子,改用柴胡等。而如患者大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蒌仁等。

一贯煎的药物说明

点评

1、本方是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方剂。以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为证治要点。由于方中滋腻药较多,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2、若大便秘结,加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口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药、甘草;两足痿软,加牛膝、薏苡仁;不寐,加枣仁;口苦燥,加少量的黄连。

3、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气滞的患,均可灵活加减药物用以治疗。

总之,本方配伍特点,是在大队滋养肝肾阴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以疏肝理气,使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

另外,一贯煎与逍遥散都有疏肝理气作用,都可用于治疗肝郁不舒所致胁痛。不同的是,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所致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等;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的胁痛,并见吞酸吐苦等。

禁忌

因制方重在滋补,虽可行无形之气,但不能祛有形之邪,且药多甘腻,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忌服。

一贯煎的中医论述

1《中风斠诠》: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水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毒。柳洲此方,虽是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络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 2《中医杂志》1963;10:18:一贯煎方剂组织缜密,配伍精当,它的唯一特点是以脏腑制化关系来作为遣药立法的依据。本方主治是肝病,肾为肝之母,滋水即能生木,以柔其刚悍之性,故以地黄、杞子滋水益肾为君。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肃,则治节有权,诸脏皆滋其灌溉,而且养金即能制木,以平其横逆之威;胃为阳上,本受木克,但土旺则不受其侮,故以沙参、麦冬清肺益胃,二者为臣。当归入肝,补血活血,而辛香善于走散,乃血中气药,故用以为佐。更加一味川楝,泄肝通络,条达气机,故用以为佐。合为滋水涵木,疏土养金的良方。

3《方剂学》:方中重用生地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柔肝以代疏肝之功。其中川楝子性味苦寒,虽有苦燥伤阴之说,但若配在滋阴养血的方药中,却无伤阴之害,而这正是本方有别于以理气疏肝为主的诸方的不同之点,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但两方证候各不相同。逍遥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气滞郁,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一贯煎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原发性肝癌 1)肝气郁结证。 主证:右胁胀痛、坠疼,胸闷不舒,恼怒后加重,饮食减少,肝肿大,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化滞。 方药:逍遥散加味(《和剂局方》)。柴胡12g,当归12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0g,郁金10g,香附10g,八月札30g,甘草4g,沙苑子15g,青皮10g。 肝痛甚加川楝宇、玄胡索;肝郁化火加丹皮、山栀。 分析:本方以柴胡、郁金、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止痛;当归、白芍、沙苑子柔肝养血;八月札理气活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中,配合而成疏肝理气,和营健脾的方剂。 2)气滞血瘀证。 主证:胁痛如锥刺,痛牵腰背,固定不移,入夜剧痛,纳差,恶心,脘腹胀闷,胁下痞硬,呃逆嗳气,舌苔淡白,质紫暗,舌边尤甚,呈紫斑状,脉弦涩。 治法:破瘀散结,行气解毒。 方药:化瘀汤(《陕西中医》1991,11。484)。丹参、白花蛇舌草、大黄、醋鳖甲各30g,川楝子、当归、莪术、穿山甲、山栀各15g,赤芍、醋香附各20g,蜈蚣5条,郁金10g。 分析:本方以穿山甲、莪术、大黄破瘀散积,川楝子、醋香附理气化滞,白花蛇舌草、山栀清热解毒,丹参、当归养血和营,鳖甲滋阴软坚,郁金理气活血,蜈蚣开达肝气,全方以化瘀理气为主,兼及挟正。 3)肝胆湿热证。 主证:肝区疼痛,发热黄疸,烦躁难眠,口苦、口干,恶心作呕,纳食减少,大便干燥,小便短赤不利,肝大不平,质硬伴腹水,肝功损害,胆红质升高,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脉弦或弦滑数。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和剂局方》)。龙胆草3g,黄芩9g,栀子10g,木通3g,车前子草9g,当归9g,柴胡9g,生地黄9g,泽泻9g,甘草3g。 胸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加大黄9g、瓜蒌30g;黄疸重加茵陈15g、白毛藤24、郁金12g;口干重加石斛12g、知母10g;腹水重加生薏米24g、绞股蓝20g、猪苓15g。 分析:本方以龙胆草泻肝火,清下焦湿热,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柴胡疏肝,当归活血,地黄凉血养阴。泻中有补,疏中有养,使泻火而不伤阴。再配以木通、车前、泽泻使湿热从小便出,甘草调和诸药,泻火解毒。全方既可泻肝胆实火,又有清利下焦湿热的作用。 4)脾虚湿困证。 主证:腹胀,有时腹泻。肝脏肿大,质硬不平,肝功能轻度损害,下肢浮肿或有腹水。舌质淡,苔薄腻,脉滑或濡。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 方药:四君子汤(《和剂局方》)。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4g。 上腹胀满加枳实、厚朴,腹泻加神曲、麦芽、焦山楂,全腹胀满加乌药、槟榔、大腹皮、降香、沉香,腹水再加车前子、猪苓,湿滞加苍术、厚朴。 分析:方中党参补气,白术健脾化湿,两者配合有健脾益气之功。茯苓淡渗,与白术配合健脾利湿。甘草甘平,配合党参以益气和中。本方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消胀的功效。对肝癌脾虚而致积聚,腹水等病机均为运用。 5)肝肾阴亏证。 主证:胁肋隐痛,绵绵不休,纳少消瘦,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目眩,黄疸尿赤,或腹胀如鼓,青筋暴露,呕血,便血,皮下出血,舌红少苔,脉细虚数。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益肾。 方药:一贯煎(《柳州医话》)。北沙参9g,麦冬9g,当归9g,生地黄30g,枸杞子15g,川子6g。 烦热眩晕加女贞子15g、旱莲草30g、生龟板20g、生鳖甲20g、山茱萸15g,低热盗汗加白芍15g、丹皮15g、嫩青蒿10g;乏力腹胀加生黄芪20g、茯苓皮30g、半边莲30g。 分析:本方重用地黄、枸杞子,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之阴;沙参麦冬和胃养阴;当归养肝活血;川楝子疏肝止痛而性寒不燥。全方滋养肝肾,疏肝理气。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    186

胃痛良附散寒凝,保和丸消食滞停。

柴胡散主肝犯胃,湿热中阻清中更。

失笑丹参活瘀血,缓解刺痛效果灵。

一贯芍甘胃阴亏,黄芪建中虚寒轻。

1寒邪客胃证

香苏散《局方》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2饮食伤胃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3肝气犯胃证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实易枳壳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可除。

4湿热中阻证

清中汤《医学统旨》

医宗金鉴清中汤,二陈苓草栀连蔻;

清中化湿和胃气,疼痛灼热一并消。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栀子、黄连、白豆蔻

5瘀血停胃证

失笑散《局方》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

血瘀少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丹参饮《时方歌括》(丹参檀砂仁)

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

气滞血瘀两相结,瘀散气顺保安康。

6胃阴亏耗证

一贯煎《柳州医话》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

芍药甘草仲景方,缓急止痛功效良;

主治腹痛足挛急,服之病愈即安康。

7脾胃虚寒证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附 吐酸 195

1热证

左金丸

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除,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2寒证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附 嘈杂 196

1胃热证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汤用苓夏草,枳术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2胃虚证

四君子汤《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陈夏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3血虚证

归脾汤《济生方》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第二节 痞满    197

痞满闷胀胸腹间,无形无痛按之软。

饮食停滞保和丸,二陈汤方痰湿蠲。

越鞠解郁疏肝气,湿热阻胃泻心连。

胃阴不足益胃汤,湿痞补中益气煎。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2痰湿中阻证

二陈平胃汤《局方》

二陈平胃朴陈皮,苍术甘草苓夏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3湿热阻胃证

泻心汤《金匮要略》

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

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

连朴饮《霍乱论》

连朴饮内有香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4肝胃不和证

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湿食火因;

香附芎苍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枳术丸《脾胃论》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2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益胃汤中冰糖优,沙参玉竹要深究;

热病之后津液损,生地麦冬不能丢。

第三节 呕吐    205

呕吐总由胃气逆,详辨虚实定缓急。

食伤外邪犯胃腑,保和藿香证有异。

痰饮半夏合苓桂,肝气犯胃用四七。

香砂六君脾胃弱,脾胃阳虚理中宜。

胃阴不足不欲食,麦门冬汤胃阴立。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2食滞内停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3痰饮内阻证

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小半夏汤有生姜,和胃消痰效力彰。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是经方,中阳不足痰饮猖;

眩晕咳逆胸胁满,温阳化饮功效彰。

4肝气犯胃证

四七汤《局方》

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大枣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

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2脾胃阳虚证

理中汤《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3胃阴不足证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冬汤用人参,半夏甘草大枣粳,

肺痿咳逆因虚火,滋养肺胃降逆珍。

第四节 噎膈    213

噎即噎塞膈为拒,痰气交租瘀所致。

虚实标本当首察,启膈润燥利痰气。

沙参津亏热结用,通幽淤血最相宜。

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运脾延生机。

1痰气交阻证

启膈散《医学心悟》

启膈散中郁金用,沙参丹参贝荷苓;

杵头糠与砂仁壳,噎膈津枯燥结通。

2瘀血内结证

通幽汤《兰室秘藏》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

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通。

3津亏热结证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4气虚阳微证

补气运脾汤《统旨方》

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

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

附 反胃 219

脾胃虚寒证

丁香透膈散

丁香透膈参术草,半夏木香香附好;

砂仁神曲白豆蔻,麦芽化湿醒脾妙。

第五节 呃逆    220

呃逆动膈呃呃呃,食乖正虚至不和。

实证胃寒或火逆,丁香竹叶石膏多。

若属气机郁滞因,五磨顺气勿蹉跎。

更有阳虚理中施,阴虚益胃功效卓。

1胃中寒冷证

丁香散《古今医统》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

温中降逆又益气,胃气虚寒最相当。

2胃火上逆证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3气机郁滞证

五磨饮子《医方集解》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

4脾胃阳虚证

理中丸《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5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益胃汤中冰糖优,沙参玉竹要深究;

热病之后津液损,生地麦冬不能丢。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

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第六节 腹痛    227

腹痛脏腑气血分,寒热虚实申病因。

寒则良附热乘气,中虚脏寒建中饮。

饮食停滞枳实导,气机郁滞柴胡运。

瘀血内停少腹逐,通字义广法度深。

1寒邪内阻证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正气天香散《保命歌括》

正气天香经血调,陈皮乌药气逍遥;

香附苏叶淡盐水,祛寒还将干姜嚼。

2湿热壅滞证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3饮食积聚证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沦》

枳实导滞用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

4肝气郁滞证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实易枳壳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可除。

5瘀血内停证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

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煎尝。

6中虚脏寒证

小建中汤《伤寒论》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第七节 泄泻    234

泄泻便稀更衣繁,湿盛脾虚最关键。

暴泻藿香除寒湿,湿热葛根汤苓连。

保和丸主伤食泄,久泄脾虚参苓散。

痛泻药方肝乘脾,四神泄在黎明前。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2湿热中伤证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3食滞肠胃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参苓白术散《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2肾阳虚衰证

四神丸《证治准绳》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除油五味具;

大枣生姜共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3肝气乘脾证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第八节 痢疾    242

痢疾腹痛脓血圊,里急后重夏秋生。

时邪疫毒内伤食,邪滞于肠气血壅。

湿热芍药定权衡,疫毒需合白头翁。

寒湿不换金正气,虚寒桃花真人呈。

连理善治休息痢,阴虚久痢驻车更。

1湿热痢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2疫毒痢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坚阴止痢功效奇。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3寒湿痢

不换金正气散《局方》

(就是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平胃散:苍术皮老厚(苍术、陈皮、 甘草、厚朴)

4阴虚痢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黄连阿胶治少阴,不眠脉细烦在心;

鸡卵白芍与黄芩,水升火降法可钦。

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驻车丸中有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全,

虚坐怒责阴虚痢,清肠温脾力能堪。

5虚寒痢

桃花汤《伤寒论》

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享之。

真人养脏汤《局方》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寇与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俐服之瘥。

6休息痢

连理汤《张氏医通》

连理汤=黄连+理中汤

张氏医通连理汤,人参白术草干姜;

黄连茯苓六味共,温中清肠效非常。

第九节 便秘    249

便秘粪结延周期,排出不畅有便意。

传导失常病在肠,临床分证有实虚。

积热麻丸气六磨,温脾半硫阴寒积。

气虚黄芪血润肠,济川煎主阳虚秘。

阴虚秘用增液汤,主症辨清牢牢记。

(一)实证

1热秘

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高。

2气秘

六磨汤《证治准绳》

(四磨汤 :乌药、槟榔、沉香、人参)

(五磨饮子: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

(六磨饮子:五磨饮子+大黄)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逆气,破滞降逆兼扶正;

五磨去参加沉香,枳实白酒气厥振;

大黄加入五磨内,气滞便秘六磨饮。

3冷秘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半硫丸《局方》

半硫丸=半夏+硫磺

(二)虚秘

1气虚秘

黄芪汤《金匮翼》

黄芪汤法意在补,气虚便秘此为主;

麻仁陈皮白蜂蜜,肠通之后无痛苦。

2血虚秘

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

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

3阴虚秘

增液汤《温病条辨》

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

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4阳虚秘

济川煎《景岳全书》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精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

  中医学博大精深,在古代医籍中虽然没有"红斑狼疮"的病名,但历代医书记载的一些常用处方对红斑狼疮有积极的治疗作用,特别是有些方剂对本病的某些证候群或某一症状作用较好,现录于下,以备参考:

  1、 十全大补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肉桂 [临床应用]本方具有调补五脏,益气养血的作用,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稳定期的巩固治疗。红斑狼疮是五脏亏虚,邪阻三焦的病变,在稳定期以脏虚为主,本方参、术、苓、草补气健脾肺,归、芍、地、芎补血养心肝,熟地补肾,黄芪、肉桂调补阴阳,故可调补五脏,预防狼疮复发。

  2、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灸甘草 [临床应用]本方可以健脾益气,用于红斑狼疮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之后,或疾病日久气虚而出现,乏力,食少,大便稀,舌苔薄白,舌质淡,脉细无力等症。

  3、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白术、灸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临床应用]本方能够益气,升阳和胃,方中的主要药物具有提高免疫的作用。用于红斑狼疮患者,体质虚弱,长期低热,伴有脾胃虚弱而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畏寒,自汗,苔薄白,脉细无力等症。

  4、 玉屏风散 (《世医得效方》) [药物组成]生黄芪、白术、防风 [临床应用]本方能够益气固表止汗,用于红斑狼疮患者病程日久或年龄较大,身体虚弱,反复感冒,证见汗出恶风,体倦无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等。

  5、 四物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熟地黄、全当归、芍药、川芎 [临床应用]本方能养血生血,用于红斑狼疮患者贫血而出现,头痛头晕,心慌乏力,面色少华或萎黄,月经量少或经闭,记忆力下降,舌质淡,脉细弱等。

  6、 桃红四物汤 (《医垒元戎》) [药物组成]当归、地黄、白芍、川芎、桃仁、红花 [临床应用]本方能活血化瘀。用于红斑狼疮患者瘀血而出现手足暗红色或鲜红色斑点,斑块,肢体麻木,面色少华,头晕,乏力,舌暗,脉细涩等。

  7、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药物组成]黄芪、当归 [临床应用]本方能够补气生血。常与其它方剂合用,治疗红斑狼疮贫血及全血细胞减少而引起的面黄、乏力、低热、纳呆食少、苔薄白、脉细无力等症。

  8、 三甲复脉汤 (《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灸甘草、生地黄、生白芍、麦门冬、阿胶、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 [临床应用]本方能滋阴养心复脉。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心肌,而出现心律失常,各种早搏,心慌气短,胸闷心痛,舌红少苔,脉结代等。

  9、 一贯煎 (《柳州医话》) [药物组成]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 [临床应用]本方能够滋养肝肾,疏理肝气。用红斑狼疮损伤肝脏,而出现肝功能异常,伴有口干口苦,胸胁胀满,肝区隐痛,嗳气吐酸,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弱等。

  10、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决》) [药物组成]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未 [临床应用]本方能清肺平喘止咳,用于狼疮肺而见肺热咳嗽,甚则气喘,或见午后潮热,痰滞咽喉,不易咳出,或痰量少淡红,脉细滑等症。

  11、六味地黄丸 (《小和药证直决》 [药物组成]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 [临床应用]本方能够滋阴补肾。用于红斑狼疮患者表现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出现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口眼干燥及狼疮肾而引起的蛋白尿,腰膝酸软,

  有人认为红斑狼疮的发病与某些病毒(特别慢病毒)感染有关。人们曾在红斑狼疮模型小鼠组织中分离出C型病毒抗体。特别是在红斑狼疮患者的肾小球内皮细胞浆,血管内皮细胞皮损中都可发现类似包涵体的物质,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滴度增高。尤其对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I、II型,EB病毒,风疹病毒等。

  另外在患者的血清中,有抗RNA抗体及抗双链DNA等抗体存在。然而这些包涵体类物质只有在被病毒感染的组织中才能找到,在电镜下观察这些包涵体样物质呈小管网状结构。但这些包涵体样物质也能在皮肌炎,硬皮病,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中见到,有人曾企图从有包涵体样物质的组织中把病毒分离出来,但没有获得成功。

  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在人类红斑狼疮发病中与任何病原体有直接关系。人们猜想,病原体可能只是作为B淋巴细胞的一种刺激因素,促发了本病。

  尽管如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确实发现,无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都能使狼疮患者的症状加重或使原来处于缓解期的患者再次复发。因此积极预防并治疗感染,是控制狼疮活动的重要环节,红斑狼疮患者,在平常更应注意防止一切感染,以使病情趋于稳定。

(实习编辑:林中杰)

中医学博大精深,在古代医籍中虽然没有 " 红斑狼疮 " 的病名,但历代医书记载的一些常用处方对红斑狼疮有积极的治疗作用,特别是有些方剂对本病的某些证候群或某一症状作用较好,现录于下,以备参考: 1 、 十全大补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药物组成 ]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肉桂 [ 临床应用 ] 本方具有调补五脏,益气养血的作用,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稳定期的巩固治疗。红斑狼疮是五脏亏虚,邪阻三焦的病变,在稳定期以脏虚为主,本方参、术、苓、草补气健脾肺,归、芍、地、芎补血养心肝,熟地补肾,黄芪、肉桂调补阴阳,故可调补五脏,预防狼疮复发。 2 、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药物组成 ] 党参、白术、茯苓、灸甘草 [ 临床应用 ] 本方可以健脾益气,用于红斑狼疮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之后,或疾病日久气虚而出现,乏力,食少,大便稀,舌苔薄白,舌质淡,脉细无力等症。 3 、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 药物组成 ] 黄芪、党参、白术、灸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 临床应用 ] 本方能够益气,升阳和胃,方中的主要药物具有提高免疫的作用。用于红斑狼疮患者,体质虚弱,长期低热,伴有脾胃虚弱而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畏寒,自汗,苔薄白,脉细无力等症。 4 、 玉屏风散 (《世医得效方》) [ 药物组成 ] 生黄芪、白术、防风 [ 临床应用 ] 本方能够益气固表止汗,用于红斑狼疮患者病程日久或年龄较大,身体虚弱,反复感冒,证见汗出恶风,体倦无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等。 5 、 四物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药物组成 ] 熟地黄、全当归、芍药、川芎 [ 临床应用 ] 本方能养血生血,用于红斑狼疮患者贫血而出现,头痛头晕,心慌乏力,面色少华或萎黄,月经量少或经闭,记忆力下降,舌质淡,脉细弱等。 6 、 桃红四物汤 (《医垒元戎》) [ 药物组成 ] 当归、地黄、白芍、川芎、桃仁、红花 [ 临床应用 ] 本方能活血化瘀。用于红斑狼疮患者瘀血而出现手足暗红色或鲜红色斑点,斑块,肢体麻木,面色少华,头晕,乏力,舌暗,脉细涩等。 7 、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 药物组成 ] 黄芪、当归 [ 临床应用 ] 本方能够补气生血。常与其它方剂合用,治疗红斑狼疮贫血及全血细胞减少而引起的面黄、乏力、低热、纳呆食少、苔薄白、脉细无力等症。 8 、 三甲复脉汤 (《温病条辨》) [ 药物组成 ] 灸甘草、生地黄、生白芍、麦门冬、阿胶、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 [ 临床应用 ] 本方能滋阴养心复脉。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心肌,而出现心律失常,各种早搏,心慌气短,胸闷心痛,舌红少苔,脉结代等。 9 、 一贯煎 (《柳州医话》) [ 药物组成 ] 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 [ 临床应用 ] 本方能够滋养肝肾,疏理肝气。用红斑狼疮损伤肝脏,而出现肝功能异常,伴有口干口苦,胸胁胀满,肝区隐痛,嗳气吐酸,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弱等。 10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决》) [ 药物组成 ]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未 [ 临床应用 ] 本方能清肺平喘止咳,用于狼疮肺而见肺热咳嗽,甚则气喘,或见午后潮热,痰滞咽喉,不易咳出,或痰量少淡红,脉细滑等症。 11 、六味地黄丸 (《小和药证直决》 [ 药物组成 ] 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 [ 临床应用 ] 本方能够滋阴补肾。用于红斑狼疮患者表现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出现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口眼干燥及狼疮肾而引起的蛋白尿,腰膝酸软, 有人认为红斑狼疮的发病与某些病毒(特别慢病毒)感染有关。人们曾在红斑狼疮模型小鼠组织中分离出 C 型病毒抗体。特别是在红斑狼疮患者的肾小球内皮细胞浆,血管内皮细胞皮损中都可发现类似包涵体的物质,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滴度增高。尤其对麻疹病毒,副流感 病毒 I 、 II 型, EB 病毒,风疹病毒等。 另外在患者的血清中,有抗 RNA 抗体及抗双链 DNA 等抗体存在。然而这些包涵体类物质只有在被病毒感染的组织中才能找到,在电镜下观察这些包涵体样物质呈小管网状结构。但这些包涵体样物质也能在皮肌炎,硬皮病,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中见到,有人曾企图从有包涵体样物质的组织中把病毒分离出来,但没有获得成功。 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在人类红斑狼疮发病中与任何病原体有直接关系。人们猜想,病原体可能只是作为 B 淋巴细胞的一种刺激因素,促发了本病。 尽管如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确实发现,无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都能使狼疮患者的症状加重或使原来处于缓解期的患者再次复发。因此积极预防并治疗感染,

(1)血脂的中医本质中医学原有“血脂”一词,根据现代医学对脂质代谢及功能的描述,结合中医理论和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血脂来源于水谷精微,是由水谷精微通过脾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而成,是属营血津液,为五脏六腑及肢体百骸提供能量物质,起营养濡润的作用。当血脂中某些成分超出正常高限,在血脉淤积而造成气血在脉道中运行不畅,表现出痰浊瘀血的病理改变,这时应当称之为“浊脂”,实则为痰浊瘀血。“血少黑而浊”(《灵枢·血络》),恰好概括高血脂的病理特征。

(2)高血脂的中医病机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中药组方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根据其临床表现将高血脂归入“眩晕”、“胸痹”、“中风”、“血瘀”、“痰湿”等病证范畴,发病涉及体内外多种因素,尤以脾肾肝脏关系密切。脾主升,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在血脂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若嗜食肥甘厚味,或脾胃虚损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司,使水谷不化精微,而归于痰浊,输于血脉,成为“浊脂”,浊脂过多,脉道不利,气血运行受阻,则痰瘀并生.现代实验证明脾虚时可引起代谢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脾虚证血液流变学改变可以概括为全血粘度的增加,血沉增快,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有资料认为血液粘度的增加归结于脂质的代谢紊乱,与TG、TC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有重要关系。中医抗衰老研究提示,脾气虚和肾气虚是衰老的重要原因。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人至老年,肾精不足,肾气渐衰,致脏腑气血亏虚,运血无力,而致气虚血瘀。如王清任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得留而瘀。”肾主水,司气化,肾虚气化失常,聚水生湿,湿浊阻滞,痰瘀而成,浊脂乃生。肾阳乃一身元阳,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调经论》),即寒凝而瘀。文献关于肾虚实质的研究认为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改变有关,而血脂的水平受内分泌系统控制,为肾虚与高血脂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肝藏血,主疏泄,肝气郁滞,气机不利,疏泄失常,脉道不畅,痰瘀从生;或肝血不足,或肝火旺盛,烁津为痰,即所谓“木热则流脂”(《柳州医话》)。有人以疏肝化瘀的方法取得明显降血脂效果,为从肝辨治提供了依据。

(3)中医对高血脂的致病原因的认识中医认为,膏脂虽为人体的营养物质,但过多则形成高血脂为患。凡导致人体摄入膏脂过多,以及膏脂转输、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均可使血脂升高,其病因有以下几点。

①饮食失当:饮食不节,摄食过度,或恣食肥腻甘甜厚味,过多膏脂随饮食进入人体,输布、转化不及,滞留血中,因而血脂升高。长期饮食失当,或酗酒过度,损及脾胃,健运失司,致使饮食不归正化,不能化精微以营养全身,反而变生脂浊,混入血中,引起血脂升高。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中夹实证,这是二者不同之处。

②喜静少动:或生性喜静,贪睡少动;或因职业工作所限,终日伏案,多坐少走,人体气机失于疏畅,气郁则津液输布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以致生多用少,沉积体内,浸*血中,故血脂升高。

③情志刺激: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或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膏脂运化输布失常,血脂升高。

④年老体衰:人老则五脏六腑皆衰,以肾为主:肾主五液.肾虚则津液失其主宰;脾主运化,脾虚则饮食不归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则津液输布不利,三者皆使膏脂代谢失常,引起血脂升高。若房劳过度,辛劳忧愁,亦可使人未老而先衰。

⑤体质禀赋:父母肥胖,自幼多脂,成年以后,形体更加丰腴,而阳气常多不足,津液膏脂输化迟缓,血中膏质过多,或素体阴虚阳亢,脂化为膏,溶入血中,血脂升高。

⑥消渴、水肿、胁痛、黄疸、症积等证不愈:消渴证基本病机属阴虚燥热,由于虚火内扰,胃热杀谷,患者常多饮多食,但饮食精微不能变脂而贮藏,人体之脂反尽溶为膏,混入血中,导致血脂升高。水肿日久,损及脾肾,肾虚不能主液,脾虚失于健运,以致膏脂代谢失常。胁痛、黄疸、症积三者皆属肝、胆之病,肝病气机失于疏泄,影响膏脂的敷布转化,胆病不能净浊化脂,引起血脂升高。

(4)高血脂的中医治疗原则高血脂由于发病原因及并发症的不同,临床会有许多辨证分型,或脾虚,或肾虚,以及其他脏腑的阴阳失调,但其病机总不脱离痰瘀,因此,痰瘀并治应为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治法。

一贯煎药方的介绍?

  一贯煎是方剂名,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各9克,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克,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克,川楝子一钱半45克合制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