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壮骨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壮骨简介,第1张

壮骨为经穴别名。即兑端。《经穴纂要》云出《针灸甲乙经》。兑端为经穴名(DuìduānGV27)。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兑:指口;端:尖端。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位于面部,上唇结节的中点。正坐仰靠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有清热散风、开窍醒神作用。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癫疾、狂症、癔病及遗尿等。本穴配合谷、颊车治牙痛;配迎香、合谷治鼻塞;配本神、后溪治癫痫。一般针尖向上斜刺02~03寸;禁灸。

详见百科词条:壮骨 [ 最后修订于2015/6/3 15:48:43 共24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经外奇穴名·中空 31 中空穴的定位 32 中空穴主治病证 33 刺灸法 4 经穴别名·中空 41 次髎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次髎穴的定位 46 次髎穴的取法 47 次髎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次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次髎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次髎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413 次髎穴研究进展 4131 对膀胱的影响 4132 对无痛分娩有较好的针刺效应 4133 用于结扎术 4134 用于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 4135 治疗妇科炎症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空 1 拼音

zhōng kōng

2 概述

中空: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

3 经外奇穴名·中空

中空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两侧各开35寸。左右计2穴。主治腰痛、肋间神经痛、腰背肌痉挛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31 中空穴的定位

中空穴位于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两侧各开35寸[1]。左右计2穴[1]。

32 中空穴主治病证

中空穴主治腰痛、肋间神经痛、腰背肌痉挛等[1]。

3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4 经穴别名·中空

中空为经穴别名,即中髎穴。《针灸大成·胜玉歌》:“腰痛中空穴最奇”。注:“‘中空’穴,以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此即膀胱经之中髎也。”所说分寸有误。

穴位 次髎 汉语拼音 Ciliao 罗马拼音 Tzuliao 美国英译名 Secondary Bone 各

号 中国 BL31 日本 31 法

国 莫兰特氏 V31 富耶氏 V31 德国 B31 英国 B31 美国 BI31

次髎为经穴名(Cìliáo BL32)[2][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2][3]。又名中空(《针灸大成》)。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3]。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41 次髎的别名

中空(《针灸大成》)。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女子赤白沥,心下积胀,次髎主之。

43 穴名解

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3]。

次,有位次、顺序之义。此穴在第2骶后孔中,居上髎穴之次,故名次髎[4]。

44 所属部位

骶部[5]

45 次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次髎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6]。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次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2]。

次髎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肌肉)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骨骼)

46 次髎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二骶后孔处取穴。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俯卧位,以示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的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有小黄豆大的圆骨突起(骶角)的上方,中指与环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指尖所到之处是:示指尖为上髎、中指尖为次髎、环指尖为中髎、小指尖为下髎[7]。

47 次髎穴穴位解剖

次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二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两侧第二骶后孔之间距为33毫米和第三骶后孔的纵距为152~162毫,米在活体,第二骶后孔和骶前孔的倾向约65度。个体略有不同。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竖脊肌→第二骶后孔[3]。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外侧动脉分支和第2骶神经后支的肌支分布[8]。

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2]。

48 次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次髎穴具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的功效。

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3]。

次髎穴位于腰骶部,近于肾脏和胞宫,膀胱与肾相表里,故可治疗妇科病及男性病,还能治疗前阴病[9]。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部和下肢,故次髎穴可治疗腰腿病[9]。

次髎穴邻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腰部病[9]。尤以治疗痛经病为最,也是八髎穴中最常用的腧穴[9]。

49 次髎穴主治病证

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次髎穴主治少腹、前阴、腰骶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等[3]。

次髎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下肢痿痹[8]。

次髎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阳痿,遗精;小便不利;腰痛,下肢痿痹;疝气[10]。

次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痛经,疝气,下肢痿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盆腔炎,并可用于催产,引产等[2]。

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盆腔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3]。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1~15寸[8][2][10][3],骶部有酸胀感[10]。

若治疗妇科病,针尖应刺入2寸,使小腹内有热感[10];

若治疗前阴病,针感应放散到会 [10];

若治疗肛肠病,针感应向尾骶部放散[10]。

注意:次髎穴针刺不能过深,以防穿过骶后孔,刺伤膀胱及肠管[9]。

4102 灸法

可灸[3][10][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411 次髎穴的配伍

次髎配关元、三阴交,有调理下焦,活血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次髎配商丘,涌泉,有健脾补肾,暖胞宫的作用,主治痛经不孕。

次髎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治痛经[10]。

次髎配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治腰痛、下肢痿痹[10]。

次髎配肾俞、气海、百会、足三里,治直肠脱垂[10]。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快怏不可以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入脊,腰背寒,次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次髎二穴,在第二空夹脊陷中,治疝气下坠,腰脊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坚胀。

《针灸大成》:主妇人赤白带下。

413 次髎穴研究进展 4131 对膀胱的影响

针刺次髎对膀胱功能有一定影响,一般可使膀胱收缩,对下肢轻度瘫痪的患者,可使膀胱残余尿显著减少[10]。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次髎穴可使膀胱收缩[4]。对下肢轻瘫患者,针之可使膀胱残余尿显著减少,其针刺产生的效应随手法加重而加强[4]。

4132 对无痛分娩有较好的针刺效应

针刺后有增强子宫收缩能力、缩短产程的功效[10]。

针刺本穴对分娩可减轻或消除疼痛,使宫缩增强,产程缩短[4]。

4133 用于结扎术

次髎等穴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针刺麻醉效果,加以水沟、承浆,其针刺麻醉的Ⅰ、Ⅱ级率可达914%,用三阴交、次髎的Ⅰ、Ⅱ级率可达855%,说明次髎配合其他腧穴,对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镇痛效果[10]。

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针麻效应,对下腹部皮肤伤害性 引起的大脑皮质诱发电位,有明显抑制作用[4]。

4134 用于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

取腰俞、次谬穴组针麻开展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对解决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紧张等方面问题,有较明显的效果[3]。

4135 治疗妇科炎症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1),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2)乃屈。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3),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4),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5)。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6)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7)其下及与急者(8);病在骨,针(9)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10)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11)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注释

  (1)用形哉:用针于长短肥瘦大小不同身形。

  (2)大气:指亢盛的邪气。

  (3)方实而疾出针:指得气后快速出针。

  (4)动气候时:动气,指针刺时引动的经气。候时,指留针以候得气之时。

  (5)追之:针刺中的补法。

  (6)被:波及。

  (7)燔针劫刺:烧针劫散寒邪。

  (8)其下及与急者:其下,指筋会之阳陵泉穴。急者,指筋急的部位。

  (9)焠针:用火烧红针然后刺入。

  (10)缪刺: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刺络脉。

  (11)巨刺: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刺大经。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阴与阳相并,气与血相并,疾病已经形成,那么怎样进行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说:针刺治疗这样的疾病,应刺取其经脉,病在血分,刺治营血;病在气分的,刺治卫阳,同时还要根据病人形体的肥瘦高矮,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以决定针刺取穴的多少高下。

  黄帝问道:血气与邪气已经并聚,病已形成,阴阳失去平衡的疾病,应怎样应用补法和泻法进行针刺呢?岐伯回答说:泻实证时,要在气盛的时候进针,即在病人吸气时进针,使针与气同时入内,并在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与邪气同时外出,精气不伤,邪气得以外泄,同时在针刺时还要使针孔敞开,以排泄邪气,要摇大针孔,有利邪气外出,这就叫大泻之法,出针时先用左手轻轻切按针孔周围,邪气才可消除殆尽。黄帝问道:怎样补虚呢?岐伯回答说:医生持针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患者的神气,待病人呼气时进针,气出针入,针刺入后不要摇动捻转,使针孔周围紧密与针体连按,精气无隙外泄,当得气于针下时,要在病人吸气时迅速出针,即气入针出,使邪热外出不能内返,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使精气得以保存。针刺候气要耐心等待,必须在气至针下而充实时,方可出针,这样可使已至的气不会散失,未至的气还可继续到来,这就是补法。

  黄帝问道:先生说虚证和实证共有10种,都是发生于五脏的病证,但是五脏只有5条经脉,而人有12经脉都能发生疾病,现在先生只强调五脏,而12经脉联络365节,节有病就会涉及到经脉,经脉所发生的病证,又都存在着虚证和实证,这些虚证和实证,又怎样与五脏的虚证实证相结合呢?岐伯回答说:五脏和六腑,是为表里关系,经络肢节,各有其所发生的虚证实证,应根据病变部位,以及病情的虚实变化,给以适当的调治。如果病在脉,可以调治血;病在血分,可以调治络脉;病在气分,调治卫分;病在肌肉,就调治肌肉;病位在筋,就调治于筋;病在骨骼,就调治于骨。病在筋时,可用燔针劫刺法治疗,刺治筋会阳陵泉及筋脉拘急之处;病在骨,可用针和药熨法治疗;如有不知疼痛的病证,以刺阳跷阴跷脉最佳;身体疼痛的病,但三部九候的脉象不出现病象者,就用缪刺法治疗;如果疼痛在左侧而右脉有病象,就用巨刺法治疗,总之,必须审察三部九候的脉象,根据病情运用针刺调治,只有这样,针刺调治虚实病症的技术才算完备。

  按语

  本节论述了针刺取穴的原则及针刺方法,提出要因人因时因部位制宜,根据证候虚实,施以呼吸补泻、开阖补泻,还可候气留针等。关于取穴的原则,文中提出了两条,一是"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即因人因时的原则。人体有高矮胖瘦大小之不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神阙 5 经穴名·神阙 51 神阙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神阙穴的定位 56 神阙穴的取法 57 神阙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神阙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神阙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神阙穴的配伍 512 特效 513 文献摘要 514 神阙穴研究进展 5141 镇痛作用 5142 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514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5144 治疗五更泻 5145 治疗慢性腹泻 5146 治疗产后尿潴留 5147 治疗皮肤瘙痒 5148 治疗荨麻疹 5149 治疗关节炎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阙 1 拼音

shén quē

2 英文参考

Shénquè CV8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quē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神阙:1人体部位名;2经穴名。

4 人体部位名·神阙

神阙为人体部位名,指脐[1]。为脐带脱落结疤后的陷窝[2]。

5 经穴名·神阙

穴位 神阙 汉语拼音 Shenque 罗马拼音 Shenchueh 美国英译名 Spiritual Shrine 各

号 中国 CV8 日本 8 法

国 莫兰特氏 VC8 富耶氏 德国 KG8 英国 Cv8 美国 Co8

神阙为经穴名[1](shénquē[3]CV8,RN8) 。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1]。神即神气,阙即宫门,此穴在脐中,脐为胎儿气血运行之要道,如神气出入之宫门,故名神阙[1]。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泻,水肿,虚脱,久泻,痢疾,绕脐腹痛,便秘,肠癖下血,昏厥,痫证,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癃闭,小便不禁,五淋,疝气,中暑,角弓反张,泄痢,尸厥,风痫,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等。

51 神阙穴的别名

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脐中(《针灸甲乙经》)

气舍(《外台秘要》)

脐孔(《千金翼方》)

气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维会(《循经考穴编》)

命蒂(《经穴纂要》云出《危证简便》)

5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脐一穴。《外台秘要》: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

53 穴名解

神即神气,阙即宫门,此穴在脐中,脐为胎儿气血运行之要道,如神气出入之宫门,故名神阙[1]。

神,指人之元神与脐神。《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苑·修文》:“神者,天地之本而万物之始也。”阙,宫阙,门观,又同缺,空的意思。神阙意为元神出入之处与所居之宫阙,脐神亦指人身之元神。《黄庭内景经》注:“脐中为太乙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昆仑,一名特枢。”脐为腹之缺,故神阙有如元神出入之缺口。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在内景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惧关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神阙。穴当脐孔,脐为先天之结蒂,是处胎生之时,连系脐带,以供胎儿之营养,故又名为命蒂。[4]

54 所属部位

脐中[5]

55 神阙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3]。

神阙穴位于脐区,脐中央。仰卧取穴[1]。

神阙穴位于脐正中[6]。

神阙穴在任脉的位置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肌肉)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内脏)

56 神阙穴的取法

仰卧,于脐窝中点取穴。

神阙穴位于脐区,脐中央。仰卧取穴[1]。

仰卧位,于肚脐正中取穴[7]。

快速取穴:在脐区,肚脐中央即是神阙穴。

57 神阙穴穴位解剖

神阙穴下为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浅层主要有第十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1]。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和腹壁上、下动脉吻合支分布[8]。

58 神阙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阙穴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

神阙穴有回阳固脱、健运脾胃等作用[1]。

神阙穴位于脐中,乃人体生命之门,灸之温阳救逆、开窍醒神,用于治疗中风脱证、四肢厥冷、尸厥等[9]。

脐位于上、下焦之枢,临近胃肠,所以神阙穴又有健脾和胃、理肠止泻之功,可治疗腹痛、水肿、久泻、脱肛等[9]。

神阙穴属任脉,近于下焦,故可治疗小便不禁、产后尿闭、妇女不孕等[9]。

神阙穴具有回阳固脱、健运脾阳的作用,施以灸法善治真阳衰败之虚脱证及中焦虚汗之证[9]。

针神阙穴有回阳救逆、开窍复苏、利水固脱之功。主治水肿,肠鸣泄利,绕脐痛,脱肛,痫证。[4]

59 神阙穴主治病证

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泻,水肿,虚脱,久泻,痢疾,绕脐腹痛,便秘,肠癖下血,昏厥,痫证,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癃闭,小便不禁,五淋,疝气,中暑,角弓反张,泄痢,尸厥,风痫,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等。

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及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等[1]。

神阙穴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8]。

神阙穴主治久泻,痢疾,绕脐腹痛,脱肛,便秘,肠癖下血;昏厥,虚脱,痫证;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癃闭,小便不禁,五淋;水肿,疝气,四肢厥冷,中暑,中风脱证,角弓反张[7]。

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尸厥,角弓反张,风痫,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禁刺[1]。

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8]。

《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

《证治准绳》:“按脐为神阙穴,禁针之所。”

5102 灸法

宜灸。

多用艾条或艾炷隔盐灸[8]。

用温灸或隔盐灸[1]。

可灸,强身保健可用隔盐或隔姜灸[7]。

神为一身主宰,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人茍无神,则全身无主,而成不知不觉之呆物矣。本穴居全腹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凡属挥霍缭乱,有干神明之外感急证,本穴主之,但以灸熨为佳。 者,转运此穴,可以通畅矢气,消化水谷。《道藏》谓:“脐为后天之气舍。”故又名本穴为“气舍”。因足阳明经更有气舍,故本穴只称神阙而不称气舍。[4]

511 神阙穴的配伍

神阙穴配灸天枢、大肠俞治慢性肠炎[1]。

神阙穴配灸足三里治痢疾[1]。

神阙穴配灸百会、关元治虚脱[1]。

神阙配关元,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肠鸣腹痛。

神阙配百会、膀胱俞,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

神阙配石门,有温阳利水,通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神阙配石门、天枢、气海,治少腹疝气[7]。

②神阙拔罐,配刺天枢、足三里,治泄泻。

神阙配足三里,治肠鸣腹痛[7]。

神阙配关元重灸,治中风脱证[7]。

神阙配水分、气海,治绕脐痛[7]。

神阙配灸三阴交,治五淋[7]。

512 特效

经常揉脐(神阙穴),可防治小儿腹泻、疳积等:突然大汗淋漓、唇舌苍白、手脚冰冷之虚脱症,马上温灸神阙可起到急救作用[10]。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

《针灸甲乙经》:水肿大平脐,灸脐中,无理不治。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绝子,灸脐中,令有子。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泄利不止,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水肿,鼓胀,肠中鸣,状如流水声,久冷伤惫,可灸百壮。

《针灸大成》:主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伤败脏腑,泄利不止,水肿,鼓胀,肠鸣,状如流水声,腹痛绕脐,小儿奶利不绝,脱肛,风痫,角弓反张。

《类经图翼》:主治阴证伤寒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伤惫,肠鸣泄泻不止,水肿鼓胀,小儿乳痢不止,腹大,风痫,角弓反张,脱肛。妇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脱胎。

《类经图翼》:故神阙之灸,须填细盐,然后灸之以多为良,若灸之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若灸少,则时或暂愈,后恐复发,必难救矣。但夏月人神在脐,乃不宜灸。

《万病回春》:治阴证冷极,热药救不回者,手足冰冷,肾囊缩入,牙关紧急,死在须臾,用大艾炷灸脐中,预将蒜捣汁擦脐上,后放艾多灸之。

《神灸经纶》:凡卒中风者,此穴最佳。罗天益云:中风服药,只可扶持,要收全功,灸火为良。盖不惟追散风邪,宣通血脉,其于回阳益气之功,真有莫能尽述者。

《医宗金鉴》:主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又治产后腹胀,小便不通,小儿脱肛等证。

514 神阙穴研究进展 5141 镇痛作用

艾灸神阙对治疗关节炎和缓解关节疼痛疗效明显。对弗氏佐剂诱发的关节炎大鼠,观察艾灸对关节肿胀程度、炎症病理过程及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的影响,发现艾灸“神阙”后,关节周围软组织坏死情况、炎症反应程度均比较轻,血浆内中分子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7]

5142 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有人艾灸神阙,对老年人头发中的锰、锌、钙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艾灸可使老年人发锰的含量显著增高,锌、钙的含量也有显著增加,发现铜、铁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7]

514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神阙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老年人保健灸2个月前后的免疫功能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保健灸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提高T淋巴细胞的数值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的形成率,差异显著;并能提高体液免疫功能,使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含量显著增加。[7]

现代研究表明,隔盐灸神阙,可提高正常小鼠脾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水平,针灸神阙穴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4]

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之内迅速升高,72小时和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时间。

5144 治疗五更泻

用中药外敷神阙穴,取肉桂、鸡内金各3g,硫磺、枯矾、五倍子各6g,白胡椒15g,新鲜葱头3~5节,捣烂,加醋共调成糊状,平摊于神阙,用纱布覆盖,每次敷2小时,每日1次。

5145 治疗慢性腹泻

隔药饼灸,取丁香、肉桂、甘松、山柰各等分,加入适量面粉,用温水合成药饼(用针将药饼刺数孔),药饼置神阙上,再将鸡蛋大小艾绒置药饼上,灸3~5壮,次日按原装,并加灸中脘穴即可。

5146 治疗产后尿潴留

将盐炒黄填入神阙穴,再将葱压成03cm饼状置盐上,将艾炷置饼上,灸1~4壮。

5147 治疗皮肤瘙痒

隔药灸神阙,取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各等量研细填神阙,每日1次,即可取得较好疗效。

5148 治疗荨麻疹

用闪罐法,每日1次,可连续治疗3次。

5149 治疗关节炎

古籍中的壮骨简介

壮骨为经穴别名。即兑端。《经穴纂要》云出《针灸甲乙经》。兑端为经穴名(DuìduānGV27)。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兑:指口;端: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