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循古礼公开收徒 儿童跪地拜师引起争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7收藏

书法家循古礼公开收徒 儿童跪地拜师引起争议,第1张

动机

 人对其所敬畏之物下跪,是一种高尚的信仰表达。但是,我们民族意识深处的跪拜之礼杂糅着太多的不那么高尚的传统在内。这是近年来历次下跪拜师现象中争议四起的原因。也许,在跪拜中传递的不应只是知识,而更应该是真爱、敬畏与信仰。让孩子下跪,需要比培养“恭敬和谦诚的品格”、体现“对知识的一种尊重”更多的理由、更大的环境。

 12日下午,长沙太平街三缘堂,一场特别的拜师仪式在这里举行。陈羲明第一次依古礼公开举行正式收徒仪式。他是三缘堂主人,全国书法家、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献六礼、敬茶、跪拜……4名小弟子经过7道环节后,正式拜入陈羲明门下。

 一张长木凳摆在厅堂上方正中央,旁边两侧各摆着四张圆木凳。

 “请陈羲明教授就座”、“请陈羲明教授夫人葛蓓女士就座”、“请嘉宾入座”,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陈羲明和葛蓓并排在长凳上端坐,一些邀请参观的嘉宾在圆木凳就座。

 “仪式就要开始了,四名弟子请入场。”主持人话音一落,李罗格、龙巳炳、刘天旸和周钰淳鱼贯而入。

 在陈羲明前方两米左右处,孩子们双手自然下垂,并排肃立。他们的是刘天旸,不到9岁,最小的是龙巳炳,不到7岁。

 “仪式第一项,请四位弟子给师父师母献六礼。”一个篮子被工作人员提了进来,里面满满地装着芹菜、莲子、红豆、桂圆、枣子和干瘦肉条,红的、白的、绿的,搭在一起非常醒目。刘天旸代表四个弟子,将篮子恭敬献给陈羲明。

 “这些物品是有寓意的,芹菜意为勤奋好学,莲子意为苦心教育,红豆意为鸿运高照,枣子意为早日高中,桂圆意为功德圆满,而干瘦肉条意为苦于心志,劳其筋骨。”主持人一一介绍。

 “弟子给师父师母行跪拜礼。”仪式的第二项献茶结束后,主持人大声宣布。

 李罗格、龙巳炳、刘天旸和周钰淳依次上前,双膝跪地,双掌着地,恭敬地三次叩首。每个人叩首完毕后,陈羲明都会起身将其一一扶起。

 跪拜结束后,李罗格代表四个弟子发言,这是仪式的第四个环节。李罗格说:“一定要好好珍惜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光大中国传统文化。”

 李罗格的发言结束后,仪式的第五项开始——陈羲明给弟子回赠礼物。回赠的礼物包括一束芹菜、一把葱和一套《四书五经》。

 “芹菜意为勤学苦练,葱意为聪明睿智。”主持人说。

 陈羲明还给四个弟子送上了“礼、学、恒、成”四个字,希望弟子以恭敬之心和恭敬之举与人交往,努力学习文化和知识,并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德才双成。这是仪式的第六项——师父给弟子赠言。仪式的最后一项是照相留念。陈羲明和葛蓓坐在长凳上,四个弟子站在两人身后合影。

 家长:仪式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

 陈羲明此前带过很多学生,但此次还是第一次依古礼公开收弟子。四个弟子在拜师前还经历了一段考察期,陈羲明对他们的品格、书法天赋进行了考察。

 “这次的仪式也是从书本上学来的。”陈羲明说,与古代相比,这次的拜师仪式可能不完全一样。

 陈羲明认为,国学在现在有些没落,此次他依古礼收徒正是倡导国学、宏扬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行动,“无礼不成体统。在古代,拜师是一种必要的形式,一种必须的礼仪,这样做,能培养弟子恭敬和谦诚的品格。”

 “在当今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有必要大力弘扬传统经典文化,而拜师古礼正是传统礼仪中的重要一环,以古礼方式明确师徒关系,更有利于尊师重道,也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陈羲明说。

 12日的拜师仪式上,李罗格、龙巳炳、刘天旸和周钰淳的父母都参加了。

 “出高徒,孩子在陈老师门下学习,我感到非常荣幸。”李罗格的母亲罗惠芳说。

 “我认为这种依古礼的拜师仪式非常好。”罗惠芳认为,这种庄重的仪式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也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仪式中出现的芹菜等物品的寓意,罗惠芳更是赞叹有加:“寓意非常好,包含了我们父母对孩子的希望。”

 专家:学生能接受就好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研究员方向新认为,为了凸显徒弟与师父之间浓厚又庄重的关系,是将传统的仪式进行适当简化,保留一些礼仪精髓,最重要的是在不铺张繁琐的前提下,把一些庄重的元素留下来。只要能恰如其分地凸显师徒关系的庄重与浓厚,并凸显礼仪本身的一些内涵即可。

 至于何种形式,礼仪本身没有硬性的规定。到底是否需要行跪拜礼?这取决于参加仪式的人群对此项礼仪的心理接受程度,只要学生能接受,那就没有什么不好。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展示,需要通过各种特定的行为展示给人们看,只要繁简得当,不失去传统文化的内涵,就不能将其定义为作秀。

 10位市民中7人认为跪拜非糟粕

 12日上午,记者在街头做了一番随机调查。接受询问的10位市民中,有7人认为拜师仪式并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糟粕,依古礼拜师有利于传承古代文化,2人认为不合时宜,1人表示说不清。

 曾先生(市民):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一种民族自我的回归。行跪拜之礼,不在于形,但可以通过形式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进行继承。这种跪拜之礼,有人可能会说它是糟粕,但是,是否糟粕,谁来定论?为什么跪拜之礼就是糟粕?现在好多地方过年时,晚辈给长辈拜年也是跪着的呢。

 唐先生(市民):我认为跪拜仪式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但放在现在合适不合适?值得商榷。这种跪拜仪式的施行,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是神圣的,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心理上会有一种畏惧情绪,从而在平时不敢与老师交流,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

和师父的母亲我该喊祖师奶。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父、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拜师仪式上徒弟向鼻祖、师爷、师父、师娘行过三拜大礼,这是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呈上《拜师贴》,内有压贴礼(也可拜师前向师父交拜师礼金),接着拜同门、见证人(来宾)。

在拜师仪式上,师父及两名以上见证人在《拜师帖》上签字等一系列手续后,方能进入师门,成为师父的入门弟子。入门弟子又名嫡系弟子,最先进入师门的入门弟子,称为大师兄,亦称开山弟子;最后进入师门的入门弟子,称为小师弟,亦称关门弟子;

同时入门的年长者为师兄,年青者为师弟。未经过上述程序,向师父学过拳技且功夫较好,得到师父承认的,也是师门弟子,但只能称作记名弟子,不能称为入门弟子。不是入门弟子,也不是记名弟子,只是同师父学过拳技,称为学员、学生或学徒。

扩展资料

1、各家东西不一样,要领不同,在你本身东西没有学好的情况下,又去拜别的师父,两家东西合不到一块,只能越练越混乱。反过来,你学过一点东西,但是不咋样,去拜别的师父,别的师父也不愿意要,因为你的身上毛病很多,学拳容易改拳难,再重新纠正起来非常麻烦,还不如教啥也不会的一张白纸最好,写啥是啥。

如果你学好了,师父觉得你是块材料,也希望你能进一步成长,也会提出让你去交流学习,或者介绍到其他师父那里,这时候就没问题了。

2、这个理由现在已经基本用不上了。就是带艺投师,师父会怕这个人是仇家派来的,把自己家东西学了,知道要领,再来对付自己。所以不是特殊情况,干脆就不收这样的。

跟你说说梨园拜师学艺的规矩

旧时,拜师学艺有四种方式:即科班学艺、做手把徒弟、请家中传艺和票友学艺等。

科班学艺,学员入科后,必须按科班排名顺序,另起新名,并以名字中的某一个字作为标志,显示科班的特点或学艺的先后。学员多是贫寒子弟,入科班目的是学习技艺,以谋衣食。凡进科班,都要履行入科手续,立“关书”(即学员家长与科班订的契约字据)。学艺时间多是7年,有的还外加帮助科班1或2年。科班负责学员的吃穿,但“天灾人祸、车轧马踏、投河觅井、悬梁自尽,各听天命,不与班社相干”。若学生逃走或半路退学,家长与中保人还要赔偿科班7年的损失。科班里教学时采用“打戏”的方式,即“不打不出功”,这是祖师爷传下来的规矩。在科班中,学员最怕的是“打通堂”(即一人犯错,全体挨打)。由于挨打时趴在板凳上,故科班演员都自称“啃板凳出身”。老艺人常将学员的七年学艺称为“七年大狱”。�

做手把徒弟,即演员在家中收徒进行的个别传艺。学艺时间、拜师立字据与科班相似。生老病死,老师亦不负责。学艺期间,可任老师打骂。演出收入归师。学艺之余还要帮老师做家务。手把徒弟要想搭班演出还要另拜老师,叫“带道师”,否则,同行不予承认。�

请家中传艺,由于出钱请老师教戏,学生一般不太受罪,老师教授也较仔细。一般家道殷富的梨园人家方能做到。这种学艺与手把徒弟一样,都要借台练艺,即搭科班进行演出练习,早晚仍在家中学戏。�

票友学艺,票友的家庭条件一般较好,可出钱请老师教戏。他们若以唱戏为生(即“下海”),也需要拜“带道师”,否则将受到同行的歧视。�

旧时,拜师学艺有一套程序。尤其是拜著名演员为师,拜师仪式更为隆重。拜师要有引荐人,即“引荐师”,征得老师同意后,方可择定吉日,正式拜师。�

拜师仪式一般在饭庄举行,学生负责所需费用。仪式开始,学生先向祖师爷磕头,然后分别向师傅、引荐师、师伯、师叔磕头认师。再拜见各位师兄。行礼完毕,设宴款待。宴席结束后,新徒随师回家,拜见师娘、师兄、师嫂等,一一呈上见面礼。师傅也要给徒弟回礼,称为“衣包借牒”。从此,此徒便成了该老师的入室弟子。按传统,这种师徒关系如父子,即“一日为师,终生若父”。

古代拜师帖格式如下:

“师道大矣哉,入门授业投一技所能,乃系温饱养家之策,历代相传,礼节隆重。今有XXX(师赐艺名XXX)情愿拜于XXX门下,受业学演XX。X年期满,谢师效力X年。

课艺期间,收入归师,吃穿由师供给。自后虽分师徒,谊同父子,对于师门,当知恭敬。身受训诲,没齿难忘。情出本心,绝无反悔。空口无凭,谨据此字,以昭郑重。”下面是艺徒签字画押,引保代师签字画押。X年X月X日立。

所谓拜师帖,又称门生帖、写字或字据。

意思是,写过拜师帖,给师傅留下一个字据,白纸黑字,代表着你从此投在师傅门下,立此为据。拜师帖中,一般都会说明拜师学艺的正当性,规定授业内容、学艺期限、收入分配方法及应负担的责任,承认师傅的绝对权威。

字据是徒弟和师傅关系的重要凭证,所以师傅把字据看得非常重。如果徒弟要回字据或者师傅将字据归还徒弟,就意味着师徒关系的终结。

扩展资料:

拜师礼仪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

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拜师礼仪分成三个程序。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通常,拜师者要有引荐人和担保人,师徒双方签词相应的契约后举行拜师仪式,由新从业者行拜师礼,再由师傅引领拜行业祖师并一一介绍给师兄等。各行各业的拜师礼仪程序大同小异,但也各具行业特点,甚至有入行拜师的行规。

中国拜师习俗的形成主要受儒家传授学术的规制影响,最早可追溯至孔子收徒的做法并由其演化而来。至现代,中国的中医药、传统艺术等行当仍采取拜师从业、传授技能的方式。

参考资料:

——拜师

古代,学童入学通常要举办拜师仪式、开光仪式、入学宴会、祈福仪式、赐名仪式。

1、拜师仪式:

拜师仪式是古代学童入学的重要环节。学童会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师傅的府邸或书院,向师傅行拜师礼。这一仪式象征着学童接受师傅的指导和教育,并表示对师傅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老师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堂。既相当于理清了思路,同样也是对先贤、老师的尊敬。

2、开光仪式:

在学童入学时,会举行开光仪式。开光是指为学童的书籍、文具等物品进行祈福和保护,以期能够得到良好的学业成就和学习运气。

这一仪式通常由道士或寺庙的僧人主持,通过祭祀和念经来开光,寓意着希望学生们以后能够心明眼亮,在日后的学业中举一反三,一点就通。

3、入学宴会:

入学宴会是为了庆祝学童正式入学而举办的盛大宴会。家长会邀请亲友和师傅一同参加,共同祝贺学童的成长和学业的开始。宴会上会有丰盛的食物和酒水,以及歌舞演出等节目,场面热闹喜庆。

4、祈福仪式:

祈福仪式是学童入学时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这一仪式中,学童会前往庙宇或祠堂,向神明祈求智慧、学业顺利和健康成长。家长和师傅会陪同学童参拜,共同祈求学童的未来光明和成功。

5、赐名仪式:

在古代,学童入学时还会进行赐名仪式。这一仪式通常由师傅或有学问的长辈主持,为学童取一个美好的名字。这个名字代表了学童的品质、才能和期望,同时也是对学童未来发展的祝福和期许。

 中国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书画。中华 武术 和中医药一源三歧,千百年来,它的传承形式一直是靠师徒口传身授。因此,中国传统特别强调师徒名分,讲究尊师重道,注重拜师礼仪。下面我就为就为大家整理关于拜师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关于拜师的礼仪

 代为转达拜师的请求

 师傅在正式收徒前,一般要对弟子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较长时间的考察,以决定是否择其为徒而收入本门。

 师徒讲求的是一个缘份,可遇而不可求。因为弟子入门后,对师徒双方,就都有了一份责任。五行八作多见:师择非其人而不传,弟子不正,欺师灭祖而有辱师门。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俗谚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拜师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拜师礼前,要先请引师、保师向师父引荐获准,再写拜师帖,择吉日举行拜师仪式,参加者除师父和拜师者,主要是门内叩头弟子和亲友为证人。

 拜师的完整程序有:

 1挂师祖和师爷画像,摆香案,由师父向师祖和师爷上香、上表,行大礼,奏告祖师和师爷,吸纳弟子,该派传承有人;然后师父端坐于旁侧特设的座位上,而不是正位、正座与师祖和师爷画像并列。

 2拜师弟子跪于师父面前,听司仪介绍弟子的情况;

 3弟子顶帖拜师,将拜师帖举过头顶,双手向师父呈上,并面对师父行三叩首礼;

 4弟子为师父献盖碗茶,名为"改口茶",即从今以后改称"师父";

 5师徒互赠信物,弟子递上红包以图吉利,师父回帖并送徒弟礼物,如:书、画,练功器物等;

 6师父训话,赠语和加勉,宣布门规,教诲徒弟尊祖重德,勉励徒弟先做人后做事,学艺要刻苦等。

 7师父再率领新入门的弟子向祖师行跪拜大礼。

 8师父与弟子单独合影,然后参加拜师仪式的全体人员合影。

 9以师父的名义设宴,请全体参加者。拜师仪式结束。

 举行拜师仪式后,徒弟就入了师门,要遵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规矩。师父对爱徒要精心传授技艺,弟子对师父要尊敬如父并侍奉,称师父的夫人为"师母"。日常遇到师父和师父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弟子要主动前去;每到传统节日要带上礼品慰问师父,在心不在物。弟子如果取得成绩,都要一一向师父汇报。送礼,表示自己没有忘记师父的栽培之恩,这叫"报师"。

 近十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文规定:恢复中医药师承的培养方式,我看到官方和私人都在举办隆重的薪火传承拜师礼仪。中医药界拜师的徒弟,多用传统的磕头"拜师"礼,敬献"尊师"茶,呈上"敬师"礼,师徒双方穿唐装、换帖、互赠礼品,参加拜师仪式者,师徒、引师、保师、证人齐全,惟拜师的程序有所简化。

 中医药界拜师的弟子行拜师礼后,就有了师承关系(称为本师)。如果再需向别人学艺,还可拜师,称为拜先生(又称学师)。但是,薪火传承的本师只能有一个,"博采众家"的先生可以有多个。无论是本师,还是先生,弟子都要称呼为师父。

 介绍一点中国古代礼仪的小常识:传统叩拜礼:"九拜"。

 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稽首,是拜礼中最敬、且最重者,为臣对君、下对上之礼。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为稽,手在膝前,头在后。

 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是平辈间的常礼。我们在古人书信和今人的文言文中多见到。

 空首,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是君对臣、上对下之还礼。

 振动,是两 手相 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这几种都是正拜的变通。肃拜,是拱手礼,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也就是今天的作揖。这是军礼,因为古代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

在古代,学童入学时通常举办什么仪式如下:

古代学童入学时通常会举办拜师仪式、开光仪式、入学宴会、祈福仪式和赐名仪式等一系列仪式。这些仪式不仅是庆祝学童正式进入学习阶段的方式,也体现了对学童的尊重和期望。

这些传统仪式在古代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强调了师德和学子的责任感,并为学童的学习之路开启了一个庄重而神圣的开始。

1、拜师仪式:

拜师仪式是古代学童入学的重要环节。学童会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师傅的府邸或书院,向师傅行拜师礼。这一仪式象征着学童接受师傅的指导和教育,并表示对师傅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开光仪式:

在学童入学时,会举行开光仪式。开光是指为学童的书籍、文具等物品进行祈福和保护,以期能够得到良好的学业成就和学习运气。这一仪式通常由道士或寺庙的僧人主持,通过祭祀和念经来开光。

3、入学宴会:

入学宴会是为了庆祝学童正式入学而举办的盛大宴会。家长会邀请亲友和师傅一同参加,共同祝贺学童的成长和学业的开始。宴会上会有丰盛的食物和酒水,以及歌舞演出等节目,场面热闹喜庆。

4、祈福仪式:

祈福仪式是学童入学时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这一仪式中,学童会前往庙宇或祠堂,向神明祈求智慧、学业顺利和健康成长。家长和师傅会陪同学童参拜,共同祈求学童的未来光明和成功。

5、赐名仪式:

在古代,学童入学时还会进行赐名仪式。这一仪式通常由师傅或有学问的长辈主持,为学童取一个美好的名字。这个名字代表了学童的品质、才能和期望,同时也是对学童未来发展的祝福和期许。

书法家循古礼公开收徒 儿童跪地拜师引起争议

动机  人对其所敬畏之物下跪,是一种高尚的信仰表达。但是,我们民族意识深处的跪拜之礼杂糅着太多的不那么高尚的传统在内。这是近年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