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毁乡校(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5收藏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第1张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判断句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子产不毁乡校》状语后置

毁乡校,何如《子产不毁乡校》宾语前置

子产曰;何为《子产不毁乡校》宾语前置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子产不毁乡校》判断句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执政,动作名,执政的人

我闻忠善以损怨   忠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力做善事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药: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药

通假字:

不如小决使道   道通“导”,疏导,引导

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生平简介

子产(?~公元前522)春秋时政治家。复姓公孙,名侨。郑州新郑县人。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孟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相关事件: 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前522)春秋后期政治家,郑国执政。郑穆公之孙,名侨,亦称公孙侨。青年时即表现出远见卓识。郑简公元年(前565),其父公子发率军攻蔡,大胜,郑人皆喜。他却指出这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而使夹在中间的郑国饱受战祸。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导致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亦被劫持到北宫。子产沉着机智,部署周密后始率家兵攻打北宫,遂在国人支援下平息变乱。新任执政公子嘉制订盟书,强调维护个人特权,引起贵族大臣反对。公子嘉打算强制推行,子产又力劝他焚毁盟书,平息众怒,以稳定政局。郑简公十二年,公子嘉终因专权被杀,子产得立为卿,任少正。在同霸主晋国的一系列交涉中,他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尽量维护郑国的权益。简公十八年,他随执政公孙舍之攻打陈国,也能注意军纪,遵守传统礼制。事后在向晋国献捷时,又有理有据地驳回了晋人的责难,迫使其承认郑国的战绩。为此郑简公给予子产重赏,他却只接受了与其地位相称的部分。次年,楚康王为慰抚许国率军伐郑,子产主张坚守不战,让楚军获取小利后满意而归,以换取较长期的和平。郑人照此办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简公二十三年,郑国大臣内讧,执政伯有被杀。子产严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数人的尊重,遂在显贵首领罕虎的支持下,出任执政。

子产治国特别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顾大贵族的利益,团结依靠多数;一方面对个别贪暴过度的贵族断然给以惩处,以维护政府威信。他不毁乡校,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吸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却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对于晋、楚两霸,他既遵照传统礼制谨慎奉事,不给对方寻衅的借口,又在有条件时大胆抗争,驳斥其无理苛求。他宣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对迷信鬼神星象,却又承认贵族横死能为厉鬼,而要将其子孙立为大夫加以安抚。他被孔子称为仁人、惠人,是守旧的士大夫景仰的人物,却又“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典,执行严格统制人民的“猛政”,创立加重剥削的“田洫”、“丘赋”等新制以“救世”。这说明子产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他虽然力图维护传统的旧制,却不能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从事必要的改革。子产曾指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就是说,治国必须照顾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则不能成功。他又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即遇事应胸有成竹,执行中要坚持既定规划而不轻易越轨。他还注意搜罗人才,用其所长,并能广泛听取建议,择善而从。子产执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广泛斥责,但他不为所动,坚决推行。其后改革成效显著,人们又普遍歌颂他的政绩,甚至担心后继乏人。

1 文言文

原文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攸然④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注释

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官②圉圉(yu):疲惫的样子。③洋洋: 舒缓摇尾的样于。④攸然:迅速的样子。

译文

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 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于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 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情理的方法所欺骗,但难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骗。

2 古文:《子产受骗》译文

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小吏把它畜养在池塘里。

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返回来禀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 它还困乏懒动;一会儿便悠闲地离开了。” 子产说:“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

扩展资料:

故事说的是有人送给子产一条鱼,子产让管池塘的小吏把鱼放到池子里去小吏把鱼煎着吃了,却报告子产说已将鱼放进渔塘,并有声有色地描述道:“才放到水里时,鱼显得不安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就活跃起来,随之摇头摆尾地游走了” 子产听了高兴地说“这下子可给鱼找了个好地方”对于子产受骗的原因孟子归于小吏会编瞎话 的确,小史很会编瞎话,而且编得很合乎子产的口味要不,子产是不会对小吏的瞎话满意得加以感叹,更不会受骗了但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是 小吏的瞎话何以编得如此真切?又何以敢欺骗自己的顶头上司?答案不外乎,小吏早已深谙子产的喜好和工作作风、方式方法,知道子产不会亲自或派人跟踪监督他最多事后听个放鱼情况汇报而已 子产真的被那个人骗了吗?真的像那个人说的一样,子产名不副实吗?其实不然,我们看看子产说的话:那条鱼去它该去的地方,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子产的智慧了,显然可以看出他是知道下人在撒谎的,鱼去了该去的地方,鱼该去什么地方呢? 当然是人的肚子了,只有人吃了它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可见子产不是真的被骗了,还是大智若愚。

参考资料:

-《子产受骗》。

3 古文:《子产受骗》译文谁知道这片古文的翻译阿,昔

出自《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注释:

校人:主管池沼的小吏

圉圉焉(yǔyǔ):困乏懒动的样子。

洋洋: 舒缓摇尾的样子。

悠然:悠闲的样子。

反命:返回来禀报。反:通“返”,命:禀报。

舍:放生。

逝:游走。

孰:谁

既:已经

馈:赠送

郑子产:郑国的子产。子产是郑国的国相。

得其所哉: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

既往不咎:译为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其中“既”解释为已经,“咎”解释为责怪。

得其所哉: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

翻译: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小吏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返回来禀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 它还困乏懒动;一会儿便悠闲地离开了。”子产说:“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它找到适合它的地方了!”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

子产,公孙氏,名侨(卒于公元前522年),郑国的奴隶主贵族。子产(?~公元前522),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穆公之孙,公子发子国之子,故称公孙侨。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郑州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但就是这样一位贤明的子产,却也会轻易受骗。有人送了一条活鱼给子产, 子产命下人把此鱼放入池塘,这位下人对子产的性情洞悉透彻,把这条鱼吃进肚子之后, 编了一段唯美的谎言应对子产, 且顺利过关。

子产虽早已逝去,但今天的我们应当从他受骗的故事中警醒。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正在重蹈子产后路。他们官僚主义严重,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反映在工作中有的决策工作习惯于坐而论道,主观臆断,却不管符不符合实际,可行不可行。有的布置工作,习惯于高高在上,发个通知搞个电话会议再安排一下,却不去制定落实措施,建立监督机制。

有的检查指导工作习惯于打个电话问一问,要个情况报告看一看,即使下去了,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轻信汇报,却不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倾听民声,掌握实情。领导机关如此的工作作风如此的光喜欢听好的,看好的,于是就出现了像小吏一样的人,他们不把心 思和精力放在完成工作上,而是想方设法在做好汇报上下气力,用功夫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的“子产”。这是下面敢于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导致工作不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子产受骗》的寓意

故事说的是有人送给子产一条鱼,子产让管池塘的小吏把鱼放到池子里去。小吏把鱼煎着吃了,却报告子产说已将鱼放进渔塘,并有声有色地描述道:“才放到水里时,鱼显得不安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就活跃起来,随之摇头摆尾地游走了。”子产听了高兴地说“这下子可给鱼找了个好地方。”对于子产受骗的原因孟子归于小吏会编瞎话。

的确,小史很会编瞎话,而且编得很合乎子产的口味。要不,子产是不会对小吏的瞎话满意得加以感叹,更不会受骗了。但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小吏的瞎话何以编得如此真切?又何以敢欺骗自己的顶头上司?答案不外乎,小吏早已深谙子产的喜好和工作作风、方式方法,知道子产不会亲自或派人跟踪监督他最多事后听个放鱼情况汇报而已。

5 文言文《子产问渔》原文

子产问渔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 子产受骗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 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

子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早就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 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情理的方法所欺骗,但难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骗。

6 子产之从政文言文全文翻译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

郑国大夫子产参与执政,选择贤能的人来任用他。冯简子能够决断国家大事;子大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孙挥能够知道四周邻国诸侯的行动,还能辨别它们大夫的种族姓氏、官职高低、尊贵卑贱、贤愚与否,并且还善于做外交辞令;裨谌善于谋划计略,在野外谋划就能获得成功,在城邑内谋划就会失败。每当郑国要有诸侯之间的外交事宜的时候,子产便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的情况,并且让他跟他们多做一些外交辞令。之后便与裨谌驾车来到野外,让他看谋划计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诉冯简子,让他来作出决断。如果决定这件事可行,子产就会把任务分配给子大叔让他去执行命令,来应酬对付各诸侯派来的宾客。因此子产执政时很少有失败的事情发生。

7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及翻译

原文: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②然明谓子产曰③:“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④,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⑤,不闻作威以防怨(6)岂不遽止(7)?然犹防川(8):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9),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0)”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实不才 (12)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13)”

仲尼闻是语也,曰(14):“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附译文]

郑国的人们常在乡校里来往,来议论执政的人然明告诉子产说:“把乡校关闭了,您看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关闭?人们早晚劳动之余到这里交游,来议论执政的好还是不好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去实行;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关闭它呢?我听说实心为善以便减少怨恨,没有听说施用权势(指用惩罚手段)来堵住怨恨的难道还不赶快停止(毁乡校的念头)?这样做就如同防川:大的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人一定很多,我没法挽救;不如开个小口来疏导它,(对人们的议论)不如听到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苦口良药”然明说:“我从今以后相信您的确能把国家治理好我原来的想法实在愚蠢如果真的照这样做下去,那郑国确实要依靠您,岂能只靠我们几个做官的呢?”孔子听到这番话,说:“由此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爱,我是不相信的”

1、子产不毁乡校属于历史散文。

2、子产不毁乡校,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3、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翻译文言文可参考下方。

1、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翻译: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的徐挚做国相,国政昏乱,官民不亲和,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把这些情况告诉郑昭君,昭君就改任子产为国相。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

二年之后,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了。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

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就去世了,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2、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原文: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3、子产简介:

子产在主持郑国政务期间,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措施是:为田洫,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

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其政治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在对楚、晋等国的外交方面,子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郑国在子产的推动下呈现出中兴局面。

在世界观方面,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他认为天体运行的轨道与人事遵行的法则互不相干,否定占星术能预测人事。但子产仍保留灵魂不死观念,认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仍能滋生*厉。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对形神关系的初步探讨。他还提出了人性观念,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探讨人性问题的开端。

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论执政⑵。然明谓子产曰⑶:“毁乡校,何如⑷?”子产曰;“何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议执政之善否⑺。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⑻,不闻作威以防怨⑼。岂不遽止⑽?然犹防川⑾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⒀。”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小人实不才⒂。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16),岂唯二三臣(17)?”

仲尼闻是语也,曰(18):“以是观之(19),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1,叙述了子产面对批评的采取“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的态度

2,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3,正反对比

4,韩愈以为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正确的治理,就在于没有称职的良臣。因此,他对子产特别怀念。其实,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象子产这样的良臣,是很难被重用的,纵使一时能执掌权柄,实施改革,也免不了要遭到保守势力的攻击,一旦失势或死亡,其改革的善政便又复归失败,即所谓政以人举,也必以人亡。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判断句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子产不毁乡校》状语后置 毁乡校,何如《子产不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