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剑术基本常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9收藏

女子剑术基本常识,第1张

1我国古代的剑术有何特点

我国的剑术发展较早,流传甚广。

孔子 的学生子路就非常喜欢剑术,据《孔子家书》 载,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而舞之,问:“古之 君子以剑自卫乎?”在古代的朝廷中,剑术多以斗剑的形式 出现。当时的统治者以观赏斗剑为乐,他们 豢养剑客,作为竞技场上的牺牲品,每场比 赛均以一方死去为结局。

这种斗剑场面在 《庄子•说剑》中有载:“蓬头突鬓,垂冠曼缨, 短后之衣,曰而语难。相当于前,上斩颈项, 下决肺肝。”

对这种惨烈的场面,庄子更是大 加坪击,认为它“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 矣,无所用于国事”。与统治者喜欢血腥的斗剑不同,剑术在 民间得到了健康发展,出现了诸如越女、鲁 石公等剑术高超的武术家。

越女是春秋战国时的武术家。她不但剑 术理论非常精辟,而且在实践中剑术非常精 湛,对后世影响颇大。

2武侠小说里描写女子剑术的句子谁知道

虽然世人眼中的谪仙都是一把青莲剑打天下的,的确,他对敌也用不着其他的功夫,李白的剑道修为就已举世难寻敌手,还因此有着‘剑仙’的尊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大的朝代,特别是在开国后的一百多年里,万象更新。

两晋南北朝时期那种靡不振的文弱风气被一扫而光,整个社会充满了蒸蒸日上、朝气勃勃的阳刚之气。唐代的文人们不但用笔来歌颂兵刀弓马的军旅生活,写出了大量的边塞诗篇,而且非常喜爱武艺,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是一手握笔,一手提剑。

被誉为“诗仙”的李白,15岁就喜爱击剑,25岁仗剑远游,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36岁时还“学剑来山东”。他不仅剑术高明,而且善骑马,能射箭。

唐代的民间武术在套路化、娱乐化的方向上又朝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突出地表现在剑术方面。唐代以前已经有了娱乐化的种种表现,如在战国时已有叫兰子的宋国人可以同时玩弄七支剑,其间总有五支在空中飞舞,有些像今天的杂技表演。

这种表演到东汉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张衡的《西京赋》里有对边走绳索,边做这种抛剑表演的生动描写。

到了唐代,持剑舞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友人宴饮时也舞剑助兴,如大诗人李白每至酒酣耳热之际便拔剑起舞“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万里横歌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高歌取醉欲 ,起舞落日争光辉(《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的剑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他“起舞拂长剑”时,便“四座皆扬眉”。就是体弱多病的杜甫,在年轻时也曾“把臂开樽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

(《相从行赠严二别驾》)唐代这种表演性剑术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精通剑术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剑术家就是裴将军,剑一到他的手中,就像有了生命。《独异志》中对他的剑术有生动的描写,裴将军的剑术、李白的诗和张旭的草书在唐代被人们称为“三绝”。

我们应当看到裴将军的剑术与实战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带有明显的娱乐化、艺术化特征,所以能够吸引数千人。剑术与艺术的进一步结合便是剑舞,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化的剑术套路表演。

唐代的剑舞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大诗人杜甫看了著名的公孙大娘的舞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50年后,在看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的表演时不禁回首当年,记忆犹新,写下了千古名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使我们今天似乎还能看到公孙大娘的剑舞如雷霆震怒,蛟龙出水,观众惊讶失色的生动情景。杜甫说,大书法家张旭就是因为常去观看公孙大娘的剑舞而收到启发,草书大为长进。

公孙大娘的剑舞因为是舞蹈,需要高度的艺术化加工,自然与军事武艺完全不同,就是斐将军的剑术也与实际的作战技术有较大的差距,这与后来紧紧扣住攻 防格斗为主题发展起来的武术套路有明显的区别,这说明唐代的套路武术还不成熟。但是武术,尤其是套路武术,需要极为丰富的动作素材,唐代舞蹈的高度发达,特别是武舞达到一个高峰,为后来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今天的世界武术锦标赛设置的20个武术套路项目中,便有男子剑术、男子太极剑、女子剑术、女子太极剑四个套路项目是练剑的,占了全部套路项目的五分之一,剑术讲究“潇洒飘逸、吞吐自如、剑法清晰、刚柔相济”。国际武联从世界锦标赛的项目中向国际奥委会推荐8个武术套路个人项目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其中便有女子剑术(另七个推荐项目为男子长拳、男子南拳、男子刀术、男子棍术、女子长拳、女子太极拳、女子枪术)。

在起源于唐代传奇的中国武侠小说中,剑这种兵器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一直是兵器中的王者,符合了剑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风起于民国年间的旧派武侠小说中出现了很多能飞剑诛敌的剑仙和仗剑江湖的剑客,起源于五十年代香港的新派武侠小说的几位大师也十分钟爱于剑,下面谈谈长青眼中的武侠小说中九大著名剑客:一:越女 越女即金庸短篇作品《越女剑》中的越女阿青,因《剑侠传》中称她是来自赵国的,所以也叫赵处女。她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年代最早最著名的一位剑术大家,《吴越春秋》中记载她回答越王“夫剑之道如之何?”的问题时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

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剑术综论,说出了最上乘武学的道理,无怪越王赞道“当世莫胜越女之剑”。

金庸在《越女剑》中对越女的剑术也有精彩描写,越国的剑士只学到了越女的一丝一忽的剑法影子,便成为了天下无敌的武士,则越女剑法之高,已无需任何赘言。越女在中国剑术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到了后世,越女剑法成为了剑法中的一大宗,义守襄阳的大侠郭靖便精于此剑术,越女可说是开创了剑术天地的 一代宗师,长青列她为第一剑客。

二:独孤求败。

3武侠小说里描写女子剑术的句子谁知道

虽然世人眼中的谪仙都是一把青莲剑打天下的,的确,他对敌也用不着其他的功夫,李白的剑道修为就已举世难寻敌手,还因此有着‘剑仙’的尊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大的朝代,特别是在开国后的一百多年里,万象更新。

两晋南北朝时期那种靡不振的文弱风气被一扫而光,整个社会充满了蒸蒸日上、朝气勃勃的阳刚之气。唐代的文人们不但用笔来歌颂兵刀弓马的军旅生活,写出了大量的边塞诗篇,而且非常喜爱武艺,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是一手握笔,一手提剑。

被誉为“诗仙”的李白,15岁就喜爱击剑,25岁仗剑远游,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36岁时还“学剑来山东”。他不仅剑术高明,而且善骑马,能射箭。

唐代的民间武术在套路化、娱乐化的方向上又朝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突出地表现在剑术方面。唐代以前已经有了娱乐化的种种表现,如在战国时已有叫兰子的宋国人可以同时玩弄七支剑,其间总有五支在空中飞舞,有些像今天的杂技表演。

这种表演到东汉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张衡的《西京赋》里有对边走绳索,边做这种抛剑表演的生动描写。

到了唐代,持剑舞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友人宴饮时也舞剑助兴,如大诗人李白每至酒酣耳热之际便拔剑起舞“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万里横歌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高歌取醉欲 ,起舞落日争光辉(《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的剑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他“起舞拂长剑”时,便“四座皆扬眉”。就是体弱多病的杜甫,在年轻时也曾“把臂开樽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

(《相从行赠严二别驾》)唐代这种表演性剑术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精通剑术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剑术家就是裴将军,剑一到他的手中,就像有了生命。《独异志》中对他的剑术有生动的描写,裴将军的剑术、李白的诗和张旭的草书在唐代被人们称为“三绝”。

我们应当看到裴将军的剑术与实战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带有明显的娱乐化、艺术化特征,所以能够吸引数千人。剑术与艺术的进一步结合便是剑舞,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化的剑术套路表演。

唐代的剑舞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大诗人杜甫看了著名的公孙大娘的舞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50年后,在看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的表演时不禁回首当年,记忆犹新,写下了千古名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使我们今天似乎还能看到公孙大娘的剑舞如雷霆震怒,蛟龙出水,观众惊讶失色的生动情景。杜甫说,大书法家张旭就是因为常去观看公孙大娘的剑舞而收到启发,草书大为长进。

公孙大娘的剑舞因为是舞蹈,需要高度的艺术化加工,自然与军事武艺完全不同,就是斐将军的剑术也与实际的作战技术有较大的差距,这与后来紧紧扣住攻 防格斗为主题发展起来的武术套路有明显的区别,这说明唐代的套路武术还不成熟。但是武术,尤其是套路武术,需要极为丰富的动作素材,唐代舞蹈的高度发达,特别是武舞达到一个高峰,为后来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今天的世界武术锦标赛设置的20个武术套路项目中,便有男子剑术、男子太极剑、女子剑术、女子太极剑四个套路项目是练剑的,占了全部套路项目的五分之一,剑术讲究“潇洒飘逸、吞吐自如、剑法清晰、刚柔相济”。国际武联从世界锦标赛的项目中向国际奥委会推荐8个武术套路个人项目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其中便有女子剑术(另七个推荐项目为男子长拳、男子南拳、男子刀术、男子棍术、女子长拳、女子太极拳、女子枪术)。

在起源于唐代传奇的中国武侠小说中,剑这种兵器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一直是兵器中的王者,符合了剑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风起于民国年间的旧派武侠小说中出现了很多能飞剑诛敌的剑仙和仗剑江湖的剑客,起源于五十年代香港的新派武侠小说的几位大师也十分钟爱于剑,下面谈谈长青眼中的武侠小说中九大著名剑客: 一:越女 越女即金庸短篇作品《越女剑》中的越女阿青,因《剑侠传》中称她是来自赵国的,所以也叫赵处女。她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年代最早最著名的一位剑术大家,《吴越春秋》中记载她回答越王“夫剑之道如之何?”的问题时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

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剑术综论,说出了最上乘武学的道理,无怪越王赞道“当世莫胜越女之剑”。

金庸在《越女剑》中对越女的剑术也有精彩描写,越国的剑士只学到了越女的一丝一忽的剑法影子,便成为了天下无敌的武士,则越女剑法之高,已无需任何赘言。越女在中国剑术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到了后世,越女剑法成为了剑法中的一大宗,义守襄阳的大侠郭靖便精于此剑术,越女可说是开创了剑术天地的 一代宗师,长青列她为第一剑客。

二:独孤求败。

4学习剑道的基础是什么

LZ别听前面那几位瞎说 从来没听说过哪家正规道馆敢让学员用真刀练居合的= = 早年剑道馆普遍还都不是很正规的时候倒是有这种事情发生过,现在绝对不会再有什么正经道馆再让学员真刀居合了 然后给LZ分析一下剑道和居合道 剑道的主要特点是穿护具用竹刀对打,对抗性相当强。

相对的,对人的身体素质、体力等要求也比较强些。最重要的一点,刚练的时候经常会磨破皮什么的,略微有些痛苦,慢慢坚持下来就好了。

还有就是有些人说剑道练了会长肌肉,纯扯。 首先,练剑道不减肥,其次,剑道也不会让你变得一身肌肉。

那么剑道的功能是什么?就是把人的身体调整的一个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偏胖的人会变瘦,偏瘦的人会长肉,但最后都会停留在一个相对健康的数值上。换言之,剑道的功效就是能使人体的综合素质增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居合道的主要特点是演武性质比较强。 没有什么对抗性,动作讲究漂亮、规范,有范儿。

长期练居合道的人会很有气场,气质非常出众。另外居合道除了有很多正座的招式膝盖会有点不适应之外,不会给身体造成什么运动型损伤,这也是为什么它比较适合女孩子练习。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居合道上手比较难,需要有一定的运动基础,最好是剑道基础。 推荐LZ先练习一段时间剑道,等剑道素质有所提升之后再尝试居合也不迟 P。

S。 26岁开始练不算晚,毕竟我们练习的目的是强身健体,也不是说要练成个天下第一什么的。

晚一点也没关系的。我们馆里还有四十多岁才开始练习的人,你一点都不晚= = P。

S。P。

LS几位说话负点责,没练过的不要随便评论,误导新人。

 提起剑,我想打击一定都不陌生,无论是在历史记载中,还是武侠小说,影视剧中,剑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剑术和剑的分类。欢迎阅读!

剑术和剑的分类

 从功法来分,有内家门派和外家门派,内家以武当为代表,外家以少林为代表;

 从形体动作上分,有工行绵醉四种形体。工形剑套路动作工工整整,严谨规范。

 像书法中的楷书。譬如如武当剑;行形剑如行云流水,流畅自如,像书法中的行书。譬如江湖长穗剑。

 绵形剑缠绵连贯,柔中带刚,譬如太极剑;醉剑步法踉踉跄跄,如醉如痴。看似毫无章法,其实招招式式暗藏杀机。就像书法中的狂草。

 从制式上分,有长剑〔双手剑〕,配剑〔单剑〕,双剑,短剑〔匕首〕;

 从配饰上分,有长穗剑,短穗剑〔或无穗剑〕。

 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

 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现在作为击剑运动用的剑,剑身为细长的钢条,顶端为一小圆球,无刃。

 剑,早期是匕首式短剑,剑和刀一类,区别只在于单刃和双刃。

 剑又称:“轻吕”、“径路”。春秋末年,开始流行长剑。

 质地精良的宝剑却反而出自南方,主要是吴、越、楚。长剑出,短剑也不废。所有剑的整个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长剑便于战斗,短剑利于护身,还可以用于刺杀,荆轲刺秦王,东汉末年侠客王越、史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剑为具有锋刃之尖长兵器,而其大小长短,端视人体为标准,是以须量人而定。郑锷更于剑有所详解,谓“人之形貌大小长短不一也,制剑以供其服,非直以观美,要使各适其用而已。

 故为三等之制,以待三等之士,俾随宜而自便焉。剑之茎其长五寸,剑身若五倍长其茎,则三尺也,重九锵,则重三斤十二两也,其长之极,重之至也,故谓上制。

 唯士之长而有力者,然后能胜之,故上士服之。剑身四其茎,茎之长则二尺五寸也,重七锵,则二斤十四两也,长短轻重得中焉,故谓之中制。

 唯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剑身止三其茎,则二尺耳,重止五锵,则二斤一两三分之中耳,轻而且短,故谓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

 上述剑制,大抵沿用于远古,历代仍多变更,自秦至宋,改易尤钜。

 郑锷云:“若以秦汉之剑与宋时之剑比较,则宋时长剑有二十一寸三分,汉时长剑仅十七寸九分。

 宋时短剑十五寸二分,汉时短剑仅十寸五分,故宋时之剑较汉时之剑长,且品质更优”。

 言虽如此,当有所据,然亦未便苟同。盖以剑之用途,虽非专供杀戮,亦为文士之饰品,然究仍以防身拒敌为主,如剑长则运用不便,剑短则难期致远,短者轻而不易击坚,长者重而挥动迟缓,二者均非剑制所宜。

 证以古籍有言:“汉高祖仗三尺剑而得天下”,则汉代剑长不及两尺之说谅有所误。

 若综合剑史所记,大抵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设制,应属可信。

 剑是短兵的一种 ,脱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源于殷商以前,形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

 古人用此剑插腰,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主要短兵器,士类必有之佩备。

 连冯谖与汉初的韩信,虽然贫至无食,也仍然随身携带。

 著名的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

 春秋时的龙泉剑,仍有一只藏于故宫,至今仍很锋利,证明我国在剑的制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历史。

 剑通常可以做出三种攻击:截、削和刺。

 三尺:剑的别称。因通体长三尺,故以之为剑的代称。

 三尺剑:剑的泛称。

 七尺:古代长剑的代称。

 利剑:名剑的泛称。

 宝剑:剑的泛称。

 吴粤剑:泛指春秋时代所制名剑。

 宝剑七星剑:古代名剑。剑身近柄处饰有北斗七星文,故名。

 十字短剑:属双兵短器械。剑长两尺四寸有余,通体为铁制。

 干越之剑:指古代吴越所制之善剑。

 上方宝剑:“尚方剑”的俗称。指皇帝的御用宝剑,可授于大臣,掌先斩后奏之权力。

 子午鸳鸯剑: 双剑的一种。此器四面有刃,甚是锋利。

 昆吾剑:古剑名。原称“锟 ”,亦作“琨 ”。属此剑。其剑柄较长,可用两手握持。

 木剑:用木制作的剑。又名:“班剑”、“象剑”。晋代开始用于朝服佩带。

 玉头剑:剑首用玉装饰之剑。参见“玉具剑”条。

 玉具剑:剑首和剑柄部分用玉制成的剑。

 夺命龙:五代时军中称剑的专门隐语。

 杨家山铁剑: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剑。系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后期墓出土文物。剑通体长 384厘米,剑宽2-26厘米,剑脊厚07厘米。

 尚方斩马剑:“尚方”亦作“上方”。指皇帝赠予臣属的宝剑,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尚方剑:皇帝御用剑的代称。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参见“尚方斩马剑”。

 服剑:古人随身佩带的剑。

 矛狭:剑的一种。指带齿形的铗器。左思《吴都赋》:“毛群以齿角为矛狭。”亦称“角铗”。

 神剑:①指灵异之剑。②古代名剑。

 袖里剑:短剑的一种。其柄长大,而剑身稍短,总长不及一尺二寸,剑身藏于剑柄之末。柄为中空,内有弹簧。袖里剑平时可藏于袖筒之内。用时取出剑柄,按动按钮,剑身即从剑柄中弹出伤人。

 班剑:古代饰有花纹的木制仪仗用剑。

 棠溪:古代名剑。亦作剑的代称。

 越剑:指古越所制之利剑。刘勰《新论》:“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钝钧”。

 象剑:“班剑”的别称。南朝时用作仪仗的剑,称象剑。参见“班剑”条。

 短剑:剑的一种。剑身较短,剑盘小,握柄由生铁铸成,柄端有一圆环。

 逸龙剑:剑的一种。剑身有龙形图案,因而得名。

 短铗:剑的一种。铗的别称。张协《短铗铭》:“亦有短铗,清晖载烂。”参见“长铗”条。

 楚剑:指古楚所制之利剑。

 腰品:唐代供佩带用的短剑名。

 櫑具:古代剑名。木柄上有蓓蕾形的玉饰等,古称櫑具。

 彝族波长剑:短剑的一种。源于清代。全柄为钢制,刃上深刻三兽形,或蹲或驰,相间刻有一颗星形花纹。

 少林长剑:全长三尺四寸,把长六寸二分。明代悟华,清代清伦、清莲、清云精剑术。

 少林青龙剑:全长三尺三寸。历代寺僧和武士用于习武、防身之用。

 双剑: 双兵器之一,两剑合拢似一剑。两剑柄首分别各配一根单剑穗。双剑同归一鞘。

 少林子母鸳鸯剑:少林双兵之一。全长三尺,为历代少林僧徒习武防身之用。

 龙凤双剑:双兵器之一。浙江龙泉出此剑,在两剑有脊的一面分别配有龙(为右手所使之剑)、凤(为左手所使之剑)图案。两剑柄首各配一根双剑单穗。双剑同入一鞘。

 雌雄剑:古代双兵之剑。舞练技法与其他双剑同。但制此剑之材料甚是高级。雌剑为左手使,雄剑乃右手使也。

 指尘剑:古代异样双兵之一。乃道家所使之失械也。由一把拂尘与一把单剑组成。

 万仞:古代名剑。

 龙剑:古代名剑。

 照胆:古代剑名。

 金剑:古剑的一种。

 王氏剑:古代名剑。

 大剑:古代剑名。

 大梁氏剑: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命陶弘景所造神剑13口,称大梁氏剑。

 隋刃:亦名浪剑。

 浪人剑:古代名剑。

 玉柄龙:古代名剑。

 青龙剑:唐代名剑。

 疥痨宾:古代剑名。

 青霜:古代名剑。此剑之剑光青凛若霜雪,故名。

 鸦九剑:唐代铸剑师张鸦九所造之剑。

 灵宝剑:古代名剑。

 旻剑:古代利剑。

 鞘剑:古代剑名。

 破山剑:古代剑。

 青蛇剑:古代剑名。

 火精剑:古代名剑。

 折铁宝剑:古代名剑。状似刀,此是古大将所用折铁宝剑。”

 青云剑:四大天王魔礼青之剑。

 倚天剑

 倚天剑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名剑,剑内藏有《九阴真经》等郭靖和黄蓉的毕生武学精要。

 一直为郭靖之女郭襄所有,峨嵋传人孤鸿子曾被杨逍夺剑掷地而气死,剑就落入灭绝师太手中,后又落赵敏手上。

 周芷若使计夺取刀剑,取剑中秘笈,倚天剑断为两截。

 后张无忌吩咐明教火工铸合宝剑,火工恶此剑斩杀明教弟兄众多,不肯接续。

 有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美誉。

 另一说是三国时期大军事家曹操的佩剑。

 青釭剑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宝剑,削铁如泥,靶上有金嵌“青釭(qīng gāng)”二字。

 “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剑自佩之,青釭剑令夏侯恩佩之。

 后于长坂坡被赵云夺走。

剑术的主要功能作用

 格斗

 在古代主要用于军事格斗,是十分重要的作战武器,同时也可以用于自卫防身。战国晚期的"荆轲刺秦王",是广为人知的长短剑相搏的典型事例。

 表演

 剑术除作战、防身之外,尚有一种功能,就是作为技击舞蹈的表演形式而供人欣赏。在现代有 武术 的剑术套路。

 健身

 随着时光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冷兵器已退出历史舞台。作为冷兵器的一员,剑在军事上的实用价值业已不复存在。今天,除了在特定的条件下,剑仍可以用于防身自卫之外,剑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已不再表现为一种军事战斗力的载体,而是演化成为一种用于健身的体育活动,用于观赏的表现形式,适合于竞技比赛的运动项目。健体强身,观赏娱乐,竞技比赛,正是今天剑术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其中,健身自然处于首要与中心地位。

剑术的风格特点

 剑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为兵器中之神,有君子之风。自古,行侠者佩剑而行,文雅高尚者佩剑,将军统帅佩剑,由此可见剑是武术 文化 的精髓,是衡量功夫境界高深的尺码。

 剑的击法有;劈、刺、点;撩、崩、截、抹、穿、挑、提、绞、扫等。

 剑术的特点是:轻快敏捷、潇洒、飘逸,有"剑走美式"、"剑如飞风"之说。剑术根据练法又分为行剑、势剑、双手剑、长穗剑、双剑、反手剑等。

 剑术套路繁多,常见的有:自选剑术、青萍剑、武当剑、三才剑、三合剑、云龙剑、八卦剑、太极剑、螳螂剑、通臂剑、醉剑、宣化剑、七十三剑、龙形剑、奇门十三剑、白虹剑、纯阳剑、七星剑等。

1 古代兵器收藏的分类

2 剑术的演练特点

3 剑术的基础功法

4 剑术的套路动作

  国武术和中国书法是我国的两大国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流传海外,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武术,古代首称“手搏”“武艺”等,近代又称国术,是几千年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独特方法,门派繁多,技法各异。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有笔法、字法、章法。书体繁多,有真(正)、草、隶、篆,真体又有欧、柳、颜、赵,苏、黄、米、蔡等。本文主要谈武术中的剑术和书法中的行草,侧重探讨剑术和书法的相同及骨势,以此来说明剑术与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习练剑术和书写行草,可互相沟通,互相补充,共同进步,既利于这两门技艺的发展,也有利于习练者身心健康。

  剑术“精气神”

  剑是武术中短兵器的一种,系由古兵器演化而来。《释名·释兵》中说:“剑,检也。”剑是一种防范非常的卫体武器。武术谚语有“刀如猛虎,剑如飞风”,“刀似下山猛虎,剑如翻海蛟龙”。剑术特点是灵活、敏捷、潇洒、飘逸,气势连贯,演练起来变化多端,剑神合一,一气呵成。步法轻快,腰似蛇行。剑法主要有点、崩、刺、撩、挂、劈、云、抹等。剑术套路有多种,根据不同拳种而定。比赛中的剑术,有规定“腾空跳跃”“立劈横抹”“点刺撩崩”“勾挂缠云”等动作。其快捷凶猛,刚柔相济,潇洒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

  汉代是剑术发展的黄金时代,钢铁剑以全新面貌取代了青铜剑,并已成型,随着剑的铸造技术和制型的改革,其使用方法也日趋完善。至今剑的种类和名称颇多,但其整体均由剑身和剑柄组成,其中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剑柄包括护手、剑首。而且剑首大都系上剑穗。除击剑格斗外,还出现了整套动作组成的“舞剑”。汉代有《剑道三十八篇》,对以前使剑之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阐述,至今已形成系列的整套剑术有昆仑剑、青萍剑、蟠龙剑、纯阳剑、太极剑、八卦剑、形意剑、双手剑、螳螂剑和龙凤双剑、水鲁双剑等等。

  演练太极剑有如行云流水,始终处于连绵运动中。其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其柔中藏刚,内有虚实、动静、开合、屈伸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互转化的。又如八卦剑内容丰富,舒展大方,脚踏八方,步走九宫,行如游龙穿梭,连绵不断,身械齐动,如白蛇吐信,青龙探爪,出神入化。有如急风闪电,拧旋滚转,一身是圆。剑随身动,身带剑行,青云平浮。

  行草“骨筋韵”

  行书是书法不可缺的一种,乃书法学习的难点,也是古今众多书法家所追求的,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文采奕奕的唐代李北海,容魏碑入行书,笔毫流动,骨力渗透,凝重如山顿,雄健而又活泼。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对他的评价很高,说“右军如凤,北海如鹰”,“羲之如龙而李如象”。黄庭坚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传说长年来往过江,惯看荡桨拨棹,以致他用笔也“似长枪大戟,纵伸横逸,势若飞动”。也有形容韦诞字似“龙威虎振,剑拔弩张”;索靖的“飘凤忽举,鸷鸟乍飞”;王恒的“插花美女,笑舞镜台”等,无一不是对行、草书法的真实写照。草书是急就章。它起源于汉,正如东汉末年书法理论家赵壹所分析:“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频,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稍加快书写就有连笔。即成为隶书的变体,人称“章草”。其特点:“一简、二连、三圆转”,结构省减,书写接连,圆转不方折,简约明快,与我们现代行草书一样。

  行草是介于真书、草书之间的书体,事实上早已存在。秦汉时期的真书与草书都没有明确的概念,故行书也无从谈起,章草(隶草)逐渐成熟并被规范后,行书才显示出来,但得到承认还是较晚的事。行书对隶书演化为楷书起着促进作用,而楷书地位确立后,行书、草书则成为一种为人们所喜爱而富有极强艺术魅力的书体。

  在东汉时期草书有杜度、崔援、张芝、蔡邕等,他们不仅书法一流,而且在书理研究上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东汉至西晋的行草发展,为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王殉等行草达到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王”的作品大多为唐代的摹刻本。

  行草书是靠用笔墨“点画”构成。运笔必有“笔势”,点画有“起止转折”,笔势亦须“起承转合”,灵活转换,变化无常,深有“骨势”。每一种用笔都是多变的。实际上,同一种用笔往往因书体、字体、章法和书家风格习惯不同而有所不同(略同武术中太极剑和八卦剑一样);下笔之际,明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使笔锋下的点画形态随之适应结字和章法的需要而变化,做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多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艺”(孙过庭《书谱》)。只有这样,用笔才能生动活泼。

  貌异神合

  品味相似

  剑术动作是由点、刺、劈、云等攻防动作组成的各种剑法,剑法又配合手、眼、身法、步组成剑术组合,又由各种剑术组合组成完整的套路。视同于行草书法中的点、横、撇、捺等笔法,从而组成字法,又有数个字的连带或笔断意连等组成章法。无论是剑法、笔法或是整套剑路和整篇章法都有“骨势”,这就是它们的相同点。“骨”即内含,如武术中的“精气神”,也视同于书法中的“骨架”或“神韵”。势即外形,如剑术中的剑体和书法中的书体,包括:剑法、组合和套路;行草的笔法、字法和章法。

  欣赏一个剑术套路,要从起势到收势,看它全套动作是否合理到位,不但要看势,还要看骨,如同整篇书法的章法是否合理,不但外形(势)好,内涵(骨)、神韵更为重要。剑术中有“点、撩、劈、刺”等,书法中有“横、竖、撇、捺”等;剑术中有展缩,书法中有开合;剑术有一气呵成,书法有一挥而就;剑术中有“犀牛望月”“燕势平衡”,书法中有“斜而不倒,凌涯独立”;剑术有“腾空”,书法有“飞动”;剑术中要体现“精气神”,有剑与“手、眼、身法、步”的紧密协调配合默契,书法中有“含而不露”“有藏有露”,“内含神韵,内外合一”,“有方有圆,时隐时现”,上下左右,协调顺达。

  剑术的“虚、实”,俯拾可得,“虚”就是伪装、隐蔽。隐蔽自己的真实出击的剑法,如“近而示之远,攻而示之防”等,这是一种以假乱真、迷惑对方的谋略。“实”就是明火执仗的实打实着。《草庐经略·卷六·虚实》:“实而示之以虚,以我之实,击彼之虚,如破竹压卵。”比如劈剑本是自己的强项,却伪装虚弱,麻痹对方,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在剑术中“缓与急”“轻与重”“轻撩与重劈”“退步与进步”“防与攻”“虚与实”等,要灵活运用、有机配合。如在整套剑术中,有时“行走如云”以配合云剑、抹剑;有时急跑猛跳,以配合崩剑、刺剑。还有定势,如“金鸡独立”“犀牛望月”。全套运用到场地四周,动作协调合理,体力分配均匀,使得见此套剑如见整篇行草书一样。虚与实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对立,仅是它们矛盾关系的一种形态。它们是相互对立、相互包容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些关系在剑术和行草中,比比皆是。剑术与行草书就是“窍幽极渺,汪洋姿肆。”

  行草书法也有“虚实”,在结字、章法中不断地表现出来。如用笔上的“轻与重”“缓与急”“藏锋与露锋”,结字上的“疏密”“争让”“白黑”“次主”“短长”“小大”,而章法方面利用字距行距的“疏密”、重心的“斜正”,黑色的“枯润”“淡浓”,以及落款用印的尺寸、位置,均须适宜恰当等等。拿用笔说,笔不实就欠沉着;笔不虚又欠圆活。只用实笔,行貌笨滞;全用虚笔,近似油滑。在变化中应当求和谐,有韵律,有规则,才不杂乱。请看米芾行草,点画用笔较重,笔力沉劲,毫不漂浮,非点画处偶相引连,用笔偏轻,一片虚灵。他那一行一字的重心线,左右摆动,跌宕起伏,却整体仍维持平衡,这就是他的风格,如同在醉剑中,翩跹起伏,上下左右摇晃,看似失去平衡却又保持平衡;似醉非醉,但却醉态百出,暗藏杀机,待得势即闪电般地出击,给人以惊心动魄、美的享受。再看唐代书法变革家颜真卿书写的《裴将军诗》,阳刚之美在字里行间流动。那“战马若龙虎”五字,尤为雄伟壮观。全篇字有正、有斜,有静、有动,有肥、有瘦,有枯、有润,真是泼墨淋漓,气吞山河。唐代书法“癫狂”大家张旭、怀素的狂草更是不受约束,自由奔放,大起大落,离合聚散,令人荡气回肠。这与“剑如飞凤”如出一辙。唐代诗人杜甫曾以诗来形容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为“来如雷霆收震怒,罢若江海凝青光”,“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又云:“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贴,数长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剑《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做为一个书法家,经常观看练剑或亲身体验剑术中的韵味,会对自己的行草书创作,大有裨益。剑术中的轻柔飘逸连绵不断,快捷扫剑及清脆点崩,或变化无穷的剑花等,对习字练字有莫大的启发。

  用气略同

  凡习练内家拳者,均重内功。以内功为基本功,亦称筑基功。书法的笔力和神韵也可以说与气有着直接关系,练习书法,除腕部有力外更主要的是写字与气配合,写出的字才能入木三分。书写者的底气不足,字也不会雄健有力。书法家年积月累的写字如有意配合运气书写,久而久之则内功基础自然坚实深厚。

  剑术在行剑中均要气沉丹田。攻防用力时,则用鼻哼气;起跳时要提气使气上走,这样才能跳得高;落地时,气要上浮,才能做到轻如鸿毛;震脚时,气要下沉,做到重如钢铁。气与剑要配合协调,才能做到灵活多变,虚实分明,柔软如水,强硬如钢,绵里藏针,刚中有柔,飒爽优美,变化无穷。

  书法用气也很重要。排除杂念,气沉丹田。行笔要均,力达笔尖。笔锋转换要闭气。笔锋上提时,气上行。按笔要沉气,收笔要放气。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有造诣的书法家写字时或写很重要一笔时闭住气息,舌舔上牙,待字写完后出一口气,也就是将废气放出。书法中的用气繁多,几年或几十年的用笔运气练字对身体健康好处莫大,无数优秀的书法家大都是长命的老寿星。

  剑术与行草中的用气基本上是一样的。气同剑与笔的行动同时运转,有提气、闭气、沉气、出气、运气。一位好的武术家或书法家能将气运至剑尖或笔锋,能使手中的剑或笔运用得灵活多变,沉稳有力。

  综上所述,虽然隔行的剑术和行草概念各异,但其理存于一。

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一种艺术;剑术则是以剑为器械的一种武术运动。可是,在造诣高深的书法家和功力深厚的武术家眼中,书剑同源。对他们来说,剑术无异于舞动的书法,书法犹如纸上的剑术。

也许是机缘巧合,尽管毛笔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但真正把毛笔制作得能用于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却是一位舞刀弄剑的秦代将军———蒙恬。他造的笔在今天看来并不复杂,就是把兔毛去掉油脂后,修整成圆锥形,再栽进竹制的笔管上,一支吸水性强、柔软而又富有弹性的毛笔就制成了。这位将军就用握剑的手,持自制的毛笔写出龙飞凤舞的字。

后人所说的“书剑同源”,主要是说书法与剑术在技法、造型审美、精神气质等方面有相似的内在联系,有不少相融、互鉴之处。唐代有位著名的书法大家张旭,精工楷书、草书,尤以草书著称。他的草书独成一体,更为张狂豪放,称“狂草”。张旭“狂草”天下第一,无人能及。

张旭的“狂草”得益于剑术。他和公孙大娘是同时代的人。看过她的剑舞,张旭不仅为之震惊,也从中领悟到了草书的真谛。张旭说,公孙大娘剑舞的旋转、跳跃、收放,启发了他草书的笔法和走势;剑术的豪迈气势让他领略到什么才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神韵。可以说,张旭把公孙大娘剑舞的“形”和“神”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使之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当时,有位诗人写了首诗,形容张旭书写“狂草”时的状态:“露顶(摘去帽子)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其神态、举止想象开去还真同武术大师有几分相似,张旭能从剑术中悟出书法要领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真实的剑术高手,公孙大娘正是其一。据说张旭也是因为看见了她的剑法,才悟到了草书的精髓,所以最后成为了书法大家,吴道子也通过她的剑法,悟出了用笔之道。其实除了公孙大娘之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几位剑术高手。

盖聂

盖聂的剑术也是非常厉害的,当初荆轲在想要刺秦王的时候,曾向他来探讨剑术。于是他就用瞪眼来考验荆轲,但是荆轲没有通过考验,离席而走,当时他就觉得荆轲刺秦王一定不会成功。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当初荆轲在刺秦王的时候,所等的人正是盖聂,可惜他没有去,如果他去了,恐怕历史就要改写了。

越女

越女是帮助越王训练士兵剑术的人,是她帮助越王打败了吴国,所以当时越王称她的剑术为天下第一剑术。她也是金庸先生的著作《越女剑》女主角的原型。看过金庸小说的都知道,越女阿青的剑术可是金庸所有著作中剑术最高的。

虫达

虫达在西汉时期是一位将领,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剑术高手,后来他还击败项羽,被封为了曲成候。据说他的剑术能达到越女的级别,但是真假现在还无法确认。

 裴旻

裴旻是唐代的剑术高手,他曾身居大将军之位,镇守北平郡。据传言李白还从他那里学过剑术,唐文宗时期,裴旻的剑术、李白的诗集、张旭的草书被人称为三绝,由此可见他的剑术之高超。

雷被

雷被在西汉时期也是一位剑术高手,他的剑术及其精湛,有淮南第一剑之称。本来是江湖上的一名剑客,后来被刘安招入门下,被称为淮南八公之一。

上面这几位就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剑术高手了,有几位是你熟悉的人物呢?

  剑术最流行的时候应该在春秋战国至唐时期,这一段时期是中国尚武精神最强的时候。在春秋,剑还是战场上重要的兵器,地位远胜于刀,到汉代才慢慢被替代了军事用途。而春秋至唐,士人都以佩剑为潮流,很多文人也喜好剑术,在很多高雅场合,都是用剑舞、斗剑助兴,剑客也受到尊崇。

  中国剑术源远流长。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时代,击剑习武已形成社会风尚。“其道甚微而易,其意深幽而深”,“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这是越国越女论剑中的论述。古代对剑术的概括不乏有“刀如猛虎,剑似游凤”,“刚而不拙,柔儿不弱”,“身与剑合,剑与神合,方为近道”。古往今来,历尽沧桑,剑术以特有的魅力和技巧,高度的军事、体育、艺术价值,广泛流传,遍及城乡,深受人民大众喜爱。

  一、古代剑术的发展

  剑为我国冷兵器的一种,曾被誉为“百兵之君”。

  中国剑术的历史相当久远,据《史记皇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管子数地篇:记载:“昔葛天庐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此剑之始也。”在今后的夏,商,西周各代帝王中,皆有铸剑的历史记载:如夏禹铸剑,藏于会稽山,孔甲取首山之铁铸剑,周昭王铸五剑投于五岳,名曰“镇岳上方”等等。当然上述记载中不少属于传说,有待考证。目前我国出土的最早的青铜剑是商代(公元前1711——1066年)的人头纹短剑,全长253厘米,前展后宽,形似匕首。可见金属剑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西周以前,战争以车为主,戟、矛、戈、役等长兵器占重要地位,剑只作为少数统治者的权贵象征和护身武器。到咯而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骑兵、步兵兴起,武器也就随着不断发展改进,剑在兵器中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这时候剑的品种,数量、质量都大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制剑的能工巧匠和众多的“宝剑”、“利剑”、“良剑”。如吴国干将莫邪曾制造成靠之而合、分之即离带有磁性的雌雄双剑。越国欧治予以高超技术和毅力铸有合金宝剑五口,造工精美,形体互异,为世间罕有。迄今考古发现的吴、越青铜剑不下二十余件,有的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至今仍花纹精美,剑刃锋利,不锈不蚀,足见铸造工艺水平之高超。

  与此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剑术技术和理论,也得到飞跃性的发展,“佩剑”、“击剑”之风,甚为盛行。这个时期的剑术发展,主要以格斗技击形式出现的,这种似乎实战的击剑,与今天套路形式的剑术迥然不同。《庄子论剑》记载:“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与前。死伤者,岁余百人,好之不厌。“又据《汉书》,《管子》记载,因吴王好剑,吴国百姓身脸上许多人留下斗剑伤痕和创斑。人民深知把生死至于度外,课件当时斗剑并无安全保护设备,然而习剑尚武之风,却遍及朝野。随着剑术技术发展的提高和发展,剑术理论也日趋成熟。《庄子论剑》论述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对剑术的虚实相兼,后发先至,因敌变化的技法,做了高度的概括。在《吴越春秋》中还生动的记载了一位著名的女剑术家的故事:一次,越往勾践与一位大臣商讨强国之策,大夫范蠡推荐了一位武艺超群,剑艺精湛的女子,劝越王聘来教练武士武功。这位女子见到越王之后,精确的论述了一套剑术理论。认为:“其道甚微而易,其意深幽而深” “凡手戟战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行气候,身神具往。杳之若日,偏如脱兔;追形捉影,恍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不仅如此,这位女子还当场舞剑师范。只见她闪展腾挪,上下飞舞,剑似流星。越王看了,拍手称赞,并赐名为“越女”。这个故事生动的反应了当时剑术技术及理论的发展水平。也是当时剑术深入民间,男女老少广泛习练的一个缩影。

  二、秦汉至唐朝时期的剑术

  秦汉时期,剑术有了进一步发展。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从武器上来看,是一场短剑对长剑的搏斗。汉高祖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汉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晋书》),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佩剑制度。当时还涌现出一批以剑术立名天下的高手,如张仲、雷被,史阿等人。许多著名学者,如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也是自幼学剑,技艺相当精湛。作为一代帝王的曹丕,更是一位剑术高手,他在《典论自序》中说,自己少时拜师学剑,听说备戚将军邓展、武艺出众,并有空手夺白刃的本领,便一边喝酒,一边与邓展论剑。至酒熟耳热,二人以甘蔗当剑比试起来,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曹丕三中邓臂。邓不服气,要求再比,曹丕欣然同意。交手过程中,曹丕虚实莫测,引邓中计,再次击中邓的前额,显示了高超的技艺。汉时的剑术,除对击形式外,单人舞练也很盛行。在著名的鸿门宴上,项庄便“请以舞剑”。在西汉后期盛行的“百戏”中,还出现了剑术与舞蹈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如剑戟舞等。《汉书艺文志》“兵技巧”中曾列有《剑道》三十八篇,是对当时刀剑技术的理论总结。可惜现在已经失传。

  晋代以后,佛,道二教兴起,但习剑遗风仍然存在,如闻鸡起舞的祖狄,“少年学击剑,妙技过曲城”的阮籍,都是当时的剑术高手。另一方方面,也开始了宗教与剑相结合的现象。后期道家幻想通过炼丹、练剑,达到长生不老的仙境,给中国的剑术蒙上了一些神秘色彩。

  唐宋时期,剑术重又振兴。朝野上下,文武将相,儒道戏杂,莫不以习武学剑为能事。著名诗人李白自称:“十五好学剑。。。。。三十成文章”。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自称“十年学剑勇成癖”,“少携一剑行天下”。王维自称“读书复骑射,带剑游淮阴”。杜甫生平以剑为侣,“酒阑拔剑肝胆露”,“拔剑或与蛟龙争”。他们不仅是一代文豪诗圣,也是“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的剑术爱好者。著名画家吴道子、书法家张旭,在观看了剑舞之后,都深受启发激励,书画“若有神助”, 技艺大为长进。

  这证明了剑术不仅的技击方面有他的独到之处,对人民的精神上,艺术上,也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民间剑术活动没在唐宋时期也有极大的发展。据记载:当时庶民百姓,每逢劳作空隙,“遂击剑相试,观者络绎不绝。”宋代诗人苏东坡,对民间的武术发展给予了极其热情的支持与歌颂。他曾写道“提剑本是耕田夫,横行天下竟何事。”这一时期,剑术在“百戏”队伍里,在街头艺人中,也有广泛的开展。公孙大娘,李十二娘都是当时街头著名女艺人、舞剑能手。诗人杜甫曾做这样的描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弈射九日落,罢如江海凝清光,……”以上情况表明,作为技击技术的剑术,这时更趋向于健身性、艺术性,并日益与体育、文娱活动相结合。

  值得提出的是:唐宋时期的剑术在与宗教结合过程中,荒诞迷信的一面也有所发展。同时也有以降妖伏魔、飞剑取首为内容的剑侠小说出现,产生了宣扬神怪迷信,愚弄群众的作用。

  三、元明清时期的剑术发展

  元代以后,武术经历了坎坷不平的发展道路,剑术的发展亦是如此。元朝统治者严禁民间习武和收藏兵器,规定“教人兵艺,杖之。”致使剑术流传受到压抑。

  明代时武术重获新生的时期,出现了很多武术流派。虽然当时火器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战争,但武术的军事价值并未消失。如著名战将俞大猷、戚继光、何良臣、茅元仪等在撰写的各种军事著作中,对包括剑术在内的各种武术器械及各种拳法,皆有专门论述。另一方面这时候武术的体育作用愈加明显,剑术作为武术健身手段,更加广泛的流传于民间僧俗之中,名模武术家吴役,五十岁时,还向渔阳老人学习剑法,写成《剑诀》。

  明清虽然也三令五申的禁止民间武术,但武术随着人民反清复明的情绪增长,却更加隐蔽、更加广泛地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广泛流传。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众多流派,随之也产生了太极剑、达摩剑、武当剑、八卦剑等各门各派的剑法,剑术呈现了繁花似锦、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新局面。明清时代的武术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门派、流派,但是剑术的地位却远不如古代显著。

为何晋唐的书法家格外有名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如果讲性格学的话,唐太宗应该写特别雄强的书法,但是我们看到的唐太宗书法都是飘逸多姿的,比如《温泉铭》(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行书刻碑,原石已遗失。拓本原藏敦煌藏经洞,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还有草书《屏风帖》[图8,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所书,原书以真、草二体写在绢素上,计十一幅,后流失。宋嘉泰四年(1204)王允初刻于余杭并以拓本传世]都是比较细秀多姿的,所以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南北融合才使得唐代书法开始发力。

但是有一点大家可能容易忽略,容易用宋代的情况来想象唐朝,产生一个特别大的误差。宋代的书法家大多数不习武,唐代书法家大部分都习武,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知道唐朝最重要的官职都是跟武职有关系的,比如像节度使、刺史和太守,而且文、武的职能不像后来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比如说有一个词叫“出将入相”(“出”指派任至外地;“入”指进入朝廷任官。出自《旧唐书·王珪传》),这个词到宋朝以后基本失效。因为宋朝是文武分野,非常鲜明。唐朝的边将或节度使从事军事活动,立了功之后会回到朝廷做宰相。比如唐朝最有名的美术史家张彦远写了第一部中国美术史《历代名画记》。张彦远的高祖父叫张嘉贞,曾经做过边将,后来回到朝廷做宰相。

唐朝是文武兼修,重武不废文,文武并重。文武并重的时代,才能产生最好的书法。

图9 晋 卫夫人 《近奉帖》

我经常跟一些书法家聊天,比如我原来的邻居、当代书法家王镛先生,他也讲到晋唐(东晋到隋唐)的字“有力”。我跟南京的书法家孙晓云也聊过天,他也说晋唐字“有力”。当代书法理论家邱振中先生也谈到“有力”的问题,他认为好的书法第一个标准是“有力”。

我曾经跟他开过玩笑:有力的东西不是用一般写字的这种发力方式发出来的,有力首先得手腕有力,拿刀剑的手腕和不拿刀剑的手腕有质的区别。所以晋唐的大书法家普遍习武。像李白这样的诗人还说自己十五学击剑(原文为“十五好剑术”,出自李白《与韩荆州书》),说明他会用刀剑。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的书法家族基本上是武人家族。比如王羲之的老师是河东卫氏[其家族中有书法理论家卫恒,著《四体书势》。还有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图9),本名卫铄,字茂漪,也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之一],河东卫氏就是武人家族,出了很多大书法家。

还有对琅琊王氏我们有很多误解,经常一说琅琊王氏就觉得是文学家族,这只是看到了一面,实际上琅琊王氏也是武人家族。如果他们天天挥麈谈玄、喝个小酒、作作诗,就能和司马氏家族“王与马,共天下”(这是当时民间流传的一句话,意思是琅琊王氏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这是不可能的。其实琅琊王氏在东晋是握有兵权的。

当时南方(东晋)对付北方,在长江边有两个最重要的军事要塞:西边的要塞就是现在的九江(江州),东边的要塞就是现在的镇江。西边这个要塞就是琅琊王氏控制的,后来跟庾氏家族争锋。那么琅琊王氏又是跟郗鉴[字道徽。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金乡县)人。东晋重臣、书法家,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玄孙,王羲之的岳父]的家族联姻,郗鉴是控制镇江的,实际上琅琊王氏也就实现了对另外一个要塞的控制。王羲之有一个名号叫王右军,我们说“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右军将军就是武职。这基本上就形成了一个晋唐的书法传统。

图10 晋 郗鉴《灾祸帖》

王羲之的岳父郗鉴,镇守在现在的镇江。郗鉴是大书法家,我们现在还可以在《淳化阁帖》中看到他的书法(图10),当然他的真迹已经失传。郗鉴的女儿郗璿(生卒年不详,字子房。王羲之七子一女均为郗璿所生),同时也是王羲之的夫人,她也是书法家。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讲,像高平郗氏、琅琊王氏、河东卫氏这些家族都是文武并重,实际上他们有更多的武人身份。

图11 唐 颜真卿《移蔡帖》

图12 唐 颜真卿《与李太保帖》

其实唐朝也是一样。唐朝这些书法家也有武人身份,比如说欧阳询的祖上都是武官,褚遂良的父亲褚亮是武人。虞世南是江南贵族,很早就跟他的哥哥虞世基到长安,他的具体身份我们很难推测。还有颜真卿(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人,唐朝名臣、书法家。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个称呼叫颜平原,因为他做过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的时候他是带兵打仗的,他是有武人身份的,所以看颜真卿的书法可以感觉他的手力量很大,有内力(图11、图12)。这应该是习刀剑的人。

还有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被后世尊称为“草圣”,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合称为“三绝”]也是武人,是金吾长史,史称张长史(图13)。按现在的话,他就是禁卫军的军官,禁卫军军官一定是拿刀剑的,所以有力。

图13 唐 张旭《晚复帖》《十五日帖》

在书法传统当中,刀笔并重,这是唐代书法的一个秘诀。过去有一句话叫“古有三端”,第一个是锋端。锋端是什么是刀锋、剑锋。第二个是笔端,笔就是毛笔。第三个是舌端,就是有三寸不烂之舌,有外交才能和游说能力。所以这三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注意到唐朝人对书法的评判,经常用一个词叫“劲利”,还有另一个词是“快利”。听上去好像不是在说书法,很像说剑法,由此我们也会想到张旭,“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书法功力大涨。

古人有一种说法:笔法可通剑法。这个笔法和剑法就是个内外关系:对外是剑法,对内就是笔法,而且是用一个手腕完成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还注意到唐朝的书法,无论楷书还是行草,笔速不是匀速的,是变速的。由于变速,他才能写出这样的力度。我想这应该跟习武的传统有关系。实际上这些唐代帝王,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其实都有过军事的历程——习武,而且他们都有一定的武功,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在大唐统一帝国之后,南北融合,文武兼修,那么也会出现一些迹象。比如在文武关系上,就会出现一种复杂的态度。因为在传说中唐太宗特别喜欢“二王”书法,当然主要是指王羲之,他在全国到处搜罗王羲之的书法墨迹。

女子剑术基本常识

1我国古代的剑术有何特点 我国的剑术发展较早,流传甚广。 孔子 的学生子路就非常喜欢剑术,据《孔子家书》 载,子路戎服见孔子,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