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 的民俗民风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4收藏

布依族 的民俗民风有哪些,第1张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总人口约284万余,其中97%居住在贵州境内,是世居贵州的古老民族。

   布依族自称“布依”,由于方音差异,各地尚有不同读音。历史上对布依族的他称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古旧文献上则多称“仲家”。1953年,国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自称,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有悠久的历史。布依族来源于古代“濮越人”。古籍中记载的“夷越”、“夷濮”、“夷僚”等,都是对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称谓。

服装

1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

2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裤。

3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

4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

 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

            布依族的服饰特色是洁净淡雅和庄重大方。

婚姻

1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

住所

1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多聚族同姓而居,一般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的上百户至几百户

2民居多用木头作主结构,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极具地方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

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自称“布依”,由于方音差异,各地尚有不同读音。历史上对布依族的他称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古旧文献上则多称“仲家”。1953年,国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自称,统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图库、黔西图库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中国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有悠久的历史。布依族来源于古代“濮越人”。古籍中记载的“夷越”、“夷濮”、“夷僚”等,都是对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称谓。《史记》、《汉书》都把他们记载为古代“南中”地区牂牁国、夜郎国的主体。古代“骆越地”,即今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地带,正是今布依族聚居的地区。在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布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元明时期实行土司制;清代“改土归流”后,封建地主经济得到发展。布依族社会组织,有“宗族制”、“议榔制”、“寨老制”等,它们源于古代氏族管理制,是古代民主制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具有阶级社会的特征。自1951年开始,布依族聚居的地区陆续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及民族乡,为布依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布依族有自已的语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使用布依语进行交流,很多人兼通汉语。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根据语音差异和部分词汇的不同,划分为三个土语区,即黔南土语区、黔中土语区和黔西土语区(或称第一、第二和第三土语区)。新中国建立前,布依族没有自己通用的文字,但在民间各地流传着一种用汉字或用“六书”造字法创造出的一些类似方块字的文字符号,用来记录宗教经典,被称为布依语“土俗字”。新中国建立后,于1957年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试行至今。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司马迁《史记》中记为“椎髻、耕田、有邑聚”。稻作农业一直是其突出的经济特征,稻作文化是古越人文化的重要标志,至今仍是布依族突出的生产生活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

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多聚族同姓而居,一般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的上百户至几百户。民居多用木头作主结构,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极具地方特色的是石板房。干栏式“吊脚楼”多为3间3层竹木结构,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关牲畜,中层用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屋侧用毛竹搭一阳台,直通楼面,可乘凉、晒物。住平坝者,大都建有矮墙院落。安顺、镇宁、关岭、普定和六枝一带,由于盛产青石,住房从基础到墙头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俗称“石板房”。加上山寨的石砌寨墙和山顶的石筑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典型者如扁担山石头寨,所有住房和寨墙、古堡、寨内通道,以及横跨河流的平桥、拱桥、梯田保坎等,无不用石头修筑;甚至连家庭生活用具,诸如碓、磨、钵、槽、缸等,也均为石制,显示出布依族人民的匠心独具。

民间文学

布依族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3类。民间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等。浪哨歌,是布依族男女青年在“浪哨”(亦称“赶表”、“坐表”,是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场合演唱的情歌。乐器有铜鼓、铜锣、皮鼓、唢呐、芦笙、姊妹箫等。“勒尤”是一种双簧直吹的木管乐器,音调委婉深情,青年们常用以表达对爱情的渴求。舞蹈有铙钹舞、转场舞、花棍舞、织布舞、响篙舞等。布依族民间有布依戏和八音(坐唱),主要流行于盘江流域。布依戏分“土戏”和“彩调”两类。“土戏”由八音坐唱发展而来,彩调的唱腔、音乐与广西彩调、贵州花灯有密切联系。工艺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陶器、服饰等。

服饰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的服饰很有特色。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相同,多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裤子为长裤;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蓝长衫,脚上穿布统袜。现代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担山一带,少女喜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以粗发辫盘扎头巾,额上为织锦图案和数圈发辫,下穿裤子,着绣花鞋。青年女性穿蜡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绣花盘肩,用各种花线沿衣肩绣成两排小正方形的半圆形图案,领圈两边抛花织锦,颜色醒目;衣袖中间为织锦,上下两段是蜡染;衣服下摆为一寸左右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或织锦长围腰,系浅色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巾,耳边垂着一束各色线做成的耍须。已婚者的头饰戴“更考”,以竹笋壳和布匹制成,形如撮箕,前圆后矩。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

婚俗

布依族结婚习俗

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

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然后男方便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一经定亲后,女方家要请亲朋好友吃定亲酒。婚前两、三天要由男方家送半边猪肉,一只公鸡和鸭,一壶水等给女方家,女方家也须杀猪办“嫁女酒”待接亲客人。过去新娘在结婚后需在娘家住一、二年后才住夫家。

食俗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布依族是一个 历史 悠久的民族,他们依水而居、崇尚 自然 。那你知道关于布依族的 传说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布依族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布依族的传说故事:布依族门上插水竹的传说

 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布依族家家户户门上都插着水竹。据说这一风俗已流传了几千年了,布依族称门上的水竹为“守门刀。”

 关于“守门刀”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集市叫“节羊州”。到集市日,布依小伙、姑娘都穿着自己的五彩十色的盛装去那里浪峭(赶表)。人群熙熙攮攮,热闹非凡。

 有一场,太阳挂在西边山顶了,山那边传来一个悠扬的歌声:“路过田间遇着对对恋人来收割,走过山脚见双双情侣来挑水。哎呀!我这一辈的重担谁来当我一生的重活谁来帮呀,……”接着山路上过来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他正忙去“节羊州”浪哨。当他进入场内时,眼斜起瞧,手指起看。约半节烟工夫,他在姑娘群中,见一女如花似玉,连天上的七仙女跟她比美都要逊色几分,于是,就走到她面前吟唱起试探歌来。这一姑娘看起小伙有好嗓子,又是一表人才,心里十分倾慕,接着她就唱回答歌,两人眼睛暗示,悄悄离开人群,到安静的地方去浪哨了。

 第二次仍然在老地方。在歌中,小伙子知道姑娘名叫“妹熬”。

 第三、第四次仍然在老地方,而且小伙走到那里,已见她在那里等着好久了。

 光阴似箭,不觉一年已经过去,小伙和妹熬已恩深似海,义重如山。

 第二年古历七月妹熬已跟小伙成亲了。夫妻俩居住几天后,小伙觉得妹熬身上一点热气都不得,全身都是冷冰冰的。古历七月十四早上,小伙悄悄地去找摩公问个究竟,摩公问他:“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姑娘的”我去“节羊州”浪哨认识的。“不好了节羊州是鬼市场,是死去的小伙和姑娘浪哨的地方。你的妻子是一个鬼姑娘。你要趁早把她赶走,否则将来是有恶果的。

 “不会是鬼吧!我已认识她一两年了,是鬼是人还不晓得吗”小伙说。

 “你认识她是那一寨”摩公问。

 她是“老坟寨”小伙说。

 摩公拿一把水竹丫给小伙,对他说:“你若不信,今晚上趁她睡觉时,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小伙脸色苍白地回去了。

 到家后,晚上小伙将摩公给他的那把水竹点起火到床上照着,定睛一看,嗨,床上一大堆人的骨头,小伙当时就昏倒在地,人事不知。当他苏醒过来,已是第二天午时了,也正是古历七月十五。于是,便忙往摩公家去,喊摩公来赶鬼姑娘。小伙踏进摩公门时,上气接不了下气,说话吞吞吐吐。摩公看他惊慌得十分可怜,于是也就同小伙来了。到家后,天已黄昏,小伙家里恰巧水缸只有一碗水了,摩公就设起主意,让妹熬去挑水。

 妹熬去挑水后,摩公忙拿着一把水竹插在小伙家门口上。接着左手端一碗净水,右手握着一把菜刀,双眼微闭,将菜刀往碗中指指划划,轻声念道:“天吆吆,地吆吆,天上送我一把刀,地下送我一碗水。”接着,含碗中一口水,向小伙身上喷去,大声念着:“碰人杀人,碰鬼杀鬼,叫你散,你就散,叫你走,你就走,你不走,你不散,你不走,打破像鸡蛋,打烂像冬瓜,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时,妹熬去挑水回来了,走到家门口,家门口有很多把刀向她老壳刺来。从此,她就进不了屋里了,小伙也从此看不见妹熬。因此,今天的布依族每年正月十五和古历七月十五都在自家门上插着一把水竹,表示守门刀,使鬼进不了家里。

关于布依族的传说故事:六月六吃粽子的传说(布依族)

 贵州白水河上游有个富饶的坝子,名叫坡五担,汉名扁担山。这里四面环山,只有几个山口通到外面,道路险峻,易守难攻。居住在这块肥沃土地上的,都是布依族人民。从前,勤劳勇敢的布依族人,不愿受统治者残酷剥削,就组织起来,抵抗官家的压迫。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横征暴敛,逼得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坡五担的布依族人为了生存,男人们就日夜轮流去山口守关把口,防备兵匪盗贼进山来骚扰抢掠。田地里的庄稼活路,全靠妇女们做。

 六月里,太阳象火一样晒着大地,白水河谷变成了一个大蒸笼。田坝上,秧苗和杂草一起风长,大地都晒得裂了缝。

 妹竹天不亮就起来,连头也来不及认真梳理,连饭也顾不上吃,就用花背扇把娃娃背起,挑了桶就出门了,一边走,还一边给孩子喂奶。

 这时,各寨的布依族妇女,也都先后扛锄挑担上山了。好长时间不下雨,地里的包谷都干巴了,杂草丛生。妹竹挑水泼地,到太阳正顶了,才想起丈夫阿戎在南山守山,还没有吃饭,她要回家做饭给男人送去。

 妹竹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好媳妇。她从地里回来,一边走一边想,阿戎这时一定饿坏了,假若昨天多送一点饭过去,现在就不用饿肚子了。可是,这么热的天,头一天煮的吃不完,第二天就馊了,送多了放不长。

 一想到阿戎饿肚子,妹竹忘记了自己从早晨开始就滴水未沾。她一路走,一路摘了许多竹叶,回来以后切了一大块腊肉拌在一大锅糯米饭里,还放了许多佐料。用竹叶包了三包,送到南山。她把竹叶包的熟糯米饭交给阿戎,说:“田里的活很忙,阿戎你守山又离不开。这些竹叶糯米饭你留着,等到饿了好充饥。”

 阿戎把竹叶包收下,把妻子的热心热肠收下,饿了,他把竹叶糯米饭拿出来和大家分着吃。

 妹竹留下的竹叶包糯米饭很香,人人夸奖妹竹的方法好。于是,第二天六月六,守山的男人们都叫家里人学着妹竹的样子,用竹叶包了糯米饭到山上去吃。从此,不论兵荒马乱的岁月,还是太平盛世,扁担山的布依族人都去摘了竹叶或者高梁叶,包上糯米饭腊肉、酥麻等,煮熟了带到山上去吃。

关于布依族的传说故事:狗姑娘与昆仑(布依族)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孤苦伶仃的布依族后生,名叫昆仑,他种一块麦地挨着一水滩。

 一天早上,他起得很早去看这块麦地,长得怎样,到了那里一看,发现有只角落被牛吃去了,他自言自语地哭着说:“是哪一家这样欺负我这无依无靠的孤儿啊,我一年到头只盼望这块麦子的收获吃饭呀!这叫我怎么办哟。”哭了一下就回家了。

 第二早上,他又起早去看这块麦子,仍然又被牛吃去另一个角落,这一次他哭得好伤心呀!又忍着痛苦地回来。

 第三天早上,他起得比前两天早上更早又去看这块麦子、又仍然被牛吃去另一角落,这时,他哭着、叫着,“你们不要欺我这没爹没娘的人,不要欺我没权没势的人呀……”。这时,附近的牧童们跑到他跟前对他说;“你不要哭了、是一匹白马每天中午从水滩里爬上来吃你的麦子的,你要不相信,你明天午饭前赶到这里守着。”昆仑听牧童们这样一说,就回来了。

 第二天,昆仑按牧童的说法,中午前赶到这块麦地里,伏在暗处守着。到了中午,就看见从水环中露出一只白色的小马,慢慢地游到岸上,走到麦地里,这时、昆仑一跃而上,抓起白马的尾巴,由于昆仑的气力强不过白马,白马惊慌地将他拖入水里。

 当昆仑进入水里,身上的衣服又不湿,只听到水声从耳边哗哗的过去。约有抽半节烟的工夫,他睁眼一看,白马已带他到一座五光十色的大门前,门前的坎子又宽又平整,地上长满各种香花。昆仑跟着小白马进了大门,此时,房内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和姊妹的箫声。他与小白马左弯右拐来到一座十分美丽,亮光闪闪的房间。这时,有一个老阿公从屋里走出来说: “你是那家的后生,怎么紧紧抓住我家的小白马尾巴”

 “阿公,我是人间来的,你家小白马吃了我的麦子,你家赔不赔。”老阿公不答话,带着昆仑进屋看各种贵物,里面有金子、银子、金马、银猫。看着,看着,阿公笑嘻嘻地说:“这些东西,你喜欢那样,就赔你那样。”可是,昆仑那样都不想要,只喜欢灶房里睡在草凳上的那个小狗。于是就说。“阿公,我不喜欢你家什么宝物只喜欢你家睡在灶房里睡在草凳上面的那只小狗。”

 “既然你喜欢那只小狗,那你就拿去吧。”阿公回答。

 昆仑把小狗带回家,天天爱不释手。他怕人家偷去,即使去坡上开荒,都要将小狗放在家里关好。

 有一天,他从坡上开荒回来,到了家后,发现家里摆好了饭菜,觉得很奇怪。于是就跑到门外大声地喊着:“多谢上邻娘,感谢下邻母,做饭菜等我。”这样连续喊了两天。

 第三天早上,昆仑上坡开荒了,邻居的一个阿妈悄悄来到昆仑的门口。从门缝里看去,睡在草凳上的小狗慢慢地脱掉衣皮,变成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熟练地在家里做饭、做菜。在门外的阿妈越看越神了。

 到了中午,昆仑从坡上回来,看到家里还是有做好的饭菜等他,仍然到门外喊着那几句。这时,邻居的那个阿妈悄悄地拉着昆仑到另一边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他,昆仑高兴万分。阿妈又教给昆仑一个 办法 。第二天早上,昆仑按阿妈的吩咐象平日那样扛着锄头上坡去了。昆仑去后不到抽半节烟的工夫,就悄悄回来关在门外,看见小狗从草凳上脱掉皮衣,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照常做饭、菜。早已准备好的昆仑,推门进去,抓起那件皮衣,丢进火坑里,这样,姑娘就变不回原了。从此小狗就成为人间的一位姑娘,与昆仑在一起生活。昆仑觉 得姑娘美丽极了,总也看不够,他连地里也不去了,天天在家里守着她。

 有一天,姑娘说:“昆仑,你可能怕我溜吧其实是龙王让我来做你的妻子。”

 昆仑说:“太好了。可你太美了,我看也看不够。从今以后,我一步也不离开你,天天守着你。”姑娘说:“既然你看我看不够,那我教你一个办法,你去找一张树叶来,我把我的像画在上面,你带到坡上边开荒边看。但不能乱吹起口哨。”

 昆仑拿起姑娘画的树叶像去坡上开荒,累了就来看。挖着,挖着,习惯地吹起口哨来了。西北风刮来,卷起那张树叶像,飘去很远的地方去了。这时,昆仑追呀、跑呀。还是追不着,懊悔地回来跪在妻子面前哭泣着,把自己的过错一一说出。

 这张树叶像,飘呀飘到很远的一个大寨边去了。这时,寨中的一个大财主骑着一匹马正出去游玩。到寨口,就看到这张树叶像,捡来一看,羡慕地说:“世上少有象这样漂亮的姑娘,我要想办法打听一下娶来做小老婆。”

 于是财主天天骑马到处打听。有一天,他带几个人,路过昆仑正挖的那块地,财主在马背上大喊着:“挖地牧,挖地牧,一天挖几千几万锄。”喊完就走了。昆仑呆呆地,一句对不得。当天昆仑回到家里把这个情况对妻子说。妻子听后,教昆仑如何回答,还嘱咐他今后如果遇着这个财主再喊这几句,你就这样地回答。

 第二天昆仑照样地上坡挖地,忽然,有一队人马从前面过来,睁眼一看,是昨天那队人马,那个财主喊着说:“挖地牧、挖地牧,一天挖得几千几万锄。”“骑马哥,骑马哥,一天爬上几千几万坡。”昆仑连忙回答。这时那个财主笑咪咪地从马上跳下来,对昆仑说:“左呢(小伙子)昨天我们路过这里,你不会答今天怎么会答呢”

 “我有一个最聪明的妻子,昨天我将你说的话向他一说,她就教我样回答你”。昆仑说。

 当天,财主带来了几个大汉到昆仑家门口,见到美丽的姑娘,口水滴成串串,巴不能立刻抢到自己的手他大喊一声, “抢”,几个大汉就扑上去抢昆仑的妻子昆仑跪在地上哭着求饶,财主并不理睬。妻子临走时,扯了自己头上的几根头发给昆仑,吩咐他拿这几根头发做弓弘,将来报仇。这样,妻子就被财主抢走了。

 妻子被抢走后,昆仑悔恨交加,天天哭泣。后来,昆仑想到妻子临走时的吩咐就用头发制成弓箭。从此,他背着弓箭天天在坡上奔波着,身上穿的是野兽皮和鸟毛做的衣服。不知不觉已三年了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山林。

 有一天,他口渴得实在不行,就下山寻找水喝。他来到山脚下,看见一个山寨,约百十户人家,问过路人,才得知是“偏坡寨。”当他进入这寨时,寨上的男女老幼看到昆仑的装扮,吓得跑的跑,逃的逃,寨上有一户豪华富贵人家,门边站着身穿华丽的衣服的姑娘正朝他笑着,他心里有点紧张。

 却说昆仑妻子被财主抢去后,天天受尽折磨时时思念着昆仑。今天站在门边的那个姑娘,正是昆仑的妻子。她看见身穿野兽皮和鸟毛衣服的一个叫花子,觉得既好笑,又可悲。这时财主出来了他对昆仑的妻子说:“你来做我的小老婆已经三年了,从不见你笑一笑,今天来了个叫花子,你居然笑个不停。”

 昆仑妻子说:“如果你拿那叫化子的衣裳来穿,我也会笑个不停。”

 于是财主喊昆仑到家门口与他换衣服穿,昆仑妻果然笑个不停,接着大声喊起来:“家有猪放猪,家有狗放狗,叫化子去了。”这时,寨上的猪狗都放了出来,咬死了财主。这样,昆仑和妻子又重新过上美满的日子。

猜你感 兴趣 :

1 布依族民间故事3篇

2 苗族民间故事传说

3 布依族的民间故事

4 民间故事3篇

  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

  民族简介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布依族地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洞、盘江铁索桥等十几处旅游景点,每年迎接成千上万的游客。除旅游资源外,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民族历史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民族饮食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做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民族建筑

  依山傍水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府所在地城关镇,绝大多数房屋都是石头建造,三四层的石楼就有几十栋。由于石料是浅灰白色,加工后更显晶洁,所以白天看镇宁,银光闪烁;月夜看镇宁,凝霜盖雪。为此,古有“银镇宁”、俗有“银色镇宁”之美誉。该镇的石建筑,历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风雨历程,所以既堪称为凝固的音乐,又可当作不朽的史诗。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文化艺术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蜡染工艺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现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

  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

  近20多年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

  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及被面、门帘、窗帘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布依族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

  除蜡染之外,布依族民间传统工艺还有扎染、织锦、刺绣、木雕、石雕、竹编等。

  民族婚俗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礼仪习俗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民族服饰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民族节庆

  布依族传统节日除大年(春节)、端阳节、中秋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外,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节”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个别地方有"撒秧粑节","小年","腊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和"三月三",也过汉族节日。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

  跳花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举行。“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每逢节日,小女娃们都穿着艳丽的花边衣服,锁着极好看的盘花纽扣,小伙子们穿着对襟衫,系着留须的腰带,吹着木叶、一个个满面春风。热心的阿妹们为小伙子们牵着马,从五村八寨,从那看不见的半山腰,赶到跳花会地点,那是一个平坦的大草地,旁边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北面是满含花苞的桐树林。那里到处是人喊马嘶,笑语喧哗,少说也有几千人。牛皮大鼓迅雷般地响震空谷,时快时慢,时抑时扬,加上锵锵的饶钹声,令人陶醉!场上,男女青年这时一群,那里一堆,翩翩起舞,唱着古老的歌,歌声美妙,舞步轻盈,坐在河岸边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谈情说爱的青年们,一双双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对方表示着热烈的爱情,倒影摇摇,又是一番风味。紧靠着桐林边,搭着一个台子。那里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戏,内丰富多彩,整个草坪上充满着欢快、愉悦的气氛。他们唱呀跳呀,不知不觉太阳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们依依不舍地骑上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草坪。

  跳花会又是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的搭桥会,他们在草坝上播种了爱情,到了节日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结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会结束了。二十二日是“牵羊”日,意思是订婚约,青年人把“羊”牵回家去(把姑娘带回去相亲),看看男方的家境,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这一天,许多小伙子都去草坝把未来的妻子带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们哪里肯跨进对象家的门坎?只不过在寨子后面山头上,丛林里,偷偷地看一看对象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过后,就要做活了,春耕开始了,人们投入繁忙的春耕生产,为夺取来年粮、棉、糖的丰收,为建设山区,进行新的战斗!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盆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

  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

  查白歌节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1 0多 个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可谓盛大。

  民族禁忌

  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寻找干爹、干妈有两种方法: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一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

  民族宗教

  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丰收,全寨平安。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数信仰基督教。每年有许多祭日,要祭山神,树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过节都节祭祀。

  相传为“牛王菩萨”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一些地方用黑糯米面粉或白糯米面粉染黑后掺水拌和,将牛角涂黑,然后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看到自己的影子,使之"知道"犁田工作即将结束,再加上一把劲便可休息。有些地方不用黑面粉而用石灰浆把牛角涂白。

  相传为“龙王”晒龙袍日,当天富裕人家把好衣物拿到屋外晒。一般人家都做糯米饭或糯米粑吃,老年人饮酒讲故事,年轻人到山坡草地上唱山歌。

  “撒秧粑节”为西凉乡布依族特有的节日,,时间订在每年撒秧(谷雨)后的申(猴)日。当天各家带粽子,酒肉,香烛纸钱到田边祭供"菩萨",祈求风调雨顺,灭绝害虫,五谷丰收。

布依族的祖先是谁,你知道吗?

众所周知,布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历史悠久,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菜统称为布依族。经过漫长的社会的演变,经历各种改革和传承才形成如今的布依族。那么,在布依族文化中,布依族的祖先是谁呢?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布依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人民 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少数民族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少数民族布依族。

少数民族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少数民族布依族与少数民族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布依族 的民俗民风有哪些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总人口约284万余,其中97%居住在贵州境内,是世居贵州的古老民族。   布依族自称“布依”,由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