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霍乱中的事你知道多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那些在霍乱中的事你知道多少?,第1张

霍乱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传染疾病之一,而医生们研究和了解霍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其中甚至经历了以身试菌。在一系列的发现与牺牲之后,人们对霍乱和其他传染性疾病的知识不断积累,霍乱的黑色影子,渐渐从生活中隐去了。

科赫的“逗号”

1883年6月,第5次世界性霍乱袭击埃及,埃及政府向在微生物学和细菌学研究方面占世界领先地位的法国和德国求救,两国立即派了医疗组。

德国的一组由著名细菌学家、帝国卫生局的正式官员罗伯特·科赫领导,成员有格奥尔格·加夫基和伯恩哈德·费舍尔。

法国的路易·巴斯德正在为征服狂犬病而斗争,忙得无法脱身,就派了杰出的微生物学家埃德蒙·诺卡尔、艾米尔·鲁、路易·特威利尔和伊西多·斯特劳斯去。

科赫(右三)和同伴在埃及救治霍乱

科赫的小组于8月14日到达亚历山大港,几个小时之后就在希腊医院开始工作起来。他们对12名霍乱病人和10名死者进行了尸体解剖和细菌学研究,发现死者的肠粘膜上总是有一种特别的细菌,在此前一年,科赫也曾从印度寄给他的部分霍乱死者的肠中观察到大量的细菌。

他想,也许这正是与霍乱有关的病菌,只是无法验证。因为不能拿人的生命来冒险做实验,况且不久埃及的霍乱慢慢平息下去了,于是科赫就带领小组于1883年11月13日离开埃及,转移到霍乱仍在流行的加尔各答。

在加尔各答,科赫还研究了土质、水、空气、流行区的环境和居民的特性等问题,并且进行细菌培植,1884年1月7日他宣称,杆菌的纯培养成功,尸解中发现的与在埃及见到的一样,但在健康人身上却总是找不到。

于是科赫相信,这种杆菌是非霍乱病人体内所找不到的。2月2日,科赫正式报告说,这种杆菌不像别的杆菌那么长直,它“有点儿弯曲,有如一个逗号”,在潮湿污染的亚麻布上或湿润的土壤中繁殖,对干燥和弱酸溶液非常敏感。

科赫小组人员在霍乱流行区共研究了四十40名霍乱病人,并对52名患霍乱的死者进行了尸体解剖。到了3月,天气已经开始“热得难受”,科赫返回祖国后,向同行作了学术报告,结论是:“没有一个健康的人会染上霍乱,除非他吞下了霍乱弧菌。”

罗伯特·科赫

科赫相信自己发现的“逗号”杆菌即霍乱弧菌是霍乱的致病菌。这后来已被事实所证明,但在当时,远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

医疗界的怀疑

一直来,人们都相信,之所以人们遭到霍乱袭击,是由于大气、气候、地面状况和垃圾这四种因素同时起作用。这些固有见解使人们不能接受科赫的发现。

1884年6月,英国特地组织了一个小组,前往加尔各答检验科赫的“发现”,,回来后写出的报告直截了当地否定了科赫的论断。

反对科赫霍乱病原学观点的人,大多都是受了德国卫生学家佩藤科弗的影响。马克斯·冯·佩藤科弗出身于巴伐利亚一个农民的家庭,最初是一位化学教授。

一次,他奉命查明城堡里的空气为何干燥,由此研究起空气、穿着、通风、热度、照明、土壤、供水、食物、排泄和所有跟人的生活环境有关的问题。他在这方面发表的28篇学术论文,被公认为是现代卫生学奠基之作。

所有的传染病中,最让佩藤科弗感兴趣的是霍乱,这不只是因为他生活的那个时期,德国经常爆发霍乱,还因为他与霍乱还有一点儿“私怨”:佩藤科弗不但自己患过霍乱,在1836年到1837年的霍乱大流行期间,他的女儿安娜也病了,好不容易才治好。

“这些体验在我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并驱使我去研究霍乱传播的途径”,他后来这样说。

但是佩藤科弗对霍乱的观点并不正确。他在1869年发表的论文《土壤和地下水与霍乱、伤寒的关系》中提出一个奇怪的“地下水”理论,说光有霍乱菌X是不可能引发霍乱的,只有在地点和季节相适应的条件下,土壤地下水中有一种作用物Y,在Y与X结合成为Z后,这Z才成为“真正的霍乱毒素”。

以身试菌

为了证明自己这个结论的正确,否定被他嘲笑为“热情猎取逗号”的科赫之理论,佩藤科弗在自己身上做了一次危及生命的实验。

那是1892年的10月,在德国的汉堡,出现了很多患上霍乱的病人。但是在慕尼黑,虽然正值一次民族节日,从外地来的人很多,却并不见霍乱流行。

两地情况的对比使佩藤科弗更相信决定霍乱是否流行不是由于微生物,而是由于季节和土壤的特性等因素。

为此,佩藤科弗从科赫那里订了霍乱杆菌的培养物,这种培养物尽管已经被稀释了上千倍,在每立方厘米中仍然有无数的“科赫逗号”。

马克斯·冯·佩藤科弗

10月7日早上,佩藤科弗带着一支试管走上课堂讲台,把试管举到头上,宣布说“那里面有数百万的科赫‘逗号’,此刻我就要一个不留地把它全部喝下去,却相信它不会使我发呕和致病。”

讲堂里立刻骚动起来。大学生们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跨过凳子,冲到教授跟前阻止他做这样一次危险的实验。佩藤科弗趁学生们正处于混乱之中,一口气把整个试管里的培养物全都喝了下去。

佩藤科弗事先没有作过任何预防措施,相反,他还曾用一克苏打冲入100毫升的水中,掺到霍乱弧菌的溶液里,以防止胃酸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在实验之后,他也没有服药。

奇怪的是,佩藤科弗确实并没有因此而患上霍乱。他只是在实验以后的第三天患了肠粘膜炎。

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支持,10月17日,佩藤科弗原来的助手鲁鲁道夫·埃米利希也喝下了十毫升的霍乱培养物,结果也患了肠粘膜炎,而且比佩藤科弗要严重得多。尽管如此,两人毕竟没有患上霍乱。

佩藤科弗深信,他和埃米利希两人的实验都证实了他的理论。于是他立即在不久以后于柏林召开的第二次霍乱会议上洋洋自得地宣布说:“看,先生们,我还活着,并且还很健康,我用最直观的方法证明了,微生物对霍乱疾患不起任何作用。”

其实,佩藤科弗之所以没有患上严重的霍乱,是因为在他向科赫索取霍乱培养物时,科赫猜想到他的用途,有意把经过多次稀释,毒性已经衰弱到了极点的霍乱培养物给了他。

由于在实验中受到霍乱菌的侵入,佩藤科弗的抵抗力大大降低了:他患了慢性脑脊膜炎,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颈部化脓性炎症等等。

在严重的疾病和极度的孤独中,这位83岁的老人深深感到“终生丧失健康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于1901年一个星期六的晚上,用一支左轮手枪打穿了自己的头颅。

寻找霍乱克星

为研究霍乱而进行自体实验的学者中,还有一位科学家也是不能不说的。他就是俄国的伊里亚·密契尼可夫。他吞下霍乱细菌不是为了证明霍乱弧菌不可致病,而是为了证明他的“吞噬理论”——血液细胞能吞噬微生物,从而保护人体。

同科赫一样,这个新观点也遭到了广泛反对,即使发现霍乱致病菌的科赫,也认为吞噬细胞能够战胜致病微生物是荒谬的。在科赫的影响下,德国学者在学术会议和刊物上猛烈反对吞噬理论。

1891年,有一位德国微生物学家发表文章宣称:密契尼可夫的吞噬细胞虽然能够吞噬微生物,但它们不是防守者,只是清道夫——它们只能吞吃死的微生物,言下之意还是吞噬细胞没有免疫功能。

为了对这一观点进行反击,密契尼可夫先是在鸟类、豚鼠、家兔、鸽子、鸡等动物身上进行实验,然后对自己作自体实验。

同年5月7日,密契尼可夫又实验了另一种分离出的霍乱弧菌Flinker,他对自己和他在巴斯德研究所的同事拉塔皮做实验。

尽管他俩没事,但他的助手朱彼勒却因喝下细菌而死于霍乱。密契尼可夫总结道:“同样吞服了霍乱弧菌,为什么会引起极不相同的结果?这要看各人的吞噬细胞是否起作用。”在当时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佩藤科弗和密契尼可夫仅是“以身试菌”的科学家中的一小部分,曾有医学史家做过统计,当时和后来的学者们用霍乱培养物做自体试验的,仅有记录的就有40人之多,大部分都是以死亡而告终的。但这些自体实验,也推动了对霍乱的研究。

西班牙的佛瑞首先于1884年在西班牙霍乱流行区进行了疫苗临床试验,接种后发病率明显减少。1896年,德国的考来将霍乱弧菌加热杀死后制成菌苗,并在1902年日本霍乱大流行时使用,获得成功。

之后俄国人哈夫克伊纳开始在印度进行霍乱疫苗临床试验,20世纪20年代在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此后的几年中,接种人数高达300万。人类历史上最恐怖传染病的黑色影子,渐渐从生活中隐去了。

(作者:余凤高)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专家观点:霍乱  目前,霍乱并没有随着卫生等生活环境的改善而消失,前几年日本就出现过这种肠道流行病。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微生物学教授陈国强介绍说细菌的基因简单,遇到外界刺激(如药物等),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很大造成细菌的抗药性。  目前的现象是,许多人有病乱吃药,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十分严重,以前,几十个单位的青霉素就可以治病,现在需要100万单位才可能起作用,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用药过量产生的副作用同样影响人的免疫力。  霍乱发病在夏季较集中,可通过水、食物、餐具、手的污染而传播,苍蝇带来的污染更不容忽视。因此,必须警惕病从口入,“不干不净吃了生病”才是事实。不良的饮水、饮食习惯会直接把病菌吃进体内,例如,由于霍乱菌在酒精中仍可以存活,生吃的醉虾、醉蟹往往成为传染源;还要注意不喝生水,桶装水最好烧开后饮用。  对付霍乱与目前抗击非典有同样的道理: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不给病菌和病毒存活的空间;注意不到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就餐,在就餐时使用公筷,阻断交叉传染;勤洗手等等。  好的卫生习惯应成为一个长期的行为规则,一方面注意科学用药,坚持健康的行为习惯应该成为每个公民的义务,在照顾别人健康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信报记者 智慧  ■特写镜头  霍乱曾是“最可怕瘟疫之一”  1831年,没有人想到,一场将持续几十年的霍乱大潮即将来临。在第一波霍乱菌的袭击中,英国至少有14万人死亡,一些小村庄几乎全村覆灭。  霍乱,被描写为“曾摧毁地球的最可怕的瘟疫之一”。这种叫做霍乱弧菌的菱形细菌,通常通过不洁的饮用水传播,它能够寄存在肉类、牛奶、苹果等食物上数天。  当然,对于19世纪初的人类来说,这种可怕瘟疫发生、传播和控制都是一个谜。每天,在英国的城市和乡村,都有灵车不断地往墓地运死人,工厂和商店里没有人的活动,人们到处寻找药物,作最后无力的挣扎。宗教领袖们把病魔的蔓延看作上天对“人类的傲慢”所作的惩罚,许多人为自己的“罪孽深重”而祈求宽恕。当患者从肠痉挛到腹泻,到呕吐、发烧,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后面临死亡时,人们能够感受到的,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霍乱的滋生地是印度。在古代,由于交通限制,医学史家形容“霍乱骑着骆驼旅行”。19世纪初期,霍乱还只局限在当地。此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打开了历史性的霍乱封锁线。100多年来,有6次世界性大流行的记录。第五次霍乱到达了埃及。当时应埃及政府邀请,德国细菌学家科勒在当地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霍乱的致病菌――“逗号”杆蓖即霍乱弧菌,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霍乱全景  霍乱八次世界性大流行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属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之一。自古以来,印度恒河三角洲是古典生物型霍乱的地方性流行区,有“人类霍乱的故乡”之称。从1817年至1923年的百余年间,共发生6次世界性大流行,每次大流行都曾波及我国。  第一次在1817-1823年,达到欧洲边境;第二次在1826-1837年,分三路穿过俄罗斯到达德国,又从德国带到英国东北的森德堡。1832年被爱尔兰侨民传到加拿大,在同一时候又达到美国;第三次流行时间特别长,1846-1863年,1848年到达北美并波及整个北半球;1865-1863年,1848年到达北美波及整个北半球;1865-1875年的第四次世界性大流行是通过一艘从埃及到英国的航船流传开来的;第五次和第六次分别发生在1883-1896年和1910-1926年。  自1961年起,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开始从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向毗邻国家和地区蔓延,迄今已波及五大洲14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报告患者350万以上,称为霍乱的第7次世界性大流行。1992年10月,由非O1群的一个血清型――O139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席卷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某些地区,至1993年4月已报告十万余病人,现已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有取代埃尔托生物型的可能,有人将其称为霍乱的第8次世界性大流行。  ■顽强抗争  人类疾病理论研究从霍乱开始  1832年霍乱在英国平息以后,人类对疾病理论的研究,却从这次灾难后开始了漫长的征程。  以往认为霍乱仅由O1群的两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所引起,近年又发现了引起流行的非O1群的新血清型,定名为O139霍乱弧菌。OI39的发现是霍乱病原学研究的重要进展,也为霍乱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霍乱的传染源是霍乱病人及带菌者。中型和重型病人粪便中含菌数量多,大便次数频繁,排菌量大,是非常重要的传染源。轻型病人易被忽视,常得不到及时的隔离治疗,而健康带菌者多不易检出,故二者亦为重要传染源。

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O1和O139这两种霍乱弧菌的血清型能够引起疾病暴发,大多数的疾病暴发由O1型霍乱弧菌引起,非O1非O139霍乱弧菌可引起轻度腹泻,但不会造成疾病流。

霍乱弧菌是人类霍乱的病原体,霍乱是一种古老且流行广泛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我国2种甲类传染病之一,俗称2号病,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是霍乱的病原体,其主要致病因素是霍乱毒素,是一种染色体调控的、不耐热的肠毒素。

在自然情况中,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霍乱通过粪-口传播,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和排泄物污染水源和食物后可引起传播。其次,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亦起传播作用,居住拥挤,卫生状况差,特别是公用水源是造成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不常见。

正常情况下,胃液中的胃酸可消灭食物中的霍乱弧菌,但在胃酸降低或摄入大量的霍乱弧菌时,可以通过胃进入肠道。肠道内的环境有利于霍乱弧菌的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导致疾病的发生。患者出现上吐下泻,泻出物呈“米泔水样”并含大量弧菌,此为本病典型的特征。

扩展资料;

预防霍乱;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EL-Tor生物型抵抗力较强,在河水、井水、海水中可存活1~3周,在鲜鱼,贝壳类食物上存活1~2周。在正常胃酸中仅生存5分钟。霍乱弧菌对热,干燥,日光,化学消毒剂和酸均很敏感,煮沸1~2分钟。

水中加05ppm氯15分钟可被杀死。01%高锰酸钾浸泡蔬菜、水果可达到消毒目的。病愈后一些患者可短期带菌,一般不超过3~4周,真正的慢性带菌者罕见。霍乱大流行至今仍未平息,因此,霍乱被列为国境检疫的传染病。

参考资料 --霍乱

  以下是中医治:

  霍乱是指起病急剧,卒然发作,上吐下泻,腹痛或不痛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霍乱、副霍乱、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疾病。

  一、寒霍乱:

  (一)、轻证:治则:散寒燥湿,芳香化浊。方药: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加减。

  (二)、重证:治则:温补脾肾,回阳救逆。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二、热霍乱:治则:清热化湿,辟秽泄浊。方药:燃照汤加减。

  三、干霍乱:治则:辟浊解秽,利气宣壅。方药:玉枢丹加减。

  以下是西医: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病情严重,有剧烈吐泻、脱水、微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不及时常易死亡,属甲类传染病。过去将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霍乱弧菌所致的感染称为霍乱,由爱尔托生物型(EI Tor biotype)所致者称副霍乱。鉴于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在形态和血清学方面几乎一样,两种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因此,分别命名为霍乱和副霍乱并无必要,而统称为霍乱。

  (一)隔离 确诊及疑诊病例应分别隔离,彻底消毒排泄物。病人症状消除后,粪便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二)补液

  1静脉补液 通常选择与患者所失去的电解质浓度相似的541液,其每升含NaCl5g,NaHCO34g,KCl 1g,为防低血糖,常另加50%葡萄糖20ml,配制时可用09%NaCl 500ml,14%NaHCO3300ML,10%KCl 10ml,10%葡萄糖140ml比例配制。

  碳酸氢盐可用醋酸盐代替(比较稳定)

  静脉输液的量与速度 依失水程度而定,24h的补液量依病情轻重而定,轻度失水者应以口服补液为主,若有呕吐无法口服者给予静脉补液3000~4000/天,初1~2小时宜快速,5~10ml/分钟;中度失水补液4000~8000ml/天,最初1~2小时快速滴入,至血压、脉搏复常后,乃减至5~10ml/分钟;重度失水需每日补8000~12000ml,以二条静脉管道,先以40~80ml/分钟,以后减至20~30ml/分钟直至休克纠正后减速,直至脱水纠正。

  儿童患者的粪便含钠量较低而含钾量较高,失水较严重,病情发展较快,易发生低血糖昏迷、脑水肿和低血钾症,故应及时纠正失水和补充钾盐。轻者24小时补液量为100~150ml/kg,中、重型患儿24h静脉补液各为150~200ml/kg和200~250ml/kg,可用541液。婴幼儿可适当增加。最初15min内4岁以上儿童每分钟补液20~30ml,婴幼儿10ml/分钟。根据血浆比重计算,比重每升高0001婴幼儿的补液量为每kg体重10ml,其总量的40%于30分钟内输入,余量于3~4小时输完。

  碱性药物的补充使代谢性酸中毒迅速得到纠正也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碳酸氢钠能迅速纠正酸中毒,乳酸盐和醋酸盐则于1~2小时内使酸中毒徐缓得到纠正。钾盐也需及时适当补充,可由静脉或口服给予。每1000ml静脉补液中含10~15mEq氯化钾,口服方中每1000ml水中含有醋酸钾、枸橼酸钾和碳酸氢钾各100g,成人每日3次,每次10ml,儿童适当减量。

  2口服补液 霍乱病人口服氯化钠溶液后不能吸收,但钾盐和碳酸盐可以吸收,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也无改变,且葡萄糖可促使氯化钠和水分的吸收。因此,对轻、中型病人可予口服补液,对重症病人先予以静脉补液,待休克纠正、情况改善后,再改为口服补液。口服补液配方较多,皆大同小异。补液加温后口服或经鼻饲管注入。在第一个6小时,成人口服液量为700ml/小时,儿童每小时15~25ml/kg,腹泻严重时入液量可适当增加。以后每6小时出液量的15倍计算。呕吐并非口服补液的禁忌,但呕吐物量应计算在液量中。碳酸氢盐可为柠檬酸盐代替,后者较为稳定,不易潮解,也有良好纠酸作用,且能促进钠离子在小肠的吸收。蔗糖代替葡萄糖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蔗糖用量为葡萄糖的1倍。甘氨酸也能促进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可加入口服补液中,每1000ml溶液含110mmol甘氨酸。经甘氨酸治疗的患者粪便量、腹泻天数及口服液用量均显著减少。

  (三)抗菌治疗 抗菌药物控制病原菌后可缩短病程,减少腹泻次数。但仅作为液体疗法的辅助治疗。近年来已发现四环素的耐药菌株,但对多西环素(doxycycline)仍敏感。目前常用药物:复方新诺明,每片含甲氧苄啶(TMP)80mg,磺胺甲恶唑(SMZ)40mg,成人每次2片,每天2次。小儿30mg/kg,分2次口服。多西环素成人每次200mg,每天2次,小儿每日6mg/kg分2次口服。诺佛沙星(norfloxacin)成人每次200mg,每日3次或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成人每次250~500mg,每日2次口服。以上药物任选一种,连服3日。不能口服者可应用氨苄西林肌肉或静脉注射。

  (四)对症治疗

  1纠正酸中毒 重型患者在输注541溶液的基础上尚需根据CO2结合力情况,应用5%碳酸氢钠酌情纠酸。

  2纠正低血钾 补液过程中出现低血钾者应静脉滴入氯化钾,浓度一般不宜超过03%。轻度低血钾者可口服补钾。

  3纠正休克和心力衰竭 少数患者经补液后血容量基本恢复,皮肤粘膜脱水表现已逐渐消失,但血压未复常者,可用地塞米松20~40mg或氢化可的松100~300mg,静脉滴注,并可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和阿拉明静脉滴注。如出现心衰、肺水肿,则应暂停或减慢输液速度,应用西地兰04mg或毒毛旋花子苷K025mg加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应用速尿20~40mg静脉注射,亦可应用度冷丁50mg肌注镇静。

  4抗肠毒素治疗 目前认为氯丙嗪对小肠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有抑制作用,临床应用能减轻腹泻,可应用1~2mg/kg口服或肌注。黄连素亦有抑制肠毒素和具有抗菌作用,成人每次03g,每日3次口服。小儿50mg/kg,分3次口服。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硷失衡、周围循环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霍乱自古以来即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呈地方性流行,1817~1923年百余年间发生过六次世界大流行。于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中,koch从埃及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了霍乱弧菌。1905年Cotschlich 在埃及西奈半岛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尸体分离出类似霍乱弧菌菌株,命名为EL—Tor弧菌,后将EL-Tor弧菌所致疾病称为副霍乱。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和血清学特性基本一样,临床表现及防治也完全相同,故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1820年该病传入我国,解放前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国,曾引起上百次大小流行,解放后几乎绝迹,但近年与国外交往频繁,极易从国外再度传入。

 [病原学]

 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依其生物学性状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菌体短小,稍弯曲,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和荚膜,长约15~20μm,宽03-04μm菌体尾端有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呈流星样一闪而过,粪涂片呈鱼群排列。在硷性(Ph80~90)蛋白胨培养基上易于生长。

 霍乱弧菌具有耐热的菌体(O)抗原和不耐热的鞭毛(H)抗原。根据菌体O抗原的不同可分为至少78个血清群,古典型和埃尔托型均属O-1群霍乱弧菌,国际检疫的传染性病原,以检出O―1群为准。菌体抗原有A、B、C三种成份。A为O―1群的特异抗原;据菌体抗原成份又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即稻叶型(Inaba,原型,含AC),小川型(Ogawa,异型,含AB)和彦岛型(Hikojima,中间型,含ABC)。

 古典型弧菌在外环境中存活力很有限,但埃尔托型抵抗力较强。一般在未经处理的河水、海水和井水中,埃尔托型可存活1~3周甚至更长时间。两者对热、干燥、直射日光和一般消毒剂都很敏感,加热100℃1~2分钟或日光下暴晒1~2小时即死亡,2%漂白粉、025%过氧乙酸溶液和1:500000高锰酸钾数分钟便可将其杀灭。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重症患者吐泻物带菌较多,极易污染环境,是重要传染源。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近来已有动物(含水生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报道,值得重视。

 (二)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以经水传播最为重要。患者吐泻物和带菌者粪便污染水源后易引起局部暴发流行。通常先发生于边疆地区、沿海港口、江河沿岸及水网地区,然后再借水路、陆路、空中交通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新疫区成人发病多,而老疫区儿童发病率高。感染霍乱弧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特异和非特异的免疫力,如胃酸的pH、肠道的SIgA以及血清中特异性凝集抗体、杀菌抗体及抗毒素抗体等的杀菌作用。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自1817年古典型弧菌引起世界大流行以来,已先后波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1991年初发生在南美洲的大流行,至今仍未熄灭,仅91年一年全世界已累计发病50余万人,成为世人瞩目的生物公害。

 1.地区分布 两型弧菌引起的霍乱均有地方性疫源地,印度素有“人类霍乱的故乡”之称,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则是EL―Tor弧菌的疫源地,每次世界大流行都是从上述地区扩散而来。我国是外源性,历次世界大流行均受其害。

 2.季节分布 我国发病季节一般在5~11月,而流行高峰多在7~10月。

 3.流行方式有暴发及迁延散发两种形式,前者常为经水或食物传播引起暴发流行,多见于新疫区,而后者多发生在老疫区。

 [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

 霍乱弧菌经口进入人体胃部,当胃酸缺乏或被稀释或入侵菌量较多时,弧菌即进入小肠,依其粘附因子(adherence factor)紧贴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在小肠的硷性环境中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的肠毒素,细菌崩解还可释出内毒素。霍乱肠毒素为分子量84kd的蛋白质,由亚单位A和B组成,不耐酸,不耐热。肠毒素借助于亚单位B与细胞膜表面的单涎酸神经节苷脂(GM1,ganglioside)结合,使活性亚单位A进入细胞膜,A单位中具二磷酸腺苷(ADP)―核糖基转移酶活性,刺激ADP―核糖,使其转移到具有控制腺苷环化酶(AC)活性的三磷酸鸟呤核苷(GTP)结合蛋白中,使GTP酶活性受到抑制,GTP不能水解成GDP,使AC活性相对增强,促使细胞内三磷酸腺苷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cAMP浓度的急剧升高,抑制肠粘膜细胞对钠的正常吸收,并刺激隐窝细胞分泌氯化物和水,导致肠腔水份与电解质大量聚集,因而出现剧烈的水样腹泻和呕吐。

 大量吐泻引起水和电解质严重丢失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重症患者每日大便排出量可达18000ml,临床上呈现重度脱水、低血容量休克、低钾和代谢性酸中毒,并进而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

 本病病理改变不显著,仅见脱水、皮肤干燥、紫绀。皮下组织和肌肉极度干瘪,内脏浆膜呈深红色、无光泽,死后尸体迅速僵硬,肠腔内充满“米泔水”样液体,偶见血水样内容物。胆囊充满粘稠胆汁。心、肝、脾等脏器多见缩小,肾小球及肾间质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管浊肿、变性及坏死。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为1~3天,短者数小时,长者5~6天。典型患者多急骤起病,少数病例病前1~2天有头昏、倦怠、腹胀及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病程通常分为三期。

 (一)泻吐期 多数病人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生剧烈腹泻,继之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少数有轻度腹痛,个别有阵发性腹部绞痛。腹泻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甚至大便从肛门直流而出,难以计数。大便初为**稀便,迅速变为“米泔水”样或无色透明水样,少数重症患者可有洗肉水样便。呕吐一般为喷射性、连续性,呕吐物初为胃内食物残渣,继之呈“米泔水”样或清水样。一般无发热,或低热,共持续数小时或1~2天进入脱水期。

 (二)脱水期 由于剧烈吐泻,病人迅速呈现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轻度脱水仅有皮肤和口舌干燥,眼窝稍陷,神志无改变。重度脱水则出现“霍乱面容”,眼眶下陷,两颊深凹,口唇干燥,神志淡漠甚至不清。皮肤皱缩湿冷,弹性消失;手指干瘪似洗衣妇,腹凹陷如舟。当大量钠盐丢失体内硷储备下降时,可引起肌肉痛性痉挛,以腓肠肌、腹直肌最为突出。钾盐大量丧失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反射消失,腹胀臌肠,心律不齐等。脱水严重者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血压下降,心音低弱,呼吸浅促,尿量减少或无尿,血尿素氮升高,出现明显尿毒症和酸中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反应恢复期 患者脱水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约三分之一患者因循环改善残存于肠腔的毒素被吸收,又出现发热反应,体温约38~39℃,持续1~3天自行消退。

 整个病程平均3~7天,也有长达10余天者。

 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型(见表)。极少数病人尚未出现吐泻症状即发生循环衰竭而死亡,称为“暴发型”或“干性霍乱”。

表 各型霍乱患者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轻型 中型 重型

脱水(体重%) 5%以下 5~10% 10%以上

精神状态 尚好 呆滞或不安 极度烦躁或静卧不动

音哑 无 轻度 音哑失声

皮肤 稍干,弹性略差 干燥,乏弹性

易抓起 弹性消失,抓起后久不恢复

发绀 无 存在 明显

口唇 稍干 干燥 极度干裂

眼窝、囱门凹陷 稍陷 明显下陷 深凹,目闭不紧,眼窝发青

指纹皱缩 不皱 皱瘪 干瘪

腓肠肌痉挛 无 痉挛 明显痉挛

脉搏 正常 细速 微弱而速或无

血压(收缩压) 正常 120~93kPa 93kPa以下或测不清

尿量 稍减少 很少,500ml以下/24小时 少尿或无尿

血浆比重 1025~1030 1030~1040 1040以上

目录 1 拼音 2 《全生指迷方》卷四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小藿香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小藿香散 1 拼音

xiǎo huò xiāng sǎn

2 《全生指迷方》卷四 21 方名

小藿香散

22 组成

丁香、枇杷叶(去毛)、干葛、赤茯苓、藿香叶、甘草各等分。

23 主治

霍乱。心下闷乱,呕吐不止,卧起不安。手足躁扰,水浆不下,脉数疾,因热喜冷者。

24 小藿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小藿香散 《全生指迷方》:[卷四]呕吐

寒也,大理中汤、半硫丸主之。其脉数疾者,热也,小藿香散、青金散主之。大理中汤(方缺。)半硫丸半夏(汤

《普济方》:[卷二百六呕吐门]呕吐

,煮木瓜令烂,研作浆粥糕,令裹痛处,冷易,一宿小藿香散(出本事方)治心下闷乱,呕吐不止,水浆不入,有

《普济方》:[卷二百一霍乱门]霍乱吐利

藿香槟榔木瓜紫苏赤茯苓(各二两)生姜枣子煎服。小藿香散(出指迷方)若热者。其脉疾数。宜。丁香枇杷叶干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十九第二十七门]藿香叶

小儿脾胃虚弱,乳食不调,时作身热,或吐或泻不定藿香散。藿香叶人参白茯苓(各一分)丁香(一钱)上为细

《玉机微义》:[卷五十灸癖积法]治呕吐之剂

1863~1896年世界性霍乱大流行从1863年开始,沉寂一时的霍乱(中国人称虎狼病)又开始死灰复燃,它由印度传至亚、非、欧及南北美洲,死亡人数之多令人不寒而栗。这次大流行历时11年至1875年逐渐平息。到1881年,该病又由印度开始猛烈流行,后传至世界各地,死者不计其数。历史上把这两段时间称为霍乱第四、五次世界大流行。

在霍乱第三次大流行于1862年在世界各地先后熄灭后的第二年,1863年又由印度将本病传至阿拉伯各国,通过伊斯兰教徒到麦加圣地朝圣,一次集会9万人都受霍乱感染。这些受感染者回归各国,沿途继续散播传染;同时又经其他陆海途径由印度将霍乱病传至亚、非、欧及南北美洲。死亡人数之多令人寒悚。例如:俄国彼得堡地区1866年即病死9万人,1870年俄国欧洲部分和亚洲西伯利亚共37个地区合计死33万人。在欧洲,奥匈帝国战争期间,捷克东南部流行霍乱死亡8万人;匈牙利本国于1866年病死3万人,1871~1872年又病死19万人;德国北部地区1866年病死115万人,1871~1872又病死33万人;1866年瑞典病死450万人;荷兰病死2万人;比利时病死3万人;英国伦敦市病死5597人,爱尔兰病死2501,苏格兰病死1170人;意大利的萨丁尼亚岛病死13万人;法国巴黎市1865年病死约10万人。在非洲,当法军入侵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后,将霍乱由法国传入该地造成流行,至1867年使阿尔及利亚病死8万人;同时1865年又有商队由摩洛哥将霍乱传入法属西非洲,使赞比亚首都5000人口中死去1700人;东非桑给巴尔岛1869年病死7万人。在美国的纽约市1866年病死2000人,新奥尔良州病死1200人,全美国各地共病死约5万人,西印度群岛各国1865~1866年共病死12万人,南美各国病死人数也很多。

在亚洲,1862~1875年间,霍乱除在印度当地流行外,又传至暹罗(现泰国)、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马都拉(现皆属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婆罗洲、日本及中国(北京、东北三省及上海等地),又传至波斯(今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在中东)、阿拉伯及土耳其等地。据伍连德等(1934年)追查历史资料,1863年6月中旬至7月15日在上海流行霍乱期间,全市每天售出的棺材数自700具至1200具不等,7月14日24小时内即病死1500人。这次霍乱世界性大流行历时11年至1875年才逐渐平熄。

到1881年,霍乱又首先在印度旁遮省及拉合尔省开始猛烈流行,其时有众多香客去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圣,将霍乱病传至埃及,引起在开罗及亚历山大港等地区暴发流行,病死58511人;又由朝圣者回归各地,将本病传至尼罗河沿岸的非洲各国及中东地区;同时由埃及通过水路于1884年传至意大利,死5000人;法国亦死约5000人;西班牙于1884年死592人,1885年又死6万人;再进一步传至德国汉堡,死9000人;但在英国,因严格执行自来水管理和饮水消毒,以致霍乱未得流行。

在这次霍乱大流行中,德国细菌学家Robert Koch于1883~1884年到埃及和印度加尔各答进行霍乱病原学研究,首先发现了霍乱弧菌,初时定名为逗点状弧菌,自此霍乱病原明确,验证有据。Koch先在埃及沿用其老师惯用的显微镜染色检查法发现霍乱病死者的肠道病变组织处有逗点状细菌,同时又用他自己早先创制的培养方法将该菌培养成功。Koch在埃及霍乱病终止流行后,赶往印度加尔各答继续研究,又在霍乱病人排泄物及病死者肠道组织中皆发现和分离培养到与埃及所见的同样细菌,而在其他疾病死亡的30余例病人体内却查不见该菌,并且发现当霍乱病人在疾病进展期中一般皆可查见此细菌,但待病人痊愈后则此菌即消失。Koch起初定名此菌为逗点状杆菌,因其形似逗点,后改称逗点状弧菌,因实属弧菌,最后称为霍乱弧菌,因此被证实是霍乱病原体。

消息传至美国,恰逢1887年有两批海轮由霍乱疫区法国马赛港及意大利拿坡里港开往美国,到岸人员均经美国政府进行海港检疫,对可疑病人和带菌者皆用细菌学检查,查见霍乱弧菌者皆被隔离在港口,使得霍乱未传入美国。但在南美洲阿根廷、巴西及智利等国,因未采用上列措施,以致在1886~1888年间皆遭受霍乱严重传染。另一方面,又由商旅行人将霍乱从印度传至阿富汗及波斯(今伊朗),再经巴库传入俄国,引起莫斯科及彼得堡等地流行霍乱,病死约80万人,又进而传播到东欧各国,皆引起霍乱流行。同时,印度的霍乱又向东南及向东传至锡兰、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印尼、菲律宾、日本(1881~1875年共病死339772人)、朝鲜及中国。这次霍乱大流行分别于1887年及1896年先后在欧洲及亚、非、拉丁美洲次第熄灭,历时6~13年。

霍乱一病通常被西方人称为“亚洲霍乱”,因为此病长久以来,多见于亚洲印度等地,并经常向外扩散引起多次世界性大流行,这种病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疫势常随季节消涨。而印度被称为“霍乱的故乡”。从霍乱第一次流行到现在,已在世界各地流行达8次之多,而每一次大流行都要持续数年。

1991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组织了全球霍乱控制的专门工作班子,并在该年5月召开的第4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号召世界各国联合采取行动控制霍乱流行的措施。对于这一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人们谈之色变。然而,只有永久地改善安全供水及人类废物的处理,才能持久地防止霍乱流行。

那些在霍乱中的事你知道多少?

霍乱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传染疾病之一,而医生们研究和了解霍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其中甚至经历了以身试菌。在一系列的发现与牺牲之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