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图腾是原始社会的人认为与本氏族有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 ,源自北美阿耳贡金人奥季布瓦族方言ototeman,意为“他的亲族”或“他的氏族”,相当于是整个部族的标记。许多氏族往往以它命名。
图腾崇拜的动物是不能捕杀的,只能在特殊的场合举行祭祀时才能杀死它。
以澳洲原住民为例,他们认为灵魂会离开身体,并停留在图腾(即生物的替身)上。
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传说。
一个群体的象征,主要是为了将一个群体和另一个区分开。由一个图腾,人们可以推理出一个族群的神话,历史记录,习俗。在原始时代,可信的是某些自然物或是一些众生的画像与他们的族群遗产是有一些血缘上的联系。因此,某种动物或职务会用作某一族群的标志或象征。
图腾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人与图腾有什么关系?有三种认识:
1.图腾使自己的血缘亲属,他们用父亲祖父母等亲属称呼来称呼图腾,并以图腾名称作为群体名称
2.图腾是群体的祖先,认为群体成员都是由图腾繁衍而来
3.图腾是群体的保护神。这是人类的思维有了一定发展后,人类了解到人类与兽类之间有很大差异后,他们不再认为图腾可以生人。但图腾祖先的观念根深蒂固,于是产生了图腾保护神的观念。
图腾一词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图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包括埃及、希腊、阿拉伯地区、以色列、日本及中国等;图腾崇拜的对象也极为广泛,由动植物、非生物及自然现象,其中以动植物为主,动物又占绝大多数。
图腾产生于什么时期呢?一般认为是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在母系社会阶段,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繁衍,他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人们还不能独立的支配自然力,对自然界充满幻想和憧憬。他们对人类生殖繁衍的缘由也不清楚,以为自生的繁衍是图腾动植物作用的结果。到父系氏族时,生产力逐步提高,人们也逐渐形成了独立意识,从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否定了自己同动植物的亲属关系。此时,图腾信仰也就接近尾声了!但在历史中,图腾信仰并未完全销声匿迹,他还在文化、艺术、生理等方面产生着影响。
现在,人们并没有揭开图腾起源的真谛。流行的说法有:名目论图腾名称是原始初民搅诨号而产生的;食物说因各地的主要生产物相异而产生;生产说集团位置固定后,猎取一定的动物而形成;还有妇人妊娠说、幻遇说、恐惧说及变形说等。
图腾的基本特征:(以图腾观念为标志,他是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又包含氏族的一些制度。)
1.每个氏族都有图腾。
2.认为本氏族的祖先与氏族图腾有血缘关系或某种特殊关系。
3.图腾具有某种神秘力量。
4.图腾崇拜有些禁忌。禁止同氏族成员结婚;禁杀图腾物。这是最重要的两种禁忌。
5.同一图腾集团的成员是一个整体。 将“图腾”一词引进我国的是清代学者严复,他于1903年译英国学者甄克思的《社会通诠》一书时,首次把“totem”一词译成“图腾”,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通用译名。
图腾崇拜首先要敬重图腾,禁杀、禁捕,甚至禁止触摸、注视,不准提图腾的名字。图腾死了要说睡着了,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江苏宜兴人古为蛇图腾,因此对家蛇绝对不能打杀,认为在床上、米囤上发现家蛇为吉祥,在檐梁发现为凶,应立即回避。有时还要点燃香烛用食品来供奉。瑶族"男头女肩"皆贵,不能负重。尼泊尔崇拜牛,以之为国兽,禁杀、禁捕,禁止穿用牛皮制品。因国兽泛滥,不得不定时将其"礼送"出国。其次要定时祭祀图腾。清·刘锡诚《岭表纪蛮》:"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食,必扣槽蹲地而食,以为尽礼"。
一般来说对图腾要敬重,禁止伤害,但有时却有极其相反的情况。有的部落猎取图腾兽吃,甚至以图腾为牺牲。之所以猎吃图腾兽,是因为图腾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气就会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但吃图腾兽与吃别的东西不同,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请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如鄂温克人猎得熊,只能说它睡着了,吃肉前要一起发出乌鸦般的叫声,说明是乌鸦吃了肉,不能怪罪鄂温克人。且不能吃心脑肺食道等部位,因为这些都是灵魂的居所,吃后,对遗骸要进行风葬,用树条捆好,然后放在木架上,与葬人基本相同。以图腾作为牺牲来祭祖,是以图腾兽为沟通人与祖先神灵的一种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灵魂与图腾的灵魂是平等的,只是躯壳不同,死,只是灵魂脱离躯换了一个家,而在阴间的家里,自己族类与图腾族类的灵魂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杀图腾,是以图腾的灵魂为信使,捎信给祖先灵魂,让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让图腾灵魂转达自己的愿望。如印第安乌龟族人杀龟祭祖。壮族的"蚂拐节"即青蛙节,壮族以青蛙为图腾。分三个阶段:找蚂拐、孝蚂拐、葬蚂拐。正月初一,全体出动找蚂拐,先捉到者,放七声地炮,敬告天地,被尊为蚂拐郎,成为节日首领,迎回蚂拐,密封于宝棺之中,再端入花楼,在震天动地的铜鼓声和鞭炮声中送往蚂拐亭。从初一到月底,是给蚂拐守孝,晚上还要为蚂拐守灵。守灵满25夜后,葬蛙,杀鸡宰鸭,蒸五色饭,早饭后送到坟场安葬,还要打开上一年的宝棺,视蚂拐颜色以卜吉凶。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它们,一般情况下不得伤害。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以图腾命名,并以图腾作为标志。
所谓图腾文化,就是由图腾关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也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当做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英语统称之为totemism。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图腾文化的核心是图腾观念,图腾关念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滋生了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仪式、图腾生育信仰、图腾化身信仰、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神话、图腾艺术等,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
图腾标志或称图腾徽号,即以图腾形象作为群体的标志和象征。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识别和区分的作用。图腾标志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关。
中国古籍中虽然没有图腾这个词,但图腾及图腾崇拜在古籍中却在大量记载,内容十分丰富。中国的文化古籍和许多古老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图腾文化提供了最完整、最丰富的资料,因此可以说,研究图腾及图腾文化,最肥沃的土壤在中国。《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龟、龙,实际都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图腾,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中说:“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龙是夏民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崇拜物,别的不说,单就麟、凤、龟、龙这“四灵”而言,在中国古籍和民间传说中就不知有多少,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图腾和图腾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图腾作为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标志,常常对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以龙为例,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涉及龙的内容,几乎随处可见。《周易》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识。《周易》中的乾卦,是开篇第一卦,其卦文均以龙为象征:“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龙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物,是图腾,这可以从《周易》的这些话中得到印证。就因为如此,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皇帝是龙的化身,因此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秦始皇被称做“祖龙”,中国各族人民成了“龙的传人”。由于龙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编出了许多有关龙的故事,形成了许多与龙有关的民俗。在汉语词汇中,与龙有关的词也多到不可胜数,在近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中,单是以龙字为词头的词语就有数十个之多。
图腾崇拜与图腾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开展图腾与图腾文化的研究就成了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图腾研究,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民族历史和民族的风俗、民族的共同心理,对认识一个民族的民族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图腾作为狭义的理解,专指远古时代的民族崇拜物或民族标志。但图腾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或文化形象,不仅古代有,现今社会也依然存在。现在世界各民族与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图腾,他们是历史的继承,同时也有发展。如果把图腾的内涵加以延伸,现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国旗、国徽上的图案,世界上的很多活动,如运动会、博览会等等,均使用吉祥物,其实这都与古代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此说可以成立,那么研究图腾崇拜和图腾文化,就更具有了现实的意义。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不是图腾,但也和我国人民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1认为本氏族或者部落,族群来自于该图腾,图腾是祖先性质的对象,因此是信仰的对象,是宗教起源之一。
2图腾作为一种识别,与婚姻制度有关,即外婚制度密切关联,同图腾不婚姻,同姓不婚。
3图腾是氏族或部落的徽号和标志。
4图腾形成禁忌,成员具有保护图腾的责任。
在云南各民族祖先崇拜活动中,白族的本主崇拜是祖先崇拜中体现得最典型也是至今保存得最完整得祖先崇拜现象。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又叫本主神,白语称“武增”,又称“老谷”(男性始祖)、“老太”(女性始祖),各地还有“武增尼”、“增尼”、“东波”等。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但并不是单纯的祖先崇拜。
特点:
一是以本主为中心的多神崇拜。任何本主庙以本主为主要崇拜对象,其他配神为次要崇拜对象,各种配神有其独有的宗教功能。如子孙娘娘送子嗣,财神管发财致富,龙王司雨等。
他们的神力是对本主神力的有效补充,两者神力相结合,起到了保佑白族人民物质生产生活正常进行与精神需求的作用。体现了白族对崇拜对象世俗需求的功利目的。
二是本主崇拜中主要崇拜对象是祖先和对人民做过好事,促进了本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人物,或是其道德情操受到人们敬仰的人物。
道教·道教思想的来源·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神仙信仰,这是道教多神信仰的基本特征。所崇拜的神灵大致可分为鬼与神两大类。所谓鬼,主要指祖先和历史上的先贤;所谓神,主要指天神,包括日月星辰等天体,云雷雨风等自然现象。据中州出版社出版《道教手册》一书称,中国道教的神灵系统,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成下面八大类:
一是由古代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演化而成的神灵;
二是祖先崇拜与圣贤英雄演变成的神灵;
三是封建社会大一统初期形成的五岳、四渎之神;
四是大一统中期的天地、四方、六合神灵,包括从城隍到土地;
五是大一统后期的三清、四御尊神;
六是从佛教中引入的神,如慈航真人、普贤真人等;
七是各个地区的地方诸神,包括民俗神、行业神等;
八是道教历代的祖师、仙人和隐逸之士。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的一些原始部落就产生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对鬼神祭祀祈福的礼仪。古书记载:尧舜时“分命羲仲,宅隅夷,曰阳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尚书·尧典》),夏代“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礼记·祭义》),殷商时“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小戴礼·表记篇》),至周代“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樵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周礼·大宗伯》)。《周礼》所说的“天神”,包括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雷雨电之神;所说的“人鬼”,主要是周人的祖先,所说的“地祗”,指山川、社稷、五岳、四渎等神。
道教产生之后,对于上述中华民族祖先所信仰的鬼神及祭祀礼仪基本承袭了下来,并把这些对自然与祖先的崇拜,纳入了自己庞杂的神仙系统。
在夏商西周时期,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天命信仰是三种不同的信仰观念。
祖先崇拜是指对祖先的信仰和崇拜,主要源于对家族祖先的信仰和崇拜。祖先崇拜强调家族血缘关系,认为祖先能够保佑子孙后代,带来吉祥如意。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上帝崇拜是指对上帝的信仰和崇拜,主要源于对自然神的信仰和崇拜。上帝崇拜强调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认为上帝能够保佑人类,带来幸福和平安。上帝崇拜在古代西方社会中比较普遍,但在中国社会中并不普遍。
天命信仰是指对天命的信仰和崇拜,主要源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天命信仰强调对天命的敬畏和服从,认为天命能够决定人的命运和运势。天命信仰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但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被淘汰。
在夏商西周时期,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天命信仰是三种不同的信仰观念,但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和联系。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主要源于社会文化,而天命信仰则强调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服从。
一、先周族与夏的渊源
众所周知,周与夏的关系向来十分密切。无论是两族间的多次联姻,还是二者相近的活动范围,以及相关的图腾崇拜,仿佛都预示着周乃夏之后裔这一事实。这也是众多学者坚持“周乃夏后”的原因。但这是些渊源是否就能说明周夏同族呢?窃以为不然。
周与夏的关联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周人自称“夏”
在许多文献中,我们都能看到周人自称“夏”的情况。而这一称法最早见于《尚书·周书》。其中《康诰》中提到:“(周文王)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立政》篇中言及周代殷受命乃天命所向亦言:“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两处文献中提到的“区夏”、“有夏”皆是周人自称,甚至带有自谦的色彩。均彰显出周人以夏族后裔自居的意向。此外,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情况多出自殷周之际,这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究竟周人是单纯地认为自己是夏族的后裔,还是出于某种目的冒“夏”之名呢?在我看来,后者的原因居多。殷亡周兴乃历史巨变,周人在其后宣扬的“敬天保民”思想以及以“德”治国的理念都反映了周人与殷商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正如后世诸多帝王的谋反托词一般。周人以夏自称表面看来是一种细微的生活形态,实质却显示出周人一种自我开脱的政治观念。在周人看来,殷商失去了所谓的德行,因此政权覆灭。而冒夏之名则是为其代商作出合理解释,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因此,周人自称“夏”这一细微现象,实质是一种政治手段,并不能由此推断先周族起源于夏。
(二)早期地望
周与夏的另一个重要关联便是其早期地望。众多学者在考证先周族起源之时都谈及其与夏族地望有一定的重合,可见两族关系之密切。在此,主要引用王玉哲先生在《中华民族早期源流》一书中的论证。王先生认为,“夏族活动地区及其文化,尤其夏的前期,主要在山西的汾水流域”。而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这一观点早在20世纪30年代钱穆先生就曾提出,曰:“先周族最初根据地不在陕西,而在今山西大河之东。”吕思勉先生所撰写的《先秦史》中亦采用钱说。当代学者中邹衡、李仲立也纷纷以此说为源展开论述。因此,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可信程度颇高。两族地望的相近证明夏周两族的确关系紧密,但由此便武断地推测周人与夏同源则是缺乏严谨性的。此时的夏商周三族不过都是族邦的性质,与当时林立的方国并无二致。既为不同族类,自然当属不同血缘。由此可见,先周族并非起源于夏。
(三)图腾崇拜
人类社会早期,祖先崇拜大多是图腾崇拜的继承和发展。姓氏出自图腾,夏人姓“姒”,是因为“姒”来源于“薏”,薏苡曾是夏人最初的图腾。有学者认为,夏族之图腾“薏苡”与周之先祖后稷不无关系。盖因“薏苡”乃农作物,而“后稷”为农神之故。此处,赞同王晖老师论著《炎姜、姬周两后稷的时代及其代兴考》中的观点,认为古文献中记载了两个不同的稷神,一个是炎姜部落烈山氏后稷柱,另一个才是先周族后稷,二者相差甚远,由周代世系“失其代数”可见一斑。而与夏人图腾崇拜有关之神灵乃是前者。先周族之图腾,曾在拙文《<诗经>中体现的周人图腾》中有所论述(见附录)。其图腾乃熊,与夏族之图腾迥异。从图腾信仰这一方面来看,夏、商二族起源显然不同,先周族亦不可能来源于夏。
除去上述所驳三点之外,姓氏也是夏商不同族源的重要证据。夏人姓“姒”,周人姓“姬”。字形结构上,只能看出二者都有母系氏族之遗留元素,丝毫不见其他相关联系。早期国家多以姓氏作为血缘部族的划分标志。姓氏不同,照古人观念,有“异德异类”之说。而在诸多文献中,常见周人自别于夏人的记载,最明显的为《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的一则记载:“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不可以闲成王、周公之命祀,请改祀命。’”这段记载中宁武子的话道出了姒姓鄫国人与帝相是同族,与姬姓康叔以及卫国人非同族,即以“姒”为姓的夏族与以“姬”为姓的周族非同族。
综上,从周人自称、两族早期地望和各自的图腾姓氏等方面来看,夏周两族间确有关联,但析其内里,仍然可见,先周族并不起源于夏。
二、先周族与商之渊源
相较文献记载中先周族与夏族间的复杂关系,其与商部族间的联系便简单许多。我们大致从两族世系和产业情态两个方面来看。
(一)世系姻亲
“世系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为一定社会规范所认可的人们血缘关系的承继形式。”古史学家多认为周人之祖与殷商同出于高辛氏帝喾,这一观点,显然是受到《史记》记载的商周世系的影响。《史记·三代世表》有云:“高辛生契为殷祖,生弃(后稷)为周祖。”但纵观整个世表可见,殷族自始祖契传十四世至汤,由汤而下,又传二十九王,而其中“以弟继兄者十四”。由此推之,由殷祖契至商共传二十九世。但周自弃而下,仅传十五世而至文王。众所周知,文王适与商纣同时,比较商周二族之世系,未免相差甚远。由此可见,司马迁记载的周代世系存在谬误。此外,有关周人起源的重要文献《诗经》中也只提到周始祖后稷乃姜嫄之子,并无“姜嫄乃帝喾元妃”的说法。据李剑农先生所言,此说法“实战国时之古史学家欲完成殷周同源之说,因而附益之,司马迁遂据为史实也。”此外,李剑农先生还从殷周二族最早的婚姻关系、活动地域等考证得出,周之先祖“其谓与殷民族同祖高辛者,恐非史实也。”
(二)产业情态
众所周知,周乃重农之民族。这一点无论从先周族被赋予农神“后稷”的称谓还是《诗经》中诸多农事活动的歌颂均可看出。但相较殷民族,殷人虽早入农业时期,但仍然沉迷于游猎之旧习,其君主好猎,甚至有妨碍农事之举,周人则以此为大戒。最能反映殷周生活之差异的便是《尚书·无逸》中的记载: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由上述文字可见,周人鄙夷殷人之好逸,并以此为鉴,警示后代。倘若先周族起源于殷,周与殷同族,盖不会有此言论。再者,先周时期,初民生活发展之态势,虽是由渔猎进于牧畜,由畜牧进于农耕,但三者并无显著界限。这一时期,殷人虽已深入农业时期,但牧畜犹为其重要产业。这与始终重农的先周族是截然不同的产业情态,若说二者同源,恐过于牵强。
此外,周人曾自托“有夏”,却从未言与殷之密切关联,足见周人并不认同殷之政治、生产生活方式。且周人十分重视血缘关系,若与商人同族,出伐纣之事定不会如此冠冕。此点亦能从侧面反映出先周族并不源于殷商。
三
从上述诸文可见,先周族既不来源于与之关系密切的夏,亦不可能与商同族。
从思想史层面看:古史学家中有认同夏商周同源的,例如司马迁《史记》中的观点,乃是维护大一统思想的需要。先周族以及先周文化有其自身的源流,不可因袭后起之言,混淆视听。早年间姬周族来源于黄帝部族的观点深入人心,近代以来亦有先周族、黄帝部族同起源于古戎狄的说法,其中以已故徐中舒先生的的主张最力,此说也为后代学者研究周之起源提供很大的启发,也为研究早期民族起源和各部族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而从社会史层面看,探讨民族的起源离不开以下几点:
一、族源姓氏
二、图腾信仰
三、社会习俗
四、地望迁徙
五、产业情态
以上诸点在上述文字中多有运用,此处不再赘述。
探讨一个民族的起源,尤其是历史悠久的远古部族,很大程度上需借助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但在中国社会史研究方面,仍然未能完全建立自己的系统理论,以至于许多时候我们有从社会史层面分析问题,却杂糅了众多主流史的理论。如何妥善系统地运用社会史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在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探讨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先秦两汉部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萧国亮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 王玉哲中华民族早期源流天津古籍出版社[M]2010年
[6]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M]1995年
[7] 司马迁史记(三注本)上[M]中华书局
[8] 尚书·无逸《十三经注疏》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9] 朱熹《诗经集注》(仿古文字版)[M]台湾:万卷楼出版社,2003年
[10]杨宽西周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顾颉刚古史辨[C]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年
[12]沈长云从周族的起源论及黄帝氏族的发祥地[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
[13]谢维扬周代的世系问题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第4期
[14]李渊<尚书>周人称“夏”考[J]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1期
[15]王晖炎姜、姬周两后稷的时代及其代兴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
附录: 试论《诗经》中体现的周人图腾
摘要《诗经》是研究周代社会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对探寻周人图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诗经》中的《大雅·生民》、《小雅·斯干》篇为出发点,结合其他史料,从地域因素、族源姓氏、生子迷信以及图腾避讳几个方面简要论述周人以熊为图腾的观点。
关键词《诗经》图腾 周 姜嫄 后稷 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不仅是脍炙人口的远古歌谣,也是宝贵的历史文献。在准确深刻地还原周代历史的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周人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诗经》具有较高的史学、民俗学价值,其中图腾文化也有很大程度的体现。根据王国维先生著名的“二重论据法”,即以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相结合以考古史之真相来进行研究。由于现下未能近身接触并研究有关周人图腾的考古文物,暂且从已有文献及近期学者已出版的考古研究资料方面进行考量,粗略论证《诗经》中体现的周人图腾。
“图腾(totem),原是美洲印第安人中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指一个民族标志或国徽。” 图腾的产生基于原始人类的求全意识以及崇拜心理,其表现形式一般为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或者自然现象。原始人类通常认为这些“神物”即为其祖先或者保护者,并且该氏族也由此衍生。图腾崇拜一直延续至原始社会末期,后被祖先崇拜所取代。而对于周人的起源及祖先,《诗经》中有所记载。
《诗经·大雅·生民》中写道: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卽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此诗作于西周或春秋前期,述说的有关姜嫄生育后稷的传说以及后稷在农业上的贡献。开头叙。述了周人首位男祖——后稷的诞生过程。后稷乃其母姜媛履天帝足迹受孕而生,屡遭遗弃,均有异迹出现,不伤其身。后稷为周代农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发明了“稷”(谷子)的种植,因此后人以“后稷”为其命名。
《诗经》中另一首诗《小雅·斯干》则是周人工匠所唱,为祝颂周王宫室落成。其中,后四章是祝祷主人有吉梦生下贵男贤女,真实的反映了周人的生子观念。全文如下: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蠹蠹。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这两首诗分别叙述了周人的始祖及其生子观念。而我们知道,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和生子信仰密切相关。现在,试从这两首诗出发,结合其他史料,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断论证周人的图腾观。
一、 周人以何为图腾
祖先崇拜是图腾崇拜的继承和发展,其崇拜对象不再是动植物或者自然现象,而转变为人。作为被崇拜的人往往是自己部落、氏族的祖先、头人、巫师等有影响的人物,并将他们超人、超自然地加以神化,作为祖先神灵来祭祀。“古籍中有不少关于某位女子感生始祖的传说,说明中国远古各氏族部落均有其图腾。”
因此,探寻周人的图腾信仰,应从其祖先信仰着手。上文提到的第一首诗《大雅·生民》中写道:“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我们可以看出,周人认为其最早的祖先是女祖姜嫄,姜嫄“履帝武敏”,诞下了周人男祖后稷。“履,意为践,踩。武,指足迹。敏,拇也,指拇指。” 姜嫄因踩踏了“帝”脚印的拇指之处而受孕。既然姜嫄是周人信奉的最早的祖先,那么,使其受孕的“帝”是否就是周人祖先崇拜中的“神灵”呢?“帝”确切来说指的又是什么呢?《郑笺》云:“帝,上帝也。” 而上帝,显然是指上天神灵。但众所周知,原始社会根本不存在上帝信仰,上帝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此生于原始社会的周人始祖姜嫄又怎会“履帝迹而生子”呢?显然,此种说法疑为后人讹传。至此,试进一步追溯此说法的真相,来发掘周人的图腾信仰。
既然“帝迹”之说不成立,那是履何物之迹呢?对此,不同文献中均有相应记载。《史记·周本纪》中叙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此说中以“巨人迹”替换“帝迹”,是一大显著变化。另《史记·三代世表》中亦记载:“文王之先为后稷,后稷亦无父而生。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 至此,“巨人迹”进一步得到彰显。并且在众多古籍中,结合民间说法,认为姜嫄是履“大人之迹”,而非“帝迹”。如《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五引《楚辞·天问》王逸注曰:“后稷之母姜嫄出见大人之迹,怪而履之,遂有娠而生后稷。”《竹书纪年·周武王》中提到:“初,高辛氏之世妃曰姜嫄,助祭郊禖,见大人迹,履之,当时歆,如有人道感己,遂有身而生男。”《论衡·吉验》篇亦有后稷之母履大人迹之说。由此观之,“履大人(巨人)迹”乃是常见通用之说法。
由此可见,姜嫄是“履大人之迹”而生后稷。姜嫄所履之迹,其实就是图腾之迹。现在,我们将进一步探寻此中“大人”的真相,假设并推断周人的图腾。
二、推断周人图腾的依据
“大人之迹”究竟为何物呢?孙作云先生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提出:“‘大人之迹’就是熊迹,姜嫄履大人之迹而生子,就是履熊迹而生子,周人以熊为图腾。”我亦赞同此种说法。以下,主要从几个方面论述周人以熊为图腾的正确性。
(一)地域因素
在我国远古社会,不同地区的氏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图腾。“在东方沿海一带,诸部落多以鸟为图腾,即所谓‘鸟夷’者是。如舜族以凤鸟为图腾,丹朱族以鹤为图腾,后羿以乌为图腾,殷先祖以燕子(玄鸟)为图腾等等。在中原诸部落,多以两栖动物或鱼类为图腾,如蚩尤之族以蛇为图腾,鮌族以鳖为图腾,‘应龙族’以泥鳅为图腾等等。在西北高原诸部落多以野兽为图腾,如黄帝之族以熊为图腾,黄帝伐炎帝时所率领的‘六兽之师’—一熊、罴、貔、貅、貙、虎,即以六种野兽为图腾的民族。又西北的羌族以羊为图腾,猃狁、犬戎、(赤秋、白狄)等以狗为图腾。”而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周族克商前夕的根据地是陕西岐山,其活动中心在泾、渭二水流域,夹杂在戎狄之间。据此可初步推断周人的先祖应以野兽为图腾。
(二)族源姓氏
周人与黄帝同姓姬,而后人说姬姓出自黄帝。《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 渭河流经地区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可见,黄帝为姬姓之祖,周人与黄帝一脉相承。 “在中国古代,图腾标志便是氏族成员共同的名字,又是其成员个体的名称……所谓伏羲氏、金天氏、神龙氏、有熊氏等等,在最初不仅是其氏族的名称,而且是其每个成员的名称。”而黄帝号有熊氏,逆推可知,黄帝所在的氏族亦名有熊,且该氏族的图腾标志即为熊。由此可进一步证明,周人以熊作为图腾 。
又因姓亦出自图腾。“姓是生人之物(即图腾),人生下来就有姓。”姓由图腾产生。又汉代王充在其《论衡·诘数篇》称:“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而生,则姓姒氏。商吞燕子而生,则姓为子氏。周履大人迹,则姬氏其立名也。” 夏人“姒”姓来源于“薏”,是由于夏人最初曾以薏苡为图腾。“姒”形似“苡”,而薏苡为同种植物。同理,“子”姓来源于“燕子”,是由于商人以燕子为图腾,而“子”字,取“燕卵”之意。足以见得,姓氏是出自图腾的。而现在仔细分析“姬”这一姓氏,除去女部,不仅在古音中与“亦”相似(“迹”从“亦”声),且含义从趾,为足迹之意。窃以为此足迹就是姜嫄所履之迹。且其在金文中的图像亦类似“熊迹”。由此可见,“姬”姓的来源、形义皆源自熊图腾。
“姬”字在甲骨文、金文、小篆中写法图示:
(三)生子迷信
“图腾崇拜与生子迷信有关,二者往往纠缠在一起。我们若能从周人的生子迷信之中,分析抉发,也可以看出他们在原始社会的图腾信仰。”
上文中提到的第二首诗《小雅·斯干》便体现了周人的生子迷信。“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这几句关键性的话语表达的是“梦熊生子,梦蛇生女”的含义。“梦蛇生女”较好理解。“原始夏人主要以龙蛇为图腾”,而周人多娶夏的后人“姒”姓女子为妻,既然“梦蛇生女”说由此间发展而来,那么我们与之类比,能否推断“梦熊生子”是源自周人以熊为图腾呢?
中国远古历史上存在不少“梦熊生子”的事例。研究中国象征文化的专家艾博哈德认为,“著名的治水英雄大禹便是是梦熊生子的产物”。 “熊图腾”起源说的资深研究者叶舒宪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和实地考察,在《熊图腾神话源流考》一文中说道:“黑龙江河谷地区有好几个以熊为图腾的部落,他们认为自己来源于熊,是因为其祖先曾在梦中与熊交媾的传说广泛流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梦熊生子”一说与周人图腾有着密切的联系。熊,便是周人的图腾。
(四)图腾避讳
既然,熊为周人图腾。那么,在诸多历史文献中,为何不直接称“熊”,而要以“大人”或“巨人”代替呢?窃以为,这是一种图腾避讳。
“图腾避讳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禁止直呼图腾名称,而改用亲属称谓称呼;而是禁止使用图腾名称,改用其他名称称呼与图腾同类的动物。这又称作‘图腾言语禁忌’。”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说:“北美印第安人,有许多氏族,不叫其本名,而以另外一种名称称呼之。……如维安多特人,由以下八个氏族组成。分别为1、狼氏,2,熊氏3海狸氏……而注中他们又被称作噬骨者(指狼)、树栖者(指熊)、懦者(指海狸)。” 在我看来,这便是典型的“图腾避讳”。原始人类因为惧怕图腾的神奇力量,而以语言禁忌的方式来避免亵渎图腾,正如古代帝王姓名之讳。图腾避讳在中国古代社会亦有所体现。如商人祖先以燕子为图腾,但其称之为“玄鸟”(见《诗经》中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为图腾“燕子”之讳也。还有“东方的鹤族,不自称‘鹤’,而曰‘丹头’,此‘丹头’亦是讳。” 又何星亮在《中国图腾文化》一书中引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太昊帝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迹于雷泽,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此中华胥所履之“大迹”为“蛇迹”,不以实名称之,显然也是图腾避讳的结果。这与“姜嫄履大人之迹”之说如出一辙。
从以上事例看来,周人是因“图腾避讳”而不直呼图腾之名,从而反映出“大人”乃是对图腾本名的避讳。“熊”才是周人真正的图腾。
本文通过对《诗经》中两首古诗的详细分析以及对各类史实的探寻梳理,以设问、解答、论证的方式论述了周人的图腾观。其中,诸多结论来源于古文献的记载以及当代学者的考证,综合上述观点及推论,当知周人以熊为图腾的观念并非空穴来风,究其种种,皆源于图腾信仰。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图腾,原是印第安语 totem 的译音,是“亲族”或“他的亲族”的意思,在原始氏族或部落群体中,又有标记和象征的含意。图腾的标记,首先发现于北美印第安部落中,后来在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以及许多原始部落中都有发现。中国的图腾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无论考古资料,还是民族志的资料,都发现或保存有大量图腾文化的遗迹。在氏族公社时期,当原始人从浑沌的动物世界里走出来,逐渐意识到相互间的血缘关系时,就会自然地追溯到自身的来源,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源于何物。原始人相信,不同的氏族分别渊源于不同特定的物类,认为某一种动物或植物与本氏族有亲属关系或其它特殊关系,认为每个氏族都起源于某种动物。因此,这种动物,便被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图腾,神圣不可侵犯,并将其作为本氏族的象征和庇佑者加以保护,或作为本氏族的徽号和名称,加以崇拜。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中的动物崇拜,还不具完全相同的意义。图腾崇拜,已经从个别现象发展为综合的概括,这是人类思维的一个进步,也是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突破。自然崇拜是人们对某一些自然现象的盲目崇拜,图腾是对某一种特定的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的有目的崇拜”①。图腾崇拜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的人们仍然不能摆脱自然界的各种威胁,对自然的控制能力还很低下,在饥寒交迫时,正好有些动物为他们提供了迫不及待的生活资料来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谈,这些动物与人类无形中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当然,也不可否认,在原始居民的狩猎活动中,当遭到一些猛兽的袭击和威胁时,人们又不得不畏惧它,这又产生了另一种特殊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也只能去寻找精神上的寄托,求助于一种具有超自然的神灵来保护自己,这就产生了以动物作为图腾崇拜的现象。图腾信仰盛行于母权制发展时期,它是与母系氏族社会同时产生的,通常所说的图腾时代,也就相当于母权制时代。人类在原始的氏族时期,都曾有过图腾崇拜。据《山海经》记载,中国原始公社动物崇拜便很盛行。《山海经》一书是中国神话传说和民族学研究的宝库,它包括的内容相当庞杂,从神话传说和民族学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反映的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或部落的分布、所处的时代、社会发展阶段、信仰和图腾崇拜。虽然《山海经》成书于从春秋末期到汉代初期,但是,神话记录的时代并不等于神话产生的时代。《山海经》里记载着大量的关于图腾崇拜的奇形怪像,在描写中把传说中的人物和神灵都描写成动物或与动物有关,这是研究史前宗教中图腾崇拜的一个重要方面。《山海经》中的一些记载,都集中描写了人与动物的密切关系,那些半人半兽的神,可能就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图腾神,反映了处在生产力低下时期的人们,在恐惧心理和神秘感的支配之下所产生对动物的幻觉,同时,也反映着当时人们与动物之间的密切感情。在中国几千种动物中,只有几种较普遍的、常见的动物被神化受到崇拜,这对原始居民来说,受崇拜的正是人类生存中所依赖的对象。《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着以野兽命名的六个(熊、罴、貔、貅、$ 、虎)氏族。《左传·昭公十七年》中也记载有春秋时人,郯子说他的祖先是少昊氏,少昊氏以“鸟名官”,实际上这些鸟分别代表了一个氏族。关于人兽相伴的形象,在古籍中还可找到记载,《山海经·海外北经》: “其为人大,左手操青蛇,右手操黄蛇”。《海外东经》:“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其中蛇形即为图腾。费尔巴哈说:“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神”①。所以看来,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原始宗教,它既有自然崇拜的某些特点,又有祖先崇拜的许多因素。所以说图腾崇拜还算不上最早的宗教形式,只能说属于早期宗教形式的一种。图腾信仰曾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很长的历史时期存在过,这种思想意识不仅占有一定的支配地位,同时对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民族志的材料中,以动物为图腾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人根据在澳大利亚的调查统计,在704 种图腾中,动物图腾约占650 种。根据民族志材料表明,大约有80%以上的陶器上的动物图像是该氏族信仰的图腾标志。因此说,彩陶艺术也是图腾信仰的标志。中国古代有着极其丰富的神话传说,虽然说神话不属于宗教,但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较多的是根据图腾崇拜的内容创造出来的。在中国古籍中可以找到许多记载,《左传》中提到黄帝以云纪,炎帝氏以火纪,共工氏以水纪,太昊氏以龙纪,少昊氏以鸟纪。这就告诉我们,黄帝氏可能曾经以云为图腾,炎帝氏以火为图腾,共工氏以水为图腾,太昊氏以龙为图腾,少昊氏以鸟为图腾。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多是原始宗教的产物,神话中的大多数人物形象,都是根据图腾崇拜和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理想创造出来的,因而神话也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中国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盛行于狩猎时期和初期畜牧时期,因此人们通常把母系氏族社会称为图腾社会。在这一阶段,人类曾靠采集和狩猎充饥以求得生存,因此采集和狩猎的对象,便成了人类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反映了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往往是基于人们对一些喜爱或有恩惠于人类的动物发生特别感情。所以图腾崇拜是氏族制度本身发生的产物,是以经济原因转化为社会意识行为的。考古发现所提供的资料表明,在原始社会中,把动物尊奉为神加以崇拜的,是原始宗教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因而,崇拜的动物也不同。考古资料告诉我们,中国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些氏族、大汶口文化的一些氏族、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的一些氏族等,都有以某种动物作标志的图腾崇拜。彩陶中所反映的动物的图案很多,主要有鱼纹、蛙纹、鹿纹、鸟纹、虫草纹、蜥蜴纹等等,只因囿于材料的贫乏,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证实某种标志肯定就是图腾的标志。但可以肯定,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材料,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图腾崇拜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最初的图腾动物是可以食用的,后来对图腾动物实行禁食,对氏族内的某一图腾,都要有特殊的标志,并有禁忌和崇拜仪式。一般来说,图腾崇拜具有几个特征:首先,氏族都相信自己与某些动、植物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从而把有血缘关系的动、植物直接看成是本氏族的祖先;其次,对本氏族的图腾动物格外崇敬,禁止杀食,但其它氏族则可猎取食用;还有,本氏族对图腾有一定的祭祀活动,并在日常用具上甚至在身体装饰、住所、墓地等方面用图腾作标记,表明他们属于某一氏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考古资料中,可找到原始图腾的遗迹。
这两天怎么老有人问这个问题
自然崇拜:史前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加上智力朦胧未开,分不清自然和人的区别,思维方式不能综合各种自然现象加以抽象推理于是便将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然力人格化,变成超自然的神灵
祖先崇拜:对祖先亡灵的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据原始人类墓葬表明,当时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需要活人加以照料,而死者亡灵亦可为生者赐福攘灾,故对祖先之灵加以膜拜祖先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父系公社时代已经具有相应仪式
本文2023-08-04 17:24: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