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见曾的藏书之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卢见曾的藏书之家,第1张

清藏书家、刻书家。字抱孙,号澹园,一号雅雨山人,祖籍河北涞水,明初迁居山东德州,明代藏书家卢世潅重孙。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历官四川洪雅知县,后知安徽蒙城、六安、升亳州知州、颍州知府、两淮盐运使,迁长芦盐运使、再复任两淮盐运使等职。曾多次遭到蜚言而被罢官,晚年瘐死于狱中。一生重视教育,兴办书院、著述、刻书、藏书等文化教育为己任,所到一地,建书院、刻书籍。颇富文采,有王士祯遗风。官两淮盐运使期间,兴办书院,置办刻书之所,以校刻古籍著名于世。所刻《雅雨堂丛书》14种,法式善称其“皆世间罕见之本,卷帙宏富,楮墨精好,洵足珍秘”。又补刻朱彝尊《经义考》,使之成为完书。为藏书世家,曾祖卢世潅有“杜亭”、“匿峰庵”、“涪轩”藏书楼,架上有图书万余卷。见曾建有书楼名“雅雨堂”,益增图书至10万余卷,珍秘善本数十种。藏书印有“雅雨山人”、“卢印见曾”、“澹园之珍藏秘籍倍加呵护”、“杜亭亭长”等。刊刻有《山左诗抄》、《雅雨堂藏书》等,其中《雅雨堂藏书》刻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收录古籍14种,每种均有其所作的序言或解题,记其内容和概要、版本、著者生平和学术贡献等。著有《雅雨堂诗文集》、《出塞集》、《雅江新政》、《渔洋山人感旧集小传》、《读易便解》、《尚书大传补遗》等10余种。

我国古代藏书分为书院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和官府藏书四类。其中,官府藏书的历史最为悠久,是我国古代发育最早的古代藏书体系,官府藏书因为有政府权力与国库资财的强力支持而藏书丰厚。

官府藏书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商周的中央政府就设有藏书室,春秋时各诸侯国很早就建立起管理图书典籍的专门机构,并有专人负责,可称之为地方政府藏书。

二、皇帝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直接参与其事。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皇家征书,即汉武帝刘彻“开献书之路”始,至清乾隆为修《四库全书》而在全国大规模征书,大约有57位皇帝直接过问并参与了征书、藏书事宜。

三、历代官府藏书因有政府权力与国库资财的强力支持而藏书丰厚、设施完善。隋开皇三年牛弘在《请开献书之路表》中奏请朝廷“猥发明诏,兼开购赏”,收集典籍“必须_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并且规定,凡献出异本书一卷者,就赏赐一匹绢作为报酬,待朝廷校定缮写之后,仍将旧本归还原主,这种权力加赏赐的征书办法,不但当时取得明显效果,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后,朝廷征书大都采用在普遍诏谕,施加压力的同时,优赐、赏官予以酬谢的双管齐下原则,并基本形成定制。

四、官府藏书既网罗人才,又培养造就人才,推出一批学术成果。由于官府藏书地位显要,常作为中央决策的依据,教学和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抄写和印刷的底本,所以政府往往要集中一批当时学术界的权威和专门人才,以及一定数量的博士儒徒,加强对国家藏书的校勘、整理和编目工作。明代大本堂是培养太子和诸王的重要课堂,文渊阁也是礼部和翰林院选拔官员的“储才重地”,利用藏书进修结业后,升任皇朝重要职务或外放高位担当地方官。此时的国家藏书馆阁已成为培养和储备统治阶级高级人才的基地。

五、藏书纸墨精良,装帧豪华,建筑富丽堂皇,体现皇家气派。历代官藏要在全国范围内招集工书之士抄补秘书。写书用的各种材料也都由全国最著名产地提供。隋唐两代用不同颜色的琉璃、玛瑙、象牙制作书轴、书签,以区分书的上、中、下三品及经、史、子、集四库。至于藏书楼的建筑,更是地方私家藏书楼不可比及,据《文献通考经籍考》载,隋代观文殿不仅陈设珍丽,还设计有自启机器人,极为地精巧。

据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统计,我国现存成书于1912年以前的古籍约20万种。

清朝乾隆时候官修的《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著作,所著录的书籍(连同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共10254种。

随便举几个======

藏书楼

庐山五老峰白石庵----北宋建昌人李常(字公择),将自己的李氏山房藏书九千卷捐于庐山五老峰白石庵僧舍,供众阅读,苏子瞻曾撰《李氏山房藏书记》表扬之。

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天一阁。

明末清初----徐火勃的红雨楼、周永年的籍书园、孙衣言的玉海楼、张金吾的爱日精庐、国英的共读楼、黄澄量的五桂楼等,

清代----丁雄飞的古欢社、陆心源的守先阁、黄树谷的广仁义塾、张敦仁的六一堂、孙星衍的孙氏祠堂等。。。。

清末民初更多。。。

藏书家

1魏晋南北朝崔慰祖。《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记载:“(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2五代石昂,“家有书数千卷。喜延四方之士,士无远近,多就昂学问,食其门下者或累岁,昂未尝有怠色”。

3宋代宋敏求,家有藏书三万余卷,多精审之本,其豁达肯借著称于时。

4宋代闻人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称其“多蓄书,喜借人。自言作门客牙,充书籍行”。

5明清岳浚,为抗金名将岳飞九世孙,积书万卷不吝借人,故“一时名士多游其门”。

。。。。。多。。。。。

《四库全书》清代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丛书分经、史、子、集4部,故名“四库”。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四库”之名,是唐代初期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4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

与丁申皆嗜藏书,家有“嘉惠堂”,藏书闻名。与瞿镛、陆心源、杨以增并称清末四大藏书家。其家世有藏书之习,祖父丁掌六就已在杭州梅东建楼储书,他感于在北宋时先祖丁顗就建有“八千卷楼”,遂又请题其书楼为“八千卷楼”。父丁英(字洛耆),亦喜藏书,所购几万卷。至丁申、丁丙兄弟时,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总书楼名“嘉惠堂”,楼中分别辟名为“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后八千卷楼”、“善本书室”、“甘泉书藏”、“济阳文府”、“当归草堂”等。朝访夕求,凡齐、燕、楚、赵、越、秦、晋间,听说有善本,必得而后以已。历30余年,藏书8 000种,总数共达30万卷。计有宋元刻本200余种,铭刻经本、旧抄善本及著述稿本极多,收藏乡土文献亦多,具有地方特色。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贡献。藏书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售于江南图书馆,现存于南京图书馆。

藏书印众多,主要有“八千卷楼珍藏善本”、“丁氏八千卷楼藏书之记”、“辛酉劫后所得”、“钱塘丁氏藏书”、“嘉惠堂藏阅书”、“小令威竹书堂”、“求己室”、“东门莱侬”、“强圉涒滩”、“钱塘清望世家”、“十载孤儿”、“济阳文府”、“青门词隐”、“四库著录”、“曾藏八千卷楼”等数十种印章。

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高粱[1] 河畔,紫竹院公园旁。坐落在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1987年落成,总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国家图书馆的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主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地上书库19层,地下书库3层,书库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设计藏书能力2000万册。2008年9月9日二期馆舍(现称总馆北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图书馆建筑总面积增至25万平方米。[

卢见曾的藏书之家

清藏书家、刻书家。字抱孙,号澹园,一号雅雨山人,祖籍河北涞水,明初迁居山东德州,明代藏书家卢世潅重孙。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历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