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什么时候成了“太上老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老子什么时候成了“太上老君”?,第1张

作为道教初期唯一的至高无上之神,老子是在张道陵创“天师道”时,也就是西汉时期,成为了太上老君。我们都知道,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最有名气的就是两大学说:道家和儒家。其中道家始祖老子李耳,还是儒家始祖孔子的老师,由此可见,老子的确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不过在后世的宗教中,老子却摇身一变成了“太上老君”,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作为道教初期的唯一至高神,老子是在道教建立时就被神格化。我们都知道,张道陵就是道教的祖师;而天师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也就是“正一教”,就是道教初期的唯一派系。张道陵发明了一种新的宗教,他说自己是受“上天的任命”,来传播新学说,推翻旧信仰,那么他就肯定要借用神仙的旨意来让自己“名正而言顺”。这在道教早期的学说中,叫做张天师“灭六天故鬼”,尊“三天正法”。

首先,昊天上帝作为传统意义的最高神,创立新教派的张道陵是不可能借用的,那也太没有创意了,不是吗?而华夏始祖三皇五帝,其实就是天师道的推翻对象。上文中说的“六天故鬼”,指的就是轩辕黄帝,炎帝这些传统民间信仰的大神。道教将他们指摘为鬼蜮邪神,是一定要打倒的,甚至“伐山破庙”,暴力推翻。既然三皇五帝不行,昊天上帝也不可以,张道陵就把目光投向了道家始祖老子。于是他就借用了老子的名字,将其神话为“太上老君”,说道家老祖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之一,编写了道教经书《太上老君八十一化》。

所以,老子被神格化为“太上老君”,是在张道陵创立天师道时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崆峒山老君楼从建筑风格上看为明代组群建筑的一部分,明代工匠在指定环境地段,按照成熟的定型做法,恰当地安排了隍城建筑群,在取法自然、层次等方面,手法多样,形式别致,每个殿堂自成一局,而相互之间又有联系,他们把各种大小不同形式、不同的建筑巧妙地进行组合,使它们既能适应功能要求,又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显示了明代工匠在特殊的地段上进行的空间组织和巧妙地运用建筑体量的无比智慧,也表现了他们高度敏锐而准确的尺度感。隍城建筑群就是明代院落组合的卓越范例。由于太上老君在道教上的特殊地位,老君殿又高于其他建筑。

老君楼内的“八十一化图”,1982年经原平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壁画绘于何时,画无年款,专家们说法不一。据仇非先生主编的《新修崆峒山志》第76页:“……殿内壁间有明代嘉靖年重修时金粉镶嵌彩绘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共82帧。”《平凉市志》第24卷载:“……大殿南侧建有三仙殿、太上老君楼,并有宫厅道院。于嘉靖39年(1560)完工”。天启元年(1621)明熹宗书“勑赐崆峒”4字刻石嵌灵官洞中门上方,额前书“峻极于天”,后书“诞先登岸”8个大字。清康熙20年(1681)苗清阳在灵官洞门外置钟、鼓二楼,道光19年(1839)在太上老君楼内墙壁用金粉彩绘“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李学纯先生在《崆峒山纪事》中载,老君楼壁画为“道光年间(1821——1850)金粉彩绘于隍城太上老君楼殿内,共82方”。

综上所述,我认为老君楼壁画最初绘制应为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道光19年可能进行过一次修复,因为北壁几处画面色调与原色调不符。以此推断,该壁画最初成型距今已有400多年,即使最后一次的修复,距今也有167年。

众所周知,在西游世界里,太上老君的职位是很高的,他属于道教始祖,就好比释迦牟尼之于佛教,上帝耶和华之于基督教,安拉之于伊斯兰教。他们都处在最高神的位置上,代表着的是教派最原始,最强大的权力意志。

可以这么说,太上老君就是道教的开拓者,他的地位肯定是高于玉帝的,那么,为何太上老君还要向玉帝俯首称臣呢?

其实,西游神话世界架构是这个样子的,它拥有三界,包括了人,鬼,神。而玉帝又统管着这三界,不论是道教还是佛教,甚至三界的万物都属于玉皇大帝统管,所以说玉皇大帝才是名正言顺的三界内的领导者,统领着天上与人间的神仙。

西游记中关于三界有着大概这样的描述,盘古开创天地,三皇五帝的治世与定论,分的四大部洲。而玉皇大帝也管理着四个部州,也说明了玉皇是整个三界的***物。不管你是佛教还是道教,亦或是来自凡间的老百姓都受玉帝的管制。

其实在很早以前,太上老君在道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绝对是道教扛把子。后来佛教引进中国时,佛祖有横三世、纵三世之称,于是道教的老君也一气化三清,出来了一个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元始天尊有人传说就是盘古大帝。

然而,在西游中记,无论是女娲还是盘古,都是太上老君幻化的。甚至太上老君还化胡为佛,到了西域。什么叫化胡为佛,大家只要在网上一搜,就知道什么意思了。蜗牛就不多说。

太上老君地位这么高,按理说比玉帝高多了,可是到了明清晚期的时候,老君就开始向玉帝称臣,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宋朝时期,宋真宗崇尚道教,他命名了一个太上开天执符御力包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知的玉皇大帝。神话是人创造的,尤其是在王权至上的古代皇帝就是真命天子,宗真宗创造了玉皇大帝,所有人就都要听从安排与指挥。那必然就连道教的创始人老君也得对玉帝称臣。

老子一气化三清是《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三清是道教的三位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谈及中国民间最闻名遐迩,拥有着最高影响力的神灵,道教的“太上老君”,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在道教中,他号“道德天尊”,担任教化之职,是如今全真一系尊崇的“道祖”级人物。我们或许都听说过,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的故事,这从何说起呢?

所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来自我国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在《封神演义》中,作者许仲琳以道教的三清作为原型,虚构了“玄门三友”:大师兄老子,二师兄元始天尊,三弟子通天教主。他们当年都在教祖鸿钧祖师门下学艺,日后又分别开创了“阐截人”三大教派。老子的修为最高,根性最深,是三人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后来他们同室操戈,老子太上老君和通天教主为敌,前者释放出了独门法术“一气化三清”,神妙无方。

而在道教的正统体系之中,三清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其中以元始为首,灵宝次之,老君最末。起初张道陵创立天师道,“正一教”只尊奉太上老君这一位神灵;而在东晋时期,道教为了传教,杜撰了“灵宝天尊”。道门自此也就有了“灵宝派”。灵宝派为了说明自己的灵宝天尊,胜过天师道的太上老君,就又杜撰了“元始天尊”,在设定中,元始天尊开创万物,灵宝以元始为师;老君又以灵宝为师。

这点我们只需要翻开道家典籍《老子八十一化》,书中就有着详细的记载:“老君师玉晨大道君灵宝天尊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在晋朝著名道士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中,道教群仙的排名分别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金阙玉皇,太上老君。

是的,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无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为三清之第三位。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宫观“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 相传其原形为老子。

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於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齐梁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定太清太上老君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极宫,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魏书》的《释老志》称太上老君“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神化格,道教奉为教祖。

据《史记》载,老子曾为中国周代守藏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不知所终。秦汉之际,黄老道德家推崇黄帝老子为先王圣哲,与儒家之尧舜周孔相仿。汉初关于老子的传言不一,司马迁作《史记》已不能确指。此后因黄老道的渲染,老子日渐神化,东汉楚王英、桓帝都曾仿佛教法式祀老子。

延熹八年(165),边韶作《老子铭》说 :“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因为有这种社会传言作背景,五斗米道经书《老子想尔注》乃称“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南北朝(420~589)时 ,南方道教崇三洞教主三清天尊,北方道教则崇老子神化之太上老君,在南朝道教所传七部经教体系中,道德天尊所说洞神部经是《三皇经》,老君所说《道德经》是太玄部首经。唐太宗时焚禁《三皇经》,以《道德经》代之。高宗、玄宗又先后为老子加封尊号,推为宗室远祖,并建太清宫专奉老子,仪规同于朝廷,而实为宗室祖庙,太上老君遂最终确定为太清境洞神教主,即道德天尊。东汉以后,老子化身故事很多,宋元时道士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集成其说。

《云笈七签》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无生,先於无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於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太上老君化身李耳在我们7在我们庞大的神话体系里面,太上老君身为创建了道教的始祖,天不止九重天,还有三十三重天,而太上老君就住在那里。关于太上老君的有趣传闻有很多,除了我们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以及《封神演义》,在民间也有不少。道教的教义就是怜悯慈爱等等,而太上老君作为道教创始人更是遵循了教义,先后八十一次下凡救人,其中最有意义的一次就是化身为李耳。

化身为李耳的故事。李耳的母亲是玄妙玉女。根据传说,玄妙玉女在自己家旁边的一条河洗衣服的时候她看到河上方飘来了一个李子,正好这个时候她渴了于是他就吃了这个李子。可是没想到,吃下了这个李子之后她就怀孕了,并且十月怀胎也没有把孩子生下来,而是整整坏了八十一年才成功生了下来。孩子刚出生就会说话,而这个孩子就是李耳。

化身为黄巾起义军三个***。《三国演义》里面曾经记载了一次黄巾起义,而起义的***就是张角,他自称天公将军,和自己的两个弟弟一起,都是道教的教徒。也正是因为他们领导的黄巾起义,造成了后面的三国鼎立的局面。根据传说,老君就化身为了张角三兄弟。

化身为张道陵。张道陵,没有意愿做官,但是却自己创立了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他被称为四大天师之一。而根据民间的传说,太上老君就化身为他。

仍是化身为老子。但是这一次老子他是到其他各个地方进行传教,在其他地方有其他的信仰,老子也一一传教。而根据这一次的化身,就有人说,佛教的起源来自于老子。

化身为三清道人。太上老君在和其他人一起对抗通天教主的时候,就化身为了三清道人。

老子八十一化

  第一化:起无始。无始即为元始,其无光、无象、无色、无声、无宗、无绪,混沌中蕴涵万物有序,蒙昧中运化自然妙本。

  第二化:运自然。自然是宇宙之本先,是万物之根本其先万物而生,然后始创万物老君用其元炁以运化自然,开宇宙之先

  第三化:现真身。老君本是无形之体,结炁而出兆形且具金色面容,顶放五光,身披九色离罗锦帔,项负九彩圆光,行踪于无形,运化自然,而创化于世间。

  第四化:秉教法。道教自创以来,老君被奉为最高尊神。后老君以一气化三清,三清尊神深受道众推崇。老君又秉元始天尊之教法,以道德天尊之号而现身世间,以传道教之神法。

  第五化:受玉图。老君得元始天尊的洞玄内观玉符图该图由上部八景,中部八景,下部八景组成,共二十四景,即人体二十四部身神,内观存想,守神思真,讲修身长生之术。

  第六化:登位统。老君以道德天尊之号,秉元始天尊之法,登临世间演化立功其以法王之尊立于世其上总群圣、中理众真、下辖九天赏校善恶之事,游行万方,统摄宇宙万物

  第七化:历劫运。老君生于无始,巡游于开辟之间,经历天地久远劫运由此蕴化天地自然之始。

  第八化:造天地。老君是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其将元炁分为三境,即始炁为玉清境、真炁为上清境、元炁为太清境合三境而为九炁即为九天,各天又进行细分,故天地雏形已具。

  第九化:诞玄灵。老君以道君之尊号,创天辟地,开天地于有形。其神威高陡,其无形于天地,不利于天地神人相交。故而老君外化为肉体之身,以李氏之姓,有形于天地之间。

  第十化:变真文。老君通达天地、造福道民。特赐真文赤书以化众生。此真文乃长生之鼎文,由五方真炁之精,凝结而成,文形奇特、造型各异。

  第十一化:垂经教。老君以天尊之名号、尊道教之教法,亲说道教经典于道民。分垂教经:开洞真、洞玄、洞神三洞之经典,演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四辅之科教,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十二部之门类。

  第十二化:撰灵篇。老君推天演化,撰集灵篇,以得宝经三万卷、符图七千章、玉诀九千篇,以授三界神真、天下后学,以为玄学经文。

  第十三化:为帝师。天皇时,老君自号玄中大法师,精通玄学精髓,宣讲淡泊无为之理,始制天干地支之名。

  第十四化:置陶冶。天汉元年,老君自号惟用子,他观星辰,緾正七宿,分判春夏秋冬四时,该五木以改火,教民烹饪之学,以陶冶为器,教化教民交易之道。

  第十五化:赞元阳,伏羲时,老君自号郁华子,说元华经,教化八卦,造书契,使天下义理归于文字。从而,东南西北方稼娶人伦,礼乐尊卑,衣裳贵贱,宫室巢穴,皆以政化明晰。

  第十六化:教稼穑,在神农时,老君自号大成子,说元精经,尝百草治百病,尝数物得五谷,分群兽,食熟食,从而自然万物始有序。

  第十七化:始器物,在祝融时,老君字号广寿子,以《人皇内经灵宝五千文》授予祝融。众生始知冶金、炼铁、造斧、生铅之术。

  第十八化:居崆峒。在黄帝时,老君字号广成子,居崆峒。黄帝拜之,授其养生长寿之术。道教养生修身之术,至此始已。

  第十九化:传经蕴。在少槔时,老君自号随应子。说庄敬经,教化教民顺时行令。在颛顼时,老君自号赤精子,说微言经,教化教民忠顺之道。在帝喾时,老君自号录图子,说黄庭经,教化教民清和之道。道教经典始出。

  第二十化:说道德。在尧帝时,老君自号务成子,说玄德经,教化教民谦逊之道。在帝舜时,老君自号尹寿子,说道德经,教化教民无为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国、静以养生。强调清净无为之道。

  第二十一化:资宝文。在夏禹时,老君自号真形子,教化教民勤俭之道。授九书,以玉书灵宝五符助禹帝治水。

  第二十二化:遗磐铭。在商汤时,老君自号锡则子,说长生经,教化教民恭爱之道。留磐石铭于商汤。

  第二十三化:降圣迹。 老君于商王祖甲时,乘日精、驾九龙、化为五色流珠下降于亳洲苦县濑乡,这是老君首次降圣迹。

  第二十四化:隐柱下。老君于商王纣时,降于岐山之阳,自号苄邑子,说赤精经,教化教民仁信之道。至周克商后,自号育成子,说璇玑经,教于王,成王时,自号经成子,说广化经,以道授周公旦。

  第二十五化:弃周爵。老君化号静老天尊行教于东华山,以道授东极始老国,因不愿做官,而隐于亳州旧宅。

  第二十六化:刻木羊。老君于康王时,自号古先生,出游西极大秦,途中见人们采樵道路艰难,于是刻木羊以途中,方便樵夫,人们大喜。

  第二十七化:临严宾。老君来严宾,度化国人,告诉其国王:道是元炁之祖,是天地的灵根。

  第二十八化:化国王。严宾国王再次拜见,老君告之,欲求国泰民安,需正天道之心,止杀戮之行为,国王听之。

  第二十九化:集圣众。严宾国王对道将信将疑,随设斋台,请老君召集各路天神,以求真假。于是,老君召集十天神王、三界仙人来此。

  第三十化:演金光。严宾国王有些反悔,欲捉拿老君,只见老君现身兵戈之中、出没于烟雾之间,说金光明经以化众生。

  第三十一化:起青莲。严宾国王以大锅煮老君,只见汤火中涌出千朵青莲,老君坐于其上,说莲花宝经化之。

  第三十二化:跨神龙。严宾国王又将老君投入深渊之中,只见其水中涌出一道龙光,老君跨神龙而浮于水面,说国王行道经化之。

  第三十三化:催剑戟。严宾国王企图用兵杀老君,也被老君化解由此,国王信之,拜礼老君,悉心奉道。

  第三十四化:说浮屠。老君向严宾国王讲解浮屠之法,使国中惠光普降,瑞祥照天。

  第三十五化:降外道。老君住萨罗国,见该国男女信外道,很是迷惘,由是通现神王狮子,降覆外道魔法人心安稳,尊奉浮屠之道。

  第三十六化:藏日月。老君在迦夷国,住于达隘观,见该国男女宰杀成性,王道灭弃于是,老君以法左手把日、右手托月,藏于腋下,顿时天地晦昧国人顿感杀戮之责,于是,稽首老君而信道。

  第三十七化:拨山岳。老君在条支国,见其国王奉事外道魔师,该国碍道山岳,国民行走很是不便,于是,老君用九节杖拨掉该山,为民造福,由此国民信道。

  第三十八化:舍于阗。在于阗国,老君教信众奉戒律、舍弃酒色、杀戮,国王信服,国人快乐。

  第三十九化:留神钵。置神钵于于阗国,告诉国人,此钵名为多罗,号三满,是契性之珍宝,能保佑信众平安、吉祥。

  第四十化:显诸国。老君降服外道,使西域诸国神光普照,信众奉事浮屠,持斋戒杀,人们慈悲为怀,天下安定。

  第四十一化:遍天竺。在天竺诸国,老君先在葱岭降遣害人毒蛇;而后到乌苌,自号古先生,广演法门,教化诸国民,人们恭敬信道。

  第四十二化:开摩竭。在摩竭国,老君身作金色相,说大乘法语,以告诉国人无为恬淡的道理。

  第四十三化:示胜相。在舍卫国,老君坐于七宝玄台,领群神降下,顿时,神光普照老君说无上妙法,告诸国王会众,修习大乘正宗,顿悟圆明。

  第四十四化:试徐甲。老君西去天竺传道之时,让徐甲治其旧居,所发费用,等其回来后还他钱财,以此来试探徐甲。徐甲治理很好,老君颇为满意。

  第四十五化:度关尹。周昭王时,函谷关令尹喜,忽见东面滚滚紫气席卷而来,顿觉喜从天降。不几日,老君乘青牛从东方徐徐而来,尹喜很是高兴,叩拜老君为师,而后老君著道德二经留于尹喜。由此,道德经流传于世,而成语"紫气东来"也来源于此。

  第四十六化:会青羊。周昭王时,老君从太微分身,托生于蜀国太官李氏其以青牛化生为羊,降驻于成都青羊宫。从此,老君二次降生人间。

  第四十七化:窥天垣。周昭王时,老君带尹喜上朝玉晨,拜见高上玉晨太上大道君,赐上清十二事。而后携尹喜,降于天水启灵山。

  第四十八化:锡妙方。杜冲是修道之士,一日,老君遣上清元君,授其神方、神书,赐为太极真人。

  第四十九化:谕冲举。修道之士李脱学得老君飞升之道,驻世八百余年,人称李八百。其修道之山,号为古浮山治。

  第五十化:授真经。周厉王时,洛阳修道之士宋伦,日诵道德二篇,服黄精白术二十余年。一日,得老君飞灵丹符,于景王时授书录,入中岳仙去。

  第五十一化:叹犹龙。孔子拜老子为师,请教道德之事,他称赞老子如犹龙一样,神通广大。

  第五十二化:教卫生。南荣厨用七天七夜时间,来到老子住所请教老子疾病、卫生之学。老子向他讲解卫生之道。

  第五十三化:训阳子。老子出游秦,应阳子之邀,讲解道德之理,以此纠正阳子的错误思想。

  第五十四化:谈天地。老君隐于景室山,有老者前来拜见,请教天地之理,只见老君挥毫洒墨,观天像、察地气,大谈万物之理使老叟深受感染。

  第五十五化:诏沈义。老君特召高道沈义,授以白玉册青玉界丹玉字,命为碧落侍郎。

  第五十六化:付鬼林。秦始皇封泰山,建老君祠于楼观台的南面,忽见老君降于座所,始皇帝惊喜不已,求道于老君,老君授以鬼林经、策役鬼神之符。而后,忽隐不见。

  第五十七化:解道德。汉文帝时,老君降于陕河之滨,自号河上公,精通道德深意文帝请教道德之意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闻"。又授素书二编,文帝后熟读之。

  第五十八化:授道像。汉武帝喜好仙道,老君觉得他的修道途径有误区,于是,派西王母授于其白银像五躯、六甲灵飞、金书秘字、左右策精之文及上清十二事等,武帝跪拜接受。

  第五十九化:游琅琊。道士于吉,因痼疾而诚心好道汉成帝时,老君化身下降琅琊曲渊之上,授于吉《太平经》一百七十卷,又授其一百八十戒,于吉拜而授之。

  第六十化:校图籍。汉安帝时,老君化身降于泰山,召江夏道士刘图,命其校定天下名籍刘图听命而校之。

  第六十一化:盟威录。汉顺帝时,老君乘云车,群仙侍卫,降于蜀之鹤鸣山,授张道陵正一威盟秘录、三业六通之诀及三洞众经各千余卷,雌雄二剑和阳平治都功印一枚,自此,正一威盟道正式成立。

  第六十二化:说斗经。永寿元年,老君乘白鹿、紫车,降于成都,说北斗七元削死注生之法,又说南斗六司陶魂铸魄之功,命王长、赵升二人叙述其事。

  第六十三化:授大洞。汉灵帝时,老君降于天台山,自号太上玄一真人,授洞真经、洞玄经、灵宝经各三十六部,以授葛玄。

  第六十四化:极民灾。道士王纂居于马迹山,当时社会纷崩,民不聊生,老君授其水石还丹日月光华经,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第六十五化:饬教戒。北魏高道寇谦之,自幼喜道,立志弘扬道法。某日,老君降授其经戒九卷、太平素经一百卷,命其行化道法。

  第六十六化:创安化。唐武德三年庚辰年间,老君降于羊角山北坡,诏告天下说:“唐天子李某,今得圣治社稷延长应该在长安城东置安化宫,并且设道像,这样天下太平”。唐高祖听从照办。

  第六十七化:光蘸坛。唐高祖时,老君降于洛阳城北山,赐文赏经顿时,蘸坛上光耀广照,景象甚是奇异。

  第六十八化:皇天原。武则天文明元年,老君降授洛阳升玄观,道士邬玄崇跪拜,老君告之,吾乃太上老君,入朝帝之祖,国祚既永世延续。

  第六十九化:柱像纹。开元间,老君降于蜀州新津兴新寺,隐于寺中一木纹之中,其图画栩栩如生,众人十分惊异。蜀州刺史命人取柱像送至京城,安置在大同殿内。

  第七十化:庆玉像。开元间,玄元皇帝称,梦见老君像在楼台观山间,于是,命人寻之,果然得到老君玉像三尺,供奉于兴庆宫。

  第七十一化:彰灵宝。唐玄宗天宝年间,老君降授,告诉道士田同秀,有一金匮灵符在桃林故关尹喜旧居处,汝等可取之果然得之,玄宗皇帝登丹凤楼迎之,后供奉于灵昌殿。

  第七十二化:现朝元。唐玄宗天宝年间,老君现于郦山朝元阁,玄宗皇帝亲见,于是,改朝元阁为降圣阁。

  第七十三化:颁流霞。女道士王法进自幼好道,一日老君降授,赐其玉杯霞浆饮之,后法进乘鹤升仙。

  第七十四化:刻三泉。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老君现于汉中郡三泉黑水之侧,唐玄宗礼拜之。于是,命人刻真容于石像之上。

  第七十五化:云龙岩。唐肃宗至德二年,通化云龙岩乡民祈福时,忽见老君真像立于山前,好久才隐去。

  第七十六化:应帝梦。唐乾元二年,老君应皇帝之梦,现其像于先天观圣祖院内。

  第七十七化:居玉堂。唐德宗贞元十年,蜀地女道士谢自然修道成功,老君诏之,见老君坐于玉堂之上,左右神仙真人辅之。

  第七十八化:履百莲。唐敬宗宝历二年,皇帝要求起居郎柳公权书道法之事,忽然,老君立于白莲之上,右手捧五明扇,左手垂于悬空中,神情甚是悠然不一会就腾空而去于是众人画出老君真像。

  第七十九化:明崖壁。唐文宗开成二年,老君像自现于阆州北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百姓感其神灵,于是,刻石建庙在阆州之内。

  第八十化:胗庞勋。唐懿宗年间,老君现于徐州,歼灭凶恶庞勋,救万民于战火之中。

  第八十一化:愈恶疾。有道民梁光映久犯癞疾,无法根治,一日老君降授其天童护命妙经,让其诵之,以符水沐浴不久其病自好。

在《甄正论》中,老子在古籍里发现了“佛法”的奥秘,西出函谷关是为了找释迦牟尼佛拜师学道。谈及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之祖”老子绝对榜上有名。后来东汉末年,天师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一脉道教,老子更是被神格化为了“太上老君”。相传老子当年在古籍中发现了一个秘密,于是便留下了《道德经》之后西出函谷关而去。这该从何说起呢?

这个说法,起源于唐代佛教典籍《甄正论》。这部经书中记载,道家之祖老子,从失落的古籍中,查找到了“佛法”的存在,并且对其心向往之。几经考证之后,他终于出发,西出函谷关前往天竺,拜释迦牟尼佛祖为师,从此“抠衣学道”,不知所踪。

老子将就释迦抠衣学道。故遥尊曰师。并是老子西升经文既称佛是己师。

这样的说法,当然只不过是佛教的“一家之言”而已,也不可能是事实的真相。它反映出来的,无非就是自古以来,佛教道教两家之间的互相攻击,明争暗斗而已:其实“拜佛为师”这种说法,也只不过是佛教徒对道教的一次反击。在晋朝,佛道两家摩擦频繁,东晋道士王浮,为了证明道教道统胜于佛教,就杜撰了《化胡经》,所谓“化胡为佛”的说法就是从中而来的。上面记载,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化名释迦牟尼,建立佛教。佛陀,也只不过是“太上老君八十一化”之一。

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唐代的佛教徒,就如法炮制的了一个“拜佛为师”的故事版本,和“化胡为佛”相抗衡。这两种说法当然都不是真相,在历史上,老子西行之后,就“不知所踪”。

老子什么时候成了“太上老君”?

作为道教初期唯一的至高无上之神,老子是在张道陵创“天师道”时,也就是西汉时期,成为了太上老君。我们都知道,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