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州的古籍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虔州的古籍记载,第1张

虔州,南康。上。开元户三万二千八百三十七。乡五十七。元和户二万六千二百六十。乡五十七。孙权嘉禾五年,分庐陵立南部都尉,理雩都,晋武帝太康三年罢都尉,立为南康郡,至永和五年移理赣。隋开皇九年平陈,罢南康郡为虔州,大业三年罢虔州,复为南康郡。武德五年,又再置虔州,盖取虔化水为名也。

州境:东西一千四百二里。南北一千三百三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三百一十五里。东至建州一千五百八十五里。西至郴州一千一十二里。南至循州一千六百一十四里。

北至吉州四百七十四里。

贡、赋:开元贡:白布,乾姜。元和贡:白布,蜜梅。

管县七:赣,南康,信丰,大庾,雩都,虔化,安远。

赣县,上。郭下。贡水西南自南康县来,章水东南自雩都县来,二水至州北合而为一通谓之赣水,因为县名。

南康县,上。东北至州八十里。西汉灌婴所置南壄县也,属豫章郡。献帝初平二年析南壄置南安县,晋太康五年改为南康。

信丰县,上。北至州一百九十五里。献帝初平二年分南壄立南安县,晋武帝改为南康。永淳元年析南康更南安,天宝元年改为信丰。

大庾县,上。东北至州二百二十里。南康记云:“前汉南越不宾,遣监军庾姓者讨之,筑城于此,因之为名。”隋以为镇,神龙初改镇为县。

雩都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七十里。汉初所置,因雩都水为名。

虔化县,上。西南至州四百七十六里。本汉赣县地,吴宝鼎三年初置新都,晋太康元年改为宁都,隋开皇十八年,改宁都为虔化。

安远县,上。西北至州五百二十里。梁大同中,于今县南七十里安远水南置安远县,隋开皇中废。贞元四年,刺史路应重奏分雩都县地置。

鲁城在今之曲阜。这座城市远在鲁国之前就有较多的文化史料。曲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史记•周本纪》)舜“作什器于寿丘”,“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均同上书)。但这些史料都是后人所记,既无当时文字,亦无实际遗迹。曲阜在商代也曾一度为王都,甲骨文“王入于奄”,奄就是曲阜。《后汉书》说鲁国为古奄国。而从历史上看,曲阜作为都城,最辉煌的要算春秋时期的鲁国了。鲁国重教化,僖公时修泮宫,《诗经•鲁颂》中的《泮水》篇,就是指此地。当时孔子(前551~前479)在鲁国讲学,弟子三千,学生来自秦、齐、楚、宋、陈、吴、晋诸国,可见是当时“天下”的教育中心了。

鲁国都城曲阜,其形状近乎扁方形,四周筑有城墙。南端城墙笔直,东、北、西三端弯曲,似是地形之故,城的四角略呈圆弧状。城周长达11771公里,其中东垣长2531公里,南垣长325公里,西垣长243公里,北垣长356公里。据《太平寰宇记》引《曲阜县志》:“古鲁城,春秋之时鲁国都也。其城凡有十二门。”这十二座门分别为“正南曰稷,左曰章,右曰雩;正北曰圭,左曰齐,右曰龙;正东曰建春,左曰始明,右曰鹿;正西曰史,右曰麦,归德,其左也,当时天下学者由是门入,故鲁人以此名之。”现在已发掘出十一座门。但在众多文献资料中,门的名称又有些不同,如《左传》、《吕氏春秋》、《史记》等书中,有南门、雩门、稷门、东门、鹿门、稚门、莱门、高门等。

鲁国都城的营建原则,“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今尚有残存城垣,这是都城的外郭。城的中部有鲁国的宫城,叫中城。据《春秋》记载,成公九年(前582)、定公六年(前504),都以中城为宫。今已发现在此有大量的建筑基址。整个基址高出地面达10米左右,周围有夯土城墙基址,墙基宽约4米。整个宫城范围甚大,东西约550米,南北约500米。

在宫城外,还发现有许多居住区和作坊遗址。从考古发掘知道,宫城四周,除今曲阜(明代所建)外,其他地方多处发掘到建筑基址。据记载,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将孔子故居改建为庙,岁时祭之,“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后来此处位置未曾更动过,只是历史上多有扩建,但“阙里坊”、“孔子故宅门”等尚在。从总的看,鲁国最重仪礼,故都城的营建,相对来说也最符合《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

古鲁国都城,在文献资料中多处有记述,如《诗经》、《尚书》、《左传》、《孟子》、《礼记》、《史记》、《汉书》等等,所谓“伯禽封鲁,建都曲阜”。《诗经•鲁颂》有“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字,为周室辅。’乃名鲁公,俾侯于东。”《尚书》中也说,“鲁侯伯禽宅曲阜。”伯禽是周公旦之子,在此封侯。而后来伯禽的次子炀公则在曲阜建都(据说在此之前封地在河南鲁山)。如此说来,鲁国都城的建成年代当在西周初年。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大量的文物资料,其中有西周早期及中、晚期之建筑遗址及文物多件。所以今之曲阜,确为西周初年所建之古城所在地。

  朝鲜半岛,即现在的朝鲜韩国

  新罗

  (公元前57年~935年) ,朝鲜半岛三国之一,从传疑时代开始,立国长达992年,是亚洲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公元503年始定国号为新罗。

  新罗最初由辰韩朴氏家族的朴赫居世居西干创建。660年和668年,新罗联合唐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670-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立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罗于6世纪初制定国号,取“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之意。(参见《三国史记》“卷四智证麻立干四年”条)新罗是日本最早这样称呼斯卢的,他们当时自然不会是这样认为的,但是1145年写成的《三国史记》这样诠释也是表明了作者是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

  朝鲜三国时期国家。初名徐罗伐,又名斯罗期卢。公元 4世纪由三韩的辰韩斯卢部所建,统治地区先在朝鲜半岛东南部,后扩至整个大同江以南地区。都城为金城(今庆州)。935年被高丽所灭。 公元前后,斯卢部落以金城为中心,联合六部组成部落联盟,酋长由朴、昔、金三氏担任。4世纪中叶起,朴、昔二姓不再担任首领,王位由金姓世袭,王权逐渐得到加强。4世纪末新罗经常受倭军侵扰。402年,高句丽驱逐倭军,将新罗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505年,新罗实行州、郡、县制。520年,颁布律令,始定有尊卑差别的百官服色,实施严格的身份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体制。528年,朝廷许可佛教传播,借佛法说教加强王朝的思想统治。532~562年,新罗先后统一本加耶(又称金官加耶,今金海地区)和大加耶(今高灵地区)弁韩人加耶部落,完全占有洛东江流域。为与高句丽争雄,新罗与百济结盟。于551年占领汉江上游地区。并于553年又攻占百济的汉江下游地区。遂乘势沿东海岸北上,将其势力一直伸延到今咸镜南道的利原地方。新罗的扩张招致高句丽和百济的不断进攻。新罗处境危急,吁请唐朝出兵干预。唐朝在新罗的配合下,于660年灭百济,再于 668年灭高句丽。百济、高句丽灭亡后,新罗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直到辽东则归唐朝管辖。至此,原三韩部落地域完全统一于新罗,并在北界略有扩展。

  新罗据有西海岸的仁川湾,便于直航中国。从 4世纪末起,新罗先后与中国的前秦、南齐、梁、北齐、陈、隋、唐通交,大力吸收中国文化。使用汉字并创造用汉字标音的“吏读文”。682年,新罗设立国学,读《论语》。《礼记》等书。包括僧侣在内的新罗留唐学生很多,其中学有所成者不少。慧超的《往五天竺传》、崔志远的《桂苑笔耕》,都是在中国流传久远的著作。 新罗早期有债奴,“息谷米于人,偿不满,庸为奴婢。”新罗的部曲县,是强制战俘等集中居住和从事特种劳役之处。“部曲民”实际上是一种被征服的部落奴隶。新罗的其他奴隶史载不详。5世纪后,铁器广泛使用,牛耕普及,禁止人殉。生产迅速发展。654年,新兴贵族掌权,实行一系列改革,把大量土地和牧场分给新兴贵族,实行采邑分封,后又曾实行禄邑制和丁田制。新罗后期,王族间因争夺王位,战乱频繁,民不堪命,纷纷起义。896年,赤裤军曾攻打到王都西部。在这一形势下,新罗王族弓裔、军官甄萱等也加入到起义军中,并攫取了领导权。900年,甄萱在完山州(今全州)建后百济, 901年,弓裔在松岳(今开城)建后高句丽,形成后三国分立的局面。918年,弓裔部将王建取代弓裔,创建高丽王朝,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朝鲜半岛为高丽王朝所统一。

  新罗历史

  历史学者传统上将新罗的历史分成三部分:早期(公元前57年-公元654年)中期(公元654-789年)和晚期(公元780-935年)。

  建国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公元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在金城(今韩国庆州)创建。新

  罗最初是辰韩的12个部落之一,共有6个村庄和6个家族,被称为斯卢六部。据说,赫居世居西干是从天上飞来的白马生下的蛋中出生的。赫居世居西干13岁的时候,新罗六个家族推举他为国王。赫居世居西干也被认为是目前朝鲜半岛常见的朴姓的祖先。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这一时期,可能有新罗政权的存在,但还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国家。金富轼这样写的原因可能是想将新罗的历史看上去比高句丽和百济的长。

  初期

  建国初期,新罗先后被朴氏、石氏(又叫昔氏)和金氏三大家族统治。到2世纪,新罗发展成朝鲜半岛西南的一个国家,对其周边的辰韩部落的影响也不断扩大。3世纪,新罗成为辰韩最强大的城邦国家。总共有四千多户,在辰韩各部中只有它在独立于马韩统治。

  公元250年,在新罗西边百济取替了马韩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新罗西南伽倻取代了弁韩。公元50年,在朝鲜半岛北部,高句丽已初具规模,并在313年南下朝鲜半岛中部后成为具很有威胁性的地区霸王。新罗与高句丽结盟对抗倭国、百济,新罗也曾经与倭国联姻。

  扩张和中央集权化

  公元356年, 金氏家族的奈勿尼师今继位后,开始世袭君主结束了新罗三大家族轮流掌权的局面。377年,新罗与中国和高句丽建交。

  4世纪后期, 由于新罗西有百济南有日本的包围,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不过当高句丽迁都到平壤并开始南扩后,427年新罗被迫和百济结盟。502年新罗与北魏通使,被北朝称为斯罗,南朝一般用倭国对它的称呼“新罗”。

  法兴王在位时期(514-540年),新罗已发展成为一个羽毛丰满的国家,以佛教为国教并有自己的年号。在伽椰与新罗的战争中,新罗吸收了伽倻。532年,新罗兼并金官伽倻;562年,吞并大伽倻,使疆土到达洛东江。

  真兴王在位时期(540-576年),新罗建立起了强大的军队。新罗帮百济将高句丽从汉江流域赶走后,553年又将这一战略要地从百济手里夺走结束了与百济120年盟友关系。真兴王在位期间还建立了花郎道。

  真德女王去世后,骨品制度的终止标志着新罗早期历史的结束和中期历史的开始。

  统一新罗

  7世纪,新罗开始与唐朝结盟。660年,武烈王联合唐朝灭亡百济。663年,唐朝在新罗设立了鸡林州都督府,以新罗王为“鸡林州都督”,世代承袭。668年,文武王联合唐朝灭亡高句丽。670年-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部分领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新罗中期的历史主要特点是君主权威的壮大。新罗对朝鲜半岛的统一使新罗君主财富增加,威望提高。在统一朝鲜半岛期间,新罗成功地镇压了几起贵族反叛,清除了对其中央集权最具威胁的贵族势力。统一后的新罗开始进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之后新罗进入鼎盛时期,农业、商业、手工业、艺术、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发展,同中国、日本等国家的贸易、文化往来十分密切。

  衰落与灭亡

  780年惠恭王死后,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暴乱事件,新罗由此走向衰落。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农民暴动频繁出现。沿海地区出现海盗侵扰日本等地(韩寇)。892年新罗王族建立后百济、901年建立后高句丽,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后高句丽武将王建夺取后高句丽政权,建立高丽王朝,于935年灭亡新罗,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黄龙府位于农安古城。周长3.5公里,尚存门址残迹七处。《辽史》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现),更名。”为辽军事重镇,设黄龙府都部署司,军事长官为兵马都部署。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对部下所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即指此处。

《十洲记》曰:炎洲南海中,万二千里。(《文选》卷五十九·碑文下、墓志·碑文下·王简栖《头陁寺碑文》:炎区九译,沙场一候。)

《十洲记》曰:炎州,在南海中,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状如狸,以铁椎锻其头,数十下乃死,张其口向风,须臾而起。(《艺文类聚》)

《十洲记》曰:南海中有炎洲,洲上有风生兽,形似狗,青色,状如狸。以铁椎锻其头数十下乃死。张口向风,须臾即起。(《太平御览》卷九·天部九·风)

《十洲记》曰:(炎洲)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曰:山可百里许,取其兽毛,绩以为布,名曰火浣布,国人衣服之,此布垢污,以水浣濯之,终日不洁净,以火烧布,两食久许出,其垢即去,白如雪。(《艺文类聚》)

《十洲记》曰: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崖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狸,张取之,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而此兽在火中,燃其毛不 ,斫刺不入,打之如皮囊,以铁椎锻其头数十下,乃死,以其口向风,须臾便活而起,以石上菖蒲塞其鼻,即死,取其脑,菊花服之,尽十斤,得寿五百岁。(《艺文类聚》)

《十洲记》曰: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岸九万里。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狸。张网取之,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而此兽在火中不燃。以铁椎锻其头十数下乃死,以其口向风,须臾便活而起,以石上菖蒲塞其鼻即死。取脑以菊花服之,尽十斤,得寿五百岁。又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兽,大始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二百许里,晦夜见山林,乃此兽光火照人。乃取其兽毛,绩以为布,名曰火浣布,国人服之。此布垢污,惟以火烧布两食许,出振之,其垢即去,洁白如雪。(《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八·火部一·火上)

鸟鼠同穴山向西南三百六十里的地方,叫做崦嵫山。山上多产丹木树,它的叶子很像楮树,果实却大如西瓜,皮是红色的,内里是黑色的,吃了这种树的果实,可以治疗瘅病,还可防御火灾。山向阳的南坡多产龟,背阴的北坡多产美玉。苕水发源于喧座山,向西流入于大海,水中生长着很多砥砺。孰湖生活在崦嵫山中,马身鸟翅,人面蛇尾,把人抱起来是它的爱好。山中生长着一种形体像鸮的鸟,人脸蜼身狗尾,名字就是它嚎叫的声音。它出现的地方就会大旱。

〔磔砺,磨刀石。郭璞注释:磨石也。精为砺。由此引申出磨厉。《墨子》中说:此皆磔砺其卒伍。《后汉书》的《冯衍传达室》中说:镇抚吏士,砥砺其节。《礼记·行》中说:砥厉谦隅。砥砺和砥历相通。

蜼,一种长尾猿。《尔雅·释兽》中说:蜼,昂鼻而长尾。昂,与昂通。郭璞注:蜼,似猕猴而大,黄黑色,尾长数尺。〕

总观西次四经山系的群山,自阴山以下,最后到崦嵫山,总共十九座山,蜿蜒三千六百八十里。对这些山中的神仙的祭祀礼仪,都用一白鸡作为祈祀品,以精选的稻米作成供品,放在白菅编织的席上。

以上所列的西,共西经之山之十七座,蜿蜒长达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远西是指西域之西,明代典籍里指的是德意志、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相关典籍记载:

一、《远西奇器图说》

该著作的作者是天主教耶稣会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原名约翰·施雷克(Johann Schreck),发行于1627年。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以中文介绍西方机械的专著。从此可以看出“远西”值得是德意志、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由于欧洲在中国所说的西域之西,故称为远西。

二、《新法算书》

文中写到“远西诸臣:罗雅谷、汤若望……”而两人分别是意大利和德意志传教士。由此可见,远西在明朝典籍里指的是德意志、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扩展资料

远西著名传教士

一、汤若望

汤若望继承了利氏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他还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缘起》等宗教著述。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西学东渐之中成就了一番不可磨灭的成绩。

二、利玛窦

利玛窦在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王应麟所撰《利子碑记》上说:“万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西泰,友辈数人,航海九万里,观光中国。”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罗雅谷

罗雅谷1593年出生于米兰,是一位地位崇高的法学家之子。在1614年加入耶稣会,并成功的完成了早期的学业,对于数学特别有天份。1617年,在罗马被贝拉明(Cardinal Bellarmino或是Saint Robert Bellarmine)枢机主教授任神父职之后,与44个伙伴一起前往远东地区传教。最早他待在果阿邦学习神学,后来待在澳门。1622年,当澳门被荷兰军队围攻时,他教导居民使用大炮,进而使该市解围。1624年随高一志进入中国,住在山西,学习语言与相关的在地知识。1631年,被传唤至北京历局与徐光启、汤若望、龙华民和邓玉函共事,协助改革中国历法,编修《崇祯历书》。

1638年逝世于北京,享年38岁。许多中国官员都有参加他的葬礼,他被葬于滕公栅栏。

-奇器图说

-利玛窦 (中国天主教开拓者)

-汤若望

虔州的古籍记载

虔州,南康。上。开元户三万二千八百三十七。乡五十七。元和户二万六千二百六十。乡五十七。孙权嘉禾五年,分庐陵立南部都尉,理雩都,晋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