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集帖是什么书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1收藏

金石集帖是什么书体,第1张

金石集帖是篆书书体。金是金文,是周朝的青铜器上的文字。是大篆,象形字,大小不一,像小孩的画。石是石鼓文,是秦朝留下来的,大篆与小篆之间的文字。集帖,刻帖的一种。指将一人的多件书法作品汇刻传拓成册的刻帖。所以金石集帖就是篆书书体。

 古人写的书法作品中,有种我们现代人很难临摹的地方,我们需要从他们的作品中参透他们的书法意境。欣赏古人的书法,学习古人的书法。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人写的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人写的书法作品欣赏

 古人写的书法作品1

 古人写的书法作品2

 古人写的书法作品3

 古人写的书法作品4

 书法约言

 文| 白蕉

 书法这个问题,讲起来倒也是一言难尽,因为它历史长、方面多、议论杂。在往年,因为一般的需要,朋友的怂恿,我曾经计划过为初学书法者编写《书法问题十讲》,可是人事草草,未能落笔,至今方能如愿。

 在准备研究书法之前,先必须弄明白什么叫书法书法二字的界说如何同时也因简单了解一下文字、书法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从历史上讲,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书法。文字的演进,大别为制作与书法。六书—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组织所归纳的基本原则。篆、隶、分、草、行、楷的递变,为书法之演进。制作方面的属于文字学,我们现在所谈的为书法。所谓书法,就是讲文字的构造、间架、行列、点画的法度。

 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字迹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相似,大部分是朱红色,也有小部分是黑色的,比较清晰。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赵鞅与卿大夫订立的文字条约,要求参加盟誓的人都效忠盟主,一致诛讨已被驱逐在外的敌对势力,不再扩充奴隶、土地、财产,不与敌人来往。

 我国的书法,从来便称为东方的一种美术。美术是属于情感的一种艺术,能动人美感,所以称为美术。原来我国的文字是从象形蜕化而来,其初是和绘画不分的。而且一个字的写法,繁简变化不同,有像其静态的;有像其动态的。这种符号,更确切地讲是一种简化了的美术图画,不正是美而富于情感的吗直到秦汉时代,书法的形式统一以后,绘画才成为独立的艺术。书法的结构、间架、行列、点画与所用的工具,虽然渐渐和绘画分了家,可是其中所包含的形象的美和情感的美,还是存在的。

 一般的人说起书法,总是说正、草、隶、篆,要知道这个次序,是排得与书体发展的历史不相符合的。我们现在研究书法,先得要把这一点弄清楚。

 虎符高三一四厘米,长八九厘米,相传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虎符”为古代帝王调动军队之信和物。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统兵将领以兵权,既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调动军队时,即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前往驻地。地方官吏或统兵将领两半虎符对合,验明无误,即应发兵。虎符盛行於战国、秦、汉。此件为秦代之物。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为秦之郡名,即今陕西高陵县。此件铜质,为秦始皇授予驻守阳陵将领之虎符。此件因年代已久,对合处生锈,现左右不能分开,整体形成一艺术品。伏虎卧地,昂首前视曲尾上翘。虎符字体谨严浑厚,风格端庄,笔法圆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第一,我们熟知我国造字的圣人是黄帝时的史官叫做仓颉,他始作书契-文字,以代替结绳(当然这绝不是他一个人所造得出的)。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变,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古文。到周宣王时的史官-史籀又作《大篆十五篇》,与仓颉的古文颇有出入,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大篆-这里所称的“作”,当然不是指创作,而是指史籀把当时流行的文字做了一番收集、整理和改良工作。那时他之所以做这种工作,大概是想整齐划一天下文字的缘故。可是那时不像现在,交通不便,不曾能够通行,而且平王东迁,诸侯力政,七国殊轨,文字乖舛。直到秦始皇打平六国,统一天下,令丞相李斯作《仓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中国的文字才告统一,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小篆。可见我国的文字,自从黄帝以后,直到战国末年、秦始皇时代,这些年间所通行的文字,只有篆书。虽统称为篆书,其中大别,还分为古文、大篆、小篆三种。

 第二,社会进化,人事方面也一天一天繁复起来,写篆书像描花一般,渐渐感到费事。秦始皇既统一天下,统一文字,官职的事,实在太多了,这时候有个姓程名邈的人,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之方圆,作隶书三千字,趋向简易,拿给秦始皇看,秦始皇便启用他为御史。但当时仅官司刑狱用之,其它方面还是应用小篆。直至汉朝和帝时,贾鲂撰《滂喜篇》,以仓颉为上篇,训纂为中篇,滂喜为下篇-世称三仓,都用隶书来写,隶法从此而广。为什么叫隶书呢原因是那时的人,因程邈所作的字是方便于徒隶的,所以叫做“隶书”;它的写法便捷,可以佐助篆书所不及,因此又叫做“佐书”;汉初萧何草律,以八体试学童,八体中隶书最切时用,所以选拔其特出的好手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因此汉人亦名隶书为“史书”。从篆到隶,这是我国书体上的一大改革。

 竹简《神乌傅》作于西汉成帝永始年间(公元前16—前13年),1993年在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汉墓出土。《神乌傅》的书体为草隶,内容是一篇基本完整的文学作品,它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生动而悲壮的故事。《神乌傅》的出土,引起了考古界和书法界的极大兴趣,它给我们展现了西汉晚期隶书的真实面貌。

 第三,章草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解散隶体,粗略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放,趋速急就,字字区别,实在是隶书之捷写,适应时代所需要,救隶书所不及的产物。其后百年,有杜度、崔瑗、崔实,是当时有名的精工章草的书家。到了后汉弘农张芝,因而转精其巧,面目又不同起来,即后世所称今草之祖,其草又为章草之捷。行书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作。魏初钟繇是他的弟子。讲到楷书,史称是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但这是说八分之祖,不是今日的正楷书。八分别于古隶,由于用笔有波势。今日的正楷书,在汉末已经成立,到魏晋这一个时期内,始集大成,而应用亦日广。所以书体在汉代变体最多。

 所以约言起来:“自仓颉以来,字凡三变。秦结三代之局,而下开两汉。三国结秦汉之局,而下开六朝。隋结六朝之局,而下开唐宋,遂成今日之体势。”

 我国书体的变迁系统表是:

 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白看出书体变迁的顺序与相互间的关系,应把世俗所说的次序恰恰颠倒过来才对。至于当时所用工具的变迁大势是:废刀用笔(注二),废竹用帛,废帛用纸。而促使书体变迁的动力,是社会的发展-因为人事日趋繁复而要求书法日务简便。

 书法在古代为六艺之一,本来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在汉代就有考试书法的制度。到了晋代、唐代,且有书学博士的专官,可见当时重视书法的一斑了。唐太宗酷嗜王羲之书,帝王书中,他是唐代首屈一指的。他常对朝臣说:“书虽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事,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明代项穆说:“资过乎学,每失颠狂;学过乎资,犹存规矩。资不可少,学乃居先。古人云:“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可见书法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常言道:“字无百日功”,这话不是成功的人说的,唐徐浩已认为是“悠悠之谈”。宋代苏东坡有二句诗:“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说胸中有学识,笔下自然不俗。可知在写字本身之外,还有别的有关联的重要事呢!

 现在我和诸位一起学习书法,姑且不谈篆、隶、分、草,因为我们先要讲实用。篆、隶、分、草或者放在后面作进一步研究的时候再讲。

 讲到正、行两种书体,晋朝人算是登峰造极了,尤其是王羲之,历来被推为书圣。唐、宋以来的书法大家,都是渊源于他。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凡求一种学问,我们都应记得古人有一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我往年常对及门诸弟子说:“假如你们欢喜我的字,就来学我,这便是没有志气。那么应该怎样才好呢简单地说,我看你们应当先寻着我的老师,你们来做我的同学,将来的成就,也许就会比我好。自然喽,路子怎么走法,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体会,指示给你们参考。”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诸位想吧:俗语有“青出于蓝”一句话,但是青出于蓝是何等事怎么可以说得如此容易呢!从来学习者就不见有青出于蓝的。譬如学颜真卿、柳公权的,有见到比颜、柳好的么学苏东坡、米襄阳的,有比苏、米好的么学赵松雪、董其昌的,有见到比赵、董好的么我们必须要明白其中道理。孔门弟子三千人,高足有七十二人,七十二人中,称为各得圣人之一体的有几位在书法方面讲,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也仅是各得右军的一体啊!所以假使你欢喜王字的话,就应得以欧、虞、褚、薛四家为老同学,你做小弟弟,他做老大哥,老大哥来提挈小弟弟。当然,一个人傲气不可有,志气是不可低的!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我人固然要取法乎上,但不能一蹴而就。书法讲实用,应当从楷正入手;学楷正应从隋唐人入手。为什么要从隋唐入手呢因为隋人的楷正已有定形,唐人写字是很讲法则的,有规矩准绳可循。我们学书,需要打根底、下苦功、用长力。譬如造高房子先要打深厚的地基,房子越高,地基越要深厚。所以先学楷正,正是“先学走,慢学跑”的一个当然道理,亦是一个普及的办法。前人用兵有“稳扎稳打”的一句话,写字也应如此,才不致失败。

 注一:隶书的名称,从来就很“混”,古人所谓的隶书,是说现今的楷书(王应麟说“自唐以前,皆谓楷字为隶。欧阳公《集古录》始误以八分为隶。”);现今的隶书,古人叫做“八分”。但“分”的名称,又没有精确的分辨。关于“隶”和“分”的辩论文字,除《佩文斋书画谱》所已著录之外,翁方纲有一篇专论,叫做《隶八分考》。其它如刘熙载的《艺槩》及包世臣、康有为等都曾经说到过这个问题,各有主张。包氏在《历下笔谈》中所言近是,简明可取,兹录于后:“秦程邈作隶书,汉人谓之今文。盖省篆之环曲,以为易直,世所传秦汉金石,凡笔近篆而体近真者,皆隶书也。及中郎变隶而作八分,八,背也,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魏晋以来,皆传中郎之法,则又以八分入隶,始成今真书之形。是以六朝至唐,皆称真书为隶。自唐人误以八分为数字,及宋并混分隶之名。窃谓大篆多取象形,体势错综;小篆就大篆减为整齐;隶就篆减为平直;分则从隶体而出以骏发;真又约分势而归于遒丽。相寻之故,端的可循。隶真虽未一体,而论结字,则隶书为分源,论用笔,则分为真本也。”

 注二:近代发现甲骨文字,在甲骨上漏刻的地方,发现朱书、墨书,证明书写的工具为毛笔。又铜器铭文亦是用毛笔先写而后刻,那么可见毛笔、墨已流传于三千年前。而鲁孔庙中的石砚,认为是孔子的遗物,亦不是不可信的了。

金石有古趣、书道贵天真出自《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出自孔子的言行录。它是在描述孔子雕刻金石的时候所说的,意思是说金石记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历史,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思和联想,而书法则是人类文化的象征和精髓,贵在展现出人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情感。

金石有古趣,指的是金石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在古代,金石铭刻是重要的历史记录方式,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都保存在金石上,成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金石的雕刻工艺也非常精湛,经过时光沉淀,金石文物更显得古朴典雅,给人以无尽遐思,故而说“金石有古趣”。

书道贵天真,指的是书法所蕴含的天然美感和真实情感。书法作为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书法作品既要有精湛的技巧,更要展现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情感,表现出艺术家的个性和风格,才可谓“贵在天真”。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的书法风格,成为中华文化艺术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金石和书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展现出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精神内涵。因此,金石有古趣书道贵天真的名句不仅仅是描述孔子的一种艺术追求,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与精髓之一。

 林再成是书法篆刻双修的青年艺术家,以不俗的成就印证了自身才情。再成197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朝鲜族,自幼酷爱金石书画。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员,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专职书法教师。我国当代知名书法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林再成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林再成书法欣赏

 林再成书法1

 林再成书法2

 林再成书法3

 林再成书法4

 林再成人物简介

 1970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苏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 艺委会委员,甘肃书法院艺术顾问,"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获得"2006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并荣获苏州市中青年书法家"十佳"称号。八届国展全国最高奖获得者。

 师从刘江、章祖安、王东龄、祝遂之和陈振濂诸教授,获益匪浅。"润秀"是他书法风格特征的最好概括,豪放之中不乏秀丽,粗犷而不失细腻,将二者结合最佳,方能称得上是成功之作。

 其篆刻以满白、细朱为主,工稳秀丽,流光溢彩。印风虽工稳,细微处见变化机巧,蕴藏匠心。因为有大量临摹汉印的功底,其印虽多平直,亦见高古神韵。

 林再成书法断想

 齐玉新

 前不久,一个收藏家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说"你寄给我的林再成绢本手卷是印刷品!"我一愣----怎么可能呢!他说"手写的怎么跟印刷的效果似的"我只好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你把手卷泡在水盆里,湮墨就不是印刷的。

 我与再成认识差不多有十年了,自八届国展看着他现场考试、获奖之后就觉得他好像在书坛上消失了一样。于是我很奇怪,大家都在折腾,他为啥没动静了

 去年夏天在苏州,因为"书法苏军"的采访我才真正知道了他这些年到底干嘛去了,才真正饱览了十年磨一剑之后的林再成书法艺术。原来,这十来年的时间,他就终日沉浸在书法的古代经典长河中默默地修炼着自己。在当下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七十年代的书法家能够耐得住寂寞,我几乎没有见过。面对他的作品中的技术含量与十 年前相比,只好用震惊两个字来表达了。

 在当代,搞书法显然是很幸运的。专业的书法院校教育、那么多的资料和资源(甚至有些古人都没见过)、发达的媒体、众多的国展平台资源,因此这也是一个少年成名的时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书法领域这些年被充分的体现出来了。

 可是,我一直认为尽管当代是一个青年优秀书法家辈出的时代,然而"早熟"却掩盖不了"青涩",这也是当代书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技术不过关!很多书法家依仗自己的才气逼人,创作全凭才情,作品自然激情充溢、潇洒纵横,可是如果用一生的时间去考量一个书法家的时候,才情、才气总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慢慢褪去。有人说,老了,拼的是学养和功力。功力是什么是技!

 "技近乎道"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在锤炼技术的寂寞之路上,再成埋头去做了,这是一个书法家难能可贵的清醒认识。或许有人说,书法是艺术,是抒发心性的艺术形式。可是,技术不过关,如何才能更好、更准确、更自由的承载一个艺术家的情绪和思想呢在这一点上,再成对于技术的锤炼是非常聪明和理智的,也只有这样,才有他的爆发。

 再成是一位以行草书创作为主的书法家,尽管我们所能见到的作品基本都是行草书,可书路却非常宽。比如,他的大字行草书取法宋代诸家,尤以米芾为主,用笔雄强泼辣,线条粗壮挺拔,颇有"刷"字之神采,观之深有汪洋恣肆之感,酣畅淋漓。大字难做,很多人做大字用笔却有粗糙之病,虽则有气势,却失之荒率,不见笔墨。再成的大字行草书在用笔上十分讲究,点画精微,起承转合拿捏准确,足见其精湛的用笔技术。大字难做,而能做到气势与精到则非常之难,很多人也只好取神舍貌,这个,包括古代书家中也不鲜见。

 如果通览再成的小字行草书,你会惊讶于他对几种风格的驾驭能力。比如,他能做米家风格的小字行书,用笔提按变化很大,铺毫痛快而又于细腻处纤毫毕现,可谓风樯阵马、开合有度;他还能写一手沉静圆融的元代赵孟頫风格的小行书,只见笔毫在宣纸上婉转回环,一派萧散的松雪味儿魏晋风度溢于纸上;当你见到他的另一种小行书的时候,又会惊叹于那种规整谨严的法度在笔尖下快速的流淌,一点一画之间腕下自然生发出康里子山的神韵。

 我曾经纳闷好几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行书,林再成是怎么在手下生成的他说,一个是技术的熟练和扎实;一个是对于古人经典的深刻理解。我想,能够清晰地分开不同的风格和"技术参数",上述两点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

 作为一个书法家,是需要有自己的艺术主见的,最可怕的是随波逐流,终将会淹没在时代的长河中;最可贵的是有一个清醒的思路,能够深入的去挖掘被别人忽略的盲点。在当代魏晋书风笼罩的创作格局下,林再成十年如一日的瞄准宋元书风,去锤炼自己的技术、去与古人做着心手双畅的技术融合,最终他不与人同。

 学米者不乏其人,而能沉浸在米芾的手札中,从中提炼自己的技术语言,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再成的聪明之处。潜心赵孟頫的书法,这又何尝不是对魏晋书风的另外一条通道呢!而涉足康里子山并由此融合成为自己的一个艺术语言,这难道仅仅是独辟蹊径吗我想,这或许又是再成对于古典经典深刻理解与发现的体现。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第一个发现道路的人就成了领路者,后面的人就成了随从。

 前些天,我曾经和一个刚学书法的人讲----其实书法很简单,一是你能够控制住毛笔,正确、合理的使用它;二是你脑子里面要有东西。于是,用你的手准确的表现出来,你就是书法家了。说起来很简单,真正能做到了,那就是"心手双畅"了。

 一个书法家,,需要一辈子做临摹古人经典书法的事情,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反复锤炼技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无非就是----不断地训练手的技术,不断地强化对古人书法的记忆过程。卖油翁那两下子就是技术,而他的那两下子难道不是表演艺术吗他最终道出了真谛"唯技熟耳"!作为书法艺术,我们的情绪、心性、思想、审美最终还是要通过笔墨线条来传达出来,没有精熟、准确的技术表现手段,一切又都是空的。

 难怪有人以为林再成的字象印刷的,这是因为他的技术太高妙了,以至于每一个点画、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用笔动作都非常严谨、精熟,他的用笔技术已经完全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手工书写,而只有如此,他才能正确、准确的来用毛笔、用线条传达他的审美追求。所谓艺术中的"无意于佳",应该理解成是建立在技法纯熟基础上的率意和自然流露。

 面对林再成的书法,我坚持认为,他对于技法的锤炼最终决定他会不断超越他人并超越自己的今天;他对技法的锤炼,也最终决定他的作品会不断趋于完美。一件艺术品,也只有近乎完美的技法,才能决定他的艺术品质。没有绝妙技法的艺术品都不是好的艺术品,如同没有技术含量的书法作品一样----绝对不是高级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技术,包含了用笔、结构和章法,现 在,林再成完成了技术的熔铸,那么,技近乎道就在他的眼前!

 篆书可以说是一种最古老但又最年轻的书法,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且顽强地根植于象形,并未简单地仅用声音符号来做文字记录。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篆书书法作品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篆书书法作品欣赏

 篆书书法作品欣赏1

 篆书书法作品欣赏2

 篆书书法作品欣赏3

 篆书书法作品欣赏4

 篆书书法作品欣赏5

 篆书风格演变史

 篆书可以说是一种最古老但又最年轻的书法,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且顽强地根植于象形,并未简单地仅用声音符号来做文字记录。象形文字本身即有造型的要求,所以中国文字一开始就是美术家的工作,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这种象形文字就被称为篆书,甲骨文保留有非常明显的象形痕迹,笔划加减比较随意,因此还不能认为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此后的金文或称钟鼎铭文即青铜器上的铭文还有石鼓文一起合称为大篆,文字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强,字形及章法更趋规整,词汇增多,故可以有长篇铭文。直至秦朝一统天下后,李斯推行“书同文”,并彻底规范了篆书的写法,世称小篆,这是完全成熟的文字,将篆书的曲折象形笔划横向拉直,其实就是隶书(当然实际情形会复杂一些,如隶变,与篆书同时存在于民间,文物证据有战国时的帛书及竹简等),隶书再进一步去除修饰性的笔划就是楷书了,在香港台湾等地称为繁体字,2千多年来文字结构并未再发生明显改变。因此,篆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鼻祖,故碑额的题词或册页的封面题词,古人都习惯用篆书,以示庄重;而真行草等书法作品是绝不能用篆书落边款的。因此,篆书有万佛朝宗的说法,说他最古老是毫无疑义的。也正因为这种老祖宗的地位,也使篆书固步自封;同时,篆书从甲骨文开始,金文、石鼓文、泰山刻石等,都是官方政治或宗教性的文宣工具,需要一定的装饰性,甚至于追求繁复华丽的效果,如春秋战国时楚地的鸟篆,因此,篆书从一开始就不讲究书写性,故在秦帝国灭亡后,篆书就主要存在于碑额或册页等的题词及印章、瓦当等用具上。直到晚清邓石如改变了近千年的作篆方法,开启了篆书的书写性革命,充分运用毛笔的特长来表现篆书的笔意,使书写上的提按、起笔收笔的笔触意态更加富于变化,在结构上也打破了过去那种陈陈相因的固定模式,影响所及,蔚为风气。此后篆书名家辈出,使篆书一跃而成为与真行草并驾齐驱的书法艺术,故从笔墨书法的角度而言,在诸书体中,篆书的确是最年轻的书法艺术,自邓石如始距今才200余年,也正因年轻,从而显示出勃勃生机。

 一、甲骨文:

 甲骨文(商朝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是商朝的文字,距今约3000-4000年,,《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代是非常迷信的一个朝代,大到国家战争,小到今天会不会下雨,还有诸如做梦、出行等都要先进行占卜,占卜的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如牛的肩胛骨等,然后由卜官将卜辞刻在甲骨上,因此,甲骨文是用刀刻的。这一点很重要,在欣赏甲骨文篆书书法作品时,是否具刀味是其品鉴要素之一。

 甲骨文应该说是一种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文字系统,还保留有大量的象形成分,故在笔划方面增减会有些随意,仍存有较多的假借通用字。故在欣赏甲骨文书法创作时会发现难有较长的诗文创作,除非自己造字。

 甲骨文有时归入大篆,有时又另列为古文。

 二、金文:金文与石鼓文等属大篆,以区别于秦之“小篆”。这种文字盛行于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现在可看到的金文主要为青铜器如钟和鼎上的铭文,古称青铜为金,故又称“钟鼎文”,或称“吉金文”、“款识文”。金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了,字形及结构均较稳定,固可以有长篇铭文。金文大部分都是先刻在母范上然后翻铸而成的,而在母范上的字是否先用笔书写再刻,古学者认为先秦无笔墨,故是直接用刀刻在母范上的,但现代有学者根据出土文物认为亦有可能是先写再刻的。母范一般都是陶土,故即使用刀直接刻上去亦可以表现出一定的书写性。经过高温翻铸,字形笔划应该有较大的变形,再加上印拓,我们今天能用来临摩的拓片,其笔划变形就更大了。因此,我们在理解古意时,应当首重在意,而不必拘泥于其形,过分强调金石味或所谓古拙之笔触,恐怕会失去古人力求雅正之古意,毕竟钟鼎均为十分庄重的贵族器物,其铭文自然要用十分儒雅的官方正体。已有出土文物证实先秦早有笔墨存在,如战国时的竹简帛书等,故大篆这种文字系统在当时亦有雅俗正野之分,如钟鼎铭文中的金文即应为大篆之官方正体文字,而竹简帛书等文字则更为简省称为“古隶”或“篆隶”、“隶变”等,则应该是民间的俗体。故此,若将金文这种正体大篆写成狂野朴拙是不合古意的。若于篆书中求野求拙,似以“古隶”“隶变”中求之为妥。虽然散氏盘有草篆之称,然也只是行笔较熟练较快,且因铭文字数较多而受限于书写面积故排布呈乱石铺路状,绝非率性之草。其笔划厚实粗犷,其实是翻铸的效果,实际书写于母范之字体应该会纤秀许多。

 三、石鼓文:

 为先秦战国时刻于石鼓的文字,距今约2300年,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学《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石鼓文真正面貌还是比较儒雅而方正的,后世诸大家中习石鼓文最著名的是吴昌硕,不过吴昌硕的篆书风格与石鼓文还是相差较远的,倒是王福庵与杨沂孙接近古意一些,尤其是王福庵。

 石鼓文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其为小篆之祖,而且是碑刻之祖,碑刻与金文之异在于碑刻是先用笔墨书写而后刻的,故可以透过刀锋看到笔锋,对于古人的用笔方法尚有可资因循之迹。如果不从石鼓文入手,学金文可谓是不得其门而入的。而学小篆如不习石鼓文,显然无从体会古意。

 四、秦小篆

 秦小篆应该说是战国时秦国的官方书体,在先秦战国时,各国家或地域在篆书书体上应该是存在着较大差异,故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主导对全国的文字进行了一次规范化,在秦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文字系统,沿用至今,近3000年未发生多少改变,可以想见其文字系统之成熟与稳定,这种成熟是我们中华文化赖以传承的基础,所以小篆的文化意义不可低估,我们今人习篆其意义不仅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已经上升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她具有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意义,虽然汉民族的政权几经易手,但籍着这些文化符号,汉民族的士大夫们总会不时地拉起复古的旗帜,对篆书进行正本清源,从而聚集民族之魂。如元朝吾丘衍、赵孟府的复古和清末的金石碑学的复兴等。

 秦小篆是政府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行的书体,历史文化的丰功伟绩自不在话下,但于艺术角度而言,则如后世的馆阁体与现在的印刷体,形式的绝对统一,抹杀了个性,也就抹杀了这种艺术形式的创新能力,故篆书这门书法艺术于秦小篆后即可谓是进入了一个漫漫长夜。其间偶有如李阳冰等篆书高手,但其小篆书体仍未脱离铁线篆、玉筋篆的樊篱。

 五、汉篆及元代吾赵篆书复古崇汉:

 元代吾丘衍、赵孟府倡导复古,并身体力行倡写汉篆,汉篆的特点是较方正,相较于秦篆结体要扁,而且方笔较多,这应该是受到隶书结体的影响所致,最典型者如三国时期的天发神CHENG碑,以隶笔作篆,笔划方折厚重,直线收笔处成悬针状,后人称之为悬针篆。历来书家对此碑评价甚高,影响深远。不过一些题额可能也是受到章法排布的影响,必须作扁作方。但汉篆仅限于一些碑额、汉印、铜镜、钱币、瓦当等片言只语,如雪泥鸿爪,终难以与隶行楷草诸体比肩。不过从小篆书体正本清源而言,崇汉是复古正体的主要内容。故汉篆自元朝吾丘衍、赵孟府等力倡后,逐渐受到追捧和重视。

 尤其是吾丘衍之《三十五举》,虽为印学理论之鼻祖,其实也涉及篆书的正体意识,如第一举谓:“科斗(蝌蚪)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上古无笔,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形,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这种散论形式虽不成系统,但其所举体例亦寓意颇深,此举开宗明义即直指古代的字也是笔墨自然写成,并非“巧画形状”,紧接着第二举即提出“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书即古人平常字,历代更变,遂见其异耳。”他认为后世所能见到的篆书实为古人平常所书写的字体,自然会有书写性,不可能如后世的蝌蚪文、铁线篆这般难写。故他在多举中强调书贵自然的思想,这个“平常字”的观点很重要,影响十分深远。一方面,有的人受此启发而努力去改进书写工具,如制作平头笔使之易于写出匀圆的“篆”书笔画;另一方面也有人从“平常字”书写的角度理解篆书,干脆撇开匀圆的线条,直接用书写行草的笔墨写篆,如明代赵宦光的草篆即是。除“平常字”之外,《三十五举》也明确提出篆书以方正为佳,如“十八举”云: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七举”:篆法匾者最好,谓之蜾匾,石鼓文是也。这个扁者其实也是方正之意,如石鼓文。故吾衍所提出的篆书正体,应有以上两方面的概念,即“平常字”与“方正”,“平常字”指书贵自然强调笔墨书写的自然性;而“方正”是指篆书结体以方正为正体。后来篆书的发展正好映证了吾衍的复古思想。

 六、明代赵宦光的草篆

 对于篆书书写范式的局限性其实历代都不乏有识之士,也有人尝试变革和创新,如将篆书之“引”发扬之,结果状如道符;而明代赵宦光为饱学之士,他以草书笔意入篆,以“草篆”自成一家,并有可观者,亦属难得。现代也有学者开始重视赵宦光的草篆,认为赵才是将笔墨提按引入篆书的首倡者。不过,如前所述,小篆其实是一种正体文字,雅正还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赵宦光的草篆的确过于率性有失古意,故广为后世所诟病,也许此可解释其书道之不昌。但赵宦光的这种将篆书作为“平常字”的尝试仍是有意义的。

 赵宦光草篆

 七、邓石如对篆书的再造之功

 到清末,邓石如秉承汉篆,以隶笔入篆,既使篆书有了“平常字”的书写性,又很好地保持了篆书正体的雅正,遂一改千年来铁线、玉箸等“描篆”而成为“写篆”,真正使篆书变成一种适合笔墨特性的书体,从而开创了篆书的新时代,正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分第六》中曰:“完白山人出,尽收古今之长,而结胎成形,于汉篆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后有作者,莫之与京矣!完白山人之得处在以隶笔为篆……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僮,仅解操笔,皆能为篆”, “康氏所言极是,清人于小篆笔法的解放,使那种近于图案摹写的描头画脚变为提按使转、从容不迫、笔情墨趣自由挥洒的书写。小篆创作也进入到如也、舒也、散也、著也等‘把笔抵锋,肇乎本性’的更为自如的书写状态”(李庶民《斯翁之后直至当代——展览机制下的小篆创作》)这个正是吾衍所倡的“平常字”的复古思想。邓石如是否受到过吾衍《三十五举》的影响,我们无法考证,不过《三十五举》为印学必读之书,邓作为篆刻大师,不可能无所闻。另一方面邓石如时代已可以看到许多汉篆如《天发神CHEN碑》等拓本,邓石如对此碑有过精研。故其对古人用笔的认识远比吾衍他们深刻和丰富。

 至此,小篆终于走下了贵族的神坛,而开始与真行草隶等书体并驾齐驱,展现出勃勃生机。此后晚清篆书大家辈出,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徐三庚等各有特色,各擅其长。现代之王福厂、吴昌硕、萧退庵及其弟子邓散木等诸大家又继起领一段风骚,余绪蔓延,方兴未艾。基本都遵循了“平常字”与“方正”的正体思想。

 八、当代小篆的创作

 兹引李庶民先生《斯翁之后直至当代——展览机制下的小篆创作》一文所评,“展览中的小篆作品除了少数取法秦诏版、简牍者外,绝大多数是取资玉箸篆、铁线篆等纯篆引笔法与取资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等融汇隶书、魏碑笔法的清人篆书两大类型。前者以《峄山》《会稽》诸刻石以及李阳冰《三坟记》《般若台记》《谦卦铭》为取法范本,以金枝秀华、玉钿错彩为尚,表现此类小篆婉转华滋、劲健清爽、舒卷流畅、摇曳多姿的审美风情。极端者甚至有取法传为瞿令问《峿台铭》一类铁线篆者,以纤如发丝的用笔、细如悬针的线条、端严工稳的结字,营造一种精工极能之美。然而,由于今日书坛大多数作者对古文字不甚了解,学识修养不及前辈书家,故此类“工笔”小篆的创作主要在展示书写者的功夫。相对而言,玉箸、铁线之类的小篆用笔比较单一,驾驭以中锋平动用笔为主。作者只要有较好的指腕运转技巧,耐得住性子、沉得住心,便能写出匀整、对称、婉转、纤细的字形来,再以字数较多的书写内容,配置以色纸、拼贴、装饰等外在形式,便容易讨巧。当然其中也有高手,在平动用笔中不动声色地隐现出提按的律动、疾徐的气息及墨色的韵味、线条的肌理等,使此类小篆在含蓄蕴藉、简静匀衡中有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内涵。再一类取法清代篆书者,隶书与魏碑笔法的融入极大地方便了用笔起、收、行、转的运动过程,将作者从工整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表达书家的性情禀赋、意绪感悟。”“以隶、楷等笔法入小篆,可以将那种原本匀整纤细的线条外轮廓丰富化,使小篆的点线更好地表现笔势、笔意、笔趣,强化点线的弹性、力度、质感,提高点线的节奏、韵律。作者可以把更多的情感与禀赋融入到小篆的创作中,更好地实现大众文化背景下通俗艺术所传达的审美时尚。虽然因学养的不足乃至对表面形式的矫情、制作装饰的伪饰,导致其格调、品味、境界已无法与前贤相比拟,无可奈何地步入矮化期,难以再有个人风格美建树而能开宗立派的大家出现,但毕竟这是一种与时尚同步的主动选择。”

 此两大类大致可况目前之小篆的创作,而对于大篆创作,其情形相对比较复杂,前人金文作品大多为集字创作,故难有长篇之作,而现代大篆作品时见有长篇大作,此应得益于现代金石考古之成就,已有足够多词汇可供选用,但也可能存在造字的问题。强调古拙、金石气韵、象形意趣等为大篆创作的基调,但强调过甚则不免流于乡鄙俗野,有失金文之雅正,特别是象形,若追求过之,则几成画符矣。而且,自晚清篆书变法以来,篆书之墨韵越来越被学界及大众所接受,故大篆的创作仍应回归到在骨与肉的对立与统一中建立自己的风格。

收藏不要因为某个书画家或者别的艺术家出名了就去收购,更不要去收购已经炒得很高的书画等艺术品(就像炒得很高的庄家股、绿鸡蛋、野生甲鱼······);也不要因为某个艺术家还不出名,就不收藏他的艺术品,甚至艺术价值高的也不收购。只要是真正有价值,有特色的书画等艺术品都值得收购。因为许多艺术家起初不出名,他的书画等却已经很好,很有特色了,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但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比方八大山人······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等都是逝世了书画才被重视和发掘出来,而且他们当时什么都不是,什么身份也没有;后来人们趋之如骛,欲购而不可得。所以说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艺术品,在作者尚未出名,且作品价格非常低廉时购买,成本低,升值潜力大,收藏它们能保证一本万利,收藏者何乐而不为呢???假若只是收购贵的,即使身家亿万又能收购多少呢? 即使收购得起,能确保升值吗?更甚者,像股票一样,到了低谷时期,还可能贬值!!!如果说价格,倘若只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个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也曾经有人说我废话!除非你懒,光想吃现成的,不学无术。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即使是恒定不变的,给你鱼就好,你知道是好鱼坏鱼,还是有毒的鱼呢?给你渔,学会了,自己会捕鱼多好!管他好鱼坏鱼毒鱼!你都能分辨!

 古诗文一直以来便是人们喜欢用来书法创作的文本。那么古诗文下的书法到底有什么艺术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诗文优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诗文优秀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文优秀书法作品1

 古诗文优秀书法作品2

 古诗文优秀书法作品3

 古诗文优秀书法作品4

 书法创作中最常见的5大错误

 1、内容不适、文意不宜

 创作时不注意选书切合主题的诗文。例如,参加国庆节的书展,写的是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如,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书展,写的是王维的《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显然不合时宜,文不对题。还有在写完诗词正文后,行款时采用“顿首”一词,这是并末真懂“顿首”含义所致。再有,行款时“节录”、“节选”、“节抄”与“某某某书”前后并用,亦显得重复。又有,在写完正文后,落穷款,署名时却有“并记”、“并识”字样,没有任何说明、注释文字,“记”啥“识”甚另外,许多作品并无磅礴气势,未见墨色淋漓,却强说“一挥”、“挥汗”,也有矫情和失实之感。

 2、形式主义

 作品要张挂起来供人审视,形式确实很重要,但采用何种形式,必须合情入理,犯形式主义毛病的作品大致有如下几种:

 (1)小字大篇幅。密密麻麻的小字贯穿整张六尺、八尺宣纸,读一行都非常困难,何况全篇。

 (2)大字小篇幅。寥寥数字,疾行于短程的纸面上,兀立在狭小的尺牍间,极不协调。

 (3)狂草分段写。狂草一首诗,一段文,却切分为多块小纸组合成幅,无异于自断气息,自设障碍。

 (4)多色拼贴。将几种色宣拼成一纸,然后书写,或在不同色宣上各书一纸,合为一幅。制作感太强。

 (5)多体杂写。一件作品兼有多种书体,表现欲昭然,往往不谐和而显杂乱。

 (6)盲目铃印。有的写巨幅字,无大印章,用小印章叠加排列成大印形状或装饰条块,有的写长卷,册页或小幅字,字里行间到处盖章,均无道理。

 (7)不恰当的做旧打蜡。用国画颜料,洗笔水、茶水、巩水、盐水之类将新纸染旧以求古色;也有在纸上打蜡使墨道粗涩斑驳以求“金石气”,还有先用排刷画出竹木简形状的色道再写简书,在纸下垫带有纹路肌理的木板、纸板、泡沫塑料板以求墨道飞白…如若不适,弄巧反而成拙。

 3、文字错误

 这表现在四个方面:

 (1)草法不当。不谙草法,想当然减省点画,任笔涂抹,不可识读。

 (2)繁简并用。一件作品兼用繁体、简体字,记得起就繁,记不起就简,毫无规范意识。

 (3)写错字别字。有的是繁体字,异体字和多义字的误用,如茶“几”写成几何之“几”;“皇后”写成前后之“後”;搅“和”写成和平之“龢”;意我之“余”写成多余之“余”;千万“里”写成里外之“里”;说话之“云”写成云雾之“云”;书“卷”写成卷动之“卷”;头“发”写成发展之“发”;不相“干”写成干部之“干”……有的是错写繁体字,“阔”字门里门外都有“水”;“忧”字体内体外皆有“心”……有的是画蛇添足,“华”、“神”一类以长竖结尾的字和“海”,“难”一类草体字习惯性地多加一点。

 (4)落字缺句。

 4、摆字抄书

 大致有四种情况。

 (1)依赖格子写字,或画格,或叠格,离开格子就难以成行谋篇。长此下去,削弱了大局观和应变力,抑制了灵性和才情。

 (2)查字拼凑,从大字典或不同碑帖中查找所需的范字,凑成一篇,写就一文,纸上各行其是,形离神散。

 (3)拘泥于一画一字,一笔一笔地凑,一字一字地摆,点画间少关联,字与宇无呼应,气息不通。

 (4)打破书写顺序,不按传统书写方法自上而下、自右至左顺序书写,而是在打好格子的纸上用铅笔写好字样,从上部开始,一格一格地充填,整体下移;或事先叠好格子,从左到右横写,自上而下行复一行……如此书写,看不到字间的前后呼应,书卷气荡然无存,墨色变化也毫无道理。

 5、滥用工具

 最多见的有四种错误类型:

 (1)小笔写大字,或点画细弱,线条绵软;或鼓弩为力、抛筋露骨。

 (2)生宣写正书,点线过于渗洇,时有墨猪,满纸疙瘩。

 (3)熟纸写大草,线条飘浮,墨色焦燥。

 (4)墨中加水多,水多必渗洇,渗洇行笔必快,快则草率,结字不成形,点画不精到,且墨淡伤神。

金石集帖是什么书体

金石集帖是篆书书体。金是金文,是周朝的青铜器上的文字。是大篆,象形字,大小不一,像小孩的画。石是石鼓文,是秦朝留下来的,大篆与小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