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学的历史沿革
经历了千百年临床实践证明,以及历代藏医大师潜心钻研和经验总结,形成了疗效确切、独立完整的藏医药学体系。其中藏药学是藏医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疾病是消化不良,最原始的药是开水,最初的医疗者是拉苍巴”这说明了藏医学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从药学实践中开始的,虽然在以后的整个医学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实践内容的侧重点,但是医学和药学的理论及实践方法是同一个根源。
其中藏药学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藏族人民开始在雪域高原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就逐步学会了一些食物的医药性能,在医药的朦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有毒就有药”的道理,这就是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因中毒而导致某些病痛,从而发现药物的过程,这是药物知识的积累过程。
最早的医学著作《医学大典》和《无畏的武器》,由于早已遗佚,无从查考,但其中必然有药物方面的内容,当无疑问。现存最古的医著,公元八世纪上半叶成书 的《月王药珍》中,已经载有药物780种,其中植物药占一半以以,达440多种(占56。4%),动物药260多种(占33。3%),其余80种(占 10。2%)是矿物药。书中所载的药物,主要是结合疾病来论述的,也有一些专章专门讨论如五灵脂、硫磺以及粉剂、膏剂、汤剂等各种制剂及具体药物,也曾偶尔提到一点带理论的东西。但总地说来,当时的药物学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同一世纪下半叶的《四部医典》既是藏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作品,又是在藏药学方面打下坚实基础的经典著作。书中提到的药名,在1000种以上,对许多药物的来 源、质地、贵重珍宝药、石类药、土类药、木类药、精华类药、湿生常用的药物。这部古典著作还把药物按其治病的作用分成十七类,即治热性病药、治赤巴病药、 治血病药、治瘟疫热性培根病药、治隆病药、治寒性培根病药、治黄水病药、治虫病药、治腹泄药、治尿病药、催吐药、下泻药等。
在吐蕃王朝崩溃之后,西藏地区处在割据的混乱状态,此时,由古天竺输入一些医学,主要是寿命吠陀医学的“八支”,一些药学专著也相继出现。主要的代表作有《甘露精义八支密诀》、《药诊八支》、《甘露八部》、《草药大全》等等,其中药物的分类法大致仍然与〈四部医典〉的相差不远,只是在 内容方面做了一些充实。
此后的四个世纪,各个学派不仅在医学临床方面出现繁荣的景象,在藏药上更显出争鸣的重要意义。南方学派在用药习惯上善用清凉性药物,对药物的形态特征、 生活环境比较注意,他们还绘制了不少药物的形态挂图,对药方的配制,也提出不少意见。其代表著作如《千万个舍利》、《祖先口述》虽然不是药学专著,但其中有关药物的内容,都有独至的见解,尤其是后一部书,至今仍被藏医学家所推崇。北方学派则善于应用温热性药物,这与当地高原环境有关。这一派同样也绘有不少药物挂图,尤其是伦汀堆孜久美在绘图的技术方面,更为后世所推崇,成为其后成套系列的医学挂图的蓝本。他们还有不少有关药物方面的作品,如《珍宝图鉴》、《药方秘要》等。
十七世纪以后,藏药由于理论和经验的不断积累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方面表现为彩色医药挂图的完成,其中药物学的内容十分丰富,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有些足以为鉴定药物之品种的依据;另一方面则是十九世纪问世的《晶珠本草》的著成。它可以说是集藏药学的大成,在藏药学发展史上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其所载的药物,共分十三类,二千二百九十四种。它对于统一药名、订正谬误、鉴别品种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理论性的问题,与每一种药物互相结合,使之具体化,使后世有所遵循,成为藏药学史上的重要典籍。
《全科医生临床操作技能训练》
内容很详细,不仅是医学生,作为一个全科医生,也需要这样一本书。
实体书价格 58 元,电子书价格 406 元,现在仅需 12 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去购买)
本书亮点:加强了临床操作示例或示意图的运用,以实现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全科医生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第二版)》作为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主要用于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学研究生的培训,也可用于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旨在提高全科医生的日常诊疗能力,培养全科医生综合运用全科医学“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人文关怀的服务技巧以及基本临床操作技能,提供优质便捷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急诊医学》
急诊科必备书籍,从基础知识到病例到诊断治疗等,非常的实用!
实体书 95 元,电子书57元,现在仅需17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去购买)
《急诊医学》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教材共分七篇,包括:总论、重症篇、急症篇、急病篇、中毒和理化损伤、创伤篇、技能篇。后附录急诊危重病情判断和评分、急诊常用实验室检查参考值、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测项目危急值、常用急救药物。
《核医学》
实体书 68 元,电子书 41 元,现在仅需 12 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去购买)
本教材除了注重核医学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及核医学在各系统的临床应用外,还注意介绍核医学近年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的前沿领域,突出学科的特色和学科发展方向,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预防医学》
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际案例相结合。
实体书 53 元,电子书 32 元,现在仅需 96 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去购买)
本书亮点:尽可能地采用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数据和成果,更好地反映预防医学的前沿动态。
本教材打破原有传统性预防医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分割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案例相结合的编写模式,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更注重培养临床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注重构建预防医学科学体系,加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与结合,使学生自觉地在临床工作中树立大卫生和大预防为主的思想,掌握"三级预防"策略,更好地为促进健康服务。
《精神病学》
实体书价格 45 元,电子书价格 23 元,现在仅需 69 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去购买)
《精神病学》共13章,力图精练实用。凡是精神病学本科教材以及其他专业参考书中已经详细介绍的内容,《精神病学》主要作为知识点进行引用。也就是说,《精神病学》主要作为住院医师的培训教材使用,重在培养临床思路和实际操作技能,以知识的运用为主,学习新知识为辅。因此,《精神病学》的知识点仅作为基本参考资料,需要深、广的相关知识的读者,建议参阅其他教材、参考书和文献。
《眼科学》
内容翔实、逻辑性强,适合眼科入门者学习,或者眼科基本知识的复习。
实体书 120 元,电子书 72 元,现在仅需 216 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去购买)
《眼科学》内容精练、概念准确、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图文并茂,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对临床工作也能起到指导和参考作用。同时,本版教材适应眼科学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注重知识更新,介绍了近年来已成共识的重要进展。
《神经病学》
内容非常新颖,与临床结合的部分比较多,实用。
实体书 68 元,电子书 41 元,现在仅需 12 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去购买)
本教材旨在推动医学教育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毕业后各级医学人才培养的工作。在神经内科住院医师3年的规范化培训中,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了解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和临床路径,基本掌握神经内科门、急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成为一名合格的住院医师。
《医患沟通技能训练》
医患沟通是个大问题,需要正确的方式和方法。
实体书 40 元,电子书 20 元,现在仅需 6 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去购买)
《医患沟通技能训练》的编 写从医患沟通的实际出发,精选了许多案例,指出医 患沟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解析让住院医师知晓 医患沟通中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及这么做的原因,涉 及法律规定的还专门列出相关法规的具体条文,强调依法执业。
首先什么是藏药?在藏药理论指导下所使用形成的药物就叫藏药。藏医药理论和中医药理论有什么区别?
第一,藏医药理论自成理论体系。
第二,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和《晶珠本草》中所使用的二千六、七百种药材,这其中有一千三百多种是在中医药典籍中所没有记载的,包括西药典籍和国外的医药典籍,这些药材大部分是生长在青藏高原这个特定的生态环境当中的,在藏医药医学理论巨著《四部医典》和药学理论巨著《晶珠本草》当中确有着详尽的使用方法、炮制方法、毒副反应、脱毒方法的介绍。
藏医药是融入了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古中医和古阿拉伯的精华而自成体系的藏医药学。它主要讲的是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的动态平衡。这三大因素根据不同机能又可分为五种小要素:如隆又分为多种隆;赤巴又分为多种赤巴;培根也分为多种培根。它和中医中的阴阳五行不同,藏医将血管系统的疾病称为黑脉病,将神经系统的疾病称为白脉病。
藏医认为: “隆”、“赤巴”、“培根”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进行生命活动不能缺少的能量和基础。它们之间如果保持平衡和协调状态,则人体就是健康的,一旦它们之间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出现偏盛或偏衰,这种平衡协调状态受到破坏,则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出现病态。那么这三种因素是指什么呢?所谓“三因”就是指“隆”、“赤巴”和“培根”这三种因素。“隆”、“赤巴”和“培根”是藏语的音译,由于它有不同意译的译法,如有的译为“风、胆、痰”的,有的译为“气、火、粘液”的,更有将其译为“风、火、水土”的。如果按照意译则易造成混乱,为了不失原意,故仍音译为“隆”、“赤巴”、“培根”为合适。
在正常情况下,这三者之间保持平衡和协调的状态,因而它是正常的物质,是属于生理性的。如果三者中的某一种或几种由于某些原因而出现偏盛或偏衰的情况,原来的平衡和协调就会受到破坏,这时身体就处在病理状态,也就生病了。这种状态下“隆”、“赤巴”、“培根”就变成了病理状态的物质了。要恢复健康,就得设法纠正偏盛或偏衰,重新恢复三者原来的协调状态。
“隆”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与生命活动的各种机能密切相关。它的性质与汉族中医的“气”很有些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赤巴”具有火热的性质,也是负责人体内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因素,具有中医“火”的性质。
“培根”具有水和土的性质,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密切的关系。
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相传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
历史记载藏医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他对世界屋脊上的藏族人民的生存,繁衍生息,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藏医学鼻祖宇妥云丹贡布(708-833年)集古代藏医之大成,吸收四方医学的精华,编著了《四部医典》该巨著是80幅唐卡的最早来源。公元8世纪初,吐蕃王朝侍医比吉赞巴希拉,编绘《尸体图鉴》26章。《尸体分布图》、《活体及尸体测量》等藏医腹腔图画见于许多藏医历史典籍。公元1730年圆满完成了《四部医典系列挂图》79幅藏医唐卡画图的绘制。史籍记载,唐卡画图是为了使四部医典通俗易懂,从学识渊博者到初学的童龄均能理解,犹如一颗掌上透明珠宝,一目了然。
藏医80幅唐卡是祖国医学宝库的璀璨明珠,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1998年由强巴赤来教授担任主编,编写了藏、汉、英《四部医典80幅彩色挂图释难蓝琉璃之光》著作,作为注解的小圆圈图表5000多幅,为系列挂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据《玉妥云登贡布传》记载,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三种疗法,即放血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来治病。同时,还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治疗外伤等等原始简单的办法。 公元四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公元六世纪以来,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等。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医学家,即玉妥云登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其中玉妥云登贡布最为有名。
玉妥云登贡布(708~835年)是吐蕃王朝时期最杰出的医学家,曾担任过赞普的御医,是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走遍西藏各地,广泛搜集和研究民间医方,总结民间医药经验,还多次赴内地五台山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地,拜中外名医为师,曾邀请著名中医学家东松(即韩文海)、印度医学家新提嘎瓦、尼泊尔医学家达玛锡拉、克什米尔医学家库雅巴等来藏研讨学术。他结合中外医学成果,编著了三十多部医学论著从而形成了藏医的一整套体系。
从此,藏医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藏族是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民族。藏族医药学的文字记载始于1300多年前。公元8世纪以后流传下来的藏医药文献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六种:
(一)《敦煌本藏医残卷》(公元8世纪)收载53方133味药;现能考证的127味中动物药66味(占52%),植物药51味(占40%),矿物药12味(占18%)。
(二)《月王药诊》(多认为是公元8世纪中叶),医僧摩诃衍、毗卢遮那翻译。收载药物329种,其中植物药212种,约占65%,大半为高山植物,绝大部分至今仍使用。
(三)《四部医典》(12世纪),宇陀·元丹贡布著。收载药物1002种,其中第2部第20章药物性能390种,收载方剂400个。
(四)《四部医典蓝琉璃》,第司·桑吉嘉措(1653~1707)著。收载药物1400种。
(五)《晶珠本草》,帝玛·丹增彭措(1673~1743?)著。收载药物2294种,其中植物药1006种,动物药448种,矿物药840种。
(六)《正确认药图鉴》,绛久多杰(18世纪后叶)著。图文并芪,收载药物580多种。 现代藏药应用的地域,除西藏自治区以外,还包括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所属的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青藏高原是藏药的主要产地,据有关单位的调查,藏药资源有2436种,其中植物类2172种、动物类214种、矿物类50种。青海占据着青藏高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的广大地区,据调查,省内有药用资源1294种,其中植物类1087种、动物类150种、矿物类57种。全省常用的几百种藏药中有70%采自青藏高原,据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调查,全州有藏药资源1000多种;甘孜州1127种中药资源中有23%为藏医所用。
从有关资料的统计来看,目前我国有藏药3000种左右,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藏药应用历史悠久。这一地区常用藏药有360多种,主要来源于菊科、豆科、毛莨科、**科、伞形科、龙胆科、蔷薇科、玄参科、十字花科和百合科等植物,重要的药用属有:绿绒蒿属、马先蒿属、紫堇属、报春花属和虎耳草属等。常用藏药中,含生物碱的种类约占50%,这些活性较强的成分多见于乌头属、翠雀属、唐松草属、莨菪属、槐属、龙胆属和小檗属等药用植物。例如,大黄是一味重要的藏药,青藏高原分布大黄属植物28种,其中藏药应用的有21种,藏药用大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君母札)的种除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之外,尚有藏边大黄 、喜马拉雅大黄、塔黄,西藏大黄等,青海、甘肃等地还用波叶大黄;中品(曲什札)有穗花大黄、歧穗大黄、长穗大黄、网脉大黄、心叶大黄、红脉大黄、卵叶大黄;下品(曲玛札)有小大黄。
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当中一颗非常璀璨的明珠,那么多年,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自然和各种疾病当中进行斗争而累积下来的质量各种疾病的经验。那么,大家对于这种民族医学文化中的“明珠”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藏医药文明的体现——曼唐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而表现藏医学内容的唐卡,藏语称为曼唐,它是医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曼唐是藏医先知为后世描绘的“多媒体教具”,是一本本形象的教科书。每幅曼唐由几个或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图案组成,合在一起,完整地反映了藏医学的起源、理论及实践,甚至医生的修养品德等内容。据说,曼唐的收藏遍及世界各地,如印度的藏医学中心、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英国的威尔康医史博物馆等,许多藏学家都以拥有一幅古老的曼唐而感到荣幸。
藏医药文明的体现——历算
藏医药和历算之间联系紧密,历史上学识修炼极高的藏医或僧侣,大多通晓天文历算。但天文历算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难于深入理解和运用。一名研究员笑着说,“钻研了30年,但只掌握了天文历算学的1/10。”天文历算的中心是宇宙大环境,藏医药围绕着人体小环境,二者紧密结合。正常人体的生理变化、脉搏心率等,都和天文历算有关。治疗病人,藏医要根据时令和季节对症下药,采挖和炮制药品,也有严格的时间讲究。
藏医药的发展前景
自1979年以来,许多国家的学者对藏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研究藏医药。国外每年都有专家、学者赴西藏、青海、四川等地考察医药。一些国家还设立了藏医研究机构。如1983年,美国成立了西藏医学协会,其宗旨主要是研究在西方发展藏医药;西方一些藏学研究机构也设有藏医药方面的研究部门和专职人员等;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院长措如·才朗教授曾先后应邀赴日本、尼泊尔、匈牙利、美国、英国、法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藏医学术交流和讲学。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内地与西藏的交流日趋频繁。其中,西藏发达的旅游业为藏医学的传播创造了外部环境,藏医学神秘而又渊源的历史被更多的人熟知,青藏铁路的修建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这个大背景下,藏医药与内地交流日趋完善。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正因为文化的多元,文明的多样,世界才更有意义。不必比较谁更优秀,相信所有的民族医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本民族的选择和心爱。我们要做的——唯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本文2023-08-04 17:26: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