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局与胸怀
人的境界有高有低。有的人,自己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他们只为自己活着,谋的是一己之私,这种人局限于“自我”的羁绊;
有的人,世界就是“圈子”,“圈子”就是世界,他们只为小团体活着,谋的是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人跳不出“小我”的束缚;有的人,世界就是他人,他人就是世界,他们为众人而活着,满怀济世为民之志,谋的是大众的利益,这种人达到了“无我”的境界。
可见,格局的核心是“为了谁”,大格局必有大觉悟。
胸怀的广度
胸怀的大小可以“量化”。有的人是“坑量”,他们的心胸像水坑一样小,逢水则盈,遇旱则干。心里装不下别人,或者自我封闭,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容不下不同意见。或者患得患失,睚眦必报,让别人过得不痛快,自己也活得很辛苦;
有的人是“湖量”,他们的心胸虽有一定容量,但局限于某时某地、某人某事,只是有选择地部分开放,盛不下社会的风风雨雨和人生的潮起潮落,做不到宠辱不惊、从容淡定;
有的人是“海量”,他们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广阔,有兼容并蓄之德、吞天吐地之量,善于汇众人之智、集各方之力,能忍世人难忍之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顺境时不张狂,逆境时不失落。
可见,格局的尺度是“装多少”,大格局必有大度量。
格局,这个东西说起来有点虚。有人说情怀,也有人说是胸襟,这样讲起来好像也没错,但这些并不是本质。格局的本质,我觉得应该是有格局的人更能看得清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更愿意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克制,他们十分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更高的格局就是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更懂得如何作出取舍。比如说:站在别人角度,为别人着想,是有格局;顺瓜摸藤,顺瓜摸根,顺瓜摸种子,顺瓜摸基因,顺现象洞察本质,是有格局;跳出人与人的“点”,让自己置于全局效益最大化的“面”,是有格局;员工有着经理的思维,经理有着总监的思维,总监有着老板的思维,老板有着产业秘书长的思维,是有格局;看见别人的不得己,是有格局;放眼下一个10年、20年能赚多少钱,而不是一月、一年的得失,是有格局;站在月球看地球,是有格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有格局;实际上,我觉得格局是相对而言的。比如说人人都说马云有格局,如果当所有人都像马云一样有格局的时候,那个格局就不是格局,而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标配了,你必须走的更高更远才叫做有格局。所以,要谈格局,有句话一定绕不过去: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那么,如何提升格局?
格局,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度”,可以从以下几个度去提升自己的格局:
1、长度:长度,
就是拉长时间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有时候你用一天、一个月、一年的时间去看一个事情的时候,和你用10年、100年、1000年的角度看一个事情,角度会完全不同。当然了,大多数人也没有多大必要去考虑什么千百年的事情,没有啥太大的意义。但至少要为自己的人生做一次规划。举个栗子:很多年轻人在考虑选择专业或者是技能的时候,有些人会有长远的规划,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投资,有些人目光短浅,只会想到眼前。比如说有些技能属于水平线技能,掌握了之后几乎很难有提升,很难有发展空间,但是刚开始的入门会比较简单,绝大多数的简单型工作都属于这类技能,如果选择这在技能,那就很难积累你的核心优势。比如说有些技能属于指数型技能,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相对难一些,大家的水平也都差不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就会形成一个很大的优势,这种技能就值得长期投资。
"胸怀" 和 "格局" 是两个相关的词语,它们都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的目标、视野、气度和抱负。
胸怀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宽度和深度,包括他们的目标、信仰、价值观和人格特质。它指的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的认知。胸怀通常是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受到家庭、教育、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格局是指一个人或组织的目标、视野和抱负。它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取得的成就的认知和期望,以及他们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策略。一个人的格局通常会影响他们的决策、行动和人际交往方式。
一个人的胸怀和格局通常是相互影响的。胸怀宽广的人通常会有更远大的格局,因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并更愿意为实现这些目标而付出努力。而拥有远大格局的人通常也会有更宽广的胸怀,因为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并更愿意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开拓新的领域。
因此,胸怀和格局都是一个人或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要想拥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格局,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轼小像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19] 诗作
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躁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论格局与胸怀
本文2023-10-13 08:11: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7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