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槊是什么东西 和矛、枪有什么区别
马槊,是槊的主要形态,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
与枪、茅区别:
1、外观:外观跟枪矛类似,长度更长,头较顿,枪身很粗、很结实,骑战(双方都是骑兵)时有奇效,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
2、长度:马槊分槊锋与槊杆两部分,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类武器。
3、枪头:马槊锋具有明显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会同宝剑一样,有八个面。枪的头较大,相对矛较重,有些甚至为金属枪身,除了刺以外,还可砍砸,枪头更细长尖锐,矛头轻,短,小,中脊隆起,杆子进入到枪头的一半,属于轻头武器。
4、枪杆:马槊的杆,我国古代军阵所用,均为硬木枪杆,而且均要求足够粗,从未有什么弹性要求。而军阵用器的矛和枪,全铁杆的记载很多。譬如王彦章王铁枪,又或者明末的军阵用槊大师石敬岩等,尤其推崇铁枪。
马槊结构特点:
1、首先外形与枪矛一致,不过由考古可以看出,槊锋非常长,远非枪矛的头可以比。
2、有时会装备“留情结”防止冲锋时贯穿敌人无法拔出。
3、马槊杆为通常使用柘木,是细柘杆浸泡油晾干后,用鱼泡胶黏合而成。
4、横向缠绕麻绳,勒入槊杆,使横向受力。
5、再涂生漆,裹以葛布,成为一个整体槊杆。
扩展资料:
马槊使用高手:
高敖曹
南北朝时期,北朝著名猛将。出身世家,其父:高翼,东冀州刺史。《北齐书·高敖曹传》:龙眉豹颈,姿体雄异。《北史·高敖曹传》:昂马槊绝世,左右无不一当百,时人比之项籍。
尉迟恭
唐太宗手下第一猛将,出身世家(曾祖尉迟本真,后魏冠军将军、渔阳郡开国公)。尤其善用马槊,《资治通鉴》:(李)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李世民对尉迟敬德勇猛与马槊武艺评价是极高的。
程知节
唐初猛将,程知节(演义称程咬金),出身世家,曾祖父程兴,北齐兖州司马。祖父程哲,晋州司马。父程娄,济州大中正。《旧唐书》:程知节,少骁勇,善用马槊。
秦琼
大唐猛将秦琼也善用马槊,《旧唐书》: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
李存孝
唐末五代第一猛将李存孝,晋王李克用之义子。常持马槊冲阵,《旧五代史·唐书列传五·李存孝传》: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
参考资料:
马槊是古代世家子弟专属高档武器?
网络上一直盛传马槊造价高昂,杆子是积竹木柲,药用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丈八长,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葛布上生漆,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要历时三年,而且成功率还不保证,网上说几成的都有,大多是说三、四成。说是做出来的马槊杆子刚柔相济弹性惊人,所以使用起来也很需要功力,只有世家大族才能装备得起训练得起。
实际上这种论调不过是七拼八凑出来的东西,没有任何可靠的信息来源。没有任何古籍的记载,同样也没有任何这种所谓复合材料的马槊杆子的实物出土。出土马槊不少,其中也有相当一些马槊出土时套筒里还有残留的马槊杆子,没有一个是这种所谓复合结构的。要知道生漆的防腐性能相当的好,浙江跨湖桥遗址甚至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前的漆弓,要真按照网上吹的这种工艺,这种马槊杆不管你扔水里还是埋土里,现在都还能见得到。然而没有任何这种马槊杆的实物出土。
我们来梳理一下网上盛传的三年乃成的马槊杆子的传说来源,首先的一个来源是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的积竹木柲。实际上这种杆子在汉代以后就没有任何实物出土了,仅仅是先秦时期流行过的东西,这种杆子是木杆贴竹皮然后刷漆,外面在手柄处缠一段丝线或者麻线,但是竹皮非常薄,不到一毫米,根本起不到什么加强弹性的作用。而且有很多一米到一米五的戈杆用的积竹木柲,这种长度根本不需要什么弹性。而且积竹木柲的工序也根本不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做出来一杆,贴个竹皮刷个漆,不需要多久。
这种传说需要三年才能制作完成的来源是传统角弓制作周期,传统角弓南方需要制作三年北方两年的记载。工艺是木胎贴筋贴角片然后缠丝刷漆,听起来跟积竹木柲的工艺有些相似,所以被人联想过去,发明出马槊杆子三年才能制作完成的神论。角弓所谓三年制作那是从选料开始,木材砍伐下来要阴干才能用,北方一般要阴干一年,南方潮湿往往阴干木材就要两年。处理材料是冬季伐木,因为冬季天冷木材不容易被虫蛀。春季取角,古人认为春天牛的血气最旺,所以取下来的牛角最好。夏季制筋,因为夏天气候热方便去油处理牛筋。到了秋天秋高气爽的时候,上胶干得快,所以秋天开始制作角弓。虽说这周期长点,但是工序时间大头是在阴干木料上面,木料每年都能囤一大批,所以每年秋天都能出一大批弓,并不是一个人花三年才能做出来一把弓。批量制作角弓,平摊到一把弓上面的成本来说虽然不算很便宜,但是也是精兵都能批量装备的起的。
而马槊杆子弹性很好的传说那是武术枪杆需要弹性被挪用到马槊上面,于是吹成马槊需要很高超的技巧从小开始训练才能掌握。但是只要想一想,生漆是没有弹性的,硬度很高,刷那么多层生漆那玩意还能有弹性?
如果真的是马槊这么昂贵,而且需要从小脱产训练才能掌握,那么真·世家大族子弟,从小习武的李元吉也不会被尉迟恭吊打了,《旧唐书》记载尉迟恭不但轻松闪避李元吉的马槊攻击,还能顺手把李元吉的马槊夺过来,还是连续三次。而尉迟恭的出身贫寒,这也是尉迟恭自己说的,《旧唐书》记载:“ 敬德辞曰:敬德起自幽贱,逢遇隋亡,天下土崩,窜身无所,久沦逆地,罪不容诛。实荷秦王惠以生命,今又隶名藩邸,唯当以身报恩。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
不过依然有人说尉迟恭墓志铭记载他是世家大族,但是这个墓志铭可信程度较低,《新唐书》《旧唐书》皆记载尉迟敬德是朔州善阳人,而这个墓志铭则记他为河南洛阳人。墓志铭说“曾祖本真,后魏西中郎将,……祖孟都,齐左兵郎中、金紫光禄大夫、周济州刺史。”但是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孟都伯孙伽生敬德”,也就是说,敬德并非孟都之孙,而是孟都兄长的曾孙。这个墓志铭的记载和所有官方文献均有冲突,而且中国传统来说墓志铭一般都是请有名望文采好的大儒写的,比如韩愈就经常接写墓志铭的活,而且收费极高来者不拒。到现在也一样是死者为大,人死了美化一下生平没人去深究。所以这篇墓志铭所说的尉迟恭是世家大族的取信度很低。
其实很多人想象中的世家大族子弟从小习武用高级装备这种事,在商周时期倒是真的,这也是为什么积竹木柲大多是先秦时期出土的。有些人觉得是因为青铜武器才需要积竹木柲,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而是因为在当时青铜价格贵,盔甲还是犀牛皮上生漆的,价格高昂。确实是贵族武士才有财力装备,春秋时期诸侯王亲自上战场砍人都是有的,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生产力上来了,青铜装备广泛列装,这种有钱人亲自抄家伙上的情况就越来越少。而到了汉代进入铁器时代,铁甲都能量产广泛装备,真的贵族大族根本不需要自己去跟人拼命了,带着一群亲兵,在亲兵保护下冲杀一下都算是勇猛了。
那些武勋贵族世家弟子主要学习的是如何指挥打仗,如何行军如何扎营如何侦查敌情如何排兵布阵,他们不需要亲自带头冲锋。那些世家名将没有哪个是以斩将夺旗而著名的,都是如何指挥作战用兵如神。真正那些斩将夺旗的猛将基本都是穷苦出身,因为没有资源,想博功名只能靠拼命。而格斗能力向来都是战斗经验越丰富的人越厉害,这就是为什么尉迟恭能轻松吊打有更好习武条件的李元吉。
而实际上懂得兵法对于战争的作用才是最大,如何指挥战斗是战争胜败的关键。再猛不过杨再兴,土匪出身,敢一个人冲进金军中试图斩首金兀术,还能全身而退。但对于士气提升巨大,对于整体战局左右有限,最后还是饮恨小商河。那些想象世家大族子弟从小习武穿一身神器上战场所向披靡的情况,其实和想象皇帝用金锄头一样可笑。真正家里有钱有势的根本不需要亲自去冲杀。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国殇》
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尚武的国家,武器和男儿几乎是绝配——当然,还有美女。这也才会有屈原在《国殇》当中提到的“操吴戈兮被犀甲”的威武之师。对于一般的士兵来说,普通的刀枪剑戟都可以作为自己的武器,但是对于名将来说,就必须有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武器了。
《水浒传》里,鲁智深一开始就没有趁手的武器,打镇关西时还是肉搏上阵,虽然更加有气势,但是却失了几分威力。当了和尚之后,鲁智深明显意识到自己还缺了好汉的标配——一件强大的武器。于是在发现山下有打铁作坊时,鲁智深就开始寻思为自己弄一件趁手的兵器了:
“ 待诏:"小人这里正有些好铁。不知师父要打多少重的禅杖,戒刀?但凭分付。"智深道:"酒家只要打一条一百斤重的。" 待诏笑道:"重了。师父,小人打怕不打了。只恐师父如何使得动?便是关王刀,也只有八十一斤。" 智深焦躁道:"俺便不及关王!他也只是个人!" 那待诏道:"小人据说,只可打条四五十斤的,也十分重了。" 智深道:"便依你说,比关王刀,也打八十一斤的。" 待诏道:"师父,肥了不好看,又不中使。依着小人,好生打一条六十二斤水磨禅杖与师父。使不动时,休怪小人。戒刀已说了,不用分付。小人自用十分好铁打造在此。"”
这重量的武器简直让人不可思议,鲁智深居然拿着62斤的禅杖挥舞?我们现代人 莫说 挥舞62斤的东西了,单手提起来62斤的东西都是一个蛮有挑战性的事情。关键鲁智深一开始还想要打100斤重的禅杖,只因铁匠打不出来,才打了62斤的。我们看到这里,大约都会认为施耐庵在吹牛:你拿个62斤的禅杖舞一舞试试?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20世纪60年代,人们居然在西安一带的某个唐朝墓碑里发现了一杆比鲁智深的禅杖还要重的“长矛”,之所以给它打个引号,是因为它并不是长矛,而是另一种长杆兵器——马槊。发现这杆“长矛”时,人们看到它至少有2米长,考古人员试图一个人把它拿起来,却根本纹丝不动。然后考古队伍当中5个壮汉一起去抗,仍然扛不动这杆马槊。
5个人都扛不动,这马槊不说上千斤,起码也是几百斤了!是谁能够用得了这么重的兵器呢?
马是一种重型骑兵兵器,是长矛的“重装精品版”,它起源于汉朝,在魏晋——隋唐时期发展道到了顶峰。由于连环马、拐子马 等重装骑兵的出现,马槊在战场上的优势也逐渐体现出来。马槊主要分为杆和前面的金属锋刃部分,槊锋刃长达50-60CM,具有明显的破甲棱,唐朝大名鼎鼎的明光铠,能被马槊一击而破。
但是这种重型兵器也并不是谁都用得了的,即使按照普通,50-60厘米的金属槊锋起码也有十几斤,再加上长达两米的杆子部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使得动的。不过对于古代的名将的话,他们气力过人,甚至“力能扛鼎”,玩起几百斤的东西都不在话下,所以这种重装武器是他们的最爱。
那么唐朝时期哪些名将可以拿起前面考古发掘出来重达数百斤的马槊呢?我们翻开历史,可能有2个人最有可能是这根马槊的主人,他们分别是尉迟敬德和秦琼。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可见尉迟敬德本身就是马使用的高手,他这样的名将当然不能使用普通的马槊了,必须是加强版。而秦琼虽然在《隋唐演义》当中拿的是锏,但其实锏是一种类似于暗器的东西,只用来偷袭,所以才有“杀手锏”之说,短短的锏当然没办法胜任动辄数米长的骑兵冲锋,那么秦琼用的是什么武器呢?
《旧唐书》记载:“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矣。”可见秦琼和尉迟敬德都是用马槊的,而且传说秦琼70岁临死之前还要举鼎,鼎一般也有几千金,可见秦琼挥舞个几百斤的是没有问题的,而尉迟敬德 武力和他差不多,两人应该势均力敌,所以用这杆也是很合适。
只是为何这杆马槊流落到这个无名的墓葬当中来来了呢?
中国古代兵器大百科魏晋南北朝枪矛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给战争形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这一时期出现了实用马镫,辽宁北票北燕贵族冯素弗墓出土的铜鎏金木芯马镫就是明证。马镫可以给骑手的双脚提供稳定有力的支撑,让骑手能够更有力、更灵活地施展兵器,尤其可以让骑手在高速冲击中不至于担心被击中敌人的力量反噬坠马。
这极大地促进了骑兵的发展,同样也让马槊的威力大大提高,彻底淘汰了汉代流行的骑兵长戟。得益于这方面的支持,马槊技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南梁简文帝萧纲甚至还为此编撰了一部《马槊谱》来详细记录马槊的实战技艺,可惜年代久远,正文已经全部佚失,只剩下寥寥数句序文:“马槊为用,虽非远法,近代相传,稍已成艺”它非常清晰地记述了马槊这种崭新的武器初生不久就,发展出了独有技法。
西晋骑马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在很长时间里并无马镫,骑者不但上马费力,骑乘时还要双腿夹紧马腹,十分不便。在这具西晋骑马俑上,马匹侧面有一个三角形马镫,虽然只能供上马时用,却是中国使用马镫的最早实物证据。
其次,甲骑具装(甲,人铠也;具装,马铠也)越发普遍。随着骑兵完全主导战场,东汉末年出现的甲骑具装此时更为普及,人马皆披厚甲的重装骑兵彻底垄断了战场决胜权。厚重的马铠给骑兵的坐骑提供了良好的防护,迫使与之对抗的步兵抛弃其他长柄武器,转而使用长矛列阵抵御,这让长矛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且由于这一时期的马槊地位过于重要,以致产生了步兵用长矛常常被反过来称为“步槊”的现象。
因为长矛强大的威力和良好的适用性,这一时期无论是步战还是骑斗,提及长柄武器,军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它。随处可见的马槊、步槊充斥着战场,垄断了这一时期长柄武器的出场。
在这种重骑兵独步天下的军事格局下,马槊有其独特的战术特征。马槊因多用于重骑兵冲击,所以对矛柄的强度要求很高,矛柄多选用材质精良的积竹柲或特选优质木材。再加上对手同样人马皆披重铠,这也对马槊的矛头材质提出了一定要求:选用更好的钢材,矛刃做得更为狭长挺直。
随着工艺的提升,甚至还有出现多棱破甲锥矛的趋势。如此复杂考究的选材和制作,也只有身价不菲的重骑兵能够承受,步兵用矛只好选用更为廉价的木杆,矛头也为节约成本而变得短小精悍。毕竟步兵用矛常用来抵挡骑兵突击,折损率非常大,成本需要控制得较为低廉才好。
双刃矛,作为南北朝最热门的长柄武器,长矛有一个特殊的变种,叫作“双刃矛”。矛本身只在一头设刃,另外一头装用于驻地的镦。因为长矛最普通的用法,就是以双手分别持握矛柄的尾部和中段,一齐发力,矛刃即可有效刺杀敌人。如果柄的两端安有矛头,实际上会让使用者难以操作,甚至有杀伤己方的风险。但是在极端特殊的前提下,倘若能同时操作矛的两端分别攻击敌人,会大大提高作战效率,双刃矛就诞生了。
关于这种奇特的武器,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 备蛾傅》:“备蛾傅为县脾为下磨车,转径尺六寸,令一人操二丈四方,刃其两端,居县脾中”这是墨子提出来的一种战术,专门克制大军蚁附攻城:守城方只需要在城墙上吊下一个吊箱,让吊箱中的勇士操一柄双刃矛左右刺杀即可。
画中身穿盔甲的骑手乘着全身披甲的战马双手分执马槊的中段和尾端在冲击过程中斜向下扎刺,极其精准地表现了南北朝重骑兵使用马槊冲击步兵的技法。
蚁附登城的敌人双手都用于攀墙根本无力反抗,所以使用双刃矛左右击刺,省去了调转矛头的时间,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这种武器呢?这就需要使用者极其勇武强悍了,能依仗自身的勇力和技巧将原本颇嫌累赘的双刃矛,使出特殊的威力。
《后汉书· 公孙瓒传》记载:“公孙瓒尝从数十骑出行塞下,卒逢鲜卑数百骑乃自持两刃矛,驰出冲贼,杀伤数十人遂得免。”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盘踞幽州的诸侯,他武勇超群,常年与北方游牧民族争斗,尤其善用骑兵,麾下有一支著名的骑军,叫“白马义从”。公孙瓒能够使用双刃矛正面冲击鲜卑骑兵,在阵中左右击刺,杀伤数十人,可见其勇力非凡。
有如此勇力者并非只有一人《资治通鉴· 卷九十八》中就记载,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冉闵曾跟后赵汝阴王石琨展开大战,冉闵“操两刃矛,驰骑击之,所向摧陷,斩首三千级,琨等大败而去”冉闵也是需要在敌骑中左右击刺,才选用了如此蛮横的武器,当然也获得了非凡的战绩。还有一人使用双刃矛的记载也颇为详细。南梁勇将羊侃,亦是武力冠绝之辈。
《南史·羊侃传》记载:“车驾幸乐游苑,侃预宴。时少府奏新造两刃槊成,长二丈四尺,围一尺三寸。帝因赐侃河南国紫骝令试之。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观者登树。帝曰:‘此树必为侍中折矣。’俄而果折,因号此槊为折树槊。”羊侃舞弄长达2丈4尺、柄周1尺3寸的巨型双刃槊,在马上左右击刺,尽显双刃矛的独特魅力,导致路边围观者争相爬树,把树都累折了,因此留下一个新槊名——折树槊,堪称佳话。
程咬金的三板斧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个俗语,但历史中真实的程咬金所用的武器根本不是斧头,这是怎么回事呢?
普通人对程咬金的认识大多来自于小说《隋唐演义》。小说里的程咬金是农民出身的一介武夫,于是小说家信手拈来,用农民砍柴的斧头作为了他的兵器。但是根据程咬金的墓志铭记载,他家其实是北齐世家大族,往上三代都是高管啊。在当时世族出身的将领中,有一种武器是身份的象征,那就是马槊,根据《旧唐书》记载,程咬金使用的正是马槊。
马槊被很多人称为史上最强的骑兵武器,它源于汉代,外形类似于矛和枪,但马槊的结构非常精妙,它的锋刃长达五六十厘米,而且可以穿甲,锋尾设有留情结。槊杆及其强韧,耗时三年才能制成,当使用者在马上冲锋时,槊刃穿过敌人的身体,留情结将串在锋刃的敌身挡住,受到阻力的槊杆会产生弯曲,使槊者一发力就能把敌人的身体弹出,同时带出一篷血雾。
由于造价非常昂贵,只有像程咬金、秦琼这样的贵族将领才会使用马槊。唐代开国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包括程咬金在内,绝大多数都是世家子弟,所以,唐代的开国史其实可以说是一帮官二代的奋斗发家史。
唐朝陌刀,是一种长柄刀,乃唐朝四式军刀之一,主要为唐朝重装步军所用,个别将领也将其作为兵器,如唐朝著名的陌刀将李嗣业。
按现在的重量单位计算,一把陌刀的重量约为20斤左右,在古代战场是一种重型武器。陌刀形制多样,有的类似于斩马剑,有的类似于三尖两刃刀,有的刀柄可以拆卸下来造成陌刀形制多样的原因是唐朝疆域辽阔,各大都护府军备自制,也因此风格不同。但是陌刀到底长啥样,因为至今无陌刀实物出土,且无相关画册流传下来,国内专家也只能凭借一点零星的文字记录却猜测揣摩,不得而终。
据史籍记载,陌刀出现于隋,盛行于唐。唐初之时,名将李靖攻打突厥,为了对付突厥骑兵,就给步兵配置了陌刀。安史之乱时,又一位大唐名将李嗣业为军前驱,率领陌刀队“如墙前进”,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据说,陌刀威力十分巨大,其被专门用来对付骑兵,一刀下去,人马俱碎。
说起陌刀,不得不提及中国古代的另一种神秘兵器——马槊。
陌刀是重装步军武器,而与之相反,马槊则是重装骑兵武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槊可以说是枪、矛的进化版,马槊分槊锋与槊杆两部分,槊锋刃长达50-60厘米,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类武器。
据现代一些学者分析,马槊最早应该起源于汉朝,兴起与骑兵为主的战争朝代,即魏晋时期至隋唐时期。这一时期骑兵是争霸天下的决定性力量,重装骑兵对决促进了装甲与武器的发展,这个环境造就了中国骑兵武器与装甲的发展高峰,马槊,在这个时期十分流行。
马槊威力巨大,其锋刃具有明显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会同宝剑一样,有八个面。普通的鱼鳞甲、锁子甲、明光铠,在破甲的槊之下,一击而破。
但是,陌刀和马槊这两种古代重兵器在唐代以后就很少看到,夸张一点说,真的是凭空从历史上消失的,这又是为何呢?
上图为曹操横槊赋诗
陌刀和马槊从突然从历史中消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的造价太贵!槊的成本昂贵,费时而且繁复,失败几率高,耗费大,一杆槊使用以及废弃的木材,可以造十架强弓。唐刀刀剑制作工艺繁琐,五代宋代都是常年战争,军备制造跟不上消耗,宋朝统一中原以后,中国冷兵器只有变革发展,大量新式的长矛、长刀、斧钺、神臂弩的诞生并武装了宋军,制作工艺复杂的陌刀成为奢侈的战争器材。
上图为现代人想象的陌刀
简单的来说,有效而不昂贵的兵器永远是军队装备的重要兵器,而陌刀和马槊太过昂贵,它们在唐朝以后,突然退出战争舞台,并且消失的极其彻底,是中国冷兵器的遗憾。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强的长冷兵器——“槊”
槊是我国古代的冷兵器,它属于矛的变种武器,在它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一些共同点。槊在古代战场上是骑兵使用的重兵器,它的长度没有矛那么长但是它的槊头要比矛头大得多,在战场上的攻击能力也很恐怖,是骑兵作战的最常用兵器之一。
槊诞生的时间是在汉朝时期,当时的战争开始进入到了骑兵争霸的时代,各个国家的骑兵逐渐成为了战场上的主力,为了提高骑兵的杀伤力工匠们开始着手制作骑兵专用的兵器与盔甲,槊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出现的。
槊正式成为骑兵最主要的兵器是在魏晋时期,相比汉朝时期,魏晋时期骑兵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基本上已经正式开始主宰整个战场,每个国家都在发展自己的骑兵部队,各种各样的装备都开始运用在战场,甚至于汉末时期重甲骑兵都已经出现。
这时候寻常的刀剑根本不可能对其造成什么太大的伤害只有槊这一类的重兵器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杀伤力。如果将槊与重甲再加上披甲战马相配合使用就相当于是在冷兵器时代出现一辆削弱版虎式坦克想想就很恐怖,不过这样对于战士的体力要求很苛刻能使用的很少。
槊的构造分为槊锋和槊杆两部分,槊锋就是槊头,它的尺寸很夸张造型呈圆锤状,大概在50—60厘米左右,与之相比战国末期出土的矛头才15厘米左右,相比之下可以很具体地感受到槊锋的夸张程度,而且槊锋具有很强的破甲效果,古代品质好的槊锋会有八面,在其上会形成一种破甲棱,这使得槊锋具有了强大的破甲功能,对于普通的甲胄一击便可击破。
马槊的槊杆长度大概在四米左右,材料与矛秆相同都是古代的一种被叫作“柲”的特殊复合材料,非常坚韧在剧烈战斗的时候也不会出现突然折断的情况。有的槊还会在尾端装上铜樽增加装饰性以及攻击性。
槊一度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最强的长冷兵器,因为据考证在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武将都是常用槊来战斗,隋唐时期的尉迟敬德,秦叔宝以及程知节在真正历史记载中都是用马槊的好手。
唐末的第一武将李存孝使用的兵器就是禹王槊,属于杂槊的一种(也有人说是毕燕挝,有争议),甚至于关羽的战斗用的兵器也有很大可能不是大刀而是曹操曾经赋诗过的马槊,这么算下来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槊在古代兵器中的重要位置了。
其实在我们中国对于古代冷兵器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一般都会有一种马槊情怀,因为马槊在我们的骑兵历史中确实非常出彩,在我们现代来看也不禁为其心潮澎湃。在我们当代关于马槊的传说很多很多,吸引着喜欢冷兵器的人们去研究,在历史的记载中发掘它的故事,可以说马槊就是我们中国古代战争历史中骑兵的浪漫。
古代最强马战重兵器
槊,是我国古代一种重型的骑兵武器,类似于枪、矛。其由槊柄和槊头两部分组成,槊柄往往由硬度很高的木材制成,长约6尺;槊头由精铁制成,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十分锋利。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泰斗杨泓老先生考究,槊起源于汉朝,兴起于骑兵为主的战争朝代,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这一时期骑兵是争霸天下的决定性力量,重装骑兵对决促进了装甲与武器的发展,这个造就了槊这种骑兵重武器的诞生与兴盛。
槊的主要形态是马槊。相比于步槊,杂槊,马槊尺寸更大,主要用于马战,威力也更大一些。马槊这种重骑兵武器,与古代的矛极为相似,其与矛的唯一区别就是长度,马槊的长度可以达到一丈六(4米以上),锋刃则可以长达60cm(比越王勾践剑还要长),相比之下,矛的长度可能要短一些。
马槊的威力极大,兼有刺、扫、砸的效果,破甲能力也很出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两军对阵,对方军队冲过来一群全副武装的重骑兵,个个携着一柄4米多长的马槊,呼喊斥喝,尘土飞扬中槊锋寒光闪闪,此等场面吓不吓人?若是不幸,被那长达60cm的槊头刺穿,那可真的是透心凉了。
正是由于马槊极大的威力,古代有很多战将都将它作为兵器。《北史·高敖曹传》记载道:“昂马槊绝世,左右无不一当百,时人比之项籍”;《资治通鉴》记载道:(李)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旧唐书》记载道:“程知节(程咬金),少骁勇,善用马槊”;“叔宝(秦琼)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旧五代史·唐书列传五·李存孝传》记载道:“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
北朝名将高敖曹、唐初名将尉迟敬德、程咬金、秦琼、五代第一猛将李存孝,皆将威力极大的马槊作为自己常用兵器,以成万夫不当之勇。
虽然马槊威力很大,但它并非没有缺点。马槊的一个致命缺点,就是造价极其昂贵,这也直接导致了它的没落。
具记载,整支槊要耗时三年,并且成功率仅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所以汉唐时期,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的武将才配得起。因此槊这种威力强大但造价昂贵的武器,往往只能世家武士装配。
而在宋朝时,由于宋朝失去产马的地区,没有成规模的骑兵部队,马槊这种强大的骑士武器,失去历史作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只用作最高级别的依仗使用,宋《大驾卤簿图》里的持槊武士,是我们可以瞻仰的最后景象。
唐末五代之时,在枪已经成为全军制式装备的情况下,一些不差钱的将门子弟以及世家大族出身的将领们仍然愿意选择马槊作为自己的个人兵器,这只能说明同等情况下槊的实战价值还是要高于枪的。拿今天的一个例子做类比,就是你不能因为军队中普通士兵装备的是普通步枪而认为狙击步枪不值一提,就是这么个道理。
本文2023-08-04 17:27: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