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丸和大补阴丸能在同一天吃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附子理中丸和大补阴丸能在同一天吃吗,第1张

阴阳两虚的人,附子理中丸和大补阴丸能在同一天吃的

只是要注意吃的时间

中医认为春夏补阳,秋冬养阴

一日一夜也分四时,早5-上午11为春,上午11-下午5为夏,下午5-半夜11为秋,半夜11-早5为冬

白天补阳,晚上补阴

阴阳两虚的人要注意早睡早起,早中餐多吃温热食物补阳晚餐多吃甘寒甘平食物补阴

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在中午饭后一小时效果最好下午5点后,不要再吃

大补阴丸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耳鸣遗精。在晚餐后两小时后到睡前吃,不要在白天吃

对真性性早熟是没有作用的,控制不了骨龄的加速和体内激素水平的升高。这是传统中医从阴虚火旺证出发的滋阴疗法,解决不了孩子的根本问题。治疗性早熟选补还是泄?

性早熟关系到孩子的一生,中医治疗优势一是没有副作用,二是能够整体治疗,标本兼治。但是因为国内主流中医治疗性早熟多是从肝肾论治,让孩子大量服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之类的中成药或者类似的汤药,后果是身高不能和骨龄匹配,效果不佳,影响了大家对中医治疗性早熟的信心。

只有搞清楚性早熟的发病原理,才会让孩子摆脱性早熟的困扰,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经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性早熟发病机理是因为孩子过食膏粱厚味(注:即营养过剩和激素物质),损伤脾的运化输送功能,大量营养物质和激素在体内积蓄,不能得到有效的运化,疏泄。积蓄在体内导致肾中精气充盈,天癸(相当于西医学的促性腺激素)萌发,导致“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精室)轴线提前发育(注:这和西医的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性轴线启动是一致的),造成乳房发育、分泌物出现等第二性特征发生,形成性早熟。

性早熟从中医来看,就是肾气充盈、天癸萌发,导致乳房发育等第二性特征出现。基于这个理论,传统中医选择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之类的从肝肾论治的药物给孩子治疗,大量补益滋阴,以求达到肾阴阳平衡。抑制过早的发育。殊不知,这样就好比是扬汤止沸,在一锅开水中不断的添加凉水,以求达到平衡止沸的结果。这样反复添加的后果就是锅里的水满了,再也没办法添加凉水了,锅就会一致处于沸腾状态了,再添加都是无效的了。或许这时候很多家长从这个例子中看出了一些儿端倪,水沸腾的根源在于锅下面的火,解决了火的问题就解决了锅里水沸腾的问题了。性早熟也是一样,是因为大量激素营养物质在体内积蓄造成的。为什么体内会有过剩的激素物质的存在呢?一是外源性吃进来的,比如营养品、保健品、含有激素物质的食物等,二是体内运化代谢功能降低了,不能有效的运化代谢掉体内过剩的激素物质。因此,治病求源,要想治好性早熟,就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就是让孩子管住嘴迈开腿,第二就是通过用药增加脾的运化代谢功能,使体内过剩的激素营养物质得到有效的代谢,以求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中医稚正疗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体内的高激素水平,从而恢复正常发育。

导读:今天我们来说说“补肝”和“补肾”!

补肾法

肾藏精,是真阴真阳(命门之火)之所,是人体生殖发育的基础。

肾的阴阳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和生长,阴阳平衡是维持机体活动的重要保证。

肾精充足是肾阴肾阳化生的物质基础,所以其生理特点是以阴精为主,虚证主要表现为阴虚和阳虚。

第一,补肾滋阴

阴是精、血、津液(包括肾液的“唾液”)的总称。可以滋养身体和脏腑,滋养脑髓和骨骼,维持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这是阴血的基础。

肾藏精包括先天精、后天精和精液。因此,肾精的丰富不仅取决于丰富的禀赋,还取决于脾胃水谷精的不断滋养,以及肾精储存功能的完善。

肝和肾都来源于水谷的精气,肾精和肝血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另外,肺是水之源,上源之水的灌溉也是肾阴充足的重要条件。

从以上生理状况可以看出,肾精的盛衰除了与肝、脾、肺自身的病理变化有关外,还与肝、脾、肺密切相关。

阴精不足,不能生髓生骨,以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如果阴虚不足以控阳,虚火内扰就会出现骨蒸潮热、咽干盗汗、五心烦热等症状。

肾主要为阴精所覆盖,所以补肾阴的方法应以滋阴填精为主。根据《内经》“精气不足,以味补之”的提示,首选熟地黄、阿胶等厚味品,补肾强水,直接补充精血;

辅以山茱萸、枸杞滋补肝肾,既能防止肝虚窃肾阴,又有固封之功;

人参和山药能健脾补肺,以维持天水谷的滋养和源头水的灌溉。

如泽泻、茯苓,利湿化浊,促进脾肾化气;黄柏、知母滋阴降火,可根据肾阴虚引起的不同证候配伍。

代表方的地黄丸;虚损甚至轻邪者,宜用左归丸;火偏胜者,大补阴丸主。

第二,补肾益气

曰:“化精为气。”肾的阴精是形成肾气的物质基础,肾阳的蒸化是精肾气不可或缺的条件。

肾气根源于肾精,阴精不足导致气的被动转化。因此,肾气不足可视为肾精不足,其虚证特征主要表现为生殖、发育、吸气、开合功能减弱。

如小儿先天不足的“五迟”“五软”,肾虚哮鸣,气虚尿频淋,遗精遗尿,尿失禁等。

鉴于阴精是肾气之本,补肾气的方法应以大剂量厚味品为基础,滋阴填精。

地黄、山茱萸、枸杞等。培养他们的基础,使肾气生化而活跃;辅以少量附子、肉桂,可以等温养肾阳,使肾阳蒸发阴精,肾气便产生了。

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意为“少火怒”,被后人称为“阴中求阳”之法。肾气丸是其代表方剂。

第三,补肾壮阳

肾有温体、蒸水、生津的功能

它主要通过温中散寒(即温法)来治疗,当寒邪消失时,真正的杨灿就会恢复。如真武汤、申思丸、四逆汤等都属于温里散症,而不是补肾壮阳的方剂。

补肝法

肝藏血,调血排血,以维持人体各器官的活动,保证血液的畅通。

肝内储存的血液往往需要充盈,充足的阴血是肝软、气机通畅、血液循环顺畅的物质基础。所以肝有“阴为阳用”之说,从而高度概括了肝以阴血为基础的生理特点。肝虚证主要表现在血虚和阴虚两个方面。

a、肝血。

肝血是由肝脏储存和调节的血液。肝血的丰缺可以标志全身血液的盛衰。肝血有两个来源。

一是脾胃水谷的潜移默化的滋养,二是肾精化阴血的滋养。

此外,心脏和血管的充盈也是肝脏储血的重要条件。

因此,肝血亏虚与心脾肾亏虚证关系密切。

肝血亏虚心失荣,故每次相见,唇白色淡,爪白枯,两眼昏花,心悸失眠,等等。

肝气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停滞成血瘀。因此出现肌肉挛缩、屈伸不畅、月经量少,甚至闭经、包块等症状。

补肝血的方法要根据肝藏血调血的生理特点,确立补中调血的原则。

虚补其母,你用熟地,枸杞等滋补肾阴。作为拥堵的源头;辅以当归,可以直接补充肝血,祛瘀生新,帮助其调节血液循环。白芍养血,养肝防燥;川芎疏血,是使血液充盈、通畅的辅助,也能防止血虚行滞、痰中滞留。

代表方剂有四物汤、《内经》补肝汤(四物汤加枣仁、木瓜、麦冬、甘草)等。

肝脾血虚者,宜用八珍汤、十全大补丸。

第二,养肝阴

肝阴是指肝血和津液(包括肝液“泪液”)等物质。

肝的充实有赖于肾水(阴精)的涵养,脾肺所分布的水液的灌溉,肝血的充盈和通畅。

如果肝脏充满了阴,肝脏就会柔软,可以维持升肝阳、疏通经络的功能,保持阴阳和谐。如果肝阴不足,阴不控阳,就会造成阳亢。气滞成火,肝阴内耗;水亏虚,阴津不足,可导致肝阴虚。

其虚证主要是头晕、失眠、多梦、肢体麻木等阴血虚证。阴虚内热,肝火入侵,心、肺、胃之阴被其所劫,故可见口干咽燥、心烦易怒、头痛耳鸣等症状。

沈傲说,肝“若虚弱亢奋,可为一切脏器之残贼”,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养肝阴的方法应以滋补肝肾阴血、清肺益胃、防其过犯、柔肝为主。

滋阴补血如上,地黄、枸杞、当归、白芍等。能滋补肝肾,使阴血充盈以控阳;

滋阴可用南沙参、麦冬等养液滋润,滋养胃阴为气血之源和津液生化之源,配合“培土抑木”之法;

清肺润燥就是涂抹津液,也可以控制肝火的侵袭。

我代表p

肝肾同源,主下焦,肝杨灿不足不能温经,下焦阴寒证较为多见;不能疏土升阳,也可以看到脾虚气滞的证候。

中医古籍中很少提到肝阳不足,所以很难找到滋补肝阳的方子。一般常见“肝寒”或“寒郁肝脉”。

肝阳虚即阳虚引寒,故以肝气血不足为主体,还表现为畏寒肢冷、清解便溏、宫寒不孕等。

所以,养肝养阳的方法要尊重阳以阴血为基础的原则,首选用等温养血的方法培育当归、枸杞子的根,使阴生阳;辅以吴茱萸、肉桂等。温肝肾阳,祛寒邪;然后用川乌、乌药温通气血。

使气血膨胀,阳气生,寒邪散,气血通则温补,才是正道。

代表方剂为张景岳的温肝汤。

如果看到腹胀疼痛,或者冷痛引擎、发冷、胀坠等。寒气过盛,抑阳的症状比较急,你应该用温散寒邪的方法来治疗疼痛,比如天台乌药散,橘丸,都是温法,而不是壮阳药。

黄柏 Huangbo 《神农本草经》 黄柏-原态黄柏-药材黄柏-饮片 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或黄檗P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清明之后剥取树皮,除去粗皮、晒干压平;润透,切片或切丝。生用或盐水炙、炒炭用。 药性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应用

1.湿热带下、热淋。本品苦寒沉降,长于清泻下焦湿热。用治湿热下注之带下黄浊臭秽,常配山药、芡实、车前子等药用,如易黄汤(《傅青主女科》);若治湿热下注膀胱,小便短赤热痛,常配萆薢、茯苓、车前子等药用,如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

2.湿热泻痢、黄疸。本品清热燥湿之中,善除大肠湿热以治泻痢,常配白头翁、黄连、秦皮等药用,如白头翁汤(《伤寒论》);若配栀子用,可治湿热郁蒸之黄疸,如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3.湿热脚气、痿证:取本品清泄下焦湿热之功,用治湿热下注所致脚气肿痛、痿证,常配苍术、牛膝用,如三妙丸(《医学心悟》)。若配知母、熟地、龟甲等药用,可治阴虚火旺之痿证,如虎潜丸(《丹溪心法》)。

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本品主入肾经而善泻相火、退骨蒸,用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腰酸遗精,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并配生地黄、山药等药用,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或配熟地黄、龟甲用,如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5.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取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用治疮疡肿毒,内服外用均可,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以本品配黄芩、黄连、栀子煎服,又如二黄散(《痈疽神验秘方》)以本品配大黄为末,醋调外搽;治湿疹瘙痒,可配荆芥、苦参、白鲜皮等煎服;亦可配煅石膏等分为末,外撒或油调搽患处,如石黄散(《青囊秘传》)。

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皆苦寒,而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古籍摘录

1.《神农本草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2.《珍珠囊》:“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痢疾先见血,四也;脐中痛,五也;补肾不足,壮骨髓,六也。”

3.《长沙药解》:“黄柏,泄己土之湿热,清乙木之郁蒸,调热利下重,理黄疸、腹满、伤寒。”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份:黄柏树皮含有小檗碱、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掌叶防已碱等多种生物碱,并含黄柏内酯、黄柏酮、黄柏酮酸及7-脱氢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黄皮树树皮含小檗碱、木兰花碱、黄柏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及内酯、甾醇等。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与黄连相似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皮肤真菌、钩端螺旋体、乙肝表面抗原也有抑制作用;所含药根碱具有与小檗碱相似的正性肌力和抗心律失常作用;黄柏提取物有降压、抗溃疡、镇静、肌松、降血糖及促进小鼠抗体生成等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用本品治疗湿热泻痢的经验,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等疾病;在疮面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清洗后,以开水调二黄粉(黄柏、大黄各等分为末)敷患处,至红肿消散,新肉长平后,撒上珍珠散,治疗下肢溃疡36例,治愈29例,显效6例(黑龙江中医药,1990,5:40);用黄柏、玄明粉,煎水,温敷局部,治脸部隐翅虫皮炎34例,治疗3天后皮损消失而渐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2:26);用重用黄柏配伍苍术、木防己、土茯苓、王不留行等药的加味二妙散治疗难治性淋球菌性慢性前列腺炎47例,痊愈36例,显效6例,好转5例(四川中医,2000,12:25);此外,本品及其制剂或以其为主配合其他药物,还广泛用于治疗前列腺炎、支气管炎、脓疱疮、带状疱疹、咽炎、中耳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

目录 1 拼音 2 疾病科属 3 疾病概述 4 诊断要点 5 辨证分析 6 辨证论治 61 肝郁气滞证 62 阴虚火旺证 63 气血两虚证 64 其他疗法 附: 1 古籍中的胁疽 肋疽 渊疽 1 拼音

xié jū lèi jū yuān jū

2 疾病科属

外科

3 疾病概述

胁疽、肋疽、渊疽均属发生在胁肋部的疽证。胁疽为生于肋骨下软肉处的疽证;肋疽为生于肋骨处的疽证;渊疽为生于腋下10厘米肋间的疽证。叁病虽各自名称不同,发病部位及证候亦略有差异,但就其经络分布、临床证表现及治疗而言,颇有相似之处,故一并讨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胸壁、胸骨结核。

4 诊断要点

1、多见于30岁以下形瘦体虚之人,以男性占多数。

2、发病前多有肺结核病史或肺部手术史。

3、初起多在胸壁肌肉深处、胁肋骨间,隐隐疼痛,漫肿色白。

4、成脓约经3~4月,渐渐肿起,可大如杯碗,疼痛难忍,将溃时皮色泛红。

5、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可损骨透膜。损骨者从疮口探入,可触及粗糙死骨;透膜者在疮面放一薄纸,患者呼吸时见薄纸颤动。

6、X线摄片检查,发现肋骨或胸骨破坏者为肋骨结核,但未见骨质破坏,也不能除外胸壁结核的诊断。

7、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病变常侵犯2~4肋软骨,尤以第2肋软骨多见,受累软骨常明显隆起,疼痛,压痛,皮色始终不变,质较硬,无波动感,X线检查无明显骨质改变。

5 辨证分析

1、本病是由于体虚正气不足,加之忿怒郁闷,郁久化火,灼津为痰,凝滞络道,阻于肝胆二经而成。其特点是初起患部多皮色不变,肿胀隐痛,病程迁延;一旦破溃,则脓水淋漓,难以愈合,甚至可损骨透膜。

2、两胁乃是肝胆二经所布,多气而少血。初期表现为肝郁气滞为主,除局部结块肿痛外,常伴有胁肋攻窜作痛,烦躁易怒,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脓成或初溃阶段,则以肝肾阴虚,风火内传表现为主,肿处逐渐变红,伴有五心烦热,盗汗,日晡发热,脓出夹有败絮状物质等阴虚火旺症状。溃后或溃久不愈营血耗伤,则多见气血两虚,形体虚弱症状。治疗以清肝解郁,行滞散结为主。

6 辨证论治 61 肝郁气滞证

证见

胁肋部肿痛,皮色不变,伴有胁痛或胀痛不适,或攻窜作痛,不能转侧,食欲不振,心烦易怒,诸症每因情志不遂而著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清肝解郁,行滞散结。

方药

1、主方:柴胡清肝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柴胡6克,赤芍9克,黄芩9克,百部9克,丹参9克,川楝子9克,制香附9克,陈皮6克,生甘草3克,茯苓15克,知母9克,牡丹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 西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2) 小金丹,用法参照“环跳疽”阴寒证。

3、单方验方:结核散(刘露祥验方)处方:蜈蚣30条,全蝎100克,白芥子15克。共研细末,分60包。每次用药末1包,装入1只啊穿一小孔的鸡蛋内,搅匀,蒸熟食之;每日2次,30天为一疗程。

62 阴虚火旺证

证见

肿块逐渐变红变软,形体瘦弱,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口干,五心烦热,日晡潮热,盗汗,心悸气促。舌红苔薄黄,脉虚数。

治法

滋阴降火,托毒护膜。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清骨散(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处方:知母9克,黄柏9克,银柴胡9克,地骨皮12克,鳖甲15克,生甘草6克,炙山甲9克,皂角刺9克,丹参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 知柏地黄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2) 大补阴丸,大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空腹姜盐汤或淡盐水送服。(3) 护膜散,每次6克,每日2次,温黄酒或米汤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

63 气血两虚证

证见

溃后疮口色泽不鲜,脓水清稀,淋漓不尽,或流臭败稀脓。形体瘦弱,面色白或萎黄,唇白少血,神疲乏力,短气声微,自汗,形寒怕冷,或兼有头晕目眩,心悸,不寐。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无力。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营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党参9克,炙黄芪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焦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百部9克,黄芩9克,丹参9克,炙甘草3克,熟地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外治法

1、初期 用阳和解凝膏掺红灵丹外贴,或用冲和膏外敷。

2、成脓 若内消不瘥,可用隔附子片灸,温通患处,促使脓液成熟。脓成宜切开排脓,刀法宜浅,以防伤及内膜。

3、溃后 先用七叁丹药线引流,外贴太乙膏。如触及死骨松动者,可用镊子取出。对有脓腔及腐肉者,可酌情用搔刮术,或作病灶清除。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外贴太乙膏。

64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参照“瘰疬”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增强营养,避免精神 ,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2) 戒房事,以免发生疮口肉色不鲜,或加重痛苦。

古籍中的胁疽 肋疽 渊疽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腋胁肋三部证治(计三证)]痈疽就简

三寸,腋间。肋痈肋疽,一名夹荧,在肋条骨间。胁痈胁疽,生在肋下近软肉处,又为季胁痈疽。俱按阳痈阴疽则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痈疽)]肋部

击成脓。形如鼓胀。但其肚无青筋。而脐不突为异耳。渊疽生胁下。初起不红坚硬。久则破溃而有声。如婴儿啼状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肋部]渊疽

下一寸陷中,蹲坐取之即得。内外治法,皆同肋疽。凡肋、胸、胁、腰、腹空软之处发痈疽者,当在将溃未溃之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肋部]渊疽

下一寸陷中,蹲坐取之即得。内外治法,皆同肋疽。凡肋、胸、胁、腰、腹空软之处发痈疽者,当在将溃未溃之

《外科证治全书》:[卷一]痈疽部位名记

附子理中丸和大补阴丸能在同一天吃吗

阴阳两虚的人,附子理中丸和大补阴丸能在同一天吃的只是要注意吃的时间中医认为春夏补阳,秋冬养阴一日一夜也分四时,早5-上午11为春,上午11-...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