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原型的思想是在研究什么的方法和技术中产生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快速原型的思想是在研究什么的方法和技术中产生的,第1张

快速原型的思想是在研究需求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中产生的。

传统的需求分析方法通常采用文档编写和讨论会议等方式进行,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而且由于需求变更频繁,这种方法很难保证最终产品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

快速原型的思想则提出了一个更加有效的需求分析方式:通过迅速构建出一个基本的原型,来展示系统的功能和界面,收集用户反馈和需求变更,从而逐步完善和调整产品设计。

快速原型的核心思想是“试错”和“迭代”,即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改进来达到最终的目标。这种思想对于需求分析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并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因此,快速原型的思想在需求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一种重要的需求分析方法和技术之一。

快速原型的优缺点

一、快速原型的优点

1、可及早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产品。

2、可及早发现问题,随时纠正错误。

3、减少技术、应用风险,缩短开发时间,减少费用、提高生产率。

4、通过实际运行原型,提供直接评价系统的方法,促使用户主动参与开发活动,加强了信息反馈,促进各类人员的协调,减少误解,适应需求变化,能有效提高系统质量。

二、快速原型的缺点

1、缺乏丰富而强有力的软件工具和开发环境。

2、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还未建立起自己的开发标准。

3、对设计开发环境要求较高。

4、在多次重复改变原型的过程中,程序员会感到厌倦。

5、系统的易变性对测试有一定影响,难于做到彻底测试,更新文档较为困难。

简述为什么要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内容和主要步骤

数据库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对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组织、部门、企业)等进行详细的调查,通过对原系统的了解,手机支持新系统的基础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系统的功能。

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1系统概况,系统的目标、范围、背景、历史和现状;2系统的原理和技术,对原系统的改善;3系统总体结构域子系统结构说明;4系统功能说明;5数据处理概要、工程体制和设计阶段划分;6系统方案及技术、经济、功能和操作上的可行性。

软件需求分析的过程

软件需求分析所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它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它有效性需求。进行需求分析时,应注意一切信息与需求都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尽量避免分析员的主观想象,并尽量将分析进度提交给用户。在不进行直接指导的前提下,让用户进行检查与评价。从而达到需求分析的准确性。分析员通过需求分析,逐步细化对软件的要求,描述软件要处理的数据域,并给软件开发提供一种可转化为数据设计、结构设计和过程设计的数据和功能表示。在软件完成后,制定的软件规格说明还要为评价软件质量提供依据。

需求分析的详细分析

从广义上理解:需求分析包括需求的获取、分析、规格说明、变更、验证、管理的一系列需求工程。狭义上理解需求分析指需求的分析、定义过程。 需求分析就是分析软件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开发出的软件却没人要,那所有的投入都是徒劳。如果费了很大的精力,开发一个软件,最后却不满足用户的要求,从而要重新开发过,这种返工是让人痛心疾首的(相信大家都有体会)。比如:用户需要一个for linux的软件,而你在软件开发前期忽略了软件的运行环境,忘了向用户询问这个问题,而想当然的认为是开发for windows的软件。当你千辛万苦地开发完成向用户提交时才发现出了问题,那时候你是欲哭无泪了,恨不得找块豆腐一头撞死。需求分析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他具有决策性、方向性、策略性的作用,他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一定要对需求分析具有足够的重视。在一个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中,他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程序设计。 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问题识别、分析与综合、制订规格说明、评审。问题识别:就是从系统角度来理解软件,确定对所开发系统的综合要求,并提出这些需求的实现条件,以及需求应该达到的标准。这些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做什么)、性能需求(要达到什么指标)、环境需求(如机型、操作系统等)、可靠性需求(不发生故障的概率)、安全保密需求、用户界面需求、资源使用需求(软件运行是所需的内存、CPU等)、软件成本消耗与开发进度需求、预先估计以后系统可能达到的目标。分析与综合: 逐步细化所有的软件功能,找出系统各元素间的联系,接口特性和设计上的限制,分析他们是否满足需求,剔除不合理部分,增加需要部分。最后综合成系统的解决方案,给出要开发的系统的详细逻辑模型(做什么的模型)。制订规格说明书: 即编制文档,描述需求的文档称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请注意,需求分析阶段的成果是需求规格说明书,向下一阶段提交。评审: 对功能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清晰性,以及其它需求给予评价。评审通过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否则重新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只强调原型化方法,其它的方法如:结构化方法、动态分析法等,从来没用过这些方法在此不讨论。原型化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原型就是软件的一个早期可运行的版本,它实现了目标系统的某些或全部功能。原型化方法就是尽可能快地建造一个粗糙的系统,这系统实现了目标系统的某些或全部功能。但是这个系统可能在可靠性、界面的友好性或其他方面上存在缺陷。建造这样一个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某一方面的可行性,如算法的可行性、技术的可行性或考察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等。如:为了考察是否满足用户的要求,可以用某些软件工具快速的建造一个原型系统,这个系统只是一个界面,然后听取用户的意见,改进这个原型。以后的目标系统就在原型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原型主要有三种类型:探索型、实验型、进化型。探索型:目的是要弄清楚对目标系统的要求,确定所希望的特性,并探讨多种方案的可行性。实验型:用于大规模开发和实现前,考核方案是否合适,规格说明是否可靠。进化型:目的不在于改进规格说明,而是将系统建造得易于变化,在改进原型的过程中,逐步将原型进化成最终系统。在使用原型化方法时有两种不同的策略:废弃策略、追加策略。废弃策略:先建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针对这个系统反复进行修改,形成比较好的思想,据此设计出较完整、准确、一致、可靠的最终系统。系统构造完成后,原来的模型系统就被废弃不用。探索型和实验型属于这种策略。追加策略: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量要求不高

需求分析应包括哪些内容

需求分析是指理解用户需求,就软件功能与客户达成一致,估计软件风险和评估项目代价,最终形成开发计划的一个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确是处在主导地位,需求分析工程师和项目经理要负责整理用户需求,为之后的软件设计打下基础。需求分析阶段包括:

1业务需求——反映了组织机构或客户对系统、产品高层次的目标要求,通常在项目定义与范围文档中予以说明。

2·用户需求——描述了用户使用产品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在使用实例或方案脚本中予以说明。

3·功能需求——定义了开发人员必须实现的软件功能,使用户利用系统能够完成他们的任务,从而满足了业务需求。

4·非功能性的需求——描述了系统展现给用户的行为和执行的操作等,它包括产品必须遵从的标准、规范和约束,操作界面的具体细节和构造上的限制。

5·需求分析报告——报告所说明的功能需求充分描述了软件系统所应具有的外部行为。“需求分析报告”在开发、测试、质量保证、项目管理以及相关项目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软件测试需求分析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软件测试就是在软件交付用户使用或投入运行前,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设计规格说明和编码的最终复审,是软件质量保证的关键步骤。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软件测试在软件生命周期中横跨两个阶段:通常在编写出每一个模块之后就需要对它做必要的测试(称为单元测试)。编码和单元测试属于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同一个阶段。在结束这个阶段后对软件系统还要进行各种综合测试,如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和配置测试等,这是软件生命周期的另一个独立阶段,即测试阶段。软件测试的目的:1、测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避免错误的发生,确保应用程序能够正常高效的运行;2、好的测试用例在于发现至今未发现的错误;3、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4、好的测试工程师应该做到不仅发现问题,还能够帮助开发人员分析问题;软件测试的原则:1、应把“尽早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开发者的座右铭,实践证明单元测试能够尽早发现问题,减少后期测试的错误量。可以采用Junit和Jtest来辅助进行单元测试。2、测试用例应由测试输入数据、测试执行步骤和与之对应的预期输出结果三部分组成。3、应当避免由程序员检查自己的程序。(指后期系统测试阶段,不包括单元测试)4、测试用例的设计要确保能覆盖所有可能路径。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应当包括合理的输入条件和不合理的输入条件。不合理的输入条件是指异常的,临界的,可能引起问题的输入条件。5、充分注意测试中的群集现象。经验表明,测试后程序残存的错误数目与该程序中已发现的错误数目或检错率成正比。应该对错误群集的程序段进行重点测试。6、严格执行测试计划,排除测试的随意性。测试计划应包括:所测软件的功能,输入和输出,测试内容,各项测试的进度安排,资源要求,测试资料,测试工具,测试用例的选择,测试的控制方法和过程,系统的配置方式,跟踪规则,调试规则,以及回归测试的规定等等以及评价标准。7、应当对每一个测试结果做全面的检查。8、妥善保存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出错统计和最终分析报告,为维护提供方便。软件测试的对象:软件测试并不单纯等同于程序测试。软件测试应该贯穿整个软件定义与开发整个期间。因此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以及程序编码等各阶段所得到的文档,包括需求规格说明、概要设计规格说明、详细设计规格说明以及源程序,都应该是软件测试(评审)的对象。在对需求理解与表达的正确性、设计与表达的正确性、实现的正确性以及运行的正确性的验证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问题都可能在软件测试中表现出来 希望对你有用

如何进行软件需求分析

1概念

需求的定义包括从用户角度(系统的外部行为),以及从开发者角度(一些内部特性)来阐述需求

关键的问题是一定要编写需求文档我曾经目睹过一个项目中途更换了所有的开发者,客户被迫与新的需求分析者坐到一起系统的分析人员说:"我们想与你谈谈你的需求"客户的第一反应便是:"我已经将我的要求都告诉你们前任了,现在我要的就是给我编一个系统"

百事通

而实际上,UGGs,需求并未编写成文档,因此新的分析人员不得不从头做起所以如果只有一堆邮件、会谈记录或一些零碎的未整理的对话,你就确信你已明白用户的需求,那完全是自欺欺人

需求的另外一种定义认为需求是"用户所需要的并能触发一个程序或系统开发工作的说明"有些需求分析专家拓展了这个概念:"从系统外部能发现系统所具有的满足于用户的特点、功能及属性等"这些定义强调的是产品是什么样的,而并非产品是怎样设计、构造的而下面的定义则从用户需要进一步转移到了系统特性:

需求是指明必须实现什么的规格说明它描述了系统的行为、特性或属性,是在开发过程中对系统的约束

从上面这些不同形式的定义不难发现:并没有一个清晰、毫无二义性的"需求"术语存在,真正的"需求"实际上在人们的脑海中,这个人们主要是指客户,但一般情况下,用户并不能描述自己的需要,只就需要系统分析人员根据用户的自己语言的描述整理出相关的需要再进一步和客户核对系统分析员和客户需要确保所有项目风险承担者在描述需求的那些名词的理解上务必达成共识

任何文档形式的需求(例如如下将要描述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仅是一个模型,一种描述

2需求分析的任务

开发软件系统最为困难的部分就是准确说明开发什么最为困难的概念性工作便是编写出详细技术需求,这包括所有面向用户、面向机器和其它软件系统的接口同时这也是一旦做错,将最终会给系统带来极大损害的部分,并且以后再对它进行修改也极为困难

目前,国内产品的庞杂,一家企业可能有几个系统并立运行,它们之间接口是系统开发人员最头痛的问题

对于商业最终用户应用程序,企业信息系统和软件作为一个大系统的一部分的产品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我们开发人员来说,并没有编写出客户认可的需求文档,我们如何知道项目于何时结束而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对客户来说是重要的,那我们又如何能使客户感到满意呢

然而,即便并非出于商业目的的软件需求也是必须的例如库、组件和工具这些供开发小组内部使用的软件当然你可能偶尔勿需文档说明就能与其他人意见较为一致,但更常见的是出现重复返工这种不可避免的后果,而重新编制代码的代价远远超过重写一份需求文档的代价,这些血的教训正在国内的软件开发者身上发生

近来,我遇到一个开发小组开发包括代码编辑器在内的一套内部使用的计算机辅助软件不幸的是,当他们开发完这个工具后,发现这个工具不能打印出源代码文件,使用者当然希望有这个功能结果这个小组只好手工抄写源代码文档以供代码检查这说明那怕需求明确无误并构思准确,如果我们没有编写文档,软件达不到期望目标也只能是咎由自取了

相反的情况,我曾见一个要集成到"错误跟踪系统"中的简单界面写了一页需求说明而操作系统系统管理员在为处理脚本时发现简单的一张需求清单竟是如此有用他们依据需求对系统进行测试时,此系统不仅非常清晰地实现了所有必需功能,而且未发现任何错误

事实上,需求文档在开发过程中一直起指导作用

3需求分析过程

需求分析的作用及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通过对应问题及其环境的理解与分析,为问题涉及的信息、功能及系统行为建立模型,将用户需求精确化、完全化,最终形成需求规格说明,这一系列的活动即构成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需求分析阶段。

需求分析是介于系统分析和软件设计阶段之间的桥梁。一方面,需求分析以系统规格说明和项目规划作为分析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并从软件角度对它们进行检查与调整;另一方面,需求规格说明又是软件设计、实现、测试直至维护的主要基础。良好的分析活动有助于避免或尽早剔除早期错误,从而提高软件生产率,降低开发成本,改进软件质量。

需求工程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计算机发展的初期,软件规模不大,软件开发所关注的是代码编写,需求分析很少受到重视。后来软件开发引入了生命周期的概念,需求分析成为其第一阶段。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扩大,需求分析与定义在整个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软件的成功与否。人们逐渐认识到需求分析活动不再仅限于软件开发的最初阶段,它贯穿于系统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80年代中期,形成了软件工程的子领域——需求工程(requirementengineering,RE)。进入90年代以来,需求工程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从1993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需求工程国际研讨会(ISRE),自1994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需求工程国际会议(ICRE),在1996年Springer-Verlag发行了一新的刊物——《RequirementsEngineering》。一些关于需求工程的工作小组也相继成立,如欧洲的RENOIR(RequirementsEngineeringNetworkofInternationalCooperatingResearchGroups),并开始开展工作。  需求工程是指应用已证实有效的技术、方法进行需求分析,确定客户需求,帮助分析人员理解问题并定义目标系统的所有外部特征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合适的工具和记号系统地描述待开发系统及其行为特征和相关约束,形成需求文档,并对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演进给予支持。RE可分为系统需求工程(如果是针对由软硬件共同组成的整个系统)和软件需求工程(如果仅是专门针对纯软件部分)。软件需求工程是一门分析并记录软件需求的学科,它把系统需求分解成一些主要的子系统和任务,把这些子系统或任务分配给软件,并通过一系列重复的分析、设计、比较研究、原型开发过程把这些系统需求转换成软件的需求描述和一些性能参数。

需求工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需求定义、文档记录、需求演进的过程,并最终在验证的基础上冻结需求。80年代,HerbKrasner定义了需求工程的五阶段生命周期:需求定义和分析、需求决策、形成需求规格、需求实现与验证、需求演进管理。近来,MatthiasJarke和KlausPohl提出了三阶段周期的说法:获取、表示和验证。

综合了几种观点,可以把需求工程的活动划分为以下5个独立的阶段:

(1)需求获取:通过与用户的交流,对现有系统的观察及对任务进行分析,从而开发、捕获和修订用户的需求;

(2)需求建模:为最终用户所看到的系统建立一个概念模型,作为对需求的抽象描述,并尽可能多的捕获现实世界的语义;

(3)形成需求规格:生成需求模型构件的精确的形式化的描述,作为用户和开发者之间的一个协约;

(4)需求验证:以需求规格说明为输入,通过符号执行、模拟或快速原型等途径,分析需求规格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5)需求管理:支持系统的需求演进,如需求变化和可跟踪性问题。

系统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的步骤是什么?

⑴首先调查组织机构情况

包括了解该组织的部门组成情况,各部门的职能等,为分析信息流程作准备。

⑵然后调查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

包括了解各个部门输入和使用什么数据,如何加工处理这些数据,输出什么信息,输出到什么部门,输出结果的格式是什么。

⑶协助用户明确对新系统的各种要求

包括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完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⑷确定新系统的边界

确定哪些功能由计算机完成或将来准备让计算机完成,哪些活动由人工完成。由计算机完成的功能就是新系统应该实现的功能。

⑸分析系统功能

⑹分析系统数据

⑺编写分析报告

基于用例的需求分析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基于用例的需求分析需我帮助否?

这个专栏将定期发布产品部关于产品设计方面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产品规划 2)用户需求探讨 3)产品设计过程思考 4)竞品分析。

开设这个专栏的目的很简单,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公司各位同事能随时了解并参与到我们产品设计的环节中,同时能通过这样的平台给我们多提意(tu)见(cao)。二是通过这样的专栏也能倒逼我们更多地思考,提高自身的产品设计能力,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产品服务大家。。

这是我们产品部的第一篇关于产品设计思路的文章,想了很久要怎么写,从什么角度开始。最后我觉得任何产品的起源都来自需求,这期就主要聊聊我们是如何收集、分析和管理需求的办法。如考虑不周的也请各位多多指正。

首先是我们如何进行需求收集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毕竟老板对行业和业务比我们熟悉太多,前期需要吴校和各位大佬多给我们提意见和想法,帮助我们产品方向不会跑偏。

目前我们的用户反馈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开发前我们将产品需求转化为原型DEMO,同时我们会选取对此产品最熟悉的用户并把我们的原型一一和他们进行确认,如果还有问题则继续调整原型,如无问题则可进入开发阶段。如极运营在最初的产品设计时我们与财务同事确定需求不下10次,同时也到各校区找到相应负责人进行了多轮的沟通和确认工作,收集了大量宝贵的意见。(这里要特别感谢申琴,在前期我们产品对极运营的需求一无所知时,是她在反复耐心地给我们讲解需求)

二是开发完成上线后我们通过面聊或通过《需求反馈表》给我们反馈的需求。我们目前使用的需求反馈表还用的是比较传统的excel表格,后期会考虑做成简单的系统,这样采集反馈问题更及时,反馈人也能更方便了解自己反馈需求的状态。

当然,在整个用户反馈环节,我们也有需要反思的。比如需求调研覆盖的面还不够广,覆盖的层次还不够多,包括各大区不同岗位层级的用户还没来得及全部沟通到位,后续我们也会在此投入更多精力。

从进公司到现在,产品部已经完成两版的竞品分析报告,也分析了大量教育类产品,从中收获非常多。无论是对整个行业软件水平的了解,还是学习借鉴优秀产品,都帮助我们对行业内产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期有机会我们会把这些分析报告整理后发出,希望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不过关于竞品分析,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的: 竞品毕竟是竞品,它的业务场景可能和我们不一样,不能直接copy,需要辩证的分析它存在场景的价值和意义。

就在前段时间有老师给我们提出,学而思和新东方都在课堂上使用答题器收集学员课堂学情数据。于是我们在网上也做了相应竞品调研,看了很多课堂使用答题器的视频,发现确实通过答题器收集学员学情数据很方便,既能调动课堂氛围还能产生学情数据。但随着调研深入,同时我们也到学而思和新东方线下课堂去体验,发现他们线下面授课无一例外都没用到答题器,只有双师模式才在运用。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基于现有的线下小班授课的课堂答题器数据采集的迫切性不高,学员只要通过举手或老师挨个查看学员作业就能很快收集到班级学情数据。而双师模式需要一个老师覆盖几个班,上百人,同时还是远程教学,实时掌握学员学情数据就必须通过答题器这种模式实现。从另一方面答题器的成本也相对较高,不仅是软硬件投入成本,还包括课堂、课后管理成本都会带来较大麻烦。我想这也是答题器虽然已经很成熟但仍在传统课堂中使用不高的主要原因吧。

当然除以上几种需求收集方式外,我们目前还缺少通过数据反馈中收集需求,比如通过在产品中对功能进行数据埋点,获取各功能使用情况的数据,从中了解用户的使用频率及习惯来获取需求。这个部分我们会在后续开发中逐步加入,毕竟人可能会说谎,但数据不会。

需求收集完,自然是需要对需求进行分析、过滤、筛选,从中去伪存真和优先级排序。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收集上来的需求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有时真的很难区分,很多需求看起来都无比真实,但还原到实际场景却是个伪需求。

举个我自己提伪需求的例子,当时我刚到极客,希望快速提升产品逼格,于是联系到一家自动批改数学主观题作业的公司。那家公司在做主观题数学作业批改上确实很牛,在2016年通过它们的高考机器人参加北京数学卷考试得了105分。我当时希望能通过引进它们的自动批改作业功能,帮助咱们的老师减轻工作量。但后来我把这个产品推荐给老师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认为有这个功能太好了,能帮助老师减轻工作量,甚至可以完全可以不要助教了。另一种认为其实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也占用不到太多,必要性不强。后来我们产品也经过多次内部沟通、讨论,到实际上课和作业批改场景里实地调研,发现确实有问题。一来是我们很多老师本来就有助教,这些批改作业工作会交给助教完成。即使没有助教,我们的班级都是小班教学,一个班也就十几二十个学生,每次作业也就不到半小时能搞定,而且老师在实际批改作业时还能快速了解孩子学情状况。这个自动批改作业的需求虽然从表面粗略一想完全合乎需求,但还原到真实场景里却就不是那么回事。

从这件事里也让我总结出如何识别伪需求的两个心法: 1)任何需求必须还原到具体应用场景去思考和分析 2)不要看用户怎么说,关键看用户怎么做。

需求去伪存真后,还需对真实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分清需求的轻重缓急和节奏对产品设计也非常重要。现在我们的做法是把收集上来的每一个需求都录入到禅道(软件项目管理平台)的需求池里,每次规划下一个版本时我们会从需求池里根据轻重缓急把需求重新梳理和设计,并把需求移到下一个版本中进行排期开发。

这里需要重点讲讲我们关于需求优先级排序的方法。很多人讲把需求优先级通过紧急、重要两个维度生成四个象限, 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 。当然,这个处理需求的原则没有问题,但没有定义什么需求重要什么需求紧急。其实紧急这个维度很好判断,取决于 交付时限、任务依赖 。交付时限是指需求最终截止期限,如果过期上线将对业务有较大影响。任务依赖是指该需求是某个流程中的一环,如果缺失这一环将对整体流程造成影响。但重要这个维度就很难的定义,我认为重要维度有两个因素: 影响范围、商业价值 。影响范围很简单,是指能满足多少用户的需求。商业价值是指该需求能对用户带来多大价值或给公司带来多大的竞争优势。

分清了重要和紧急的定义,我们就可以以量化的方式对优先级进行排序。量化的方法就是把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满分设置为5分,分别定义需求两个维度的分值然后两项相乘就得出该需求的总分,最后根据总分再进行排序。

当然,以上需求管理办法主要适用已经上线的产品功能迭代,新项目开发需求还不适用。因为新项目开发会利用大量研发资源,也存在一定风险,而现在来自各个部门越来越多的新项目需求,这样的需求开发与否以及优先级排序就不能只在产品部内部进行决策,需要上升到公司级层面共同决策。因此后期我想可以通过在公司内部成立<产品评审委员会>的形式,召集公司产品智囊团在更大范围内对产品方向、规划进行探讨和决策。

以上是本期产品部关于需求收集、分析及管理办法的分享,过程中肯定有不完善的地方,也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帮助我们及我们设计的产品共同成长!

再次感谢大家利用宝贵时间看完此文,我们下期见!

快速原型的思想是在研究什么的方法和技术中产生的

快速原型的思想是在研究需求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中产生的。传统的需求分析方法通常采用文档编写和讨论会议等方式进行,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