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全国一卷文言文全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
(1)[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长官,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国都里的贵族都称赞任命的对。
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军事统帅,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国都里的贵州都称赞任命得好。
孔了听到了这些事,说:“真好啊,祁黄羊作的建议!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2 七下文言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这人教版的希望能帮助到你! 望采纳谢谢!
3 翻译汪藻的《郭永传》,(文言文)郭永学识渊博,广泛地通晓古今世事,有了钱就去买书来读,家中藏书有万余卷之多,能依据事情写文章,都可以把它写下来,并不追求别人知道。
见到古代那些树立名声、节操的人,没有不感到慨然叹息的,合起书本,整日如此,并且特别仰慕颜真卿的为人。喜欢当面指责人的过错,不会在背面说别人的坏话;听到别人有细小的善举,一定赞叹不已,称自己比不上人家。
杜充任大名太守时,名望很高,郭永曾经谋划了数条计策来拜见他,后来有一天问他对计策的看法,杜充说:“还没有读。”郭永数落他说:“人有志向却没有才学,喜好名声却丢掉了实学,骄傲自负而得的虚名,用这来担当大任,很少有不失败的,您足以担当治理的重任吗?”杜充十分惭愧。
靖康元年冬天,金人再次进犯京师,内外阻绝,有人把两宫被掳的消息告诉郭永,郭永伏地号哭。家人带他回家后,他绝食数日,后听说大元帅府的文书到了,才勉强吃了一顿饭,他的忠孝原来都出于他的本性。
4 文言文翻译鲍子难客原文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翻译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祭礼完毕,应邀参加 宴饮的宾客有上千人席间,有人献上鱼雁,他看了就感慨地说:“天帝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鱼鸟,供我们享用”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这时,在座的一个姓鲍的十二岁小孩,走上前来说:“事情并非如您所说啊!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类物类本身,并无贵贱之分,而仅仅凭借智慧大小,力量强弱,相互制约,得以生存,并非谁为谁而生人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哪里是上天专门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能说上天生出人类是为蚊蚋和虎狼制造食品吗?”注释齐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食:宴饮祖于庭:在庭院里设宴祭路神祖:古人出远门先设宴祭路神叫“祖”殖:种植,使……繁衍生长以:用来 为:给迭:更迭交替地,轮流地预于次:参与在末座预,参与次,中间祖:古代祭祀的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义和:应和表示同意亦:也坐:通“座”,坐席,座位响:回声徒:只类:种类;物类蚊蚋(ruì)囋(zǎn)肤:蚊蚋咬人的皮肤蚋,一种吸血昆虫囋:叮咬食客:投靠在贵族门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并:一起智力:智慧和力量本:本来,原本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5 文言文< >字词及原文翻译原文: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翻译:
在邶这个地方,有七个孩子的母亲不安于在家里待着。七个孩子就自己表现的很差劲,很苦恼,希望能以这种方式让母亲回心转意。有个诗人就创作了一首《凯风》怜悯这七个孩子。我国从尼布楚条约签订到旅顺、大连成为租界,先后丧失了七部分,他们失去了祖国的养护,受着异国人的虐待,感叹他们的悲哀之情,大概要超过《凯风》中那七个孩子,因为想到他们是与中华母亲最亲切的七部分,于是为他们各做了一章歌,用来抒发无处诉说的孤苦,眷恋、怀念祖国的深深哀痛,也用来鼓励振作、奋发起来。国家的边疆分崩丧失,日子已经这么久,国人却很漠然的看着这一切。难道看不到法兰西的Alsace-Lorraine吗?“精诚所至,金石能开”。如果真的能像这样的话,中华的“七子”的归来岂不是指日可待吗?
冀:希望
愍:怜悯
臆:我觉得,我猜测(主观的看法)
抒:抒发
眷:眷恋
励:激励
崩丧:分崩丧失
既:已经
诚:确实
斯:这样
6 文言文在线翻译(全文翻译)译文:
李文定家中贫寒,与他住同一条巷的李生,时常给他钱来接济他。李文定感谢他的好意,与他结拜为兄弟。后来李文定考取了进士,李生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拢关系,李文定仅仅在嘴上说谢谢,没有回信。李生很生气,说李文定忘恩负义,然后不再通信。
十年后,李文定当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禀奏书生旧日周济体恤的恩情,想给他一个官职,用来报答他的恩情。皇上下诏授予姓李的书生以左班殿直的官职。李文定命人制作袍笏,给州将写了一封信,让州将把李生送到上任的地方。
李文定与他共叙旧日的友谊,并且感谢他说:“你以前对我的接济,一直不敢忘记,有幸获得恩典,才实现报答你的愿望。”这样众人被李文定宽广的胸怀折服,不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人所能达到的。
原文:
李文定公家甚贫,同巷李生,每推财以济之。公感其意,拜为兄。寻举进士第一,李生遣人奉书通殷勤,公口谢之而已,不答。书生惭,谓公挟贵忘旧,遂不复相闻。
后十年,公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之义,愿授一官,以报其德。诏授左班殿直。公制袍笏,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公与叙旧好,且谢曰:“昔日周旋,极不敢忘,幸被误恩,乃获所愿。”
众然后服公性度弘远,非狭中浅见之人所能度。
扩展资料:
本文选自文章《李文定报德》。《李文定报德》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李文定报答故人恩情的故事。启示我们在对待一个人或一件事时,应当懂得包容,知恩图报。
李文定公叫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升翰林学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并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与严讷共参机务。
李春芳性恭谨,治谕平恕,被时人比作李时。才虽不及,而清廉过之。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著有《贻安堂集》十卷。万历年间的首辅王锡爵写的 《太师李文定公传》,记载了李春芳退休生活的几个方面。
7 文言文 翻译~明人吴俨,官至尚书,家巨富。其子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很,十分)多。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一卷,每欲得之,而其家非千金不售。吴俨之弟富亦匹(匹敌)兄,惟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轻视,瞧不起)之。一日,其弟语(对……说,告诉)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遂如数市(购买)之。后置酒宴(宴请,招待)兄与其素(一向,素来)鄙已者,酒半,特(故意)谈画,并出示所购以玩(欣赏)。或曰:”君何(凭)以知其名画?”其弟顾(环顾)左右而言他。时人传为笑话。
译文:
明人吴俨,官做到尚书,家里非常富有。。他儿子酷好书画,购买收藏的名画很多。一个朋友家里有宋宫处所藏《唐人十八学士》一卷,每次想得到它,但他家非千金不卖。吴俨的弟弟富有的也可与他兄长相匹敌,只积存粮食丝绸,然而文人常轻视他。一天,他弟告诉画主说:“《十八学士》果真要千金吗?”主说:“是的。”于是按千金之数买下了它。后来安排酒席宴请他的兄长和其他那些一向轻视他的人,酒喝到一半,故意谈画,并拿出来欣赏。有人说:”你凭什么知道这是一幅名画呢?”他弟弟就环顾四周说别的的事。当时人们传为笑话。
8 文言文翻译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2005年高考的选考内容。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二、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2005年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四、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9 翻译一篇文言文、、全文翻译 逐词翻译全文翻译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蝉噪鹤鸣,水声响猿猴啼。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一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此地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
⑴去月:上月。 谢病:告病,即因病辞官。
⑵薜萝:即薜荔和女萝,植物名。 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还觅薜萝,意思是说自己要隐居。
⑶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⑷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森:众多的样子。 壁:险峻的山崖。 霞:早晚的彩云。
⑸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 限:阻,这里指遮断。
⑹幽岫:幽深的山穴。
⑺蓄:包含。翠:绿水。
⑻唳:(鹤)鸣叫。
⑼啼:(猿)鸣叫。
⑽英英:同“嘤嘤”,指鸟的叫声动听
⑾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 韵:和声。
⑿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幽居:隐居。素:向来,一向。
⒀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 葺,修建。 宇:房子。
⒁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 富:多。 偏:特别。 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菊花、竹实都是隐士的食物。
⒂山谷所资,于斯已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资:出产的东西。 所资:所需的东西。斯:这。办,具备。
⒃仁智之乐: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乐:喜爱。
⒄徒语:随便说说。
1 清史稿尹会一全文翻译
尹会一,字元孚,直隶博野人。雍正二年进士,分工部学习,授主事,迁员外郎。五年,出为襄阳知府。汉水暴涨,坏护城石堤。会一督修建,分植巡功,民忘其劳。创八蜡庙,表诸葛亮所居山,复为茅庐其上。署荆州,石首饥民聚众,扬言将劫仓谷。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九年,调江南扬州知府,濬新旧城巿河通舟楫,濬城西蜀冈下河灌田畴。十一年,迁两淮盐运使。新安定书院,士兴於学。高宗即位,就加佥都御史衔,擢两淮盐政。
乾隆二年,入觐,命署广东巡抚,以母老辞。调署河南巡抚。河南方闵雨,疏请缓徵,并发仓平粜,不拘存七粜三旧例,视缓急为多寡,上从之。寻疏言:“力田贵乘天时。河南民时宜播种,尚未举耜;时宜耘耔,始行播种。臣拟分析种植先后,刊谕老农,督率劝勉。如工本不敷,许借仓谷,秋后补还。北方地阔,一夫所耕,自七八十亩至百馀亩,力散工薄。臣劝谕田主,授田以三十亩为率。分多种之田给无田之人,则游民亦少。河南多咸硷沙地,犁去三尺,则咸少而润泽。臣责成乡保就隙地植所宜木,则地无旷土。河南产木棉,而商贾贩於江南,民家有机杼者百不得一。拟动公项制造给领。广劝妇女,互相仿效。”上谕之曰:“酌量而行,不可欲速,不可终怠。若民不乐从,尤不可绳以法也。”旋命实授。三年,上以河南岁稔,敕筹备仓谷。会一疏言:“河南岁丰,直隶、江南岁歉,商贩纷集,米价日昂。臣饬有司,本地价高,於邻县买补;邻县价高,报明不敷银,在各属盈馀款内均拨。河南民食麦为上,高粱、荞麦、豆次之。臣并令参酌籴贮,来春先侭粜借。”上嘉之。
四年,黄河、沁水共涨,濒河四十七州县成灾。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缓徵减粜,留漕运贷仓米,米不足,移他郡之粟助之,富民周济;并假馀屋以栖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又令离乡求食者,有司随在廪给,开以作业,俟改岁东作资送还乡。御史宫焕文劾会一本年报盗百六十馀案,秋审招册驳改至三十馀案,疲玩贻误,上以会一忠厚谨慎,非有心误公,召授左副都御史。疏陈:“人主一言,天下属耳目。今方甄别年老不胜任之员,而饶州知府张锺以年老改部属,旬日间前后顿殊,群下无所法守。”上嘉纳之。
会一母年七十馀,疏请终养。上知会一
2 姚弋仲文言文翻译 阅读答案姚弋仲,南安赤亭羌族人。年少就英武坚毅,不谋划经营产业,只把收容贫苦抚恤孤弱作为要务,大家都既敬畏他又亲近他。永嘉年动乱,向东迁徙到榆眉,用布包着婴儿背在背上跟从他迁徙的戎夏等民族的民众有几万人,自称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刘曜平定陈安的时候,让姚弋仲做平西将军,封为平襄公,把他分封到陇上。等到石季龙攻下上邽,姚弋仲劝说他说:“您手中拥有十万兵众,正是施行权力制定策略的时候。陇上有很多英雄豪杰,秦地的民风勇猛剽悍,即使是治理策略隆正他们也迟后顺服,如果是治理策略不正他们会先期反叛,应该迁徙陇上的豪俊,使它的核心力量空虚,借此来加强京城的力量。”石季龙采纳了这个意见,奏报石勒让姚弋仲代理安西都督、六夷左都督。后来晋豫州刺史祖约来投奔石勒,石勒依礼优厚的对待他,姚弋仲呈上奏章说:“祖约为害晋朝,逼死太后,对国君不忠,可是您宠幸他,我担心奸邪之风,祸乱的萌发,这是它的开始啊。”石勒认为他的意见很好,后最终杀死了祖约。石勒死了以后,石季龙掌权,想起姚弋仲的话,就将秦、雍等地的豪俊迁徙到关东。等到石季龙废掉石弘自己称王,姚弋仲借口生病不去朝贺。石季龙多次召见,才赴朝,脸色严厉地对石季龙说:“为什么石勒握住你的手臂把石弘托付给你,你接受托付竟然反过来要篡夺王位呢?”石季龙畏忌他的刚强正直,因而没有责怪他。迁任持节、十郡六夷大都督、冠军大将军。性格清正俭朴,为人耿直,不修饰自己的官仪,多次呈上正直的言论,没有什么顾忌的,石季龙非常器重他。朝廷里面重大的议决,他没有不参与决断的,公卿也畏忌他而推重他放低自己的身份。武城左尉,是石季龙宠幸的姬妾的弟弟,曾经侵扰他的衙署,姚弋仲逮捕了他,列举他欺压威胁的情状,下令叫手下人杀了他。左尉叩头谢罪,头都流血了,手下人也谏劝,才没有杀他。他的刚正、坚毅,都是像这之类的。石季龙末年,反叛的太子侍卫梁犊在荥阳打败李农,石季龙非常恐惧,快马急招姚弋仲。姚弋仲率领他的部属八千多人驻扎在南郊,自己轻骑赶到邺。当时石季龙病了,不能及时召见姚弋仲,属下把他带到领军省,赏给他自己吃的精美食物。姚弋仲发火不吃,说:“召见我讨伐叛贼,难道是来讨食物的吗?我不知道皇上是死是活,如果让我见一面,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属下把这话告诉了石季龙,才引他去觐见。姚弋仲责备石季龙说:“你的儿子死了才开始发愁吧?竟然愁到生病的地步。儿子小的时候没有让品行端正的人好好辅佐,以致让他们自己残杀。你的儿子自己也有过失,责求他的手下过于严厉,所以反叛了。你长期生病,所立的儿子又小,如果不勤查,天下一定会乱。应当忧虑这个,不要烦劳担心叛贼了。梁犊等人因为有想要回到故地的想法,所以一起做了奸邪的叛贼,所做的事凶残狠毒,这是注定会被擒获的。我请求以死效命做一回前锋,让我一举而结束叛乱。”姚弋仲性情率直,习惯对别人无论地位高下都用你称呼,石季龙宽容他也不责备他,在座上就拜授他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赐给他铠甲战马。姚弋仲说:“你看老羌我可以击溃叛贼还是不能?”于是在庭中披上铠甲跨上战马,鞭马向南奔驰,没有辞别就出门了,于是消灭了梁犊。因为功勋加封可以持剑步行上殿,进朝堂后不用趋行,晋封西平郡公。姚弋仲有四十二个儿子,常常告诫儿子们说:“我本来是因为晋朝大乱,石家对我很仁厚,所以想要讨伐他们的奸臣贼子来报答他们的恩德。如今石家已经被消灭,中原没有领主,自古以来没有戎狄作天子的。我死后,你们就归顺晋朝,一定要竭尽为臣的节义,不要做不道义的事情。”于是派遣使者前往请求归降。永和八年,去世,时年七十三岁。9
答案B修:修饰,装饰
10
答案C(①写迁徙;④表现其刚正:其刚直不回,皆此类也。)
11
答案C(“姚弋仲责备石季龙苛责下人”有误,“苛责下人”是石季龙儿子的过失,是梁犊反叛的原因。)
12
参考答案(1)石季龙忌惮他的刚强正直,因而没有责怪他。(“强”、“而”、宾语前置各1分)(2)我不知道皇上是死是活,如果能见上一面,即使死去也没有遗憾。(“一见”“虽”“恨”各1分)(3)(姚弋仲)于是在庭中披上铠甲跨上战马,鞭马向南奔驰。(“贯”“策”“南”各1分。)
3 文言文董允传的翻译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先主(刘备)立太子,董允被选为太子舍人,又改任太子洗马。后主(刘禅)继位后,董允升任黄门侍郎。
丞相诸葛亮将要北征魏国,驻军汉中,考虑到后主年纪幼小,难以辨别是非曲直;因为董允心性公正,眼光明亮,想把宫廷内府的事务交由他负责。诸葛亮给后主上奏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是先帝简选提拔起来留给陛下的。至于权衡取舍,规划补益,毫无保留地向陛下进献忠言,都是他们的责任。我认为,宫中的事务,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就一定能够弥补失误和疏漏,得到更大的收益。如果没有听到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董允等人,以表明他们的怠慢失职。”不久,诸葛亮请费祎作参军,将董允升任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宫的宿卫亲兵。郭攸之性情向来平和温顺,只是凑数的官员而已。进献忠言采纳意见的任务,都由董允一人承担了。
董允处理政事注意制定防范措施,克尽匡正扶救的职责。后主刘禅常常想要挑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的后妃之数不超过十二人,现在后主的嫔妃美女已经充备,不应该再增加,就始终坚持,不答应选取美女之事。后主刘禅越发畏惧害怕他。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疏推荐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董允在宫内侍奉多年,辅佐襄助王室,应该赐予他爵位和封地,来褒奖他的辛劳和功勋。”董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主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善于阿谀逢迎,机敏狡黠,想要取悦后主,求得进身。董允时常对上正颜厉色地匡正后主,对下则多次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一直到董允去世,黄皓的职位没有超过黄门丞。
董允曾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相约出游宴饮,车马已经准备停当,担任郎中的襄阳人董恢前来拜访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纪轻轻,官职卑微,看见董允停止外出接待他,踟蹰不安,请求离去。董允不答应,说:“本来我之所以要出游,就是要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游玩畅谈。现在您已经屈尊(来到我家),正要好好说说阔别多日蕴积的思念之情。舍弃这样的交谈,去赴那个宴会,不是我原来(做这事)的意图。”于是让人解下驾车的马匹,费祎等人也都停了车马,不再出去游玩了。董允遵守正道,礼贤下士,行事大都是这种样子。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以侍中身份暂理尚书令职务,做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董允去世。
4 明史何楷传文言文翻译何楷,字元子,漳州镇海卫人。天启五年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流贼陷凤阳,毁皇陵。楷劾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罪,而刺辅臣温体仁、王应熊,言:「振缨,体仁私人;一鹏,应熊座主也。逆贼犯皇陵,神人共愤。陛下辍讲避殿,感动
何楷撰《诗经世本古义》
臣民。二辅臣独漫视之,欲令一鹏、振缨戴罪自赎。情面重,祖宗陵寝为轻;朋比深,天下讥刺不恤。」忤旨,镌一秩视事。又言:「应熊、体仁奏辩,明自引门生姻娅。刑官瞻徇,实由于此。乞宣谕辅臣,毋分别恩仇,以国事为戏。」应熊复奏辩。楷言:「臣疏未奉旨,应熊先一日摭引臣疏词,必有漏禁中语者。」帝意动,令应熊自陈,应熊竟由是去。吏部尚书言登、莱要地,巡抚陈应元引疾,宜允其去。及推劳永嘉代应元,则言登莱巡抚本赘员。楷亦疏驳之。楷又请给赠都御史高攀龙官,诰赐左光斗诸臣谥,召还惠世扬。疏多见听。屡迁工科都给事中。
5 游仲鸿文言文翻译及习题答案译文资料供参考: 游仲鸿(1138-1215),字子正,谥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第,官犍为主簿,被总赋李昌图看中,荐给赵汝愚作制置司干办工事。赵汝愚也器重他,称他是"直谅多闻"之士。
赵汝愚回朝作相后,游仲鸿也被交章推荐入朝,官监登闻鼓院。赵汝愚受打击出朝后,游回川作过利州路转运判、提点刑狱。
可见,游仲鸿在京的官不到部长级,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一级的部门之官?quot;大拜"和"参知政事"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游似(亦写侣)(?-1252),字景仁,号克斋,谥清献,赠少师。
他勤奋好学,师事刘光祖。1221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中进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同年八月拜参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游似的官运超过乃父,从拜端明殿学士到拜右相封国公死,都一直在"宰执"的位置上。游似高官后定居今浙江德清县新市镇,那里曾有他的祠。
游氏父子的政绩。游仲鸿的官阶虽不及儿子的高,但他的胆识和办事气魄则远在儿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干办工事时,宜宾一带的董蛮部内侵到犍为,并俘获了一些宋人。宋准备派兵进击,游仲鸿自请单独前去处理。
他去问明衅端后,叫董部放还俘虏,宋即照付马价,一场干戈就这样化为玉帛。游仲鸿受降而归,从此名声大起,被成都帅杨辅调为幕僚。
他向杨辅提出,用将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种。这样既安置了将要退役的士兵,减少人民的赋税,又利用了荒废的土地,真是"一石三鸟"。
绍熙四年入朝,正是韩 胃排斥理学、打击赵汝愚的时候。首相留正、理学家朱熹、谏官黄度都离开了朝廷。
游仲鸿愤然上疏道:"陛下宅忧之时,御批数出不由中书;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礼;谏官黄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复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
愿极还熹,勿使小人得志,以养成祸乱"他敢于这样逆鳞犯颜,予头直指宁宗和韩 胃,确非常人所能为。 自"庆元党禁"起,他被列入党人受到打击,回川在宣抚司任职,又常忤宣抚副使吴曦。
吴曦叛时他已回到南充,宣抚司的幕官薛绂也来到南充,宣抚使程松也来南充,总赋刘崇之也到南充来。游仲鸿指着案上书有"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的册子向薛绂说:我已向家里人说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游仲鸿又向薛绂说:我已写信劝杨辅讨贼,杨辅不用我议。如程松肯用我议,我用积俸二万缗犒兵,护送他到成都。
结果,程松不顾而去。游仲鸿又遣子游似,将讨贼之义说刘崇之,崇之也不听。
这说明游仲鸿有过人的胆识,才有上述的主张与活动。如当时的游仲鸿有路以上地方大员的权位,那讨吴曦的大功,就不属于安丙和杨巨源了。
游似从中进士起,一直官运亨通,做到右相封国公,没有受过挫折。其间,除了跟理宗讲心学、论王道、劝其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贤共理外,则没有什么特异的政绩可言。
但游似在朝期间,正是南宋中兴,理宗求治,确立理学地位时间。一些贤才及受党禁打击和影响人员多被引用到朝里来了,如范钟、真德秀、魏了翁、赵葵、余[王介]等,均是这个时期入朝和受职的。
所以游似被人称为朝中正士,被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 游氏父子开南充性理之端。
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哲体学系。游仲鸿入朝,一面佐赵汝愚定策,一则"常从朱子讲学"。
游仲鸿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学的思想观点,朱熹还称游仲鸿是蜀中奇士。当朱熹被斥出朝时,他上书反对,要求"极还"朱熹。
后来,把游仲鸿列入"伪学",受到打击。死后,刘光祖表其墓道日:"呜呼!庆元党人游公之墓。
" 游似的学术观点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师刘光祖的影响,还受到理学功臣魏了翁的影响。魏在潼川(今三台)做官时,即邀游似去研究性理之学。
游似说:"嘉定十四载(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斋,同诸友读易,偏考旧说,切磋究之。
"这年游似中进士,开始在朝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们关系更好,用游似的话说:"常过余语"。
他对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为外,在内而情意不亲不为内"的讲解是"击节称叹"(拍掌叫好)。可见,游似在理学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响为大。
所以游似同皇帝论理讲治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心为主的理学。游似在权兼礼部侍朗时上疏说:"欲尽事天之礼,当尽敬天之心,心存则政事必适其宜,言动必当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当游似官史部尚书入侍经幄、皇帝问治时,游似说:"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一念有时间断,则无以挽回天下之大势。"游似的论述是紧紧抓着心、念不放,把它当成万能的东西,这既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观唯心的理学思想。
我们知道,魏了翁的理学思想来于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学生。朱熹-李燔-魏了翁-游似,这条线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庆版《南充县志·外纪》说:"南充游忠公,常从朱文公(熹)讲学,深明性理,迄今县中颇得其传,盖自游氏父子云。"《杂识志》又说:"宋高宗南渡后,中原文献。
6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文言文和译文)原 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 文:
陈实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实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实的儿子陈纪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陈纪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道德!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自己离去。”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前来拉陈纪。陈纪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7 《元史·杨景行传》文言文翻译杨景行,字贤可,吉安太和州人。
延祐二年进士及第,授官为赣州路会昌州判官。会昌百姓历来不知凿井饮水,都汲河水食用,所以多患疾病;也不知道使用陶瓦,而是以茅草盖屋顶,因而多发生火灾。
杨景行教当地百姓凿井饮水,以陶瓦代替茅草建屋,民众才免受疾病、大灾之害。当地有十个豪民,号称“十虎”,干扰政事,危害百姓,杨景行将他们全部拘捕,绳之以法。
于是创办学舍,礼敬儒生并以他们为师,劝导百姓开拓肥沃的田地以缮养士人,管弦诵之声于是盛行起来。调任为永新州判官,奉郡府之命,核实百姓田地,铲除了多年的积弊,奸邪欺瞒之事都无地自容,贫穷孤弱的百姓得以仰赖。
改任为江西行省照磨,转任抚州路宜黄县尹,处理解决了长久得不到解决的冤狱数十件。升任为抚州路总管府推官,揭发惩治许多奸邪之事,郡中因而没有冤狱。
金溪县刁民陶甲,财大而凶恶奸险,曾多次诬陷本县长官,使他们被罢官离职,从此官吏们都畏惧他,不敢将其治罪,陶甲因而在一郡横行不法。杨景行到任后,依法严惩陶甲,将其流徙五百里之外。
金溪县豪猾僧侣云住,挖掘民家墓家窃取财物,事情被发觉,官员受其贿赂,放宽不治。杨景行严格审理,云住也想以贿赂打动杨景行,杨景行却不为所动,云住又贿赂主持政务的官员,以强横的言辞相威胁,杨景行仍置之不理,终于将其绳之以法。
从此豪强之民收敛劣迹,善良百姓得以安宁。转任为湖州路归安县尹,奉行省的命令,整顿荒田田租,百姓中没有一人对官府欺瞒。
杨景行所经州县,都有良好政绩,离去的时候,百姓立碑刻石颂扬他。
8 孟门山文言文要全文的《孟门山》原文: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贔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译文:
河水南面经过北屈县旧城西,西面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面四十里,是河南孟门山。《山海经》记载:孟门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黄沙土和涅石。《淮南子》记载:龙门未开辟,吕梁未凿出,河水从孟门之上流出,慢慢地溢出,逆流而上,没有丘陵、高阜阻挡,称之为洪水。大禹疏通河道,称之为孟门。所以《穆天子传》记载:北登孟门,是九河的斜坡。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
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出处:
出自《水经注·河水》,作者是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郦道元年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少时博览奇书,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郦道元撰《水经注》四十卷。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1 《夸父》文言文翻译
身材高大的夸父,立下宏愿,决心去追赶太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夸父耳朵上挂两条黄蛇,手里也握着两条黄蛇,随身还携带着一根手杖。一天,太阳升起了,他迈开大步追去,一直追到禺谷。
传说禺谷是太阳休息的地方。在太阳落到这里洗浴后, 就在巨大无比的若木上休息。
到第二天再升起来。这时只见一团巨大红亮的火球就在眼前,夸父已进入太阳的光轮,完全处在光明的包围中。
当他正在庆幸自己的胜利时,他感到极度口渴。于是他伏下身子,大口大口地喝黄河、渭水里的水,几下就把两条河里的水喝干了,可还是口喝难忍。
他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泽的水,大泽是一片纵横千里的水域。可是夸父还没有达到目的地,就死了,像一座大山一样倒了下来。
手杖丢落的地方,出现了一片枝叶繁茂、鲜果累累的桃林。
2 《夸父》全文翻译夸父逐日 ——选自《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注释 ⑴逐走:赛跑。逐:竞争。
走:跑。 ⑵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⑶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⑷河、渭:即黄河,渭水。
⑸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⑹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⑺邓林:地名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0336361,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⑻未至:没有赶到。 ⑼渴:感到口渴。
⑽弃:丢弃。 ⑾为:成为。
(12)逐日:追逐太阳。 古今异义 ①夸父与日逐走 走:古义:跑。
今义:行 ②饮于河,渭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3 夸父的文言文翻译身材高大的夸父,立下宏愿,决心去追赶太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夸父耳朵上挂两条黄蛇,手里也握着两条黄蛇,随身还携带着一根手杖。一天,太阳升起了,他迈开大步追去,一直追到禺谷。
传说禺谷是太阳休息的地方。在太阳落到这里洗浴后, 就在巨大无比的若木上休息。
到第二天再升起来。这时只见一团巨大红亮的火球就在眼前,夸父已进入太阳的光轮,完全处在光明的包围中。
当他正在庆幸自己的胜利时,他感到极度口渴。于是他伏下身子,大口大口地喝黄河、渭水里的水,几下就把两条河里的水喝干了,可还是口喝难忍。
他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泽的水,大泽是一片纵横千里的水域。可是夸父还没有达到目的地,就死了,像一座大山一样倒了下来。
手杖丢落的地方,出现了一片枝叶繁茂、鲜果累累的桃林。
4 文言文 的翻译古时候。北方有一个巨人,名叫夸父,双耳挂着两条黄蛇,手里拿着两条黄蛇,住在一个荒凉的山上。 夸父生性喜欢探求。有一天,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想看看太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他迈开双腿,象一阵风似的跑起来,眨眼之间就跑出了几百里。 夸父自不量力,一心要追上太阳,一 夸父
直追到禹峪(也称虞渊)。这是太阳落下的地方,落日象一团火球,烤得夸父口干舌燥。他渴得要死,跑到黄河去喝水,黄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赶到渭河。渭河的水也喝于了,还是不解渴。他又往北方的大湖赶。没有来得及赶到大湖,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夸父死的时候,丢掉了手里的拐杖,拐杖落下的地方,变成了一片桃林。夸父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大山,后人称为夸父山。桃林、夸父山都在现在的灵宝市。灵宝市古时候叫做桃林县,从函谷关以西直到华阴,三百里间桃林茂盛。夸父山在灵宝市阳平镇东南灵湖峪和池峪之间。 山海经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 夸父
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大湖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5 夸父逐日原文及翻译一、典故之一出自楚国所作《山海经·海外北经》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丢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二、典故之二出自战国列子的《列子·汤问》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译文:相传古代勇士夸父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认为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他拿着手杖去追赶太阳,他翻过许多座山,渡过很多江河,累得精疲力尽也没有赶上太阳。他还是不死心,一直坚持找,直到他快到大湖边时,他因劳累过度而死。
扩展资料
一、作品鉴赏
《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远古先民,通过幻想、想象与逐日等神话来表现他们对生命——时间——生命的思考:有限的人类生命,强烈地向往永恒的时光。
《山海经》对夸父的描述虽然简单,但关于夸父的死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渴死的;一说是被应龙杀死的。
二、夸父逐日意图
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
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定居了相当长时间,其原始的,破坏性的劳动,必定会使那里的资源受到破坏并趋于枯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部族必须迁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夸父逐日
6 文言文《夸父》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
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7 《夸父》全文翻译夸父逐日
——选自《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注释
⑴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⑵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⑶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⑷河、渭:即黄河,渭水。
⑸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⑹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⑺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⑻未至:没有赶到。
⑼渴:感到口渴。
⑽弃:丢弃。
⑾为:成为。
(12)逐日:追逐太阳。
古今异义
①夸父与日逐走 走:古义:跑。今义:行
②饮于河,渭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207全国一卷文言文全文翻译
本文2023-10-13 09:43: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7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