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人千万不能艾灸,看看你是这样的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1收藏

8种人千万不能艾灸,看看你是这样的吗?,第1张

    《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备急灸法》凡仓卒救人者惟艾灼收第一《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中医艾灸作为自然疗法,流传千年,古籍医典均有记载。

    艾灸疗法简称 灸法 ,是运用 艾绒 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 烧灼 、温熨,借灸火的 热力 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 气血 、扶正祛邪,达到 防治 疾病的一种治法艾灸能温经通络、驱寒散瘀、扶阳补正、回阳救逆、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多用于虚、寒、阴症为主的疾病,适宜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男女老少都可以。

    艾灸还可治疗因受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如类风湿、女性疾病、肩颈椎病等。

    中医将阳气比作太阳,认为阳气温煦全身就像太阳照耀大地。

    阳气不足则恶寒喜暖、血液运行不畅。长此以久脉络瘀阻、寒湿凝滞,会导致关节炎、腰腿痛、胃脘痛、腹痛腹泻、痛经等疾病。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中医对痛症的解释,而艾灸可以温煦气血以散寒,加快气血运行以通络,是很好的散寒、止痛的绿色疗法。

    中医认为,中气不足、阳气下陷可导致多种疾病,如久泻、遗尿、遗精、阳痿、崩漏、带下、脱肛、内脏下垂等。

    同时,阳气不足还会导致体内阴寒偏盛,出现手足冷,皮肤怕冷,即便穿再多衣服,也觉得不暖和。这往往是身体抵抗力下降的表现。

    艾灸可以激发体内阳气。充盈的阳气,能提升我们的脏器的运转能力,并宣发到体表以抗寒。

    如果你觉得最近精力下降了,又或是比平时怕冷,这估计是阳气不足的缘故,那就做做艾灸吧,补充阳气,精力无限。

  《扁鹊心书》: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见古人对其重视。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常灸中脘、足三里,可使胃气常盛,气血充盈。

    常灸气海、关元,可以振奋一身阳气,使人精力充沛,增强抵抗力。

    命门为人身之根本,最为重要,中医将命门比喻成一个小火炉,火炉旺则生命力旺盛。所以,时不时以艾灸为其添把火是不是很重要呢?

   综上所述,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真可谓是先辈赐给我们的瑰宝,正确的使用艾灸可以防治疾病,永葆青春。

  虽然古载艾草:“通十二经,主灸百病、杀鬼邪。”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还是要注意一些艾灸禁忌,不然不但无功,反而会责怪祖宗乱夸海口,或者是怪艾灸技术无效,甚至是给自己带来不适、或者更大的伤害!

1、体质虚弱的人宜频灸,而且每次艾灸火量要温和,时间宜短,每个部位用艾条艾灸五分钟左右;或用灸大夫隔物灸仪艾灸30分钟即可。

2、体质壮实的时间可以长些,可用艾条灸15分钟左右,隔物灸仪灸60分钟,温度可根据皮肤耐受度,控制得稍高些。

3、头、面、胸、背部皮肤较薄,艾灸时间宜短,腰、腹和四肢时间可以长些。

4、初次艾灸宜温和,以后可逐渐加量。一般取穴宜少而精,每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不宜起疱。

    艾灸的顺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艾灸最佳时间艾灸时间以:上午10-11点,下午2-4点为宜。艾灸常用保健穴中脘、 神阙 、关元、 气海、 足三里、三阴交 、风门、 命门 、肾俞、 涌泉。

   具体的穴位怎么使用,你们可以去百度搜索清晰的穴位图,或则关注摆渡人-叶小依,我将为您分享更多的穴位图!!!

“ 热证施灸 ” 的临床运用概述

陈瑞云1 秦黎虹 2

热证, 系指八纲辨证中病性属热的症候, 包括外感热病,内伤热病以及外科疮疡肿毒等多种疾病中表现出来的热性病症。 灸法, 系以艾为基本原料(或在艾绒内掺入适当比例的中药细末), 做成艾柱或艾条对患者特定穴位、 经络或者病变局部进行施灸, 具体包括艾柱的直接灸和间接灸以及艾条的悬起灸和实按灸。 大量文献资料表明, 艾味辛能发散, 味苦能泄热,性温能行气活血, 性热能胜寒, 又因其气味芳香, 可升可降,善通诸经, 启闭开窍, 借火力以行药力, 可使灸火直达病所,调理气血, 平衡阴阳, 而治各种病证 [1] 。 所以灸疗并非仅仅适用于寒证, 历代医家关于“热证施灸” 的理论和临床经验都很丰富, 现代临床上应用的同时也对其起作用的基础进行了实验研究, 现综述如下:

1 “热证施灸” 的历代应用

秦汉时期, 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成书, 其中关于灸法颇多阐述, 《内经•终始》 有言: “少气者, 脉口人迎俱少不称尺寸也, 如是者, 则阴阳俱不足……如此者弗灸, 不已者因而泻之, 则五脏气坏矣。” 有医家, 如张介宾即认为其不可灸,然而杨上善则认为“弗灸” 于理不顺, 李怀林 [3] 辨其为“如此者弗灸不已, 因而泻之, 则五脏气坏矣。” 参照《内经•官能》篇“阴阳皆虚, 火自当之。” 当以李怀林为是。《灵枢•痈疽》篇云: “发于肩及臑, 名曰疵痈。 其状赤黑, 急治之……痈发四五日, 逞焫之。” 当为灸治热证的第一典例。魏晋时期, 灸法得到了显著发展, 灸法灵活多样, 热证的灸法治疗也有了更广泛的运用,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 中述:“诸痈疽发背及乳方, 比灸其上百壮。” 又“石痈, 当上灸百壮”。 葛洪首创疮痈隔蒜灸治, 并称:“余尝小腹下患大肿, 灸即差。”

唐宋时期, 是我国针灸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灸法专著很多, 崔知梯有《骨蒸病灸方》 记载专病灸治经验, 称:“尝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 前后差者, 数过二百。” 孙思邈,在增加了灸疗防病的同时, 在热证用灸方面做了更多的 探索 ,如《千金要方》 治: “五藏热及身体热, 脉弦急者, 灸节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千金翼方》:“胃中热病, 灸三里三十壮。”

《千金冀方》 医“诸烦热时气温病, 灸大椎百壮。” 内科病证中, 阴虚火旺之灸治,《千金要方•卷十九》:“腰背不便, 筋挛痹缩, 虚热闭塞, 灸第二十一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随年壮。”又云:“消渴咽喉干, 灸胃管下输之穴各百壮。” 穴在背第八椎下横。《千金方》 疗双目“风痒赤痛, 灸人中近鼻柱二壮”。 王焘《外台秘要》 云: “盗汗者, 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亡津液故也……灸大椎五六百灶, 日灸二七、 五七任意, 汗即渐止。”又治小儿云:“下血身热, 口嗓不乳, 反张脊强, 汗出身热, ……如此非复汤所不能救, 便当时灸之妙。”《针灸资生经》 独立痨瘵一节, 指出: “灸劳法, 其壮手足心热, 多盗汗……初发咳嗽, 渐吐脓血。” 灸治累效。《扁鹊心书》: “妇人产后热不退,恐渐成痨瘵, 急灸脐下三百壮。”

金元时期, 由于针法研究的崛起和针法应用的日以推广,灸法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不少医家巩固发展了灸法, 在热证灸法上, 刘河间不囿于张仲景热证忌灸之说而指出:“骨热……灸百会、 大椎”“疮疡已觉微慢肿硬, 皮血不变色, 脉沉不痛者, 当外灸之, 引邪出而方止” 等,《丹溪心法》 则载一些医案, 如“治肺痨咯血, 发热肌瘦, 灸肺俞五次” 而廖。 又载: “两手大热为骨厥, 如在火中, 可灸涌泉 5 壮, 立愈” 等。

明清时期, 灸法成熟于此时期, 从著作的数量、 灸法技术的改进、 隔物灸的广泛应用等方面可见灸法的鼎盛发展, 汪机《外科理例》 载:“一人年逾四十发背, 心脉洪数, 势危剧……骑竹马灸, 灸其穴, 是心脉所游之地, 急用隔蒜灸, 以泻心火,拔其毒, 再用托里消毒而愈。” 李梃《医学入门》 里说: “虚者灸之, 使火气以助元阳也; 实者灸之, 使实邪随火气而散也;寒者灸之, 使其气复温也;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就燥之义也” 龚廷贤《寿世保元•灸法》 论及热证施灸的病不少,如骨蒸劳热灸“四花” 穴; 肠风脏毒便血, 久不止者, 取脊骨平脐处, 椎上灸七壮,“无不除根”, 其它如破伤风、 小儿惊风、疔疮等等俱以灸治。 吴亦鼎在《神灸经论》 言:“传尸痨瘵……每致传人, 百方难治, 惟灸可攻”, 其中列举百余例实热虚热证的灸治穴位及方法, 涉及了内外妇儿五官等诸科。

综上所述, 在古代文献中, 热证用灸的记载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 病性则涵盖了表里虚实, 诚如明代龚居中《痰火点雪》 所言: “灸法去病之功, 难以枚举, 凡虚实之热, 轻重远近, 无往不宜。”

2 “热证施灸” 的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同样涉及了内外妇儿五官科诸科, 病种则以现代医学的感染性疾病为多见:

内科方面, 成华 [4] 等隔盐姜灸神阙及天枢治疗急性胃肠炎126 例, 30 分钟症状基本消失者 68 例, 60 分钟症状明显缓解者 50 例, 120 分钟缓解者 5 例, 120 分钟仍无明显缓解者 3 例,有效率达到 9762%; 梁德斐 [5] 治疗阿米巴痢疾 18 例, 方法是先行针刺气海及双侧天枢穴, 得气后出针, 改艾柱直接灸, 每穴七壮, 一般灸一次即愈, 随访一年未复发; 曾红英 [6] 在大椎、神阙、 足三里、 病变关节穴位施以太乙神针, 每日一次, 每次半小时,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57 例, 治愈率为 19%, 其认为太乙神针能达到早期治愈, 中晚期可以控制病情发展、 改善症状; 李剑松, 郭粉莲等 [7] 用灸法治疗痛风 36 例, 与口服西药秋水仙碱 24 例对照, 疗效优于对照组; 赵粹英等 [8] 对 80 例难治性肺结核进行隔蒜灸治疗, 治疗选 2 组穴位, 即: 一组选双侧百劳、 肺俞、 膏肓, 另一组选关元、 双侧中府、 足三里, 每日轮换施灸, 施灸期间除口服 INH300mg/日, 停用其他抗痨药,三月后显效 19 例, 好转 33 例, 无效 28 例。

外科方面, 涉及病种很多, 如带状疱疹, 李元友, 李红,刘洪涛等 [9] 采用针刺方法操作, 病变周围局部常规消毒, 用 30号 115 寸毫针从病变外围 05cm 处围刺, 之后将艾条点燃, 在病变上方 3cm 处进行艾灸, 灸至局部皮肤潮红, 大约 15min,7d 为 1 个疗程, 治疗带状疱疹 48 例, 两个疗程痊愈 41 例, 显效 6 例, 好转 1 例。 刘钦华, 姜翟明 [10] 则通过与西医的常规治疗对照, 发现艾灸加烟熏治疗带状疱疹, 无论在缩短疗程还是在减少或减轻后遗症方面都占有明显优势。 另外, 孙小英 [11]用局部围刺, 加疱疹头尾簇处麦粒吹灸治疗带状疱疹 38 例;

白晔 [12] 运用艾条回旋灸结合三棱针点刺, 毫针围刺等治疗 23例, 余瑞平 [13] 则以皮损所属的胸神经对应的背俞穴为主施灸,同时配合使用复方炉甘石洗剂外搽皮损处, 每日 4 次, 都取得了满意疗效。 其他, 马新飞 [14] 等治疗褥疮, 将艾条点燃后在患处温和灸, 每处 15 分钟, 每天两次, 10 天一个疗程, 经过 1 2 个疗程, 痊愈 25 例, 好转 12 例, 无无效病例。 宋秀兰 [15] 等用灸法配合抗生素治疗创面长期不愈合和脓性感染 36 例, 即创面消毒后, 艾条回旋灸, 30 分钟左右, 敷上研细的抗生素包扎即可, 每天一次, 最多 10 次即可痊愈; 王治国 [16] 采用点刺与艾灸之法治疗 50 例急性淋巴管炎患者, 疗效显著, 除一例无效外, 其他五日内痊愈; 李桂清等 [17] 艾灸治疗急性淋巴管炎16 例, 在红丝末端用雀啄灸并移向病变中心, 实施回旋灸, 轻者日一次, 重者两次, 经 1 到 2 次治疗痊愈者 7 例, 经 3 到 5次治疗痊愈者 8 例, 5 次无效者 1 例; 对于疖, 李惠芳 [18] 则通过隔蒜灸治疗 38 例, 6 次内治愈率 9773%; 许文辉 [19] 用温和灸治疗单纯性未溃破者 136 例, 未成脓者 87 例三次内均全消散, 成脓者 49 例, 病轻脓少者 20 例, 三次内脓液吸收而愈,余 29 例切开排脓后, 再灸 2 次均痊愈。 秦黎虹 [20] 曾用艾熏灸治疗辨证属实热阳证的外科感染 1556 例, 病种包括了疖、 痈、甲沟炎、 脓性指(趾)头炎、 外伤感染及脚癣等, 总有效率 100%,治疗中无不良感染及扩散现象。

妇科现代主要用于乳腺炎的治疗, 效果显著。 吴巧玲 [21]隔蒜灸治疗急性乳腺炎 28 例, 即将蒜片置于乳管硬结处, 直径 10mm, 高 10mm 的艾柱燃完 3 壮, 积乳即可从乳头自行排出, 28 例中, 一次治愈 23 例, 乳房胀痛消失, 硬结肿块消散,体温下降, 余 5 例, 3 至 5 次, 痊愈; 杨继军等 [22] 取患侧局部红热肿块处和乳中穴, 以隔蒜灸治疗急性乳腺炎 42 例, 灸至红晕、 溢乳为度, 脓肿溃破的可加拔火罐, 脓被吸尽后再隔蒜灸, 痊愈 38 例, 显效 2 例, 好转 1 例; 侯桂英 [23] 则以肩井、乳根为主穴, 配伍曲池、 合谷、 和手足三里, 用艾条温和灸患侧穴位, 每穴位 8 分钟, 每天灸一次, 乳痈初起者 1 2 次即可消散, 已成脓者加灸少泽穴, 可促其排脓, 加速愈合, 30例中, 一次治愈率 50%, 2 次治愈率 30%, 5 次治愈率 1667%,1 例中途停灸。

儿科方面, 路瑶和倪瑞军 [24] 对 72 例发热患儿取双侧肺俞和足三里采用雀啄灸, 每穴位 5 至 7 分钟, 日一次, 治愈率943%, 平均疗程 3 天; 唐永莲, 孙秀霞等 [25] 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78 例, 取双侧肺俞、 足三里施以雀啄灸, 以皮肤潮红、 湿润为度, 日一次, 治愈 73 例, 显效 5 例; 韩长根 [26] 等用回旋灸神阙及双侧涌泉, 每穴位 10 分钟, 每日一次, 治疗小儿自汗、 盗汗 24 例, 10 次内痊愈 24 例, 随访半年无复发。

五官科方面, 张化男 [27] 等用麦粒大的艾柱, 灸后溪穴治疗睑腺炎 32 例, 左病灸右, 右病灸左, 连灸 3 柱为一次, 一般患者一次即愈, 一次治愈 27 例, 2 次治愈者 5 例; 严峰 [28] 等雀啄灸治疗耳廓假性囊肿, 即用清艾条雀啄灸患处, 每日两次,每次 25 分钟左右, 灸处红热为宜, 22 例中, 一例无效外, 余1 2 次即愈, 随访半年无复发。 对于口腔粘膜溃疡, 何明波 [29]用艾条悬灸劳宫穴治疗, 每穴位 15 分钟, 以穴位潮红为度,早晚一次, 7 天一疗程, 1 疗程后口臭明显好转, 2 个疗程后口臭消失, 疮疡点愈合, 张建勋 [30] 则用艾悬灸神阙穴治疗, 每日一次, 重者两次, 三次内痊愈 21 例, 五次痊愈 5 例, 无效 2例, 随访半年, 复发者 2 例。

3 “热证施灸” 的传统医学理论依据

31 灸法能温通气血

奚永江主编的《针法灸法学》, 关于灸法作用如是说:“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 起到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即以温为手段, 经络作传导, 起到通气血的作用, 所以灸法的主要作用是“温通” 而不是“温补”。 然而关于疾病的发生,《千金翼方•针灸》 云: “凡病皆由血气壅滞。” 说明血气壅滞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机理。 郁滞、 壅滞之形成无非由于外感六*、内伤七情, 热邪亦不能例外。 如外科的痈疽、 疔疖就是由于热、毒之邪, 蕴蒸肌肤, 致气血凝滞而成。 既然热邪可致气血壅滞,那么具有温通作用的灸法用于热证, 也就无可厚非了。

32 灸法能以热引热

《医学入门》 云: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就燥之意也” 中医有所谓“郁火” 之说。 热邪可与它邪互结。 郁滞了肌肤之热, 易生痈疡。 被郁之热, 可以用温和的热气引之,使之外出, 达泄热之效。《医宗金鉴》 中亦指出:“无论阳毒阴毒, 通过火灸“轻者使毒气随火而散, 重者拔引郁毒, 通彻内外。”

33 灸法能补能泻

《灵枢•背腧》 中云: “以火补者, 毋吹其火, 须自灭也,又火泻者, 疾吹其火, 传其艾, 须自灭也。” 这是初次提及灸法的补泻观点, 后世的《针灸大成》 也有所论及, 《黄帝内经太素》 作了注释: “言灸补泻, 火烧其处, 正气聚, 故曰补也;吹气热入, 以攻其病, 故曰泻也。” 这里涉及到灸法刺激量和时间与补泻的关系。 毋吹其火, 须其自灭, 以聚正气。 正气指什么, 阴阳之气也。 吹其火, 吹气热入, 以攻其病, 说明灸可攻病泄邪, 当然包括热邪之为病了。 所以, 灸法补泻论, 也驳斥了艾灸之火为火邪的观点。

34 灸法能助阳益阴

阴虚而生内热, 如肺痨者, 其以阴虚为本, 再以艾灸之,往往有愈劫其阴之虑, 其实不然。 如前文所述, 《内经•终始》有言:“阴阳俱不足……如此者弗灸不已”,《内经•官能》 篇又云“阴阳皆虚, 火自当之”。《丹溪心法》 亦云: “大病虚脱,本是阴虚, 用灸丹田, 所以补阳, 阳生则阴长也。” 可见, 从阴阳互根的观点看, 灸可以益阳, 以翼阳生则阴长也, 故可治疗虚热之证。

4 “热证施灸” 的现代医学阐述

41 灸法的近红外线作用

杨华元, 刘堂义等经过研究发现, 艾灸时候其红外线辐射以近红外辐射为主, 因后者与人体穴位的红外辐射光谱极其相似, 所以能传入较深的人体组织, 激励穴位内生物大分子的氢键, 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 使得被照射的组织内出现一些活性物质, 并进入血管随血循环到达其他部位, 使组织和器官的代谢和产热均得到加强, 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 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 也能为能量缺乏型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使其有效修复并行使机能 [31-33] 。 这种红外辐射作用, 可能与其温热作用一样, 是艾灸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 [34] 。

42 灸法的温热作用

灸的温热效应也能使毛孔开放, 毛窍通畅, 使热有路可走,从而起到一定的退热作用 [35] ; 灸法还能使皮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 血流加速, 促进血流循环, 增加局部组织营养利于机体的修复 [36] ; 由于血液循环的改善, 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在减轻炎症区域组织水肿的同时, 也可以促进血流中的白细胞向组织间游出, 使炎症局部的白细胞及其他免疫成分浓度大大增加[37] 。

43 灸法的免疫调节作用

现代医学实验研究及临床经验表明, 艾灸在免疫系统的各个层面上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关于免疫器官, 艾灸肾俞,命门的穴位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有保护作用, 对老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有增强作用 [38] , 艾灸大椎、 足三里、 命门等穴位对实验性小鼠胸腺、 脾脏损伤有明显的恢复和改善作用 [39] ; 关于免疫细胞, 艾灸可使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 T 总细胞数、 Th 细胞数及 Ts/Th 比值提高, 从而调整T 细胞亚群的平衡 [40] , 艾灸关元穴还可促进吗啡依赖小鼠淋巴细胞转化, 提高 NK 细胞的活性, 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 [41] ;关于免疫分子, 谢甦等研究发现艾灸关元、 足三里能明显升高血清 IL-2 的水平, 降低血清 IL-6 的水平,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和改善衰老机体的免疫机能 [42] , 邓柏颖等报道化脓灸对体虚易感患者的 IgA、 C3 有明显改善作用, 表明艾灸对血清补体量具有调整作用 [43] 。

44 艾烟的抑菌作用

艾条燃烧产生的艾烟含有多种复杂的成分, 包括挥发性的氨水、 醇类、 脂肪烃、 芳香烃与萜类化合物及其氧化物等 [44] ,它们可附着在皮肤表面并可通过艾热由损伤的皮肤渗入, 发挥抑杀细菌作用。 秦黎虹等所做的艾熏抑杀菌实验证明, 艾烟及其挥发油、 燃烧生成物等对金**葡萄球菌、 乙型链球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等有显著的杀灭作用, 杀菌效果与熏灸的时间成正比, 杀菌范围亦随着熏灸时间的延长而扩大。[45]

5 结 语

艾灸疗法是中医外治的精粹, 纵观历代文献, 可发现其也能治疗表里虚实各种“热证”, 并且涉及了内外妇儿各科, 现代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艾灸具备多种效应, 可以调整机体, 有利于机体恢复平衡状态, 然而现代临床上应用却还显得局限。 鉴于灸法的“简、 便、 廉、 验” 等优点, 有必要加强灸法的临床研究, 提高临床疗效并加以推广, 这在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上将大有裨益

中医艾灸作为自然疗法,流传千年,古籍医典均有记载。

《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备急灸法》:凡仓卒救人者,惟艾灼收第一。

《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黄帝内经》:“用药如用兵,不得已而为之。药能治病,亦能致病。是药都有毒,有利必有弊……”又言:“一剂药,七服,病好或病不好,不再服。再服则伤气伤血伤脏……”又言:“善治者,治皮毛,内务大病,病在皮毛,首选外治,慎言内调。”

传统中医的非药物疗法(灸法、针法、推经点穴法、刺血法、刮法、罐法等)成为无药治病之术的根本大法。

《扁鹊心书》:大病宜灸

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证。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张仲景不信艾灸,但是到了晚年他相信艾灸了,灸五百壮的话,人的皮肤不就被烧焦了嘛?死人灸二三十壮皮肉就会被烧焦,但是活的人不会,人身体有营卫之气有真气护卫着,气血也在流通,所以不会焦枯,但是死人这些都已经不在流通,如果一个人真气(已经没有元气)那么就没有任何的效果了

扁鹊论艾灸

神医扁鹊:“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灸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

如肿瘤、伤寒、疽疮、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慢支、三高、贫血症、哮喘、大三阳、银屑病、癫痫等诸多中药、西药难以见效症,使用艾灸疗法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

意思是说:许多大病,旧病,慢性病、要命的病等如果不及时艾灸,等到元气虚脱耗尽之时,再来艾灸也没有效果了,来不及了;如果能早点艾灸,自然能给身体补充到阳气,可以保命了。世人使用艾灸三五十壮,就急着要求疗效,要痊愈,要健康,三五十壮只能痊愈轻微疾病,治疗大病、要命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

李时珍论艾灸

《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

《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

孙思邈论艾灸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

或: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

“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意思是说:以救治自己的心情救别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患者,言语是真诚的,用真诚救人的心情救助别人,这个道理是千古不灭的真理,不怕天下人不相信。

《洪炉点雪》云:“凡男女老幼,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所不宜,凡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功拔之。”

综合之,艾灸能温经通络、驱寒散瘀、扶阳补正、回阳救逆、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多用于虚、寒、阴症为主的疾病,适宜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男女老幼皆可。

艾灸还擅治疗因受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如类风湿、女性疾病、肩颈椎病等。

艾灸: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中医将阳气比作太阳,认为阳气温煦全身,就像太阳照耀大地。

阳气不足则恶寒喜暖、血液运行不畅。长此以久脉络瘀阻、寒湿凝滞,会导致关节炎、腰腿痛、胃脘痛、腹痛腹泻、痛经等疾病。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中医对痛症的解释,而艾灸可以温煦气血以散寒,加快气血运行以通络,是很好的散寒、止痛的绿色疗法。

艾灸:升提阳气、回阳救逆

艾灸可以提升阳气。

中医认为,中气不足、阳气下陷可导致多种疾病,如久泻、遗尿、遗精、阳痿、崩漏、带下、脱肛、内脏下垂等。

同时,阳气不足还会导致体内阴寒偏盛,出现手足冷,皮肤怕冷,即便穿再多衣服,也觉得不暖和。这往往是身体抵抗力下降的表现。

艾灸可以激发体内阳气。充盈的阳气,能提升我们的脏器的运转能力,并宣发到体表以抗寒。

如果你觉得最近精力下降了,又或是比平时怕冷,这估计是阳气不足的缘故,那就做做艾灸吧,补充阳气,精力无限。

艾灸: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扁鹊心书》: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见古人对其重视。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艾灸有温养补虚的作用。

常灸中脘、足三里,可使胃气常盛,气血充盈。

常灸气海、关元,可以振一身阳气,使人精力充沛,增强抵抗力。

命门为人身之根本,最为重要,中医将命门比喻成一个小火炉,火炉旺则生命力旺盛。所以,时不时以艾灸为其添把火是不是很重要呢?

综上所述,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真可谓是先辈赐给我们的瑰宝,正确的使用艾灸可以防治疾病,永葆青春。

虽然古载艾草:“通十二经,主灸百病、杀鬼邪。”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还是要注意一些艾灸禁忌,不然不但无功,反而会责怪祖宗乱夸海口,或者是怪艾灸技术无效,甚至是给自己带来不适、或者更大的伤害!

以下人士,如需艾灸要谨慎

1、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

2、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3、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皮肤过敏者不适宜用艾灸。

4、高血压患者,比较稳妥的方法是先控制血压,再辨证取穴。

5、体内有金属埋件者,谨慎艾灸。

6、良性肿瘤需要辩证施灸,恶性肿瘤不建议艾灸,以免导致热血妄行。

7、心脏部位不可多灸、久灸,外阴、乳头等娇嫩部位不能灸(仅针对传统艾条施灸,灸大夫隔物灸仪系列除外)。

8、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

晕灸了怎么办?

艾灸中突然出现晕灸(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颜面苍白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施灸,开窗通风。让其平卧,喝一杯白开水或糖水能很快缓解。

艾灸的灸量和时间

1、体质虚弱的人宜频灸,而且每次艾灸火量要温和,时间宜短,每个部位用艾条艾灸五分钟左右;或用灸大夫隔物灸仪艾灸30分钟即可;

2、体质壮实的时间可以长些,可用艾条灸15分钟左右,隔物灸仪灸60分钟,温度可根据皮肤耐受度,控制得稍高些。

3、头、面、胸、背部皮肤较薄,艾灸时间宜短,腰、腹和四肢时间可以长些。

4、初次艾灸宜温和,以后可逐渐加量。一般取穴宜少而精,每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不宜起疱。

艾灸的顺序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艾灸最佳时间

艾灸时间以:上午10-11点,下午2-4点为宜。

艾灸常用保健穴

中脘、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风门、命门、肾俞、涌泉。

艾灸常见病症

亚健康症状缓解

如疲乏无力、心情低落、烦躁抑郁、胸闷心悸、失眠健忘、腰酸背痛等。

可艾灸:神阙、足三里、关元。

免疫力低下

抵抗力低下,稍不注意就发烧感冒。

可艾灸:足三里、风门、关元。

女性痛经

遵循调补气血,温养冲任的原则。

可艾灸: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足三里。

更年期综合症

如出现喋喋不休、喜怒无常、盗汗心慌、失眠健忘等症状。

可艾灸: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总之,只要辨别体质,善用艾灸,对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总是有一些人在说“哎呀,我艾灸后某某地方发痒,发凉,发胀,艾灸后我的毛病好像加重了,艾灸后有上火现象,怎么回事啊?不会灸出问题了吧,艾灸不会不适合我吧”“能不能一边泡脚一边艾灸啊?能不能一边吃东西一边艾灸啊?”为什么我灸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出现返病现象呢?是不是艾灸对我没有用啊?

关于艾灸的注意事项,禁忌,灸感,返病现象应该加以了解。不了解艾灸,出现一点点本是正常现象的反应就大惊小怪,心里发慌,那不如不做!

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注意事项一

1、艾灸功效很多,研究证明艾灸可调理400多种疾病,但是艾灸不是万能的。

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不要觉得,反正艾灸能养生,能治病,我就可以熬夜,可以不注意饮食,可以随便乱来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艾灸什么也帮不了你。

3、施灸顺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这说的是施灸的顺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边,后灸右边。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薰脐时应保持空气流通、并安静身心,使气在全身均匀流通以达四肢末梢。

4、切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治疗某种疾病要严格按照治疗该病的要求去灸。日常养生灸,可以隔天灸或灸2天停一天;每周灸3-5天;连续灸15天,停10-15天;切忌长期想不起来灸一次。

5、艾灸的过程中,有的人很快见效,而有的人迟迟不见效。这些都是正常,因为各人体质不同,疾病程度不同,恢复能力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艾灸见效的时间。所以艾灸没有固定的见效标准。只要你按要求正确的坚持灸下去,肯定能起到防病调理疾病,强身健体的功效。

6、艾灸前、后都喝一杯温开水(绝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艾灸过程中禁止吃东西。灸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如有特殊情况非要洗手,洗澡,要用高于体温的热水尽短时间内洗完。

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7、要注重灸料的质量,艾绒的好坏取决调理效果。

8、有些人施灸后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乏力,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出现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9、有些人艾灸过程中会有返病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

10、月经期间不要灸;如果打算怀孕,不采取避孕措施的时候就不要艾灸了(这点主要是防止在艾灸的过程中已经怀孕,本人却不知道,还在继续灸,特别是就腹部,腹部高温对胎儿是有影响的!)

艾灸注意事项二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禁忌

艾灸的五个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其他禁忌

1、持续发烧之病人,禁灸;

2、孕妇,禁灸;

3、皮肤发炎红肿溃疡部位,禁灸;

4、皮肤过敏者、皮肤超敏感者,禁炙;

5、激烈运动后,禁灸;

6、饭后1小时内禁灸(该点不绝对,如果吃的很少,完全没有饱腹感,则可以半小时后就可以灸);禁止一边艾灸一边吃东西!

7、过饥、过饱、酒醉,禁灸;

8、没有自控能力的人,禁自行艾灸!

9、术后伤口没复原者,禁灸。

艾灸的灸感

艾灸要真正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功效,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阶段人体出现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灸感”。

灸感,是人们在做艾灸时自我所感知的一种气的变化。这种气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体质可以表现为:酸、麻、胀、痛、痒、冷、热、风、寒、凉十种灸感。这些灸感出现时是多样化的,有时象蚁爬,有时像流水,有时象冷风吹,有时忽隐忽现。根据这灸感的不同变化,可以总结为在施灸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三种不同效果。

每个人的灸感出现时间也各不相同,也许有的人灸1、2次就出现灸感,有的人灸1个疗程还没出现灸感,人体本来就是各不相同,不可能大家都有个固定的标准,所以根据别人的灸感来断定自己艾灸是否有效是极其错误的。

第一时期为灸火循经:多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三种热感现象,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活,推动循环起来了。

第二时期为正邪相搏:多表现为酸、麻、胀、痛、痒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发,自动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

第三时期为开门驱邪:多表现为风、寒、凉、冷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病气驱除体外了。

所以灸感的出现与否,标志着施灸效果的好坏,而灸感的出现主要与被施灸者的正气强弱有关,又与施灸者的操作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施灸的环境有关。这只能由施灸者自己去感受了。

艾灸的返(排)病现象

有人问“为什么我没有返病现象呢?艾灸对我没效果吗?”

在我们用艾灸调理疾病的时候,会有50%以上的人,会有返病现象发生。(注意!只是50%以上的人会出现,并不是100%的人都有返病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

艾灸的排毒通道:

1,出汗排毒,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毒的一种现象。

3、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也是从体内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4、有些人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拉屎极臭,这也是一种排病气的反应。有这种反应的,一般胃肠有问题,或有肿瘤发生。肠道问题居多。

5、有的人会有咽喉肿痛,牙痛等,此时多喝水,或煮一点绿豆粥来喝,严重的可以停灸,等这些症状过去后,继续艾灸,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火的症状。如果艾灸出现上火的情况,想快速达到祛火的目的,那么先停下来艾灸,借助于食物来达到降火的目的。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不干燥,小便不混浊;常吃绿豆粥、荷叶粥或绿豆汤、莲子汤(不去莲心);多吃山楂、山药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食物;每天要多喝白开水,或糖盐水,也可以降火;另外,可以多吃一些如苦瓜、绿豆汤、西瓜、冷饮等清热降火的食物。取冬桑叶3克,加上白茅根和麦冬,再适当加一些甘草,用来泡水喝,可以达到清热降火的目的。

6、调理理念是,调理疾病,一定要给疾病一个出路,当艾灸后,元气聚集到脏腑的时候,病邪往往会自己找出路,这些出路不一定是我们设计好的,而是病邪自己习惯的路径。一般疾病在下肢排出的路径是我们理想的路径。可是疾病的排出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他会自己寻找出路。

7、有的反应会出现头晕耳鸣,眩晕的,遇到这样的反应,可以停下来,休息几日。这种反应会慢慢消失,有的人会重复这种反应2-3次后,慢慢适应。

8、艾灸的走串,遇到这样的很正常,也不要大惊小怪,有艾灸的通串就比没有要好,经络的通串,提示经络疏通的是否通畅。

9、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会有水样的,有的会有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如果有肌瘤,积液,囊肿等妇科疾病,在经期的时候,会有烂肉,血块,血水等排出,应该是肌瘤,积液,囊肿的分解。不要害怕,有上述疾病的人建议经期艾灸,给疾病以出路,月经期就应该是排出的路径。

10、月经出现暂时性失调,如提前,推后,经量增加或减少,经血颜色有改变,有褐色,黑色,暗红色血块排除。特别是有妇科问题的人,本身月经就不调的人,艾灸后,大部分人都会在月经上有上述反应。

11、经过几次艾灸,或一段时间的艾灸后,有的人会表现出肢体冰凉,这是寒气用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需要继续艾灸,使寒邪尽快排出。一般到了夏季伏天的时候,这种反应可以消失。但是如果体内寒邪没有排尽,这种反应在其他季节还会有,所以坚持艾灸很重要。

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对于寒邪较重的病人,你需要断断续续艾灸很久。所以艾灸是一个慢功夫。

艾灸穴位如何选取

第一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艾灸

艾灸适合治疗的是一些寒性、虚性的疾病,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基本上可以把这些疾病分为四类:

1、关节性疾病:包括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办公室白领因工作性质导致的腰椎病、颈椎病需要经过医生辨证之后,才可判断是否适合艾灸。证型属于肝阳上亢型的关节性疾病是不适宜艾灸的。

2、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另外就是辨证为虚寒型的拉肚子、胃胀、胃痛,也可通过艾灸治疗。

3、杂病:例如一些常见的妇科、男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还有一些属于虚寒型的症状如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下腹坠胀等也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

4、顽固性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一些通过中医的辨证,属于虚寒性的诊断不明,没有办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

第二步:根据不同疾病选择艾灸穴位

儿童方面多见的是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的疾病或者是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的疾病,所以以保健来论,艾灸选穴建议选取:大椎、肺俞、足三里、大肠俞等。老人方面多见是一些虚寒类的疾病如关节退行性病、局部肌肉关节疼痛等。艾灸选穴建议以滋养肝肾,提升阳气为主,建议选取:命门、百会、足三里及阿是穴。

妇科、男科保健方面建议可以选取腹部和腰骶部的一些保健穴位,女性还可以选取“子宫”一穴作为日常保健。手脚冰凉的人群可以选取大椎、关元、足三里及四肢末端的一些穴位来减轻手脚冰凉的症状。补肾、补脾可以选择肾俞、脾俞、命门。

“朱医生,我天天怕冷,而且一动就出汗,你说该怎么办?”病人问。

“这个好办,注意忌口生冷的食物,水果不要吃了,我帮你开几贴药就会好的。”我说。

“好的,好的,谢谢朱医生!”病人开心地去拿药了。

两周后

“朱医生,你的药不灵啊,我还是出汗,怕冷,只是微微好了一点点,但是基本和原来没有区别,你不是说吃了肯定会好的吗?”病人生气地问。

“你煮药的方法,忌口生冷都是按照我说的做了吗?”我问。

“都按照你说的做的呀!”病人说。 “我还天天泡脚呢!我用你的药方再煮第三次用来泡脚,每天泡半个小时!”

“哦?那你不能泡脚!”我说。

“为什么,大家都说泡脚好,我还怕冷,泡脚后我还会出汗,人就不冷了。”病人问。

“就是因为你泡到出汗,所以不让你泡!”我无奈地说。“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一个没嘱咐到位,就出岔子。”

我网上去查了一下,关于“泡脚”的说法网上的观点基本一致,都言辞凿凿说出自于《肘后备急方》,看来网上的作家要么就是每个人都去通看了一遍《肘后备急方》,要么就都是一个中医培训班里出来的,论调无懈可击,出奇的一致。

《肘后备急方》因为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而出名,因为屠呦呦研制的治疗疟疾药物的灵感就来自于此书。但“泡脚”这一“中医 养生 疗法”是不是真的出自《肘后备急方》呢?我们来探究一下。

《肘后备急方》原书文字并不多,真正论述到泡脚可以 养生 的原文却几乎没有。而运用药物浸脚治病的相关记载却不少。如:

治卒心腹烦满方第十一:治卒心腹烦满,又胸胁痛欲死方。 以热汤令灼灼尔,渍手足 ,复易秘方。

治卒霍乱诸急方第十二: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饮食,或饮食生冷杂物。以肥腻酒,而当风履湿,薄衣露坐或夜卧失覆之所致。初得之便务令暖以炭火布其所卧,下大热减之,又并蒸被絮若衣絮。自苞冷易热者,亦可烧地,令热水沃敷薄布,席卧其上,浓覆之。亦可作灼灼尔, 热汤着瓮中,渍足,令至膝 ,并铜器贮汤,以着腹上。衣藉之,冷复易,亦可以熨斗贮火着腹上。如此而不净者,便急灸之,但明案次第,莫为乱灸。

可以看到泡脚的治法是用来治疗急症的,为什么没有涉及到 养生 方面,这是因为《肘后备急方》本来就是古代中医急诊书,涉及 养生 少之又少,光看书名就知道此书是用来应急的,「肘后」古代意为「随身携带」,所以《肘后备急方》意思就是随身携带的急诊医书。因此泡脚 养生 要出自于《肘后备急方》看来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网上还有《黄帝内经》记载有泡脚十大药方,更是子虚乌有。翻遍《黄帝内经》全文我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而且《黄帝内经》本身就是以论述中医理论为主,方药记载很少,仅为13方,难道13方中就有10个方子是用来泡脚的?想想都不可能!

有呀,怎么没有,《肘后备急方》就有相关的记载,区别在于治病不是 养生 ,二者有很大区别,老百姓千万别乱来。

前文的这一位病人是典型的“阳虚”伴“气虚”病人,这一类病人会自觉畏冷,因为泡脚会提供热量,所以病人会觉得很舒服,但是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泡脚如果太热,时间太久,泡到出汗甚至大汗,那么病人的阳虚与气虚会更为严重。

因为中医认识到人体的气、血、汗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因此自古中医就有「气血同源」、「汗血同源」的理论。所以本来气血就亏虚的人再被迫「发汗」,结果是气虚更亏虚。因为泡脚会给到病人舒服的感觉,而气血亏虚的后续副作用不会很快体现出来,因此往往病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饮鸩止渴”。(我这里的汗并不指正常运动和劳动后出汗,而是指不正常的出汗,甚至是 被迫的出汗 。)

这位病人我在给她用药滋补气血,她在自己伤气耗血,如同我女儿的数学题“ 一个游泳池一边进水X升/小时,一边排水Y升/小时,请问多久能把游泳池的水放满。 ”一般,看了让人哭笑不得。

健康 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东西,但是人间处处是陷阱,一不小心就踩雷了。我作为中医医生只能尽力科普一点是一点,希望大家能少走弯路,取得更好的疗效。

#大家 健康 超能团# @大家 健康

1,扁鹊

扁鹊庙“三宝”久负盛名,一是九头仙艾,二是无名子,三是古井水。扁鹊庙内盛产“九头仙艾”,这种艾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温经、安胎的神奇功效。东汉时期名医华佗用扁鹊庙里的九头仙艾治好了汉献帝的嘴疼病。几年后,汉献帝路过汤阴,还专程驾临扁鹊庙,叩拜扁鹊石像,并留下了:“艾草芊芊,植于汤南。疗我唇兮,佑工身健。”的名句佳作!

2,葛洪 葛洪媳妇鲍菇

晋代医家葛洪,倡导灸疗,首创隔物灸法,堪称倡导灸疗的先驱。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书中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大量收集了当时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灸方。

3,窦材

窦材(约生于公元1076~1146年),宋代医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官职,著有《扁鹊心书》

4,李时珍

5,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6,陈延之

晋代医家陈延之,是继葛洪之后又一位倡灸法的先驱者

鲁迅曾说过: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但他真的是反中医人士吗?

鲁迅究竟是如何对待中医的呢?

赶快来看看!

鲁迅对中医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既猛烈抨击亦研究应用

在鲁迅著作中,最早出现的中医形象是1918年4月《狂人日记》里的何先生 ,被描写为吃人的“刽子手”:“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

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

我说:“可以”!

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

我说:“可以”!

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

1920年6月的小说《明天》里也有一个中医的形象:“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他并不关心劳动妇女单四嫂子小儿子“宝儿”的病情,只是懒懒地“伸开两个指头按脉”,“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了。

然后,轻易地将单四嫂子“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夺走了 。结果, “宝儿”的命并没保住!

1922年12月鲁迅在《呐喊·自序》说了一段被反对中医者引用较多的话:“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引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大致在1925年之前,鲁迅作品中出现的中医都是反面人物,都是被讽刺挖苦的对象。

从时代背景来看,鲁迅是当时反对传统封建文化的先锋,从反封建的原则立场出发,对旧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势必给予批判和否定。

1925年,他曾经在《忽然想到》里说过:“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地要被“打倒”。这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在反封建文化,倡导科学、民主的潮流中,一些文化名人如胡适、陈独秀、梁启超、陈寅恪等都反对中医,梁启超甚至被西医割错肾脏亦无悔无怨。

从个人生活经历来看,鲁迅的父亲曾因当地中医治疗无效而亡,“不但自己被弄得狼狈不堪,而且家庭也由小康而坠入困顿”。这些惨痛的记忆和沉重的负担,在幼年鲁迅的心里,曾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鲁迅在1925年写的《坟·从胡须说到牙齿》也谈到自己先前对中医的不满:“其中大半是因为他们耽误了我的父亲的病的缘故罢,但怕也很挟带些切肤之痛的自己的私怨。”心存怨恨,在作品中对其鞭挞讽刺也就不奇怪了。

尽管鲁迅早期对中医进行抨击,但他并没有与中医绝缘,反之还有所应用与研究。

从《鲁迅日记》中可以看到,他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时不时地用中医方法疗病。如日记载:1912年11月10日“饮姜汁以治胃痛,竟小愈”;1912年11月23日“下午腹痛,造姜汁饮服之”;1916年1月22日“晚因肩痛而饮五加皮酒”。

从1912年起,在《鲁迅日记》中,多处可见这种活动的记录。这与鲁迅身体多病有关,许广平回忆:“以三十三岁的青壮年时代的鲁迅,就因‘无日不处于忧患中’,折磨得他‘胃痛’‘神经亢奋’‘头脑岑岑然’‘齿痛’‘头痛身热’‘咳嗽’,仅以1913年为例,这一年的1月、2月、3月、5月、8月、10月、11月、12月各月中都有害病的记载。”可见,鲁迅因身体多病,亦不断在中医里寻找办法,表明他并没有否定整个中医学。

鲁迅虽然有嘲讽中医的言论,但同时也在读一些中医古籍,做过一些研究。

如《鲁迅日记》载:1914年9月12日“买《备急灸方附针灸择日》共二册”,;1915年2月21日“至书肆买《毛诗稽古编》一部八册,景宋王叔和《脉经》一部四本”;1923年2月2日“午后往留黎厂买景元本《本草衍义》一部二册,二元八角”;1923年2月26日“下午其中堂书店借到《巢氏诸病源候论》一部十册”;1923年4月27日“上午往高师校讲。往直隶书局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部二本,一元四角”;1927年8月2日“买《六醴斋医书》一部二十二本”,此套医学丛书包括《褚氏遗书》《肘后备急方》《元和纪用经》《苏沈良方》《十药神书》《加减灵秘十八方》《韩氏医通》《痘疹传心录》《折肱漫录》和《慎柔五书》等。

鲁迅不仅多次去书局购买中医书,而且还自己修补中医书籍。

如1927年8月12日的日记中写到“下午修补《六醴斋医书》”;同年8月17日“下午修补《六醴斋医书》讫”。鲁迅还将中医古籍与其弟分享,如1915年7月29日记:“上午寄二弟信并本月家用百元(五十二),又《脉经》四本。”

由上可见,鲁迅对中医的病因学、脉学、针灸学、方药学都有涉猎,购买这些中医古籍恐怕不是为了批判而下此功夫的。

观念渐变,评价客观

1930年以后,几乎未再见鲁迅对中医的批评,更多的是以平实的态度对待中医:在生活中利用中医药为家人治病,将有效的方法向亲友推荐,对中医给予客观的评价。

1930年8月30日~9月6日的日记里,有4次鲁迅写到为儿子周海婴往仁济堂买药。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谈到鲁迅为其治病的往事。鲁迅用带有“薄荷味”的“安福消炎膏”及芥末糊热敷背部治疗儿子的哮喘病,芥末糊更是他的一张“王牌”,往往“经过这一番热敷,感到呼吸大为通畅”,其效颇佳。

8种人千万不能艾灸,看看你是这样的吗?

    《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备急灸法》凡仓卒救人者惟艾灼收第一《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