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木刻的5个制作过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黑白木刻的5个制作过程,第1张

黑白木刻的5个制作过程如下:

1、过稿,就是把画稿转移到板子上,初学者建议用拷贝法。拷贝法:用透明的硫酸纸蒙到画稿上面,用硬铅笔进行仔细描绘,然后把硫酸纸反过来,覆盖在铺上一层复写纸的板子上,然后用圆珠笔进行转变转写。

拷贝到板子上的主要是大的构图和大的形象,一些具体的细节不必都一一复制上去,这样有利于在刻制过程中自由的发挥而不至于被稿子束缚住。

2、上漆片,因为打磨后的木板上还有一些细微的纤维缝隙,上一层漆片后就能够很好的把它们填平,并且可以使木质更加细密一些,这样刻制起来就更加爽快。

具体方法是用酒精把漆片溶解,然后用板刷蘸着漆片溶液均匀的在板子上涂抹,使其尽可能的渗入版面,待到干后再进行刻制。

3、刻版,这一步可以说是黑白木刻版画中最重要的一步,绝不能一味机械的复制画稿,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画稿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刀具的创造性和灵动性来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深入,运用三角刀、圆口刀和其他各种刀具对画面整体调子和局部细节进行刻制。可以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来完成灰色调的刻画,这样更利于掌握和控制。

5、调整,全面考虑和权衡画面中整体的形体结构和黑白关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修正不够准确和精到的地方。这是刻制的最后阶段,一定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但是也应该意识到,调整也只能是将版面中多余的部分去掉,而不能再添加上什么了。

黑白木刻详细介绍:

黑白木刻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就是通过木刻的形式产生的。木刻的出现源于我国古代凸凹艺术。如彩陶图纹,甲骨文,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汉画像石刻,肖形印等优秀文化。

木刻艺术初创于唐代,宋元时代木刻艺术进入兴盛发展时期,明代迈入鼎盛时期,清代的木刻进入普遍发展的时期。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提倡的新兴版画,使传统的复制性的木刻发展成为创作意义的黑白木刻艺术作品。

黑白木刻即黑白木版画由于所使用的绘画工具与材料具有特殊性,体现在这种特殊性上所内蕴的表现力是黑白木版画艺术魅力的不竭源泉。黑白木版画的装饰语言的表达,其实也就是作者怎样运用各种黑白图形符号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的创作语意。

公元1298年王祯创制了木活字。活字印刷术是在小木块上刻出凸起的单字,然后按照付印的稿件,拣出所需要的单字,组合排成一个版面而施行印刷的方法。采用活字印刷,一书印完之后,印版拆散,单字仍可用来排其他的书版。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见证着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目前,这种古老的活字印刷术至今在浙江省瑞安市传承和使用。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的活字印刷,字模用的是木头,称作木活字印刷,从元代传承至今已有800多年。东源村的全套木活字印刷技艺,和元朝农学家王祯《农书》中的记载不差分毫,而该村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木刻活字印刷村。因为在当地一直都有为家族修族谱的传统,一般每隔20年,每个宗族就要续修族谱,所以当地木活字印刷的全套技艺得以流传至今并仍在使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04年,仿泰西法石印就是说模仿外国工艺,用石印(一种类似照片上版的技术,后珂罗版玻璃印刷工艺也同理)的方法印书,因为古代刻书多是用木板雕刻反字印刷,所以到清末,外国技术传进来才用的这种技术印书,书籍当然不古老了,价格也不大,印量也较大(木刻本印量相对少多了)

1、耐久性不同。木刻印刷版材的制作相对简单,但耐久性较差;而雕版印刷版材的制作较为复杂,但耐久性相对较好。

2、使用方法不同。木刻印刷一般使用于单色或少数颜色的印刷,而雕版印刷则可以印刷出多种颜色的复杂图案或文字。

历史:

来自北欧人历史上16世纪的木刻,奥劳斯·玛格弩斯制作,描绘的是在乌普萨拉大教堂里的天文钟,后来毁 于火灾。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它由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部分组成,而图像印刷即是最初的木刻版画。

制版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渊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时期的出土文物(譬如甲骨、陶器、玉石、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和纹样雕刻,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和石碑等,都是利器在各种材料上镌刻而成。

流传已久的印章艺术更是与制版流程相差无几。

印刷术的成型一般认为在于唐代。

宋人朱翌的《猗觉寮杂记》(下卷)便说:“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制作精美的木刻扉页。

最早的版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中国的雕板印刷始于佛教传播的契机,但很快便漫布世俗生活。

及至宋代,书籍及其插图的印刷工艺已经相当娴熟,在民间流传最广的纸币和纸牌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画。

尤其是纸币,因有防止伪造的要求,刻工更为细密繁复。

这些深入民间、流传范围极广的小版画,正是印刷术西传的先锋。

欧洲出现印刷术,较中国约晚700年。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西方印刷术直接得自东方,但欧洲最初印刷品的技术特征和构图方式与中国先前的印刷品蔚为相似,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各地最早出现的印刷品多是为了满足宗教推广的需要,欧洲也一样。

当时的印刷品多以图像为主,最常见的内容为圣经故事,如基督受难、基督背负十字架、圣母圣子像等。

初期木版画大多出现在德国南部和佛兰德斯的莱因河畔,并多见于修道院中。

版材有胡桃、苹果、梨、樱树等常见果木。

在中国,由于接近生活,又价廉物美,至明清年间,民间木刻年画异军突起,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锦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

它们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去到日本、英国和西德。

版画的技术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将这这项技术带入装饰美术领域(如年月绘历),创造了珍奇璀璨的浮世绘文化。

江户末期至明治时代之间(19世纪后半叶),日本浮世绘版画借由包装纸、海报大量流传到海外。

莫奈、文森特·梵高、马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画家,皆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名家  德国 凯绥·珂勒惠支(en:Kathe Kollwitz)(1867年-1945年)

挪威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944年)

西班牙巴伯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年-1973年)

中国 陈洪绶(1588年-1652年)

改琦(1774年-1829年)

彦涵(1916年-)

古元(1919年-1996年)

叶浅予(1907年-1995年)

朱宣咸(1927年——2002年)

日本 东洲斋写乐(生卒年不详)

铃木春信(1725年-1770年)

鸟居清长(1752年--1815年)

溪斋英泉(1791年--1848年)

喜多川歌磨(1753年--1806年)

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

歌川广重(1797年--1858年)

古籍中的木刻套印本收藏价值高。传世古籍中的木刻套印本可谓稀缺及极其珍贵,收藏价值超高,可以说是百年不遇之宝。它们能够保存下古代历史文化的原汁原味,具有非常独特、有价值的知识储备,可以作为历史文化立足点,深受学者和藏家欢迎,因此收藏价值极高。

木刻的简要发展史:

科技发展是社会文明的先驱。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必然折射出其时代的文明成果,注重技术的版画则更是如此。综观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说,科技的成果是版画技艺变革的前提,而版画技艺的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回音。木刻画的出现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分不开的,木刻艺术本体语言的生成是现代木刻艺术从印刷术中分离独立的标志。木版画技术含量较低,其发生、发展的全背景是农耕文化,因此,它所折射出的是人类农业文明的成果。

木刻的特征(简述):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而木刻版画却可以只用简洁的黑和白概括表现世界的精彩。因而,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创作黑白木刻可以不为色彩所迷惑,从一种非常独特的黑白角度去观察事物,即单色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事物;从结构、质感、形状、色调等方面来进行画面的黑白设计。用黑白角度去观察事物看待寻常事物,往往会有许多令人诧异的美丽感觉,它可以让不为人注意的形状和图案摆脱色彩的包围而显露出强烈的黑白魅力。木刻版画注重用特殊木刻语言和手法来进行构思和创作,既可以利用木刻刀变化多样的特殊笔触体现情感,也可以用黑白自身的变化来概括画面的构图和节奏。它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黑白变化的节奏来调动观众的眼睛和思考,而画面的黑白变化主要是通过黑白两者的相互联结、对比、争让、对抗、进退、兼容、映衬、呼应等相互的精彩表演来转化成各种黑白木刻语言。

木刻版画的本质在于“版”的间接性,即创作者与作品的双重间接性。版画黑白设计可以从视觉造型中反复修改与提炼来体现黑白用途或性质,版画家对质材的深刻体会常常使木刻版画区别并超越黑白装饰画或单色剪纸而富有生命力。在优秀的木刻作品中你完全可以放个思想进去,直接与画家作品中的灵魂对话。所以,独特的黑白设计是木刻作品的关键,它是作品的品质和灵魂。

图为:《四骑士》是德国画家丢勒最有代表性的木版画作品之一,39.4X28.1,原版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黑白木刻的5个制作过程

黑白木刻的5个制作过程如下:1、过稿,就是把画稿转移到板子上,初学者建议用拷贝法。拷贝法:用透明的硫酸纸蒙到画稿上面,用硬铅笔进行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