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几个关于武术的论文题目只要题目。谢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写几个关于武术的论文题目只要题目。谢谢~!,第1张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 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 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 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 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 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 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 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 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 ,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 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 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 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 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 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 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 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 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世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它事物的推动和制约。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体系借鉴了中国武术的空翻技巧和太极的圆和沉,因此两者之间有着深厚的联系和互相借鉴之处。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训练体系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精髓,还融合了现代舞蹈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中国武术则是一种以搏击格斗为主的传统体育运动,其技巧和动作都与中国古典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具体来说,中国古典舞借鉴了中国武术的空翻技巧。空翻是中国武术中常见的技巧之一,它要求武术运动员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翻转动作,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技巧性。中国古典舞在其训练体系中也融入了这一技巧,通过对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的训练,让舞者能够在舞蹈中展现出高超的空翻技巧。

此外,中国古典舞还借鉴了太极的圆和沉。太极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重要拳术,其动作和招式都强调了圆和沉的重要性。中国古典舞在其训练体系中也将太极的圆和沉融入其中,让舞者在舞蹈中表现出更为流畅和圆润的动作。同时,中国古典舞还借鉴了太极注重内功修炼的精神,强调舞者内在修养和气质的表现。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体系借鉴了中国武术的空翻技巧和太极的圆和沉,同时两者之间也有着相互借鉴和融合之处。这种互相借鉴的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与舞蹈的紧密联系。

元杂剧是元代北方的戏曲形态,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和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中国戏曲艺术的第一个完整的形态。因此,元杂剧又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元杂剧大致兴起于13世纪上半叶,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当时,正值北方的女真族和蒙古族先后征服并占领了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相继建立起金、元王朝,在政治上实行了残酷的统治,从中央到地方结成层层黑暗统治之网,使中原人民饱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这种社会的基本现实,呼唤反映大众心态的群众性较强的艺术作品出现,富于战斗精神的元杂剧因之应运而生。其次,北方经过战争破坏之后,在某些城市经济恢复较快,出现了相对的稳定和繁荣,如大都(北京)、真定(河北正定)、汴梁(河南开封)、平阳(山西临汾)、东平(山东)等城市的工商业就比较发达,为元杂剧的频繁演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观众基础。据记载,元杂剧的作家和演员大多数活动在这些城市里,以大都、真定、平阳地区的作家最多。元杂剧的形成也有艺术上的原因。当时汴梁一带的宋杂剧和金院本,脚色已增至4~5人,所演剧目如《目连救母》一剧,可以连演8天,其故事容量已大为增加。在瓦舍勾栏里,元杂剧广泛吸收了各种伎艺,尤其是诸宫调等说唱艺术对元杂剧的影响很大。说话人对景色的渲染、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故事情节的展开等手段,为元杂剧的形成准备了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元杂剧演出的三国、五代、水浒戏,不但故事内容多与话本相同,而且人物的化妆也从小说、话本的描绘中得到启发。诸宫调按不同宫调组织乐曲的套曲形式,以及以歌曲为主间以说白的演唱形式,为元杂剧成为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的戏剧形式,提供了经验。各种歌队舞队的舞蹈表演,各种扑打的武术,使杂剧人物身段动作向更美的程式发展。傀儡戏、影戏既模仿了杂剧的演出,又反过来给人物的舞蹈动作和脸谱提供了经验。此外,元杂剧还吸收了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传来的乐曲,形成了新的乐曲体系。这些都促使元杂剧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成熟。

宫姓

  一宫姓的起源

  胶东宫姓源于姬姓,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史载,武王姬发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时,封同一曾祖的族侄仲为虞君,是为虞仲。又封虞仲之子为<宫阝>(tong,音“同”)国之君, 宫阝国传数世即为晋国所灭。宫之奇原姓姬,名之奇,又名奇,是宫阝国后世国君的族人。宫阝国被晋国灭时,他离 宫阝奔虞国,将宫阝字去右耳(右“阝”旁的原字型为“邑”字,“邑”为诸侯之国的意思,去邑表示离开故国,“宫阝”去邑为“宫”),改姓宫,名之奇。从此以后,即有了宫姓,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宫之奇到虞国后,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宫之奇的故事。<<左传僖公五年>>、<<春秋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史记晋世家>>、<<汉书辛庆忌传>>等都有关于宫之奇的记述。

  就全国人口数而言,宫氏一族是小姓。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2位;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宫姓排名在212位。

  宫姓的渊源,在全国范围内,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另外,宫姓还有以下几个起源: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2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3共氏、龚氏有的改为宫姓。4明朝,回族宫火因,以宫为氏。5清朝,满族恭佳氏,改为宫氏。6蒙古族,亦有改为宫氏者。

  (注:“<宫阝>”,可能有的微机不显示,就是“宫”字加右耳旁。《康熙字典》解释:宫阝,tong,第二声。古国名)

  (邑:1国也,诸侯之国。2都邑也,都城的郊区为邑。3‘邑’作偏旁时为右‘阝’。)

  二胶东宫姓的始祖

  宫熙儒,字得先,号四知,五代后周(公元951-960年)时期,授为元州防御使。在后周阐位与宋朝时,解除印绶,偕妻带子,远离京师,隐居于不夜城西昆嵛山前柳林村(即今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村),是为不夜宫氏的鼻祖。现在胶东的宫姓,都是熙儒公的后裔。

  熙儒公隐居后,潜心钻研《易经》,得其精髓。后遇道教大师谭真人并拜他为师,道号昆前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熙儒公坐化于昆嵛山前之南原(今界石镇昆阳村,原名宫家庄,1981改名)。宋太祖得知消息后,下旨在南原建祠庙塑肖像,以供子孙后人祭祀。祠庙、蛟龙碑、茔碑等遗迹,在清朝乾隆时代仍存,其祠庙在后世被称为神仙殿。

  熙儒公是胶东宫姓的始祖,其后裔遍布于胶东并散播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可谓子孙兴旺,瓜瓞绵绵。

  (熙儒公的事迹根据《东莱宫氏族谱》记叙)

  (注:因条件所限,本人至今未能亲到柳林村和昆阳村实地查验,不知现今是否还有何遗迹?望知者告之。)

  三宫姓的迁徙流布

  宫氏的始祖宫之奇,原姓姬,祖籍 宫阝国,居于上宫里(今山西省平陆县东部)。宫阝被晋灭时,避难迁于虞国,居于辛宫里(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上宫里和辛宫里即因宫之奇居住过而得名。公元前655年冬季,虞国又被晋灭,宫之奇再次避难,率领族人东奔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在他逝世后又回葬于平陆县虞里乡辛宫里。

  自此时直至金元之前,宫姓一族在史书上没有系统的记录,其迁徙路线和居住地区都不明晰。有迹象表明,在宫之奇和族人的东迁过程中,宫姓后裔在山西、河南、河北、安徽一线区域内枝开叶散,迁播开来。中国现在几支大的宫姓族支,都是从这里起源的。

  1东莱宫氏始祖宫熙儒,在宋朝初年,从中原徙居胶东文登。

  2江苏省泰州宫氏始祖孝廉宫达智,在明朝初年,由河南徙居河北静海县,在出任江苏扬州署篆后,定居泰州,成为当地望族。(事迹后面再述)

  3山西省繁峙宫氏始祖宫德,是安徽凤阳府寿州人,元末随朱元璋起义,以战功由小兵升至都指挥使,任职山西而居。现山西宫姓人口约8500多人。

  4陕西省户县宫家堡始祖宫友贤,其数代前祖上,于明永乐初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陕西。此支宫姓可能为宫之奇在山西族人的后裔。

  5(1)山东惠民县魏集镇宫家村宫氏始祖宫清,于明洪武元年,自河北枣强县徙居宫家村。(2)山东临朐县宫家老庄宫氏始祖宫士贤,于明洪武四年,自河北枣强县迁此。

  6河北省东光宫氏始祖宫友贤,山东即墨人,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后徙居东光县城东大宫家村。此村宫姓约有3000多户。据查,此支宫氏为东莱宫氏之一支。

  7安徽省怀远宫氏始祖宫宽,在明洪武年间,由江苏句容县徙居安徽怀远县。据查,此支宫氏属泰州宫氏的一支,现约有4800多户。宫宽在明永乐年间任浙江归安县丞,授迪功郎。

  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宫氏,基本都是这些大族系的分支,或也有单独的源头,主体上都是宫之奇的后裔。就居住地来说,胶东是一个最大的宫姓聚居区域,也是宫姓人口数最多的聚居区。

  四东莱宫姓的迁布

  (一)早年的迁徙

  东莱宫氏鼻祖宫熙儒,当年从中原抵达昆嵛山,居住于现今的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他在此生活的时间很短,后周禅宋时(公元960年)从中原出发,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即逝世于昆嵛山前的南原,总计不过4年的时间。据考证,南原即现今的昆阳村,旧名宫家庄(1981年改名),在元初已无宫姓居住(现被王姓入住)。

  熙儒公的后裔最初生活居住在以柳林庄为中心的周围村庄,以后陆续迁徙各地。茔碑和谱书曾记载了自熙儒公始至其后11世,其中有名字者13人,名字失考者至少有28人。例如,谱书记载:“世系昭昭,初自柳林村,迁居宫家庄(昆阳),由宫家庄徙居迎仙桥西岭上村。嘉城公由岭上村迁于长学山前,并卜兆于兹(即居于长山村)”。而《文登市志》记载,岭上村的宫姓,是元初迁自云南,估计市志的说法有误。文登市志又记载,柳林庄的宫姓,在明朝的中期由海阳所迁入,这个说法也可能有误。各地的宫氏宗祠曾有楹联:“柳林旧族,桃岭分支”;“分支崮水,谱朔昆山”。由此可知,柳林的宫姓,是很早的土著旧族,宫姓也在桃花岘居住过,并向外分支迁移。崮水指柳林村前的小河,昆山即昆嵛山。

  《乳山市志》记载,境内宫姓皆为文登县柳林土著旧族后裔,主要分三个族支:

  (1)柳林宫姓一支徙莱阳濯村。这个族支的后裔人数最多,后面再专门记叙。

  (2)明洪武年间,柳林宫姓一支迁冯家镇徐家村,后裔析居吴格庄、宫家疃、南西屋等村。谱书也记载:“宁邑徐家村……系二公之后”。宁邑,即宁海州。以前冯家镇属宁海州管辖。可见此市志的说法有据可信。

  (3)明景泰年间,文登议城宫姓(与柳林宫姓同一族系)迁白沙滩镇宫家村,后裔析居宫家庄、小滩等村。宫家村的宫本森,历时三年,将此支宫氏序入谱书,计11万字。宫本森生于1945年,现为嶞崮山“德馨园艺场”场长。

  宫熙儒公的后裔柳林宫氏,除留居当地和早年外迁形成三个大的族支,其后至现代就只有因为谋生、求学等原因而零星迁移,再无大批的迁徙了。

  (二)莱阳濯村宫氏

  《东莱宫氏族谱》奉宫天授为第一世祖,是不夜宫氏鼻祖宫熙儒的第七世孙。天授祖生有七子,有六子名字都失考。第六子名宫福,在北宋末年由文登柳林迁居莱阳濯村,是莱阳宫姓的始迁祖。现在胶东宫姓的世次,即以此为根据由宫天授为第一世开始排列。

  宫福祖生一子宫溪;宫溪生五子,名曰:仁、义、礼、智、信。兄弟五人分爨后,仁、礼居濯村;义、智迁居(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信回迁文登。此后,子孙兴旺发达,遍布于胶东,又发展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1)辉煌的时代

  历史上胶东宫姓最显赫的时期,是金元时代的莱阳宫氏一族,家富位显,业绩盛赫。拥有良田万顷,聚五业于一庐,以耕稼、诗书、礼义、清白处世,聚族而居,老幼常满三百余口,成为当时的巨室望族。

  四世祖宫礼,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进士,积官青州刺史、骑都尉、开国男,诰封朝列大夫,赐紫金鱼袋;他是宫姓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生一子福寿。五世祖宫福寿,诰赠光禄大夫,生三子:诚、谦、诜,皆有官衔。六世祖宫诜生九子,六人有官衔;又有十孙,七人有官衔;其七孙宫镇,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进士,荣任大司徒,位列三公,授光禄大夫;权高位重,是宫氏从始祖宫之奇起,到现今为止,在全国政权中位居最高的职务,有“宫半朝”的美誉。此时,同族的其他子弟有官衔者,可达族人的半数。金元之时,是莱阳宫氏仕途发展的鼎盛时代,也是东莱宫姓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2)迁布

  四世祖兄弟五人:仁、义、礼、智、信,分炊后,仁、礼二祖留居濯村。随着人口的发展增加,后世子孙开始逐步外迁扩散。

  依据中国的传统习俗,长子长支留守故居。长子仁祖之后裔和礼祖(行三)的长孙诚公之后裔一直在濯村聚居了十六世,至十七世才开始分迁。以近距离为主,向以濯村为中心的周围村庄扩展。濯村,属莱阳市姜疃镇,在五龙河下游左岸,依山环水,土地肥沃,为宫氏一族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优厚的环境条件。现在濯村有1500多户、5000多人口,其中大部分为宫姓,号称莱阳第一村。

  礼祖的次孙谦公,生有6子13孙,后裔先居濯村,在第十世开始分迁。如莱阳的董格庄、西中荆、徐疃、穴坊和即墨大韩村、蓬莱宫家庄、平度八里庄等村,其宫姓都是宫谦公的后裔。河北省东光宫氏始祖宫友贤,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他是即墨宫氏,后定居东光县城东大宫家村,应该是谦公的后裔。

  礼祖的季孙诜公,生有9子10孙,先居濯村,其后裔也在第十世开始分迁。如莱阳的瓦马、泽口、栖霞的桃村等地,其宫姓都是宫诜公的后裔。

  四世祖义、智(行二、行四)分居在青山村。义祖生福德;智祖生福安,福安生大成。《东莱宫氏族谱》只记录到六世大成公一人,再其后的世系和名讳皆失考。东莱宫氏族谱重修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青山有5人参加修谱,但正文却无青山的内容。为何失传无考,我问了许多家族父老,都不知是什么原因。有《青山宫氏族谱》,重修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宫栾之子宫文章为青山族支的第一世祖。根据总世系和命名字辈推算,宫栾在东莱宫氏族谱是第十五世祖。如果栾公是大成公的后裔,那么之间就有八世失考。

  对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乳山市志》有此记载:金末元初,宫文章由莱阳县濯村迁此立村,以山取名青山。这个记载有错误。首先,《青山宫氏族谱》清晰地记载了自文章公至现在是十五世左右,按至多30年一代人计算,文章公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50年前后,即明朝嘉靖年间时期,而市志记载的时间和人物明显不符。再次,莱阳四世祖宫义、宫智两兄弟是从濯村迁居青山的始迁祖。根据他俩的亲兄弟宫礼中进士在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的记录;又根据现在莱阳宫氏后裔多在三十世左右,以至多30年一代人往回计算,义、智二祖迁居青山的时间应在公元1190年左右。记录和计算的两个时间相符,此时是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的中期。而元朝建立于公元1279年,和1185年相距晚了近100年,时间不符,不可能是在元初。因此,青山的建村,应该是:金朝大定年间(或中期),宫义、宫智两兄弟从莱阳濯村迁此立村。此说是否正确?仅供参考。

  青山,位于山东半岛丘陵地带的中心,乳山河的源头,四面环山,一条狭窄的乳山河谷在村东委蛇而下,环境相对封闭。隐蔽而安全的环境,象一个现实中的世外桃源,保证了宫氏子孙在此安静地生息繁衍。现在,青山村有人口600多户,绝大部分是宫姓。

  青山村周围的村子,如:马石店、枣林、南马石、台上等村的宫姓,都是由青山迁入。诸往镇的口子、崖后、大龙口、二龙口、岳家、白沙滩镇的八甲等村的宫姓,大部分也是由青山迁入。

  青山宫氏,崇武偏文,尚侠仗义。村民有习武的传统,有童谣说:“青山娃娃刚会走,就会演练四门斗。”清朝最后一任大内总管、赐穿黄马褂二人之一、八卦游身连环掌正宗传人、一代武术大师宫保田,即出生在这里。宫炳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进士,曾任陕西省石泉县知县,也是青山人。他与保田一文一武,同光共辉,成为青山宫氏一族的两颗耀眼明星。

  四世祖宫信(行五),在金朝中期与四兄长分炊后回迁文登,辞世以后葬在西老茔(文登宫氏祖茔)内,其茔碑在民国时期犹存。信祖生一子福宁。1927年,重修东莱宫氏族谱,文登的占家埠、岭上、石硼子等村有四人参加,但是正文也没有文登族支的内容。现在文登的柳林庄、岭上村、宫家庄等村子的宫姓,一部分应该是四世祖宫信既其子宫福宁的后裔;另一部分应该是始仙祖宫熙儒其他子孙的后裔。昆阳村原名宫家庄,现在虽然没有宫姓居住,但也是宫氏当年的发源地之一。

  五宫姓的命名定式

  命名定式即排辈用字。东莱宫氏奉不夜始仙祖宫熙儒的七世孙宫天授为第一世祖,其后一本化万,开枝散叶,大支之下,小支派繁盛,各个支派的排辈用字并不统一,但在述论辈分时,总的世系都可续上。现在是三十世左右,大多数在26--34世之间。几个大支派的命名定式如下:

  (1)文登:(27世始)培锡润本照,在铭清乐为;坫钦洪树焕,圻镇汝椿熙;坤铁汉林炳,尧锦沂榆烣。偏旁以土金水木火排序。

  (2)莱阳:(27世始)桢焕基钦汝,模熙垲锦湄;椿煇增锡泽,桂煦坫锺滋。偏旁以木火土金水排序。

  (3)即墨:(26世始)裕(用在后面)中嘉崇,垂象肇成;运(用在后面)用方正,继述乃恒。

  (4)蓬莱:(21世始)凤龙圣国兆,守恒延书香;道蕴开嘉会,健行实为良。

  宫姓其他谱系和东莱谱系不一定能续上世次关系,也有各自的排辈用字,例如 高密:(15世始)克树业思献,厚毓云景兴;从志明会联,运叙垂承永。 东北一支:家修业自昌,国志尚明梁;兴学崇正道,安泰思纲常。 陕西省户县:(11世始)从希凤文可,世德保平安;正元生福运,庶士体纯天;务本恒联立,兴宗致启观;顺基存履泰,秉好允成全;守法为能效,修行善贵迁。维清尚自裕,宏化兆长延。 等等。

  蓬莱现有大宫家、宫家庄仍在使用辈分,现在能推的辈分只有:大学炳焕文,天恩玉秀生。现在文字辈已经很少了,多是天恩玉秀生5个辈分,并且生字辈以后也没辈分可排了。

  欢迎大家来补充,希望提供的派字正规准确,不要排乱次序和使用谐音。

  六科第世家——泰州宫氏(zt修正补充)

  明末清初,江苏省泰州市宫氏一族,以科举起家,造就了宫氏大家庭的又一辉煌。

  泰州宫氏从明万历46年(1618)宫继兰起至清道光29年(1831)宫玉华止,历经213年,在省级乡试中就考中“举人”27名,内有7人考中进士,这些人都见载于《泰州志选举》中。再从《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中查得,明清两代全国共有宫姓进士14人(明代3人,清代11人),而泰州宫姓就占有7人(明2人,清5人),占全国宫姓的一半。这样的情况,不但泰州稀有,全国也很少见。因此,称泰州宫氏为“科第世家”,毫不夸张。

  根据多方查访并统计,现将明、清两代泰州宫氏一族八代人的举人、进士按考中年代先后列举如下:

  宫继兰(1579—1658)原名宫大壮,字贞吉,号鹜邻,景隆子。庠生,明万历戊午46年(1618)应天府举人;崇祯丁丑10年(1637)二甲六名进士。授工部吏司主事,署员外郎事协理六科,统视夏镇河道,山东兖州府知府。告养归,起广东罗定兵备道,按察副使兼布政使。子二:伟鏐,伟钰(幼殇)。

  宫伟鏐(1611—1680)字紫阳,号紫元,继兰子。邑庠生,崇祯己卯12年(1639)副榜,崇祯壬午15年(1642)举人,崇祯癸末16年(1643)会试会魁、殿试三甲69名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充主讲官,未就。明亡不仕。子十一:梦仁、昌宗、开宗、象宗、云宗、龙宗、鸿营、鸿历、世洪、鉽、世垚。

  宫梦仁(1623—1713)原名宗,字兖宗,号定山,伟鏐子。廪监生,康熙己酉8年(1669)顺天府举人。康熙庚戌9年(1670)会试会元,康熙癸丑12年(1673)殿试二甲第五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贵州道监察御史,河南督理粮储道布政使参议,湖广按察使,湖北驿盐道参议,提督山东学政,按察使副使,通政使,兵部督捕,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通政使,都察院副都御史,福建巡抚、提督军务。子二:寿平、懋让。

  宫懋言(1673—1732)字书升,号淡庵,鸿历子,增生。康熙丙子35年(1696)江南举人,康熙癸未42年(1703)会试会魁,殿试二甲十一名进士。授山西临汾县知县,山西克安府通判,袁州府知府。(其父鸿历,比其年长17岁,而中举时间反迟其九年)。子六:耀亮、耀侨、耀靖、柳晟、耀奎、耀彬。

  宫鸿历(1656—1718)字友鹿,号恕堂,伟鏐子,廪贡生,康熙乙酉44年(1705)顺天府举人(经魁),康熙丙戌45年(1706)殿试二甲十八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官。子七:懋言、懋勤、吕、懋猷、时行、麟翔、凤举。

  附:宫婉兰,伟鏐女。聪明好学,多才多艺,绘画、诗词、女红,无不精通;德行双优,誉满乡里。著有《梅花楼集》。

  宫懋谅(1671—1715)字翊元,号益元,象宗子。附庠生,康熙戊子47年(1708)顺天府举人,充内廷纂修,授钜县教谕,候补主事。子二:大鹏,殿对。

  宫 雝(1688—1736)字炳和,号晴轩,寿平子。太学生,康熙癸巳52年(1713)顺天府举人,康熙乙未54年(1715)殿试二甲三十九名进士。中书省中书舍人、钦点通仓监督。子二:在旸、玺扶。

  宫焕文(1697—1785)字砚成,号朴庵,懋勤子。庠生,康熙丁酉56年(1717)举人,授知县,通州学正,潜山县教谕。十六年后参加雍正癸丑11年(1733)殿试,中二甲十五名进士。分派工部都水司主事,山东道,陕西道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历巡东、西、南三城,天津、通州漕务,京通仓务,奉天府府丞,提督学政署府尹事,大仆寺卿,觉罗官学通政使。参加乾隆戊辰13年(1748),乾隆壬申17年(1752)文武会试同考官。子七:泰基、兑基、渐基、益基、豫基、萃基、升基。

  宫耀亮(1692—1752)字武乡,号鞠庵,懋言子。监生,康熙丁酉56年(1717)顺天府举人。陕西醴泉县知县。子四:福曾、圮会、詹、扩基。

  宫焕采(1700—1757)字惠畴,号受先,懋勤子。廪贡生,乾隆甲子9年(1744)举人。泾县教谕。子四:震基、晋颺、履基、复基。

  宫焕业(1685—1757)字进修,号肄亭。懋勤子。邑增生,乾隆丁卯12年(1747)举人。侯选知县。子二:谦基、随基。

  宫慕超(1722—1792)字御夫,号毅斋,榜名王超,治骏子。庠生,乾隆丁卯12年(1747)顺天府举人。和州学正,湖南宁远县知县,甘肃平凉知县。调署直隶州。子二:惟金、润金。

  宫焕伦(1702—1770)字廷宣,号雪舫,懋勤子。廪生,乾隆庚午15年(1750)举人,侯选知县。子三:逊基、成基、有基。

  宫震基(1725—1792)字运青,号荻浦,焕采子。廪生,乾隆癸酉18年(1753)举人。安徽铜陵教谕,广东开平县知县。子三:云锦、画锦、崟。

  宫柳晟(1707—1791)原耀晟,榜名柳晟,字西平,号钝斋,懋言子。廪生,乾隆癸酉18年(1753)举人。云南大姚县知县,暑浪盐井提举,嵩明州知州,充乾隆丁酉42年(1777)乡试同考官,与耀亮为弟兄。子二:鼎基、巽基。

  宫廷颺(1730—1796)榜名晋基,字沐藩,号湘秋,焕采子。增生,乾隆庚辰25年(1760)举人。山西长治县知县。子二:秉鉴、秉钧。

  宫履基(1732—1787)字应乾,号坦庵,焕采子,邑庠生,乾隆庚辰25年(1760)举人。浙江常山县知县,署严州府同知,绍兴府通判,充乾隆己亥44年(1779)、癸卯48年(1783)乡试同考官。子二:锡龄、锡嘏。

  宫为坊(1732—1798)字慎余,焕光子。廪生,乾隆乙酉30年(1765)拔贡,廷试二等,乾隆甲戊39年(1774)顺天府举人。乾隆乙未40年(1775),大挑候选知县,国子监学正。子尚宾、欐华。

  宫协华(1726—1801)字芍田,号晚香,垕孳子。增生,乾隆庚子45年(1780)江南举人,候选知县。子三:澧、润、泽。

  宫秉鉴(1759—1811)字宝唐,号画溪,又号鍊江,晋颺子。附监生,乾隆戊申53年(1788),顺天府举人。广东新宁县知县,历署连山县,琼州府抚黎同知。乾隆庚戊55年(1790)科乡同考官。子三:魁瀛、陟瀛、聚瀛。

  宫制锦(1762—?)字美存,号石泉,复基子。廪贡生,乾隆戊申53年(1788)顺天府举人。选授云南宁县知县。子二:德洋、德润。

  宫锡祚(1757—1833)字端千,号友山,培元子,邑庠生,乾隆壬子57年(1792)江南举人,经魁。国子监学正,拣选知县。子一:兆甲。

  宫连锦(1767—?)字缬云,复基子。附监生,乾隆甲寅59年(1794)举人。例授拣选知县。子一:长庚。

  宫 庭(1768—1840)字彬九,号画舫,鋆子。庠生,乾隆乙卯60年(1795)举人,嘉庆丙辰元年(1796)大挑云南江州县知县,历署兴州、安徽德州建平县教谕。子二:棨、兴。

  宫彦超(1754—1819)字学尹,号跃云,治骏子。廪贡生,嘉庆戊午3年(1798)举人,拣选知县。子一:钥。

  宫 庠(1790—1859)原名朝,字书臣,号筱衫,鋆子。优廪生,嘉庆丙子21年(1816)举人。江宁府教授。子二:福元,福魁。

  宫玉华(1785—1849)原名铭簴,字枞一,号晴湖,萃基子。廪生,道光辛卯11年(1831)举人,经魁,拣选知县。子四:庚尧、丁辰、庚荣、桂荣。

  因为泰州宫氏一族在明清两朝入选三个翰林,五代中了七个进士,因此有“两朝三翰林,五世七进士”的美誉;泰州宫氏祠堂又有楹联云:“三世两营台,五代七进士”,说的都是泰州宫氏一族的辉煌业绩。

理性的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

理性的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

内容摘要:

文章通过现阶段武术发展趋向及潜在问题分析,提出在共同推进奥运策略的同时,主体的同步推进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以期竞技武术更健康、更富有竞争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竞技武术 理性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武术申奥的深入和迫近,中国武术的走向问题更进一步成为武术界研究的中心话题,关于武术发展问题,在见仁见智中我们不难看出,走在武术展示前沿的竞技武术正应处于改革的焦点中心。那么竞技武术正在如何发展?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武术展示者和传播者?从现今武术界的赛制表现、理论研讨中我们基本上可窥其全貌,但关于发展问题的声音是四面八方的,主要的分歧就在于满足现实和保持传统、对待奥运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协调、现今的竞技武术是在发展还是在变质而趋于消亡的探讨上。不可避免的是,在“争鸣”中冷静地寻求一个理性的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思路,让竞技武术既能为人们所接受,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又能展示中华武术民族特色,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现阶段竞技武术发展趋向及潜在问题分析:

现阶段竞技武术的发展从大的方向基本上是套路和散手两方向发展的趋势,套路的“高、难、美”更加注重了技巧性和观赏性,倾向于艺术化,甚至武术韵味的体操化,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在更完善、更数字化的同时,让人看到了体操化的武术量化痕迹,从规定的难度数量,质量要求和穿插越来越少的拳械基本技法,越来越不明显的攻防特点及合理性,可以感觉到它对“武术”这两个字的承载已稍嫌费力;散手的发展应该说是飞快的发展,在对中国武术技击承载的同时,亦吸收了一些世界其他民族搏击形式的精华内容,散手的规则也在不断的变化,从护具的减少,技术的使用,场地的民族化设计,可以看出更加倾向于形成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并具有刺激性,观赏性,具有更大经济引力的市场化运行特点。但规则限制之下的技法运用,使中国武术广博的搏击理念积淀由其中只能略窥一二,它对武术两个字的承载能力也是大打折扣。在广泛交流的同时,散手形成了极具风格的与现今竞技武术套路形式愈相径庭的竞技武术两大表现形式,甚至越来越难让人看出它们的密切联系。

从目前已经看到的两大形式的发展现状来看,有其积极的成分,但稍显偏颇的极端发展,趋势只能是人们所说的武术“击”(散打)与“舞”(套路)的分化更加明显,本来是武术的两个表现形式,成为让人看不到相互关联的两个项目,甚至逐渐脱离武术的本质。

因此,当前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手在培养出一批批高手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目前潜在的必然结果:竞技武术套路的难度和规定动作以及竞技散手的规定已经限制了运动员的武术综合修养和武术意识,能练不能技击、甚至不懂武术的攻防;能打却对武术的博大和技巧一知半解,从自己所领悟的技击而不屑套路的“花拳绣腿”。而他们又正是我们武术展示和传播的生力军••••••

这样应该密切联系的两个武术表现形式,向背的极端发展,并愈分愈远,诚然不是我们武术工作者所愿看到的结果。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现行的武术发展形式有其所处历史阶段的必然性(如竞技武术改革初始、市场化追求、申奥的国际文化意识追求等等),但是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看到虽然有武术申奥等的阶段性目标,我们还要明确:一代代武术人为之倾注毕生心力的关键是为了能长久、健康的继承、发展和弘扬这一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国粹。

所以,竞技武术的发展,我们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而进行理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三.理性的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

综上所述,理性的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思路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研究,前者为近期的目标性发展策略,后者为贯彻始终、并最后将前者合而为一的总体可持续发展思路。

(一)奥运策略:

为了进入奥运,国际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确定了套路和散手分开走的策略,明确和开始实施了竞技武术的发展方向,从近两年的全国和国际的武术赛事上以及交流中可以清楚:为了融入奥运文化、为了国际化推广和发展,中国武术界积极改革、全力推进,费尽极大艰辛,从组织、规则等都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使中国武术带着浓郁的东方特色又有着周密的量化标准迎接奥委会的考核。因此,不庸赘诉,即使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着些许的国人感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也应该理性的看到这是项目推广阶段的必然存在,是对西方竞技体育价值观和全球化文化的融合。况且,这也是竞技武术发展的一个发展行为,我们也应该积极投入进来。

(二)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

综观各种武术典籍,对武术的概念和套路的形成及核心要求,都不外乎攻防含义、技击原理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定义,那么,既然不改变“武术”这一称谓,定义就应该是内容的准确表达。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结合时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等运行机制的同时,围绕定义为核心而展开。

作为总体性的发展思路,就要既能抓住武术得以存在的核心,又要具有强烈的全球化时代竞争力,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求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推行“奥运策略”,一方面要结合现行竞技武术发展实际和潜在问题,提出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满足中国武术合乎国情、体现本质的长久、健康发展。以总体的内部蓬勃发展机制推动对外的发展行为,用对外的发展行为促进总体发展思路的深化,并最终形成一个融合以下特点、极具理性、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竞争力,有鲜明中国武术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1.在保持民族传统风格中融合: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它“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我们为之自豪和不断在提及的“个性”,而武术的魅力亦在于此。我们不断在挖掘和整理传统武术精华,却在不经意间,在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刻意的去迎合西方竞技体育的要求,让世界认识武术的展示窗口——竞技武术的套路表象表现出了愈发远离武术民族性的“东方形式的自由体操”(萨马兰奇)的趋势。劳神费力的挖掘整理,怀抱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希望世界都为我们的精深、博大、神奇的东方武术所吸引和痴迷,一边又向他们展示渐失武术本质(民族性、技击性)体操化的竞技武术套路,不知是真的不经意,还是在表达着自己一种“自豪着的自相矛盾的心态”。相对的散手虽然不能完全承载传统武术技击精髓,却在不断的规则和技术完善中,在对其他民族搏击形式的吸取中,也或多或少标志性的使用着中国武术传承的战术意识和“踢、打、摔”的技法。

伍绍祖同志曾指出:“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武术发展的基础,是最能体现中华武术的一部分”。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相融合的产物,是发展和完善的结果,但决不是西方竞技体育的产物,是在与时代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中产生出的先进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既不能抛开世界性盲目的圄于强调“民族自大”的武术,又不能撇开武术的本质过分追求世界性的竞技,而首先应带有自身民族标志的与世界和时代融合中发展竞技武术。由于国际社会的友人相对多数更注重对中国传统武术深邃内涵的探求,这样的融合也许会产生更大的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效应。

2.“击”(散打)“舞”(套路)合一:

武术的本质就在于它的攻防技击性和技击原理,这是武术区别于其他项目的重要标志,和它的魅力所在。

虽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武术在当今历史时期已经淡化了作为“报家卫国”、“快意恩仇”的技击价值,但是武术终究还得叫做武术,必然要受到其定义上作为灵魂存在的攻防技击、风格特点的制约,即使追求观赏性也不能派生出过多的类似于体操、杂技的不具攻防实际意义的难度动作,竞技武术的改革和发展应具有全面性。“击”“舞”合一,即打练合一,一直以来就是中国武术的特色,互为辅佑,它含蕴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武术传统的形成及本质理念。虽然我们“击”“舞”分离有着武术申奥、融合奥运文化的历史阶段的必然性,但并不是竞技武术发展的最终目的,只能作为竞技武术发展的一种形式,总体的发展模式还要走向不失武术特质、可持续发展的“击”“舞”合一。

仅有散打没有套路的修习,在技术体系上难以得到传统武术文化更丰富的滋养;仅有套路没有散打的修习,在技术形成中很难明确动作的攻防含义,由于没有攻防体会而渐渐失去武术动作技击性的合理表现和理解能力。而这两方面恰恰是竞技武术的两个重要表现组成形式,作为一个竞技武术运动员(或者叫竞技武术展示和传播者)有责任全面的去掌握,把完整的、真正体现武术本质和价值内涵的竞技武术展示出来,不应该偏于某一方面。这样,我们的武术传播才更具有说服力,在国际武术交流中才能保持技术上的权威性。

当然,“击”“舞”合一并不是简单的散打和套路兼练,而是要系统的突出武术本质,相互糅合、相互提供技术素材,促进武术训练水平的发展。进一步推出“击”“舞”合一的竞赛形式,每个运动员既要套路比赛又要散打对抗,甚至长、短兵的对抗,而成为真正的具有完全武术实力的冠军。这样既能改变武术套路比赛“无人喝彩”的尴尬局面,增强观赏性,又能通过对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使悠悠中华武术的技击精华尽展于人们面前,市场经济运作的操作性也更强。

另外,“击”“舞”合一的思路,会更加强烈武术比赛的竞争性、刺激性。这也更加符合西方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的精神追求。

3.价值观的改变: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着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击、健身、欣赏、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价值表现体系。而西方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更注重的是发展体能、突破极限的竞争性价值取向。少林武术一直被中外人民广泛青睐,其技击和观赏性的兼备,以及东方传统教育价值的体现,亦可说明人们的武术价值观念。因此,在竞技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中,改变传统含蓄的价值观念,突出它的竞争性、教育性的价值体现是竞技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4.规则的改变:

散手的规则在细化的同时,进一步解放开了护具的保护,更具有了开放性、和可资发展的客观性;相对的竞技武术套路改革,技术和规则的细化,操作的更科学化贴近了西方竞技体育的规范标准,但规则却限制了中国武术的本质表现,使近期的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形成了难度动作的大比拼,所穿插的很少的衔接动作,只是变成了难度的辅助动作,甚至看不到攻防技法,致使整个技术结构千篇一律的空洞,体现不出武术的含义。因此,竞技武术的发展必须改变规则的量化方向、程度和侧重点,使竞技武术既能体现出武术运动的本质特征,又能体现出较强的表现和竞争力。

5.武术礼仪:

中华武术的教育功能是武术在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尚武崇德”“尊师重道”是武术界奉行至今的准则,但是相对于传统武术的礼仪观念,竞技武术变得随便了很多,而相对于提出来我们就可以清晰想到的跆拳道、泰拳的全方位的礼仪包装,我们在推出武术的同时是不是包装太简陋了一些?礼仪应该是武术走出国门,推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6.明确竞技武术人才的培养方向,目的:

在我们研究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竞技武术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的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关键,只有明确了,才可以有的放矢的确定思路、充实内容谈发展。

竞技武术人才不是仅仅为了展示技能、技巧,而是他们将来要成为武术传播的中坚甚至中国武术推广的使者,要担负起中国武术的继承、发展、创新和培养新生力量的重任。如果现阶段的培养、历练只是使他们成为脱离武术本质的“高、难、美”动作的完成者,或只是散打规则下的技击手,而不能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武术宝库中的珍藏,甚至根本不知道或对之不屑,中国武术怎么能在继承和创新中持续的发展下去呢?

四.结论:

总之,竞技武术的发展必须要有理性和可持续性。

笔者认为,在发展和推进奥运策略的同时,同步推进关于竞技武术在保持民族传统风格中融合国际竞技体育和奥运文化理念、“击”“舞”合一、价值观的改变、规则的改变、武术礼仪包装、明确竞技武术人才的培养方向目标等方面的改革。抛开固有的成型思维方式,集中各方面的意见和问题,理性的研究竞技武术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使我们在“集中力量”、共同推动“短期争进奥运”的策略得以实现的同时,理性的、踏踏实实的发展竞技武术,使之既能突出武术本质,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竞争力,既具有广阔的持续发展空间又具有的广泛的国际号召力。

国外武术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

首先,从全球范围来看,武术在许多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例如,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地区,都有许多武术协会、组织、道馆和教练在进行武术教学和培训。此外,一些国际性的武术比赛和锦标赛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参加。

其次,一些国家已经将武术列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等。这表明武术在这些国家得到了重视和推广,并且正在逐渐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尽管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武术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而且需要高度的自我修养和道德修养,这可能对一些人来说是一个挑战。此外,武术在国际上的普及程度仍然相对较低,一些国家对武术的认知和了解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总之,武术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但是仍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推广,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武术,并将其发扬光大。

写几个关于武术的论文题目只要题目。谢谢~!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