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故宫里的餐厅“御膳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开在故宫里的餐厅“御膳房”,第1张

餐厅大堂

提起清朝御膳房,总能想起曾经大红大紫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清朝饮食的顶峰,当然这只是宴请贵宾时才能享用,皇帝平时餐食必不会那么夸张,可是那种专人的伺奉,独有的神秘皇室饮食,还是让很多人充满猜测与憧憬,现在在故宫的基化门里,御膳房的美食盛宴已经对我们敞开了。

古色古香双人餐

精致仿古餐具

御膳,历史可追溯到先秦,康熙给膳房取名“御膳”,从此得名,御膳房永远选用最好的食材,最好的厨师,所制美食绝非普通民间菜肴所能比拟,故宫宫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故宫的基化门里,设了个皇室餐饮体验中心,此中心完全按照当年皇宫御膳的制式,从服务员到美食样样参考当年皇帝用膳的排场。

御膳房包间

御膳房外景

进入御膳房正门,先由四品文官宣旨,赐赏黄马褂,后由宫女们开始传膳,似时间倒转,

千年前的清朝皇帝用膳场景尽现眼前。坐入席间四周金碧辉煌,古色古香,菜谱由您亲自选定,不可错过的是,当年 宴请溥仪的菜式也在其中。

皇帝贵为人间天子,穿的是龙袍,住的是金鸾宝殿。行,以辇代步;食,自然也不同寻常。皇帝吃饭,是不是也如普通人家那般,一家老小围坐一桌?吃的是不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在魏晋时期,曾有用人的乳汁做菜的传说,之后皇帝的御膳中是不是也这样呢?

皇帝怎么吃饭,各个朝代有各自的吃法。饭菜的丰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皇帝们口味和喜好的不同而异。目前知道比较多的是明清皇家的吃法。

皇帝并不都是一日三餐,有的多,有的少。如清朝皇帝,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早膳和晚膳。

皇帝自称孤家,吃饭时为了表示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称为“吃独食儿”。虽然皇帝喜欢吃独食儿,但吃饭时不会就他一个人,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因为菜太多,桌子摆得满满的,用餐时远处的菜便够不着。但不必担心,皇帝吃饭时,并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将菜送到嘴边。

皇帝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更多时候是吃不完,就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因为是皇帝赏的,即使不饿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极了”。

早期,帝王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后来的皇帝只有在寿诞或庆典活动的餐会上,才会用乐队。但吃饭时摆谱,却一直被发扬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

清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讲到了这点―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专业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

到了吃饭的时候――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T君长见识了,原来“传膳”,真的是一个接一个传过去的)

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

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所谓的“摆谱”,不是东北人的摆家谱,而是摆菜谱。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减少菜谱,由120道减为64道;慈禧太后的老公奕当皇帝时的咸丰年间,又减为32道;奕死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减为24道。慈安太后死后,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又摆起了谱,恢复了每顿饭百道大菜的老规矩,一顿饭少说要花200两银子。

称皇帝吃饭时摆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每道菜名叫什么,掌勺的大厨是谁,在盘子边都要标得一清二楚。这样一是保证饭菜的质量,显掌勺的手艺;二是万一饭菜出了质量问题,比如有毒,追究起来也方便。如今级别较高的饭店也会这样做,不知是不是学自皇家。

说起御膳房,怕是你眼前已经闪现出了五花八门的美味珍馐,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应有尽有,但是,清代乾隆时期的御膳房真的是我们所想象的这样吗?

一、什么是御茶膳房

清宫御膳中,乾隆御膳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部分。

经由康熙、雍正时期的物质积累,制度的不断完善,到乾隆年间,御膳有关机构的建设及人员管理制度等发展已趋于完善。

而影视剧中常见的“御膳房”,其实是清朝御膳茶房的简称。

上图_ 御膳房

作为御茶膳房,它包括了御茶房,御膳房及其附属机构。

不同机构各有分工,御茶膳房主要负责皇帝的日常饮食以及节令、筵席饮食的加工。

据古籍记载,御膳房“专司上用膳馐、各宫撰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御茶房“专司上用茗饮,果品及各处供献,随侍坐更等事。”

等到了乾隆时期,御茶膳房下的机构名称及设置等又发生了变化,由膳房、茶房、膳房库及其下属机构共同构成。

上图_ 乾隆皇帝

二、御茶膳房究竟在皇宫中的哪个角落

据于敏中等所著的《日下旧闻考》第二册卷七十一中记载道,顺治十年后,茶膳房旧在中和殿东围房内,而乾隆十三年后,则以箭亭东外库改为御茶膳房,其内部“门东向门内迤北,东西黄琉璃瓦房八楹,西南黄琉璃瓦房十有二楹,又南北瓦房九楹。”

由于御茶膳房内部机构十分复杂,因此,不同机构所处的位置并不相同。所以,这里所提到的御膳茶房的位置中,并不包括膳房库、内膳房、茶房值庐和清茶房等机构。

那这些附属机构又分别居于何处呢?

我们一一来看。

上图_ 清乾隆 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

首先来说膳房库,这膳房库离御茶膳房不远,就在御茶膳房的旁边,在陈宗番的《燕都新考》中写道:撷芳殿“东为御药库,西夹道内为御茶膳房库宇,又为蒙古朝房。”

其次来说内膳房,乾隆十五年,内右门内,太监们准备御膳的膳房即为内膳房。御膳经由中和殿东围房里的御茶膳房制作好后,就会被送到这里,而且,为了方便皇帝吃饭,膳房银器库也同时被设置在这里。

然后是御茶房值庐,送到皇帝手中的茶要保证合适的温度,所以,御茶房值庐不能离皇帝日常居住或处理政务的位置太远。康熙年间,御茶房设在乾清宫东北处,在乾清宫的东庑内开辟了三楹房间充当茶房值班处,里面还有康熙皇帝的御笔“御茶房”。

最后我们来介绍清茶房的地理位置,在《清高宗实录》中曾经记载道:“永琅等奏,本月十一日寅刻,西华门内清茶房、外果房失火延烧房屋,所贮乐器经卷多被焚毁。”这是在乾隆五十五年发生的一场大火,从书中的记载中我们得知了乾隆时期清茶房的位置。

上图_ 清 花梨木蟠螭纹镂空提梁食挑盒

三、御茶膳房的机构设置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御茶膳房主要是由御膳房、御茶房及其附属机构构成,那么这些机构具体又承担着什么责任呢?其人员管理配置又要遵循怎样的规定呢?

1、 茶房

这里所说的茶房可并不仅仅需要为皇帝一人服务,而是负责包括皇帝、后宫的妃子和进宫来办事的大臣们在内所有人的饮品制作。

茶房下设清茶房和蒙古茶房。

而这提供的饮品主要以茶叶和乳茶为主。其中,乳茶的制作由蒙古茶房负责。

清茶房除了要“淘洗果品、办造茶汤、及担水”之外,还要负责制作乳饼。同时,清茶房还要负责内阁和太和门内侍卫大臣的赐茶。

上图_ 养心殿后膳房外景

2、膳房

膳房,顾名思义就是负责饭食。

膳房又分内膳房和外膳房,下设侍卫饭放和皇子饭房。

康熙六十一年,皇帝为了照顾那些大臣们在皇宫中的日常饮食,便设下了侍卫饭房,侍卫饭房中需用到的如肉、菜等原材料则由内膳房每日发放。

乾隆十五年,膳房改为外膳房,主要负责皇帝和宫中各位妃子,皇子及福晋等人的日常例用,这里就不包括大臣了。后来,宫中又专门设置了皇子饭房,专供皇子的日常膳食。

3、膳房库

上面介绍的膳房主要负责制作膳食,而膳房库则主要起到一个保管和储存食材的作用。

膳房库又包括了肉房、干肉库和银器库。

肉房和干肉库的区别就在于“肉房以纳腥物、干肉库以纳藁物膏物及谷蔬之物”。

那时的肉房可并不仅仅只有猪肉、羊肉之类,里面储藏的肉类十分丰富。比如鹿、狍、黄羊、野猪、熊、杂色鱼、鲟鳇鱼、鹅、树鸡等。

而干肉库中则有如鹿肉干、獐、腊猪、咸鱼等肉制品,也存放有燕窝、乳油、乳酒、山药、挂面、百合等物。

银器库主要负责存放皇帝日常进食所用的金银餐具和茶具。

上图_ 清朝碗、勺、筷、刀、叉 进膳用具

四、御膳菜品都是如何搭配食器的呢

为了展示皇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在御茶膳房中的食器主要以精致的瓷器和金银器为主。

其中,由官窑烧制出来的瓷器是皇宫中瓷器的主要来源。

乾隆二十一年,《清御茶膳房瓷器档案》立档,在其中之一的《珐琅器、玻璃器底簿》中曾记载道:“包括碗、锤、盘、碟、盒、供托、果洗等。”

这些瓷器大部分都被存储在广储司瓷器库中,而一些时常需要使用的瓷器则被存储在御茶膳房,方便使用。

而食器中的金银器则主要由内务府制作,先从广储司领取银两,待银两融化之后再将其打造成金银器,以供使用。后来,宫中设置了造办处,于是金银器的制作任务就又由造办处负责了。

一般来说,做好的御膳要使用什么食器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是里面却也逐渐形成了某种自然的搭配习惯。

上图_ 清 康熙款黄釉菊瓣盘

有学者将御膳食器大致分为了碗类、汤膳碗和盘类三种。

就碗类而言,比如说,像咸肉槽鸭子、肉丝酒炖鸭子等一般就会搭配八仙碗,水晶丸子、山药炖肉和火熏猪肚等则会搭配二号黄碗,而豆腐片汤、奶酥油野鸭子等则会搭配五福珐琅碗。

此外,还有红潮水碗、青瓷碗、青水海兽碗等常用食器,它们都会搭配不同的菜肴。

就汤膳碗而言,比如鸭子粥,它一般就会搭配三阳开泰珐琅碗,又比如元宵和燕窝金丝汤,这些则会搭配五谷丰登珐琅碗。

盘类食器主要用来呈放一些面点和小菜,比如荤素馅烧麦、荷叶饼等一般会搭配珐琅盘,而南小菜和粽子则会搭配银盘,至于我们常听说的冰糖炖燕窝,它则搭配了春寿宝盘。

所以,御膳房可并非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单是那些色香味浓的御膳,就已经令人垂涎欲滴了。

  为皇帝提供的饮食,称为御膳。清朝皇帝进膳,除宴会以外,都是单独 仿膳

  摆桌,菜、汤都各有碗盖,临用时才打开,制做饮食,各有专门机构,各种茶水和用牛奶,奶油、糖、茶熬制的奶茶,由御茶房供应,各样点心由饽饽房制做,正餐饭菜由御膳房供应,每天正餐两顿,冬季,上午六、七点左右进早膳,下午点半左右进晚膳,晚上六点左右进晚点。每一餐如何预备,都一一开列清单,呈报内各府大臣照办。膳房办膳之事,由内务府大臣二人总任其职,每年约需银三万数千两,主要是用于购买鸡、鸭、猪、鱼、蔬菜等,而米、面、羊只、牛奶、山珍海味、干菜等或由各地进贡,或由内务府所属庄田,特场交进,是无需购买的御膳所用的材料,包括山珍、野味、燕窝,极尽名贵,烹调方式,揉合满汉、南北皆备,可说是集中了全国的名菜精华。皇帝菜谱除了色、香、味都讲究之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如意吉祥或者独特的名字,例如玉凤还朝、龙舟鱼、凤凰趴窝、清汤万年青、龙井竹荪汤、金丝卷等等,其中有些菜的由来,更有段有趣的传说和故事。

  随着中国革命的发生,清王朝垮了,皇宫里的御厨也流落到了民间 仿膳

  ,这些厨师开了饭馆,因为他们所做的菜式,是仿照原来清宫的御膳,因此称为“仿膳。”“仿膳饭庄”是目前专门制作皇家菜谱的著名食馆,这一间店子,坐落以前皇帝的御花园--北京北海公园之内,已有五十几年的历史。 “仿膳饭庄”最先的创办人,名叫赵仁齐,他是清宫的一位厨官,一九二五年,他邀请了几位清宫的御厨合作,开设了“仿膳”,一开业即轰动一时,成为著名的食馆,专门为食客提供宫廷菜。今天,到北京的游客,要来仿膳饭庄,便可以一试昔日中国帝王的享受。

红烧排骨不是御膳菜。御膳菜谱分为三个大类,国朝御膳米面品略、国朝御膳汤略、国朝御膳肉食,红烧排骨不属于其中的菜品。红烧排骨是家常菜。此菜味道香咸,排骨酥烂,色泽金红。男女老少都可食用。适宜于气血不足,阴虚纳差者,湿热痰滞内蕴者慎服,肥胖、血脂较高者不宜多食。

宫廷御膳,就是帝王世族所享用的饮食。中国古代宫廷御膳,其各个朝代的风味特点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中国历代帝王对其都很重视。帝王们凭借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势,役使世上各地各派名厨,聚敛天下四方美食美饮,形成了豪奢精致的御膳风味特色。尽管宫廷御膳为历代帝王们所独享,但每款美饮珍馔,都来自于民间平民百姓提供的烹饪原料和烹饪技术。如果说,民间家居及市肆餐馆的饮食是中国烹饪的基础,那么,宫廷御膳则是中国古代烹饪艺术的高峰。因此,每个时代的宫廷御膳实际上都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中国烹饪技艺的最高水平。

若以御膳主题而论,则又可分为几种 

一是“祭终御膳” 

二是“农事御膳” 

三是“私旧御膳”,又称“燕饮” 

四是“竞射御膳” 

五是“聘礼御膳” 

六是“庆功御膳”御膳的管理机构 

长江流域饮食文化 

历史各个朝代的御膳饮食文化 

秦汉宫廷御膳 

魏晋南北朝时代 

隋唐宫廷御膳 

宋代宫廷御膳 

元代宫廷御膳 

明代宫廷御膳 

清代的宫廷御膳宫廷菜的特点及现代特色菜中国饮食文化历程 

周代饮食文化 

若以御膳主题而论,则又可分为几种 

一是“祭终御膳” 

二是“农事御膳” 

三是“私旧御膳”,又称“燕饮” 

四是“竞射御膳” 

五是“聘礼御膳” 

六是“庆功御膳”御膳的管理机构 

长江流域饮食文化 

历史各个朝代的御膳饮食文化 

秦汉宫廷御膳 

魏晋南北朝时代 

隋唐宫廷御膳 

宋代宫廷御膳 

元代宫廷御膳 

明代宫廷御膳 

清代的宫廷御膳宫廷菜的特点及现代特色菜

       中国饮食文化历程  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宫廷御膳经历了一个由粗至精、由简至繁、由朴素至豪奢的发展历程,进而形成了一个延绵不绝、高峰迭起的发展系统,如同一曲酣畅欢腾、相激相荡的交响乐,构成了中国烹饪艺术不断丰富、发展、自我完善之历程的主旋律。 编辑本段周代饮食文化  早在周代,宫廷御膳风味即已形成初步规模。周代统治阶层很重视饮食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周人无事不宴,无日不宴。究其原因,除周天子、诸侯享乐所需,实有政治目的。通过宴饮,强化礼乐精神,维系统治秩序。《诗·小雅·鹿鸣》尽写周王与群臣嘉宾欢宴场面。周王设宴目的何在?“(天子)行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佩荷恩簿,皆得尽其忠诚之心以事上焉。上隆下报,君臣尽诚,所以为政之美也”(《毛诗正义》)。正因如此,周代的御膳种类与规格就很复杂,以御膳的参加者及规模而论,御膳席则有私席和官席之分。私席即亲友旧故间的聚宴。这类筵席一般设于天子或国君的宫室之内。官席是指天子、国君招待朝臣或异国使臣而设的筵席。这种筵席规模盛大,主人一般以大牢招待宾客。《诗·小雅·彤弓》写的就是周天子设宴招待诸侯的场面,从其中“钟鼓既设,一朝飨之”两句看,官宴场面一般要列钟设鼓,以音乐来增添庄严而和谐的气氛。“飨”,郑笺:“大饮宾日飨。”足见御膳官席的排场相当之大。 编辑本段若以御膳主题而论,则又可分为几种一是“祭终御膳”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人重视祭祀,而祭祀仪式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荐献饮食祭品,祭礼行过后,周王室及其随从聚宴一处。从排场看,祭终御膳比平常要大,馔品质量要高。《礼记·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郑注:“故,谓祭祀之属。”只有祭祀时,周王室才可有杀牛宰羊、罗列百味的排场。《诗》中的《小雅·楚茨》、《周颂·有客》、《商颂·烈祖》等都不同程度地对祭终筵席进行了描述。 二是“农事御膳”  自周初始,统治者就很重视农耕,并直接参加农业劳动,史称“王耕藉田”,一般于早春择吉举行。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及各级农官皆持农具,至天子的庄园象征性地犁地,推犁次数因人不同,“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皆御,命日劳酒”(《礼记·月令》)。 “藉田”礼毕,便是农飨,天子要设筵席,众公要执爵饮宴。《诗》中《小雅·大田》、《小雅·甫田》,《周颂·载芟》、《周颂·良耜》、《鲁颂·有駜》等,都对农事御膳加以程度不同的描绘。 三是“私旧御膳”,又称“燕饮”  这是私交故旧族人间的私宴,据《仪礼·燕礼》贾公彦疏日:“诸侯无事而燕,一也;卿大夫有王事之劳,二也;卿大夫又有聘而来,还,与之燕,三也;四方聘,客与之燕,四也。”后三种情况的筵席虽与国务政事有涉,但君臣感情笃深,筵席气氛闲适随和,故谓之“燕”,属私旧御膳中常见的情况。 四是“竞射御膳”  周人重射礼,“此所以观德行也”(《礼记·射义》)举行射礼,是周统治者观德行,选臣侯、明礼乐的大事,且不能无筵席。《诗·大雅·行苇》不吝笔墨,为我们描绘了射礼之宴,“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或献或酢,洗爵奠斝。醯醢以荐,或燔或炙。嘉肴脾臄,或歌或咢。敦弓既坚,四锻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敦弓既旬,既挟四镞。四鍭如树,序宾以不悔。”开宴期间,人们拉弓射箭,不仅活跃了筵席气氛,更体现了周人的礼乐精神。另据《左传》载,杞大臣范献子访鲁,鲁襄公设宴款待他,并于筵席间举行射礼,参加者需三对,“家臣:展瑕、展玉父为一耦;公臣:公巫召伯、仲颜庄叔为一耦;鄫鼓父、党叔为一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这种诸侯国之间的“宾射”之宴在当时相当频繁,而且多带有一些外交活动的特点。 五是“聘礼御膳”  “聘,访也”(《说文·耳部》),聘礼之宴即天子或国君为款待来访使臣而举办的筵席,周人又称之“享礼”。《左传》对此载录颇多,气氛或热烈,或庄重;参加者或吟诗,或放歌;场面或置钟鼓,或伴舞蹈。宴饮期间,有个约定俗成的要求,就是“诗歌必类”,即诗、歌、舞、乐都要表达筵席主题。据载:“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诗歌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苟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于是,叔孙豹、晋苟偃、宋向戌,卫宁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日:‘同讨不庭!”’(《左传》襄公十六年)可见,享礼的外交色彩浓重,它以筵席为形式,诗歌舞乐为表达手段,外交是目的。参加者通过对诗歌舞乐的听与观来理解和把握外交谈判的内容,甚至以此为依据来做出重大决策。 六是“庆功御膳”  即针对国师或王师出征报捷后凯旋而归开设的筵席。这类筵席场面宏大,规模隆重,美馔纷呈,载歌载舞,气氛热烈,盛况无比。《诗》中《小雅·六月》、《鲁顿·泮水》、《鲁顿·宓宫》等对此场面都有描述,虽具体程度有异,但犹可见一斑。公元前632年,楚晋之间为争霸位打了一场恶仗,这就是战争史上很有名的晋楚城濮之战,此役晋师告捷。秋七月丙申,晋师凯旋而归,晋文公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庆功大宴(详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筵席是在晋宗庙中举行的,晋侯以太牢犒劳三军,遍赏有功将士。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不言而喻。 编辑本段御膳的管理机构  周王朝对天子及其王室的御膳还设计了一整套的管理机构,根据《周礼》记载,总理政务的天官冢宰,下设五十九个部门,其中竟有二十个部门专为周天子以及王后、世子们的饮食生活服务,诸如主管王室御膳的“膳夫”、掌理王及后、世子御膳烹调的“庖人”、“内饔”、“亨人”等。根据现存的有关资料看,《礼记·内则》载述“八珍”,是周代御膳席之代表,体现了周王室烹饪技术的最高水平。周天子的饮食都有一定的礼数,食用六谷(稻、黍、稷、粱、麦、菰),饮用六清(水、浆、醴、醯、凉、酏),膳用六牲(牛、羊、豕、犬、雁、鱼),珍味菜肴一百二十款,酱品一百二十瓮。礼数是礼制的量化,周王室御膳礼制对养生的强调,其依据就是儒家倡导的“贵生”思想,其具体表现就是“水木金火土,饮食必时”(《礼记·礼运》)。以食肉为例,宰牲食肉要求应合四时之变,春天宜杀小羊小猪,夏天用干雉干鱼,秋天用小牛和麋鹿,冬天用鲜鱼和雁。从食鱼方面看,当时的鲔鱼、鲂鱼、鲤鱼在宫廷御膳中是最珍贵的烹饪原料。《诗•衡门》:“岂食其鱼,必河之鲂。……必河之鲤。”《周礼•虔人》:“春献王鲔。”周代御膳中蔬菜的品种并不多,据《周礼•醯人》载,天子及后、世子食用的蔬菜主要有葵、蔓菁、韭、芹、昌本、笋等数种,由于蔬菜品种有限,故专由“醢人”将它们制成酱,或由“醯人”把它们制成醋制品,以供王室食用。 编辑本段长江流域饮食文化  如果说周王室的御膳代表着黄河流域的饮食文化,那么,代表着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南方楚国宫廷御膳则与之遥相对峙,共同展示着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御膳的文化魅力。《楚辞》中《招魂》、《大招》两篇,所描述的肴馔品种繁多,相当精美,是研究楚国宫廷御膳的午要文献资料。春秋时,中原文化多为楚人吸收。至战国,楚国土向东扩展,楚国多次出师于齐鲁之境,中原文化对楚国的渗透更加深入,楚国御膳对中原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既精巧细腻,又富贵高雅,形成了楚地御膳风味形态。 编辑本段历史各个朝代的御膳饮食文化秦汉宫廷御膳  秦汉以后,宫廷御厨在总结前代烹饪实践的基础上,对御膳加以丰富和创新。从有关资料看,汉宫御膳中的面食明显增多,典型的有汤饼、蒸饼和胡饼。加外,豆制品的丰富多样又使汉宫御膳发生了重大变化。豆豉、豆酱等调味田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只用盐梅的情形;豆腐的发明深受皇族帝胄的喜爱,成为营养丰富、四时咸宜的烹饪原料。汉宫御膳已很有规模,皇帝宴享群臣时,则实庭千品,旨酒万钟,列金罍,满玉觞,御以嘉珍,飨以太牢。管弦钟鼓,妙音齐鸣,九功八佾,同歌并舞。真可谓美味纷陈,钟鸣鼎食,觞爵交错,规模盛大。 魏晋南北朝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分裂与动荡交织、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殊时期。在饮食文化方面,各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在中原地区交汇一处,大大丰富了宫廷御膳,如新疆的大烤肉、涮肉,闽粤一带的烤鹅、鱼生,皆被当时御厨吸收到宫廷中。《南史》卷十一《齐宣帝陈皇后传》载,宋永明九年,皇家祭祀的食品中“宣皇帝荐起面饼、鸭臛,孝皇后荐笋、鸭卵、脯、酱、炙白肉,齐皇帝荐肉脍、菹羹,昭皇后荐茗、米册、炙鱼,并平生所嗜也。” 起面饼、炙白肉原是北方食品,为南朝皇室所喜爱,成为御膳席中常备之品。此外,由于西北游牧民族入居中原,使乳制品在中原得以普及,不仅改变了汉族人不习食乳的历史,也为宫廷御膳风味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隋唐宫廷御膳  隋唐时代御膳不仅相当丰富,而且大有创新,这与隋代的统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繁盛的餐饮市场分不开。唐代御膳主食如“百花糕”、“清风饭”、“王母饭”、“红绫饼餤”等,菜品如“浑羊殁忽”、“灵消炙”、“红虬脯”、“遍地锦装鳖”、“驼峰炙”、“驼蹄羹”等都已成为唐宫御膳颇具代表性的美味,皇帝常将这些美味分赐给朝中的文武百官。唐代宫廷中举办宴会,很重视“看席”。《卢氏杂记》载:“唐御厨进食用九飣食,以牙盘九枚装食于其间,置上前,并谓之‘香食’。”韦巨源为唐中宗设计“烧尾宴”,御膳中的“看席”为“素蒸音声部”,即由七十个面制食品组成的舞乐场面,乐工歌伎之造型甚为逼真。唐宫御膳不仅场面规模大,而且馔品种类多,御膳的名目和奢侈程度都是空前的。仅以韦巨源“烧尾宴”看,水陆杂陈,山珍海错择其奇异者就有五十八味之多。这不仅反映了唐宫御膳挥金如土、奢侈浪费之惊人,也说明了这时的御膳的烹调技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宋代宫廷御膳  宋代宫廷御膳,前后有很大差别。一般认为,北宋初叶至中叶较为简约,后期到南宋则较为奢侈。据史料载,宋太祖宴请吴越国君主钱俶的第一道菜是“旋鮓”,即用羊肉醢制成;而仁宗夜半腹饥,想吃的竟是“烧羊”(《铁围山全谈》卷六)。诚如《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言:“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可见当时以羊肉以为原料烹制的菜肴在宋初御膳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南宋以后,高宗对御膳的要求很高。他做太上皇时,其子孝宗为他摆祝寿御膳,他却为这席御膳不丰盛而对孝宗发火。他还常派御厨到宫外的酒肆餐馆购回可口的肴馔,以不断丰富御膳的品种,满足自己的口欲。据《枫窗小牍》载,高宗派人到临安苏堤附近买回他喜食的“鱼羹”、“李婆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脏”、“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宋宫节日御膳也很隆重。《文昌杂录》载,皇帝举行正旦盛宴,招待群臣百官,大庆殿上摆满了御膳筵席。《梦粱录》卷三亦载:“其御宴酒盏皆屈卮,如菜碗样,有把手。殿上纯金,殿下纯银。食器皆金棱漆碗碟。御厨制造宴殿食味,并御茶床看食、看菜、匙箸、盐碟、醋樽,及宰臣亲王看食、看菜,并殿下两朵庑看盘、环饼、油饼、枣塔,俱遵国初之礼在,累朝不敢易之。”可见当时盛大的御宴排场。然而,食遍人间珍味的皇上也有不合口味的时候,“大中禅符九年置,在玉清昭应宫,后徙御厨也”(《事物纪原·卷六·御殿素厨》)。这显然是为了调解皇上口味而设,但也未必能使皇上满意。有一次,徽宗不喜早点,随手在小白团扇上写道:“造饭朝来不喜餐,御厨空费八珍盘。”有一学士悟出其意,便续道:“人间有味俱尝遍,只许江梅一点酸。”徽宗大喜,赐其一所宅院(见《话腴》)。足见宋宫御膳的奢靡程度。 元代宫廷御膳  元代宫廷御膳以蒙古风味为主,并充满了异国情调。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原以畜牧业为主,习嗜肉食,其中羊肉所占比重较大。宫廷御膳很庞杂,除蒙古菜以外,兼容汉、女真、西域、印度、阿拉伯、土耳其以及欧洲一些民族的菜品。元延佑年间,宫廷御膳太医忽思慧著述的《饮膳正要》在“聚珍异馔”中就收录了回回、蒙古等民族及印度等国菜点94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代宫廷御膳的风味特点。由该书可知,元宫御膳不仅以羊肉主,且主食亦喜与羊肉搭配烹制。御厨对羊肉的烹调方法有很多,最负盛名的是全羊席,据传是元宫廷为庆贺喜事和招待尊贵客人时设计制作的御膳,因用料皆取之于羊而得名。由于用料不同,烹饪方法不同,故其菜品色香味形各异。发展到清代时,全羊席更加豪华精美,“蒸之,烹之,炮之,炒之,爆之,灼之,熏之,炸之。汤也,羹也,膏也,甜也,咸也,辣也,椒盐也。所盛之器,或以碗,或以盘、或以碟,无往而不见羊也。” (《清稗类钞·饮食类》)技法之全面,品类之丰富,由是可知。元宫御膳对异族风味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如“河豚羹”在御膳中颇负盛名。此菜的主料是羊肉,所谓“河豚”是以面做成河豚之形,入油煎炸后放入羊肉汤煮熟。这本是一款维吾尔族的名菜,蒙古族人引之入宫,成为皇族贵戚喜食的一道美味,反映了元宫御膳对各族传统饮食兼收并蓄、从善如流的特点。 明代宫廷御膳  明代宫廷御膳风味十分强调饮馔的时序性和节令时俗,重视南味。据《明宫史》载:“先帝最喜用炙蛤蜊、炒海虾、田鸡腿及笋鸡脯。又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共烩一处,名曰‘三事’,恒喜用焉。”由于明代在北京定都始于永乐年间,皇帝朱棣又是南方人,其妃嫔多来自江浙,故这时期的南味菜点在御膳中唱主角。自洪熙以后,北味在明宫御膳中的比重渐增,羊肉成为宫中美味。据《明宫史》载,羊肉主要用于养生保健,且多在冬季食用。另据《事物绀珠》载,明中叶后,御膳品种更加丰富,面食成为主食的重头戏,且肉食类与前代相比,不仅品种增加不少,而且烹饪方法也有很大突破:“国朝御肉食略:凤天鹅、烧鹅、白炸鹅、锦缠鹅、清蒸鹅、暴腌鹅、锦缠鸡、清蒸鸡、暴腌鸡、川炒鸡、白炸鸡、烧肉、白煮肉、清蒸肉、猪肉骨、暴腌肉、荔枝猪肉,燥子肉、麦饼鮓、菱角鮓、、煮鲜肫肝、五丝肚丝、蒸羊。”可见,御厨对各地美味的网罗及其自身烹调技术的提高是明宫御膳不断出新的前提。 清代的宫廷御膳  清代的宫廷御膳在中国历史上已达到了顶峰。御膳不仅用料名贵,而且注重馔品的造型。清宫御膳在烹调方法上还特别强调“祖制”,许多菜肴在原料用量、配伍及烹制方法上都已程式化。如民间烹制八宝鸭时只用主料鸭子加八种辅料;而清宫厨御烹制的八宝鸭,限定使用的八种辅料不可随意改动。奢侈糜费,强调礼数,这虽说是历代宫廷御膳的共点,但清宫御膳在这两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皇帝用御前,必须摆好与之身份相符的菜肴,御厨为了应付皇帝的不时之需,往往半天甚或一天以前就把菜肴做好。清代越是到后来,皇上用膳就越铺张。有关资料显示,努尔哈赤和康熙用膳简约,乾隆每次用膳都要有四五十种,光绪帝用膳则以百计。因此,后期清宫御膳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空前的。清宫御膳风味结构主要由满族菜、鲁菜和淮扬菜构成,御厨对菜肴的造型艺术十分讲究,在色彩、质地、口感、营养诸方面都相当强调彼此间的协和归同。清宫御膳宴礼名目繁多,唯以千叟宴规模最盛,排场最大,耗资亦最巨。 编辑本段宫廷菜的特点及现代特色菜  宫廷菜的特点是作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登峰造极的产物,其用料上乘,制作精细,形色美观,极为精致鲜美,多山珍海味,揉和满汉,既有白煮烧烤,又可煎炒烹炸,技术较任何地方菜系更为全面。经历代御厨不断加以完善,使之品种繁多,味道的复合性与层次感强,口味以清鲜酥嫩见长。   特色菜有: 熘鸡脯,荷包里脊,炸佛手等。 

开在故宫里的餐厅“御膳房”

餐厅大堂 提起清朝御膳房,总能想起曾经大红大紫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清朝饮食的顶峰,当然这只是宴请贵宾时才能享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