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中国古代战场用的刀剑的真实数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有谁知道中国古代战场用的刀剑的真实数据,第1张

  在中国古代名目繁多的各类兵器中,刀剑的历史最为悠久,1961年从河北青龙等地商墓中出土的通鉴,经考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而从甘肃马家窑和马厂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时间更为遥远,离现在差不多有五千年之久,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

  早期的刀剑由于器身尺寸都很短小(长度都在20至40厘米之间),一般只能随身携带作自卫护体之用,或有时当作日常生活用具和修理工具(主要是刀)。周代以降,剑的发展非常迅速,秦汉时期剑身的长度大多都已有一米左右,而在铸造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更是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这时候的剑已成为除戈、戟等长兵器以外的主要兵器。但是刀却在此时不受重视,因为在这段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刀极为罕见,直至西汉初铁制环首刀的发明才改变了这一现象。环首刀无论在器#124;和长度方面都能与青铜剑相媲美或者超越它。魏晋以后,刀大肆流行起来,虽然直至清代,剑作为一种常用兵器依然存在,但它的普及面已远远低于刀(而且此处所指还不包括那些属于长柄兵器的大刀,仅是指佩刀而言)。

  区别刀和剑,最基本的特征是看双刃还是单刃,一般刀都是单刃,而剑是双刃,但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例外。如从外形上看,商代的刀刀身微弯,刀尖起翘,剑身都比较直。两汉、魏晋南北时期的刀剑,器身全都是直的,入鞘后很难区分出来。隋唐以后,刀剑又逐渐恢复了商代的特点,直到现代没有再发生过新的变化。

  刀剑在古代为什么使用时间既长而又普遍,不仅因为它是携带方便的武器,更因为它是封建官僚、士大夫社会地位、身份的象征,《正以》上说:“春秋官吏各得带剑。”《晋书•舆服制》上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说文》上也记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此处的有事,应指的是战事)。而且所配之剑在长度和重量上,都因佩带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所不同,“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古代计量单位,约合六两),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考工记》)刀剑不仅在长度、重量方面有等级之分,而且在制造、加工和装饰等方面的选材用料,工艺精细程度上差距也很大,很多出土的铜、铁刀剑通身上下精雕细琢,镶金嵌玉,使一件杀人凶器成为绮丽华美、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宝,这都是为了炫耀使用者的显赫身份。

  佩剑配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很多不同的式样,这些式样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文化的特征。同一地区的不同式样,往往还会形成一个系统。同时,不同式样的刀剑,因为器物本身的特点和不同民族和服饰习惯与爱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佩带方法。如果对照和比较这些佩带发和各个系统地刀剑中典型式样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可以发现很多相互影响、互相渗透的地方。有些佩带法与式样还流传到国外,为其它国家的民族所接受、#092;用,与此听时,也引进吸收了欧亚等地这方面的先进方法与式样,这种内外交流,在各个历史时期内一直持续不断。

  一、 西周至西汉前期剑的类型

  先秦时期,中国的兵器一般都用青铜铸造,虽然根据出土的实物表明在殷商晚期还有少量的玉和镶玉兵器,但这些兵器毫无使用痕迹,铜与玉衔接部极易脱落的现象上分析,很可能都是些仪仗用礼器,而不是真正作战用的武器,实战用的都是铜兵器,特别是剑。数量庞大的出土实物证实,用青铜铸剑的历史一直要延续到西汉前期,虽然铁器在西周晚期就已经问世了,但是从秦始皇兵马俑坑和西汉前期墓葬中出土的绝大部分仍然是青铜剑,可以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是青铜剑一统天下。根据全国各地出土的实物,归纳分析其长度、外形特点、装饰图案、花纹特征,基本上可分为如下几个系统。

  中原系统

  中国历史上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习惯上称为中原,其范围大指包括希奇的河南、山#124;和山西、陕西等地区,古时候是汉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上述这些地区内出土的大量青铜剑,都有着不同于殷商时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流行的特征,学术界把这类剑定为中原古剑。中原古剑始于西周,原始形状为直身、扁茎、尖锋,茎与身之间无剑格,剑柄需要另外安装。春秋战国时期,这类剑开始发生变化,鞑糠纸Y构日趋合理而完美,逐渐形成圆首圆茎、茎上有时有箍(箍是为了便于在柄上缠裹丝绳,握持更舒适有利),茎与身之间有剑格、剑身直而中间起脊、剑身的断面为扁三角形、剑锋圆尖的标准是扬。这类剑的另一种式样则保持了西周时扁茎无格的特征,剑身前部有的还略微收细,剑脊有时出现二条或三条,剑身断面为扁平型或菱形,与这类剑一起往往还同时出土很多雕琢精美的玉制品,经研究和复原,全都是剑身和剑鞘上的装饰,这类用玉制部件作装饰的剑称为玉具剑,在汉代十分兴盛。玉具剑大部分仍是青铜剑,少数是铁剑或铜柄铁剑。

  中原系统在形成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北方系统和#124;南地区剑型的影响。定型以后,又反过来影响了西南和上述地区的剑的式样变化。

  北方系统

  北方系统的青铜剑分布地区相当广泛,在今南起河北,北至吉林,#124;起#124;#124;半岛,西至内蒙古和山西北部等地区都有属于这一类型的出土实物。这一系统的剑内部变化比较多,按照外型特征的差异比较显著之外,基本可以分成三大类型,每一大型之内又可分为几种或几个支型。

  1型:曲柄剑。剑身平直,中脊起棱,曲柄,柄上多数饰几何纹,柄首作羊、马等兽首型,兽首下部一般都有环,柄与剑身之间有时一侧,有时两侧都有凸出的小尖齿,以此作为剑格。这一型剑的实物很少,根据同时出土的其它青铜器的纹饰、器型推测,其年代可以早到商代晚期,这种剑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剑,从以马、羊等动物头作装饰的特点分析,基本可以确定是西北草原游牧民族的物品。

  2型:柳叶剑。以其剑身形如柳叶而得名,剑刃平直,中脊起棱,剑身断面呈扁长菱形,与曲柄剑相同,剑身、首、茎都是一次铸成。按剑首、茎的特征,柳叶剑又可分为两种支型。

  A型:剑身和茎之间有两个尖角外撇的小齿,小齿连两侧剑刃处都有缺口,剑茎扁平,有的中间有沟槽,茎首作鸟兽头、蘑菇、梳齿、三蛇纠结等形,茎上饰锯齿、圆点方格、动物、兽面、夔龙等花纹。茎上花纹以前两种为最多,后两种只出现在极少的剑上。

  B型:剑身和茎之间有较明显的向两侧凸出的剑格,格呈长方、椭圆、半月、鸟兽首等形,茎首作椭圆、双环、兽面等形。

  柳叶剑中A型大都出土于内蒙古宁城,北京昌平、房山一带,年代在西周成康时期至春秋早期。B型于四十年代曾经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收集到大批实物,以后在林格尔、河北怀来、北京琉璃河等地都有发现,经考证为西周早期至战国时期的遗物。柳叶剑与中原古剑的早期形制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的剑茎上的兽面纹和夔龙纹完全是中原青铜文化的典型纹饰,因此这类剑是受中原古剑的影响而形成还是流传到中原地区的,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型:曲刃剑。这类剑剑身较宽,剑刃弧曲,茎与身之间没有剑哥,根据外形也可分为两种:一种近似柳叶剑,茎与身连为一体,一次铸成;另一种无剑茎,剑脊前长出一段用于安装木柄,木柄的柄首(即茎首)很宽大,与柄成T字型,柄首顶部挖有凹槽,凹槽内嵌有用石料、赤铁矿、磁铁矿、青铜等材料磨制铸造的,或用泥捏烧制的剑柄段加重器,又称“枕状物”或“枕状器”。这两种剑的剑身都有些像拉长的葫芦,有的在剑身中部向两侧突起尖角,有的全部是曲线。曲刃剑出土在今天的#124;北地区,年代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少数可能要上溯到西周晚期。

  北方系统的青铜剑,无论年代早晚,器型尺寸都比较短笑,剑身加剑茎一般在35厘米左右,短的只有25厘米,最长的也没有超过40厘米,在长度上远远落后于其它系统的剑。

  巴蜀系统

  今天的四川盆地,春秋战国之际存在着巴、蜀两个奴隶制王国,其区域在今北起昭化、南至宜宾、西抵芦山、#124;达巫山,包括成都平原、秦岭以南、大巴山以#124;、大娄山以北和康藏高原#124;部边缘地带,流行于这一区域内的青铜剑即称为巴蜀剑。

  巴蜀剑都是扁茎无格,茎上一般有一至二个穿孔,便于安装木柄时钉钉之用。柄以两块木片夹在剑茎外,用小钉钉合后,外面缠以细绳并髹漆加固。剑身分为两种,一种较宽,中脊成圆柱形隆起,脊侧有的有较宽的血槽,剑身上大都铸有虎皮、半圆形、三瓣花等花纹和手心、花蒂、人头、虎、鸟等符号。另一种较窄、厚,表面无花纹、符号,也没有剑脊和血槽,这种剑有的是双剑,出土时两把插在同一个剑鞘内。

  巴蜀剑的剑柄都很长,有的剑出土时残存的剑柄就达165厘米,据考证最长的可达剑身长的二分之一,根据《汉书》等史籍的记载,这种长柄剑不仅可以手握刺击,必要时还可以像梭镖那样掷击。

  巴蜀剑的器型与中原古剑的早期形态十分接近,如果仅以出土实物的断代年限为依据,可以作出是从中原流传过去的结论,但这是关系到文化渊源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仅凭一、二条依据作出判断有失严谨,因此如何定论还需进一步全面论证。

  西南夷系统

  “西南夷”其名,取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战国至西汉中期,在今云南滇池地区(主要指晋宁、昆明、昆阳、海口、富民、大营、澄江、万海、曲靖等一带)和洱海地区(澜沧江、金沙江流域)是西南少数民族夜郎、且兰、滇、隽、昆明、邛都等民族的聚居地,在这两个地区,包括临近的四川西昌,凉山彝族、甘孜和阿坝藏族三个自治州以及贵州边缘地区内,曾出土了大批制作精美、花纹图案繁复的青铜剑,这些青铜剑造型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地区民族文化特点。

  西南夷剑如果根据外型特征可以分出很多支型,为了便于阐述,将小的次要的特征加以概括、摒弃,取其差异最显著的特征可分为三大类:1型,没有剑格;2型,一字型剑格;3型,在剑身与剑茎之间有三叉型脊棱。这三个支型的剑,剑茎与剑身都是一体铸成的,茎大部分为圆柱形,少数是扁茎,剑茎的造型千变万化,有的直接用动物和人的形象组成,在剑茎和剑身上一般都镌有虎、豹、猴、蛇、蛙、花草、人兽相搏等典型的滇池地区青铜文化图案花纹。

  西南夷剑中,除了青铜剑之外,还有数量颇多的铜柄铁剑,铜柄铁剑的尺寸一般要比铜剑长,剑首羽中原古剑很接近,在铜剑茎与铁剑身之间还有一段铜剑身,这段铜剑身有的做成尖齿状剑格,有的在两侧铸有乳钉和小圈,表面铸有花纹,其作用很可能是为了加固铁剑身与铜剑柄的衔接,所以长度有时超过了剑茎。

  西南夷剑的部分式样,可以明显地看出是受到中原剑、特别是南方的吴越楚铜剑的影响。

  吴、越、楚铜剑

  越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制剑诸侯国,史籍记载两国曾大量生产过“扁诸之剑”和“步光之剑”,这两种剑都因精良绝伦而闻名于世。越灭吴后,又为楚所灭,但是其铸剑的技术代代相传,影响十分广大。七十年代在浙江长兴、雉城、李家巷、吴山一带曾出土了一大批吴越楚铜剑,这批铜剑大部分都保存完好,有的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二千余年,但依然光泽如新锋利无比,完全如史籍中所说的“锋锐锷利,以刺刺入,以击则断”。

  吴、越、楚铜剑按其外型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1型:在剑身、剑茎和剑格上都铸有花纹,剑格成方形或双耳形,有的接近于中原剑格,剑身有两种,一种从上至下直线收细,一种中部较宽,上部略窄。剑身中间有的起脊,有的脊变成了方棱,这一型剑与西南夷剑有很多相似之处。

  2型:外型与中原剑完全相同,但剑格装饰比较华丽,剑脊的两侧有血槽,或者是双脊。

  3型:具有西南夷剑的一字型剑格,这类剑外表朴素无任何装饰。

  春秋至西汉,吴越楚地区一直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与外界的交流也很频繁,这可以从吴越楚三种支型剑,分别与中原和西南夷剑存在很多相同与相似之处的现象上反映出来。与之相比较,北方系统的剑器形就显得比较独立,缺少变化,或许这正是缺乏与中原和南方的经常性交流而形成的后果。

  西汉晚期以后剑的变异

  中国古代剑的黄金时代,是在西汉中期前一千年左右的时间内,西汉后期,特别是魏晋以后,剑突然迅速地少下去,虽然作为传统兵器一直流传至今,但是其普及程度远不如后来居上的环首刀。探寻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铁器,特别是铁制铠甲的大量使用,应当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剑的优点在于击刺,皮甲虽有一定的硬度,但毕竟是以纤维组织的皮革制成,在尖利物的猛力刺击下就会洞穿,因此剑对于皮甲正好是发挥了长处。而铁坚硬且有韧性,铁甲恰恰在防御击刺的能力方面远胜于皮甲,剑如遇铁甲,其弱点就暴露无疑了,所以人们很快地弃剑而改为用刀,刀可以奋力砍劈,铁甲有时在猛烈砸击下,也会碎裂。文物发掘的统计证实,#124;汉以后的历朝墓葬中,基本没有发现剑的实物。我们要了解后期佩剑的面貌,只能从古籍插图、雕刻和绘画作品中得到一些。所幸故宫博物院收集了很多清代帝王的御用兵器,其中有一些是剑,以此对照前朝的图像数据,可以比较确切地了解后期剑的变化和发展情况。

  北宋前后的铁剑

  在魏晋至唐代的各类绘画(如庙宇壁画、墓室彩绘等)和雕刻作品中,有关剑的比较清晰的图像一直难以发现,少数类似剑的形象由于描绘不完全,既可解释为剑,亦可解释为刀或鞭、__等其它短兵器,因此不能作为剑的实证材料。1950年江苏江宁发掘的拄剑武士像,提供了五代时期剑的形象,这一形象与同时期敦煌壁画中出现的剑外表基本吻合。我们不难发现,这时候的剑,剑身已呈直尺状,上下宽窄一致,剑身中间仍是突起的剑脊,身与茎之间有较宽大的剑格,这是后期剑的主要特征。

  比较全面、准确地描绘出后期剑的形象的是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一书的附图,这部古籍插图绘制和雕版都很精致,应该相信在很大程度上画出了北宋初期剑的真实面貌,图中的两把剑,剑身与五代时期相比较显得短而厚重、剑锋方而钝,剑脊处有的开有血槽,剑格上铸有花纹,某些部位还镶嵌宝石,剑首扁平成卷云纹,中间有穿孔,能够系挂丝绦、绸带等装饰物品。

  元明时期的剑基本上保持了五代以来的形制,敦煌第三窟元代壁画与大同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上的一些剑,外形上都大同小异。从上面这些雕刻、绘画中的剑的形象可以归纳出崞趧Φ陌l展趋势,是向直身、细长、轻巧的方向发展,虽然宋代的剑是个例外,显得短而重,但在其它方面还是一致的,这一发展趋势与西汉后期的铁剑保持了连续性。

  清代的宝剑

  清代剑的传世实物保存较多,其中属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帝王御用剑最为珍贵,代表了清代剑的最高等级,如乾隆御用“地字二号剸犀剑”,剑身用宿铁锻造,剑格剑首用黄金制成,上面镶嵌了红宝石和珍珠,剑柄木#124;,上面缠有黄丝带,在剑刃近格处,还用金、银、铜丝镶出龙、凤、云、水等图案和剑的名称。剑鞘以木#124;为底,外蒙鲨鱼皮、金桃皮加以包装,剑镖和附耳(见刀的佩带方法部分)都是金制,装饰华贵无比,制造也十分精良,虽至今历时近200年,一经拔出剑锋仍锐利森森,寒气袭人。从外型上看,这把剑与宝宁寺水陆画、敦煌壁画上的那些剑几乎是一致的,由此也证实了五代以来艺术作品中所提供的剑的形象基本是准确的。

  后期的剑从两宋开始已只有将帅才能佩带,士兵中一般不再装备。元代以后更是逐渐成为皇室显贵的玩物,因此它在装饰上总是极尽奢侈。清代时连名称也发生了变化,提到剑习惯上都要加一宝字,这一时期的剑已失去了兵器的性#124;,往往只有在阅兵庆典等重要的场合,才当作仪仗、权威的物品而使用一下,平时则用来习武练身、装饰摆设。当然,在某些特殊场合它仍然是防范非常的武器。

  刀的类型及变化

  本文在开始时已提到,刀自从新石器晚期发明以后,中间曾有约一千五百年左右的时间处于停滞状态,当它重新问世时,却以先进的铁器和全新的造型迅速取代了剑,成为#124;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最普及的兵器。因此刀的历史分界线比较清楚,前期一般都是青铜小刀,式样变化不很明显。后期全部都是铁长刀,在几个主要的历史朝代出现过一些不同的样式,而在两个时期之间,基本不存在过渡类型。

  前期——商刀与吴钩

  河南等地的殷墟遗址和商代墓葬中出土过数量颇多的青铜小刀,这些小刀的尺寸与早期的剑相差无几,若以现代的标准,这些刀都只能称为匕首,但匕字在古代既有食勺、匙之解,又有短剑之逝,为了不至于混淆,所以仍以刀称之而更为明确。

  商代的刀根据外形特征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商文化系统,其典型的形制是:刀身长条形,上部厚而有脊,是为刀背,有的刀背上还有齿状扉;下部为刃,刀刃分为凸凹两种;刀尖前冲且微向上翘;刀柄如同扁茎剑一样,由刀背部向后延伸出一段柄舌,便于安装木或玉制刀柄;刀身上有时还铸有目雷、饕餮等商文化的代表纹饰。代表性的实物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另一个是北方草原文化系统,这个系统的典型形制为曲柄,柄首以动物头做装饰,兽首下也有小环,柄身刻有几何纹;刀身单刃,背部亦有脊;但刀尖不像中原系统向上翘起得很明显,刀身也比中原系统的要窄,身与柄一次铸成,其外形与曲柄剑很相近,有理由说它实际上是曲柄剑的前身,与中原系统一样,也分凸凹刃两种,代表性实物出土于山西绥德、河北青龙等地。商代的这种尺寸短小的刀和剑一样,有时在兵器和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之间的界限不很明显,这种现象直至近代可以说仍旧存在。

  吴钩是一种刀形兵器,因产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故名“吴钩”。《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上载:“阖闾即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善为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这种兵器早年仅见于文字记载,1975年从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两柄实物后,才了解了它的真面目。

  钩的形制像弯刀,但钩身两侧都有刃,前后略有些宽窄,平头无锋,钩柄做椭圆形。吴钩是中国刀剑发展史上的一个例外,它的形制与后期的曲刃弯刀极为相似,过去一般都认为弯刀是在唐代由胡人从欧亚其它国家传入的,比西安南郊杨思勖墓出土的一座汉白玉雕武士俑,身上佩的和手里捧的刀身很弯,有的解释为胡刀,而其弯曲程度实际上与钩很相近,因此是否可以认为弯刀是由钩变化而来的,当然这一看法还缺少更全面更有说服力的依据。

  后期——环首刀、唐样大刀与弯刀

  环首刀兴起于西汉,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环首刀是从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约公元前一百多年,属西汉初期。这把刀保存完好,刀身与刀柄同等宽窄,刀尖由刀背向后呈半圆形斜收,环首包缠金片,外带刀鞘。#124;汉时期出土实物十分丰富,形制与刘胜墓的全部相同,只有少数的刀引进了剑的剑格,环首的造型也微有变化,有的刀身上沿着刀背开有血槽,其余部分则一直没有改变过,直到隋唐时期环首刀仍然保持了最初的形制。环首刀是一种优#124;钢刀,很多刀身上都刻有“百练(炼)清(精)刚(钢)”等字样,这种经反复迭压锻打而成的钢刀,硬而有韧度,很适宜于猛力劈砍而不致折断,这在铁铠大量使用,骑兵日益发展的时期,无疑是最优良的近距离格斗兵器。

  继环首刀之后新出现的一种更为优良的佩刀是唐样大刀,“唐样大刀”是日本正仓院所收集的一批八世纪前后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佩刀起的名称。如按照《唐六典•武库令》的记载应称为横刀。这种刀与环首刀的不同之处在于,身于柄之间有了不同于剑格的刀格,刀柄很长,柄端也不再有环,而刀身仍与环首刀相同。唐样大刀有的装饰很考究,如正仓院的藏品金、银、钿装唐大刀,刀柄和刀鞘上都镶满了珍贵的宝石,这类刀与刘胜墓的刀一样,可能是身份显赫者的常用佩饰,而那些实战用兵器装饰都比较朴素。

  弯刀始于晋,刀身设计继承了商代小刀弯身凸刃的特征,刀头平斜无锋,江苏镇江曾出土一长一短两柄这种铁刀,长的刀身后部有伸出的柄舌,便于安装刀柄。短的在柄与身之间有卷云状刀格,柄中空,似能安装长木柄做长兵器用,但从外形看,如不安装长柄也能做短刀用。唐代的弯刀刀头部分比#124;晋的有所加宽。明代的变化更加多样,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李自成起义军的铁刀和戚继光的佩刀,前一柄形制与#124;晋的出土实物(短者)十分近似(但刀身和刀头比北宋的又进一步加宽,这种刀身较宽的弯刀又称为砍刀)。后一柄的形制则综合了唐样大刀长柄狭刃与弯刀刀身微弯的特征,沿刀背处开有两道血槽,这把刀锋利异常,用双手握持挥砍杀伤力极大,

  清代的短刀据《清会典图•武备》上的记录有七种,其中云梯刀、突刀、滚被双刀等三种属于佩式弯刀,这三种刀的外形与戚继光刀应是同一类型。清代中后期的弯刀还吸取了西方国家的一些特点,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御用“天字第七号宿铁刀”就是一例,刀柄具有典型的古印度样式。

  弯刀是封建社会末期最为普及的格斗短兵器,其中的狭刃弯刀(又可称“腰刀”或现代的叫法“指挥刀”),不仅是武器,还是各国军队的军官和仪仗队举行庆典时必不可少的佩饰,直到现在作为礼器还在继续使用。

保养程序分三块讲:

刀鞘保养

你的刀剑鞘如是由许多层涂漆完成的,为了保持光亮,刀剑鞘只需要偶尔用软布擦下就可以了,但只能用手持住裹线的部位擦。否则,手握住的涂漆部位会变阴暗。

保养配件

1、白棉布 2、打粉 3、防锈油 4、油涂纸

刀剑条保养

确定刀剑刃是远离你及小心工作以免伤害。先用一张米纸将原先的保养油擦去。先从刀剑条底部开始,将清洁纸放在刀剑条上,然后一分为二向着刀剑刃。轻轻的握着包着刀条的纸,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向上擦刀剑条。

当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时,擦刀剑工作也可以两面上上下下同时进行。当缺少经验时可能会导致切去纸甚至是手指(这个必须严格避免)。当擦到刀剑锋时必须十分小心谨慎。

万一刀剑油不能很容易的抹去,同样可以使用棉或者薄纱吸苯或者纯酒精去擦。

一旦擦去刀剑油,使用粉袋轻敲刀剑条(如果是第一次使用粉球,你可以使用球敲刀剑条多几次以便使粉末从布料中落出来)。其次,使用干净的米纸去小心的擦粉末以使刀剑条变亮。重复直到刀剑的两边发光发亮及油和粉已经没了。不要吸入粉。滴几滴油沿着刀剑身的长度。然后使用一些干净的米纸、棉布去擦油直至油擦满整个刀剑条。必须将油擦的薄薄的均匀的,那样子就不会有油溢出损害到刀剑鞘。在重装鞘时,确定不要碰到刀剑条。不锈钢刀条只要把刀剑身擦亮就可以,不必上油。

注:擦刀剑条时务必小心谨慎!

参考资料:

龙泉御剑山庄

你自己看到末尾就知道了,我不写了

(一) 、按年代来分,共分五种:

1、 直刀(上古刀)。 古坟时代至奈良时代所铸的刀,主要为公元前238年 ~ 公元707年,

这一时期的剑的刀身是直型,不带弯曲。

2、古刀。主要为平安时代至文禄年间,平安中期、镰仓、吉野、室町时代所铸的刀,

大同元年(806年)~ 文禄四年(1595年)。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见的日本剑成型的时期,这一

时期的剑与我们现在所见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3、新刀。安土桃山时代、江戸时代中后期所铸的刀,主要为庆长以后至安永年间(江

戸中后期),庆长元年(1596年)~ 享和三年(1803年)。名刀倍出的年代。

4、新新刀。江戸时代、幕末时代所铸的刀,主要为文化元年(1804年)~ 庆応三年(

1867年)。这一时期以人斩之剑最为有名,每一名刀都浸满了鲜血,有的甚至是主人的血,这

一时期的#124;差可是出了大力,剖腹的人极多。

5、现代刀。明治时代以后所铸的刀,明治元年(1868年)~现在。我国人民有深仇大恨

的日本军刀多出于这一时期(有部分军官将家传名刀带上战场的情况也很普遍)。我记得《轻

兵器》上对此有过比较详细的介绍,在下就不予评论了。另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讨论现

代军刀容易引起争议,俺脸皮不厚,爱国之心又甚热切,不想被人拍砖骂死,关于这方面的讨

论敬谢不敏。声明在先……

(二)、以长度和用途来分:

1、 太刀。是特指具有较大弯曲度,刀身长2尺(66cm)以上、3尺(约1m)以下的弯刀。太

刀与同属刀剑类的打刀稍有不同,其区别在于刀鞘,太刀刀鞘上有两个足金物(通俗点儿说就

是有两个刀环),用缎带相互编织成型,将刀挂于腰间(这种编织方式极其复杂,在下是给弄

的糊里糊涂,用带子系上就完了嘛,搞那么复杂!傻日本人……)。太刀基本为双手持刀,而

马上的武士也有单手持太刀的。刀身弯曲的形状使挥下斩击更为有效,这继承了较早出现的毛

抜形太刀的那种弯曲形状。这类刀剑的出现,使合战的方式从徒步向骑乘发生了转变。不过,

我倒是认为极其愚蠢。日本刀的优势本来就是双手持刀,砍劈力极大,单手持刀不是变成了普

通弯刀??而且那么长的刀柄只会碍事,不如换成马刀来得彻底。

2、 打刀。一般就以“刀”称之,可以说是日本刀的代表刀剑。打刀与太刀的形式基本相同

,两者的区别之一在于打刀的刀鞘口两侧分别插放有小柄和笄:小柄是一种长6寸(约18cm)左

右的小刀,很少用于战斗中,一般用来削东西和割线,剑侠小说中偶尔也出现用小柄代替手裏

剑来投掷的描述;笄是插于小柄对侧,用来整理头发和挠痒痒的道具(真TNND,我刚知道时就

禁不住想骂人,现在也不禁如此,有此感触者不妨大家一起骂两句……^_^)。 另

一区别为其携带的方法不同,太刀是将刀刃向下佩挂于腰间,打刀一般为将刀刃向上插于腰带

,当然也有刀刃向下插于腰带的,但是大多数都是刀刃向上插于腰带的(绕口令?废话!!)

。所以,一般日本武士都是反手拔刀。于是,为了适合于这种插于腰间的佩带方式,打刀的刀

身被设计成弯曲的形状,这种弯曲的设计称为“京反”。刀身的中央部位被设计成最为弯曲的

地方,此种设计使得拔刀更为容易。因此,产生了拔刀与攻击一体的技巧,这就是拔刀术。名

剑客田宫平兵卫更是经过反复探索,总结出了发源于拔刀术,但一对一较量时会更有效的居合

术(居合剑式啊……)。这一类的刀剑早在镰仓时代便已经出现,只是当时较为短小,称为“

刺刀”。到了南北朝时代,长大的刀剑逐渐流行,于是便将刺刀加长,而产生了较长大的太刀

以及打刀的雏形。室町时代,打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并且开始与#124;差共同佩带于腰

间,这种打刀与#124;差共同佩带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天。

上图是打刀与#124;差的组合,名将前田利家所有。

相传此刀参加了桶狭间合战。刀身上刻有「光忠上ル」,#124;差是著备前秀景的作品

3、 #124;差(也称#124;指)。刃之长度299—60CM。这种东西,这种东西,怎么说呢……其实,

就是剖腹专用的武器。什么也不许干,一般只用于自杀。平时日本人一般都是把它当家族守护

神一样的供着,而要与人打架的时候就拿下来与太刀或打刀配对带于腰间,一般都是不能使用

的。当然了,真正急眼的时候就不管那一套了,自然是有什么用什么,毫不客气的用来砍人啊

:) 其实,这种武器我认为设计也不成功。拿来打仗太短,拿来平时吃肉又太长(也不许)

,大部分时间根本就是个摆设而已。就算你打不过了要自杀,战场上有没有时间让你安安静静

的剖腹还成问题呢^_^ 所以说,要是非要带个短武器上战场,我还是坚持要带个双面有刃的

家伙,而且除了刀的功能外还要具有野外生存工具之用(现代多用刺刀??日本古人怎么想得

到,我真是脑子进水……)。

4、 忍者刀。这种刀外表和上古刀相仿,也是直刀,只是加长、加固了刀柄(踩着刀上高处

啊,不结实点儿怎么行);刀刃比一般的刀短;刀鞘是特制的,上面有小孔,(便于在水下呼

吸);刀上还系了3尺长的绳子(这个用处可大了,一两句可说不清楚)。

5、 短刀。这个是日本历史上出现的一种比#124;差还短的武器(刃长1CM-299CM),多用于妇女

防身和为名节而自刃。妇女自杀一般所采用的方式有: 1、正跪后,用丝带把双腿绑住双手持

刀,平端刀刃,对准咽喉直刺下去。 2、正跪后绑腿,用一手持刀,刀刃紧靠颈部动脉,另手按住

一部分刀背,然后用力一抹。其实,刺咽喉并非是妇女“专利”。日本二战后期"神风敢死队"

的队员都有一把自杀用的短刀,短刀为"平造"单锋刀,白木鞘(有的刀鞘涂漆), 有一个皮套

(皮套上有挂绳)。 短刀装在麻布袋里放在神龛上供奉,出战时取下挂在脖子上,临撞舰船前

飞行员调整好飞机后,抹脖子或直刺咽喉。(这一节曾经有过删改,但是作为自己看的东西,

还是保留原稿为好……)

幕府将军用嵌百宝短刀 作者长船清光(十六世纪)

6、 大太刀。大太刀又称野太刀。太刀在3尺以上的都属此类。镰仓武士们以拥有豪迈与腕力

为荣,进而可以夸耀威武的武具——具有长大刀身的太刀屡屡出现在战场上。小次郎的爱刀"

长光"便是长达三尺二寸的大太刀。更长的、五尺左右的刀战国时层出不穷(马战,刀长占便

宜)。有许多夸张描述的『太平记』一书中,对超过5尺(约150cm)的太刀的记述多处可见。

而在文献上记录的最长的太刀刀长为9尺3寸。另外,现今尚存的最长野太刀,全长7尺4寸2分

(约225cm),弯曲部份长3寸1分(约94cm),身幅1寸2分(36cm)。此刀现存于新潟県弥

彦神社中,为日本的国宝之一。大家不明白这种刀步战时怎么用吧?且听我慢慢道来:……其

实,没有什么秘密啦,将刀扛在肩上,右手持刀,左臂架于刀背,用力劈下去!!(没有砍中

????……你!!!!!……怎么办???……等死吧!!)

7、 小太刀。小太刀特指2尺(66cm)以下的太刀。除大小相异外,其它与太刀基本相同。一

寸长、一寸强,日本历史上居然出现过只用小太刀砍人的傻瓜——由出身自中条流的富田九郎

左卫门长家所创富田流的大剑客们。 相比之下,宫本武藏就精明得多。先是用4尺2寸的木

刀打败了3尺2寸的长光,后来更在自己五十岁左右练成了使用大小两刀(即一之太刀与二之太

刀)的剑术,这就是著名的“二天一流”。左手小太刀,右手大太刀,阴阳配合,完美无缺(

拿两把刀砍人,多威风!!)。这还不算,二天一流的大剑客们怀里还揣着一把#124;差,上战场

时再拿上长枪或者弓箭,简直是武装到牙齿……^_^

8、毛抜形太刀(けぬきがたたち)。毛抜形太刀是平安时代中期出现的一种刀柄与刀身

一体化的刀剑。别名又称“野剑(のだち)”。其特征是刀柄在设计上有清晰的雕刻,这些雕

刻在握手处和刀柄头部位都可见到。刀柄与刀身均成弯曲状,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関#124;常用的

蕨手刀的影响,多适用于马上的斩杀。毛抜形太刀原本是武官佩用的,后来成为只限于作公卿

的兵杖使用。

长度:80~100cm 重量:09~11kg 出现时期:平安~南北朝(974~1391)

9、大小半太刀。大小半太刀是武士阶级持有的独特的组刀。它出现在十六世纪初期。

长刀和短刀的组合由此得名“大小”二字。在中国明代与倭寇的战争中有不少使用这种双刀作

战的记载。比如有倭寇“手舞双刀,刀长五尺余,手腕运动,开锋甚长。其刀飞,通身如雪,

无间可击。” 而且,在实际使用中,很多使用这种组刀的武士在实战中一般都先拔一把长刀

于左手,明军官兵与他交战,只用心对付他左手长刀,,而他趁机右手暗暗掣出

短刀偷袭……(,鬼子狡猾狡猾的)。实际上,这种组合刀很多都恰傲坎�毙汀�其实际质量都不是很高。严格说来,大多数都不属于本贴——日本平面暗文花纹剑的讨论范围

二、 日本刀结构和各部位的名称:(见下图,够清楚吧?)

还不明白?那就直接画一张图各位自己看吧(画得不好,各位莫笑)。其实,这种太专

业的东西我想没有几个人会感兴趣。而且,这种东西知道了也是无用,大家随便瞧瞧解个闷儿

吧。只是让日本人知道,莫欺我堂堂中华无人!!

好了,各部分的名称都搞清楚了,我们就来看一下除刀刃以外的各附件的制作。(这可

是漫漫长话啊,天刑头疼中……)。怎么说呢,日本人刀匠只管打刀刃,他打好刀刃后,用软

木加以装裹就可以出售了——也就是说我们买刀只能买到日本刀的刀条,刀鞘啊,刀镡啊什么

的都统统需要自己再找人另配的。而这些附件的制作又主要可以分为木、金、漆三艺。这些都

是日本传统美术工艺的强项,也是日本平面暗光花纹刃在刀装上和大马士革刀能有一比的力量

源泉……(太长了,而且,说附件就不能不说到刀镡文化,而刀镡文化又不可避免的要牵涉到

日本的“性文化”,所以,这里就一笔带过吧,有兴趣的朋友请参阅最近几期《轻兵器》上许

耀华先生的几篇文章来入门,这里俺就可以偷一下懒了,嘿嘿)。

另外,日本剑的摆放也有专门的规定,基本是如下几种:(带刀拵):A 太刀-放置于专

用于太刀的架子上(搁置于地板上),刀柄头斜向下,刀鞘铛斜向上方,刀锋向斜下方,总体

斜靠在刀架上(正摆法);也可放置于普通日本刀架上,刀锋向下,刀柄在左边,刀尖方在右

边(略摆法);B 打刀-放置于普通日本刀架上,刃上栋下,刀柄在左,刀尖方在右;C 肋差

-同打刀;D 军刀-94,98式军刀两者均可;其它军刀同打刀。

三、日本刀的产地和名匠:

日本刀的产地可称为『五畿七道』,五畿即畿内:大和、和泉、河内、山城、摂津五国

;七道指#124;山道、北陆道、#124;海道、山阳道、山阴道、南海道、西海道七道六十五国。具体为

#124;山道:陆奥、羽后、羽前、陆中、陆前、岩代、磐城、下野、上野、信浓、美浓、飞

騨、近江

北陆道:佐渡、越后、越中、能登、加贺、越前、若狭

#124;海道:常陆、安房、上総、下総、武蔵、相模、伊豆、甲斐、骏河、远江、三河、尾

张、伊贺、伊势、志摩

山阳道:播磨、美作、备前、备中、备后、安芸、周防、长门

山阴道: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

南海道:纪伊、淡路、讃岐、阿波、伊予、土佐

西海道:豊前、豊后、筑前、筑后、肥前、肥后、日向、大隅、萨摩

其中又以『五伝』最为著名,五伝分别为山城伝、大和伝、相州伝、美浓伝、备前伝。下面

将对五伝的特征及其著名的刀匠进行介绍。

1、山城伝。多为直刃,特征是直线条的刃文。 代表刀匠有三条宗近、来国俊、来国光、梅

忠明寿、肥前忠吉、伊贺守金道。

2、大和伝。 基本为柾目肌(柾目板状的锻肌)。代表刀匠有千手院一类、当麻、手悬 越

前康継、仙台国包、南纪重国。

3、相州伝。烧刃的乱刃(非直线条的刃文)中可见细小粒子。代表刀匠有新藤五国光、正

宗、贞宗 繁庆、直胤、清麿

4、美浓伝。刃中夹杂着尖刃纹。代表刀古刀期有兼氏、兼定、村正一类。新刀期是政常、

大道、大村加卜等人。

5、备前伝。 这一派烧刃上可见白色线条。其中友成、正恒、包平 河内守国助、助広、水

心子正秀等人比较有名。

我们经常提到的村正、正宗都是五伝古刀期的著名刀匠。

短刀, 胁差 打刀 打刀

表--右卫门慰村正作之 铭: 无铭 铭:无铭 表:村正,妙法莲华经

里--文龟元年八月日 表--势州桑名住村正 表--势州桑名住村正 里--永正癸酉十年十三

日(注:这四把刀可是朋友专门上传的礼物。可惜没有照清楚“村正”的代表刃文“箱乱刃”

其中村正属于美浓伝。这一派的显著特点是铸成的刀刃中夹杂着尖刃纹。第一代的村正

是日本正宗冶炼锻造工匠的后人弟子在民间的流传分支,他的继承者也是非常优秀的锻造匠。

他们的作品上都有华丽的花纹装饰,而且都锋利无比。

这里我要说两句关于“村正妖刀”的题外话。村正在江户时期就开始有“邪剑”、“妖刀”

的称号。而它作为刀工的姓名正式登场是在室町中期。要指出的是,村正并不是某一个刀工的

名字,至少有3、4人同时使用村正为刀铭(当然,初代村正最为有名)。

初代村正的作品 此刀价值八百八十万日圆

传说村正杀了1000人以后或杀了一个妖怪以后会神灵护体变成春雨,春雨剑据说有鬼神的力

量,可以飞剑杀人,但是有许多使用上的禁忌,一旦违反就会法力消失又变回村正。所以“村

正妖刀”其实应为“春雨妖刀”。 所以,天下并没有真正的“村正妖刀”, 那只不过是传说

中的武器罢了。

而后来所有村正被称为“妖刀”是由于德川家康禁刀所致。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首先,德川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在天文四年与织田家作战的时候被自己的家臣武士阿部

弥七郎用“千子村正”斩杀——从右肩一直劈到左腹部,肚破肠流,死状极惨…

接着遭遇惨祸的是家康的父亲松平宏忠。天文十四年,宏忠被近臣岩松八弥用刀斩断了大腿

,用的也是村正(我手边没有他用的是哪一把村正的记录,诸兄如果有资料望相告)。

后来,家康的嫡男信康被织田信长疑心和武田家勾通而切腹自杀……用的竟然又是村正

!(德川家康对此子寄托了很大希望,他也真能忍,这种命令都遵守……)。后来,在关原合

战中德川家康自己被村正的枪斩伤了手指。所以,家康对村正极其痛恨……下令损毁所有村正

刀,持刀者都被视为藐视幕府,被处极刑。(惨……)

家康禁刀后,妖刀的说法就泛化了,几乎所有村正都称为妖刀。但是当时有不少武士不

忍心将自己的爱刀损毁,就将势州村正的刀铭改成正宗,加以保存。这也是现在经常看到一些

正宗的作品带有村正特征的原因。

而我们现在所见的伪品村正,除了后人为了获利而有意伪造外,还有一个历史原因:德

川幕府末期,不少倒幕派人士都把自己的配刀刻上村正的刀铭,以示坚决倒幕,也有取个吉利

之意(希望自己亲手斩了幕府将军)。所以,大家还要仔细鉴别才好……

在现存的妖刀中,以被称做“妙法村正”的最为有名。此剑在剑身上刻有龙,插入剑鞘

中的部分刻有“妙法莲华经”文字,由此可以推断村正和日莲宗有着很深的渊源。这是在永正

十年(1513年)锻造的刀,应该是第三代村正的作品。

而正宗属于相州伝。相州伝的名刀特点更加突出,主要是烧刃的乱刃(非直线条的刃文

)中可见细小粒子。首先,“正宗”铭文者也有好几位,我们只谈谈初代相州“正宗”( 最

为有名气的那位啦,就象势州村正),即冈崎五郎正宗,也是所谓“五郎入道‘正宗’。是日

本刀界历史上最有名的"鬼才"。其所在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的“嘉历”。其人制做之刀在铭者少

而稀,有铭文者多为二字铭;刃文为互之目乱又小乱,地肌錵崩又汤走金线,与其他“正宗”

有所不同;其身价早过千万日元。相州“正宗”创正宗门,其后弟子人才辈出,以至有后来的

所谓“正宗十哲”。

正宗所做之刀传世不多,其中以"皆烧"刃文者更为稀少,刀刃地基纹属于"米糠肌",即

由灰白色相间的小点构成。正宗地基纹形式至今无人能仿,这也是正宗技绝于世的地方。

这两派的名刀传至现在都属于国宝级,极其稀有。特别是村正,德川家康禁刀之后,正品几

乎不传于世。尤其是幕末又有不少伪作,更是不好鉴别。

附记:名词解释:

第一:“最上十三工”。这是十三个最有名的日本古刀和新刀期刀工的名字。他们的剑在一

般都在同期名刀中被评为地位最崇高的“最上大业物”,而且在人斩试斩中位列“刃味最上作

”……还有诸如此类的等等华丽的称呼。好了,记住他们的名字吧:

古刀期有:长船秀光、初代兼元、二代兼元、三原正家、长船元重。

新刀期则有:长曾弥虎彻、多々良长幸、陆奥守忠吉、初代津田助广、初代仙台国包、

初代肥前忠吉、长曾弥兴正、初代长道。

这里特别提一下长曾弥虎彻入道兴里——此子原为甲胄师,在中年以后专攻做刀,被称

为新刀期第一名家。是宗师级的人物也……他的剑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价值很多银子,好象一般

的大名级选手想拥有一把不光要先预付全款还要排队的样子,而且死了以后更是被炒的价格涨

上了天(看日本人炒做茶具的工夫就知道了,这一点马老师应该深有体会……)。

讲完了名刀工,再讲一个与我国有关的日本刀名词——“数打物”。明代时期我国向日本定

购大量无刀装的日本刀刀条用于装备军队。由于数量巨大导致制造工匠日夜赶工,使质量严重

下降,很多为粗制滥造的“一本造”。这些已脱离了真正意义的被大量定购的日本刀,在运输

时常被很多把打成一捆。结合这种状况及其制造方式,这种定购品被日人称为“数打物”或“

束打物”。这是一种质量低劣的所谓“日本刀”(当然了,比起日本二战时大量机制的95式士

官刀,质量还过得去)。至于为什么我大明要大量订购日本刀?哎,其实大部分用户是犯边的

倭寇。有人要问了——倭寇都是日本武士,怎么自己原来没有刀吗?

让我来告诉大家,倭寇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假扮的,特别是烧杀愈酷的倭寇,更是中国人居多

,真是……(说好不涉及历史积怨的,怎么……掌嘴,掌嘴!!打你个糊涂小子!!)放笔,

我先为此一大哭…………

说起这个,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相关的东西——“勘合贸易”。 明初,日本对中国的贸易形

式都是假借“朝贡”名义而进行的走私。在倭寇犯边以后,明政府为了对中日贸易有所控制,

也为了区分倭寇船和贸易船,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与日本正式签定了贸易条约,规定以后

凡日本商船来华,必须携带明朝所颁发的“勘合”,以进行朝贡名义下的贸易。按照规定是十

年一贡,贡船只限二艘……显然,这个限额远远不能满足两国贸易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日方。

宣德初年,明朝稍有调整,增加到人员三百,船三艘,但仍坚持十年一贡。而这种以进贡名义

所进行的贸易,其主要商品就是日本剑——从历史记载来看,第一、二次勘合船所带剑刀还不

过三千把,第三次就飚升到九千九百六十把,第四次三万把,第五次七千余眩�诹�尉勾锏三万七千余把!第七、第八次各为七千把,第十次是二万四千一百五十二把。而这只是所谓“

国王附搭品”的数量,其中并不包括使臣“自进物”的数字。如加上“自进物”,仅十一次勘

合船输入明朝的剑刀,就应该不少于十五万把!!!!

对比同期明军规定年产马步军刀21000把的数量,就知道当年明军所装备的倭刀是多么惊人的

数字了!!!

感觉有点儿越写越多的感觉,如此下去还怎么得了。打住!

四、下面开始讲故事:(关于天下五剑)

鬼丸国纲。是镰仓幕府的掌权人北条家祖传的刀。镰仓幕府的第一个将军北条时政得了重病

,梦见此刀变成老人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我的身体太脏了,无法救你。让干净的人来清洁

我的身体吧。”他对这个梦十分相信,于是第二天马上清理太刀。结果一柄不起眼的旧刀变得

锋利无比,在火盆的火光的辉映下,照出了一个鬼的影子,这和每夜在他梦中出现的鬼十分相

似……这时出鞘的太刀自动向火盆飞去,切下了小鬼的头(纯粹胡说八道)。北条家灭亡后,

被新田义贞和足利将军家、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当时的当权者所拥有,且被他们视为天下的

名刀。明治时代它被天皇家收藏,流传至今。

大典太 大般若长光

大典太光世。太刀,刃长6610CM。平安后期筑后国刀工三池典太光世所作。刀铭:三池光世

。本来为室町将军家(足利氏)所有,在桃山时代落入秀吉手中,后来秀吉将它赐予前田利家

。刀的弯度大,外形很有气魄。

三日月宗近。相传以前是三条宗近的刀。沿刀纹排列有半月形模样花纹,因此而得此名。

童子切安纲。是由伯耆国的刀匠安纲打造。源赖光用此刀把一个住在大江山名叫酒吞童

子的鬼神斩了之后,由此而得此名。可惜此刀从此未见什么战绩。后来,为丰臣秀吉,德川家

康等人拥有。

数珠丸恒次。至于此刀,各种典籍都语焉不详,只知道它是日莲上人所用之剑。为何能名列

天下五剑之一在下也不清楚。(与其它四剑相比,未免不称)。

好,天下五剑掰完,接着讲两个更具有传奇色彩的,神话传说中的东西——:

草剃剑(天从云剑)。此剑和八尺勾玉、八尺镜并为日本三宝。乃上古七神之须佐之男杀死

八俣大蛇时,发现大蛇尾巴藏着的剑,后来他将这把剑交给天照大御神。天照把它赐给了第一

代天皇,作为天皇是她人间代理人的证据。所以,这是传说中的东西。但是据说当年有实物。

源平合战时,XX天皇(忘记是谁了,很年轻,是平清盛女儿的儿子)溺水身亡,天从云剑随之

沉入海底。但是后来又说,沉入海底的是仿天从云剑,不是真品。不管事实如何,天从云剑对

天皇有极大的象征意义,没了它,天皇的神圣就要大打折扣了。

注:最近看赤军老大的《宛如梦幻》,他把现在天皇继承仪式上出现的天从云剑称为“根据

仿制品而仿制的仿制品的仿制品……真是叹气啊^O^

十拳剑。更古老的剑。相传是日本创世神(大家自己去查吧)的配剑,据说得名的

原因是剑身有十拳长。后来,这把剑传给了三贵子——分管天堂、地狱、人间的三神中的须佐

之男。后来,在天神之间的冲突中,作为姐姐的天照大神将须佐之男的十拳剑折断成三段,于

是三段都粉碎变成了三位女神。本来十拳剑应该就这么粉碎消失了,但是奇怪的是它又出现了

,后来又斩了大蛇。这时又损毁了一次,与大蛇尾巴里藏的天丛云剑相击而毁。这不知如何解

释?尤其是后世还有传说此剑藏于伊势神宫,是真正的神体一说,就更不知从何说起?!在古

籍中,天照大神折断的剑叫天羽羽斩。这里抄袭一下朋友的研究成果:天是尊称,羽羽是大蛇

的意思,也就是说天羽羽斩就是斩断大蛇的圣剑的意思,那么这就是十拳剑的另一个名字。那

么是否天照折剑发生在斩蛇之后??反正已经毁了,就折断它??可是在《日本书记》中十拳

剑还有另一个称呼是天蝇斫斩,传说是苍蝇飞到剑刃停下,结果被剑斩成两截。而在日本战国

传说中,德川家康的四天王之首——本多忠胜的名枪叫蜻蜓切,就是苍蝇—(啊不,是蜻蜓)

飞到剑刃停下,结果被剑斩成两截的意思了……

所以我说,这种传说都是漏洞百出的,也都大体相似,好象日本人的想象力就是如此程度。

我们还是不要深究了吧。毕竟人家的历史就只有那么长,不捏造点东西怎么能显示自己“历史

悠远,文化的博大精深”啊?(暴笑……)而且,人的想象力总是有限的,当然就只要编一些

重复的故事了。既然你中国有三国时刘备三请诸葛亮,那么我几百年后就来个丰臣秀吉三请竹

中半兵卫……简直是缺乏想象力到了极点,你起码也改个四请、五请的还比较有创意一点^O^

这还都没有什么,无伤大雅。还是让我们回到刀上。让人愤慨和不能容忍的是——为了让家

传武器具有神奇功能,为了满足自己残忍嗜杀的心理,日本人在得到宝刀之后不惜滥杀无辜,

制造无数“百人斩”、“千人斩”的所谓名刀,简直是令人发指!!我这样说并不仅仅是为了

我国无辜被杀军民,看看日本史,就是因为一句:“村正”刀在杀死一千个人或者一个鬼之后

就会成为“妖刀”,有神奇的力量。当然鬼是不好找的,于是,有“村正”刀日本武士就无故

在街上找人来杀,而在那轻松的文字之下又有多少薰及傩账涝凇按逭�钡拇�抵�拢浚算了,对这个自虐和虐待狂的民族我无话可说,再者有些生气,就不说了……下面,小生来

介绍一下现在的存世名刀,请各位坐好,名刀拍卖现在开始:

名刀拍卖会:

长船,太刀,7363CM。又名名物大般若长光,名刀工长光的作品,在室町时代即价值六百贯

。因为大般若经刚好六百卷,故取名大般若长光。本为室町末期将军足利义辉所有,后来经由

三好长庆、织田信长而到了德川家康手中。长筱合战后,家康将之赐予奥平信昌。

村雨丸。此刀拔出杀人的时候,带着杀气的刀锋会有露水。斩杀人以后,从刀锋会有水流出

清洗血迹。这种情形就像是村雨清洗叶子一样,因此被称做村雨丸。

七支刀。在剑身的两边分别有三个分叉突起,造型非常特殊。作为石上神宫的重宝,七支刀

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作为剑来说,这个武器没有什么实战的效果。左右的突起完全不能发

挥剑的劈砍作用。不仅如此,在这柄剑上没有装固定剑柄的竹钉,所以如果用这样的剑去战场

的话,只要一甩就可能使剑身飞出去。此刀现在重视的是它的铭文的考古价值,不过,在下觉

得它实际上是佛教的法器(与雷光的作用

  中国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史前时期,从考古学来讲叫石器时代,我们称这个阶段是石器时代的兵器。

  开始青铜冶铸后,这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我们称这个时期的兵器为青铜时代的兵器。人们懂得了金属的冶炼后,这时候军队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的兵器。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掠夺战争日益频繁,便逐渐形成了用于作战的兵器和武艺。夏代仍沿用石制兵器,但有所改进,有了少量青铜兵器。至商代,军队使用青铜兵器已较普遍,而且兵器种类增多,质量大有提高。1953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已有铜矛头、铜勾、铜戚、铜刀、铜斧、铜簇等项。另外,在山东省益都出土了商代的兵器铜钺、铜头玉矛、铜戈。

  西周兵器进一步多样化,这个时期长兵有:戈、戟、 钺、矛、斧等。短兵则有刀、剑等。这些兵器多为铜质,质地精良坚利。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石制工具时代进入到使用金属器具的时代;青铜兵器的使用,使兵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价段,并发挥其无比威力。铁兵器始于周代,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由于铁的蕴藏量较为丰富,铁器的坚硬度比铜制品强,又易于铸造, 因此,铁兵器逐渐代替了铜兵器,品种更为齐全。

  中国古代兵器之种类堪称世界之最,不完全因为那个年代的贵族普遍尚武,还因为殉葬与厚葬制度的缘故。于是,青铜兵器同样也大多出土于贵族的墓葬中。诸如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许多兵器都出自重要匠师主手,工艺刻意求精,凝聚了高度的智慧和技巧,非寻常器物可比。据古籍记载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当时有戈、戟、矛、殳、 斧、钺、锤、锥、刀、剑、匕首等,并广泛应用于战争中。作战时,士兵衣铁甲,操铁杖,使用铁斧、铁刀、铁钺、铁矛等兵器。到了汉代大抵完成了铜兵器向铁兵器的过渡, 至三国时期,铜兵器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演变为铁兵器的全盛时期。据《典论》记载:"魏太子曹丕选楚越良工制铁刀、铁剑、铁匕首,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即锻炼百次)"。这种武器质量上的飞跃,势必对使用武器的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武艺的发展。隋唐五代时期的铁兵器中,长兵器以矛、枪和长刀为主。

  据《新唐书》记载:"光弼有裨将,援矛刺贼,洞马腹,中数人"。这表明唐将善用长矛而且技艺精良。短兵器则以刀为主。剑在这时已经失去了实战的价值,成为道士们的法器和民间习武器械。剑术一直是人们喜爱的武术项目之一,佩剑之风长久不衰。相传诗仙李白经常舞剑,友人崔宗之称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唐代重射,弓矢的结构精巧,规格多样,据《唐六典》所记。弓有长弓、角弓等4种,弩有擘张弩、角弓弩等7种,箭也有竹箭、木箭等4种。

  宋、元之际有所谓"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十八"不过是泛称而已,实际上远不止此数。据宋人曾公亮《武经总要》记载,长杆铁枪就有18种,另外长柄铁刀有8种, 各种短兵器有17种,如手刀、蒺藜、铁鞭、铁 、铁剑、大斧、烈钻、钩棒等等。著名的"梨花枪"就产生于宋代,其枪法已发展到纯熟的程度。元代兵器则精细而实用。据茅元仪的《武备志》记载,有各种铁枪6种,各种刀7种。还有飞钩、噞、马叉、梨花枪、狼筅(长枪)、双飞挝、飞锤、铁戟等兵器49种,另有火枪、火炮6种。到了明代,"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内容。明人谢肇制《五杂俎》卷五中记载:"何也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予、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十八般武艺"讲的是演练兵器的技艺,所以它的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种为 "白打",明代朱国帧《涌幢小品》中解释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清代的兵器与明代大同小异,不过品种更多而已。拿刀来说,有大刀、朴刀、春秋大刀、三尖两刃刀、大环刀、凤嘴刀、梅花刀、腰刀、战刀、苗刀、壮族尖刀、彝族插刀……不下10余种。此外,叉、抓、拐、弩、斧、盾、钩、殳、锤、 、、棒、刺、钹、钺、钯、齿、铲等等就更多了。器械的多式多样,使武术的内容更为多姿多彩。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武术训练与竞赛的需要,对刀、枪、剑、棍等常用器械的规格作了具体规定,对重量、长短、粗细以及器械制作材料都有明确要求,对武术水平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有谁知道中国古代战场用的刀剑的真实数据

  在中国古代名目繁多的各类兵器中,刀剑的历史最为悠久,1961年从河北青龙等地商墓中出土的通鉴,经考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而从甘肃马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