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十六国风云录:北魏拓跋(北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5收藏

两晋十六国风云录:北魏拓跋(北朝),第1张

 拓跋(37184—409116),字涉,南朝人又称其为拓跋开,鲜卑族拓跋部人,北魏王朝的创建者,史称北魏道武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拓跋生于公元371年8月4日[即太和六年七月甲戌(初七)]出生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以北,母亲是匈奴族贺兰部贺野干之女。拓跋祖父拓跋什翼犍是代国的首领,当时代国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史载其疆土“东自貊,西及破落那,南距阴山,北尽沙漠,率皆归服,有众数十万人”。但拓跋降生的时候,联盟却面临危机。什翼犍不断采取措施推进联盟向国家的转变,引起联盟内部旧贵族势力的不满。就在拓跋出生前的几个月,什翼犍刚刚平息一场内乱。刺杀什翼犍的凶手长孙斤虽然被擒杀,拓跋的父亲拓跋却在格斗中受伤丧生,拓跋是拓跋的遗腹子。此外,代国还受到外敌的严重威胁。拓跋部的西方,在黄河西部的朔方一带有一支原为匈奴种的铁弗部落,骠悍凶猛。它对拓跋部频繁骚扰,是拓跋部的宿敌。三十年前,铁弗部被什翼犍击败,曾加 盟,后转而依附前秦王苻坚。

 至太元元年(376年)八月,前秦已基北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北方只剩下代国。十月,依附于前秦的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为代国所逼,向秦求援。前秦王苻坚就封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为北讨大都督,统率幽州、冀州兵10万攻鲜卑拓跋氏代国。同时,派并州刺史俱难,镇军将军邓羌,尚书赵迁、李柔,前将军朱彤,前禁将军张蚝,右禁将军郭庆率步骑20万人,东出和龙(今辽宁朝阳),西出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两个方向都与苻洛的军队会合,以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为向导。

 十一月,拓跋什翼犍先派白部、独孤部抵御前秦大军,均未获胜。继派南部大人刘库仁率10万骑兵抵抗,与秦军在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盛乐宫西南的石子岭激战,又败。拓跋什翼犍因病不能亲自领兵作战,遂领其众逃至阴山以北。不料,又遭高车部落的四面抄掠,复返漠南。后闻前秦军稍退,遂于十二月,返回都城云中。不久,什翼犍庶长子定君听信谗言,先杀诸弟,后杀父王。消息传到秦军,秦将李柔、张蚝即刻发兵攻至云中,代国部众纷纷逃散,代国灭亡。

 代国灭亡后,拓跋随母亲贺氏逃至贺兰部避难。这一年,拓跋六岁。后苻坚召见代长史燕凤,问代国内乱的原因,始知拓跋君所为,苻坚大怒,将其车裂。苻坚还想将拓跋迁于长安,燕凤固请说:“代王初亡,群下叛散,遗孙冲幼,莫相统摄。其别部大人刘库仁,勇而有智;铁弗卫辰,狡猾多变,皆不可独任。宜分诸部为二,令此两人统之;两人素有深仇,其势莫敢先发。俟其孙稍长,引而立之,是陛下有存亡继绝之德于代,使其子子孙孙永为不侵不叛之臣,此安边之良策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苻坚纳其言,分其地为两部,令刘库仁统黄河以东,刘卫辰统黄河以西。苻坚还将拓跋部分散安置在云中、定襄、雁门、五原四郡,“立尉、监行事,官僚领押,课之治业营生,三五取丁,优复三年无租税。其渠帅岁终令朝献,出入行来为之制限”(《晋书苻坚载记》)。

 独孤部原为匈奴人的一支,因与拓跋部世代相婚,关系很深,是拓跋联盟的重要成员。代亡后,为了寻求庇护,拓跋的母亲又带著他由贺兰部来到独孤部,依附刘库仁。刘库仁招抚离散,恩信甚著,奉事拓跋恩勤周备,不以废兴易意,常对诸子说:“此儿有高天下之志,必能恢隆祖业,汝曹当谨遇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不久,刘卫辰耻在刘库仁之下,杀秦五原太守而叛。刘库仁将刘卫辰击败。这样,在什翼犍之后独孤部成为代北控制区域最大,力量最强的部族。

 太元八年(383年)十月,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前秦政权迅速土崩瓦解。臣附于秦的各派势力纷纷举兵反叛。不久,苻坚被后秦主姚苌杀死。中国北方再次陷于分裂,出现了许多割据政权。同月,刘库仁因支持苻坚被属下慕容文等杀害,首领席位由其弟刘眷继承。

 太元十年(385年)八月,独孤部再次发生内乱,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杀死刘眷。刘显雄心勃勃,欲称雄代北。刘显把寄居在这里的拓跋看成是最大的隐患。

 是月,刘显准备杀拓跋,商人王霸知道后,踩拓跋的脚进行暗示,拓跋急忙逃走。当时,刘显弟刘亢泥之妻是拓跋的姑姑,便将此事告诉了贺氏。同时,刘显的谋主梁六眷是什翼犍的外甥,刘显的计划他全都知道,也暗中派其部人穆崇、奚牧告诉了拓跋。当晚,贺氏则去刘显处饮酒,并让拓跋带旧臣长孙犍、元他、罗结等投奔贺兰部。第二天早晨,贺氏故意对刘显说:“吾诸子始皆在此,今尽亡失。汝等谁杀之”(《魏书献明皇后传》)?刘显遂不急追,拓跋才得以脱险。

 拓跋依附其舅贺讷,贺讷见到拓跋后,惊喜道:“复国之后,当念老臣!”拓跋笑著回答:“诚如舅言,不敢忘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刘显此时怀疑梁六眷泄其谋,将其舍之。贺氏的从弟外朝大人贺悦举所部以奉率其部归附于拓跋,刘显怒,准备杀贺氏,贺氏逃到刘亢泥家,在神车中藏了三天,后刘亢泥向刘显求情,刘显才不再追究。不久,刘显部再生叛乱,原代国中部大人庾和辰在贺氏劝说下投奔。

 时贺讷弟贺染干见拓跋甚得众心,心中忌之,派其死党侯引七突去杀拓跋,代人尉古真知道后,通知拓跋,侯引七突遂不敢行动。贺染干怀疑尉古真泄其谋,将其抓捕审讯,并以两车轴夹其头,并伤其一目,尉古真依旧不承认,贺染干只好将其释放,并率兵包围拓跋,贺氏对贺染干说:“汝等今安所置我,而欲杀吾子也”(《魏书献明皇后传》)?贺染干惭愧而走。

 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戊申,拓跋在牛川(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内塔布河即锡拉木林河)召开大会,即代王位。以长孙嵩为南部大人,以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新建的联盟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所谓“宗室八姓”是联盟的核心。这八姓是拓跋邻时形成的拓跋氏和它的七个血缘部族;其次是宗室八姓以外的其他部族,力量比较强的有贺兰部、丘穆陵部等;第三是一些 ,其中张衮、许谦等人较有影响。拓跋即位仪式带有浓厚的氏族贵族民主制的风尚。宗室八姓的其他七族的首领用黑毡蒙头同拓跋一起西向拜天。这表明在拓跋即位之初,联盟的权力是多元的,代王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拓跋仿照 改元的习惯,把这一年称做登国元年。重建的联盟设置的机构基本承袭什翼犍时期的体制。比较重要的职务是管理联盟日常事务的四部大人和管理来附的外族人口的南北二部大人。

 登国元年(386年)四月,拓跋放弃原来西晋的封号,改称魏王。五月,拓跋至陵石。护佛侯部首领侯辰、乙弗部首领代题反叛。诸将要追赶,拓跋说:“侯辰等世修职役,虽有小愆,宜且忍之。当今草创,人情未一,愚近者固应趑趄,不足追也”(《魏书太祖纪》)。

 七月己酉,拓跋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代题又率部落来降,但几天后,再次投奔刘显。拓跋使其孙倍斤代领部落。

 八月,拓跋的首领地位遇到严重的挑战。刘显拥立拓跋窟咄和拓跋争夺王位。拓跋窟咄是什翼犍的少子。代亡后,苻坚迁之于长安。淝水战后,长安变乱。窟咄随慕容永东迁,慕容永封窟咄为新兴太守。是时,刘显处境困难。为防备拓跋偷袭,他已将部族从善无(山西右玉县)撤到马邑(朔县)。刘显企图抬出拓跋窟咄,一举粉碎拓跋。拓跋窟咄带领著一部分独孤部人马进犯魏国南境。拓跋窟咄的出现,引起联盟内部骚动。莫那娄族首领莫题送箭给拓跋窟咄表示效忠。勿忸于族首领于桓与部人策划活捉拓跋以应拓跋窟咄。事泄,拓跋诛主谋五人,将余者赦免。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拓跋带领联盟各部穿越阴山,迂回到贺兰部,避免与独孤部人马立即交锋。由于拓跋部与慕容部世为婚姻,所以拓跋又同时派人去后燕,向燕主慕容垂请求救援。

 此时,后燕统治的区域主要是幽、冀、平三州,其都城设在中山(今定县)。慕容垂一方面鉴于和拓跋部的婚姻关系,一方面因为拓跋窟咄依附的是西燕,西燕主慕容永是原前燕王的支属。慕容永占据长子后,无意东归,下令诛杀慕容垂弟兄子孙,称帝改元建立政权,与后燕遂成为敌国。

 慕容垂派其子赵王慕容麟统帅步骑6000余人援助拓跋。由于燕魏的通道已被独孤部封锁,拓跋部得不到救兵的消息。十月,贺讷的弟弟贺染干勾结窟咄,率领一部分族人从北方攻击拓跋部。魏国各部惊骇不定。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十三人与一部分乌桓人亡奔刘卫辰。慕容麟闻讯,急忙派人冒险赶到魏国报信,魏人知燕军在附近,人心才安定下来。

 是月,拓跋从弩山返师牛川,和慕容麟分兵合击驻扎在高柳(今阳高)的拓跋窟咄。拓跋窟咄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拓跋窟咄逃到刘卫辰处,被刘卫辰杀死。拓跋悉收其众,并以代人库狄干为北部大人。

 十二月,慕容垂以拓跋为西单于,封上谷王,拓跋未授。

 登国二年(387年)三月,后燕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人王敏杀太守封戢,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人许谦也赶走太守贾闰,均宣布依附刘显。时刘显以马邑(今山西朔县)为基地,四处扩展,地广兵强,雄据北方。但不久,刘显兄弟之间陷入纷争。刘显的崛起给北魏形成很大威胁,刘显内部的纷争又给北魏出兵以良机。

 五月,魏长史张衮认为:“显志大意高,希冀非望,乃有参天贰地,笼罩宇宙之规。吴不并越,将为后患。今因其内衅,宜速乘之。若轻师独进,或恐越逸。可遣使告慕容垂,共相声援,东西俱举,势必擒之。然后总括英雄,抚怀遐迩,此千载一时,不可失也”(《魏书张衮传》)。拓跋采纳张衮的意见,并派使臣安同乞师于后燕。

 七月,刘显抢走了刘卫辰献给燕王慕容垂的大批良马。慕容垂正为此事恼怒,遣太原王慕容楷协助赵王慕容麟进攻刘显,刘显大败,率残部撤回马邑西山。拓跋与慕容麟会师又破刘显于弥泽(今山西朔县南),刘显逃往西燕。慕容麟尽收其部众,获牛马羊以千万数。

 拓跋击败拓跋窟咄和刘显,是决定命运的两次战役。首先,这使得新建的联盟避免了覆亡的危险。从此,拓跋不但在云中站稳了脚根,而且将活动范围向南推进到了雁门、代郡一带。其次,两次战争都虏获大量人口、牲畜和财物。拓跋实行按战功分赏战利品的制度,促进了联盟各部畜牧业和奴隶制因素的发展,有效地抵御了联盟组织内部的离心势力。魏国实力增强,使拓跋进而向各方扩张,战争加强了维护王权的力量,拓跋的个人权力得到了巩固。也从此拉开了北魏统一北方战争的序幕。

 登国三年(388年),拓跋于弱落水(今内蒙古拉木伦河)南大破东胡库莫奚。库莫奚属东胡,是两晋时期生活在今赤峰以北地域的一支游牧民族。是年六月,拓跋在弱落水南大破库莫奚。七月,库莫奚复袭魏军,拓跋再次将其击败。

 此时,拓跋已有图燕之志,便于八月派九原公元仪至中山,一则向燕主至谢,二则洞察燕国虚实。慕容垂质问元仪:“魏王何以不自来?”元仪说:“先王与燕并事晋室,世为兄弟,臣今奉使,于理未失。”慕容垂说:“吾今威加四海,岂得以昔日为比!”元仪又说:“燕若不修德礼,欲以兵威自强,此乃将帅之事,非使臣所知也。”元仪还魏后,对拓跋说:“燕主衰老,太子暗弱,范阳王自负材气;非少主臣也。燕主既没,内难必作,于明乃可图也,今则未可”(《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拓跋闻后大喜。

 登国四年(389年)正月甲寅,拓跋发兵进攻高车(即敕勒部,居今蒙古乌兰巴托一带),获胜。二月癸巳,拓跋又击吐突邻部于女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西),大破之。事平之后,拓跋将吐突邻部落全部迁移。

 登国五年(390年)四月丙寅,拓跋联合燕赵王慕容麟在意辛山(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共同攻击北方游牧部落贺兰、纥突邻及纥奚三部,战败的纥突邻、纥奚向魏投降。六月,拓跋还牛川。

 在拓跋建国后,贺讷与贺染干为争夺对本部的统治权,多次互相举兵相攻。而后燕及匈奴刘卫辰又极力与魏争夺对贺兰部的控制权。七月,匈奴首领刘卫辰遣其子直力乘机攻打贺兰部,其首领贺讷困急,请降于魏。拓跋率兵救援,直力鞋只好退兵。拓跋遂将贺兰部向东迁徙,与后燕毗邻。后燕主慕容垂乘机对贺讷软硬兼施,诱逼其叛魏降燕,封为归善王。贺染干闻讯,颇嫉其兄贺讷飞黄腾达,谋攻杀而代之。

 登国六年(391年)正月,贺染干与贺讷举兵相攻。拓跋请后燕讨伐之。四月,后燕镇北将军兰汗率兵大破贺染干于牛都(其地在牛川,放牧聚会谓之都)。六月,后燕主慕容垂遣赵王慕容麟率军击贺讷,生擒贺讷于赤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南黄河西岸),降其部众数万。后燕主慕容垂命释放贺讷,并还其部众于原地,而徙贺染干及其部众于中山(今河北定州),企图完全控制贺兰部,并用以牵制北魏。

 时慕容麟已发现拓跋有图燕之志,所以回军后,便对慕容垂说:“臣观拓跋举动,终为国患,不若摄之还朝,使其弟监国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但慕容垂未纳其言。

 七月,拓跋遣其弟拓跋觚献见于后燕,燕主慕容垂衰老,其子慕容宝掌管大事,便将拓跋觚扣留,以索求良马。拓跋予以拒绝,遂与后燕绝交,使长史张衮向西燕通好。

 当时柔然,又称芮芮或蠕蠕,是蒙古东胡苗裔鲜卑族的一支,原臣服于拓跋氏的代国。前秦灭代,改附于铁弗匈奴部刘卫辰。拓跋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后,陆续征伐四方,唯有柔然仍依附于刘卫辰,与北魏相抗衡。同年十月,拓跋率军攻之,柔然举部向西逃遁,魏军追奔600里。时魏军军粮不继,诸将请求还师,拓跋认为:“柔然驱畜产奔走数日,至水必留;我以轻骑追之,计期道里,不过三日及之矣。”便问诸将:“若杀副马,为三日食,足乎?”诸将皆曰:“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拓跋遂命尽杀副马以供三日兵食,终于追及并大破柔然,俘虏其半部。其首领收余众遁走。拓跋遣部将长孙嵩、长孙肥率轻骑继续穷追,于平望川(蒙古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击斩柔然首领之一屋击。于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脉)追降其东部大人匹候跋,俘西部大人组纥提之子曷多汗以下数百人。组纥提率余众降。拓跋迁徙柔然部众于云中郡(今内蒙和林格尔一带)。

 同月,刘卫辰子直力再率军八九万人,攻魏南部。十一月,拓跋率兵五六千设伏于铁岐山(今内蒙古阴山之北)南,大破之,获其器械辎重及牛羊二十余万,直力弃军单骑遁逃。魏军乘胜追击,自五原郡金津(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强渡黄河,插入刘卫辰境,直逼其都城代来城(今内蒙古东胜县西)。匈奴部众骇乱,刘卫辰、直力堤父子弃城逃走。拓跋遣大将伊谓率轻骑穷追不舍,至木根山(今内蒙古五原西),俘直力,刘卫辰被部下所杀。十二月,魏军于盐池(今陕西定边北)诛刘卫辰宗党5000余人,皆投尸于黄河,刘卫辰少子刘勃勃亡奔薛干部。此战,刘卫辰恃强自傲,终致国破人亡,而拓跋则乘其所骄,以少胜多,穷追不舍,大获全胜。从此,河套以南胡族诸部皆降,魏缴获战马30余万匹,牛羊400余万头,实力大增。

 刘勃勃亡奔薛干部后,拓跋派人索求,薛干部帅太悉伏不应,发誓宁与刘勃勃同亡,把刘勃勃送于没弈干部。登国八年(393年),八月,拓跋南征薛干部帅太悉伏三城。恰逢太悉伏已发兵攻击曹覆,拓跋乘虚袭其城,屠之,获其太子及珍宝,迁徙城中居民而还。太悉伏闻之,回师不及,乃投奔后秦主姚兴。

 在几年中,拓跋除了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外,还提倡进行农业生产,由于拓跋部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畜牧业。受 影响,拓跋便在登国元年开始在盛乐息众课农。登国九年(394),他还令拓跋仪带领一部分部众从五原到杨塞外进行农业生产,以此增强国力。

 上面已经提到,鲜卑慕容部与拓跋部世为婚姻,所以后燕慕容垂初则支持拓跋征服独孤部及贺兰部,统一内部,复国建魏,以作为其控扼塞北诸部的附属之国。随著魏国势力的日渐雄厚,魏国欲谋独立,并屡犯臣服于后燕的塞外诸部族,双方的矛盾开始逐渐激化。并于登国六年,因索马之事,两国绝交。

 但此事尚未直接导致双方的战争。原因是各自的后方都不安定。当时后燕还有两个宿敌未灭,一是翟魏,一是西燕。翟魏是丁零人在黄河南岸滑台建立的政权,它以河为固,反覆于三国(东晋、后燕,西燕)之间,经常骚扰进攻后燕的南部边疆。392年慕容垂分兵二路渡过黄河,灭掉翟魏。之后,慕容垂立即调集兵力准备进击西燕。393年十一月,慕容垂三路大军集中在太行山东麓,破台壁,取晋阳,围长子,势若击卵。次年五月,长子城陷,杀慕容永,灭亡西燕。至此,西燕所统的上党八郡和翟魏控制的东平四郡尽归于后燕。与此同时,拓跋也在全力巩固后方,无暇东顾。

 随著双方问题的相继解决,一场大战不可避免。此时,后燕挟连胜之势,欲以武力征服北魏,遂于登国十年(395)五月,慕容垂以太子慕容宝为伐魏主帅,与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等领兵8万,远征北魏。另遣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率步骑18万为后援。

 北魏长史张衮听说燕军将至,献计魏王拓跋:“宝乘滑台之功,因长子之捷,倾资竭力,难与争锋。愚以为宜羸师卷甲,以侈其心”(《魏书张衮传》)。拓跋从其计,率20万大军,徙部落畜产,西渡过黄河千余里以避后燕军锋芒。七月,后燕军至魏地五原(今呼和浩特西北),降魏别部3万余家,掠取粮食百余万斛,放置黑城(今呼和浩特西北)。燕军进至河水(黄河)边,赶造船只,准备南渡河水与魏军主力决战。魏王派右司马许谦向后秦救援。

 八月,魏军集结于河水以南。九月,拓跋在河南岸筑台耀武,旌旗相连千余里。后燕太子慕容宝排列军队于河北岸准备渡河进攻魏军,突起暴风,数十艘船漂至南岸。魏军俘获燕军300余人,全部赐给衣服遣还,以分化瓦解燕军。慕容宝从中山出发时,便已有病,到五原后。拓跋派兵截获来往于五原至燕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市)的燕国信使,得知燕王慕容垂生病的消息,而燕军却数月不知慕容垂的消息。拓跋遂令所俘燕使隔河向燕军假传:“若父已死,何不早归”(《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使慕容宝等惊恐,军心动荡,不敢南渡与魏军作战。此时,魏王命陈留公拓跋虔率5万骑兵驻扎河东,断后燕军左路;东平公拓跋仪率骑兵10万屯于河北(皆在今河套一带,未渡黄河)断后燕军后路;略阳公拓跋遵率骑兵7万截断后燕军南归之路。后秦主姚兴遣杨佛嵩援魏,魏军气势益盛。

 燕、魏两军隔河相持数十天。慕容麟部将慕舆嵩等以为慕容垂真死,阴谋奉慕容麟为燕主,事泄被杀。慕容宝、慕容麟等内部自相怀疑,后燕军心益乱。燕军自五月出兵至十月,未能与魏军决战,师老兵疲,士气低落。慕容宝遂于十月二十五夜焚船撤回。

 十一月初三,暴风骤冷,河水结冰,拓跋率军踏冰过河,留下辎重,精选2万骑兵,急追燕军。后燕军行至参合陂,大风骤起,尘埃黑天,自军后而来,笼罩上空。沙门支昙猛向慕容宝建议:“风气暴迅,魏兵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慕容宝认为离魏军已远,笑而不答。昙猛多次建议,慕容麟大怒,说支昙猛妄言惊众,应斩首以徇,司徒慕容德劝慕容宝听从支昙猛之言。慕容宝遂派慕容麟率骑兵3万殿后掩护,以备非常。慕容麟不信支昙猛之言,纵骑游猎,不加戒备。魏军昼夜兼程,于十一月初九日黄昏抵参合陂西。此时,燕军在陂东,安营于蟠羊山南。拓跋连夜部署,令士卒口衔枚,束马口,暗中前进。十日清晨,魏军登山,下邻燕营。燕军正准备东归,忽见魏军,顿时惊乱。拓跋纵兵击之,燕军争相涉水逃命,人马相践踏,压溺死者数以万计。拓跋遵率军在燕军前截击,燕军弃械投降者四五万人,仅慕容宝等数千骑逃走。魏军杀燕右仆陈留悼王慕容绍,生俘鲁阳王慕容倭奴、桂林王慕容道成、济阴公慕容尹国等文武将官数千人,魏军缴获兵甲粮货无数。

 拓跋从燕臣中选之一些有才能的 如代郡太守广川贾闰,贾闰从弟骠骑长史、昌黎太守贾彝,太史郎、辽东晁崇等留用外,将其余被俘的人悉数发给衣服粮食放回,以招怀中州之人。时中部大人王建说:“燕众强盛,今倾国而来,我幸而大捷,不如悉杀之,则其国空虚,取之为易。且获寇而纵之,无乃不可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拓跋认为有理,将余众全部坑杀。

 对于拓跋的此举,后世褒贬不一。从当时来说,坑杀燕军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当时的燕人都是反覆无常叛的,即使对他再好,也不能得到燕人的心,苻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此举的负面影响是加强了燕人反抗的决心,为其将来进取中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参合陂之战,时十六国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拓跋在作战中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战前正确判断敌我态势,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打的后发制人策略;采取心理战术,动摇、瓦解敌人军心;趁后燕军撤退时勇猛追击,奋力拼杀,终获全胜。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后燕日渐衰落,北魏势力则进入中原。

 后妃子女

 皇后 慕容皇后

  刘皇后 

 儿子 拓跋嗣 北魏明元帝

  拓跋绍

 女儿 华阴公主>

两晋十六国简介词目 两晋十六国 英文名称 W & EJin &16 countries 拼音 liǎng jìn shí liù guó 主要民族 汉族、匈奴、鲜卑族、羯、氐、羌族 开场标志 司马炎称帝 时代旋律 中原逐鹿 ,南北对峙,坞壁落箨 ,民族融合 高潮剧目 衣冠南渡、中流击楫、绝地反击、淝水之战 后续历史南北朝 谢幕标志刘寄奴篡晋五德历运 火汉;火蜀汉、土曹魏、土孙吴;金晋;水前赵、水后赵;木前秦、木前燕;火后秦、火后燕;土北魏 时代特色 胡汉分治、北府军制、侨置制度、土断政策、九品中正制 将“两晋十六国”拆成“两晋”和“十六国”二词。“两晋”即晋代,东晋、西晋之泛称,所以“两晋”时期是265年~420年。这种说法道理很容易理解。

“十六国”的时间由来

《十六国春秋》是北魏崔鸿所撰的一部记述成汉、大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16个国家兴亡历史的(断代史)书,其记载的时间换算成公历的话,应该是304年~439年。若依照“春秋”指代《春秋》一书所记载的那个历史时期的惯例,我们也可用“十六国春秋”指代《十六国春秋》一书所记载的那个时期,即“十六国春秋”特指304年~439年这个时期。

本篇的“十六国”是“十六国春秋”的简称。根据上面,换言之,“十六国”指代304年~439年这个特定时期。这样便有了“十六国”的具体时间段了。 另外依据“三国”说法——用书中所记载的几个国家来指代某段特定时期——亦可佐证该说。这两段时期内,对于某国的人物表述也雷同,如三国时期蜀国人(文学家)、十六国时期前燕人(军事家)。

外界、学术界对这个时期也有诸多称法,诸如“五胡十六国”(内迁之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时期等,不一而足亦不置可否。细思之下,应该说“十六国春秋”时期一说较之相对客观点,不易产生歧义。

“两晋十六国”的假设

“两晋”时期是265年-420年,“十六国”时期是304年~439年,那么“两晋十六国”时期怎么算呢?

我们想到了“魏晋南北朝”和“南北朝”这两个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包括“曹魏”时期(220-265)、“两晋”时期(265-420)以及“南北朝”时期(420-589),联系所讨论的“两晋十六国”,我们是否可以用“两晋十六国”替代“两晋”呢?如果把“两晋十六国”替代“两晋”,即把“两晋十六国”时期等同于“两晋”时期,这样一来“两晋十六国”一说就能与“曹魏”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在时间上形成无缝连接,成为“魏晋南北朝”新的内涵(包括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肯定,尤其是“五胡”政权的肯定)。有人会问把“两晋”概念偷换成“两晋十六国”意义何在呢,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不然,“两晋十六国”比“两晋”更好。

其一,“两晋”是一个颇具政治色彩的国家主体或时间段。以“谢安”和“王猛”为例,你可以说“谢安”是“东晋”人或“晋代”人,而“王猛”的朝代归类就困难了,虽和“谢安”同一时期,但无法归在“晋代”里,你可以说是“十六国时期前秦”人或“前秦”人,但是这样说不具有普遍性,不熟悉历史的人根本不知道“王猛”原来是和“谢安”同时代的人。那么“两晋十六国”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试将其模糊说成“两晋十六国”时期人或“两晋十六国时期前秦”人,这样一般人就知道“王猛”所处的时间了。其二,“两晋十六国”一说与“南北朝”的说法如出一辙,都是很笼统的,将南北政权相对独立存在的时期混为一说,可谓有例可循。其三,“两晋十六国”一说是今人对封建历史观的批判、重新审视,是对我国古代华夏大家庭的充分肯定,这符合马克思历史观。以前将其割裂为“两晋”和“十六国”是狭隘的民族本位主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该肯定南北双方的功过是非,不要觉得司马晋的做法都是对的,他毕竟代表封建家族的利益。其四,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还能理清历史的脉络,便于研究“坞壁林立”广泛的现象。其五,即政治为我所用,历史观反映政治,北魏驳斥十六国诸政权,那么以今之民族政策、今之华族,当一以待之,一碗水端正。其六,”两晋“置前,以晋为主脑,暗示该时期仍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司马氏建立的“两晋”为主体和主要研究对象。缺点:笼统、缺乏针对性以及概念本身的复杂化,过于淡化朝代与国的观念。

通过上面的论述表明“两晋十六国”相比“两晋”有一定借鉴意义、意涵深远,可作为两晋意义的衍展。其次,所假定的“两晋十六国”和“两晋”时间的(265年-420年)一致性也成立。回到一开始的话题,但“十六国”时期是公元304年~公元439年,既不包含于“两晋十六国”,也不包含它,化解该矛盾可借鉴既有之经验。“南北朝”和“隋朝”在时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但不妨碍南北朝包含“隋朝”的初期(即未统一的隋国政权),由此用“两晋十六国”来统称“两晋”和“十六国”2段时期便有据可循了,特指“十六国”中前期。注:将“十六国春秋”末期政权(421-439)归南北朝的研究对象

概念的含义

“两晋十六国”(时期)是晋国政权的“两晋”时期、非晋国政权的“十六国春秋”中前期(止于420年)的合谓,时间是265年~420年,凡156年的历史。主要讲述了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汉人南渡、五胡的崛起与衰亡、“坞壁林立”以及东晋的取代。 晋国方面:灭蜀之后,272年,晋武帝依羊祜之建议,任王濬为益州刺史,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一年乃成;二王当政,反对伐吴者占主流,其中王衍以清谈自居,无尺寸建功之心,如大臣山涛所言:“自古以来如果不是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现在放过吴国留作外患,不也很好吗?”唯有杜预、羊祜、张华与晋武帝灭吴的想法一致。公元272年9月,东吴西陵督步阐降晋,晋廷兵分三路接应步阐,陆抗沉着应对,于江陵退敌继而收复西陵重地。西陵战后晋朝羊祜采用约期而战、处之以礼的攻心战,而陆抗以礼相还识破计谋,此事一时成为美谈。276年,羊祜上书伐吴,因朝臣反对而无果。278年,羊祜病危,举荐杜预,继任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279年,杜预不断的上表伐吴,在前两道奏本没有批复之后,杜预第三次上表曰:“羊祜与朝臣多不同,不先博画而密与陛下共施此计,故益令多异……其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已,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故守之也。”写到这里,史书上提供了一个戏剧性的场景,载“时帝与中书令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于是,晋武帝终于采纳决心伐吴。也许,杜预这道上疏的言外之意是,提醒司马炎要给自己身边一向阻挠伐吴的重臣也分些好处。于是,正如我们所看到,伐吴最大的反对派贾充,反被授予符节、黄钺和大都督的职务,率领中军驻扎在襄阳,在名义上负责各路伐吴军队的总调度。灭吴后王濬因在未得到王浑授意下抢先攻入城内接受招降事宜,于是冒功的王浑参劾王濬谋反罪名等,幸好宽容大度的司马炎(擅打太极拳),在二王争功的问题上,他既绝不追究王濬,也不指责王浑诬陷,大家一概升官,避免作邓艾第二。同时,晋武帝下诏,吴国州牧、郡守以下的地方官员,一概不予更换,吴地素有名望的人士,都根据才能安排官职。将吏随孙皓渡江者,免除十年赋役,百姓则免除二十年。

唐代张说(yuè)过王濬墓作诗云:牛斗三分国,龙骧一统年。智高宁受制,风急肯回船。有策擒吴嚭(pí),无言让范宣。援孤因势屈,功重为谗偏。旧迹灰尘散,枯坟故老传。百代逢明主,何辞死道边。

吴国方面:吴国孙皓性情暴戾,自264年登基后,奸佞邀宠,肆意残杀忠良祸及子孙,动辄剜目剥皮、凌迟焚骨,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军民涣散。军事上,公元272年,王濬在巴蜀造战船,大量碎木顺流而下,建平太守吾彦见后,知晋将发兵顺流而下,请求增强建平守备。陆抗于274年弥留之际上疏指出:“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陈述加强建平、西陵防守的重要性。而孙皓自恃长江天堑屏障,置之不理。此时,吴国国力早已衰退,镇守西境的名将这些年来又大多谢世,接任少年人的能力与威信都难以御敌。

渡江灭吴战(晋灭吴之战)

279年11月,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20万人,分6路进攻吴国:1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自下邳向涂中方向进军;2安东将军王浑自扬州,向江西,出横江渡口进军;3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向武昌方向进军;4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方向进军;5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方向进军,尔后南下长江、湘水以南,直抵京广;6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巴东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建业。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率中军驻襄阳,节度诸军;中书令张华为度支尚书,总筹粮运。

总的作战意图是:以司马伷、王浑两军直逼建业,牵制吴军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以王戎、胡奋、杜预三军夺取夏口以西各战略要点,以策应王濬所率的7万水陆大军顺江而下;然后由王濬、司马伷、王浑军南下东进,夺取建业。这样的部署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因为吴国尚有兵力20万人,就兵力对比而言,晋军南下的兵力并不占多大优势,只是吴军兵力分散于沿江和江南各地,晋军要分路予以各个击破,才能迅速灭吴。

280年2月,晋军攻克武昌;吴国丞相张悌中诈降计,与沈莹、孙震共三人战殁殉国。5月,王濬水军继续沿江东下驶抵建业,孙皓大惧,衔璧舆榇(chèn)降晋。至此,晋军连克东吴4州43郡,降服吴军23万,孙吴灭亡,三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也随之结束。

灭吴君臣:羊祜、杜预、王濬、张华及司马炎 1、汉民族的“两晋”政权势力

存在时间:265年西晋建立—420年东晋灭亡。

“两晋”势力包括西晋时的司马氏政权势力和南渡后的东晋势力。西晋(265年—316年),由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东晋(316年-420年),是由西晋皇室后裔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方建立,统治范围因为中原陆沉,形成特殊的统治形式。由于均代表司马氏政权,于是把西晋、东晋这两个时期合称为“两晋”或统称为晋代。

2、16国为主的政权势力

存在时间:304年李雄称成都王(或刘渊称汉王)—439年北凉灭亡。

◆以383年淝水之战为界,十六国时期可分为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①成汉、②(汉)前赵、③后赵、④前燕、⑤前秦、⑥前凉。拓跋部的代国和冉魏不在十六国内。后期的政权有:⑦后燕、⑧后秦、⑨西秦、⑩后凉、⑾南凉、⑿南燕、⒀西凉、⒁北凉、⒂大夏、⒃北燕。西燕、北魏、翟魏和谯蜀也不在十六国之列。

成汉、夏、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

◆◆十六国史也可分三大阶段:一、刘汉、前赵和后赵的交替(304-352);二、前秦、前燕的对立,及前秦统一北方(352-383);三、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瓦解,北魏的崛起(383-439)。

3、游离的坞壁组织势力

存在时间:实际上贯穿整个两晋十六国时期,并继续向后推移。

坞壁组织独立自治,有时又接受以上胡夏势力的监管、册封。

4、新生代力量的势力 拓跋部鲜卑建立的代国和强力崛起的早期(土德)北魏政权,志在结束北方大国间的战乱,雄霸北方、入主中原。

南北朝时太杂乱了,很多书大多都是只言片语,一笔带过。亲,可以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中国通史》《十六国春秋》《魏晋南北朝史》《三国史话》《魏晋南北朝史略》《南北朝史话》《寒柳堂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魏晋南北朝史论丛》《读史存稿》《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五朝门第》《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南朝经济试探》《北朝《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汉一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魏晋清谈思想初论》《道教源流考》《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之类比较正统的。。

如要看一些野史可推荐《家园》《开国功贼》《盛唐烟云》三部曲《五胡录》、《华丽血时代》、《两晋演义》、《纵横十六国》《一代帝王刘义隆》《揭露中国古代君王私生活之谜》《东周列国志》。。。若是对文学还有兴趣建议看看《世说新语》,鲁迅先生说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总之,魏晋南北朝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可惜因为民族之间的问题被现在人冷落!

乞伏国仁,十六国时期西秦国建立者,385年-388年在位,陇西鲜卑人

简介

其父乞伏司繁受前秦天王苻坚封为南单于,前秦建元十二年司繁死,国仁继位。前秦建元十九年淝水之战时,苻坚原命国仁为前将军,领先锋骑,后国仁叔父乞伏步颓叛于陇西,苻坚派国仁回师讨伐,步颓反情陷曼克顿而迎接国仁,及前秦淝水之战失利,国仁即趁机吞并其他部族。前秦太安元年,苻坚为姚苌所杀後,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改元建义,建都勇士城。西秦建义四年,国仁死,谥宣烈王,庙号烈祖,弟乞伏乾归继位。265年,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国家由三足鼎立复归统一。西晋王朝发生八王之乱,走向崩溃时,匈奴、羌、氐、羯、鲜卑等少数民族贵族乘机先后建立政权,自立为王。其中,鲜卑族就建有五个国家。

人物履历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十二月淝水之战,前秦苻坚一败涂地。时任前秦镇西将军的乞伏国仁乘后秦姚苌与前秦苻坚混战之机,假以讨其叔父乞伏步颓叛乱为名,率师占踞陇西,并召集鲜卑各部,聚众十余万,胁迫诸郡背叛前秦,图谋称王独立。苻坚死后,乞伏国仁便于晋太元十年九月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立帝号‘烈祖’。改前秦年号建元为建义,封乙旃为左相,屋引出支为右相,独孤匹蹄为左辅,武群勇士为右辅,封其弟乞伏乾归为上将军。置武威、武阳、安固、武始、汉阳、天水、略阳、ā⒏仕伞⒖锱蟆茁怼⒃反ㄊぃ率砍且跃又

两晋十六国风云录:北魏拓跋(北朝)

 拓跋(37184—409116),字涉,南朝人又称其为拓跋开,鲜卑族拓跋部人,北魏王朝的创建者,史称北魏道武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