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故宫的藏书与藏版
记故宫的藏书与藏版
在紫禁城的西北隅,静静伫立着寿安宫,它曾是崇庆皇太后万寿圣典的场所。提起寿安宫,很多人是陌生的,因为这座宫殿并没有对外开放。但若是身为故宫人,则是再熟悉不过了。寿安宫占地8346平方米,是紫禁城内一座太后寝宫,其北部为英华殿,东部为雨花阁,南部为寿康宫。寿安宫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轴对称的建筑分列两侧,自南向北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寿安门、照壁屏门、春禧殿、寿安宫、寿安宫花园。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这里被辟为故宫图书馆的办公之地。九十余年以来,数以千计的故宫人曾在这里读书钻研。今年是寿安宫辟为图书馆的九十二周年,步入耄耋之年的册府,依然用她博大精深的知识与文化,哺育着无数故宫人。
故宫博物院作为博物馆,基本职能是文物的保管与收藏。文物的范畴很广,广义地说,它包括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又可以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图书和雕版都属于文物的系统范畴。接下来,笔者简略谈一谈故宫图书馆的藏品。目前,故宫图书馆藏品按材质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纸质文物,包括卷轴文书、古代典籍;另一部分是雕版文物,以明清两朝内府刻书的书版实物为主。
纸质图书文物第一,天禄琳琅藏书。乾隆九年(1744),乾隆下旨从秘府藏书中选其善本进呈御览,并在昭仁殿内排架收藏,赐名为“天禄琳琅”。经过多年搜求,天禄琳琅藏书愈加丰富,藏书遵循“四部分类法”分为经、史、子、集,各部之中则以时代先后为序。天禄琳琅藏书均有详尽的题解,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可惜的是,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失火,延烧昭仁殿,天禄琳琅藏书毁于祝融。嘉庆旋即下旨重新辑录天禄琳琅藏书,这批藏书也均有详尽的题解。
目前,故宫图书馆与天禄琳琅藏书有关的存藏包括乾隆四十年(1775)的内府朱格抄本《天禄琳琅书目前编》三部、嘉庆年间内府朱格抄本《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五部及嘉庆年间绘制的《天禄琳琅排架图》。
第二,清代内阁大库的藏书。内阁大库是内阁收藏文书、档案的库房,内阁大库档案尤其具有史料价值,清末由于内阁大库整修而移出,此后几经流散,存于多方,设于故宫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存了大量内阁大库文物,此外故宫图书馆亦存有部分清代内阁大库的藏书。
第三,杨守敬与观海堂的藏书。杨守敬是清末的大学者,考证功夫极为细密,杨守敬与门人熊会贞所著的《水经注疏》乃《水经注》研究之集大成者。在历史地理学家的身份之外,杨守敬亦是知名的金石学家、藏书家,观海堂是杨守敬的藏书楼,1915年杨守敬逝世后,其藏书部分入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图书馆曾为之我过两本书目,分别是1926年油印本的《大高殿藏观海堂书目》和《故宫所藏观海堂书目》四卷。
故宫图书馆还收藏有一些大部头的书籍,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对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读者想必已很熟悉了,这里介绍一下《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是康熙朝著名学者陈梦雷主持编纂的一部类书,全书分为六个汇编——《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经济汇编》,各汇编下又分若干部分,如《理学汇编》下有《经籍典》《学行典》《文学典》等。《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所谓类书是将原书打散,再分门别类进行编纂,它与《四库全书》是不一样的,《四库全书》是丛书,原书的篇章结构是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今图书集成》分散在不同单位保存,故宫图书馆存有一部,是原存天津蓟州盘山行宫静寄山庄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故宫图书馆所藏史部书籍也不在少数,除“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全书》等属于《资治通鉴》系列的书籍外,还收藏有《清朝通志》《大清通礼》《大清会典》等介绍清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地理之书在四部分类法中也属于史部,故宫图书馆也收藏有清代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等地理之书。
故宫图书馆还收藏有大量的佛道书籍,《道藏》《龙藏》(乾隆年间编纂的佛教经典总集,又称《乾隆大藏经》)自不必说,此外还有佛教善本写经,如御笔写经和臣工写经等。
所谓御笔写经,是指历代皇帝亲笔书写的佛经或道经。就故宫所藏的这批文物来看,所抄写的佛经为大宗,它们的包装富丽堂皇,多以经折装为主。那么在宫中都是什么时间来抄写佛经呢清代帝王大都是在每月朔望日和四月初八的浴佛日抄写佛经,其目的一则可以为父母祈福,二则可以修身养性,三则寓意国运绵长。故宫图书馆收藏的御笔写经包括康熙三十七年(1698)抄写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康熙四十一年(1702)抄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乾隆九年(1744)抄写的《御书黄庭内景玉经》一卷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言简义丰,流传极广,有多位清朝皇帝抄写过此经,除康熙抄写的经卷外,还有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抄写的经卷。
臣工写经主要是指清代王公大臣们抄写的各种佛经和道经,他们多在皇帝的万寿节、皇后的千秋节及元旦、冬至等庆典时抄写,然后恭献给皇帝、太后,以示祝福之意。臣工写经的落款处多署名“臣某某恭进”或“臣某某敬书”,并盖有臣工的私印。这些手抄本的佛经成为故宫图书馆独具特色的文书典籍,它们做工精良,包装精美,用纸用墨上乘。乾隆三十二年(1767),杨廷璋用一千瓣菩提叶书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别出心裁。总而言之,抄经寄托了吉祥、顺利、平安等美好之意。
在地图方面,故宫图书馆存藏了大量的专门性舆图及方志图,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资料,主要有万历二十八年(1600)刻本《广舆记》、康熙四十一年(1702)怀崇堂刻本《虎丘山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内府刻本《皇舆全览图》、乾隆四十三年(1778)内府刻本《盛京舆图》、乾隆五十三年(1788)武英殿刻本《钦定日下旧闻考》、乾隆年武英殿刻本《钦定清凉山志》等。
故宫图书馆还存藏有一些少数民族典籍。儒家的孔孟诸书和程朱学派的理学著作,很多在清代都被译成了满文,如《日讲四书解义》《大学衍义》《孔子家语》《劝学文》《劝善要言》等,由此可见清代皇帝尊孔崇儒的态度。用汉字书写的重要文学作品也翻译成了满文,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西厢记》《西游记》《水浒传》等。还有一些医学著作也译成了满文,如中药炮制学著作《雷公炮炙论》、脉学著作《王叔和脉决》等。
清朝还编纂了几部语文工具书,其中以《御制五体清文鉴》为大宗,所谓“五体”即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一个满语词语下,依次列有藏文译文、蒙文译文、维吾尔文译文、汉文译文,是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及其与汉文互译的重要资料,此书仅有抄本存世,并无刻本,其中一部抄本即存于故宫,此外故宫还存藏有《音汉清文鉴》《增定清文鉴》《满洲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等。
雕版文物除了纸质图书文物外,故宫图书馆还藏有大量雕版文物,统计数据显示故宫藏版文物共计244153块。故宫所藏的雕版,属于可移动文物的范畴。《说文通训定声》中对于“版”的定义是“判木为片,名之为版”,又有“凡木之析为片者谓之版”的说法。
故宫所藏雕版,有书版、图版、照会、版画等。从年代上看,上起明代,下迄民国,其中故宫所藏最早的雕版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刊刻的《大乘诸品经咒》之刻版。按不同的材质划分,有木版、铜版和石版。从类别上划分,有经、史、子、集、类书丛书五大类。从文字上划分,又分为汉、藏、蒙、满四种文字。从版刻时间上来说,书版分初刻印版、重修印版、递修印版等。从技术方法上来说,书版分凸版、凹版、漏版等。
明清两代的宫廷刻书工作,留下了为数众多、种类纷繁的雕版文物。这些雕版文物中,又以在内府所刊刻的藏版最为精美。明清两代内府雕版印刷拥有两大刻书处:明代经厂与清代武英殿刻书处。清代由武英殿承办的内府刊刻的书版称之为“殿版”,作为古代文物实物,它见证了古代手民精湛的技艺与宫廷印刷的样式与风格。
故宫收藏的书版主要有四个来源:其一,清廷入关后接收明代内府遗存的书版,如《正统道藏》《永乐北藏》和北监本《二十一史》《十三经注疏》等,北监本指的是北京国子监刊刻的书籍,明代北京与南京都设有国子监,南京国子监刊刻的书籍称为南监本;其二,清内府武英殿及各部衙门所刻的书版文物;其三,清代匠工承刻进呈的书版,如《全唐诗录》等;其四,新中国成立后上级拨交与捐赠的书版,如民国徐世昌所刻的书版《晚晴簃诗汇》《退耕堂政书》《明清八大家文钞》等。
综上所述,故宫图书馆的藏品无论是典籍,还是雕版文物,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不仅包含文物本身的价值,在内容上也蕴含着深远的意义,诚可谓待采之学术富矿。尤其故宫收藏了数量繁多的雕版,其中的内府书版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每逢清明后,寿安宫里遍布了盛开的杏花、海棠花等,芳香四溢。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喜爱读书的人来说,寿安宫是故宫中最好的场所。耕读兰台,问学册府,是故宫人最开心的时光。
>
原标题:虎魄造办处:浅谈两汉魏晋南北朝琥珀兽形饰>
>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在清末抚顺琥珀未开采之前,中国历史上所使用的琥珀原料基本上都源于国外,以缅甸和波罗的海琥珀为主。从文献上看,琥珀及琥珀制品虽然在汉代以前就有记载,但从目前国内考古发掘资料来看,汉代以前中国出土的琥珀制品非常罕见,仅几例。其中距今最久的要数四川三星堆文化出土的一件蝉形琥珀坠饰(下图)。>
>
>
四川三星堆文化出土的一件蝉形琥珀坠饰>
>
四川三星堆文化出土的一件蝉形琥珀坠饰>
汉武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继打通之后,琥珀作为珍贵的奢侈品,于皇室贵族之间开始逐渐流行,随即风靡全国,并影响两汉魏晋南北朝达五六百年之久。>
>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一、文献记载中的琥珀制品 >
虽然琥珀在汉代文献中记载较多,但其使用,多仅限于皇室贵族。>
“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所幸宫人名丽娟,年十四……丽娟以琥珀为佩,置衣裾里,不使人知,乃言骨节自鸣,相与为神怪也。”>
“汉宣帝(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在位)珍视的一枚身毒宝镜以琥珀笥盛藏”。>
“赵飞燕(公元前45年-公元前1年)选为皇后,女弟子以黄金步摇、琥珀枕等为礼物相赠”。>
“梁翼(?-公元159年)为东汉大司马大将军权震中外,梁翼妻子孙氏之车舆,以金、玉、琥珀为饰。”>
由上述文献记载可知,琥珀在汉代是可以与金、玉媲美的珍贵之物。>
>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出土于宁波的汉代琥珀虎形饰>
二、从考古发掘出土的琥珀兽形饰的起源探讨>
目前,据笔者收集所掌握的资料,除黑龙江、吉林、 、台湾和海南五个省、自治区以外,全国其它省、自治区两汉时期墓葬均有出土琥珀制品。尤以河南、广西、江苏等地最为多见,且基本上以小形佩饰为主。墓主或为诸侯王,或为有品级的官僚,贵族。由是观之,琥珀在汉代是仅限于王室、贵族、官僚使用的奢侈品,这与文献记载涉及琥珀的皆与王室相关的情况亦相吻合。>
>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腰间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从考古发掘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已知出土汉代最早的琥珀制品,应该就是海昏侯墓园刘贺(公元前93/92年—公元前59年)墓出土的一件琥珀虎形饰,和其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两件琥珀虎形饰。由于刘充国早逝,从理论上讲,刘充国墓出土的这件琥珀虎形饰应该比刘贺墓那件略早。>
西汉海昏侯刘贺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两件琥珀虎形饰>
刘贺与其子刘充国墓里出的这三件琥珀虎形饰非常关键,可以明确琥珀虎形饰在使用年代至少在西汉中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这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琥珀兽(虎)形饰,这种风靡两汉魏晋南北朝达5,6百年的琥珀饰物,至少可以证明,在刘贺生前就已经开始在西汉流行,是刘贺生前系于腰间随身佩戴的心爱之物。其子刘充国这两件明显略小于刘贺那件,在材质上也有区别,但从造型上及为相似,可以说是琥珀版的刘贺父与子。>
1992年12月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30B西汉墓的琥珀狮形饰>
▲琥珀狮形饰 >
名称:琥珀狮形串饰>
年代:西汉>
尺寸:暂时不详>
出土地:1992年12月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30B西汉墓>
收藏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特征:头部后面,肩膀位置有明显的鬃毛,只有雄性狮子头部后面才有这样的鬃毛。>
从目前中国出土的琥珀兽形饰可见,从西汉中晚期开始,全国各地其它地方使用的琥珀兽形饰以虎形为主。到了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以成对的辟邪和天禄为主。而两广沿海一带出土的西汉时期琥珀兽形饰却以狮子为主,而且其造型带有很浓厚的东南亚风格。>
1975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堂排2号墓出土的琥珀狮形饰>
名称:琥珀小狮坠>
年代:西汉晚期>
尺寸:长12厘米,高08厘米>
出土地:1975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堂排2号墓>
收藏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特征:狮子作伏卧昂首状,前肢屈腿向前,后腿屈收腹下。制作工整,形体准确,构思巧妙,形态生动。>
1975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堂排2号墓出土的玛瑙微雕小动物>
1975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堂排2号墓出土的微雕小动物>
1975年广西合浦县堂排2号墓不仅出土了一件琥珀的狮形饰,同时还出土了一串玛瑙材质的微雕小动物,其中就包括了6件造型相似的狮形饰。>
2003年广西合浦县风门岭M26号墓出土的肉红石髓狮形饰>
>
1992年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6号墓山土的石榴子石狮形饰>
通过相同地区和时间出土这些不同材质的狮形饰来看,琥珀狮形饰和它们是存在必然联系的。而这些兽(狮)形饰的造型与中国内陆出土的大量兽(虎)形饰的造型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虎魄造办处藏品:广西出土琥珀狮形饰>
虎魄造办处藏品:广西出土琥珀狮形饰>
虎魄造办处藏品:广西出土西汉虎形饰与狮形饰>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本土制作的琥珀兽(虎)形饰,与海上贸易而来带有明显异域风格的(狮)形饰在造型、工艺、穿孔等等都存在很大的区别。中国出土的汉代微雕饰物中所见动物造型都是比较圆润的,比如又大又圆又翘的 ;工艺简洁,有“汉八刀”之风,寥寥几笔就将兽(虎)的造型刻画出来;中国出土的两汉时期微雕动物饰多见于腰间左右横穿孔,前后穿孔、上下穿孔、及十字穿孔都比较少见。而贸易过来的则各种穿孔都有,且多见前后穿孔,这和东南亚同时期甚至更早期的兽形饰相似。而在汉武帝未打通东西海(上)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几乎很少见到此类兽形微雕饰物。由此可见,中国从西汉中晚期开始盛行的此类微雕饰,应该是受国外同时期的类似饰物交流所影响后形成的。>
三、从考古发掘出土的琥珀兽形饰的造型演变探讨 >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腰间漆盒内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腰间漆盒内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五号墓——刘贺嗣子刘充国墓腰间漆盒内出土的这件琥珀虎形饰小而精,与另外一件,甚至与其它西汉时期的琥珀虎形饰都不太一样,有一双圆圆的眼睛。>
>
扬州市郊区西湖镇胡场14号汉墓出土琥珀虎形饰>
>
扬州市郊区西湖镇胡场14号汉墓出土琥珀虎形饰>
陕西省咸阳博物馆藏品:咸阳市西郊马泉公社大泉大队西汉晚期墓出土的琥珀虎形饰>
云南省考古研究所藏: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2号东汉墓出土>
云南省出土过几件汉代琥珀兽形饰,其中一件与众不同。1960年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2号东汉墓出土一件琥珀虎形饰,主要是头部造型刻画出更多的细节,比如牙齿、眼睛、鼻子、耳朵与常见的汉代兽(虎)形饰不同。像这样造型生动,身上工艺极细的琥珀兽形饰笔者也是有遇到过的。>
1960年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1号东汉墓女棺内出土琥珀虎形饰>
而在同一墓地同一时期的1号墓女棺内出土的一串琥珀微雕饰物中,有一件兽(虎)形饰,其造型就属于比较常见的,属于雕刻手法简洁的“汉八刀”风格。>
虎魄造办处旧藏:汉代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旧藏:汉代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旧藏:汉代琥珀虎形饰>
虎魄造办处旧藏:汉代琥珀虎形饰>
从西汉开始制作使用琥珀兽(虎)形饰开始到东汉中期,所见兽(虎)形饰兼为蹲卧翘起 、抬头仰视前方。雕刻手法还是以简洁的“汉八刀”为主,个别造型和工艺更加细腻。而原本“汉八刀”造型的此类琥珀饰物在古人长期佩戴过程中极易磨损,有些原本就简单的线条就仅剩下大概的轮廓了。这在出土的汉代琥珀兽形饰中占大多数。>
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各类琥珀微雕饰物>
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琥珀兽形饰>
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琥珀兽形饰>
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那串琥珀兽形饰造型各种各样,从仅存几件保存比较好的琥珀兽形饰上还可见身上细微的纹饰。可见,每件琥珀兽形饰在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后再使用佩戴。>
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藏:东汉琥珀转头兽(辟邪)形饰>
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藏:东汉琥珀转头兽(辟邪)形饰>
左:虎魄造办处藏品甘肃省出土东汉琥珀兽形饰,右:甘肃敦煌市博物馆藏东汉琥珀兽形饰>
虎魄造办处藏品:东汉琥珀转头兽(辟邪)形饰>
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藏有一对东汉琥珀兽(辟邪)形饰,1957年出土于敦煌杨家桥汉墓。从完整的那件琥珀兽形饰来看,其造型为伏卧向左转头,全身有极为细微的纹饰。而虎魄造办处手中有件几乎一样的琥珀兽(辟邪)形饰,只不过尺寸更大,向右转头。从出土地和造型上来看,这两件极有可能是有联系的。>
虎魄造办处藏品:东汉琥珀转头兽(辟邪)形饰>
>
虎魄造办处藏品:东汉琥珀转头兽(辟邪)形饰>
虎魄造办处收藏的这件东汉琥珀转头兽(辟邪)形饰,根据大眼睛、三角鼻、额头突起来的造型来看应该属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六朝时期),因为可以参考曹操墓出土的一件疑似煤精材质的兽(虎)形饰(如下图)。>
>
曹操墓出土的一件疑似煤精材质的兽(虎)形饰>
>
曹操墓出土的一件疑似煤精材质的兽(虎)形饰>
>
除此之外,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东晋中期)墓出土一件琥珀兽(虎)形饰,其头部造型与上面2件相似,均为大眼睛、三角鼻、额头上凸起。这样的造型笔者也过手多见,其中一坑出来的大大小小三件造型动态不一,但头部特征都是一样的,可见这就是东汉末年魏晋时期琥珀兽形饰的特征。>
>
1965年江苏南京市象山M3号(东晋 虎)墓出土串饰中的琥珀转头兽(辟邪)形饰>
>
1965年江苏南京市象山M3号(东晋 虎)墓出土串饰中的琥珀转头(辟邪)兽形饰>
从东汉中晚期到东晋,此类微雕兽形饰的造型与西汉中期开始出现的造型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从原来的蹲卧、抬头、翘臀虎形饰,逐渐向伏卧、转头、平身的造型所转变。而此时此类兽(辟邪)形饰的头后都有疑似的角向后延伸。又或者说,此类形的兽形饰从一开始就是以辟邪和天禄的造型制作的。>
>
▲虎魄造办处藏品:汉代琥珀虎形饰>
名称:琥珀虎形饰>
年代:汉代>
尺寸:长205,高145,宽135毫米>
重量:227克>
四、琥珀兽(虎)形饰的由来猜测 >
对于琥珀的生成,汉时人认为乃虎目之精魄沦入地而化成,虎魄之称亦因此而来。>
唐 •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一:虎死记其头所藉处,候月黑夜掘之……深二尺,当得物如琥珀。盖虎目光沦入地所为也。……或言龙血入地为琥珀。>
北宋 • 黄休复《茅亭客话》卷八:凡虎视,只以一目放光一目看物,猎人捕得,记其头藉之处,须至月黑掘之,尺余方得。如石子,色琥珀状。此是虎目精魄沦入地而成,琥珀之称因此。主疗小儿惊痫之疾。>
>
虎魄造办处旧藏:汉代琥珀兽(辟邪、天禄)形饰>
虎之精魄或龙血入地化为琥珀虽为不经之谈,却与希腊神话中赋予琥珀起源以凄美的传说相同,而且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琥珀是有灵魂的。虎为兽中之王,和龙一样,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是神奇力量的化身,中国古代先民对其有着无可比拟的敬畏。>
据东汉《风俗通义校释 • 祀典》中记载:虎的御凶辟恶之能由来已久:“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悟虎皮饮之,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
>
虎魄造办处藏品:琥珀虎形饰>
从上面这些史料可见,琥珀在汉代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乃虎目之精魄沦入地而化成,故琥珀又称被之为虎魄。另外,虎形佩饰早在汉代以前就被皇室贵族普遍使用。又因古人对琥珀是由虎目之精魄化成的误读,再加上虎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和御凶辟邪的功能。琥珀虎形饰的形成是乎正是将这些元素融为一体。可能对于当时的 而言,用琥珀制作的虎形饰物即能达到御凶辟邪的功能,又有王者之风,还是奢侈的舶来品。>
>
江苏省扬州市郊区西湖镇胡场14号墓出土西汉微雕串饰共28件>
孙机先生据《急就章》“系臂琅玕虎魄龙”,以及“射鬾、辟邪、群凶:射鬾、辟邪,皆神兽名也。鬾,小儿鬼也。射鬾言能射去鬾鬼。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谓以宝玉之类二兽之状,以佩戴之,用除去凶灾而保卫其身也”等记载。认为琥珀伏虎兽形小佩饰,具有辟邪的功能。>
笔者认为:虎,本身即为百兽之王,阳物。用虎目之精魄化成的虎魄,再雕刻成虎形佩饰,其御凶辟邪的功能是乎是最好。而虎做为王者的象征,制作成的虎形佩饰佩戴于身上,即彰显了佩戴者的王者气息,又展示了琥珀的奢侈珍贵,还具备了御凶辟邪。>
由此也不难理解两汉魏晋朝北朝时期的琥珀为何多被制成伏虎形,并随身佩戴用于避邪了。>
“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据了解,天禄琳琅是中国清代宫廷珍藏的图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该项目的修复工程是2013年启动并于2021年结束,一本古籍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接受着万名游客欣赏观看,背后是国家古籍修复师的八年努力,“天禄琳琅”修复是利用不同修复技法进行的修复,因为这些古籍的破损程度不同,所以在修复过程中,需要有大量修复经验的古籍修复师,需要细心认真寻找修复材料和工具。
据了解,修复这本古籍所用到的工具就多达48种,研究翻阅的修复办法更是数不胜数,终于在修复师历经八年的努力后,“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成果成功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接受着万民游客的观览,让游客明白古籍修复的难易和古籍的珍贵,这当中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实这次举办的“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能够让国人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文物修复的困难,知道我国文物的珍贵和意义。其实进行维护修复的文物是需要有相当高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天禄琳琅”成功重现生机并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它的重现生机是国家文物修复师日日夜夜的研究分析,编造固定,因为“天禄琳琅”的大部分古籍是自然老化而形成的破损,所以在修复过程中会比较困难故国家修复师用了八年的时间才将其修复。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的“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以不同层次将国家古典书籍展现给人民群众,这样能够更加体现出“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成果,让这些典籍更加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让人民群众在观看它时能够迸发出一种自然骄傲的情绪,“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成功其实也是国家服务修复的一大重要成就。
记故宫的藏书与藏版
本文2023-10-13 12:55: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