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衄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齿衄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齿衄的定义 5 齿衄的病因病机 6 齿衄的辨证治疗 61 胃火炽盛 611 胃火炽盛型齿衄的症状 612 证候分析 613 治法 614 胃火炽盛型齿衄的方药治疗 615 饮食疗法 6151 推荐食材 6152 推荐食疗方 62 阴虚火旺 621 阴虚火旺型齿衄的症状 622 证候分析 623 治法 624 阴虚火旺型齿衄的方药治疗 625 饮食疗法 6251 推荐食材 6252 推荐食疗方 63 脾虚统摄无权 631 症状 632 治法 633 方药治疗 7 齿衄患者饮食禁忌 8 关于血证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齿衄的方剂 2 治疗齿衄的穴位 3 治疗齿衄的中成药 4 齿衄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齿衄 1 拼音

chǐ nǜ

2 英文参考

gum bleed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um bleed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gum bleed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齿衄(gum bleeding[1][2])为病名[3]。见《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证治要诀·诸血门》。又名牙齿出血[3]、牙衄(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俗称牙血[4]。血证之一。是指以齿龈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阳明经脉入于齿龈,齿为骨之余,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5]。

有的文献把牙宣病亦列入齿衄中[3],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

症状名齿衄是指牙龈出血的表现[6]。

4 齿衄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齿衄是指齿龈出血[7]。

《中医药学名词》(2010):齿衄是指以齿龈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中医药学名词》(2013):齿衄是指牙龈出血的表现[6]。

5 齿衄的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

齿衄因胃火上炎,肾虚火旺,上焦风热等因所致。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脉络于上龈,大肠脉络于下龈,皆属阳明。故胃火上炎,或肾虚火旺,皆可引起齿衄。

外伤亦可致齿衄[3]。

有的文献把牙宣病亦列入齿衄中[3]。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

6 齿衄的辨证治疗

内科范围的齿衄主要有胃火炽盛、阴虚火旺两种证候[5]。

61 胃火炽盛

齿衄·胃火炽盛证(gum bleeding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stomach fire[2])是指胃火炽盛,迫血妄行,以齿龈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齿衄证候[8]。

611 胃火炽盛型齿衄的症状

患者齿衄血色鲜红,渗血多,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5][3][9]。

612 证候分析

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络损血溢则齿龈出血。胃热上蒸故头痛,口臭。热结阳明故大便秘结。苔黄,脉洪数,为阳明热盛之象。[5][9]

613 治法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5]。

614 胃火炽盛型齿衄的方药治疗

可选用清胃散、玉女煎等加减治疗[3]。

可用加味清胃散[备注]加味清胃散(《张氏医通》):生地、丹皮、当归、黄连、连翘、犀角、升麻、生甘草合泻心汤[备注]泻心汤(《金匮要略方论》):大黄、黄芩、黄连加减治疗。加味清胃散中,以生地、丹皮、犀角(可用水牛角屑)清热凉血;黄连、连翘清热泻火;当归、甘草养血和中。合用泻心汤以增强其清胃泻火的作用。可酌加白茅根、大蓟、藕节以凉血止血。[5]

615 饮食疗法 6151 推荐食材

齿衄·胃火炽盛证建议食用藕节、生地黄、当归、西瓜、赤豆、绿豆等[9]。

6152 推荐食疗方

[9]

1.木耳粥(《鬼遗方》):白木耳30g,粳米100g,大枣6枚。木耳用水浸泡半日,粳米、红枣如常法煮粥,待煮沸后,再人木耳煮成稠粥。

2.荷叶粥(《中国食疗大全》):荷叶1张,粳米50g。粳米加水煮成稀粥,粥熟后以鲜荷叶盖锅上,约10分钟后移去荷叶,即可服用。

3.赤小豆鸭汤(《中国食疗大全》):鸭去内脏洗净,将洗净的赤小豆、茯苓皮、葱、姜放入鸭腹内,加水、料酒、盐,煮熟。

62 阴虚火旺

齿衄·阴虚火旺证(gum bleeding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2])是指以 亏损,虚火上炎,以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齿衄证候[8]。

621 阴虚火旺型齿衄的症状

患者齿衄,渗血少,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龈不甚红肿,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5][9][3]。

622 证候分析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肝肾阴亏,相火上浮,热迫血行,以致齿龈出血,齿摇不坚。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动之象。[5][9]

623 治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5]。

624 阴虚火旺型齿衄的方药治疗

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3]。

可用滋水清肝饮[备注]滋水清肝饮(《医宗已仁篇》):生地黄、山茱萸、茯苓、归身、山药、丹皮、泽泻、白芍、柴胡山栀、酸枣仁合茜根散[备注]茜根散(《景岳全书》):茜草根、黄芩、阿胶、侧柏叶、生地黄、甘草加减治疗。滋水清肝饮重在补养肝肾,滋阴降火;茜根散重在凉血止血,滋阴养血,故宜合用,随证化裁。[5]

625 饮食疗法 6251 推荐食材

齿衄·阴虚火旺证患者建议食用山药、阿胶、藕节、枸杞子、龟肉、冬虫夏草、生地黄等[9]。

6252 推荐食疗方

[9]

1.枸杞莲子汤:枸杞子15g,莲子400g,粳米100g。前两味加水煎取汁,与粳米同煮。温服。

2.生脉饮(《内外伤辨惑论》):人参10g切薄片,与麦冬、五味子煎汤,代茶饮。

3.枸杞粥(《太平圣惠方》):枸杞子30g,粳米100g洗净,放入锅内,加水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成粥。

63 脾虚统摄无权

有因脾虚统摄无权致齿衄者[3]。

631 症状

患者口唇色淡,面苍乏神,渗血少而缠绵不已[3]。

632 治法

补脾、益气、摄血[3]。

633 方药治疗

可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治疗[3]。

7 齿衄患者饮食禁忌

齿衄患者禁忌大寒大热的食物,如葱、蒜、辣椒、生鱼蟹等,慎啤酒及各种冷饮[10]。

8 关于血证

血证(blood disease[7]、blood syndrome[2])为病证名[11]。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是出血性疾病的统称[2][7]。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12]。如吐血、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妇科经带胎产出血等[11]。其中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为内科所常见。

血证可由外感、内伤的多种原因引起,而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薰灼及气虚不摄两大类。在火热之中有实火、虚火之分,在气虚之中有气虚及气损及阳之别。证候的虚实方面,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虚证。治疗血证主要应掌握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基本原则。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12]

现中医临床也有将血液系统疾病作血证专科者[11]。

详见血证条。

9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舌衄的症状 5 舌衄的病因病机 6 舌衄的辨证分型 61 舌衄·心经积热证 62 舌衄·阴虚火旺证 7 舌衄的辨证论治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舌衄的方剂 2 治疗舌衄的穴位 3 治疗舌衄的中成药 4 舌衄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舌衄 1 拼音

shé nǜ

2 英文参考

tongue bleed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ongue bleed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舌衄(tongue bleeding[1][2])为病证名[3]。见《证治要诀·诸血门》。又称舌上出血(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3]。是指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的疾病[2]。

症状名舌衄是指舌面上常有针眼样出血点的表现[4]。

《中医药学名词》(2004):舌衄是指舌上出血的表现[1]。

《中医药学名词》(2010):舌衄是指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的疾病[2]。

4 舌衄的症状

舌衄患者血液从舌体流出[3]。

5 舌衄的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

舌乃心苗,舌本又为肝脉所络,故多因心肝火盛,热迫血外出[3]。

6 舌衄的辨证分型 61 舌衄·心经积热证

舌衄·心经积热证(tongue bleeding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ed heat in Heart Channel[2])是指心经蕴热,迫血妄行,以舌出血,口苦,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舌衄证候[5]。

62 舌衄·阴虚火旺证

舌衄·阴虚火旺证(tongue bleeding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2])是指 不足,虚火上炎,以舌出血,口燥咽干,烦躁失眠,盗汗,颧红,便秘尿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舌衄证候[5]。

7 舌衄的辨证论治

因心火上炎者,可伴见舌红舌胀,心烦不寐等[3]。治宜清泄心火,方用泻心汤,或导赤饮加黄连、连翘、蒲黄[3]。

因肝火上扰者,多伴见头痛目赤,胁痛舌干[3]。治宜清肝泻火,如文蛤散、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方[3]。

外治可用炒蒲黄末、炒槐花末等抹敷[3]。

《景岳全书·杂证谟》:“舌上无故出血如缕者,以心、脾、肾之脉皆及于舌,若此诸经有火,则皆能令舌出血。”

《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有舌硬而出血者,宜木贼煎;有舌肿出血如泉者,宜涂舌丹;有舌上出血,窍如针孔者,宜紫金沙丸。”

《血证论》认为“胃火熏之,亦能出血。”治宜清胃泻火以止血[3]。

8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病因病机 4 症状 5 关于干血痨 51 病因病机 52 症状 53 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阴虚血瘀的方剂 2 治疗阴虚血瘀的中成药 3 阴虚血瘀相关药物 4 治疗阴虚血瘀的穴位 5 古籍中的阴虚血瘀 1 拼音

yīn xū xuè yū

2 概述

阴虚血瘀为病机[1]。

3 病因病机

由阴虚内热,血热妄行,溢出血络之外而成瘀;或虚火久蒸,干血内结,瘀滞不通,久则瘀血不去,新血难生[1]。

4 症状

症见羸瘦,骨蒸潮热,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妇女经闭,舌红绛有瘀斑,或遍体紫红瘀点,脉弦细涩等[1]。

5 关于干血痨

干血痨为病名[2]。见《血证论》卷五。早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就有关于干血的记载,症状及治疗与本病一致[2]。

51 病因病机

病因五劳所伤,虚火久蒸,干血内结,瘀滞不通,久则瘀血不去,新血难生,津血不通外荣[2]。

52 症状

症见经闭不行,身体羸瘦,不思饮食,骨蒸潮热、肌肤甲错、面目黯黑等[2]。

53 治疗

治宜活血行瘀,清其积热,方用大黄廑虫丸;继宜养血和血,方用当归补血汤、四物汤等[2]。

6

目录 1 拼音 2 《寒温条辨》卷五 21 组成 22 功效 23 主治 24 人参固本汤的用法用量 25 各家论述 2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人参固本汤 1 拼音

rén shēn gù běn tāng

2 《寒温条辨》卷五 21 组成

人参2钱,熟地3钱,生地2钱,当归2钱,杭菊1钱5分,天冬(去心)1钱,麦冬(去心)1钱,五味1钱,陈皮1钱,知母1钱,甘草(炙)1钱。

22 功效

滋养肺胃,兼输肾水。

23 主治

温病虚极热极,循衣撮空,不下必死者;续得肢体振寒,怔忡惊悸,如人将捕之状,四肢厥逆,眩晕郁冒,项背强直,此大虚之兆,将危之候也,宜此救之;虚热清蒸,咳喘回食。

24 人参固本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冷服之。服后虚回,止后服。

25 各家论述

《血证论》:此方名曰固本,谓胃为肺之本,肺为肾之本,而肾又为生气之本,三脏互相灌溉,则根本固。

26 附注

温病乃火邪燥证,人参固为补元气之神丹,但恐偏于益阳,恣意投之,有助火固邪之弊,不可不知也。

古籍中的人参固本汤 《医宗金鉴》:[卷四杂病心法要诀]虚劳治法

乃四君子,加酸枣仁,远志,木香,当归,黄耆人参固本汤丸 保元生脉固本汤18固本肺肾两虚病,肺痿

《推拿抉微》:[第三集·治疗法]咳嗽

芩,加白芷荆芥。其内伤肺阴者,宜人参清肺汤,人参固本汤,清燥救肺汤,人参泻肺汤以治之。热甚者,知柏

《杂病心法要诀》:[卷二]虚劳治法

方乃四君子,加酸枣仁、远志、木香、当归、黄。人参固本汤丸保元生脉固本汤固本肺肾两虚病,肺痿咳血欲成

《顾松园医镜》:[卷十六·数集]产后

促,因血脱气无所根据,上逆胸中,名曰孤阳,〔人参固本汤,加苏子、橘红、栝蒌仁、枇杷叶、童便之属。〕

《血证论》:[卷六]劳复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加减丹栀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加减丹栀逍遥散 1 拼音

jiā jiǎn dān zhī xiāo yáo sǎn

2 处方

白芍3钱,柴胡2钱,茯苓3钱,白术3钱,丹皮2钱,山栀3钱,甘草1钱,焦艾3钱,益母草4钱。

3 功能主治

行气解郁。主崩漏由于肝气郁结,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止,色紫兼有血块,少腹胀痛,兼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脉弦数。

4 加减丹栀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血色深红,量多如泉涌者,加泡参、乌贼骨各1两;出血有热感心烦躁者,加生地5钱。

5 摘录

《中医妇科治疗学》

古籍中的加减丹栀逍遥散 《血证论》:[卷四]崩带

芍麦冬五味子。补脾土。清肝火。两面俱到。或用丹栀逍遥散。加牡蛎阿胶蒲黄。谨按。带漏虽是水病。而亦有

《血证论》:[卷二]呕血

蒡子尖贝当归旋复花治之。逍遥散尤为治肝经之要药。加减得宜。皆能应手而取效也。呕虽属于肝胆。然亦未有不

《血证论》:[卷四]便血

血不藏摄者。归脾汤。加炒栀麦冬阿胶五味。或用丹栀逍遥散。加阿胶桑寄生地榆。此即黄土汤主用黄芩之义也

《血证论》:[卷二]吐血

。病轻者去大黄。因于怒气逆上。血沸而吐者。宜丹栀逍遥散。加青皮牡蛎蒲黄胆草治之。气火太甚者。则用当

《血证论》:[卷二]咳血

齿衄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齿衄的定义 5 齿衄的病因病机 6 齿衄的辨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