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石矾石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消石矾石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消石矾石散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消石矾石散的用法用量 7 备注 8 摘录 9 《金匮》卷中 91 方名 92 消石矾石散的别名 93 组成 94 主治 95 消石矾石散的用法用量 96 制备方法 97 消石矾石散的临床应用 98 各家论述 9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消石矾石散 1 拼音

xiāo shí fán shí sǎn

2 消石矾石散的别名

消石散(《圣济总录》卷六十),矾石散(《鸡峰普济方》卷九)。

3 处方

消石 矾石(烧)等分

4 制法

上二味,为散。

5 功能主治

消瘀清热。治女劳疸。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少腹满急,小便难,额上黑,足下热者。

6 消石矾石散的用法用量

每次服2克,以大麦粥汁和服,一日三次。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7 备注

本方所治女劳疸证,是由内热血瘀所致。方中消石咸寒走血,可消逐热瘀之血;矾石能清肾及膀胱之热。二药相配,共建捎瘀清热之功。

8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9 《金匮》卷中 91 方名

消石矾石散

92 消石矾石散的别名

消石散、矾石散、矾消散、消矾散、矾石消散

93 组成

消石、矾石(烧)各等分。

94 主治

女劳疸。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

95 消石矾石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以大麦粥汁和服,日3次。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9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97 消石矾石散的临床应用

急性病毒性肝炎《山西医药杂志》(1978;4:47):杨某某,男,5岁,于1957年5月发病,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不思食,小便色黄,肝功检查:谷丙转氨酶710单位,黄疸指数30单位,麝浊20单位,麝絮+++,诊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经中西医治疗延续至10月份,疗效不佳,来我小组就诊。面容消瘦,巩膜及皮肤黄染,周身发痒,腹胀纳差,小便色黄,肝于肋下3cm。确诊后,停服一切药物,改服本方(消石3份,矾石10份,取山药代大麦,炼蜜为丸,每丸重15g,每服1丸,1日3次,饭后服)。7天后,临床症状消失,饮食增加,肝脾未触及,亦无压痛,连服15天后,再次肝功检查,谷丙转氨酶100单位以下,黄疽指数7单位,麝浊8单位,麝絮+。随访2年余,身体健康,发育良好。

98 各家论述

《金匮玉函经二注》:肾者,阴之主也,为五脏之根,血尽属之。血虽化于中土,生之于心,藏之于肝,若肾阴病,则中土莫得而化,心莫得而生,肝莫得而藏,荣卫莫得而行,其血败矣,将与湿热凝淤于肠胃之间。肾属水,其味咸,其性寒,则治之之药,必用咸寒,补其不足之水,泻其所客之热,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用消石为君,《本草》矾石能除固热在骨髓者,骨与肾合,亦必能治肾热可知也。大麦粥汁为使,引入肠胃,下泄郁气。大便属阴,淤血由是而出,其色黑。小肠属阳,热液从是而利,其色黄也。《金匮要略直解》:《内经》,中满者泄之于内。润下作咸,消石之苦咸,矾石之酸咸,皆所以泄中满而润下,使其小便黄而大便黑也。然消石主胃胀闭,涤蓄结;矾石主热在骨髓,而经言劳者温之,是方得无太峻屿?然所服者,方寸匕耳,和以大麦粥汁,正所以宽胃而益脾也。

99 附注

消石散(《圣济总录》卷六十)、矾石散(《鸡峰》卷九)、矾消散(《医学入门》卷七)、消矾散(《类聚方》)、矾石消散(《证治宝鉴》卷九)。本方方名,《证治宝鉴》引作“矾石消石散”。

古籍中的消石矾石散 《杂病广要》:[内因类]黄瘅

瘀,结积不散所致,急乘元气尚可攻击时,用金匮消石矾石散兼桂苓丸之制以洗涤之,迟则难为力矣。汪氏有业

《张氏医通》:[卷十五]黄痹门

消石矾石散(金匮)治肾瘅额上黑。硝石矾石(皂者等分)为散。大麦粥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

《医碥》:[卷之三·杂症]黄胆

水也,腹满者,难治,(脾肾皆病矣,故难治。)消石矾石散主之。(消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大麦

《药征续编》:[卷下]大麦

消石矾石散。上一方,用大麦粥汁服之。枳实芍药散。上一方,用麦粥汁服之。以上皆用今大麦。《药征续编》

《外台秘要》:[卷第四]女劳疸方四首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中:栝楼瞿麦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栝楼瞿麦丸的用法用量 25 备注 26 摘录 3 《金匮》卷中 31 方名 32 栝楼瞿麦丸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栝楼瞿麦丸的用法用量 37 制备方法 38 栝楼瞿麦丸的临床应用 39 各家论述 310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栝楼瞿麦丸 1 拼音

guā lóu qú mài wán

2 《金匮要略》卷中:栝楼瞿麦丸

21 处方

栝楼根6克 茯苓 薯蓣各9克 附子5克(炮)瞿麦3克

22 制法

上五味,研末,炼蜜丸,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温肾利水,生津润燥。治肾不化气,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其人苦渴。

24 栝楼瞿麦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一日三次,温开水送下;不知,增至7~8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25 备注

本方所治小便不利,是因肾阳不足为患。方中附子温肾壮阳,以助膀胱之气化,肾阳充足,膀胱气化有权,小便自然通利;配伍茯苓淡渗利水,山药润燥止渴,使水湿下行,津液上承,则小便利,口渴止,又用栝楼根生津润燥,瞿麦以增强通利水道之功,二味性寒,又可监制附子之燥热,以期助阳而不伤阴。五药相配,具有补肾阳,利小便,生津液,止口渴的效果。

26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3 《金匮》卷中 31 方名

栝楼瞿麦丸

32 栝楼瞿麦丸的别名

瓜蒌瞿麦丸

33 组成

栝楼根2两,茯苓3两,薯蓣3两,附子1枚(炮),瞿麦1两。

34 功效

化气,利水,润燥。

35 主治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

36 栝楼瞿麦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饮送下,日3次;不知,增至78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37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8 栝楼瞿麦丸的临床应用

①慢性肾小球肾炎《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1;1:59):刘某某,女,40岁,重庆建设银行职工,1964年12月20日初诊:水肿,小便不利一年许,口渴增剧,水肿加重两月左右。现证:全身水肿,口渴引饮,腰冷腿软,精神萎靡不振,纳差,每餐约1两米饭,小便不利,短少而淡黄,尿无热感,大便23天1次,不结燥,面色浮白,唇淡,无苔乏津,脉沉细。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经服中西药,治疗一年左右疗效不显,近两月来,病情加剧,其人苦干渴饮,水肿愈增,小便淡黄短少,于是前来重庆市第二中医院就诊。此系肾阳不足,气化紊乱,形成上燥下寒之渴肿、小便不利证。拟以润燥生津,温阳利水主治,方用栝楼瞿麦丸改用汤剂,加鹿胶以填补精血。方药:栝楼根30g、淮山药30g、茯苓15g、瞿麦15g、制附片15g(另包,先煎2小时)、鹿胶12g(另包,蒸化兑服)。上方服2剂,口渴大减,饮水量减少一半,水肿亦大减,小便量增多而畅利,饮食增加,其余舌脉同上,效不更方,将原方再进2剂。口渴更减,小便畅利,水肿基本消失,饮食接近正常,大便正常,腰冷消失。现觉腰酸腿软,精神仍疲倦,夜尿34次,舌质淡,无苔微润脉沉细。于原方中将栝楼根改用15g,其余药物和剂量不变,嘱进2剂。服药后渴饮,水肿消失,饮食正常,精神比原来大有好转,时而仍感疲乏,尿色淡黄无热感,夜尿23次,腰酸腿软,面色接近正常,唇淡红,舌质淡,无苔津润,脉沉细。②癃闭《山东中医杂志》:(1983;2:8):患者余某,年72岁,患小便点滴不通,曾用八正、五苓及西药利尿、导尿诸法均不效。患者拒用手术,经友人介绍余诊,诊见:口渴甚苦而不欲饮,以水果自憩之,小便点滴不通,少腹胀急难忍,手足微凉,舌质淡胖有齿痕,苔黄腻偏干,脉沉细而数。诊为高年癃闭,投瓜蒌瞿麦丸加车前、牛膝、天花粉12g、瞿麦10g。茯苓12g、山药12g、牛膝12g、车前子12g(包)、熟附子10g。药服1剂,小便渐通,胀急略减,再3剂病去若失。

39 各家论述

①《金匮要略心典》:此下焦阳弱气冷,而水气不行之证,故以附子益阳气,茯苓、瞿表行水气。观方后云“腹中温为知”可以推矣。其人苦渴,则是水寒偏结于下,而燥火独聚于上,故更以薯蓣、栝楼根除热生津液也。夫上浮之焰,非滋不息;下积之阴,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悖,此方为良法矣。欲求变通者,须于此三复焉。②《金鉴》:小便不利,水蓄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液也。以薯蓣、花粉之润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麦之渗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阳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亦肾气丸之变制也。然其人必脉沉无热,始合法也。

310 附注

瓜蒌瞿麦丸(《济阳纲目》卷九十二)。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瞿麦丸”。

古籍中的栝楼瞿麦丸 《张氏医通》:[卷七大小府门]淋

。小便即数。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

《张氏医通》:[卷十四]淋门

栝蒌瞿麦丸(金匮)治小便不利。有水气。口渴腹中冷。栝蒌根(二两)茯苓薯蓣(各二两)瞿麦穗(一两)附

《药征续编》:[卷下]饮

葵子茯苓散、猪苓散、栝蒌瞿麦丸、半夏麻黄丸、干姜人参半夏丸、排脓散、麻子仁丸、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药征续编》:[卷下]瞿麦

栝蒌瞿麦丸。上一方。《药征续编》

《伤寒溯源集》:[卷之十厥阴篇]瘥后诸证证治第二十二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铁精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铁精的别名 24 来源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铁精的用法用量 28 附方 29 各家论述 2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铁精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铁精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铁精 1 拼音

tiě jīng

2 《辞典》:铁精

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

Tiě Jīnɡ

23 铁精的别名

铁精粉(《子母秘录》),铁花(《纲目》)。

24 来源

为炼铁炉中的灰烬。

25 性味

辛苦,平。

①《本经》:"平。"

②《别录》:"微温。"

③《本草汇言》:"味苦辛,气温,无毒。"

④《本经逢原》:"小毒。"

26 功能主治

镇惊安神,消肿解毒。治惊痫心悸,疔毒,阴肿,脱肛。

①《本经》:"主明目。"

②《别录》:"疗惊悸,定心气,小儿风痫,阴癀,脱肛。"

③《本草汇言》:"拔疔毒。"

④《本经逢原》:"破胃脘积血作痛。"

⑤《医林纂要》:"泄肺热,坠涌痰。"

27 铁精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外用:调敷。

28 附方

①治火热燔心,暴发惊狂如痫者:铁精一钱,甘草二钱。煎汁饮。(《至宝方》)

②治阴肿:铁精粉敷上。(《子母秘录》)

③治妇人阴挺出下脱:铁精细研,以羊脂调,布裹,炙令热,熨之,以瘥为度。(《圣惠方》)

④治小儿因痢 脱:铁精粉敷之。(姚和众)

⑤治蛇骨刺人毒痛:铁精如大豆者,以管吹疮内。(《补缺肘后方》)

29 各家论述

①《本草汇言》:"铁精,疗惊痫,安心气,拔疔毒,止小儿阴癀脱肛之药也。因火盛气怯,而神情浮越不静者,服之立安。倘由劳倦神疲,气虚魄乱,神不守舍,以致惊痫烦溃者,非所宜用也。"

②《本经逢原》:"铁精,胃气虚寒人服之,往往有夺食发呃之虞,以纯阴镇摄太过,而伤犯阳和之气也。"

210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铁精的方剂 铁精丸

七,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四七:方名:铁精丸组成:铁精。主治:饮中蛊毒,腹内坚痛,面目青黄,淋露骨立

铁精散

拼音:tiějīngsǎn处方:铁精54克(研)芎藭防风各30克蛇床子250克制法:上四味,合捣筛。

铁精汤

3次,2日令尽。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方中铁精镇摄虚阳,且经烧煅,从治阴火最捷;石膏性虽大寒而

大镇心丸

仁蜀椒各375克泽泻黄耆茯苓大豆卷薯蓣茯神前胡铁精柏子仁各15克羌活桂心秦艽芎藭人参麦门冬远志丹砂

荆沥汤

别研),人参2两,麦门冬(去心)2两,升麻1两,铁精1两(别研),龙齿2两,茯苓2两,天门冬(去心)

更多用到中药铁精的方剂

用到中药铁精的中成药 止泻冲剂

的滤液1滴,点在滤纸上,吹干,喷洒三氯化铁试液及铁氰化钾试液的等体积混合液,显明显的蓝色。检查:溶

痢炎宁片

:WS3B043890处方:马齿苋120g铁苋菜60g苦参60g陈皮48g肉桂12g白头翁1

克泻敏丸

nWan标准编号WS3B359198本品为铁扫帚经加工制成的浓缩水丸。制法取铁扫帚6300g

新血宝胶囊

铁: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硫酸亚铁对照品04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硫酸溶液(1→20

铁箍散

致溃烂难收。《理瀹》:方名:铁箍散别名:金箍散、铁井阑组成:苍耳草灰、芙蓉叶、赤小豆末。主治:痈毒

更多用到中药铁精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铁精 《证类本草》:[卷第四]铁精

铁浆。生铁是不被、釜之类,钢铁是杂炼生作刀镰者。铁精出灶中,如尘,紫色轻者为佳,亦以摩莹铜器用之。唐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铁精

(《本经》中品)释名铁花。弘景曰∶铁精,铁之精华也。出灶中,如尘紫色,轻为佳,亦以磨莹铜器用之。

《普济方》:[卷十八心脏门]怔忡惊悸

细研水飞过)防风(去芦头)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铁精(细研)人参(去芦头)朱砂(细研水飞过各一两)桑

《普济方》:[卷九十九诸风门]癫(附论)

去木)龙骨龙齿龙角(三味去土一处)龙胆(去苗土)铁精(捣研入前三味同研)分)大黄(锉醋炒各半两)上先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四玉石部中品之下]石之金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还阳散的用法用量 6 各家论述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还阳散 1 拼音

huán yáng sǎn

2 处方

硫黄。

3 制法

上为末。

4 功能主治

伤寒阴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

5 还阳散的用法用量

新汲水调下2钱,良久,或寒一起,或热一起,更看紧慢再服,汗出愈。

6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硫黄气味辛大热,入命门,新汲水调下,欲药性之速也。此阴毒为病,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非大辛大热之药不能挽回阳气于无何有之乡也。

7 摘录

《本事》卷九

古籍中的还阳散 《中寒论辩证广注》:[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始得阴毒候

。以手足和暖为效。仍服金液丹。来复丹。玉女散。还阳散。退阴散之类。随证用之。沉困之候。六脉附骨。取

《医学从众录》:[卷八伤寒附法(太医院院使钱编辑)]河间解利后法

、生地、黄芩、黄连、知母也,详在《伤寒要诀》。还阳散退阴散黑奴丸阴毒还阳硫黄末,退阴炮乌干姜均。阳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河间解利后法

,生地,黄芩,黄连,知母也详在『伤寒要诀』还阳散 退阴散 黑奴丸45阴毒还阳硫黄末,退阴炮乌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厥阴病]阴毒续法

,以手足温暖为效。仍服金液丹、来苏丹、玉女散、还阳散、退阴散。玉女散川乌(去皮脐,冷水浸七日,薄切

《证治准绳·伤寒》:[卷四]阴毒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口齿类要》:附子理中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医学传灯》卷上:附子理中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麻症集成》卷四:附子理中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摘录 7 《良朋汇集》卷二:附子理中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寿世保元》卷三 81 组成 82 主治 8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三因》卷二 91 附子理中汤的别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主治 95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96 制备方法 97 附子理中汤的临床应用 98 各家论述 99 附注 10 《不知医必要》卷一 101 组成 102 主治 11 《镐京直指》 111 组成 112 主治 12 《重订通俗伤寒论》 121 组成 122 功效 123 主治 124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附子理中汤 1 拼音

fù zǐ lǐ zhōng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

21 处方

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22 功能主治

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2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口齿类要》:附子理中汤

31 处方

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32 功能主治

疮疡,脾胃虚寒,或误行攻伐,手足厥冷,饮食不入,或肠鸣腹痛,呕逆吐泻。

3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4 摘录

《口齿类要》

4 《医学传灯》卷上:附子理中汤

41 处方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黄耆。

42 功能主治

先有房事,胃气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气,中宫不能担当,寒邪直入少阴肾脏,腹痛唇青,四肢厥冷,脉来沉微,一息三至。

4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有汗,宜加五味;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参。

44 摘录

《医学传灯》卷上

5 《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汤

51 处方

大附子(炮,去脐)、干姜、吴茱萸(炮)、官桂、人参、当归、陈皮、厚朴(姜炒)、白术(去芦)、甘草(炙)。

52 制法

上锉。

53 功能主治

中寒厥倒。

54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55 摘录

《回春》卷二

6 《麻症集成》卷四:附子理中汤

61 处方

洋参、焦术、附子、干姜、枳壳。

62 功能主治

麻后寒痢而呕,腹痛。厥冷吐蛔,脉沉无力。

63 摘录

《麻症集成》卷四

7 《良朋汇集》卷二:附子理中汤

71 处方

大附子(麦面包煨,去皮脐)、人参、白术、干姜(炒)、肉桂、陈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72 功能主治

阴寒身战而重,语言声轻,气短,目睛口鼻出冷气,水浆不入者。

7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钟,加生姜1片,大枣2枚煎,热服。

74 摘录

《良朋汇集》卷二

8 《寿世保元》卷三 81 组成

白术1钱5分,干姜8分,人参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1钱,厚朴(姜汁炒)8分,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熟附子8分,甘草(炙)8分。

82 主治

泄泻,肚腹疼痛,四肢厥冷。

83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84 制备方法

上锉。

9 《三因》卷二 91 附子理中汤的别名

理中汤、附子补中汤、参附理中汤

92 组成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93 功效

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94 主治

脾胃虚寒,腹痛食少,泄利呕逆,口噤肢厥,以及寒厥痼冷,霍乱脏毒,阴斑瘴毒,喉肿疮疡,口舌生疮,脉沉迟或沉细;并治阴盛格阳,发热烦躁。

95 附子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口噤则斡开灌之。

96 制备方法

上锉散。

97 附子理中汤的临床应用

1中寒:开庆己未年七月间,裕齐马观文夫人曹氏,病气弱倦怠,四肢厥冷,恶寒自汗,不进饮食。一医作伏暑治之,投暑药。一医作虚寒治之,投热药,无效。召仆诊之,六脉虽弱,而关脉差甚。裕齐问曰:此何证也。仆答曰:以脉观之,六脉虽弱,而关独甚,此中焦寒也。中焦者脾也。脾胃既寒,非特但有是证,必有腹痛吐泻之证。今四肢厥冷,四肢属脾,是脾胃虚寒无可疑者。答云未见有腹痛吐泻之证。当用何药治之。仆答曰:宜用附子理中汤。未服药间,旋即腹痛而泻,莫不神之!即治此药,一投而愈。

2内伤转疟:袁继明素有房劳内伤,偶因小感,自煎姜葱汤表汗,因而发热,三日变成疟疾。余诊其脉豁大空虚,且寒不成寒,热不成热,气急神扬,知为元阳衰脱之候。因谓其父日:令郎光景,窃虑来日疟至,大汗不止,难于救药。倘信吾言,今晚急用人参二两,煎浓汤预服防危。渠父不以为意。次日五鼓时,病者精神更觉恍惚,扣门请救,及觅参至,疟已先发矣!余甚徬徨,恐以人参补住疟邪,加救急无益也。只得姑俟疟热稍退,方与服之,服时已汗出粘濡,顷之果然大汗不止,昏不知人,口流白沫,灌药难入,直至日暮,白沫转从大孔遗出。余喜曰:白沫下行可无恐矣。但内虚肠滑,独参不能胜任。急以附子理中汤,连进四小剂,人事方苏能言,但对面谈事不清。门外有探病客至,渠忽先知,家人惊心为崇。余曰:此正神魂之离舍耳!吾以独参及附子理中驷马之力追人,尚在半返未返之界,以故能知宅外之事。再与前药,二剂而安。

3痢疾:陈三农治一妇,久痢不止,口干发热,饮食不进,犹服香连等药,完谷不化,尚谓邪热不杀谷,欲进芩、连,数日不食,势正危迫,诊之脉大而数,按之极微,询之小便仍利,腹痛喜手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小便利则不热可知,腹喜按则虚寒立辨,亟进附子理中汤,待冷,与服一剂而痛止,连服数剂而愈。

4腹痛: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足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此阴寒之证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5阴证伤寒:刘铭彝,年二十八岁,天台县知县。腊月二十八日,去西乡白坭坦,返回即伤阴寒。恶寒甚剧,战栗动摇,烘以烈火,顷刻不离,舌苔边中黑而滑,脉沉而紧。沉紧为寒伤于里,伤寒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初服麻黄汤不应,继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下理中以祛寒。高丽参一钱、炒白术二钱、淡附片一钱半、炒川姜一钱、炙甘草一钱、葱白九枚、生姜二钱。服一剂,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

98 各家论述

《医方考》:人参、甘草、白术之甘温,所以补虚;干姜、附子之辛热,所以回阳。

99 附注

理中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八引《澹寮》)、附子补中汤(《准绳·类方》卷六)、参附理中汤(《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10 《不知医必要》卷一 101 组成

党参(去芦,米炒)1钱5分,茯苓1钱5分,白术(净,炒)2钱,制附子2钱,干姜(炒黄)1钱,炙草1钱,大枣2枚。

102 主治

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踡卧,肢冷囊缩,吐蛔,舌黑而润。

11 《镐京直指》 111 组成

西潞党3钱,熟附子1钱5分,炮姜1钱,煨肉果1钱,江西术2钱(炒),白茯苓3钱,炙甘草8分。

112 主治

脾脏虚寒,下利清谷,六脉细弱,舌白无滑。

12 《重订通俗伤寒论》 121 组成

黑附块5钱,别直参3钱,清炙草8分,川姜3钱(炒黄),冬白术3钱(炒香),生姜汁1瓢(冲)。

122 功效

热壮脾肾,急救回阳。

123 主治

卒中阴寒,口食生冷,病发而暴,忽然吐泻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瞤筋惕,神气倦怯,转盼头项如冰,浑身青紫。

124 各家论述

此证惟陡进纯阳之药,迅扫浊阴,以回复脾肾之阳,乃得收功再造,方中以附、姜辛热追阳为君,臣以参、术培中益气,佐以炙草和药,使以姜汁去阴浊而通胃阳。妙在干姜温太阴之阴,即以生姜宣阳明之阳,使参、术、姜、附收功愈速。

古籍中的附子理中汤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二·诸伤门]伤风寒

热。仲景谓之反发热。此乃阴盛隔阳。宜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盖阳气传阴经而下利者。乃是热利。阳陷入里。

《张氏医通》:[卷七大小府门]痢

用浓朴、木香、干姜、肉桂、吴茱萸等。虚人可用附子理中汤。非大小肠积之可比也。至于色之黑者。分为二种

《续名医类案》:[卷八]痢

利,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亟煎服附子理中汤,冰水与服,一剂而痛止,六剂而热退食进。兼服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二十]锦囊治疗方论

其中寒之阻隔,则郁遏下极之火,自能上升,大用附子理中汤,加五味子以敛之,二三剂后肚寒足热俱减六七,

《续名医类案》:[卷一]伤寒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解毒清营汤的用法用量 5 各家论述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解毒清营汤 1 拼音

jiě dú qīng yíng tāng

2 处方

金银花5钱至1两,连翘5钱至1两,公英5钱至1两,干生地5钱至1两,白茅根5钱至1两,生玳瑁35钱,丹皮35钱,赤芍35钱,川连13钱,绿豆衣5钱至1两,茜草根35钱,生栀子24钱。

3 功能主治

清营解毒,凉血护心。主疔、疖、痈肿毒热炽盛,气营两燔,及一切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毒血症早期。症见高烧,烦渴,甚或出现神志方面症状。

4 解毒清营汤的用法用量

高烧显著者,可重用生玳瑁,另加犀角粉12分,水煎兑服或冲服;大便干燥数日未解,加大黄。

5 各家论述

方中金银花、连翘、公英清热解毒;栀子清三焦热,配合川连重在清心热;丹皮、赤芍、茜草根清热凉血活血;干生地、白茅根养阴凉血护心;生玳瑁清热解毒,镇心平肝;莲子心、绿豆衣能清心中之邪热。诸药相辅相成,清解之中又能养阴扶正,养阴之中又能凉血活血。

6 摘录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古籍中的解毒清营汤 《疡科心得集》:[方汇]卷中

滞,气血虚者。桂枝当归秦艽茯苓川断广皮牛膝当归清营汤治肝胆二经风热血燥,筋挛结核,乳痈乳痞,并一切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清凉法

毒盛者清营解毒,加减银翘散(医原方)最妙,羚地清营汤(验方传信方)、犀角大青汤、凉血解毒汤、犀地桑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温病传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十章·伤寒坏证]第一节·伤寒转痉

。多言喘喝欲脱者。即用生脉散。神识不清者。即用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

《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瑞竹堂经验方》卷二方之化痰丸 31 化痰丸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36 附注 37 各家论述 38 摘录 4 《景岳全书·小儿则古方》卷六十二方之化痰丸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赤水玄珠》卷六方之化痰丸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简明医彀》卷四引丹溪方之化痰丸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明医杂着》卷一方之化痰丸 71 化痰丸的别名 72 处方 73 制法 74 功能主治 75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76 各家论述 77 摘录 8 《摄生众妙方》卷六方之化痰丸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济阳纲目》卷二十四方之化痰丸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症因脉治》卷二方之化痰丸 101 处方 102 功能主治 103 摘录 11 《仙拈集》卷二方之化痰丸 111 处方 112 制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115 摘录 12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之化痰丸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125 摘录 13 《普济本事方》卷三方之化痰丸 131 处方 132 制法 133 功能主治 13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135 各家论述 136 摘录 14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方之化痰丸 141 处方 142 制法 143 功能主治 14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145 摘录 15 《急救仙方》卷六方之化痰丸 151 组成 152 功效主治 15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154 制备方法 16 《普济方》卷一六五引《卫生家宝》方之化痰丸 161 组成 162 功效主治 16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7 《普济方》卷一五七方之化痰丸 171 组成 172 功能主治 17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174 制备方法 18 《明医杂着》卷一方之化痰丸 181 化痰丸的别名 182 组成 183 功效主治 18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86 各家论述 187 附注 19 《扶寿精方》之化痰丸 191 组成 192 主治 19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194 制备方法 20 《普济方》卷一五八方之化痰丸 201 组成 202 功效 20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204 制备方法 21 《济阳纲目》卷二十八方之化痰丸 211 组成 212 主治 21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22 《奇方类编》卷上方之化痰丸 221 组成 222 主治 22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23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之化痰丸 231 组成 232 功效主治 23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234 制备方法 24 《本草纲目》卷十一引《卫生杂兴》方之化痰丸 241 组成 242 主治 24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244 制备方法 25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方之化痰丸 251 组成 252 主治 25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254 制备方法 2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化痰丸 化痰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huà tán wán

2 概述

化痰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三首。

3 《瑞竹堂经验方》卷二方之化痰丸 31 化痰丸的别名

顺气消食化痰丸[1]。

32 处方

半夏(洗)、天南星(去皮膜)、白矾、皂角、生姜各一斤,青皮(去瓤)、陈皮(去白)、炒紫苏子、炒莱菔子、炒杏仁(去皮尖)、葛根、炒神曲、炒麦芽、山楂、炒香附各八钱[1]。

半夏(洗)1斤,南星(去皮膜)1斤,白矾1斤,皂角(切碎)1斤,生姜1斤。

半夏(洗)天南星(去皮、膜)白矾 皂角(切碎)生姜各500克 青皮(去瓤)陈皮(去白)紫苏子(炒)萝卜子(炒,别研)杏仁(去皮、尖,炒,别研)干葛 神曲(炒)麦蘗(炒)山檀 香附子(炒,去毛)各250克。

33 制法

前五味水煎至天南星无白点为度,去皂角不用,晒干火焙,后入余药末,姜汁浸,蒸饼糊为丸,梧桐子大[1]。

上药先将前五味煎至天南星无白点为度,拣去皂角不用,将生姜切片,晒干火焙,后入余药,同碾为细末。姜汁浸蒸饼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上用水同煮至南星无白点为度,拣去皂角不用,将生姜切片,同半夏、南星晒干,无白色,火焙,再加:青皮(去瓤)、陈皮(去白)、紫苏子(炒)、萝卜子(炒,别研)、杏仁(去皮尖,炒,另研)、干葛、神曲(炒)、麦蘗(炒)、糖球子、香附子(炒,去毛),上加药共半斤,与前药合和一处,碾为细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饼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34 功能主治

《瑞竹堂经验方》卷二方之化痰丸功能化痰消食[1]。治痰饮宿食[1]。

快脾顺气,化痰消食。主痰湿食积内阻,咳嗽气喘,胸膈胀闷。痰饮。久喘或作或止者。酒食生痰,胸膈满闷,五更咳嗽。

35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临卧食后茶酒送下[1]。

每服50~70丸,临卧、食后用茶、酒送下。

36 附注

本方方名,《医方集解》引作“顺气消食化痰丸”。

37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药也。痰由湿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湿;痰由气升,苏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气;痰由气滞,青皮、陈皮、香附所以导滞;痰因于酒食,葛根、神曲所以解酒,山查、麦芽,所以化食。湿去食消则痰不生,气顺则咳嗽止,痰滞既去,满闷自除也。

38 摘录

《瑞竹堂经验方》卷二

4 《景岳全书·小儿则古方》卷六十二方之化痰丸 41 处方

胆南星、制半夏、制礞石、枳实各二两,麝香三分[1]。

42 制法

上药为末,姜汁糊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1]。

43 功能主治

《景岳全书·小儿则古方》卷六十二方之化痰丸主治惊搐,喉内痰鸣[1]。

4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姜汤研化服[1]。

45 摘录

《景岳全书·小儿则古方》卷六十二方

5 《赤水玄珠》卷六方之化痰丸 51 处方

半夏90克 陈皮 干姜 白术各30克

52 制法

上药研末,姜汁糊丸。

53 功能主治

《赤水玄珠》卷六方之化痰丸主治寒痰。

5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姜汤下20丸。

55 摘录

《赤水玄珠》卷六

6 《简明医彀》卷四引丹溪方之化痰丸 61 处方

陈皮6两,半夏6两,枳实6两,茯苓5两,黄芩(枯)5两,黄连5两,南星5两,瓜蒌仁4两,杏仁4两,天粉4两,前胡4两,甘草2两。

62 制法

上为末,竹沥、姜汁或水为丸,如绿豆大。

63 功能主治

《简明医彀》卷四引丹溪方之化痰丸主治上焦痰火壅盛,咳嗽烦热,胸满气急。

6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白汤送下。

65 摘录

《简明医彀》卷四引丹溪方

7 《明医杂着》卷一方之化痰丸 71 化痰丸的别名

节斋化痰丸

72 处方

天门冬(去心)1两,黄芩(酒炒)1两,海粉1两,橘红1两,桔梗5钱,连翘5钱,香附(杵碎,淡盐水浸炒)5钱,青黛(另研)3钱,芒消(另研)3钱,瓜蒌仁(取肉另研)1两。

73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入生姜汁少许,和药杵极匀为丸,如小龙眼大。

74 功能主治

《明医杂着》卷一方之化痰丸功在开郁降火,清润肺金,消凝结之痰。主痰因火上,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

75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节斋化痰丸(《医学入门》卷七)。

76 各家论述

此方用天门冬、黄芩泄肺火也,海粉、芒消咸以软坚也,瓜蒌仁润肺清痰,香附米开郁降气,连翘开结降火,青黛降郁火,故皆不用香燥之剂。

77 摘录

《明医杂着》卷一

8 《摄生众妙方》卷六方之化痰丸 81 处方

天络丝(即丝瓜,烧存性为细末)。

82 制法

枣肉为丸,如弹子大。

83 功能主治

《摄生众妙方》卷六方之化痰丸功在化痰。

8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好酒送下。

85 摘录

《摄生众妙方》卷六

9 《济阳纲目》卷二十四方之化痰丸 91 处方

南星(去皮,切块)4两(同皂角3两、生姜3两、白矾3两同煮无白星为度,取出,晒干,皂角不用),半夏4两,香附2两,瓜蒌仁(去壳,另研)2两,陈皮(去白)2两,茯苓2两,紫苏子(炒)2两,萝卜子(炒)2两,杏仁(去皮尖,另研)2两,枳壳(麸炒)2两。

92 制法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93 功能主治

《济阳纲目》卷二十四方之化痰丸功在快脾顺气,消食化痰。主治痰饮。

9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临卧或食后用茶汤送下。

酒痰,加青皮、葛根;食积痰,加神曲、麦芽、山楂各2两;气壅者,加沉香5钱;热痰,加枯芩、青黛各1两。

95 摘录

《济阳纲目》卷二十四

10 《症因脉治》卷二方之化痰丸 101 处方

瓜蒌霜、天冬、海石、青黛、连翘、桔梗。

102 功能主治

《症因脉治》卷二方之化痰丸主治肺经咳嗽。

103 摘录

《症因脉治》卷二

11 《仙拈集》卷二方之化痰丸 111 处方

蛇含石2两(醋淬7次,以酥为度)。

112 制法

黑雄猪胆为丸,如芥子大。

113 功能主治

《仙拈集》卷二方之化痰丸主治风狂,痰迷心窍。

11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分、7分,至1钱为止。1213服即愈。更服后宁神饮。

115 摘录

《仙拈集》卷二

12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之化痰丸 121 处方

知母4钱,杏仁2钱,桔梗5钱,莪术4钱,葶苈3钱,冬花4钱,旋覆花1两,姜半夏3钱,炙草1两,橘红1两,兜铃1两,五味子4钱,麻黄1两,人参5钱。

122 制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

123 功能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之化痰丸主治宽胸化痰止嗽。

12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开水送下。

125 摘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

13 《普济本事方》卷三方之化痰丸 131 处方

半夏(汤洗7次,别末)1两,人参(去芦)1两,白茯苓(去皮)1两,白术1两,桔梗(切作小块,姜汁浸)1两,枳实(去瓤,麸炒)半两,香附子(麸炒,舂去皮)半两,前胡(去苗,净洗)半两,甘草(炙)半两。

132 制法

上为细末,用半夏、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33 功能主治

《普济本事方》卷三方之化痰丸主治停痰宿饮。

13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生姜汤送下。

135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半夏气味辛温,入足阳明;人参气味甘温,入脾胃;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足阳明;白术气味甘温,入手足太阴;桔梗气味苦辛平,入手太阴,为诸药之舟楫;枳实气味苦寒,入脾;香附子气味辛甘平,入足厥阴、少阳;前胡气味苦辛微寒,入手太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此主治停痰宿饮之方也。古人有云,邪之所凑,其里必虚,参、苓、术、甘四味乃四君子汤也,用以守护中宫;而消痰驱饮之药,以姜为引,直捣其巢,宿饮自除矣。

136 摘录

《普济本事方》卷三

14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方之化痰丸 141 处方

半夏(汤洗去滑,别捣取末)2两,天南星(炮)1两,白附子(炮)1两,丹砂(细研)1两,槟榔(煨,锉)半两,丁香1分。

142 制法

上药除半夏外,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煮前半夏末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4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方之化痰丸功在利胸膈,进饮食。主治风痰气厥头痛。

14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加至2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14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15 《急救仙方》卷六方之化痰丸 151 组成

明矾(枯)1分,白附子半两,南星(半生半熟)半两,半夏(炮)半两。

152 功效主治

《急救仙方》卷六方之化痰丸功在化痰。主治诸般咳嗽。

15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154 制备方法

上为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6 《普济方》卷一六五引《卫生家宝》方之化痰丸 161 组成

天南星(生用)、半夏(生用)、薄荷叶、人参、茯苓、白矾各等分。

162 功效主治

《普济方》卷一六五引《卫生家宝》方之化痰丸功在凉膈,止嗽。主治痰嗽,头眩。

16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16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7 《普济方》卷一五七方之化痰丸 171 组成

南星1两,生姜1两,半夏1两半,枯矾1两半。

172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一五七方之化痰丸主治咳嗽涎喘。

17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温虀汁送下,1日2次。

17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8 《明医杂着》卷一方之化痰丸 181 化痰丸的别名

节斋化痰丸

182 组成

天门冬(去心)1两,黄芩(酒炒)1两,海粉1两,橘红1两,桔梗5钱,连翘5钱,香附(杵碎,淡盐水浸炒)5钱,青黛(另研)3钱,芒消(另研)3钱,瓜蒌仁(取肉另研)1两。

183 功效主治

《明医杂着》卷一方之化痰丸功在开郁降火,清润肺金,消凝结之痰。主治痰因火上,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

184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噙化1丸,或嚼烂,清汤细咽之;或丸如黍米大,淡姜汤送下5060丸。

1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入生姜汁少许,和药杵极匀为丸,如小龙眼大。

186 各家论述

此方用天门冬、黄芩泄肺火也,海粉、芒消咸以软坚也,瓜蒌仁润肺清痰,香附米开郁降气,连翘开结降火,青黛降郁火,故皆不用香燥之剂。

187 附注

节斋化痰丸(《医学入门》卷七)。

19 《扶寿精方》之化痰丸 191 组成

半夏(泡7次)1两,南星(水泡,各姜汁拌)1两,黄芩1两,寒水石(煅)1两,黄连(去毛)1两,猪牙皂角5钱,薄荷5钱,甘草(炙)3钱。

192 主治

《扶寿精方》之化痰丸主治热在上焦,火盛成痰,或作痛。

19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远茶清送下。

19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淡姜汁打糊为丸,如赤豆大。

20 《普济方》卷一五八方之化痰丸 201 组成

干姜(或用姜屑)1两,半夏(炮)1两,南星(炮)1两,枯矾1两,滑石1两,巴豆霜1钱。

202 功效

《普济方》卷一五八方之化痰丸功在化痰坠涎,止嗽定喘。

20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7丸,生姜汤送下。食后微溏利妙。

20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1 《济阳纲目》卷二十八方之化痰丸 211 组成

黄芩(酒洗)1两半,南星1两,贝母(去心)1两,滑石5钱,白芥子(去壳)5钱,风化消2钱半。

212 主治

《济阳纲目》卷二十八方之化痰丸主治痰嗽。

21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服。

22 《奇方类编》卷上方之化痰丸 221 组成

陈皮1钱,半夏1钱,茯苓1钱,川芎1钱,苍术1钱,砂仁1钱,栀子(炒黑)1钱,制香附1钱,甘草3分,山楂3分,白术4分。

222 主治

《奇方类编》卷上方之化痰丸主治痰嗽。

22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生姜为引,水煎,食远服。

23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之化痰丸 231 组成

瓜蒌霜1两,苦杏仁1两,煅瓦楞子1两,青海粉1两,制香附5钱,海蛤粉5钱,风化消5钱,青连翘5钱,苦桔梗3钱,广皮红3钱,姜汁1匙。

232 功效主治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之化痰丸功在清化下泄,廓清肠胃。主治痰火蕴结胃肠,恶心呕吐,胸膈壅塞,嘈杂脘满,便溏腹泄,或胸中、肠中辘辘有声。

23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轻用3钱,重则4钱,清茶送下。

234 制备方法

和竹沥,捣药为丸。

24 《本草纲目》卷十一引《卫生杂兴》方之化痰丸 241 组成

生白矾1两,细茶5钱。

242 主治

《本草纲目》卷十一引《卫生杂兴》方之化痰丸主治风痰痫病。

24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1岁10丸,茶汤送下;大人50丸。久服,痰自大便中出,断病根。

24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25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方之化痰丸 251 组成

半夏4两(汤洗7遍,焙干),矾石(烧灰,研)1两。

25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方之化痰丸主治中焦有寒,痰逆不思饮食。

253 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254 制备方法

消石矾石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消石矾石散的别名 3 处方 4 制法 5 功能主治 6 消石矾石散的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