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一词在古籍中含义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秘书一词在古籍中含义是什么?,第1张

秘书在古籍中一般是指珍贵不容易看到的书。这里的珍贵一般是指存世量少,收藏者少,流通量少。

这种书一般是海内孤本,藏于皇家图书馆或者大藏书楼。

当然,不排除有一些书商为了赚钱,谎称某某书是秘书。

一、古代秘书制度的起源与秘书制度的奴隶社会时期

人类秘书工作产生有两个必要的社会条件:一是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即我们所说的社会权力机构;二是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1]而这些条件在国家形成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也就是说,人类秘书工作在国家形成以前就产生了。

不过,秘书工作起源于何时,经分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起源于远古的黄帝时代,一种认为起源于夏代的奴隶社会。对于第一种说法,《汉书 古今人表》记载了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帮助黄帝记载国家大事,[2]证明仓颉做的工作正是秘书的工作;对于第二种说法,正是因为文字起源于夏代时期,而随着阶级压迫的产生,阶级统治应运而生,社会权力机构就此出现,秘书工作从一产生器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因此秘书工作产生的两个必要的社会条件同时拥有,使得夏朝成为我国秘书工作的滥觞。[4]

夏朝过后的商朝时代。其间朝廷已有了不同名目、不同职掌、不同层次的史官,商朝末年更是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有了甲古文书,文书档案工作已经进步。所以秘书制度在这时正式形成。

随后在西周时期,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已然成形,而地方政府、王公贵族以及周边众多诸侯国中也成立了相应的秘书机构或者配备了相应的秘书人员,设立起了我国最早的中央档案机关天府,形成了初步的公文拟制制度、用印制度、制作制度,秘书人员本身的素质提高,形成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东周时期更是产生御史等一批新的秘书官职,更新并扩大了我国古代秘书队伍。[5]

战国时期是有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革新措施为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在直观制度上也是一样。战国时期君主的秘书有御史、主书、御书、尚书、掌书等随从,参与决策,草拟机要,甚至能代替国君接受外国的重要文件。

综合以上说法,有学者认为:我国的秘书工作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即远古的黄帝时代

孕育,经奴隶社会夏朝萌发,至迟在殷商已经形成,[1]而两周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初创时期,战国时期秘书制度的发展为封建社会时期的秘书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古代秘书制度的封建社会时期

1、秦汉时期的秘书制度

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设起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秘书机构也随之形成。同时,又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各项秘书工作制度,并初步试图以法令的手段使这些制度稳定起来,从而为封建社会的秘书工作奠定了基础。

西汉初年,仿照秦制。由于秦朝的迅速灭亡,秦始皇的一系列制度、政策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反而是继起的两汉王朝,在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对秦朝的秘书工作制度进行合理的增减,充实秘书制度,使之逐渐趋于稳定,最终确立下来,其基本内容为以后历代王朝所仿照和沿袭,被视作基本模式。此外,尚书台出现并发展壮大起来,东汉时期更是成为直接对君主负责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后,事实上就是宰相。

因此,秦汉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确立时期。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制度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的秘书工作出现了值得注意的进展。

“秘书”这个词作为一种官职名称最早始于东汉桓地初设的秘书监,到曹操为魏王时,把秘书监改为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实际上是魏王的秘书长……到曹丕称帝后,改为中书监、中书令,公署通称中书省。[2]晋代时期,由于秘书机构的作用很突出,统治者开始高度重视秘书工作。由此呈现出的现象是中书监、中书令的地位虽然不是很高,但是由于掌管一切机要,接近皇帝,职务非常重要,而在南朝时地位更是与日俱增,职权日重。此时,有作为的政治家了解到秘书开始重视协调和秘书的关系,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导致优秀秘书人才辈出;公文写作开始和其他问题分流,成为一种独立的应用文体,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能,因而涌现出许多专事公文写作的“手笔”;开始了对公文进行理论总结和研究,而纸张也成为公文拟写的唯一材料,形成了许多新的公文制作制度。

但是,由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到了北朝时期,统治者担心中书令权力过大,为了防止秘书机构的这种权力膨胀,于是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开始起用门下省近臣侍中参与朝政,分掌机要,因此中央秘书机构初步发展为中书、门下、尚书三个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部门。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秘书工作大发展的时期。

3、隋唐时期的秘书制度

隋朝承袭了魏晋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制,为避讳隋文帝杨坚父亲的名字,中书省改为内史省,中书监、中书令改为内史监、内史令,门下省侍中改为纳言。

在隋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朝,其朝廷秘书机构又恢复了原来三省的名称,即分置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内,并明确分工,即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此外一度设置政事堂为朝廷中枢的秘书机构,唐玄宗起用翰林院学士院作为皇宫秘书机构,武则天执政时设置匦使院作为信访机构,而地方各级秘书机构更加健全。此外,秘书人员来源多样,素质颇高,职责分明,作用明显,对秘书管理的考核制度化;并以律令的形式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秘书工作制度,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开始分流,公文文体整齐、划一。

由以上可总结出,秘书工作在隋唐趋于成熟时期。

4、宋元时期的秘书制度

宋朝时期,由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与北方契丹族的严重威胁,实行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

权的封建专制,建立了一整套以皇权为中心的庞大的封建官僚机构。作为阶级统治工具之一的秘书工作,在隋唐基础上有了重大变革和发展。一、实行军政分立的办法;二、秘书机构比唐朝庞杂,职务分工更加细密。其中,朝廷三省中的秘书机构逐渐专业化,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系列;皇宫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继续发展;信访机构演进为鼓院、检院两个系统;秘书人员的选拔制度更趋专业化;文书、档案工作全面分离,秘书工作制度较唐朝又有发展。

元朝参照宋、辽、金旧制,设立了中书省,而其长官中书令则由太子兼任,防止权力外泄。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全国设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行中书省是按照地区设置的,全国分设十一个,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派大批官员往各地代中央行事。在战争期间,枢密院设立前线指挥机构,称行枢密院。行枢密院掌各地军事机要,统帅各地军队。元朝统治者对秘书人员的选拔很严格;文书制度也日趋完善;中央还建立了通政院管理各地驿站,并设立了急传铺,负责传递紧急文书,大大提高了文书的传递速度,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渠道更加畅通,掌握各地的情报更加及时。

两宋辽金元时期是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之一,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的逐渐融入,此时期更是我国秘书工作的融合时期。

5、明朝时期的秘书制度

明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阶段,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制度大幅度加强。明太祖朱元璋取缔了丞相一职,由皇帝亲自处理政务,设立六部作为中央政务中枢,有六部尚书分任国务,各自对皇帝负责。这一改变,一方面造成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导致了皇帝处理政务的数量也随之剧增,于是,皇帝开始设立阵容庞大、数量众多的秘书机构,强化秘书工作,依靠专职秘书机构直接指挥国事,处理政务,从而推动了秘书工作的发展。由于实际上代替了丞相的职位,中央秘书机构和秘书官吏的实际地位也随之提高,在国家管理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各项业务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趋于完备。秘书人员主要来自科举出身者,文化水平高,从而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

明朝文牍主义盛行,前期,由于皇帝能勤于政事,控制秘书机构,一度抑制了文牍主义,使秘书工作得以继续向前发展。而中后期各帝大多昏庸,无心政事,委政于宦官秘书,宦官秘书与内阁首辅擅权倾跪,导致文牍主义泛滥成灾,各部门和地方秘书机构一度涣散混乱,秘书工作几近失控,这种状况一直绵延至明朝灭亡。[1]

因此,明朝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强化时期。

6、清朝时期的秘书制度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王朝。

清初,国家机构的设置与各项工作制度全面效仿明制,因此,清朝的秘书工作不但未落后于前代,反而在明朝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清统治者在吸取历代经验的基础上,一度扭转了明朝中后期以来秘书工作衰退的现象,解决了宦官秘书干政问题,并采用严密的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住了中央主要秘书部门的越权问题;同时,秘书机构和人员仍具有较宽的职掌,且功能更全;文书档案等各项工作也发展完善。尤其是被皇帝紧紧控制的军机处,制度周密,人员精干,办事迅速,效率甚高,是协助皇帝处理国务的得力辅助机构,其工作制度和军机处人员的选拔制度已高度完善。[2]

因此,清代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高度强化时期。但是,这种高度强化的结果只是在中央主要秘书机构起了明显的作用,而在部院和地方政府中,却在一定程度上由书吏和幕僚控制着实际政务,导致官吏徇私舞弊、官场昏暗,以致史称“清与吏胥共天下”。在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封建制度已走向腐朽没落。

隋唐时期的秘书制度

隋朝承袭了魏晋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制,为避讳隋文帝杨坚父亲的名字,中书省改为内史省,中书监、中书令改为内史监、内史令,门下省侍中改为纳言。

在隋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朝,其朝廷秘书机构又恢复了原来三省的名称,即分置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内,并明确分工,即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此外一度设置政事堂为朝廷中枢的秘书机构,唐玄宗起用翰林院学士院作为皇宫秘书机构,武则天执政时设置匦使院作为信访机构,而地方各级秘书机构更加健全。此外,秘书人员来源多样,素质颇高,职责分明,作用明显,对秘书管理的考核制度化;并以律令的形式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秘书工作制度,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开始分流,公文文体整齐、划一。

由以上可总结出,秘书工作在隋唐趋于成熟时期。

宋元时期的秘书制度

宋朝时期,由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与北方契丹族的严重威胁,实行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

权的封建专制,建立了一整套以皇权为中心的庞大的封建官僚机构。作为阶级统治工具之一的秘书工作,在隋唐基础上有了重大变革和发展。一、实行军政分立的办法;二、秘书机构比唐朝庞杂,职务分工更加细密。其中,朝廷三省中的秘书机构逐渐专业化,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系列;皇宫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继续发展;信访机构演进为鼓院、检院两个系统;秘书人员的选拔制度更趋专业化;文书、档案工作全面分离,秘书工作制度较唐朝又有发展。

元朝参照宋、辽、金旧制,设立了中书省,而其长官中书令则由太子兼任,防止权力外泄。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全国设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行中书省是按照地区设置的,全国分设十一个,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派大批官员往各地代中央行事。在战争期间,枢密院设立前线指挥机构,称行枢密院。行枢密院掌各地军事机要,统帅各地军队。元朝统治者对秘书人员的选拔很严格;文书制度也日趋完善;中央还建立了通政院管理各地驿站,并设立了急传铺,负责传递紧急文书,大大提高了文书的传递速度,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渠道更加畅通,掌握各地的情报更加及时。

两宋辽金元时期是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之一,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的逐渐融入,此时期更是我国秘书工作的融合时期。

明朝时期的秘书制度

明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阶段,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制度大幅度加强。明太祖朱元璋取缔了丞相一职,由皇帝亲自处理政务,设立六部作为中央政务中枢,有六部尚书分任国务,各自对皇帝负责。这一改变,一方面造成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导致了皇帝处理政务的数量也随之剧增,于是,皇帝开始设立阵容庞大、数量众多的秘书机构,强化秘书工作,依靠专职秘书机构直接指挥国事,处理政务,从而推动了秘书工作的发展。由于实际上代替了丞相的职位,中央秘书机构和秘书官吏的实际地位也随之提高,在国家管理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各项业务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趋于完备。秘书人员主要来自科举出身者,文化水平高,从而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

明朝文牍主义盛行,前期,由于皇帝能勤于政事,控制秘书机构,一度抑制了文牍主义,使秘书工作得以继续向前发展。而中后期各帝大多昏庸,无心政事,委政于宦官秘书,宦官秘书与内阁首辅擅权倾跪,导致文牍主义泛滥成灾,各部门和地方秘书机构一度涣散混乱,秘书工作几近失控,这种状况一直绵延至明朝灭亡。

因此,明朝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强化时期。

6、清朝时期的秘书制度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王朝。

清初,国家机构的设置与各项工作制度全面效仿明制,因此,清朝的秘书工作不但未落后于前代,反而在明朝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清统治者在吸取历代经验的基础上,一度扭转了明朝中后期以来秘书工作衰退的现象,解决了宦官秘书干政问题,并采用严密的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住了中央主要秘书部门的越权问题;同时,秘书机构和人员仍具有较宽的职掌,且功能更全;文书档案等各项工作也发展完善。尤其是被皇帝紧紧控制的军机处,制度周密,人员精干,办事迅速,效率甚高,是协助皇帝处理国务的得力辅助机构,其工作制度和军机处人员的选拔制度已高度完善。[2]

因此,清代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高度强化时期。但是,这种高度强化的结果只是在中央主要秘书机构起了明显的作用,而在部院和地方政府中,却在一定程度上由书吏和幕僚控制着实际政务,导致官吏徇私舞弊、官场昏暗,以致史称“清与吏胥共天下”。在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封建制度已走向腐朽没落。

秘书一词在古籍中含义是什么?

秘书在古籍中一般是指珍贵不容易看到的书。这里的珍贵一般是指存世量少,收藏者少,流通量少。这种书一般是海内孤本,藏于皇家图书馆或者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