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鉴赏·家书·报母书》注释与鉴赏
《书信鉴赏·家书·报母书》注释与鉴赏
北周·宇文护
区宇分崩①,遭遇灾祸,违离膝下,三十五年。受形禀气②,皆知母子,谁知萨保③,如此不孝!宿殃积戾,唯应赐钟,岂悟网罗,上婴慈母④。但立身立行,不负一物,明神有识,宜见哀怜。而子为公侯⑤,母为俘隶,热不见母热,寒不见母寒,衣不知有无,食不知饥饱,泯如天地之外⑥,无由暂闻。昼夜悲号,继之以血。分怀冤酷,终此一生,死若有知,冀奉见于泉下耳⑦。不谓齐朝解网⑧,惠以德音,摩敦、四姑⑨,并许矜放。初闻此旨,魂爽飞越,号天叩地,不能自胜。四姑即蒙礼送,平安入境,以今月十八日于河东拜见⑩。遥奉颜色⑪,崩恸肝肠。但离绝多年,存亡阻隔,相见之始,口未忍言。唯叙齐朝宽弘,每存大德,云与摩敦虽处宫禁,常蒙优礼。今者来邺⑫,恩遇弥隆⑬。重降矜哀⑭,听许摩敦垂敕⑮,曲尽悲酷,备述家事。伏读未周,五情屠割⑯。书中所道,无一事敢忘。摩敦年尊,又加忧苦,常谓寝食贬损,或多遗漏。伏奉论述,次第分明。一则以悲,一则以喜。当乡里破败之日,萨保年以十余岁⑰,邻曲旧事⑱,犹自记忆;况家门祸难,亲戚流离奉辞时节,先后慈训⑲,刻肌刻骨,常缠心府。
天长丧乱,四海横流。太祖乘时⑳,齐朝抚运㉑。两河三辅㉒,各遇神机。源其事迹,非相负背。太祖升遐㉓,未定天保㉔。萨保属当犹子之长㉕,亲受顾命㉖。虽身居重任,职当忧责,至于岁时称庆,子孙在庭,顾视悲摧,心情断绝。胡颜履戴㉗,负愧神明!
齐朝沛然之恩㉘,既已沾洽㉙,爱敬之至,施及傍人。草木有心,禽鱼感泽,况在人伦,而不铭戴㉚有国有家,信义为本,伏度来期,已应有日。一得奉见慈颜,永毕生愿。生死骨肉,岂过今恩,负山戴岳,未足胜荷㉛。二国分隔,理无书信,主上以彼朝不绝母子之恩,亦赐许奉答。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蒙寄萨保别时所留锦袍表㉜,年岁虽久,宛然犹识。抱此悲泣,至于拜见,事归忍死,知复何心!
[注释] ① 区宇: 天下。② 受形禀(bǐnɡ)气: 接受并具有(人的)外形与生命。禀: 承受。③ 萨保: 宇文护的字,此为自称。④ “宿殃积戾(lì)”四句: 意为积累的灾殃祸患,只应聚于我一身,不料竟侵犯到母亲身上。戾: 罪过。钟: 积聚。婴: 侵犯。 ⑤ 公侯: 时宇文护为北周之大冢宰、晋国公。⑥ 泯(mǐn): 泯灭,此处指音讯隔绝。 ⑦ 冀: 希望。泉下: 黄泉之下。⑧ 不谓: 没想到。解网: 解开网罗。⑨ 摩敦: 母亲。四姑: 宇文护的姑母,与其母亲同为齐朝俘虏。⑩ 河东: 古地名,今山西省西南部。⑪ 颜色: 面容。⑫ 邺(yè): 今河南临漳县境内,北齐都城。⑬ 弥隆: 更加隆重。⑭ 矜哀: 同情。⑮ 敕(chì): 原指皇帝的诏令,这里指母亲的来信。⑯ 五情屠割: 指心情如被刀割般的痛苦。五情: 喜、怒、哀、乐、怨等情感。⑰ 以: 通已。⑱ 邻曲: 乡亲、邻里。⑲ 慈训: 母亲的教导。⑳ 太祖乘时: 指宇文泰(追赠太祖文皇帝)乘时而起。㉑ 抚运: 抚有国运,指建立国家。㉒ 两河: 古代黄河于河南武陟东北流经山东西北,折北至河北沧县,与陕西、山西间流向东西相对,古称两河。这里是指据有山东、河北地区的北齐皇朝。三辅: 原指西汉时治理长安、左冯翊、右扶风地区的三个职官,后指长安一带,这里指据有陕西、山西的北周皇朝。㉓ 升遐(xiá): 升天,用于帝王之死。㉔ 未定天保: 宇文泰死时,禅代西魏建立北周大业尚未完成。㉕ 犹子: 侄子,这里指侄儿辈。㉖ 顾命: 临终遗命。㉗ 胡颜履戴: 意为有何脸面立于天地之间。履戴: 履地戴天的略称。㉘ 沛然: 盛大的样子。 ㉙ 沾(zhān)洽: 滋润,比喻受惠。㉚ 铭戴: 谓感恩不忘。㉛ 荷(hè): 承担。㉜ “蒙寄”句: 宇文护母亲寄书时,以他少年时穿用的锦袍为证。表: 表记。
[作者] 宇文护(—572),字萨保。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鲜卑族。北周武帝宇文邕之堂兄。西魏时,任大将军、司空。后继宇文泰执掌西魏朝政。557年,拥立宇文觉(周闵帝)登天王位,建北周政权,任大冢宰,掌管军政大权。后又毒死觉,立宇文泰子宇文毓(明帝)为帝,继又杀毓,立毓弟邕(武帝)为帝。建德元年,周武帝与侍臣密谋,乘护入宫见太后时击杀于宫内。
[鉴赏] 母子之情为天下之至情。尤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按儒家教义,孝字为先,于是,这种感情除了有人伦本身的属性外,还具有立身、处事等社会性。宇文护写此信时,母子离散已三十五年,他虽贵为北周的晋国公、大冢宰,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然母亲仍为北齐阶下之囚。当北齐送来他母亲的书信时,反哺之念、名节之需都会促使他写下这封催人泪下的书信。“子为公侯,母为俘隶,热不见母热,寒不见母寒,衣不知有无,食不知饥饱……”此间纯用口语,母子深情汩汩从心底间淌出,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可谓语愈淡而情益深,而后面的“昼夜悲号,继之以血”则把这种思母之悲推到顶点。宇文护毕竟是个政治家,信中的一些文字是为了给齐朝看的,有礼、有理,客气之中自有威严,感激之中仍有机锋,不愧为北朝书信中之佳作。尤其值得指出的是: 当南朝骈俪浮艳文风蔓延滋长之时,北朝文学仍具质朴浑厚之气,南北差异,在此亦略见一斑。
古今藏书,大都在书上施以印章。这些印章,勾勒了一部书的流传轨迹,是我们鉴定一书的价值,特别是其文物价值的绝好依据。
钤在古籍上的印章,就其类型而言,大体可区分为四类,这就是:①名章,②鉴赏章,③训诫章,④闲章。
名章是钤在古籍上的最重要的印章,因为它表示古籍的归属。
凡是官方藏书机构,如清代的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乃至近现代各类图书馆的藏书印章,均称作公章;属于个人姓名、表字、楼阁、斋堂的,则称作私章。
明代钤在古籍上的私人印章大都比较简单,如著名藏书家毛晋,即多用“毛晋”、“毛氏子晋”、“毛晋之印”、“毛晋私印”、“汲古主人”、“汲古阁”、“东吴毛氏图书”等,有时亦单用“毛”或“晋”两个单字连钤。另一著名藏书
家黄虞稷,也多用“黄虞稷印”、“俞邰”这一名一字的印章。
清代藏书家则多将郡望、姓名、表字合刻在一起,如季振宜,其一章云:“季振宜字诜今号沧韦”,共九个字。徐乾学的一印章为“昆山徐乾学健庵藏书”,亦九个字。而查慎行的一印章则是:“海宁查慎行字夏仲又曰悔馀”,共十二个字。近现代藏书家也有类似的印章,如著名学者郑振铎的藏书章即是:“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此章由著名学者魏建功先生书写制印、全印皆用通行的简化汉字,这在一般藏书印中是不多见的,它体现了作为语言学家的魏建功先生对推行简化汉字的不遗余力。名章还有单刻官衔的,如季振宜就有“御史之章”。但这种印章必须与其它名章一起作用,人们才能知道这究竟指的谁人,否则,就几乎失去了意义。如《天琳琅书目》卷七的《六经图》,仅钤有“汉阳太守印”。这就很难考定究属谁人了。值得提及的是,名章中还有一种寓名章,即不直接写出名字,而读印章的文字,却能悟出其名。如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启功先生,就有一枚“功在禹下”的印章。大禹的儿子是启,故“禹下”自然是寓“启”字,而“功”又在其下,这不就是启功先生的大名吗
名章之外,古籍上常见的是鉴赏章。如“项墨林鉴赏章”、“莫云卿赏识”、“谨上斋鉴赏章”等,都是直云“鉴赏”或“赏识”,一望而知。有些印章不刻“鉴赏”,如“毛晋秘箧”、“毛晋秘玩”、“晋宝”之类,也应属鉴赏章,表示对被赏古籍的珍视。有些鉴赏章直舒鉴赏结果,如“墨妙笔精”、“天葩云锦”、“稀世之珍”、“善本”、“宋本”、“元本”、“甲”
等印章,都属此类。
古籍上的训诫章,对于官书来说,所刻是对读书者的某些必须遵守的规定。如《天禄琳琅书目》卷一著录的《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原是鄂州州学的官书,上有训诫章云:“鄂泮官书,带去准盗!”意即带着书离开将和盗贼一样看待,其规定可说极为严厉。而对于私书来说,则主要是对后世子孙永保其书的期望,这类印章大都不外是“子孙永保”、“鬻及借人为不孝”之类。
也有文字较多的训诫章,如《天禄琳琅书目》卷四著录的《宋张时举弟子职等五书》。上有一训诫章,共七行,每行八字,共五十六字:赵文敏公书卷末云:五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何如!
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
苟归他室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无宁舍旃。
古籍的印章,常见的还有一种闲章。所谓闲章,即这种印章只是抒发一下个人心迹,而对图书来说,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如《天禄琳琅书目》卷一著录的《春秋经传集解》,即有一闲章云:“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再如同书卷九著录的《新编古今事文类聚》,上有一闲章为:“对此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这种印章,就其寓意来说,亦难说不闲雅,但钤在书上,毕竟可有可无,没有实在的意义。近人叶德辉在其所著《藏书十约》中说:“余见宋元人收藏书籍、碑帖、字画、多止钤用姓名,或二字别号,或三字斋名,此正法也。明季山人墨客,始用闲章,浸*至于士大夫,相习而不知其俗……”足见在书上加盖闲章并不受人欢迎,甚至以为这是件粗俗之事。
古籍上的印章,尤其是名人印章,可大大提高该书的身价,因而,常有伪造,
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是我国一部非常神秘的古籍。它色彩多样,气候宜人,有巨大的包装容量,有潜力横跨亚洲和欧洲。但没有明确的史实,所以有各种解读。
《山海经》中的《山海经》占据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内容凌乱,充满奇诡,远离现实。当然很难解读,以至于有人认为里面写的《西山经》讲的是美洲大陆西海岸的科迪勒拉山脉,包括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节所触及的山脉可谓数不胜数,绝大部分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如果要完全解读它们,那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所了解的山川、河流、湖泊、湖泊来做一个大概的判断。
由五部分组成,即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其中《西山经》、《北山经》、《中山经》包含了我们所知道的最多的信息。
《西山经》指的是华山、阴山、天山、昆仑山等山,渭河也多次提到。其他人也触及到水镜河和汉水,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年《西山经》讲的是黄河以西、陕西之间秦岭以北的山脉。
《西山经》讲一座大石山,说山南有水,注入汉江,山北有清水,流入渭河。显然,大石山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水岭的一部分,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山脉的一段。
《北山经》中的名山有北岳、太行山、吴王和燕山,著名的河流有黄河、汾河、滹沱河、清漳河和河等,这一时期的河流最后都流入渤海。很明显《北山经》与山西省关系密切。具体来说,这一部分
《东山经》中所呈现的山脉鲜为人知,其间却有著名的泰山,而且在此期间,传说五皋山可以俯瞰东面的扶桑。因此,作者推测《东山经》写的是黄河以东、长江以北的山脉。
《东山经》之所以讲长江以北的山,是因为《南山经》呈现的是太湖。《南山经》和《东山经》包含了很多我们都不知道的信息。中间的山脉没有一座为人们所熟知,但这部分提到的河流大多流入南海,有一条河名叫左水,与广西西南部的左江十分相似。所以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南山经》主要写的是
《中山经》中的山,分散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重庆江北,如冀东的首阳山、河南的少室山、太史山、青瑶山和熊耳山、湖北的京山、湖南的洞庭。此外,《中山经》明确指出,中岳山是中国中部第六大山系。作为依据,这部分也有一些河流,比如黄河、长江、洛河、沂水。
嵩山是一座名山,众所周知,但《中山经》中的另一座山属于河南省年的青瑶山。笔者是通过豫剧《山经》了解到的。这座山位于河南省新安县,是当地的名山。因此,作者大胆地估计《山经》中的大部分山是当地的名山,而作者在《山经》中记录的山名可能主要来自当地的方言,我
虽然《情系青要山》中有很多难以解读的古怪和谜题,但这本书讲的应该是我国的大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其间的《山海经》,确实有横跨亚欧,覆盖全球的趋势,那就更难解读了。
《书信鉴赏·家书·报母书》注释与鉴赏
本文2023-10-13 14:09: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7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