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钓鱼方法分类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常见的钓鱼方法分类有哪些,第1张

钓鱼的基本钓法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为传统钓、悬坠钓、竞技钓、台钓、路亚钓法等。

垂钓是垂竿钓鱼的简称,俗称“钓鱼”,是指使用钓竿、鱼钩、渔线等钓具,从江河湖海及水库中把鱼提出来的一项活动。现代垂钓有淡水钓和海钓两大类,前者有沉底钓、流水钓、中层钓等技法;后者分岸钓和船钓两种方式。

我国的垂钓活动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骨质鱼钩,距今大约六千年,是我国发现得最早的垂钓文物。

此外,在全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如大汶口文化遗址、黑龙江的宁安遗址、河北唐山市的大城山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阿善遗址等,都发现了许多骨质鱼钩。这时的鱼钩主要分为倒刺式与无倒刺式两种。可见,当时内陆地区淡水水域钓鱼活动不仅十分普遍,而且已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关于垂钓活动确切的文字记载,则见于二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人们已经在江河中垂钓了。

把钓鱼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古文献中有关钓鱼的记载,也多是从文化娱乐的角度而言的。

如《列子·汤问篇》记载了詹何以钓鱼为事论述治国安邦之道,《孔丛子·抗志篇》记载子思居卫期间与钓者谈沦为人之道不可贪图受禄等。不过,就文献记载考,以娱乐为主的钓鱼活动当推姜太公钓鱼为最早。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封建文化的繁荣。桓宽《盐铁论·剌权》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临渊钓鱼,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斗鸡。汉严忌《哀时命》:“下垂钓於溪谷兮,上要求於仙者。”可见,垂钓作为—项娱乐活动也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起来。

渔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据考古工作者证实,旧石器时期山西汾河流域的“丁村人”,能够捕捞到青鱼、草鱼、鲤鱼和螺蚌等;旧石器晚期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知道采捕鱼、蚌,这说明我国祖先的捕捞能力。至新石器时期,捕鱼技术和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

在我国出土的古代文物中,从南至北都有鱼钩、鱼叉、鱼标、石网坠等各种捕鱼工具。据考古实物和有关资料考证,我国古代已经有多种捕鱼方法。

原始人时期,有一种长臂人,最善于用手捕鱼,可以单手捕捉鱼类,上岸时能两手各抓一条大鱼。这种长臂人捕鱼的本领,无疑是长期实践练就的。

鱼是一种很难用手抓到的动物,在水中游动迅速,且鱼体非常光滑,徒手去摸鱼,捉到鱼的几率很小。为了捕到更多的鱼,随着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发展,人们便想出了“竭泽而渔”的办法。

“竭泽而渔”是原始的捕鱼方法。就是把小的水坑、水沟弄干,把鱼一举捉尽。单从方法上讲,这是一个飞跃。如果不是靠“竭泽而渔”的办法,原始人是不可能一次捕到好多鱼的。在最初,这种“竭泽而渔”很可能是一种相当普遍采用的方法。

原始人定居以后,对于“竭泽而渔”的后果逐渐引起了注意:周围小型水体被弄干,鱼无生息之处了,昨天还是鱼香满口,今天连鱼味也闻不到了。

古人终于明白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的害处。提倡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反对追求竭泽而渔式的短期利益,我们的祖先早已具备了这样的生存智慧。

古代捕鱼还有以棍棒击鱼的方法。在没有木刀的情况下,也用棍棒打鱼。后来,在滇川交界的泸湖畔,每当早春三月,岸柳垂绿,桃花盛开之际,当地的普朱族和纳西族仍利用鱼群游到浅滩产卵的机会,用木刀砍鱼,刀不虚发,每击必中,使鱼昏浮在水面。

箭射捕鱼是秦汉以前捕捞较大鱼类的主要方法之一。史记载,公元前210年,徐福入海求仙药时,带有众多弓箭手,见鲛鱼则“连驽射之”。明代人们常用带索枪射鱼。

少数民族箭射捕鱼也很常见。鄂伦春族、高山族常用弓箭或鱼镖射捕鱼,当鱼浮出水面,或举弓射击,或用鱼镖叉鱼。

以兽骨或角磨制的鱼镖有多种形式,多具有倒钩,有的一边具倒钩,有的两边具倒钩。鱼镖尾柄凸节或凹槽,可以固定在镖柄上,或拴以绳索,插于镖柄前端的夹缝中,成为带索鱼镖,鱼被刺中后挣扎,鱼镖柄脱离,可以持镖柄拉绳取鱼。

最古老的钓鱼方法不用鱼钩,这就是无钩钓具。这一捕鱼的方法甚至沿袭至近代。

过去,云南有些苦聪人和芒人妇女钓鱼时,一般仍用一根竿头拴一根野麻绳的钓竿,钓鱼时,先把竹竿斜插在河岸上,绳端拴一条蚯蚓,然后把绳头置入水里,待鱼群见饵而来争食蚯蚓,把竹竿拉得左右摇动之时,钓者猛拉鱼竿,准确地把鱼甩在竹篓里。

有钩钓具捕鱼比较普遍。有一件6000多年前的骨鱼钩,倒钩至今还甚锋利。这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可以与现在的钓钩相媲美。在骨器钓钩之前,有以树的棘刺、鸟类的爪子钓鱼。

古代的钓鱼方法很多,有竿钓、下卧钓、甩竿和滚钩钓等。不同的季节,钓鱼的地点也有差别,故有“春钓边,秋钓滩,夏季钓中间”的渔谚。

用网捕鱼是一种古老的方法。渔网的发明很早,据有关史料记载,网是伏羲氏看见蜘蛛结网后受到启发而制作的。《易系辞下》载,伏羲氏“做结绳而为网罟”。

最初的网既用于捕鸟兽,又能捕鱼。自从有文字以来,就有关于网的记载。在最初的象形文字中,就有用网捕鱼的字形。在秦汉以前的古籍中,已经提到多种网具和网的结构,据载有的网具已有很长的网纲,有的相当于后来的大拉网。

古代劳动人民曾经发明以假鱼引诱真鱼的方法。这种以形象引诱的方法,比饵诱法经济得多。过去东南沿海地区捕捞墨鱼的时候,渔民多在潮水到来之前,先划船入海,以长绳牵引数十个鱼篓,每个鱼篓里盛一个牝墨鱼,潮水淹没后,牝墨鱼发出呜叫,墨鱼闻声而至,潮水退后,再收篓取鱼。这种诱法是利用物异性相吸而发明的。

古代灯光诱鱼也经常采用,一般在捕鱼、捉蟹,都点燃火把为号,鱼、蟹见光而至。这是利用鱼、蟹的趋光性,用光引诱的方法捕鱼。

鱼筌捕鱼也是古人使用的方法之一。鱼筌是以竹编制的,呈圆锥形,尖端封死,开口处装有一个倒须的漏斗。使用时,将其放置在水沟分岔处,鱼可顺水而入,但因倒须阻拦,而不能出来。

鱼筌起源很早,在浙江杭州水田畈遗址就出土一件鱼筌。说明几千年前,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开始运用鱼筌捕鱼了。

西南地区有些少数民族捕捉鳝鱼、泥鳅时,多砍取一些竹筒,一端由原来的竹隔膜封死,一端装一个有倒须的漏斗,夜间放在田垄之间,鱼能进不能出,天明取回竹筒。

陷阱捕鱼也被采用过。陷阱是以篱笆或土石筑成的,各民族普遍使用。东北鄂伦春族的“挡亮子”就是这种方法。

鄂伦春人根据鱼类“春上秋下”的游动规律,在小河岔口处筑一个开口,然后安置一个较大的口小腹大篮筐,无论是鱼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都能进入,有进无出,人们可以“瓮中捉鳖”,一次能捕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鱼。这类方法流传的时间长,采用的人多。

把野生的鸬鹚加以驯化,用来捕鱼,以我国为最早。据我国文献记载,在《尔雅》及东汉杨孚撰写的《异物志》里,均有鸬鹚能入水捕鱼,而湖沼近旁之居民多养之,使之捕鱼的记载。

据古书记载,驯养鸬鹚捕鱼,大概起源于秦岭以南河源地区,此地三国以后开始推广鸬鹚捕鱼。这要比日本于5世纪始用鸬鹚捕鱼的记载要早得多。

综上所述,人类的捕鱼技术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鱼生活在水中,捕捞难度大,所以捕捉的方式不管如何千变万化,都是尽力断绝其生存条件。

因此,捕鱼方法既采取了若干狩猎方法,也有不少新的发明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记载。

钓鱼配料秘方如下:

1、白面粉,细黄面粉混合均匀加入白糖少量上蒸笼,蒸到八成熟。趁热加入蜂蜜揉搓至象耳垂一样柔软即可。此饵色泽鲜艳,味甘甜,清香。垂钓鲫鱼,鲤鱼,草鱼都是很好的素饵。

2、取新鲜的蚕豆面适量,用垂钓水域的水加入搅拌揉搓均匀,即可。此饵有着天然的豆腥味,对鲫鱼的诱惑力相当大,而且使用,携带方便,在有水草的天然的水域使用效果相当不错。

3、黄豆面粉加入适量的白面粉,土豆泥。揉搓均匀,软硬适中即可。此饵也可以垂钓多种鱼类。

4、土豆蒸熟去皮捏烂和干面粉揉搓就可以装钩,记住不能加水。

5、较便宜的配方:基料:炒香的米糠(一定要细,不能炒焦)+炒香的蚕豆粉+炒香的花生麸作基料;添加剂:(1)虾粉、(2)鲫鱼香精、(3)粘粉(4)白糖。

如果鱼情好腥就在基料上加上虾粉,小量白糖再加粘粉调节粘度即可。如果鱼情好香就在基料上加上鲫鱼香精+小量白糖+粘粉调节即可。

6、麸皮500克(细一些为好),大米200克,红糖100克,椰蓉酒(用椰蓉粉泡制的酒)50克。制作:红糖用开水化开待用,浓度越大越好。

将麸皮炒至焦黄喷香时出锅待用,然后用文火将大米炒香趁热倒上椰蓉酒麸皮拌匀,将红糖水浇上装盒焖一夜即可使用。此鱼食一次用不完也不容易坏。

古代钓鱼用的钩和线是用什么做的 古人又是怎么钓鱼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和《枫桥夜泊》,被评为最有名的诗,但你知道古代的钩,线,是用什么做的吗

现如今,市场上有品种繁多的钓鱼用具,传统竿,台钓竿,筏竿,抛竿。那么,古代的人没有这些先进钓具,又怎么钓鱼呢

当然,古人自有办法。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钓”作了精辟的阐释:“钩鱼也。钩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鱼谓之钓。”

最初鱼钩是用竹条、木条等削尖两头制作而成的,包在鱼饵中,待鱼吞食后卡住鱼喉钓起,后来人们学会了磨制骨质的鱼钩。直到商代和西周,才有了铁制的鱼钩。

再谈谈鱼线,古人把蚕体内的丝浆取出拉成单股粗丝,晾干后作鱼线使用,这种鱼线强度大。

古人用细长的竹子来制作鱼竿,在《诗经》的《国风·卫风·竹竿》一篇中写道:“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在古籍里也有描述钓鱼季节的,张志的《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指的就是春季钓鱼;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中“八月湖水平,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道出了秋季钓鱼的好时节。

古人也对鱼线的颜色搭配颇有研究,唐朝诗人方干的《赠江上老人》中这样写道:“潭底锦鳞多识钓,未设香饵即先知。欲教鱼目无分别,须学揉兰染钓丝”,可见古人对于钓鱼是多么的喜爱啊。

诱饵窝料

要准备公丁香、母丁香、桂丁、甘松、山柰、细辛、辛夷、冰片、独活、乳香、大茴、牙皂和川芎, 以上每个 100克,然后巴豆 6克、麝香1克,没有麝香可以用香精来代替。

材料晾干后,磨成粉末形状待用,当我们准备使用的时候,将黄豆和米糠以1:2的比例弄熟,然后将黄豆弄成粉末状态,再加上百分之十的上面提到的中草药,加上水,搓成团就可以啦,这款诱饵相对于第一款来说比较复杂,步骤也比较麻烦,还有一件需要注意的是,这款诱饵窝料用到的钱比较多,如果觉得费用太高,这款就可以放到最后,但是这款诱鱼的效果可谓没得说。

钓鱼小药之丁香

丁香油要比丁香酒的效果好很多,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丁香油。使用丁香油的时候注意用量,丁香油有毒,多了鱼儿吃了会感觉晕,过量会死亡。  丁香酒泡制的时候可以添加少量的香虎,可以起到体味增香中和饵料味型的作用。

蚯蚓、虾、红虫也可以拌入丁香油使用,诱鱼效果会提升数倍。  丁香也可以掺入窝料打窝,切忌放多!

古代的人怎么钓鱼?

现如今,市场上有品种繁多的钓鱼用具。那么,古代的人没有这些先进钓具又怎么钓鱼呢?当然,古人自有办法。先说钓钩,最初是用两头尖的小石条、竹条、木条和兽骨等物品充当钓钩,将其包在钓饵中,等待鱼儿吞食时卡住喉咙后将之钓起;到新石器时代,人们便会磨制骨质钓钩;到商代和西周以后,便有了铁制钓钩,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里对“钓”解析为:“钩鱼也。钩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鱼谓之钓。”再说钓线,除麻线、丝线,古时将结茧的蚕体内的丝浆收集后,人工拉成单股粗丝,天然干燥后使用。这种丝线,柔软、光滑、透明、强度大。至于钓竿,古代的人常用细而长的竹子来制作,从《诗经》里就可找到根据,《国风·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同时,古人对于钓鱼季节、天气的选择以及钓鱼技巧的运用等方面,也颇有经验。我们把春、秋季视为钓鱼的“黄金季节”,这在古籍里也早有描述,如张志和《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指的就是在春季钓鱼的情况;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便道出了秋季正是钓鱼好时节。此外,古人对于线与水色相配的重要性也有所研究,唐朝诗人方干在其《赠江上老人》诗中提到:“潭底锦鳞多识钓,未设香饵即先知。欲教鱼目无分别,须学揉兰染钓丝。”

张鷟的笔记小说集《朝野签载》记载,当时还有木制水獭,口中置有转动机关,鱼饵放在机关中,鱼吃饵料时,机关转动,獭口闭合而将鱼捕捉。

唐末,诗人陆龟蒙将长江下游的渔具、渔法作了综合描述,写成著名的《渔具诗》,作者在序言中,对各种渔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作了概述,并进行分类。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及渔具的文献。

此外,据《辽史太宗本纪》记载,北宋时辽国契丹人已开始冰下捕鱼,契丹主曾在游猎时凿冰钓鱼;此外还有凿冰后用鱼叉叉鱼的作业方法。

马鲛鱼也是当时重要的捕捞对象。使用的渔具有大莆网和刺网等。据南宋文学家周密《齐东野语》载,宋代捕马鲛鱼的流刺网有数十寻长,用双船捕捞,说明捕捞已有相当规模。

北宋哲学家邵雍《渔樵问答》把竿钓归纳为由钓竿、钓线、浮子、沉子、钓钩、钓饵6个部分构成,这与近代竿钓的结构基本相同。这一时期,位于东北地区的辽国,开始冬季冰下捕鱼。

明代海洋捕捞业继续受到重视,主要捕捞对象仍是石首鱼,生产规模比前代更大。

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广志绎》说,每年农历五月,浙江宁波、台州、温州的渔民以大渔船往洋山捕石首鱼,宁波港停泊的渔船长达5千米。这时的渔民已开始利用石首鱼在生殖期发声的习性探测鱼群,再用网截流张捕。

明代淡水渔具的种类和构造,生动地反映在明文献学家王圻的《三才图会》中。该书绘图真切,充分显示了广大渔民的创造性。它将渔具分为网、罾、钓、竹器四大类,很多渔具沿用至今。

又据《直省府志》记载,明代已使用滚钩捕鱼,捕得的鲟小者100至150千克,大的500至1000千克。

《宝山县志》介绍当时上海宝山已有以船为家的专业渔民,使用的渔具有攀网即板罾、挑网、牵拉网、捞网等,半渔半农者则使用撒网、搅网、罩或叉等小型渔具。

我国明代的海洋捕鱼业尽管受到了海禁的影响,仍有很大进步,出现了专门记述海洋水产资源的专著,如明末清初官员林日瑞的《渔书》、明代官员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明末清初文人胡世安的《异鱼图赞》等。

常见的钓鱼方法分类有哪些

钓鱼的基本钓法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为传统钓、悬坠钓、竞技钓、台钓、路亚钓法等。:垂钓是垂竿钓鱼的简称,俗称“钓鱼”,是指使用钓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