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瓷器的特点和汝瓷的鉴别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5收藏

汝窑瓷器的特点和汝瓷的鉴别方法,第1张

1、宋代汝瓷釉下无气泡。笔者曾用5倍、10倍、50倍放大镜重复调查,30余件汝瓷,件件如此,无一例外。现代有的仿汝瓷相同没有气泡,因而能够这么说,但凡宋代汝瓷,釉下无气泡;无气泡瓷器,纷歧定是汝瓷。

2、宋代汝瓷的比重比现代汝瓷仿品的比重小。任何物体遇热膨胀,遇冷收缩,汝瓷器通过近千年的热胀冷缩,就会呈现物理学上的“膨化表象”,比重变小。笔者通过测验,宋代汝瓷的比重在20-22之间,而现代汝瓷仿品则在30之上。

3、宋代汝瓷敲击时,声响消沉。由于汝瓷是高岭土烧造的,布局不坚密。现代汝瓷仿品敲击时,则宣布洪亮嘹亮的声响。

4、宋代汝瓷有规范的蟹爪纹。由于螃蟹是立行,不是匍匐,在沙难上会留下一个个孤立的小洞,而宋代汝瓷立确是“汁中棕眼隐若蟹爪”。现代仿品则看不到这种蟹爪纹。

5、宋代汝瓷釉面反映淡淡赤色。由于汝窑釉料有红玛瑙成份,所以汝瓷釉面才干反映出淡淡的赤色。现代汝瓷仿品,无论怎么看,也看不到淡淡赤色。

6、宋代汝瓷器大多数是天青色。由于公元1107年,北宋徽宗皇帝在居室看到一只天青色瓷器,非常高兴,窑厂投其所好,所以大多数汝瓷贡品为天青色,即有粉青、卵青、灰青,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调。现代汝瓷仿品,还未仿出宋代汝瓷的天青色。

7、宋代汝瓷缺少玻璃质感而有玉质感。这是玛恼釉的重要特征。而现代汝瓷仿品则相反,有玻璃质感无玉质感。

  “汝、官、哥、钧、定”,是宋五大名窑的简称。

  明代《宣德鼎彝谱》一书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由于柴窑一直没有发现窑址,便被搁置一边,“柴窑主要是从文献到文献,没有考古资料做支撑。与此同时,柴窑也没有传世器。”于是,便留下了“汝、官、哥、钧、定”的说法。

  汝窑

  特征

  一、釉色青而润泽。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

  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

  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官窑

  特征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定窑

  特征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

  特征

  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哥窑

  特征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的产品。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汝窑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首先提到它的是北宋宣和五年出使高丽的徐兢在《高丽图经》中第一次提到“其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到了南宋时叶在他的《坦斋笔衡》中写道:“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值得一提的是南宋人周火军在《清波杂志》中写了一段据我看来颇值得质疑的记载,他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中的“宫中禁烧”这句话似有讹舛,或者当时人传抄时出了差错,果若是,则传世汝窑从何而来所以说这“禁烧”的“烧”字恐怕是“卖”字之讹。在封建皇权时代如果宫中禁烧有谁敢抗旨行事冒诛九族之风险呢而正确的原文应当是“汝窑宫中禁卖,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司出卖,近尤难得”。这样读起来文理较为通顺,也比较符合于历史史实。另外还有“唯供御拣退”的“御”字也绝非皇帝的代词,我们阅读古代的文献资料绝不能拘泥于字面的诠释,皇帝又岂能屈尊降纡地做拣瓷器的工作那岂非笑话!更不符合于封建体制。古代的帝王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又怎能干这区区挑选瓷器的活儿呢这是既悖于情理,又有乖于封建体制的行为,这是在宋代不可能有的事。然则这个“供御拣退”的“御”字又何所指呢我们浏览过《宋史》的人都知道北宋朝廷有殿中省的建制,而殿中省有六大组成尚局”,即“尚仪局”“尚工局”“尚衣局”“尚药局”“尚食局”“尚寝局”。他们专司皇宫内府的饮食起居、出行狩猎,司礼服饰、医药保健,以及宗庙祭祀、殿宇园林修葺、宫廷陈设用品、清供古玩、餐饮用具等等的事务性工作,而在这诸多的事务工作中,有一专司陶瓷质量检验工作的官员,他的专业职称就名“典御”。而《清波杂志》中所提“供御”的“御”即“典御”的省略词。我们从《道光修武县志》卷十(百家岩题名)的一段文字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它是这样记载的:“政和乙未(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5年笔者注)秋七月二十五日典御太原王道醇车使怀孟,因往赭石口点检陶器。”这不是正好说明了“典御”即朝廷用来专门检验陶瓷质量的专职官员吗《道光修武县志》的记载明确了周火军的《清波杂志》中“供御”两字的所指了。修武县在北宋时旧名怀州,也是北宋“当阳峪窑”的所在地。据当阳峪村残破(德应碑)的记载“世利兹器,埏埴者数百家,资养者万余口”。这足以说明“当阳峪窑”制瓷工业的发达盛况了,所以朝廷才派典御官太原人王道醇出差怀州“当阳峪窑”去检查视察朝廷所需的瓷器。从《道光修武县志》中我们才知道原来宋时“当阳峪窑”也为北宋朝廷烧造过贡瓷,这是我国历代瓷书所未曾见过的。这可能是由于“当阳峪窑”的产品工艺新颖、装钸技法创新,它创烧了一种刻划花并用技法,又有一种用多色釉剔划法非常典型。另外绞胎、三彩等颇具风格,故此朝廷派典御官前往点检,这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就在这“典御”两字上数百年来一直为瓷学家、鉴赏家们所忽略所误解,最为典型的要算是明代李日华的《紫桃轩杂缀》了,他说“汝窑以玛瑙末作釉,当时止供御,绝难得”,玛瑙末作釉没错,汝州却产玛瑙,《宋史》有记载“提辖京西坑冶王景文奏汝州青岭镇界产玛瑙。”但他误解了“供御”二字了,他认为“供御”即供给皇上,其实供给质检官检验其质量,他误解了。李日华是万历二十年的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是位博学通儒,仍出现这种误解,所以前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信勿我欺也。

在《中国陶瓷史》第285页上有关汝窑的论述:“《格古要论》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遵生八要》与《清秘藏》二书又据此加以引申说“汁中棕眼,隐起若蟹爪。”这就使人难以理解,棕眼本来是釉上的一种缺陷,小小的如棕毛大小的棕点,又怎能引起若蟹爪高濂没有理解曹昭关于蟹爪纹的原意。因此错误的加以引申,以致使人如坠五里雾中”。读过这段议论以后,人们不禁要问究竟应当如何理解曹昭蟹爪纹的原意呢《中国陶瓷史》上没有说很遗憾。笔者对高濂这样的“出尘罗汉,住世真仙”的道德文章素所景仰,他学识渊博,文章经世,并精于考古格物之学,现我把高濂对汝窑的论述原文摘出:“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钉”。我再把曹昭的《格古要论》的原文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甚难得”。以上是摘录高濂和曹昭的原话。高濂的原话是“隐若蟹爪”但《中国陶瓷史》却变成了“隐起若蟹爪”,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高濂所说的是釉下“隐纹,”而《中国陶瓷史》上所说的是釉上的“显纹”,这就误解了高濂的原意,难怪发出“使人如坠五里雾中”之感叹了。

汝窑棕眼的形成棕眼是釉的一种缺陷,如果我们要求得到玻化后的釉面平滑均一的铺展在胎体上面,那前提是窑炉内必需具有始熔的较高温度,才能保证胎体内的盐基氧化物诸如碳酸盐、硫酸盐之类的分解氧化在熔融前及时排出,否则就会形成棕眼,缩釉点的出现,其原因是如果炉内始熔温度较低的话,胎体内的盐基氧化物不能及时得到分解氧化向外排出,而滞于体内,待到进入高温烧成时,仍在继续分解氧化向釉面排出,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气泡向上顶撞而把釉的分子向四周挤压,破坏釉面的平滑而形成大小各异的棕眼、缩釉点,这是一种情况。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是由于胎泥的力捏不充分,胎体内留有细小的空隙和水份,受到高温汽化后不断地向釉面膨胀,造成棕眼缩釉点的出现,这就是汝窑釉面的棕眼缩釉点所形成的机理。前不久《中国文物报》刊登了《宋汝窑古瓷亲历记》章,作者范围,文中写道:“其显著的一点就是有缩釉点,特别在一些器物的口沿部分缩釉点比较多,而且常常能够见到胎骨,这也是为什么在一部分皇家用器上面常常见到用金属器包裹口沿的原因。而现在的仿品,大都看不到那些非常自然有趣大小不同的缩釉点”。范君所见到的汝窑器正符合于高濂所论说的“汁中棕眼”。也和图示乾隆御题汝窑三足奁是一致的。是凡刻有乾隆御题器物书法绝对上乘,绝无缺乏功力而表现稚嫩的字迹出现。因为书写者都是宫廷书画高手的杰作,欣赏之余,不禁向往当时供奉于朝廷的书家造诣之深,令人肃然起敬。这种特殊的人文历史遗存,躲过了“文革”浩劫,传承文脉,体现文脉,永续文脉,未曾毁于“文革”劫火,倒作为历史回音壁上反回尘封多年具有中华文化艺术永恒魅力而无法再生千古绝唱的精粹回声。可算是幸运之星,得天独厚了。范文中另有一段叙说最大的汝窑器:“整器最大的是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椭圆形水仙盆,高6.3厘米,口径18.5×26.4厘米,底径15×22.6厘米,该盆底刻有乾隆御题诗一首。”这一席话引起笔者钩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记得此件椭圆形水仙盆即《陶成记事碑》中所记载的那件,此盆旧题为“犭呙食盆”,却是一件汝窑峰级产品,在雍正时曾经由内府发往景德镇御窑钦命唐英照此釉色再行烧制。这是雍正时仿汝窑之铁证。但却被乾隆御题为官窑器了,诗曰:“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犭呙食器,蹴枰却认豢恩偿”“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其石解释三郎急,谁识黄虬正不如。”这两首诗中乾隆引用了唐玄宗时的一个故事;明皇与客对奕,败局已陈,无奈之余,贵妃将康国狷子置于棋枰搅局以解皇上之围,这个故典出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另外,唐代诗人王涯有宫词云“白彐犭呙儿拂地行,惯眠红毯不曾惊”,这就证明了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所言不虚,“华清无事饲康居”,说杨贵妃在华清池豢养小狗恰有其事,唐代画家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图》不是也绘有一只犭呙子吗。此件所谓“犭呙食盆”的器名原是雍正时所定,而乾隆御题时知其不是一只“犭呙食盆”,所以说它是“讹传”,乾隆不愧为一位博学之主。蟹爪纹形成

任何一件瓷器的胎釉的化学组成,都是属于铝硅酸盐类,其中显微结构都是晶相,玻璃相,和气孔构成的多相体系,这种晶相是以多晶形式相聚集的。在烧制瓷器过程中,经过干燥工序后的器物,在装窑烧制前的釉是固相的,通过热运动开始由固相向液相转化。也就是由釉料熔烧成釉层,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在窑炉内必须经过分解化合、烧结、熔融、结晶这一复杂的理化反应后才能形成釉层。无论是高温、中温、低温或者石灰、长石、铅、硼等各种釉料,只要是附着在胎体表面形成连续相玻璃薄层,均匀地铺展在胎体上面都必须经过五个理化反应过程以后始能得到平滑光亮,硬度强,无渗透性,能抗酸、碱和其他有机化学物质的侵蚀的釉面。汝釉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汝釉是玛瑙末烧成,虽说玛瑙和石英的成分都是二氧化硅(SiO2),但是晶体结构各不相同,故而在冷却结晶的理化反应中结成棉絮般的晶体,布满于釉中,这种毛茸茸的晶体好似蟹爪上的柔毛形象,所以称它为蟹爪纹。只要是真正的汝窑瓷器,几乎无一件例外,这也是汝窑瓷器的一个特征,它是有别于宋代南北青瓷系统所有窑口生产青瓷的区别所在。

一、汝窑瓷器真品特征-瓷胎特征

汝窑瓷器的胎质有薄有厚,胎色多呈浅灰色和灰白色,因其色调与燃烧后的香灰比较接近,因此素有“香灰胎”的别称。

二、汝窑瓷器真品特征-釉色特征

汝窑瓷器的釉色一般以天青色、粉青色、月白色为主,其中天青色堪称为最佳的颜色,古时有着“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赞美。

汝窑瓷器为乳浊状釉,釉色十分银润,施釉不厚,釉面呈失透状,釉中多含有气泡,所以古时称之为“寥若晨星”,釉面多有细碎的开片,一般无开片的器物不多见。

三、汝窑瓷器真品特征-器形特征

汝窑瓷器的器形十分规整,传世器物主要有碗、撇口碗、葵花口碗、盘、尊、出戟尊、碟、盏、盏托、洗、瓶、玉壶春瓶、胆式瓶盆、水仙盆、炉、壶、钵、器盖、盏托、套盒等。

四、汝窑瓷器真品特征-纹饰特征

汝窑瓷器大多数器物都以素器为主,兼有模印、刻划、雕塑等手法。纹饰图案题材中,龙纹、鱼纹、鸟纹、弦纹、乳钉纹、莲瓣纹等出现比较频繁。

五、汝窑瓷器真品特征-工艺特征

汝窑瓷器的烧造工艺极为考究,工艺十分精湛。一般的器物多采用满釉支烧的方式,即“裹足支烧”。器物的底部时常会见到细小的支钉痕迹,这些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状,因此又名为“芝麻钉”,仅仅有个别器物的支钉呈不规则的小圆形。支钉的数量从3-6枚不等,多作单数,仅仅是水仙盆为6枚支钉。

这是我在博宝宝珍商城上看到的,给你看看吧。

(1) 看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

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

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

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

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

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

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以碗、盘一类器足的主体。可见器

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有了准确

的器形概念,善于体会各时代器形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

好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确的分寸,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

唐代产品。

(2) 看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

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

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

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

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

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

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

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

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

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 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

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鉴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

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

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 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

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

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

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

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

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

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

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

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

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

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 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

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

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

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

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没有黑疵斑点,我们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们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偏执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条主义,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和典型风貌,联系实物,仔细观察,触类旁通,辩证运用,反复推敲、慎重定论,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便妄断真伪,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

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规律

仿古瓷如果制作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么怎样区别它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鉴别:

1 古瓷纹饰,运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

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 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

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 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 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 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 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

去。

4 釉上彩瓷一般达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

“蛤蜊光”。

5 有的膺品采用在旧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其改头换面,冒充名贵品种。鉴别的方法是

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伤痕,如伤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

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的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很别扭。

6 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我国瓷器上的金色,

一般来讲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

因此鉴别古瓷的金色,可以说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此外,古瓷的金色历久磨损变色,或仅留

下痕迹。仿古瓷金色艳丽耀眼。

汝窑是烧造青釉的瓷窑,属于耀州窑系,因成功烧造出天青釉,而被宫廷相中,专烧贡器,器形丰富,规格齐全。初期汝窑器形是仿越窑青瓷器(最大特征是撇足),仿越窑而精于、超于越窑。宋晚期还专门烧制仿三代青铜器的祭祀礼器如水仙盆、三足洗、尊、方壶等;还有荷花类装饰造型的各种器物如碗、盘、香炉;以及装饰龙纹的瓶、钵、器盖等。

传世宋代汝窑瓷器的胎体有三个特点,第一点是轻薄,第二点胎色为香灰色,胎骨轻薄,胎质看色粗松实则细密。汝瓷胎色呈浅灰、灰白,因其色调与香燃烧之后形成的香灰相似,因而俗称“香灰胎”。第三点是汝瓷胎质细腻滋润,坚致紧密,被誉为“铜骨”。

宋代汝窑瓷器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

汝窑施高铝低硅釉,属石灰釉,施釉薄而呈色均匀,釉色精光内含,温润如玉。而其他青窑瓷是低铝高硅釉,只有施厚釉才能呈青色,有玉质感。南宋官窑是石灰碱釉,需多次上釉才有玉质感,南宋龙泉窑更是如此。这是汝窑与其他瓷窑最大的不同点。

汝窑瓷器的特点和汝瓷的鉴别方法

1、宋代汝瓷釉下无气泡。笔者曾用5倍、10倍、50倍放大镜重复调查,30余件汝瓷,件件如此,无一例外。现代有的仿汝瓷相同没有气泡,因而能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