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句子翻译(简洁点 谢谢 在线等)
1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观看时,想想看明白了没有;倾听时,想想听清楚了没;想想脸色是否温和;想想容貌是否恭敬;想想说话是否忠实;想想办事是否认真;遇到疑问,想想怎样向别人请教;将发怒了,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想想我是否符合道义。
2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3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4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
5译文:君子修养心性没有比真诚更好的,要是真的做到真诚,就没有什么别的事需要做了;只有用仁作守卫,用义作行动。
6译文:志向不坚定的原因是智慧没有达到,言而无信的人做事不会有结果。
7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很遥远吗?
8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水滴石穿的攻坚能力,其它事物均无法比拟,这是因为有执着不变的毅力。运用柔软的策略可胜过强硬的方式,天下人无不明白这一道理,但就是不会用于实践中。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杜如晦年轻时英俊豪爽,喜欢读书,以有才学,有别具一格的风骚态度自居,内心拥有大节操,遇事总是很果断。隋朝大业时,参加吏部选拔,侍郎高孝基以为他不同一般,对他说:“您一定被用作栋梁之材,希看您保持美好的品德。”随后让他补任滏阳尉,杜如晦弃官而走。
高祖平定京师,秦王引荐他做府兵曹参军,后调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官府属官很多外调,秦王很担心。房玄龄曰:“离开的人固然多,但都不值得吝惜,但杜如晦是辅佐您的大人才。大王假如终极只是守住封地,不干大事(就罢);假如您一定要治理天下,除了杜如晦没有谁和您一起成就功业的。”秦王惊奇地说:“不是您
这样说,我几乎失往了他!”于是发文把它留在幕府。(杜如晦)跟从秦王征伐,常参与高层机密。那时天下正多事,他判定处理毫无保存,同事、下属都以为他有才干,没有谁见到他才能的极限。天策府建成后,他做中郎。王做皇太子,(杜如晦)与玄与玄龄一起治理朝政,引荐贤才,将品行不好的降职,让他们都得到恰当的职位。监察御史陈师合奏上《拔士论》,说一个人不可担任几个职务,暗中讽喻杜如晦等。天子说:“房玄龄、杜如晦没有凭借什么老本出来做官,只是他们的才干可以参与治理天下,你想因此离间我们君臣关系吗?”
很久后,因病辞职,(天子)下诏发给原来的奉禄回家,看病的问候的使者路上接连不断。碰到病重,天子下诏书让皇太子往问候,天子还亲身到他家,抚摩着他话语梗塞。死时,年仅四十六,天子为之痛哭。到埋葬时,追加司空官衔,赠谥号为“成”。手写诏书要虞世南在石碑上写字,让他表达沉痛悼念的心意。
有一天,(天子)吃瓜时发现味道好,就留下一半祭奠(杜如晦)。天子曾经送房玄龄一根黄银带,说:“杜如晦和您一同辅佐我,现在只见到您。”泫然流泪说:“世代带着黄银带,鬼神见它害怕。”又取出金带,派房玄龄送到杜家。后来忽然梦见杜如晦像平日一样,第二天向房玄龄说了这件事,命令送自己所用的饭菜往祭奠。第二年到吉祥的日子,派皇宫官员往慰问(杜如晦)的妻子儿女,官府的官员的拜见也不停止,对他们一家的恩惠和礼节一点也没有减少。
当年(杜如晦)做宰相时,天下刚刚平定,官府的所以规章制度,都是两人讨论决定的。每当在天子住所议事,房玄龄一定会说:“没有杜如晦不能商量这些事情。”等到杜如晦到了,最后卒用的是房玄龄的计谋。一般杜如晦擅长于决断,而房玄龄善于出点子,两人深深地相互了解,所以能够同心商量,来辅佐天子。当时说到好的丞相,一定会说到房、杜。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论语·为政》[2])
子贡曰[3]:“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4]?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5]!尧舜其犹病诸[6]!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7]。”(《论语·雍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子张问仁于孔子[8]。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9]。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10]。”(《论语·阳货》)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11]?”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12]。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13]。”……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14]。”(《论语·尧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15]。(《孟子·梁惠王上》[16])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7]。(《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18]:“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19]?”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20]?”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21]。残贼之人,谓之一夫[22]。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孟子·梁惠王下》)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3]。(《孟子·离娄上》)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24]。(《孟子·离娄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5]。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26]。诸侯危社稷,则变置[27]。(《孟子·尽心下》)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与舆[28];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29]。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30]。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1]。”此之谓也(《荀子·王制》[32])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33]。(《老子·四十七章》[3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35]!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36]。(《老子·七十七章》)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37];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38];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39];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40];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胠箧》[41])
故言必有三表[42]。何谓三表?子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43]。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44]。”(《墨子·非命下》[45])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46];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47];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管子·牧民》[48])
叔向问晏子曰[49]:“意孰为高[50]?行孰为厚?”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51]。”(《晏子春秋·问下》[52])
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53];非必隳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54]。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吕氏春秋·开春论·爱类》[55])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的翻译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卖珠宝的商人,他经常来往于楚国与郑国之间出自战国时期韩非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买椟还珠是一个成语“买椟还珠”例句1我们做事应该善于灵活应变。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买椟还珠翻译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
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
原句是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意思是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珠宝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珍珠给郑国人,用木兰树的木料做了匣子装明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
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含义郑人没有眼光,取舍不当,舍本求末楚人过度包装,本末倒置所以说,我们应主次分明,不能取舍不当,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成语买椟还珠 拼音 mǎi dú。
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
买椟还珠 发音mǎi dú huán zhū 释义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盛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木匣中的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出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
买椟还珠 韩非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通‘缉’缝边以翡翠,郑人买其椟 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读音du二声,匣子矣,未可谓鬻读音yu四声,卖珠也翻。
买 椟 还 珠 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编辑本段翻 译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熏了。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翻译 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
楚人就是楚国的一个人,有卖其珠就是他卖珠宝的,于郑者的意思就是是说他卖给一个郑国的人 连起来意思就是有个人楚国的商人把珠宝卖给一个郑国的人 一二楼根据此文出处,这是个很小的买椟还珠的文言,并没说。
1 山海经里两则神话故事(原文及翻译),和里面的重点字词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向这里汇集。 《女娲补天》 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苍天补,四极正, 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在很早很早以前,但又在盘古时期的开天辟地之后,天的四周塌下来了,与地连在了一起。包括九州在内的中国版图并不完整,它们并非完全相连接的一个整块。
天,不是完整的天。地,不是完整的地。
尚有天地未分,互相粘连的地方。 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
有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很多地面被水覆盖,到处是一片汪洋。(在这种情况下),凶禽猛兽,经常伤害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娲带领人民,采用焚烧木材“炼五色石”的方法,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 通过“砍断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相粘连。
通过“杀死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 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滥横流的大水。
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流的大水被吸干、被阻止住了,天上的黑龙被杀死了,中原地区安定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 。望采纳。
2 帮我找两篇山海经中的故事,要原文和翻译,不要跨父逐日和精卫填羿射九日原文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淮南子·本经训》 译文 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 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 ,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
还有其它多种灾害,诸如…… 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 后羿把这些灾害一一清除。
尧***民建立了如此巨大的丰功伟绩,深得民心,受到了人民的爱戴,推举尧为的***。鲧禹治水原文洪水滔天,鲧①窃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⑤杀鲧于羽郊⑥。鲧复⑦生禹,帝乃命禹卒⑧布⑨土以定九州。
注释①鲧:人名,禹的父亲。 ②帝:指天帝③息壤:一种神土,能够不停地生长。
息,生长的意思。④堙:堵塞。
⑤祝融:火神之名 ⑥羽郊:羽山的近郊⑦复:同“腹”。鲧死三年,尸体不腐,有人刀剖鲧腹,禹乃降生。
⑧卒:最后,终于。 ⑨布:同“敷”,铺陈。
⑩选自《山海经-海内经》译文 鲧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际,鲧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了天帝的神土来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附近杀死了鲧。
鲧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铺填土壤平治洪水,终于安定了九州。刑天舞干戚:“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后来陶远名有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翻译刑天与天帝(黄帝)争夺神位宝座。
二者相斗, 帝终断刑天首级,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海内经第十八 大禹治水原文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译文洪荒时代到处是漫天大水。鲧偷拿天帝的息壤用来堵塞洪水,而未等待天帝下令。
天帝派遣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禹从鲧的遗体肚腹中生出。
天帝就命令禹最后再施行土工制住了洪水,从而能划定九州区域。大荒北经第十七 黄帝大战蚩尤原文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句,海水入焉。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
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译文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不句山,海水从北面灌注到这里。有座山叫系昆山,上面有共工台,射箭的人因敬畏共工的威灵而不敢朝北方拉弓射箭。
有一个人穿着青色衣服,名叫黄帝女妭。蚩尤制造了多种兵器用来攻击黄帝,黄帝便派应龙到冀州的原野去攻打蚩尤。
应龙积蓄了很多水,而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纵起一场大风雨。黄帝就降下名叫妭的天女助战,雨被止住,于是杀死蚩尤。
女妭因神力耗尽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没有一点雨水。叔均将此事禀报给黄帝,后来黄帝就把女妭安置在赤水的北面。
叔均便做了田神。女妭常常逃亡而出现旱情,要想驱逐她,便祷告说:“神啊请向北去吧!”事先清除水道,疏通大小沟渠。
灭,竟以乳为目、脐为口,手执干戈漫舞。 /shanhaijing/。
3 谁能告诉我山海经里的文言文故事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精卫填海 发音 jīng wèi tián hǎi 释义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示例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治理改造大自然,要有~的顽强精神。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
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
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
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
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
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
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
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参考资料:
精卫填海
原文: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5 山海经文言文内容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金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
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又东三百里曰亶爰 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曰基山。
其如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为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 [尚鸟] [付鸟],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 [青护-言]。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
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
汉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囟比,东望长右。
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
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 囟比。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至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 门◎豕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
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
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
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如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 羊患。
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蠃。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
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荆杞。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
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
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
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
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
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
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勃海。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
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 无草木,多火。
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袅,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可以血玉。 又东五百八。
6 收集关于山海经的古文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的内容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
《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
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
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目录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大禹 第一卷 《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 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 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 狌々,食之善走。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 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 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 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 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 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 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鲑,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 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 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犭尃訑,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 足三翼,其名曰 ,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 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 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
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 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
汸水出焉,而 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
其神 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 席。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
英水出焉, 西南流注干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 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 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 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
初一《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句子翻译(简洁点 谢谢 在线等)
本文2023-10-13 15:56: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