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重要作品及思想内涵,古代文论重要作品及思想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古代文论重要作品及思想内涵,古代文论重要作品及思想特点?,第1张

  二、名词解释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出处《论语阳货》,原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它说出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观”,是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政治得失、道德风尚状况和诗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群”,则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能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强调了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不良的社会政治现象。其意义是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传统的形成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2、(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相联系的。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3、(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在《孟子万章上》篇中提出来的。文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4、(《史记》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史记》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历述文王、屈原等人的事迹后,结合自身创作的真实体会,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它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主张,在遭到反对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立言”的产物。“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但最主要是它的面对逆境而奋起抗争的精神。“发愤著书”说对后人文学创作影响是巨大的,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正是如此。

  三、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A 5、A

  四、翻译题(提示:任选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白话文,并简要解释其文学理论上的含义)

  1、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思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翻译:略

  含义:这段说提出了“知人论世”说。知人,是要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有所了解;论世,是说对作家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结合作者的生平来进行考察,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也,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天道》)

  翻译: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知道(大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大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

  含义: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所谓“言不尽意”,作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意思,并不是说语言不能表达意思;二是说文学作品应该追求一种委婉、含蓄和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五、问答题

  1、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要求文学作品的“尽善尽美”、雅正中和,是孔子文艺思想的主要审美特征。“尽善尽美”说出处《论语八佾》。“善”指仁义道德,“美”指雅正中和之美。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孔子追求“尽善尽美”、雅正中和的文艺思想,体现了他的“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

  2、试简析《论语》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的解释见前。

  3、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孔子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不良的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论题。

  4、《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庄子哲学本身崇尚自然,主张清净无为。因此,在文艺美学思想上,庄子派把崇尚自然、反对人为作为其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作为其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的原则。《庄子》明确提出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否定和取消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将尊重自然绝对化,这无疑存在着片面性,但《庄子》中的一些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故事,如“疱丁解牛”、“轮扁斫轮”等,无不阅发其艺术创造的精辟思想,即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其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绝无人工斧凿痕迹,从而达到天生化成的境界。后世受《庄子》影响的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也都把这种境界作为对文学评论的一个标准,不是否定艺术创造,而是重视那种无人为造作之迹的合乎天然的艺术创造,即反对雕琢堆砌,主张淳朴无华,反对矫揉造作,主张天然化成。这是《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对后代文学艺术家艺术创造影响的主要方面。

  5、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了严格的实录精神。请结合文学史简述这种实录精神和创作原则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司马迁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汉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司马迁既写了他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真正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作业2参考答案(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1、(《典论论文》的“文以气为主”说:《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的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主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他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2、(《文心雕龙》的)“神思”说: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想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志气(情志、气质)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前者“统其关键”,后者“管其枢机”。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和后果。

  3、(陈子昂的)“风骨”和“兴寄”说:陈子昂对齐梁文风的批评主要是二点,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马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因此有针对性的提出“兴寄”和“风骨”说。“兴寄”要求作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要表现诗人的理想追求和对社会的政治见解。“风骨”就是要诗人用建安风力表达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所形成的艺术风格。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创作均呈现了“风骨”的审美内涵。尤其是《登幽州台歌》仅二十二个字,却几乎将他在《感遇》三十八首里所表现的直面现实、壮志难酬的主旨包含其中了,那苍凉的意境、悲凉的心境、骨气铮铮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正是陈子昂的登高一呼,拉开了整整一代诗风的序幕,迎来了“盛唐气象”。陈子昂开一代诗风的功绩不可磨灭。故元好问评子昂:“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4、(司空图的)“韵味”说:“韵味说”是在钟嵘“滋味”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味外味”的问题。司空图的“韵味”说本于钟嵘的“滋味”说,但有所发展变化。钟嵘之“味”建立在“味”有迹可寻的基础上,而司空图所强调的是味外之味,即越越酸咸等有形迹之味的另一种难以具说、难以言喻的“味”,不是人的口舌所能感觉得到的,而是要通过人的内心感悟、精神体验来产生一种无形无迹的审美愉悦。

  5、(司空图的)“四外”说:“四外”说,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为三组,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致”,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学、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的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

  三、单项选择题

  1、C 2、D 3、D 4、C 5、C

  四、翻译题(提示:任选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白话文,并简要解释其文学理论上的含义)

  1、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钟嵘《诗品序》)

  翻译:略

  含义:钟嵘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关键在于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三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

  2、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诗贯六义,则讽喻、抑扬、渟蓄、温雅,皆在其间矣。(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翻译:略

  含义:这段话提出了“味外之味”的观点。它指的是意境的特殊内涵——丰富的审美韵味。其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第一,司空图比钟嵘更加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诗的标准。第二,司空图并未停留在提出这一醇美的韵味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韵味的具体丰富的内容。

  五、问答题

  1、简述曹丕《典论论文》的“文以气为主”说的内涵及其文论史上的重要意义。

  曹丕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主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他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也说明了文章风格多样性的原因。

  曹丕是最早将哲学领域中“气”的概念引入到文学创作和评论中的人,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形成这个传统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2、简述《文心雕龙神思》中关于创作灵感的论述。

  《文心雕龙神思》对文学创作过程的神思现象和灵感活动进行了科学的理性的阐释。首先,刘勰阐述了灵感活动和艺术想象特征和情状。当创作灵感来到时,神思活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具有跨时空的特点。“文之思也,其神远矣”,精神活动的范围无边无际,为文运思。其次,刘勰提出,灵感活动的过程始终离不开“物”,即“思理为妙,物与神游”的特点。“神与物游”是指作为创作主体的心(即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它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神驰于眼见的物象之中;另一个层次是神驰于内视中之物象(即心象)之间。灵感活动中的想像既有眼见物象也有心中物象,始终与物象相联正是艺术构思灵感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再次,刘勰还强调了灵感中的感情成分。作家的思想感情非常饱满深入,沉浸在想像的世界里,“吟咏之间,嚅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另外,刘勰还认为,创作的灵感活动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和一定的才、学。虚静状态下,神思灵感活动才能不受干拢,顺利进行;同时,刘勰肯定了禀赋和学识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之秉才,迟速异分”,并把“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与虚静的精神状态,同时并列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3、简要评述钟嵘《诗品序》里提出的“自然英旨”说。

  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了“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只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与“自然英旨”说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内涵是一致的。以“直寻”为中心的“自然英旨”论,对后代诗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践,简析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提出的“风骨”和“兴寄”的内涵和影响。

  陈子昂对齐梁文风的批评主要是二点,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马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因此有针对性的提出“兴寄”和“风骨”说。“兴寄”要求作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要表现诗人的理想追求和对社会的政治见解。“风骨”就是要诗人用建安风力表达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所形成的艺术风格。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创作均呈现了“风骨”的审美内涵。尤其是《登幽州台歌》仅二十二个字,却几乎将他在《感遇》三十八首里所表现的直面现实、壮志难酬的主旨包含其中了,那苍凉的意境、悲凉的心境、骨气铮铮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正是陈子昂的登高一呼,拉开了整整一代诗风的序幕,迎来了“盛唐气象”。陈子昂开一代诗风的功绩不可磨灭。故元好问评子昂:“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5、什么是司空图的“韵味”说?与钟嵘的“滋味”说相比较,它有什么发展和深化?

  探讨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阐释了他的“韵味”说。“韵味说”是在钟嵘“滋味”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味外味”的问题。司空图的“韵味”说本于钟嵘的“滋味”说,但有所发展变化。钟嵘之“味”建立在“味”有迹可寻的基础上,而司空图所强调的是味外之味,即越越酸咸等有形迹之味的另一种难以具说、难以言喻的“味”,不是人的口舌所能感觉得到的,而是要通过人的内心感悟、精神体验来产生一种无形无迹的审美愉悦。

  作业3参考答案(宋金元、明代)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1、(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即“诗穷而后工”说,说诗人经困厄的人生境遇,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前人司马迁、韩愈等人也有类似说法,是说创作主体的生活环境与创作潜能之间的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欧阳修认为,一是诗人“穷”而“自放”,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

  2、(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她认为词和诗有各自的特点,在表现内容和格调上,以及声律运用上都有着不同。正所谓“诗庄词媚”。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规则较为严格细密。李清照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的音乐美。

  3、(严羽的)“别材”、“别趣”说:严羽的“别材别趣”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其理论基础即是“妙语”和“兴趣”。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语”上。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趣”便是“兴趣”,而不是那种纯理性,而是生动的形象、真实的情感。

  4、(公安派的)“性灵”说: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主要代表,他提出了著名的“性灵”说,见于他的《序小修诗》。“性灵”说的核心是“真”,即“真心,真性情”,再则是针对前、后七子提出的,对七子派摹拟秦、汉古文提出了批评。第三,在批评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即“独抒性灵”,求变求新。

  三、单项选择题1、B 2、B 3、A 4、B 5、C

  四、翻译题(提示:任选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白话文,并简要解释其文学理论上的含义)

  1、大抵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历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故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

  翻译:略

  含义:“妙悟”说。“妙悟”是就创作主体而言,严羽认为孟诗高于韩诗的原因是在于“兴趣”。严羽推重盛唐诸人,是因为“妙悟”。这段说明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2、盖诗文至近代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仿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于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尝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复?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袁宏道《叙小修诗》)

  翻译:略含义:说明了袁宏道的诗学主张是变,反对陈陈相因。文学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各极其变,这样才“可贵”。

  五、问答题

  1、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韩愈“不平则鸣”说有何异同之处?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指的是诗人在受到困厄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都有相类似的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知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中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2、严羽《沧浪诗话》说:“孟襄阳(孟浩然)学历下韩退之(韩愈)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故也。”请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你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严羽所说孟浩然学历不如韩愈,而诗趣在韩愈之上,是因为“妙悟”的原故。这就是说孟浩然所写的诗纯真流露,按诗创作规律写出了“妙悟”,有了“妙悟”即“别趣横生”。韩愈在这点上即近于宋诗,理性太重。

  3、结合盛唐诗歌创作,谈谈你对严羽“兴趣”说的理解。

  严羽对宋诗的批评首先赞赏了唐诗,列举孟诗与韩诗比较,认为孟浩然学历不如韩愈但诗歌超过韩愈,是因为孟浩然有“别材别趣”。而宋诗崇尚学问,讲理性,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缺乏唐诗那种“妙语”的“兴趣”,即丰富隽秀的审美情趣,批评了宋诗的主流倾向。

  4、李贽“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代文论有何影响?

  李贽的文学主张即“童心”说。所谓“童心”即“真心”。李贽的“童心”说,是以人的先天本真作为核心,以后天的读书治学作为保真修纯的基础,以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不懈地修炼真诚作为评价指标,从而构建了其“童心”说的真纯思想体系,并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回答了“童心”说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美学价值。因此,李贽的“童心”说同明代前、后七子的形式主义文学划清了界线,又直接开启了公安派“性灵”说的先河,影响极为深远。

  5、浅析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的背景和内涵。

  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主要代表,为了评击七子派的复古之风,他提出了著名的“性灵”说,见于他的《序小修诗》。“性灵”说的核心是“真”,即“真心,真性情”,再则是针对前、后七子提出的,对七子派摹拟秦、汉古文提出了批评。第三,在批评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即“独抒性灵”,求变求新。

古代文论重要作品及思想内涵,古代文论重要作品及思想特点?

  二、名词解释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出处《论语阳货》,原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它说出了文学作品的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