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艾条 5 艾条灸的分类 51 悬起灸 52 实按灸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艾条灸 1 拼音
ài tiáo jiǔ
2 英文参考moxa roll moxibustio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oxa stick moxibus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艾条灸(moxa stick moxibustion)又称艾卷灸[1]。为艾灸法的一种[2]。是用艾条在施灸部位或病变部位施行的灸法[3]。即用特制的艾条在穴位上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灸或灼烫[2]。此法从古代太乙神针和雷火针灸法简化而来[1]。使用简便,效果良好,为目前临床所常用[1]。
4 艾条艾条(moxa stick)又称艾卷[1]。是用棉纸包裹艾绒制成的圆柱形长卷[3]。一般长20厘米,直径15厘米,重约10g[1]。
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艾条又分为纯艾条和药艾条两种[2]。
纯艾条是取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越紧越好,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2]。
如在艾绒中掺入药物(加入药末6~8克,与艾绒拌匀)称药艾条[2]。
艾条(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5 艾条灸的分类艾条灸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二种[1]。
51 悬起灸悬起灸(over skin moxibustion suspension moxibustion)为艾灸灸法之一[4][5]。是将艾条悬于穴位上方施行的灸法[3]。悬起灸与实按灸相对,方法是将艾卷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卷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4]。一般每次灸至皮肤温热潮红为度[5]。清《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附载有叶圭的操作法:“将针(指艾条)悬起,离布半寸许,药气自能隔布透入……取效较缓。”操作时可集中熏灸一处,也可作较大范围的回旋灸,也可作一起一落的雀啄灸[4]。
悬起灸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5]。详见悬起灸条。
52 实按灸实按灸(pressing moxibustion paper or clothseparated moxibustion)为艾条灸的一种[6]。是指施灸时,先在施灸部位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条的一端点燃,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的艾条灸[3]。古代的太乙神针、雷火针灸法属此范畴[7]。《寿域神方》卷三:“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即将艾条(通常用药艾条)点燃后隔布或绵纸数层紧按在穴位上施灸,使热气透入皮肉;待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6][7]。常用于风湿痹证[7]。古代的太乙神针、雷火针灸法属此范畴[7]。
艾灸,简称灸疗或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那么艾灸有什么历史呢?
1、 “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2、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3、 灸的材料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4、 灸的适应症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5、 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6、 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
以上就是对于艾灸有什么历史的相关内容。
老吴艾国潮分享“守正创新”的新艾灸:引入热 科技 ,以体温 健康 管理为核心,助力大家复苏低体温,温通寒湿淤,让艾复能 健康 !
“病入膏肓”这个成语无疑大大提升了膏肓穴的知名度。其实膏肓真的是举足轻重的救命穴,更是治病防病的 养生 大穴之一,孙思邈曾经说它“百病无所不疗”,足见其功效之广泛,在艾灸领域的独特地位。
膏肓穴在背部,中间有脊柱,两侧有肩胛骨,多数情况下,肩胛骨覆盖在膏肓穴之上,不好取穴,不宜针刺,施灸则颇有讲究和技巧,并不易获得正确施灸的效果,从药王孙思邈对膏肓取穴方法的叙述,也能感受到其取穴相当复杂。由于膏肓穴的正确定位和取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历史 上出现了唯一一本以系统论述和绘制膏肓腧穴内容为主的艾灸著作---《灸膏肓俞穴法》,其中记载的取穴方法多达13种之多,不仅汇集了前人之大成,而且也融入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第一手体验和经验。
《灸膏肓腧穴法》 为宋代庄焯所著。此书中详细记载了1127年(南宋建炎一年),庄绰患疟疾,腹胀,身体沉重,脚痿弱,要依靠拐杖才能站起,然久治不效。陈了翁为其灸膏肓腧穴,用灸三百壮,在灸疗的次日,各种身体的不适,得到缓解,后来再灸百壮膏肓灸,基本上就达到治愈,即他所言“以至康宁”,同时他的亲朋好友在看到他用膏肓灸后,症状若失,也跟着用膏肓灸治疗疾病,结果原有疾病都得到了根除。这些多人同时应用膏肓灸后,临床都得到治愈,使庄焯更确信孙思邈说的,如果能认真取穴,找到准确的膏肓穴施灸,确实是“无疾不愈”。
因此庄焯查考前代各家医籍有关膏肓的论述,膏肓选穴的引文,以孙思邈的千金方为基础,同时参考重点汇集了唐宋时期孙思邈、王惟一、石藏用、叶元善、潘琪以及僧仲等至少六位医家取膏肓腧穴的十余种方法,采用第一篇孙氏《千金方》,次篇《明堂铜人灸经》,然后列举各个医家的取穴体位和方法,围绕膏肓穴集众人之大成,编著成《灸膏肓腧穴法》一书。庄氏图文并茂,并附以本人亲历体验和临床观察的系统见解,理论与实践兼顾,实用性较强。
此书为我国最早的专门研究膏肓腧穴的著作。本书为单穴艾灸迄今第一书,而庄氏为单穴灸法研究第一人。
《灸膏肓腧穴法》一书,是庄焯在自身应用膏肓灸后疗效显著的基础上,又重点采集了6位医家不同的取膏肓穴的方法,一一附图列述,其目的是因为:膏肓穴的正确定位,是膏肓灸能否取的疗效的重要前提指标,历来人们知道有膏肓之疾,也知道有膏肓穴主治膏肓疾的功效,但能否正确取穴,也就是能否匠心独运,准确分离两肩胛骨而后定位到膏肓穴,这是灸膏肓并得以取效的关键所在。庄焯在《灸膏肓腧穴法》就是试图通过各个医家的取膏肓穴的验案,详细记载膏肓穴,可因不同人的身材、身体状况,采取不同的姿势,灵便地确定好膏肓穴的方法,给与后世借鉴。
庄氏于《灸膏肓腧穴法》书中列举的取膏肓法,可以因人身高胖瘦、身体状态、男女性别等因素,选择各种合适的体位以准确灸疗膏肓穴,对膏肓穴位取穴方式,详细参照各种患者的可能情况,提供各式合适的取穴法,这也是第一本详细论述单穴膏肓穴取穴操作的专书并附图。
《灸膏肓腧穴法》又名《膏肓腧穴灸法》一卷,全书共十篇,分别是量同身寸法第一、正坐伸臂法第二、取椎骨定穴高下法第三、定穴相去远近法第四、钩股按穴取平法第五、参验求穴法第六、坐点坐灸法第七、石用之取穴别法第八、叶潘等取穴别法第九,灸讫补养法第十,并附跋一篇。庄氏在“跋”中称赞真人(孙思邈)研究膏肓穴“济众之仁,益广于天下”。
膏肓穴是主治各种虚劳、上实下虚及慢疾患的要穴。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通调三焦,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能促使身体较快恢复强壮。常常可以效如桴鼓。
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这里孙思邈所谓的“百病无所不疗”是个形容量词,可以理解为治疗疾病很多,而不是说什么病都能治。具体应用还需要四诊合参,辨病辩证辨人后正确施灸。也说明膏肓穴在虚劳慢病诸疾的治疗上,应用比较非常广泛。现代常用于治疗上实下虚,上热下寒的多种寒湿淤堵常见慢病、以及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疏浚经络,平衡阴阳,防病治病的显著作用。
现代对膏肓穴的取穴,主要是根据现代人体解剖学和古代对膏肓穴确定的部位描述及身体姿态等记载相结合而精准定位。取穴时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开,先确定督脉的循行路线。膏肓穴在督脉旁3寸,第4胸椎脊突下方,属足太阳膀胱经,应用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配穴。
取穴时,还可双手交叉紧抱双肩,肘关节贴近胸前,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施灸者从大椎穴开始往下摸,在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得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或者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或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即是膏肓穴。找到膏肓穴后,用贴纸贴上做好记号,然后对着圈灸。鉴于膏肓穴取穴的技巧和难度,强烈建议需要进行膏肓灸时最好到医院针灸科由资深的针灸医师完成,以策疗效和安全。
综上所述,可见《灸膏肓腧穴法》是艾灸学 历史 上不可磨灭的重要名著,对于膏肓学、膏肓灸的记载传承功不可没。其缘起阐发主要在于孙思邈集古人之大成,亲力亲为,长期实践总结,渐次发明了膏肓灸法。
本人是西安继正堂艾灸馆馆主,常年在一线给客户做艾灸,平时没事喜欢研读艾灸书籍,结合本人的经验,拟了这个读书清单,希望对学习艾灸的朋友有借鉴意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1《单桂敏灸除百病》,作者单桂敏,适合艾灸初学者(艾灸小白)和只是打算学点初步艾灸知识在家简单保健下的朋友。
《谢锡亮灸法》,作者谢锡亮,谢锡亮先生是当代艾灸界的泰斗之一,这本书知识丰富,对于艾灸理论、经络穴位都有详细讲解,并且收录了很多艾灸医案尤其是很多重症的医案,让人翻阅之后,可以坚定信心,临床实践有法可依。
《马氏温灸法》,作者马少群,这本书理论和具体针对不同病症的穴位艾灸方法,写的非常详细。缺点在于马氏温灸法所用穴位比较多,新手难以掌握,另外本书灸法每次都采用很多的穴位,每次艾灸所用的穴位也不同,难以操作。
《灸绳》,作者为周楣声,该书关于振兴灸法的思考、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研究经络学说、经脉系统的内容及在针灸疗法中的地位等。
《中国灸法治疗学》,作者肖少卿,本书也是注重辨证配穴,既可以学到辨证知识,体悟中医的医理,里面也收录了大量的古人灸法,可以作为参考。本书主体内容所用穴位较多,收录古人的灸法里配穴不多,可以参考使用。
《灸法秘传》,为清代灸法专著,内容不多,但字字珠玑,谈到了具体七十种症的艾灸方法,谈医理,医理简明,论灸法,配穴精少,切实可用。网上电子版错误百出,错字、漏字、多字、断句错误等甚多,现流行版本为中国艾灸传习社编校刊印。
《神灸经纶》,为清代灸法专著,作者吴亦鼎,全书搜罗甚广,较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中期以前中医灸法的理论和临床知识,是一部重理法且切合临床的灸法集大成著作,在针灸发展史上享有一定地位。
艾灸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先秦两汉是我国灸法的重要形成时期,出现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大量著作,以及以张仲景为代表的著名医家。
《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疗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通经脉、舒气血等多个方面。《皇帝内经》还提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的补泻之法。同时,还指出了艾灸的禁忌证:阴阳俱不足或阴阳俱盛者、阳盛亢热及息积等。《皇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灸法的基础。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强调药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灸法。《伤寒论》中涉及灸法的有十二条之多,且重点论述了灸法的禁忌和某些疾病的灸治方法。并提出了"阳证宜证,阴证宜灸"的见解。这些,对后世医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学艾灸到传艾艾灸,传艾艾灸速成班:艾灸+筋膜疗法+小儿推拿+刮痧,4天轻松学会4大调理手法,传艾健康采取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结合互联网线上教育平台,给学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教学模式。
1、艾灸的历史
灸的起源非常神奇。研究表明,原始人用火时,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这就是最早的灸。艾草在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从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中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了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方法。
俗话说,“家有艾火不求医”。艾灸,这种利用艾绒熏灼体表穴位,来固护阳气、调节气血的保健方法,起源于上古时期,古书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为什么艾灸在针药不到时能发挥效果呢?于振中介绍道:“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古人崇尚用针灸。而灸跟针相比,更具有优势。这里的‘针之不到’有两种解释,一是有些病用针效果不好,二是有些部位不能用针深扎。中医方法各自都有适用范围和局限,要互相弥补、互相帮衬,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2、举例解析艾灸原理
于振中说,中医讲“风、寒、暑、温、燥、火”六大邪气,集中表现在秋季的有燥、风、寒。最典型的秋燥,人容易头晕上火,咽干口燥。比如鼻干症状,就是由于夏天湿润舒适,转为秋冬环境干燥,人体虚热引起。“鼻为肺之窍”,秋天容易肺阴不足,应注重养阴清肺。饮食上,可用百合、麦冬、藕等清热润燥的食物。而艾灸,灸涌泉穴则是关键,中医讲金水相生,肺属金肾属水,互相依存。涌泉在脚心,是人体最低的位置,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可滋阴降火安眠,也就能缓解鼻干症状。
灸法温热,常治虚性寒性的病,因此灸完也讲求饮食上的配合。患者忌讳吃凉的食物、吹风、洗凉水浴、衣着单薄。根据具体病症下人体肌理的状态,患者还应忌吃辛辣、腥臊等引热的食物,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热邪。
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艾灸也能够用来治疗“未病”。于振中说道:“未病不是没有病,而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比如入睡困难、多梦、心烦易怒、睡醒依旧全身疲劳、腰酸腿没劲、口干舌燥。这些都是苗头。这时候就得交由医生判断,开穴位的处方来防未病。艾灸容易操作,往往是隔日每个穴位灸10到15分钟,就能逐渐消除不适。”于振中就常给自己灸三个穴位:脚底的涌泉穴、掌心的劳宫穴和脐下三寸的关元穴。涌泉灸宁神安眠,劳宫灸开窍醒神,关元灸补气回阳,如此即便正值秋燥,也能宁心安神,清风自来。
3、深度解析艾灸的神奇疗效的本质
不打针不吃药,却能治疗百病,艾灸的神奇疗效,到底源自于哪里?
最为简单、实用且经济的艾灸疗法,经常体现出它不可思议的神奇效果。
经常接受艾灸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初次尝试艾灸时觉得它不会有什么太大作用,只不过是温热舒服一些而已,但随着灸治时间不断延长,你会惊奇发现,看似不起眼的艾灸,不但把相关主治病症治愈,且身体的其他不适也会伴随艾灸而消失了……
中医所说“三分治,七分养”,是指病人在康复过程中,药物的治疗作用只占百分之三十,而疾病的康复更多依赖于自身调节,也即自我修复过程。这是中医的根本宗旨,也是医疗的至高层次。
无论你现在受困于何种疑难杂症,只要机体的自愈力存在就可重获健康。自愈力既是天生的,也是可以被激发提高的。就跟人的某些潜质一样,需要被激发,自愈力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神奇,有效抵抗疾病;反之,弃它于不顾,一味寻医问药追着疾病跑,它就会越来越弱,被放逐于身体的角落……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增强和复原人体原本的自愈能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明确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中医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唯有艾灸这种方法具有增强、提高和复原人体自愈力的能力。
艾草是纯阳之物,艾灸时通过皮肤、经络的能量传递与渗透,可驱散寒气,温通经脉,气血痹阻不通的各种疾病症状得到缓解和消除。但其本质在于艾灸从内部为身体补充阳气,滋补脾肾,健肾助脾,培元固本,提高人体自我修复和防御的自愈力。大量的临床实践也佐证了这一点。
简而言之,艾灸的实质功用在于其激活人体原本就固有的自愈能力,是其它任何药物和疗法所不具有的作用。
如需关注更多专业辟谷知识及养生之道,
可关注公众号:羲皇宗道;订阅号:羲皇养生
艾叶(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艾叶
艾叶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艾叶为灸用材料。又名冰台。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各地均产,湖北蕲州产者称蕲艾,河北产者称北艾,浙江四明产者称海艾。《诗经·王风》:“彼采艾兮”;注:“艾所以疗疾。”《本草纲目·卷十五》:“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艾叶用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艾叶 [ 最后修订于2017/4/18 11:57:20 共353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天灸为灸法名,指药物发泡法,又称“自灸”。出《针灸资生经》。是用对皮肤有 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因名。今称药物发泡灸。古代文献上所载天灸法较多,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
另说将朱砂等药物点涂于穴位亦称天灸(《荆楚岁时记》)。
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 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天灸既具有穴位 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被广泛重视,现在兴起的经皮给药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详见百科词条:天灸 [ 最后修订于2015/10/4 20:05:30 共143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艾条灸简介
本文2023-10-13 16:11: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