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申请非遗有什么资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4收藏

姜昆申请非遗有什么资格?,第1张

笔者和姜昆老师有几次交集,我谈谈个人的看法,我对我的话负责。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需要申请人在此领域有卓越成就,大师级的***物,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成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人。

姜昆老师曾经是中青年相声演员中的杰出代表,也有过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作品,但真正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很少。笔者曾参加中国曲协的一个培训,姜昆老师是授课老师之一。他的作品集当成会议资料发给大家,有偿的,书费包括在培训费里。而天津的快板艺术家张志宽(元芳你怎么看,元芳的父亲)也是授课老师,张志宽老师免费向学生们赠送了他的快板光盘,当时台下掌声一片。

姜昆老师的作品集所有的相声都没署作者的名称,包括梁佐老师的作品。当时梁佐已经去世,这点引起同学们非议。

姜昆老师学生很多,我就给他的学生写过作品,那次中曲协的培训就是姜老师学生给我申请到的资格。但我所知姜老师收徒是要收拜师费的。

姜昆老师在气量上狭小了些。我听过姜老师的几次讲话,必定批评两个人,一是《曲苑杂坛》的文华,说《曲苑杂坛》的片头曲把小“品”的“品”字发音唱错了,二是天津的杨少华老师,说他的表演为老不尊,倚老卖老。每次都公开批评这两桩,我有点疑惑,后来曲艺圈有朋友跟我说,姜老师跟文华和杨少华都有过节。不喜欢文华是《曲苑杂坛》曾拒绝过他,和杨少华纯属派系成见。

大家必有大气量,容人方为大丈夫。姜老师若作中国相声的代表人,非物质遗产的继承人,气量还需提高,自家阵营里如此多人对你不服,****尚不可为,又岂能以传承人自居?

首先说姜昆在相声界的影响力,姜昆相声事业的高峰时期,也是相声的繁荣时期相当受大家喜欢,马季,候耀文,冯巩等等相声演员的作品与知名度,有棋鼓相当也有超越他的数不胜数。

自姜昆从事曲协领导后,自己的作品名显下降,当然他主要工作面宽了,管理工作又是繁忙而细致的,难以把所有精力投入到相声当中了。

姜昆多年来领导下的曲协成绩如何呢?事实是国家一级演员多了,当领导的多了,也很少见到那个曾经给大家带来欢笑的姜昆了,相声的整体事业及作品又是如何呢?最终的检验标准还是观众,体制内的演员和体制外的相声团体比不了,姜昆是曲协领导也是相声演员,当然有资格申遗,希望更多有实力的相声演员出来申遗。

首先,姜昆申请非遗是旧闻,不是新闻。其次,他申请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能简化为“申请非遗”。

七年前,即2011年3月2日,姜昆在一公开场合透露说,他已经报名申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当时,他已不再担任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他新的身份是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秘书长。

谁知道刚过了一年,姜昆就被选为中国曲协主席。如果一年之前能料到这个结果,他还会申请非遗传承人吗?去年,姜昆连选连任,他的任期要到2022年才结束。

题主问姜昆有没有资格,其实只要是相声名家,谁都有资格去申请,申请不等于批准。就跟条友申请千人万元计划一样,申请容易,获批难。当然,申请非遗传承人就更是难上加难,两者没有可比性。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申请和批准是两回事。

本是一则旧闻,现在却有人把它拿出来炒作,究竟意欲何为呢?这就不用我多说了。

我是萧陶。写相声故事,说相声人物,回答相声问题,评论相声热点话题。关注不迷路。

没资格,首先姜昆是有基本功的,只是没那么扎实,并不是像人传的一点不会,只是后来没多少人太在意基本功了。就像杨议说的那样,你们都不专研基本功了,我还专研这干嘛。假如基本功能代表一切,那么是个人练上几年都可以成为相声大家。相声还是要看作品。如此照相是姜昆和梁左两人写的,谈情说爱,和谁说相声,新虎口遐想等等是姜昆个人作品。还有,基本功不扎实是姜昆自己说的,这也说明姜昆不虚伪,但是却成为了别人打击他的筹码 再说说贡献,是马季把相声带入了春晚,姜昆相扑相承,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春晚影响力,没有春晚,相声只能是只流行在京津地区的一种表演行式而已,注意是地区表演形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错吗?这是好事,像京剧变脸,中国的一些古典戏法,不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还有,姜昆冯巩为什么能当选曲协主席,你以为国家傻,那也是早期为国家做过贡献的,只有冯巩姜昆这样没有什么负面新闻,生活作风没问题的才能当选,听说最早姜昆把家里的一些东西都拿到春晚充当道具,春晚主持完节目,大冷天做地铁回家,你以为像现在鹿晗一样的小鲜肉,车接车送,一个作品动不动就几百上千万。说到这里你说姜昆有没有资格,虽然现在作品少了,但是想想姜昆马上70岁了,巅峰已过,但不能否定他对相声的贡献和曾经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与其“申请非物遗产”,奉劝姜先生倒不如趁着自己精力尚旺盛之季,开拓一块适合自己发展的园地,将真正属于自己的才华贡献给世人,这才是正经!否则,“缘木求鱼”只会带来更多的负作用,以及在大众心中增添更多的负面形貌!

百年以后江湖传说之中国相声史

本来中国相声史是这样写的:姜昆同志(戴志诚同志眼中的“神”)一生致力于中国相声事业的发展。虽然未能力挽狂澜,还让相声提前二十年成为“遗产”,但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们!向姜昆同志学习!

造化弄人,05年郭德纲的横空出世改写了中国相声史的剧本。百年以后的写法变成:一百年前相声即将成为“遗产”之际,相声界的“小学生”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延缓了相声成为“遗产”的进程50年,我们被他的相声才华和实干主义精神深深感动!向郭德纲同志致敬!

当一切成为 历史 ,功过自有后人评!

目前国家级相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共有三位,分别代表了大家熟悉的马、常、侯三大门派。

天津马派——马志明(少马爷)

天津常派——常宝霆(三蘑菇)

北京侯派——姜昆(侯宝林徒孙)

这三个人虽然都算不上三个派别的公认代表人物,论实力也不在行业中拔尖,按理说国家应该追认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三位无争议的大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这个传承人不是国家指派,而是由当事人自愿申请,就跟入党一样,不可能党看上谁就直接封他是党员的说法。非遗传承人也一样,是当事人自愿申请,然后由组织审核通过然后公布,所以常宝霆马志明姜昆三人是很多个提交了申请书的相声艺人中,仅有的三个符合条件者。

相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几个硬件条件必须满足:

第一、有传承谱系跟详细的学习经历,说白了你需要有正式的相声门户,如果没有正式的师承,那么至少拥有权威的传授证明。

常宝霆不用说了,常家血脉就代表了传承。马志明也一样,虽然代拉拜入朱阔泉门下,但他的本事都是马三立亲授的。姜昆虽然半路出家,但他的相声是马季亲自教的,而马季是四大名师喂出来的集大成者,姜昆作为他最得意的弟子,传授上一点问题没有。

第二、必须有相声表演的个人特点,并因此取得了相应的成就,有个人的代表作品。

第三、有一定的行业荣誉,并且对保护本行业做了相应的贡献。

这三位的行业荣誉就不用说了,拿出来的奖项能活埋一个三俗艺人。常宝霆先生在白全福去世后,潜心整理传统段子,把一些已经过时但具有传承意义的作品整理成书,供后人研习,比如《打砂锅》《大审案》《洋药方》等传统段子。马志明如之前所说,他的很多舞台表演就是标准教程,说他是传统相声活百科全书也不为过。而姜昆在对于曲艺理论著作方面,贡献值是独一档的,他的《中国曲艺通史》《中国曲艺概论》是中华曲艺史研究的必读精品,而他主编整理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是给相声添产业的大作。

综合这几项,常宝霆马志明姜昆三人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相声非遗传承人。

而这几项要求套在被粉丝吹上天的某班主身上,那就特别尴尬了。

第一,郭德纲没有正式的传授,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常宝丰给他开蒙,杨志刚教了他一段时间,大部分时候是靠录音录像自学而成。他的风格是脱口秀型,学唱是评戏味儿,京剧是票友级,可以说风格杂而不精,糊弄空子还行,放到业内也就中等偏上罢了。

第二、没有代表作品,除了网络段子拼凑的《你字》《我字》之外,郭德纲大部分拿得出手的都是传统段子拆洗而来,其表演也是现挂居多,垫话跟正活不挨着,全靠薄皮大馅儿包袱硬撑。

第三、没有硬荣誉支撑,人生巅峰就是相声小品大赛三等奖,而且还是干爹廉春明打了一个最高分为前提,也没保送上去。参加春晚表现一塌糊涂,下来就骂街说节目组故意乱安排。典型的给了机会自己不中用,倒打一耙骂闲街。

第四、没有任何著作,除了骂所有同行以及前任师父的网红文章《我叫郭德纲》《过得刚好》,还有就是专门挑事儿的《德云家谱》,对于行业的唯一贡献就是吸纳了一帮喜欢每天骂街的脑残粉,没有任何理由的攻击所有同行。

第五、在提升自己商业价值的同时,把相声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对行业一点正面作用没有,反而有负面效应。粉丝经济的运作方式就是捧偶像踩所有人,在郭德纲成就自己商业价值的同时,等于葬送了整个行业的未来。

如果郭德纲有资格申请相声非遗传承人,那么罗永浩、肖战、蔡徐坤、大衣哥也同样有资格。

除了粉丝每天咋咋虎虎的把他捧得到处碰瓷,他本人是不会动这个念头的,毕竟郭老板还是要脸的人,哪怕他没剩多少了就是。

先纠正一个错误:姜昆是申请“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而不是申请非遗,有些字不该随便省略,意思差别很大。

国家级相声非遗传承人前后授予了三人:第三批常宝霆、第四批姜昆、第五批马志明,其中第一、二批没有相声界名额。近现代相声界三大门派——常派马派侯派——传承人雨露均沾,很公平。

常宝霆为相声界首位入选非遗传承人时,有人为 田立禾 老先生叫屈;姜昆名字出现在第四批非遗传承人名单上时,也有人为郭德纲叫屈;到了马志明时,网友们口径很统一:实至名归。

那么,姜昆有没有资格申请相声非遗传承人?应该有的。曲协主席、侯派相声传入(侯宝林-马季-姜昆)、又热心参与、积极申请。

主动申请是成为非遗传承人的先决条件,从艺者不乐意或不热衷,相关部门把“非遗传承人”这个头衔扣在艺人身上、也没多大意思。田立禾老先生没有成为相声非遗传承人,主要因素就在此。

姜昆不同,喜欢并热衷于这类事务,虽然近些年在艺术创作和表演上次了点,但也不能抹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姜昆为相声事业所作的贡献。

郭德纲没评上也很正常,毕竟志不在此。德云社商演、评戏、京剧以及各种综艺影视,想都不知道把现实利益摆在第一位的他,会寂寞到去填表申请什么传承人。

相声界“德艺双馨艺术家”,有几个有真正的德和艺?又有几个是艺术家?也就那么回事。喊冤叫屈也好、奔走相告也罢,也无非就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而已,你要是较真、你就输了。

请问,申遗是论资排辈,还是按贡献大小,姜昆的资格二十年前,毫无疑问,那也是前辈的呵护,相声临近消失,二人转,小品代替相声,他有责任吗?他能承上,并没启下,多少演员转行!郭德纲的出现倒逼他不得安宁,我不是水军,看到姜昆现在打压,孤立同行令人不耻!他要有资格申遗,除非是中国相声的传统文化己经不存在了!

相声的四门功课,说学逗唱,这是基本功。

另外,相声这个形式是卖艺为主,能拿出来卖,就要有观众买账,你的玩意儿好,大家才能买是不是这个礼儿

既然想申请非遗继承人,那肯定要在基本功拿得出让人信服的东西来。

那么姜昆先生是否可以露出自己的真本领,把四门功课在世人面前露露,抖抖活儿,让大家真正认可了再考虑非遗的问题。

如果非遗的人是某个官家的领导头衔,按理说就脱离了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初衷,这点道理相信小孩子都懂,因此说,姜昆同志,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乌力格尔是绿色的,涌动的激情可以覆盖无垠的草原,令人神往;

乌力格尔是忧伤的,簌簌而下的热泪能把塞北山丘打湿,令人心碎。

乌力格尔是沉思的,胡儿与潮儿琴拉出的旋律,在琴手或低沉或高亢的诉说里慢慢吐出心底的思绪。

乌力格尔还是热烈的、宽广的,上下五千年纵横迭宕的古老往事变成音符,变成曲词,像一匹不曾褪色的、无穷无尽的华丽锦缎,源远流长,色泽饱满。如此庞大绵长的乌力格尔,每一个故事都在这片浩瀚星空里闪烁着,穿越时间的风吹雨打——

夏日清晨,去往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蒙古勒津蒙古族乌力格尔的代表性传承人那木吉乐家时,乡路两 旁的庄稼在疾驰的车行中闪过,阳光下是一片令人欣喜的透眼的绿。

那木吉乐家在佛寺镇佛寺村一处地势稍高的地界。简朴的家中,两把四胡兀自在地柜上斜立。

那木吉乐的汉名叫韩英福,在我市大大小小的演出晚会上,经常能看到他背着四胡待演。他的视力很差,弱视到只能凭感觉和一线光亮行走。

在采访中,那木吉乐拿起四胡,调好弦,问记者想听哪一段。在记者的要求下,他先来段前奏,接着说起了《唐书五传》里的一段。

拉起四胡的那木吉乐微闭双眼,十分投入。四胡浑厚质朴的音律在房间里萦绕低回。他的嗓音洪亮生动,说与唱在琴声伴奏中,如诗如歌,优美动听。仅仅十多分钟的故事片段,情节波澜起伏,旋律节奏富于变化,那种超强的感染力,有一种特殊的代入感,有让听众神往不已的魅力。

这就是乌力格尔——那一刻,我的记忆被拽回到儿时的家乡,似乎看见了当年背着四胡游走在乡村的民间艺人,他们或在土炕上眯起双眼,拉起胡尔,为一家人说唱;或在院墙

下,给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村民唱故事。

今天,我们不能不骄傲地说,在辽西这片并不丰饶的土地上,仿佛上天也给予了暗示与弥补,传承着一个最 重要的文化之宝——乌力格尔。它是蒙古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蒙古勒津人民的心声。它行板如歌,且行且吟,既是蒙古勒津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从成吉思汗时代走来

——乌力格尔产生探源

从字面意义上说,乌力格尔汉译为“故事”;胡尔译为“琴”,是艺人讲故事时的重要乐器;胡尔沁译为“说书的人”。非遗“乌力格尔”也被称为“胡尔沁说书”,是指在“胡尔”伴奏下说唱故事,以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为内容,以胡尔沁(艺人)为载体,以吟诵、说唱、拉击、表演为表现手段的蒙古族曲艺形式。

关于胡尔沁说书的起源,《蒙古秘史》中记述了一个传说:一次成吉思汗带几名部下到“克者惕”部落赴宴,其中一人豪饮大醉并失态。回来后,盛怒的成吉思汗要杀掉这名给自己丢面子的部下。这个部下急忙对成吉思汗说:“请让我为您说一段故事,然后您再杀我吧。”于是,他拿起一把“潮尔”,边弹奏边说唱一段降妖的神话故事。在场的人听得出神入境,纷纷喝彩。爱惜人才的成吉思汗遂免去他的死罪,后来经常带他参加各部落交往活动,只是不再让他喝酒,而让他为大家表演说唱,为酒宴助兴。

这说明胡尔沁说书起源于成吉思汗年代。应该说,从那时至元朝末年,是胡尔沁说书的“萌芽产生期”。元朝末年至清朝末年为胡尔沁说书的“形成发展期”。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是“复兴成熟期”。

历史 上,胡尔沁说书艺人的地位很高,不亚于蒙医大夫,在人们心目中是“福星”,被认为是具有驱邪治病、免灾免祸、保人安康、带来幸福的神人。所以,人们往往以最高礼节来请胡尔沁艺人,表示尊重。据那木吉乐介绍,民间请胡尔沁艺人的原因大体有三个:一是纯 娱乐 ;二是庆祝新房落成,为天地神灵助兴,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三是带有精神治疗久医不愈的病人之目的。

在乌力格尔鼎盛年代,阜蒙县曾有300多名表演者。由于这一艺术不仅要求传承者嗓子好,还要会拉一手好琴,并且有超人的记忆力,因为演出时吟诵、歌唱、拉琴、表演,往往长达两三个小时,唱词都得背下来。条件要求高,又挣不到钱,因此,坚持这一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到1979年,全县仅有35 人继承了这门手艺。而现在坚持经常演出的只剩下那木吉乐、杨铁龙、齐铁红等人。“乌力格尔”的确到了濒临失传境地。

口齿与琴弦上的家园

——乌力格尔艺术特色

辽西苍茫的大地造就了胡尔沁浪漫悠远的艺术气息。如同西方中世纪的游吟诗人,胡尔沁 身背胡尔或者潮尔,在内蒙古与辽西地带的草原与戈壁上随风漂泊,四处流浪,追逐蒙古包和王爷贵族们的府邸,一人一琴,口说琴奏,自拉自唱,精彩说唱、长篇传奇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胡尔沁说唱乌力格尔时,歌词是勾兑味道的盐;曲调是调动情绪的酒。震撼的歌词,鸣转的曲调,紧紧拧在一起,才能旋起听众内心的风暴。如果叙事不够精彩,即使是配上人间最动听的曲子,也仍然会像无盐的奶茶一样淡然无味。

乌力格尔作为一门综合说唱艺术,所演唱的曲目,不是平铺直叙的简单说讲,而是一种复杂的口头文学创作过程,讲究叙事的精彩,通过说唱伴奏表演来交代故事情节,描摹人物,介绍环境。蒙古勒津艺人在传承中更是创造了具有地方独特风格、别具一格的说书形式,运用赞颂、讽刺、比喻、重复、夸张等多种形式表述曲目内容中,包含的天文地理、自然科学及生活琐事。其特点是以说为主,以唱为辅,语言大众化,多用蒙古族传统的谚语、成语、有乡土气息的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刻画人物细腻,表达故事既叙事、又抒情,还注重突出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其风格和内容或优美如诗,或悬念迭起,直令听众全然沉浸于故事之中,忘其所在。经验丰富的胡尔沁还能即兴表演,只要给出题目,即可出口成章。

胡尔沁艺人还汲取了戏曲优点,一人能扮演多个角色,一问一答,用一把胡尔既伴奏又能模仿刀枪棍棒,让胡尔加奏出马叫声、锣鼓声,烘托气氛,渲染氛围。他们以吟诵式的语调讲述故事,以民歌化的辞章作词牌,以民间音乐作曲牌,语言朗朗上口。他们还用胡尔拉、击、弹奏各种曲牌,表现人物 情感 、并借助面部表情、手势及嗓音的高低使书中人物在讲述中“现身”。纵观胡尔沁艺人,每一位都是口齿伶俐,记忆超人,五音准确,琴技高超,一专多能。

说唱中华上下五千年

——乌力格尔作品与器具

蒙古勒津蒙古族乌力格尔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地域特色,伴随着定居此地的蒙古族人民度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演过程简单又复杂,首先是艺人坐好,调好琴弦,开始演奏前奏曲,之后便开始说书。首先“启腔”,其次“点纲数目”,然后根据书目内容或“上朝”、“点将”,或“出征”、“交战”等,最后是“得胜歌”。如果一部书说很多天,每天都是用这套程序来重复。

蒙古勒津蒙古族乌力格尔早期主要用“胡尔”或“潮尔”说唱《江格尔传》《格斯尔传》《成吉思汗传》等英雄史诗。随着民族迁徙, 历史 发展,许多汉族古典长篇小说被译成蒙文,尤其是清朝末年,佛寺地区一位叫恩可特古斯创作的长篇古典章回体小说《唐书五传》(即《哭喜传》《全家福》《殇妖传》《契僻传》《羌胡传》)的问世,大大丰富了胡尔沁的说唱书目。现在阜新蒙古族乌力格尔艺人经常说唱的有:《唐书五传》《三国演义》《青史演义》《薛丁山征西》《东汉》《刘秀走国》等传统书目,还有《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现代书目,共计120多个。

初学说书时,艺人都要以《唐书五传》为书目。民间传言不会说《唐书五传》的胡尔沁不是真正的蒙古勒津胡尔沁。该作品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节奏明快,语言简洁,人物塑造各异;民俗民风、人生礼仪等糅合得和谐得体,诗文点缀犹如画龙点睛、字字珠玑、璀璨夺目,并带有神话浪漫色彩,加深了作品艺术感染力;全书奏谏典故颇多,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语言丰富,甜润动听,美妙无比;很多哲理格言,有很强大的教育意义。

近年来,我市蒙古语广播电台经常请那木吉乐和杨铁龙录制《唐书五传》《寒风传》等曲目,受到蒙古族听众的广泛欢迎。

乌力格尔的演出需要一定的器具,“四胡”是最重要的演奏乐器。其琴筒多为木制,蒙以各种兽皮,有4根弦。弓毛分两股,分别夹于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间,一、三弦为外弦,二、四弦为内弦。两组弦之间音高为纯五度。胡尔沁根据自己的嗓音定弦,常用音域为两个八度。

炕桌是艺人坐在炕上说唱时必备的,上面要放糕点、果品、茶水等。如果坐在房间地中央,还需要一把椅子,坐下来演唱。同时,艺人通常都要着蒙古族服饰表演。

以师带徒代代传承

——乌力格尔四支传承谱系

蒙古勒津乌力格尔的传承是以师带徒方式进行的。细致分来有4支传承谱系。

第一支谱系:“旦森尼玛——额尔巴拉——色勒贺扎布——康殿文——那木吉乐”,共5代。这一支的旦森尼玛被称为哲盟地区胡尔沁的祖师爷。他二十几岁即学会口述《唐书五传》,说唱间作,并在辽宁、内蒙古等地广泛传授胡尔沁说书,弟子众多,最早使这支艺术队伍壮大起来。现第五代传人那木吉乐成为乌力格尔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表演风格偏重于蒙古勒津特色。

第二支谱系:“章查——却恩布勒、张振江——额尔敦博勒格”,共 3 代。这一支相对活跃度略低。

第三支谱系:“道义——扎那——齐宪宝——杨铁龙”,共4代。这一支保持了传统说法,兼有内蒙古说唱特色。其第四代传承人杨铁龙也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一直活跃在城乡各地舞台上。

第四支谱系:旦森尼玛——帕杰(扎鲁特人)——嘎瓦(乌兰浩特人)——齐铁红(蒙古勒津富荣镇人),共 4 代。这一支祖师仍为旦森尼玛,但第二代、三代为外地徒弟,第四代传承人为阜蒙县人齐铁红,他曾经多年在草原地区行吟,演技高超。

乌力格尔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到的艺术,没有数年的学习积累很难学成。那木吉乐告诉记者,他14岁起以口授形式学习,40年来学了20多个故事,论字数有上千万字,这些都要在脑子里记下,不是容易的事。至今,他正式收徒有10人,但至今能说上6个小时以上的也只有一两人。

杨铁龙现在也收了徒弟,但据他介绍,徒弟们不练上七、八年是不能出徒的。

目前,行吟草原多年的齐铁红也返乡致力于乌力格尔的传承,目前收了几个徒弟。据了解,他传授技艺要求极高并严厉,传承效果也很突出。

自从2006 年,蒙古勒津蒙古族乌力格尔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作为发祥地的阜蒙县就加大了保护力度,安排相应资金,对民族文化项目进行保护发掘。经国家扶持,我市两位乌力格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月都有了月薪。从2012年起有了工资收入的那木吉乐说:“现在出外演出我都是义务的,还在家里进行乌力格尔公益性培训。”

为充分调动乌力格尔艺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胡尔沁演唱水平,继承传统书目,创作现代书目,使乌力格尔这一具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曲艺艺术代代相传,后继有人,多年来,阜蒙县也举办了多次乌力格尔培训班。据阜蒙县非遗中心主任白银亮介绍:“目前已进行11 届,现已有 16名学员,基本都能说上几段。为了鼓励传承,还对现有从事说书活动和新学艺的乌力格尔艺人,实行等级奖励办法;评定出3个等级,发给等级证书及奖金。并计划3年评一次,进行奖励。

记者手记

艺术,绝不是平民百姓的“奢侈品”和职业艺术家的“象牙塔”。真正的艺术,由人民创造,被人民享受。乌力格尔是蒙古勒津人民日常生活中如同奶茶、羊肉、草原和风一样的生活和生命的基本元素。在蒙古勒津,艺术和生活绝不可分。

具有独特文学风格和地域风味的乌力格尔,伴随着蒙古勒津人民度过了漫长岁月,一直以来,鼓舞和激励了人民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成为人们无法割舍的心灵家园。

你可以说,蒙古贞之美在蒙古民众的安代舞姿中,在蒙古民众的热情好客中。我说,它更在底蕴深沉的乌力格尔里。因为它是人间神曲,从金戈铁马中走来,且行且吟,是奉给天下的如歌行板和心灵之礼,更为辽西这片略显神 秘的土地披上了华丽多情的锦衫……

非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人类的“活化石”,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但在时代的变革中,传统的非遗因为失去了感兴趣的观众,在不断“没落”甚至面临着消失。《百鸟朝凤》中,唢呐匠人与西洋音乐班的对抗,传达出对传统文化消失的不忍。

像吹唢呐,或吴天明导演的另一部**《变脸》川剧变脸,这些都是“活”的文化,它依附于人这一载体,通常传统是以家庭制或师徒制,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代代相传。《霸王别姬》**里张国荣饰演的小豆子被收留在唱戏班,学习国粹京剧,经过师傅的严格训练,才成为一代名角儿。

《霸王别姬》

世界各国都认识到非遗在传承上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在保护非遗上都不遗余力,从指定相应的国家保护政策,到非遗文化传承人以丰富的形式传承非遗,例如对传统文化保护相对完善的日本和韩国,都会选取造诣颇深、身怀绝技的艺人和工匠,物质支持他们磨练技艺、培养传人。

我国也在积极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其是提供支持,助非遗传承人把自己的所学技能和中国文化传承下去。作为传承人,对非遗保护和传承也有相当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蓝海云国际协同制作团队拍摄的短纪录片《苏氏琉璃的传承与创新》、《唐卡:改变命运和未来》、《长城打铁花》的故事,就分别讲述了山西琉璃、唐卡、打铁花这些非遗文化传承人背后的故事,见证了非遗文化是如何代代相传的。

(山西苏氏琉璃)

山西琉璃在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永军从小被爷爷灌输琉璃文化,但因为经济压力他没有跟随爷爷学习制作琉璃,而是选择了交通运输行业。直到2007年,文化部考察到苏家,看到苏家有明、清的模具,烧制琉璃的老窑,也有皇家故宫黄琉璃龙瓦件,并且都有历史记载,特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苏永军把挣来的钱用于投资建厂,下决心做苏氏琉璃技艺文化的挖掘。不仅经过无数次实验配方,复原了琉璃的孔雀蓝颜色,还在保持传统琉璃技艺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拓琉璃字匾文化,文房用品,琉璃摆件,琉璃板画等文创产品领域。现在苏永军的两个儿子也在琉璃厂学习技艺,苏永军说要让苏氏琉璃不断传承下去。

(唐卡)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壤巴拉觉囊非遗传习所在2011年由藏传佛教觉囊派法主健阳乐住主持修建,广纳弟子、分文不取。健阳乐住上师会通过让学生们唱歌等方式启发心灵,口口相传,手把手把绘制唐卡的技巧教给学生们。色青拉姆便是第一批毕业的60名学生之一,经过学习,她已经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认证,走向社会。健阳乐住上师提到建立传习所初衷,一方面希望帮助当地牧民脱离贫困,一方面希望把唐卡的技艺传承下去,保留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

(长城打铁花)

打铁花被称为千年绝技,是中华优秀的民间技艺,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城铁花第五代弟子闫琪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已经有十年,

是第四代老师傅一手教出来的,他吃过了无数的苦头,如今才能够独当一面,发扬长城铁花的精髓,闫琪在接受蓝海云平台的采访时说,“记得有一次表演因为一个失误,铁水从衣领进到衣服里,顺着脖子一直留到肚子上。我当时很紧张,但是演出是不能停止的,因为客人是看不到台上发生的事情的,我只有忍着完成表演。”虽然道阻且长,但如闫琪一样的长城铁花传承者们,仍然在用自己的努力为观众奉献精彩的表演,并吸引着更多的人关注和来学习这项迷人的传统艺术。

(高甲戏、惠山泥人等非遗文化)

除了山西琉璃、唐卡、打铁花这些非遗故事外,蓝海云还以镜头讲述了泉州高甲戏、漳州木偶头雕刻、刻纸、泉州南音等非遗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出很多传统的非遗继承人在保护和传承非遗做了很多尝试,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甚至把学者专家邀请进来。还有像山西琉璃和唐卡,把文化产业与市场紧密结合,以活态的方式,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延伸。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能为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但非遗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把中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向世界展示中华的美和善,也让世界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目前蓝海云平台已经把这些中国非遗故事、非遗文化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35亿受众中进行着传播,接着还会陆续向全世界传播更多的中国非遗故事,助力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传播中不断被激活并流传,由传统基础支撑的深厚的中国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寻迹·光影之间

——山东大学“传国粹,承匠心”社会实践之泰山皮影篇

一、 寻迹初探

泰山皮影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古籍《韬梼杌闲评》中就有关于其记载,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民间一直以来便有 “登泰山不看泰山 皮影戏 不成游也,不看影戏不知礼义”的谚语。

泰山皮影经过历代传承,不断发展和完善,于2007年首批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在2011年,更是被收进了世界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皮影”名录。当时的“ 十不闲 ”绝技唯一传承人 范正安 也被评为“中国非遗优秀传承人”、“山东省十大优秀非遗传承人”等。

近年来,泰山皮影传承团队不断通过多种方式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泰安、北京同时开设多家传习馆,并结合当下流行文化创编多部新剧目,努力让泰山皮影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走出泰安、走出山东、乃至走出国门。可以说,泰山皮影已经成为中国非遗文化传承的模范之一,也成为了泰安市重要的文化地标。

二、 光影之间

7月17日,山东大学“传国粹,承匠心”非遗调研团的泰安小分队成员来到了“泰山皮影艺术馆”开展实地走访。通过观看泰山皮影戏表演,了解相关文创产品,以及与泰山皮影戏文化传承者的交谈,大家不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泰山皮影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并进一步了解了泰山皮影在新时代的传播及传承方式。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首先观看了由皮影传习人杨女士表演的《石敢当大战恶狼精》《时间都去哪儿了》和《武松打虎(新传)》三个剧目。由于泰山皮影发源于泰山脚下,百年以来深受泰山神话传说的滋养,因此关于“石敢当”的传说一直是泰山皮影中的经典题材。《石敢当大战恶狼精》主要表现了石敢当打败恶狼精、为民除害的故事,剧目带有大量泰安本土方言,极其风趣幽默,老少皆宜。

接下来的两个剧目,则极大地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表达。剧目《时间都去哪儿了》从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中汲取灵感,通过皮影表演的方式,展现一个个生活中平淡而感人的细节,表现了父母对子女从小到大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而《武松打虎(新传)》则将武松与老虎的战斗环节表现为小朋友们熟悉的电子游戏形式,在结尾部分更是加入了“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元素,在潜移默化之中传递了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这两出剧目,让队员们充分感受到非遗艺术创新性表达的巨大魅力,也加强了对非遗文化获得良好传播和传承的信心。

观看皮影表演之后,调研团成员们纷纷走上舞台,站在幕布后面,也学着操纵手中的剪影。手忙脚乱之中,大家才进一步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内涵,生动有趣的皮影戏表演背后,是传习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练习。

三、 匠影长传

在实践过程中,调研团成员通过与传习人的交流,了解到泰山皮影近年来一直在坚持创编新剧目,也拥有自己的编剧团队,尝试将皮影戏与各种各样的新题材、新领域相结合。例如:《江南style》和《海草海草》,将皮影戏与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曲相结合,成功吸引了更多青年观众。《失落的一角》将享誉盛名的绘本故事用皮影戏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故事本身。

近年来,通过这样的实践,泰山皮影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传播与传承体系,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在2020年疫情期间,由于游客大量减少,泰山皮影的发展一度受到重大打击,团队也面临解散的境地。后期通过传习人的坚持以及政府的扶持,加上疫情后期经济状况的总体好转,目前泰山皮影的发展势头强劲,逐渐恢复至疫情前状态。

作为泰安市的重要文化印记,泰山皮影的发展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皮影戏、保护皮影戏、学习皮影戏。在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努力下,泰山皮影在新时代愈来愈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不断创新中走向新的未来,在新时代语境下展现独特的魅力。

光影之间,匠心长存。

图/文 赵凯南

1受理:符合条件的个人通过网络或线下窗口向户籍所在地县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代表性传承人申请,并提供申报材料。

2审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可以通过网络或线下窗口向所在地县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推荐开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应当征得被推荐人的同意,并提供推荐材料。县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接到申请材料或推荐材料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审核,结合该项目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分布情况,提出推荐名单和审核意见。

3办结:县级文化主管部门通过媒体对推荐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5天,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公示结果审定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并予以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授权给别人的方式如下:

1、署名权。一般来讲,署名权是精神性权利的最重要内涵之一,指的是作者有权在其作品上署名,以昭示自己的身份。此外,署名权还有很重要的另一层意思,即作者有权禁止未参加作品创作之人署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署名权可以理解为,在传承人的表演、传承、制造活动中及基于此活动所产生的作品中,以适当的方式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或出处。

2、传承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拥有传承权,是指传承人有权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承给自己选择的传承人。

3、改编权。传承人并不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者,因此在理论上,他肯定不能在没有经过创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将文化作品随意改动。但是传承人也并不是与文化遗产毫无关系的人,他是持有者或占有者,他懂得其中的文化内涵,在很多情况下他还是所有权群体中的一员。因此笔者认为,传承人应该拥有对其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改编权。

4、表演者权。表演者权是指表演者依法对其表演所享有的权利,属于著作权中邻接权的内容。表演者权的内涵主要包括:表明表演者身份。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和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并获得报酬。许可他人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表演者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获得报酬。许可他人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并获得报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表演者权是理所应当的。

相声作为传统曲艺项目,如今之所以在演出市场依然立于不败之地,郭德纲及其创立的德云社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郭德纲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相声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无人问津。但即便如此,在相声非遗传承人认定工作中,郭德纲依然被拒之门外,造成这一结果,并非郭德纲输了,而是传承人决策者甚至该项目的非遗声誉输了,从曲艺爱好者角度来说,此次输的一塌糊涂,只不过那些高高在上的评审者根本不会在乎观众的质疑声,而是把自己视为了行业主宰者。

非遗传承人的确定,自然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所代表的项目文化,相比较而言,大部分项目的传承人评审,还都体现了项目自身特色和传承人的贡献,但是在相声这个领域,无论是已经被认定的还是此次公示通过的,跟相声这门传统曲艺形式在公众心目中的发展轨迹都截然不同。此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评审,冯巩当选无可厚非,即便冯巩的相声早已经变味,但最少还能够以相声演员的身份活跃在舞台上;反观赵炎,不仅90后00后对其一无所知,即便是80后甚至70后的曲艺爱好者,对其都知之甚少,这样的所谓相声演员,又如何能够配得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呢?

如果说郭德纲没有当选是输给了对手,那么一定是输在只致力于相声文化的发展,而忽略了对专家和领导的阿谀奉承,毕竟评审人员都是所谓的行业权威和专家,他们的眼中只有行业内的拍马溜须,至于相声究竟如何发展,未来是否还会得到认可根本不会关心。不可否认,郭德纲是没有成为相声的非遗传承人,但这不代表郭德纲输了,反倒在观众的心目中,任何一位所谓传承人,对相声的贡献根本没有资格和郭德纲比较。

由此可见,没有成为相声的非遗传承人并非郭德纲的不足和落后,恰恰相反,说明郭德纲只是一心想为这门传统曲艺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至于能否得到评审和专家们的认可从而成为非遗传承人,很明显郭德纲并不在乎,这是因为他就看透了这个行业的很多乱象和黑幕。作为曲艺爱好者,并不会因为郭德纲是不是非遗传承人而改变态度,个人认为郭德纲为了相声事业已经做到了无可挑剔,反倒是那些以传承人身份胡作非为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应该反思自己。

姜昆申请非遗有什么资格?

笔者和姜昆老师有几次交集,我谈谈个人的看法,我对我的话负责。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需要申请人在此领域有卓越成就,大师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