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书籍形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书籍形式,第1张

书籍设计的历史(书籍形式的演变)2009-06-25 14:49三、书籍形式的演变

纸的发明,对我国书籍发展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书籍的形式,促使书籍不断地变换着自身的模样,或卷、或折,一路发展而来。

叶子

经过长期的使用,卷轴装舒卷不易的缺点渐渐让人感到不方便,尤其在查对某个文字、某个记载时,就需要把书卷全部或部分舒展开来,既费时又费力,因此,人们就不断探索改良卷轴装的方法。

隋唐时期,佛学极为兴盛。大量佛教经典由印度传到中国,都是狭长的单页梵文贝叶经的形式。贝叶,是印度一种贝多树叶的简称,贝叶经的装法是将若干树叶,中间打孔穿绳,上下垫以板片,再以绳子捆扎而成。受这种装帧形式的影响,古人发展了汉文“梵夹装”。“梵夹”亦即佛经的意思,它是将一张张纸积叠起来,上下夹以木板或厚纸,再以绳子捆扎。

不过,梵文是由左向右横着书写的,这种形式和我国自上而下书写的习惯很不相适,因此,就将书写格式改为垂直竖写。

一般认为,书籍的发展是由卷轴直接转变为折叠,再转变成册页的形式。实际上,其间还经过了这个叶子的演变过程。

经折装

经折装就是把本来卷轴形式的卷子不用卷的办法,而是改用左右反复折合的办法,把它折成长方形的折子形式。在折子的最前面和最后面,也就是书的封面和封底,再糊以尺寸相等的硬板纸或木板作为书皮,以防止损坏。

佛教经典多采用经折装的形式,所以古人称这种折子为“经折”。经折装比卷轴装翻检

方便,要查哪一页,马上即可翻至,所以在唐及其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折子形式的书应用得很普遍。

旋风装

也许是经折装的书很容易散开,或是僧侣们诵经时还有不便之处,在经折装的基础上,人们又不断对它加以改进。古人将一大张纸对折,一半粘在第一页,另一半从书的右侧包到背面,与最后一页相接连,使之成为前后相连的一个整体,如同套筒;阅读时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再到第一页,如此可以循环往复,连续不断地诵唱经文;遇风吹时,书页随风飞翻犹如旋风,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旋风装。

另有一种卷轴装的变形,是把逐张写好的书页,按照内容的顺序,逐次相错,粘在事先备好的卷子上,错落粘连,犹如旋风,也被称为“旋风装”,又称“龙鳞装”。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卷时从卷首卷向卷尾。从外表看,它与卷轴装没有什么区别,但展开后,页面的翻转阅读是它们的根本区别。这种装帧形式曾在唐代短暂流行。

蝴蝶装

蝴蝶装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它的产生是和雕版印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宋代,是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刻书的全盛时期。

鉴于经折装折痕处易于断裂,于是书籍形态就转而朝册页的方向发展,既避免了经折装的缺陷,也省却了将书页粘成长幅的麻烦。把长长的卷轴改为“册页”后,将书页从中缝处字对字向内对折,中缝处上下相对的鱼尾纹,是方便折叠时找准中心而设的。书页折完后,依顺序积起方形的一叠,再将折缝处粘在包背的纸上,这样一册书就完成了。翻阅时,书页如蝴蝶展翅,故称为蝴蝶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说:“蝴蝶装者,不用线订,但以糊粘书背,以坚硬封面,以版心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

蝴蝶装的封面,多用厚硬的纸,也有裱背上绫锦的。陈列时,往往书背向上,书口朝下依次排列,因书口处易被磨损,所以版面周边空间往往设计得特别宽大。

包背装

蝴蝶装比起卷轴是有很大改进,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看到文字;二是粘胶的书背,如因胶性不牢,就容易产生书页脱落的现象。因阅读的不便又促使人们对蝴蝶装进行改良。

元代的包背装,是将书页有文字的一面向外,以折叠的中线作为书口,背面相对折叠。翻阅时,看到的都是有字的一面,可以连续不断地读下去,增强了阅读的功能性。为防止书背胶粘不牢固,采用了纸捻装订的技术,即以长条的韧纸捻成纸捻,在书背近脊处打孔。以捻穿订,这样就省却了逐页粘胶的麻烦。最后,以一整张纸绕书背粘住,作为书籍的封面和封底。

线装

由于包背装的纸捻易受到翻书拉力的影响而断开,同样造成书页散落的烦恼。因此,明朝中叶以后,又被线装的形式所取代。它不易散落,形式美观,是古代书籍装帧发展成熟的标志。

线装和包背装差别不大。线装的封面、封底不再用一整张纸绕背胶粘,而是上下各置一张散页,然后用刀将上下及书背切齐,并用浮石打磨,再在书脊处打孔用线串牢。线多为丝质或棉质,孔的位置相对书脊比纸捻远,以便装订后纸捻不显露出来。最常见的是四针眼订法,偶尔也有六针眼或八针眼的。有时,常将书脚用绫锦包起来,这叫做包角。

包背装和线装的书籍,书口易磨损破裂,因此,上架收藏采取平放的方式。为了方便起见,还在书根上靠近书背处写上书名和卷次。由于是平着摆放,封面也不需要使用厚硬的材料,多是用比书纸略厚一点的纸张,有时也用布面,故而具有柔软、亲切的感觉。

由于书籍柔软,为防其破损,多用木板或纸板制成书函加以保护。书函的尺寸大小依照实际需要而定,且形制多样。多用硬纸板为衬,白纸做里,外用蓝布或云锦做面。书函一般从书的封面、封底、书口和书脊四面折叠包裹成函,两头露出书的上下两边。也有六面全包严的叫“四合套”,在开函的地方常挖作月牙形或云头形,称作“月牙套”或“云头套”。另外,也有用木匣或夹板做成考究的书函,既保护书籍又增添书籍的艺术典雅之美。

为了保护珍贵典籍或明藏孤本,藏书家往往特制书卷装置以保存书籍。由此,书籍艺术的创造者施展智慧与技能,诞生出中国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书籍装帧形态,成为一朵中国古籍文化艺苑中的奇葩。从《四库全书》的书函、《周易本义》书匣、《二十四史》藏书柜、《绮序罗芳》书屉、《御篡朱子全书》书箱………千姿百态中体现出中华书籍文化精华给予世界的贡献,为世人瞩目。

凭证包角纸折叠方法如下:

工具:两张封皮纸、凭证、胶水,一个夹子。

1、把凭证叠整齐,正面和背面分别放一张封皮纸,并用夹子固定好。

2、将包角沿虚线撕开,边角沿虚线向内翻折。

3,将包角边缘与凭证对齐,包角纸紧贴凭证两边包折,最后用胶水粘合即可。

装包角纸前需要注意的事项:

1、分类整理,按顺序排列,检查日期、编号是否齐全,是否缺页,漏编。

2、按凭证汇总日期归集(如按上、中、下旬汇总归集)确定装订成册的本数。

3、摘除凭证内的金属物(如订书钉、大头针、回形针),对面积较大的原始凭证要折叠成同记账凭证一样的大小,且要避开装订线,以便翻阅和保持数字完整。

4、整理检查凭证顺序号,如有颠倒要重新排列,发现缺号要查明原因。再检查附件有否漏缺,领料单、入库单、工资、奖金发放单是否随附齐全。

5、检查记账凭证上有关人员(如制单、审核、记账等)的印章是否齐全。

1、首先在支持西玛凭证的商家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选择使用西玛凭证作为支付方式。

2、其次在支付页面选择西玛凭证支付,输入凭证包角的数字密码或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

3、最后支付成功后,商家会收到确认信息,同时用户也会收到支付成功的通知。

第二种:在宋代出现,这是因为之前书籍和古画修复不分家,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古籍修复也蓬勃发展,逐渐独自发展。成为单独的技艺。第三种: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发掘发现有很多绢帛上有修改、挖补的痕迹。部分学者认为此时为古籍修复的萌芽。第四种:认为夏商周时期,这个是因为考古发掘,有很多龟甲兽骨上有1、2、3等刻画符号。在册页研究的学术界,龟甲上的刻画符号在当时应该是用绳子、皮革串连在一起,作为页数标注所以刻画。串联便形成早起册页。册页出现之时,就是古籍修复成立之时。

古籍修复流派

古籍修复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到民国时期还存在的有如下几派。沪派、苏派、扬派、京派、蜀派、徽派、岭南派、鲁派、津派。所存在的派别和书画装裱的派别大体一致。解放后随着古籍修复艺人的岁数逐渐增长,后续无人或者技艺人相继另寻它路。沪派、蜀派、徽派、岭南、鲁派、津派,大部分在1970年左右消失,津派是消失最晚的,津派古籍修复的老艺人陆玉枢所传最后一名弟子与2004年左右停止修复,为津派最后一个名古籍修复艺人现为竹影法师。

古籍修复过程

古籍修复因为时代和流派不同修复过程也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收到修复的书籍:这个过程是修复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这个环节修复师傅要检查送来的古书的破损程度、珍惜程度。和书籍的持有者商讨价格、修复要求、修复时间。因为修复古籍需要把珍藏的书相当长时间放在修复师傅手里,所以一般修复师傅只为熟人或者熟人介绍的朋友修复。从古至今修复师傅和古书持有者之间主要是口头约定为准,无凭证票据的存在,所以收到古书和客户商议领悟客户修复的要求、心情、心境、品味等成为最重要的环节。

2:对书籍资料记录:1970年之前的修复都是把每页文字都要抄录下来以便修复时方便检查和配页。津派在2000年时把照相技术引入修复,将古籍做影像资料储存。比过去更加科学,但是因为涉及古籍版权问题,自竹影法师停止修复后,影像资料的储存在修复中被取消。只有博物馆工作的部分修复师傅继续沿用古籍修复中的,影像保存环节。

3:拟定修复方法:古书的各种破损、污渍等被修复艺人叫做书病。古书艺人视书为孩子,所以修复如看病。古书修复也有望闻问切。望:指的是检查破损、污渍、纸张、绢帛等材质的的现有情况。闻:指的是通过气味判定,纸张的矾化程度、有无霉烂。问:指的是要询问书籍来历,如果书籍现在的持有者是长期居住南方则选用白芨作为浆糊,如果长期居住北方则选用面糊作为浆糊。客户不同的居住地域也决定了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而且要向书籍的持有者询问书籍的年代、版本、曾经印刷地域,这点很重要,因为修复师傅对于古籍断代能力不高,所以询问下书籍持有者详细内容很必要。对于修复甚至是决定成败的。切:指的是修复师傅抚摸和检查书籍材质的保存状况。纸张的薄厚、是不是曾经有修复。

4:因为册页形制不同从第四部开始不一样。线装册页的第四步是拆线

5:拆纸钉

6:拆包角

7:清洗书页,师傅们根据各自流派配置专门的洗书水。

8:处理虫眼或者根据书病的情况托表或者点镶。

9:装订

10:制作书函

11:送交藏书者完成修复任务

  记账凭证摘要填写是会计核算的初始阶段和基本环节,是一项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那么记账凭证装订呢?我整理了一些记账凭证装订包角 方法 ,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记账凭证装订包角方法

 (一)装订方法:

 1从方向上来说,有左边装订线处装订法;有左上角包角装订法。左上角包角装订法做起来比较美观,但也比较麻烦,如何去做就取决于各位工作者的耐心了。

 2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有夹塞法,即在左边装订处夹塞。可用记账凭证裁段做塞,可用纸折叠做塞,是用一种特殊的纸箱裁段做塞,显得非常有功力。

 (二)记账凭证装订时注意:

 要将科目汇总表及T型账户表装订进去,这样便于快速查找某笔凭证。虽然现在电算化了,科目汇总表还是应装订进去,起码不看账就能知道当月的发生额。

 (三)推荐一种原始凭证的折叠方法。

 当原始凭证大过记账凭证时,大多数人的做法是先折叠左边的角,再向里面折叠。这样折叠后折叠的角在下面,在查阅时要先拉开折叠的部分,再拉开折叠处的左边边角。现在推荐的方法只不过是将折叠的顺序反一下而已:即先向里折叠后,再折叠左边的角。这样折叠后折叠的角在上面。别看只是顺序的一转换,但在查阅时,只需拉住上面的角一拉,即可全部拉开。

记账凭证的优缺点

 记账凭证按其包括的会计科目是否单一,分为复式记账凭证和单式记账凭证两类。

 1)复式凭证:将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及其发生额均在同一张记账凭证中反映的一种凭证。优点:可以集中反映一项经济业务的科目对应关系,便于了解有关经济业务的全貌减少凭证数量节约纸张等。缺点:不便于汇总计算每一个会计科目的发生额。

 2)单式凭证:每一张记账凭证只填列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一个会计科目及其金额的记账凭证。

 优点:内容单一,便于汇总计算每一会计科目的发生额,便于分工记账。

 缺点:制证工作量大,且不能再一张凭证上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内容分散,也不便于查账。

记账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各种会计凭证从填制、取得到归档保管为止的全部过程,即在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内部有关人员和部门之间传送、交接的过程。要规定各种凭证的填写、传递单位与凭证份数,规定会计凭证传递的程序、移交的时间和接受与保管的有关部门。

 1、会计凭证传递的作用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编制时起到归档时止,在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及人员之间的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为了能够利用会汁凭证,及时反映各项经济业务,提供会计信息,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必须正确、及时地进行会计凭证的传递,不得积压。正确组织会计凭证的传递,对于及时处理和登记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实行会计监督,具有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会计凭证的传递起着在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各环节之间协调和组织的作用。会计凭证传递程序是 企业管理 规章制度 重要的组成部分,传递程序的科学与否,说明该企业管理的科学程序。其作用如下:

 (1)有利于完善经济责任制度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及记录,是由若干责任人共同负责,分工完成的。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体现了经济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单位会计制度可以通过会计凭证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的规定,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度,使各项业务的处理顺利进行。

 (2)有利于及时进行会计记录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账簿登记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通过会计凭证的传递,使会计部门尽早了解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并通过会计部门内部的凭证传递,及时记录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2、会记凭证的保管 会计凭证是重要的会计档案和经济资料,每个单位都要建立保管制度,妥善保管。对各种会计凭证要分门别类、按照编号顺序整理,装订成册。封面上要注明会计凭证的名称、起讫号、时间以及有关人员的签章。要妥善保管好会计凭证,在保管期间会计凭证不得外借,对超过所规定期限(一般是15年)的会计凭证,要严格依照有关程序销毁。需永久保留的有关会计凭证,不能销毁。

记账凭证装订包角方法:

把封面纸裁出两条,一条横向放在前面,一条竖向放在后面,用打孔机在凭证册的左上方斜着打两个眼,用线穿上,系牢,把横向条纸按装订斜着折角,再向后包上(包上角),粘牢;把竖向纸条同样,包左角,然后压出一个立面,写上凭证年月日和凭证号区间。

线装本各部名称线装本是古籍中最普遍的装订形式,约兴于明朝中叶,到了清朝更是风行,一直沿用到现在。其各部名称分为:书口、天头书脑、书背、书根、包角、书签、书套等。书口:书叶的正中折缝入;天头:指书叶上端(上栏以外的部分)的空白处;地脚:指书叶下端(下栏以外的部分)的空白处;书脑:指一本书册穿孔订线右侧的空白处;书背:指订线处右端顶头(即书脊);书根:指书册最下端顶头部分;包角:书册的右侧,上下两隅,称为“书角”。比较珍贵的书,在装时常以湖色或蓝色的绫子将书角包起,叫做“包角”。书签:是书衣上所粘贴的纸签,也有用丝织品的,用以题写书名。书套:用草板纸(俗称马粪纸)为里,外敷以布(多用蓝布),围裹全书的前后左右四面而露其上下两端者,谓之“书套”。另有围裹四面折叠四边的,名“四合套”。还有在开函处挖做云形环式的,叫“云字套”。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书籍形式

书籍设计的历史(书籍形式的演变)2009-06-25 14:49三、书籍形式的演变纸的发明,对我国书籍发展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