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菍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4收藏

地菍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大辞典》·地菍 21 地菍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26 地菍的药理作用 3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菍 31 拼音名 32 地菍的别名 33 来源 34 性味 35 功能主治 36 地菍的用法用量 37 摘录 4 《中华本草》·地菍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地菍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栽培 49 性状 410 化学成份 411 性味 412 归经 413 功能主治 414 地菍的用法用量 415 注意 416 各家论述 417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地菍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地菍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地菍 1 拼音

dì niè

2 《中医大辞典》·地菍

地菍为中药名,出自萧步丹《岭南采药录》[1]。

21 地菍的别名

地茄、地稔、地石榴[1]。

22 来源及产地

野牡丹科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的全草[1]。分布江西、福建、广西、广东等地[1]。

23 性味

甘、微涩,凉[1]。

2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1]。

1煎剂喷喉、滴鼻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

2治肠炎,痢疾,消化道出血,肺脓疡,尿路感染[1]。

3治痛经,产后腹痛,血崩,带下,盆腔炎[1]。煎服:9~15g(鲜品30~60g)[1]。

4治外伤出血,痈肿疔疮,蛇咬伤[1]。鲜品捣敷[1]。

25 化学成分

叶含鞣质74%[1]。根含酚类、鞣质、糖类、氨基酸[1]。

26 药理作用

本品煎剂在体外对伤寒、痢疾杆菌及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

3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菍 31 拼音名

Dì Rěn

32 地菍的别名

地茄子、地兰子、地石榴、铺地锦

33 来源

为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以全草或根入药。秋季采根或全草,洗净晒干。

34 性味

甘、涩,平。

35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补血止血。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寞炎,肠炎,痢疾,肺脓疡,盆腔炎,子宫出血,贫血,白带,腰腿痛,风湿骨痛,外伤出血,蛇咬伤。

36 地菍的用法用量

干根或全草1~2两。

3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中华本草》·地菍 41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42 拼音名

Dì Rěn

43 英文名

Twelve stamen Melastoma Herb, Herb of Twelvestamen Melastoma,Twelve stamen Melastoma

44 地菍的别名

山地菍、地茄、铺地锦、地吉桃、地葡萄、地红花、金头石榴、地石榴、铺地菍、红地茄、落地菍、地菍藤、矮脚补翁、杜茄、土地榆、小号埔淡、铺地粘

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

采收和储藏:56月采收,洗净,除去杂质,晒干或烘干。

46 原形态

矮小灌木,高1030cm。茎匍匐上升,逐节生根,分枝多,披散,地上各部被糙伏毛。叶对生;叶柄长26mm;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先端急尖,基部广楔形,全缘或具密浅细锯齿;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顶生,有花13朵,基部有叶状总苞2;花梗210mm;花5数,花萼管长约5mm,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圆锥状,有时23簇生,裂片披针形,长23mm,边缘具刺毛状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花瓣淡紫色至紫红色,鞭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122cm,宽115cm,先端有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5长5短,长者药隔基部延伸,弯曲,末端具2小瘤;短者药隔不伸延,药隔基部具2小瘤;子下位,先端具刺毛。蒴果坛状球形,平截,近先端略缢缩,内质,不开裂,长79mm,直径约7mm,宿存萼被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50m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48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稍耐旱。生长适且温度为2530℃。一般土壤均能种植。低洼积水地不宜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79月果实分批成熟,选择第一、二批饱满的果实,搓去果皮,洗净,将种子稍晾干后,立即播种。直播,按行株距30cm×30cm开穴,每穴播810颗种子,覆土2cm,浇水。

田间管理 幼苗长出23对真叶时定苗,每留45株,定苗后至封行前,每年追肥4次,春、夏、秋季追施人粪尿或复合肥,冬季追施草木灰或堆肥。每次追肥后进行培土。

49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四棱形,多分枝,长1025cm,直径12m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扭曲,有纵条纹,节处有细须根。叶对生,深绿以,多皱缩破碎,展开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仅上面边缘和下面脉上生极疏的糙伏毛。花棕褐色,萼筒5裂,花瓣5。气微,味微酸涩。

410 化学成份

本品叶含鞣质740%[1]。

411 性味

味甘;涩;性凉

412 归经

归心;肝;脾;肺经

413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主高热;肺痈;咽肿;牙痛;赤白痢疾;黄疸;水肿;痛经;崩漏;带下;产后腹痛;瘰疬;痈肿;疔疮;痔疮;毒蛇咬伤

414 地菍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415 注意

《闽东本草》:孕妇忌用。恶麦冬、硫黄、雄黄。

416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叶,煎水,洗疳痔热毒、麻疥烂脚、蛇伤。

2《陆川本草》:止血,解毒,消炎。治子宫出血,痢疾,疮痈溃烂红肿。

3《闽南民间草药》:清热解毒,后血消疝。治赤白痢,产后腹痛。

4《闽东本草》:治痛经,崩带,血痢,痔痿,风疹,疝气。

417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痘疹会通》卷五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用药禁忌 3 《临证医案医方》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滋阴养血汤 1 拼音

zī yīn yǎng xuè tāng

2 《痘疹会通》卷五 21 方名

滋阴养血汤

22 组成

鳖甲、黄芩、知母、北沙参、麦冬、地骨皮、连翘、枣1枚。

23 主治

麻后夜热不退,几成瘄劳。

24 用药禁忌

此方切不宜乱用,必须审症,真是阴亏方可用,否则恐以假为真,误成瘄劳。

3 《临证医案医方》 31 方名

滋阴养血汤

32 组成

生地9g,熟地9g,当归身9g,阿胶珠12g,白芍9g,首乌9g,枸杞子12g,炒枣仁12g,柏子仁9g,天冬9g,麦冬9g,鳖甲9g,龟版9g,甘草3g。

33 功效

滋阴养血。

34 主治

慢性肝炎(阴虚型)。头晕心悸,五心烦热,或易怒神疲,肝区隐痛,舌质淡,少苔,脉细弦或细数。

35 各家论述

方中用龟版、鳖甲、生地、天冬、麦冬等滋阴;用熟地、当归身、阿胶珠、白芍、首乌、枸杞子等以养血;用柏子仁,炒枣仁以治心悸不安,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起到滋阴养血的作用。

古籍中的滋阴养血汤 《成方切用》:[卷一下理血门]当归补血汤

(酒洗二钱)空心服。当归滋阴养血,黄乃补气之药。何以五倍于当归,而云补血汤乎。盖有形之血,生于无形

《本草简要方》:[卷之二草部一]珠参

产滇中姚安府主治。补肺。降火。滋阴养血。济阴保元汤。珠参三钱。(米仁四两拌。蒸透切片。再入姜加米仁汁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皮肤

贮之,每日空心用三匙,热酒调服,蜜汤亦可。久服滋阴养血,止嗽荣筋。大黄虫丸(见虚劳。)苇茎汤当于疡科

《成方切用》:[卷二上补养门]三才封髓丹

,而补亦在上中下脾行之比除后三味,等分煎,名三才汤,治脾肺虚劳咳嗽。除前三味,名凤髓丹,(治要)治

《医方集解》:[补养之剂第一]三才封髓丹

目录 1 拼音 2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理饮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理饮汤的用法用量 24 备注 25 摘录 3 《衷中参西》上册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用药禁忌 35 理饮汤的临床应用 3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理饮汤 1 拼音

lǐ yǐn tāng

2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理饮汤

21 处方

于术12克 干姜15克 桂枝尖6克 炙甘草6克 茯苓片6克 生杭芍6克 橘红45克 川厚朴45克

22 功能主治

治心肺阳虚,脾湿不开,胃郁不降,饮食不化,变为饮邪。脘腹满闷,短气喘促,咳吐粘涎,脉弦迟细弱。

23 理饮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4 备注

方中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白术、茯苓、甘草理脾胃之湿;厚朴通胃中阳气;橘红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白芍酸敛,可防热药之上窜,制虚火之浮游,且药之热者,宜于脾胃,恐不宜于肝胆,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旭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也。

25 摘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3 《衷中参西》上册 31 方名

理饮汤

32 组成

于术4钱,干姜5钱,桂枝尖2钱,炙甘草2钱,茯苓片2钱,生杭芍2钱,橘红1钱半,川厚朴1钱半。

33 主治

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粘涎,甚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气逼阳外出为身热,迫阳气上浮为耳聋。

34 用药禁忌

诊其脉,确乎弦迟细弱者,方能投以此汤。

35 理饮汤的临床应用

1痰饮:一妇人,年三十许,身形素丰,胸中痰涎郁结,若碍饮食,上焦时觉烦热,偶服礞石滚痰丸有效,遂日日服之,初则饮食加多,继则饮食渐减,后则一日不服,即不能进饮食,又久服之,竟分毫无效,日仅一餐,进食少许,犹不能消化,且时觉热气上腾,耳鸣欲聋,始疑药不对证,求愚诊治,其脉浮大,按之甚软。愚曰:此证心肺阳虚,脾胃气弱,为服苦寒攻泻之药太过,故病证脉象如斯也。拟治以理饮汤。病家谓,从前医者,少用桂、附即不能容受,恐难再用热药。愚曰,桂、附原非正治心肺脾胃之药,况又些些用之,病重药轻,宜其不受。若拙拟理饮汤,与此证针芥相投,服之必无他变。若畏此药,不敢轻服,单用干姜五钱试服亦可。病家依愚言,煎服干姜后,耳鸣即止,须臾觉胸次开通,继投以理饮汤,服数剂,心中亦觉凉甚,将干姜改用一两,又服二十余剂,病遂除根。

2发搐:邑韩蕙圃医学传家,年四十有四,偶得奇疾。卧则常常发搐,旋发旋止,如发寒战之状,一呼吸之间即愈,即不发搐时,人偶以手抚之,又辄应手而发。自治不效,广求他医治疗皆不效。留连半载,病势浸增。后愚诊视,脉甚弦细,询其饮食甚少,知系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血虚不能荣筋,气虚不能充体,故发搐也。必发于卧时者,卧则气不顺也。人抚之而辄发者,气虚则畏人按也。授以理饮汤方,数剂,饮令加多,搐亦见愈。二十剂后,病不再发。

36 各家论述

方中用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白术、茯苓、甘草以理脾胃之湿而淡渗之;用厚朴者,叶天士谓“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欲借温通之性,使胃中阳通气降,运水谷速于下行也;用橘红者,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也。至白芍,若取其苦平之性,可防热药之上僣,若取其酸敛之性,可制虚火之浮游,且药之热者,宜于脾胃,恐不宜于肝胆,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胆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也。

古籍中的理饮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五)治痰饮方]1.理饮汤

为服苦寒攻泻之药太过,故病证脉象如斯也。拟治以理饮汤。病家谓,从前医者,少用桂附,即不能容受,恐难

《医学衷中参西录》:[四、医话]17.答严××代友问痰饮治法

详观来案,知此证乃寒饮结胸之甚者。拙拟理饮汤,原为治此证的方,特其药味与分量宜稍为更改耳。今拟一方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62.论心病治法

麻痹,脉象异常微细,脉搏异常迟缓者,宜治以拙拟理饮汤,连服十余剂,寒饮消除净尽,心脏之阳自复其初,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二)治阳虚方]敦复汤

诊其脉甚迟,不足三至,知其寒饮为恙也。投以拙拟理饮汤加人参、附子各四钱,喘与咳皆见轻而脉之迟仍旧。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78.论火不归原治法

目录 1 拼音 2 《广西中医药》:白玉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白玉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千金》卷三 31 组成 32 主治 33 白玉汤的用法用量 34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白玉汤 1 拼音

bái yù tāng

2 《广西中医药》:白玉汤

21 处方

生地15克,麦冬15克,知母10克,石膏(先煎)30克,元参18克,花粉15克,牛膝10克,大黄9克,甘草6克。

22 功能主治

清胃泻火,通腑润肠。主阳明热炽,胃火循经上炎;或年老阴液不足,虚热上浮。

23 白玉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4 摘录

《广西中医药》

3 《千金》卷三 31 组成

白玉1两半,白术5两,泽泻2两,苁蓉2两,当归5两。

32 主治

妇人阴阳过度,玉门疼痛,小便不通。

33 白玉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先以水1斗,煎玉50沸,去玉纳药,煎取2升,分2次服,相去一炊顷。

34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玉能灭瘢,亦能止痛,但取以通气化;兼用白术以温肉理,当归以和血脉,苁蓉以滋精髓,泽泻佐白玉以通气化,皆交接过伤之专法。

古籍中的白玉汤 《眼科阐微》:[卷之四·贞集小儿疳伤眼症论]龙胆芦荟丸

)甘草(炙,五钱)上炼蜜丸,每两匀作十丸,滚汤化下。白玉锭一条,泡水灌耳内。和白玉锭搽牙上。亦点眼内

《眼科阐微》:[卷之四·贞集小儿眼症]车前子散

菊花胆草(炒)各等分,共为末。每二钱,食后饭汤下。洗白玉锭。小儿头枕骨疼,闭目不开,宜服∶《眼科阐微

《眼科阐微》:[卷之三·利集]四季犯发眼症

常发作者,是经络中余毒未净,当用羌活胜风汤,外点白玉锭、扫雾丹。有每年按四时发作者,是因病时不治,挨

《仁术便览》:[卷二痢疾]人参败毒散

黄豆大,空心三丸。白痢烧酒送下,红痢甘草汤下。一名白玉丸。《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眼科阐微》:[卷之一·元集]辨女子癸水行后又不行眼目红肿生云翳赤丝手指足拘挛论

黄精,中药名,(学名:Polygonatum sibiricum),又名:鸡头黄精、黄鸡菜、笔管菜、爪子参、老虎姜、鸡爪参。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林下、灌丛或阴湿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阴湿环境。耐寒、对气候适应性强,以半高山或平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湿润的壤土最宜生长。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功效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临床用名有蒸黄精、酒黄精。

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本草纲目》:黄精受戊己之泻气,故为补黄宫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

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浊。

《本草经疏》:黄精君,纯得土之冲气,而禀乎季春之令,故味甘气和性无毒。其色正黄,味厚气薄,土位乎中,脾治中焦,故补中。脾土为后天生气之源,故益气。中气强,脾胃实,则风湿之邪不能干,故除风湿。五脏之气皆禀胃气以生,胃气者即后天之气也,斯气盛则五脏皆实,实则安,故安五脏。虽非治疗之所急,而为养性之上药。故仙经累赞其能服饵驻颜,久而弥胜矣。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无毒。入药疗病,生者亦宜。钩吻略同,切勿误用。安五脏六腑,补五劳七伤。除风湿,壮元阳,健脾胃,润心肺。旋服年久,方获奇功。小儿羸瘦,多啖弥佳。

《本草乘雅》:无缘自生,独得土大之体用,故名黄精。一名戊己芝也。土位乎中,故补中而益中气。为风所侵而土体失,濡湿泥泞而土用废者,黄精补土之体,充土之用,即居中府藏,亦藉以咸安矣。形骸躯壳,悉土所摄,轻身延年不饥,总属土事耳。

《景岳全书》:一名救穷草。味甘微辛,性温。能补中益气,安五脏,疗五劳七伤,助筋骨,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耐寒暑,下三虫,久服延年不饥,发白更黑,齿落更生。

《本草分经》:甘,平。补气血而润,安五脏,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

现代药理研究

1 黄精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 黄精能使离体兔心心率加快,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作用,有扩张冠脉及抗心肌缺血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作用。

3 黄精有比较明确的抗衰老作用。

4 黄精有降血糖作用。

5 黄精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均有拮抗作用。

6 黄精有抗疲劳、耐缺氧等抗应激作用。

7 黄精在细胞水平上有调节平衡的作用,并可增强纤维蛋白溶酶活性。

地菍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大辞典》·地菍 21 地菍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