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记载的贝币
贝币起初是计数货币。十个为一朋,十朋100个,百朋就是一千个。金属铸造的贝币显然是以朋和朋的数量为基本单位。进入商代,从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看,贝币的使用已很普遍了。记载中用贝的数量也愈来愈大,从“二贝”、“五贝”发展到几朋、几十朋。如殷墟甲骨卜辞:“取贝”;(9)“其用旧贝一贝十朋”。(10)传世的殷彝铭文,也不乏关于贝币的记载,如:“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我收藏的贝币上百枚,已经在我的贝币展示博文中做了列举。铜贝大小代表的具体货币单位还需考证。)
二、铜贝广泛流通以后,逐渐开始演化为计重货币。
专家研究“铜贝币广泛流通使用以后,贝币的计算单位又改为“寽”。寽(lǜ)是古代金属重量单位名称,一寽合十一又二十五分之十三铢,即略小于半两(十二铢)。周穆王时的《稽卣铭》:“易贝卅肘”;周厉王时的《扬铭》:“取■五寽”;周宣王时的《毛公鼎铭》:“取■卅寽”,(19)这些都是铜贝流通使用的记载。以寽来计算铜贝,是货币制度的一个重要改革。朋是以串计数的,没有脱离原始的个数计算的范围。寽是以重量来计算货币价值的多少,用寽计算铜货币的数量,从此开辟了称量货币的新阶段。铜贝的购买力情况,在周孝王时的《曶鼎铭》中有这样的记载:“用■诞买兹五夫用百寽”,(20)说明买五个奴隶的价格是一百寽铜贝。”
贝币为什么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后期变成了计重货币呢?铜贝计数单位改为计重单位,当然自有其道理。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铜本身是贵金属,铜贝铸造重量都有差异,大小相同,厚薄不同,重量不同。当你购买某种高价商品,同样的两组100个铜贝,重量必然有差异。改为计重当然最为公平。
三、蚁鼻钱和鬼脸钱是计重货币。
贝币由空心贝演变为实心贝,本质上也完成了由计数货币向计重货币的转化。这六枚实心贝,表面不是贝币的口线,但是,和 各六铢 比较相似。
下边的鬼脸钱大小不一,当然它们是代表大小不一的重量承担货币的职能。
“各六铢”形象的表明了,鬼脸钱以六铢“一寽”(寽读略)为基本单位。也就是说,鬼脸钱大小不同的重量单位是。一寽、二寽、四寽、六寽、八寽。相当于重量6铢、12铢(半两)24铢(一两)36铢(圜钱 重一两十二铢,就是这个意思)48铢。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在中原的春秋战国的割据争雄中
1、了解历史、钱币铸造史、历代古钱图谱、(花钱),有关知识。
2、历代古钱币质、币值,古钱币包浆形成的特点。
3、鉴别伪古钱的能力。
4、找师傅指导、自己实践。(仍需时间)
5、了解古钱币行情。
6、多与行家交流、学习。
7、按自己收藏的目的慢慢的收藏、鉴赏。
康熙通宝为清代钱币,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康熙通宝钱径25-27厘米,重38-55克,面文“康熙通宝”以真书直读。
康熙通宝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仿"顺治四式"的满文钱,钱背满文"宝泉"、"宝源"左读,是户、工两部所造;另外一类是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
康熙通宝有小平及当十大钱。钱文真书体直读。除宝源、宝泉二局以满文纪局外,各省均以满汉字纪局名,穿左铸满文,穿右铸汉文。各省铸钱均为小平,折十大钱为宝源局所铸,面文离郭隔轮,背满文宝源列穿左右。币材多呈青白色,即用铜锡合金,通称大白钱;也有红铜及黄铜的省局铸钱。
古代钱币的鉴定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 辨别真伪;一鉴别年代;三、评定价值;四、确定国别。只有做好钱币的鉴定工作,才能保证收藏家的藏品质量。辨别真伪主要针对的是传世古钱;鉴别年代主要针对的是传世品和出土品;而评定价值主要是看古钱的历史价值及现代市场价格,针对的是所有遗留下来的钱币;确定国别则主要是针对流入国内的日本、越南、朝鲜等外国钱币。但是狭义的鉴定主要指真伪鉴定,所以本书针对真伪鉴定作详细的个绍。
真钱与伪钱
真钱就是年代相当、能够说明问题、是当时那个年代的人所制作的古钱。伪钱有两种:一种是仿造真钱; 一种是纯粹的假钱。
但历史上的“私铸”、“盗铸” 、“厌胜钱” 等都不能算是伪钱,因为这些钱虽然和正统王朝所铸的“正品”相比是“伪品”、“僭伪品” ( 新莽钱币等),但是也是符合真钱的定义,因此说不能算作是文物意义上的伪钱。
伪钱制作方法
制作伪钱的前提是谋利,要想谋利就必须要有市场,所以在钱币的收藏之处是没有伪钱的。曾经在陕西西安邠王故宅发现的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客藏,出土502枚古钱,除7枚外国钱币外,其余均为中国历代钱币,基本上一个朝代收藏1枚,很显然这是钱币爱好者的收藏品,重要的是在这批古钱里并没有发现伪钱。南宋洪遵〈泉志》所著录的348枚钱币也均为真品。
清乾隆、嘉庆时期,古钱的收藏之风渐渐刮起,在高额利润的影响下,一些珍稀的古钱价格开始猛涨,因此也就出现了很多伪造的珍稀品。清乾隆+五年(1750年)编辑的〈钦定钱录〉中就出现了伪钱。-时间伪钱和作伪者流遍全国各地。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伪钱生意才开始衰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文物市场的开放,古钱的收藏和私人买卖又开始盛行,伪钱也开始充斥市场,而且制作水平、手法技艺、范围广泛都让人瞠目结舌,尤其采用高科技手段制作出来的伪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伪钱“质量”。
作伪手段
制作伪钱的手段尽管相对来说比较高超,但是因为现代科技和古代人的人工制作总有很多的差别,因此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手段,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破绽。
传统的制作伪钱的手段有翻沙、改刻、贴补、拼合、打制、腐蚀等。
改刻
改刻往往用的是旧钱或是铜片,在上边根据真钱的图样和字纹来进行雕刻。如果仅仅改刻局部,则会出现因为时代风格不同,而造成新旧、铜质上有差异。况且改刻的部位刀痕是很难掩饰的,改刻的部位凹陷,即便是做旧和上锈也很容易就能看出其破绽。
贴补
贴补指的是将从旧钱上挖下来的文字和笔画贴补在钱上,或者直接用生漆补贴笔画。这种伪钱扔在地上,发出来的声音浑浊,没有真钱的声音清脆。
在市场上常见的小的贴补如将大顺通宝、大定通宝贴补成天顺通宝、天定通宝;大的贴补如将两个五铢挖掉“五”字或“铢”字,磨薄后两两结合就变成了“五五”或“铢铢”。还有将嘉祜、皇宋贴补成并不存在的“皇佑”等。
翻沙
早期作伪的主要手段是翻沙,这种手段很容易在钱体上留下沙眼,或因为铜液还没有流到而有缺损,边郭也难以做到规整自然,铜质也可能会有差距。翻沙可分为三种:一据旧谱作母型;二据真钱作母型;三直接用真钱作母型。
据旧谱作母型依据的是旧图,而旧图本身就不可靠;据真钱作母型要先找到与真钱非常相似的母型,但是是很难找到的,因此这种钱很容辨认。直接用真钱作母型相对来说就比较难以辨认,常见的有十国天策府宝、金泰和通宝、辽统和元宝、辽应历元宝、明末天启通宝、元至正之宝等,但是和真品相比要小一些。
拼合
拼合钱扔在地上发出的声音都浑浊。拼合手段常见的有三种,一是将两个大小、穿孔一致的半钱拼合在一起,在接口处能够轻易发现其破绽,如两枚五铢钱拼合成的“五五” 、 “铁”等伪钱:二是保留钱的外郭, 去掉另一钱的外郭并嵌入其中,这样做使其接缝隐蔽,很难发现,增加了辨别难度:三是将两枚大小、穿孔一致的钱币,磨薄后拼合在一起, 成“合背钱”,往往会在外侧、孔内侧留下细缝。
打制
河南伪造空首布的打制方法,是用单片焊接拼合而成,然后从单片背面敲打使文字、纹饰等凸出成型。因为青铜不易打制,所以打制而成的钱都不是青铜的,注定铜质不符。这也就解释了其打制钱质量相对要轻、文字呆滞、声音浑浊的原因。
化学腐蚀
腐蚀是较新的化学作伪方法,其锈色不似真钱的锈色,文字和纹样都呆滞无神、字口浅慢。这是因为腐蚀的手段是要先用铜片作成钱币轮廓,然后用蜡液或油漆描出正反面的文字、纹饰、边郭,最后用酸液腐蚀,这样出来的钱必定是很容易鉴别的。
除了上边所说的六种作伪方法,还有铲掉背文充光背钱、小钱镶边作阔缘钱等。较近代的时候还有铁胎包以石膏的作伪方法,石膏时间一久就会脱落。
总之,古钱因为其特定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所以不同时代的钱都有不同的特征。在铸造工艺上和质料上都有差异。如果用黄铜铸造宋代以前的钱币,就是明显的破绽。古钱是由专业人员制作的,而且又是成批生产,所以边郭成批打磨,精整规矩,质量较高。而伪钱锈色浮躁,文字呆板,没有神韵。
古籍中记载的贝币
本文2023-10-13 17:11: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8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