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含义是什么
1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
2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
3崇奉:~仰。~徒。
4消息:~息。杳无音~。
5函件:~件。~笺。~鸽。~访。
6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
7同“芯2”。
8姓。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好望角”,是1486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的。在苏伊士运河开凿之前,从英国到印度的航船必须绕过好望角,航程风急浪险,耗时六个月左右。海员们都希望给亲人捎回平安家信,但是难得碰到返回英国的船舶。于是,他们约定在好望角的一块巨石下放置信件。石头上刻着:“请在下面找信件!”这样,所有前往印度方向去的船都在这里停靠,海员们把家信放在石头下面;所有驶回英国方向去的船也派人在这里上岸,把石头下面的信件取走捎回英国。后来人们就把这块巨石命名为世界上最早的“邮局”。这块巨石现存放在开普敦博物馆里,作为历史纪念物
邮政源于我国。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有邮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之语。所谓"置邮传命",即通过邮递而传达命令。"邮"字在2000多年前即已出现了。到秦末汉初,更是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设驿站,传递 公文。当时是用快马做工具,每到一个驿站便换人换马,以求迅速。至1912年,驿站才给全部裁撤。驿站撤消前,我国民间也同时存在公共的寄信机构,叫"民信局",明永乐年间(1403-1425)创立,直到1935年1月1日才全部停业。
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wx183/Article_Class2ClassID=41
《说文解字》:诚,信也。从言,成声。
《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古文从言省。讣,古文信。
“诚”的含义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名人名言》∶“诚即天道,天道酬诚”。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意思为诚实。
“信”的含义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书信起源。先人靠结绳记数,今天打了几头猎物,谁分多
少,系几个疙瘩,怕忘了,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慢慢的,便有了数字的
概念。走到哪个山头,这里猎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画上几群牲口,告知同族这
里可以狩猎。这是形象的书信。
从女娲抟土造人、精卫炼石补天到黄帝大战蚩尤、大禹疏浚洪水,这是古
人关于万物起源、人类发展、社会形态演变的书信。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人们在占卜之
后,把卜辞刻到龟甲兽骨上,不但产生了甲骨文,还产生了“今天是否是黄道
吉日,能不能做什么?”的书信。到商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应用,皇族把
历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国家之重器的青铜鼎上,或颂扬、或警醒,或传于后代,
或埋于地下,写出来,绝不是为了自己看的,那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而
留下的书信。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先是用绳扎,再用封泥封,
之后又在封泥上盖上印章,大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七国纷争,战乱频仍,书信的
防伪保密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我国防伪技术的源起吧。
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书信大行天下提供
了便利条件。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布衣百姓,都把书信作为相互沟通,传情
达意的重要手段。但那时交通并不发达,写完了信,或亲自送去,或托人捎
去,若相距遥远,书信在路上走个一年半载也是常事。于是人们羡慕水中的游
鱼、天空的飞雁,把思念寄托于碧波水府、白云天幕,图的是一个快字。随着
实际需要,于是就有了专门送信的信使,专门为信使驻马休息的驿站。那时的
驿站信使都是官方的,因为皇帝要延伸皇权,下达政令。往往是一道圣旨,便
是快马接力,昼夜兼程。唐太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荔枝。皇帝便命令通过机要
交通,当日送到,于是杨贵妃才能日啖荔枝三百颗。虽然杨贵妃有幸通过机要
通信渠道吃到了新鲜的荔枝,但那时信使和驿站的主要功用还是传输信息。从
有了文字,有了纸张,书信变成了通信联络的重要手段。书信也就成为延续几
千年文明史、传承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引言
《信用卡史话》,通过十五篇文章,可以比较清晰地、全景式了解到信用卡产业在诞生后的六十多年时间里的发展脉络。内容覆盖了美国、欧洲、日本、港台、中国、澳洲和南美地区信用卡发展的状况,让卡友们通过这个系列了解到信用卡发展过程中的坎坷,于茶余饭后获得信用卡的精神大餐。
一、信用的含义
“信用”这个词可能是人类认识中最为复杂、最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它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可是又似乎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出来。信用不需要强迫,只能是自觉自愿;无法被其他人来证明,只能靠自己去体现。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它难得且易失,花费数载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一事的不慎言行而失去。
自古至今,有很多关于表现“信用”的故事、成语、定义,从很多方面来阐释“信用”的含义。
在伊索寓言“狼来了”中,牧羊童的羊最终被真来了的狼吃掉,西周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导致朝代的倾覆。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等大量的成语,都是说明做人做事要遵守“言行一致”的人生准则。
《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对信用的解释是:“提供信贷(Credit)意味着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以让度,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所有权。”
《牛津法律大辞典》对信用的的解释是:“信用(Credit),指在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
《货币银行学》对信用的解释是:“信用这个范畴是指借贷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后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就有崇尚信用的传统,《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属于出现频次较多的词汇之一。比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与国人交,止于信”等等,中国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信用”的价值。
在古老的经济生活中,先人用了一个“赊”字简洁地概括了“信用”的内涵。
赊,现代汉语解释为:买货延期付款,或者卖货延期收款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中,赊的解释为: 贳(shì)贷也。“受者曰赊,予者曰贳。”
在明朝梅膺祚编的《字汇》中,赊的解释为:不交钱而贾曰赊。
《周礼·泉府》中,“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
《后汉书·刘盆子传》中,“少年来酤者,皆赊与之”。
在现代文学中,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也为阿Q用到了“赊”字:他游到夜间,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去,渐渐的高兴起来了,。。。。。。在《阿Q正传》的**中最后一个镜头,在阿Q被“咔嚓”了之后,小酒馆老板擦去了赊欠酒钱的阿Q的名字“阿桂”,这个“信用记录”对阿Q来说已经不再有任何的意义了。
二、信用的产生
在远古洪荒的刀耕火种年代,“经济”一词是不存在的,从原始部落的自给自足式生活,到拿着自己或种植或打猎或手工生产得来的物品去交换别的部落的物品,虽然物品种类十分稀少,但“物物交换”的模式才算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的开始。万年千年过去,人类一直在为获得和占有更多的物品而争斗,社会也就是在这样的争斗中进步和发展。
社会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生产消费,到物物交换式的消费,再到货币作为交换中介物的出现,又引发了货币材质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交换”物品,被交换的物品被称为了“商品”。社会的进步引发了人们对需求的提高,直接又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劳动效率迅速提高,社会商品逐渐增加,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要求。信用是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孕育而生的,信用交易和信用制度更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进而推动和促进了商品交换和金融工具的发展;最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信用经济。
三、信用的形式
1.公共信用
公共信用也称政府信用,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发行国债,通过国债向社会有偿募集资金,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诸如国防、教育、交通、保健及社会福利等庞大的经费,这种债务偿还的承诺来自政府级的公共机关,是以政府信用作为偿付保障。
美国国债,指美国联邦政府欠美国国库券持有者的金额。2010年,美国国债首次超过14万亿美元,除以美国人口即人均向美国政府拥有47万美元的债权。
2.企业信用
商业企业在商业贸易中,通过延期支付或延期收款的形式来完成产品的买卖过程,也包括企业向社会发行的企业债券、股票等金融融资工具。银行可以通过各种票据的形式对买卖双方提供融资支持。有关统计显示,2011年国内债券市场共发行了348548亿元企业债。
3.个人信用
随着生产力大幅提高,商品社会得到快速发展进入了买方市场,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促进商品销售,设计出信用销售方式,诸如分期付款、信用卡等,正是消费者个人信用体系的出现,扩大了商品市场的规模并使消费者可以提前享受到他们所要的东西,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发展。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信用卡发卡量为331亿张。
四、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现代经济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需要借助于负债去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备,需要借助于各种信用形式去筹措资金,改进工艺、推销产品。其次,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债权债务关系。经济越发展,债权债务关系越紧密,越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另外,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是最基本的货币形式。各种经济活动形成各种各样的货币收支,而这些货币收支最终都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体现了银行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信用关系。所以信用就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最普遍经济关系。
待续: 信用卡史话(二) 前世今生的的大来信用卡
信的来历: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有“书信”来往了。当时采用的是结绳、刻符等方式。根据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划符号。我国苗族人,也用过刻符。方亨咸《苗俗纪闻》说:“俗无文契,凡称货交易,刻木为信,未尝有渝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信这一文体,那时称为“书”。因为那时列国纷争,政务日繁,为了互通信息,商洽事务,促使了这一文体的形成和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瑕,书介弥盛:绕朝增士会以策,子家与赵宣以书,巫臣之遗子反,子产之谏范宣,详观四书,辞若对面。”
作为书信意义的“函”,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刘晔专》注引《傅子》:“每有疑事,辄以函文晔。”作为书信意义的“信”,最早见于唐代元缜《书乐天纸》诗:“半封京信半题诗”。
书信在过去还有别的称,这是根据所书写的载体而定的。比如书信写在竹片上就称“简”,写在小竹片上就叫“笺”,写在木板上的就叫“牍”,写在小木板上的就叫“札”,写在白绢上的就叫“素”。如“长跪读素书,书中竟如何”。所谓“尺牍”、“尺素”,就是因为写信用的木板和白绢通常都是一尺左右的缘故。
书信组成:
由开头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和日期组成。
1、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5、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写日期。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古书或作「知」)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对他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恻隐之心即是仁心。羞恶之心是对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对别人犯此则厌恶。辞让是指不接受违反礼制的好处。是非之心则需要智慧来支撑。
信的含义是什么
本文2023-10-13 17:37: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8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