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族的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关于满族的资料,第1张

满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人口总数为1041万人,分布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北京为多。

聚居于东北三省及河北省的满族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大豆、高粱、玉米、烟草、苹果和柞蚕等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山区特产人参、蘑菇、木耳等。

东北三省城市中的满族主要从事工商业,散居于全国各地的满族主要是工人,知识分子也较多。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

作为官方文字,满文一度在全国广泛使用,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清中期以后,满语逐渐被放弃,但在今天东北和北京等地的汉语中,还保留有大量的满语语音和词汇。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扩展资料:

满族是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分化出数个新穆昆。

宋元后深受蒙古族的影响,女真人称名而不称姓。清入关后,很多满洲旗人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钮钴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

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

对此,清统治者十分不满,多次严令禁止,但没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

满族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崇尚骑射。婴儿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男孩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

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

满族男子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女子发式幼年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以御寒,放袖子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规定动作。

**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满汉全席”就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乾隆时的满汉全席已有菜点100余道。

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

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人民网——满族 从“白山黑水”走来

1、1928年,冯玉祥火烧少林寺,他为何要与佛家寺庙过不去?2、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毁烧少林寺是在哪个朝代?3、雍正为什么要火烧少林寺?4、清朝真的火烧过少林寺吗?因为什么啊 ?5、火烧少林寺的事件简介1928年,冯玉祥火烧少林寺,他为何要与佛家寺庙过不去?

1928年3月21日,一场大火在河南烧起,菩提垂泪,僧侣沉默,整个世界一片寂静,只剩下火光冲天的噼里啪啦声,千年的少林寺,在漫天的大火中化为了灰烬。

放了这把大火的人叫做石友三,是当时的军阀冯玉祥的部下。少林寺被摧毁之后,冯玉祥又发起了毁佛运动,将大相国寺改成了市场,把一些寺庙毁掉之后建成了学校。

冯玉祥为何要屠灭千年少林寺,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多种说法都指向了当年的军阀混战和少林寺当时的主持妙兴。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加入战争招来的灭顶之灾

佛教从东汉传入我国起,在我国已经存在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很多诗词之中,就有关于佛教和佛寺的描写,当然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就是那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少林寺历经了千年的风雨磨难,依旧屹立着,古刹梵音曾经是无数人心中的一个梦,然而这个梦却在清朝末年突然消失了。

关于少林寺无故被屠的事情,民间众说纷纭,各类电视剧和艺术作品也是将毁灭少林寺的矛头指向了清政府。

这样说来,清政府倒是也有几分冤枉,因为清朝的诸位皇帝对于少林寺还是很重视的,乾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亲自到少林寺上香祈福,甚至还御笔一挥,为少林寺题了一副匾额。

当时由于统治者的推崇,少林寺香火鼎盛,十分热闹。哪怕是在乱世,也有不少的信众,然而这一切都被一场大火结束了,冯玉祥手下的那一场大火,烧毁了庙堂,烧毁了经书,一时间所有人都在骂冯玉祥。

少林寺的毁灭虽然是军阀冯玉祥的所作所为,但其实与少林寺本身也脱不了关系,这一切都要从当时的少林寺主持妙兴方丈说起。

那原本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各路军阀争权夺利,你来我往,遍体都是硝烟战火,将整个中华大地搅的天翻地覆,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清静的寺院自然也不得安静。

就在这个时候,少林寺当时的方丈妙兴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妙兴为了保护寺院的安全,投靠了当时的大军阀吴佩孚,并且成为了吴佩孚的团长。

成为了团长的妙兴自然是无法置身事外了,率领着少林寺的僧侣们组成了武装部队,带领着僧兵与冯玉祥的手下石友三的部队拼死决战,一时间死伤无数。

愤怒的石友三直接带领部队到达了少林寺,没想到在半途上又与妙兴的上司樊钟秀打了一仗,当时樊钟秀为了方便指挥,直接把作战的司令部安在了少林寺。打了胜仗的石友三烧了樊钟秀的司令部,少林千年古刹成为过去。

少林寺内的天王殿,大雄殿,阎王殿,龙王殿,六祖等大殿,几乎全部被焚烧殆尽,这件事情在国内外都掀起了轩然大波,美国《时代》周刊甚至专门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火烧少林寺,战争年代的悲剧

烧毁少林寺的人是石友三,这件事情自然是毋庸置疑的,毕竟相关的史书和历史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然而烧毁少林寺到底是石友三私自作主,还是冯玉祥下达的命令,直到现在还争论不休。

石友三在历史上的评价一直不高,很多人都称他是“五姓家奴”,一生都在钻营和投机取巧,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等人都是他的干爹,后来在抗战时期,他又做了汉奸,实在是没有一点骨气可言。

民国15年,石友三是冯玉祥的部下,当时广州革命军开始北伐,北伐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冯玉祥作为地方军阀势力原本是被讨伐的对象,但是此人颇有傲气和民族气节。

民国15年7月,冯玉祥宣布脱离北洋军阀,正式加入国民革命军。当时他们所要面对的主要敌人就是吴佩孚,而在冯玉祥率兵到达河南巩县的时候,妙兴已经是投靠了吴佩孚的,此时自然引起了冯玉祥的不满。

早在1927年年初,准备入住中原的冯玉祥,就已经发起了规模浩大的灭佛运动,刚刚进入河南的时候,冯玉祥将目光投向了具有河南首刹之称的开封相国寺,准备让寺院主动捐献资财,然而当时的方丈毫不买账。冯玉祥直接带领部队进入相国寺,相国寺被改为中山市场。

这一消息传来的时候,为了巴结冯玉祥,河南当地有权有势的人,几乎纷纷响应了冯玉祥的主张,河南境内的大小寺庙几乎全部不能幸免于难,被毁坏的佛像,寺庙,被驱逐的僧侣不计其数。

从这点上来看,石友三烧毁少林寺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为了讨好冯玉祥,毕竟冯玉祥此人是十分不待见佛教的,再加上当时与他们打仗的人,正是少林寺的僧侣们,恼羞成怒加上讨好上司,放一把火烧的少林寺自然也是不足为怪的,毕竟石友三就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小人。

也有很多人说烧毁少林寺本来就是冯玉祥下的命令,冯玉祥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对于佛教原本就不怎么喜欢的,再加上作战时的战略需要,恼羞成怒之下下令烧毁少林寺并不是没有可能。

其实说到底,火烧少林寺的悲剧不过是战争年代的一个惯常的悲剧。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整个民族都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与硝烟弥漫之中,整个中原大地上掀起了漫天战火,少林寺虽说是佛家清静之地,但在民族危亡之下,它怎么可能独享太平?

所以说火烧少林寺听起来有些可怕,但细想之下,也不过是一次寻常的悲剧,战争年代所有的骇人听闻都是常态,每天都有流血,都有牺牲,都有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就算不是冯玉祥烧了少林寺,也会有别人。

少林寺并不因为战火而消失

对于少林寺来说,1928年可能就是佛家所讲究的劫难,那一场大火将少林寺的所有建筑焚毁殆尽,一大批珍贵文物及5480卷藏经化为灰烬,那或许是少林寺它存在以来最可怕的一场艰难了。

菩提垂泪,或许他已经想到了千年前的那一场劫难,公元574年,北周武帝下令灭佛,禁止佛教流传。少林寺曾在那一段时间内毁坏严重,经历历史漫长的岁月,少林寺有发展成了香火鼎盛的样子,在唐朝时甚至有了天下第1名刹的美誉。

少林寺挺过的公元574年的灾难,依旧会挺过1928年的灾难,它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一个有关于和平的契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颁布了新的宗教政策,如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时代,少林寺有着独特的宗教魅力和文化内涵,特别是对外交流方面。

于是国家下令重新修建少林寺,如今少林寺藏经阁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少林寺也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眼中。

少林寺是一个跨越千年的记忆,1991年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率领僧团出访日本,在日本京都的达摩寺发现了少林寺被烧毁之前的48张照片,根据这一批照片,重新确定了少林寺的整体格局和建筑风格,曾经的断壁残垣成为了过去。

少林寺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佛家的文化象征,它已经成为一个令中国人民给予新的民族符号,历经千年而不衰,沧桑风雨之后,仍能蔚然挺立,这里就包含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嵩山的山谷里重新吹来了一阵新的春风,吹散了曾经的硝烟弥漫,吹散了曾经的颓靡与战争之后留下的创伤,少林寺周围的练武场里,少林功夫又一次走进了世人的眼中,甚至走向了世界。

少林寺虽是佛家清静之地却一直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争年代年代是,和平年代已也是,如今的少林寺已经渐渐走向了商业化的模式。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面对别人的质疑时说道:“唯有发展,才有地位,唯有地位,才有影响,唯有发展才配得上少林寺的这个佛教圣地,禅宗祖庭的地位。”

其实,“出世”与“入世”如何抉择,一直困扰着少林寺,从战争年代走向和平年代,带着世人的遐想以及传奇的故事,走成了一个存在于中国人心中的梦?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毁烧少林寺是在哪个朝代?

历史上最大火烧少林寺的一次毁烧少林寺应该是1928年春军阀混战时期火烧少林寺,被称为“二八火厄”。

“二八火厄”简介:

1、起因:1928年前后,盘踞在河南一带的吴佩孚集团军阀樊钟秀,与冯玉祥的部将石友三展开激战。樊钟秀曾把部队驻扎在少林寺内,因此3月15日,石友三打败樊部后直接占领了少林寺。

2、破坏:根据记载,当时樊钟秀的残部和少林寺僧众都已经逃离了,石友三便一把大火点燃了法堂。第二天,又将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六祖殿、阎王殿、龙王殿、钟鼓楼、香积厨、库房、东西禅堂、御座房等殿宇统统悉数付之一炬。一时间,少林寺内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四处躲藏的僧众们在山野中遥望寺院惨状,又不能前去营救,无不悲痛欲绝。石友三的部队离开少林寺之后,全寺僧众急忙回寺灭火抢救,才算保住了千佛殿、达摩亭、方丈堂、山门以及地藏殿、白衣殿等殿宇。

3、除了殿宇,这次大火毁坏掉的少林珍宝不计其数,包括寺内被皇封的“五品树祖”、经卷、《少林寺志》木刻版、魏齐造像碑、达摩面壁影石等等全未幸免。这次大火是自隋唐以来少林寺所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浩劫,据说,此后蒋介石来游少林寺时,也不得不发出了“石友三太坏了”的愤懑之情。在建国前的岁月里,由于战争频繁,民生凋敝,少林寺仅仅能够维持山门。

补充其他两次破坏:

1、周武灭法

北周武帝宇文邕当上皇帝不久,发现国家的大片田地无人耕种,国库也跟着空虚,而此时,成都一个名叫卫元嵩的还俗和尚和道士张宾一起上表武帝,建议“省寺减僧,并自还俗”,武帝于是下令群臣辩论佛、儒、道三教之孰优孰劣,借以废斥佛教。但事与愿违,朝廷中不少大臣都笃信佛教,这次讨论最后不了了之。

公元前574年的时候,他再次大会群臣,让道士张宾当面同少林寺僧人智炫辩论两教优劣是非,智炫和尚据理力争,连武帝本人也无法使智炫和尚屈服。武帝一怒之下,下令将佛道两教一并废除,强令全国两百多万僧人、道士一律还俗,将寺庙和塔观都分给王公贵族,财产则散给臣下。在这场自上而下的毁佛运动中,少林寺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佛像被毁,塔庙被砸,僧徒们流离失散,有的隐迹尘俗,有的遁匿山林,有的逃亡江南,昔日香客拥挤的佛门胜地转眼间只剩一派萧煞之象。

2、会昌毁佛

唐武宗会昌年间,国内几经内战,人民为了逃避繁重的徭役,纷纷出家入寺。唐武宗就传下旨令,内容与北周武帝如出一辙,要让僧尼还俗。据《中国佛教》一书记载,当时全国拆毁大寺4600多所,小寺4万多所,还俗僧尼达26万多人。从数字和毁寺的方式上可以看出,唐武宗的做法远比北周武帝更绝,这次灭法运动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极大,被称为“会昌灭法”。

雍正为什么要火烧少林寺?

雍正之所以烧少林寺火烧少林寺,是因为少林寺出火烧少林寺了个天地会火烧少林寺,而天地会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反清。

少林寺分为南北少林,其中北少林在隋朝末年帮助李世民打江山,得到火烧少林寺了李世民的嘉奖,在明朝中期倭寇泛滥的时候,帮助戚继光抗击倭寇,也收到火烧少林寺了当时皇帝万历帝的表扬。

而南少林。在宋朝末年帮助岳飞抵抗元朝侵略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也和北少林一样,帮助政府抗击倭寇,但是在明末清初成立了天地会,在社会上掀起一波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运动,引发社会动乱。

所以少林寺的所作所为在清初的时候已经动摇了清朝统治者的统治,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雍正皇帝下旨将少林寺的25房门头全部烧毁,所有僧人悉数赶往当时的农业大省务农。

其实宗教问题一直在朝代更迭的时候,有着突出的影响。自唐宋引进大量外传佛教以来,各地的寺院已经成为违法乱纪人员的避难场所。大量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游手好闲人,都前往少林寺避难,打着宗教的名义来进行违法乱纪活动。

因为寺院有有着大量社会无业游民,对社会没有帮助的僧人,他们聚在一起,就想着造反,破坏社会稳定的事情,所以康熙帝下令将少林寺烧毁也就可以理解了,毕竟这动摇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虽然现在的影视剧将天地会当作一种正义的反清复明活动,但是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这无疑破坏了他们安居乐业的环境。

清朝真的火烧过少林寺吗?因为什么啊 ?

没有,清朝统治者对少林寺很尊重。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皇帝亲书少林寺(原挂于天王殿,后移至山门)、宝树芳莲(原挂于大雄宝殿,后被火焚)二方匾额。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山门,重修千佛殿,少林寺这次大修缮和改建耗银达九千两。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写下众多诗词、匾额。

扩展资料:

少林寺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声誉显赫的禅宗祖庭,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位于登封市西12公里处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嵩山风景区的主要核心景区之一。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其建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定名“少林寺”。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在少室山五乳峰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至此,少林被称为“禅宗祖庭”。唐初,少林寺志坚、昙宗等十三棍僧,在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立下汉马功劳,得到了李唐统治者的赞誉和封赏。

在此期间,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极快,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少林功夫也从此美名远扬。明代达到鼎盛。

民国时期,军阀石友三放火烧毁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千年基业毁于一旦。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少林寺雄风重振,特别是1982年一部《少林寺》**,使少林寺、少林功夫风靡世界,成为河南乃至世界的一个顶级旅游产品。

少林寺自建寺以来,禅、武、医举世闻名,经久不衰,沉积了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曾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是名副其实的中原旅游明珠,华夏旅游胜地。

——少林寺

火烧少林寺的事件简介

民国初年,少林寺尚有僧众二百多人,土地一千三百七十余亩,度日艰难。 民国五年(1916年),有王云华修葺紧那罗殿之举;民国八年(1919年),寺僧又修缮了白衣大士殿及地藏王殿,但都属小规模的修修补补。

当此之时,军阀混战,武人朝秦暮楚;土匪肆虐,无赖劫夺流窜,寺僧惟以寺宇平安为念。时有云松恒林和尚(1865~1923年),为寺宇平安做出了贡献,但也由此种下了祸根。

恒林,伊川县宋寨人,俗姓宋氏,光绪元年(1875年)入寺燕染。民国元年(1912年),为登封县僧会司。其参禅之外,又习拳术,武艺高超。因地方不靖,县府便命他为“少林寺保卫团团总”,系地方民团性质。他只好“以菩萨心肠作金刚面目”,购置枪械,训练僧兵,以备不虞。 民国九年(1920年)秋,岁遭旱荒,土匪蜂起。恒林率民团在登封县城、梯子沟、白玉沟等处,与土匪大小数十战,打落“肉票”多人,每次皆获胜利。一次,土匪杆首朱保成、牛邦、孙天章、段洪涛等合伙夜袭巩县鲁庄镇,天将明时被发觉,向西南逃窜。巩县九区民团紧紧追击。匪过偃师府店,偃师县十四区、十五区民团也加入追击队伍。土匪逃至少林寺西熬子坪,遭恒林所率少林寺民团截击,大部被消灭。这次战斗缴获枪支、弹药甚多,皆藏于少林寺内。

恒林因其英勇善战,名声大振。土匪不敢犯境,环寺数十村得以安居乐业。时河南省政府主席张凤台授恒林以奖状、奖章,并向少林寺紧那罗王殿献了“威灵普被”的匾额,以谢神庥。河洛道道尹阎伦如也送了“少林活佛”的匾额,旌表恒林剿匪之功。恒林则谦恭如一,敦睦百姓。

民国十二年(1923年)十月初二日,恒林因积劳成疾去世,春秋五十九岁。次年春,登封、巩县、偃师、临汝四县民众三百余人集资为恒林立碑悼念。 恒林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妙兴(1891—1927)接任了登封县僧会司及少林寺保卫团团总的职务。

妙兴,字豪文,俗姓金,临汝县谢湾村人,家境贫寒,八岁(1898年)投少林寺恒林为师,自幼学拳习武,技艺超群,绰号“金罗汉”。 民国十四年(1925年)二月,豫西爆发了“胡憨之战”。陕西的刘镇华派憨玉琨率军入河南,与河南督军胡景翼作战,争夺中州。胡部樊钟秀派兰世勋运动驻偃师的憨部李慎亚倒戈。当憨部崔继华自密县退却时,妙兴率部队帮助李慎亚攻打崔继华,大大支援了樊钟秀。自此,妙兴与樊钟秀关系更加密切。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七月,广州革命军开始北伐。九月,冯玉祥(1882~1948年)宣布脱离北洋军阀,参加国民革命。吴佩孚联合张作霖(1875~1928年)攻打冯玉祥,被北伐军击败。次年(1927年)春,冯玉祥占领西安,配合北伐军合攻河南。二月,妙兴所率第一团奉命开往郑州,又调往舞阳。三月六日,在与任应岐部交战中,妙兴阵亡,年仅三十七岁。六月,遗体由弟子体信运回少林寺,葬于寺东北山坡上。

在清代顺治年间,吴洪裕为逃避战乱加入逃命的人群。相传他惊慌失措逃离的那一刻,对家中许多珍宝不闻不问,唯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两幅图跑到了山里面去躲藏,他还颇有感慨地说“这就跟生命一样!”但在当时,吴洪裕并未因此而丧命。

1650年,卧病在床的吴洪裕到了弥留之际,但他仍然念念不忘他珍爱的名画,尤其《富春山居图》。因为吴洪裕好友邹之麟曾将此图比作“画中兰亭”。

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在临死前将《兰亭序》带入陵寝陪葬,所以他经过千思万虑,出于迷信和效仿唐太宗的心理,作出了一个令家人惊讶不已的决定,要大家当着他的面,“火殉”《智永法千字文真迹》和《富春山居图》这两件心爱的书画,以表示其将永远随他在一起。

据记载,吴洪裕“先一日焚《智永法千字文真迹》,自己亲视其焚尽。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图》,当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还卧内。”

这幅在吴府里已经传承了3代人、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火苗一闪,画被点燃了,吴洪裕当时也气若游丝了。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富春山居图》开始焚化的危急时刻,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不忍心这幅稀世珍宝就这样化为乌有,他从人群里猛地窜了出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迅即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而同时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愣是把《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了出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建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宣布:我国对阿房宫遗址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考古发掘证实,阿房宫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群,历史上关于项羽火烧阿房宫纯碎是误传。在阿房宫前殿遗址地下104米处发现的由6行筒瓦和5行板瓦组成的整片铺瓦屋顶遗迹,是这次阿房宫前殿遗址考古发掘中最重大的发现,也是秦代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它是阿房宫宏大规模的实物见证。

在阿房宫前殿遗址下发掘出的成片铺瓦屋顶遗迹每个板瓦长58——62厘米,宽44——51厘米,是阿房宫宏大规模的实物见证

  阿房宫是秦王朝拟建的政令中心,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它位于渭河以南,和渭河以北的秦都咸阳隔河相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工作队领队李毓芳对记者说:《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烧秦宫时,火三月不灭。在这里,司马迁并没有说项羽烧了阿房宫,但后人说阿房宫是被项羽放火烧掉的。我们的考古发掘证实,渭河以北的咸阳宫是被大火烧掉的,但地处渭河以南的阿房宫并没有被火烧掉。因为过去我们在发掘渭河以北的秦咸阳宫时,在一、二、三号宫殿地下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而这次发掘渭河以南的阿房宫时,我们在一年里钻探了20多万平方米,发掘了1000平方米,没有发现一点红烧土,没有被火烧的痕迹。这就证明阿房宫不是被火烧掉的,在这个问题上应给项羽平反。

古代状元骑马游街的细节如下:

1、明朝嘉靖十一年,年仅21岁的林大钦高中状元,皇帝赐他游街。他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穿大红袍,手捧钦点圣诏,脚跨金鞍红鬃马,前呼后拥,旗鼓开路,气派非凡。牌子都写 “肃静”、“回避”。

2、唐朝曲江宴宴会的场所在曲江亭子。安史之乱以前,各部都有曲江亭子,一般建在水池边上。唐玄宗逃到成都之后,这些亭子大都被兵火烧掉了。只有尚书省的还在。进士宴会,就在曲江亭里举行。喝完了酒,泛舟池上,听歌看舞,成为惯例。

举行宴会前的几天,进士们骑马列队从大街上和河边上走过。这就是所谓的骑马游街。不仅民众可以看,达官贵人们也争相品评,往往其中十有八九被这些官员们选作自己女儿的女婿。那就好车、好用、好住的接踵而来。

3、皇帝在金銮殿传胪唱名,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后,状元领诸进士拜谢皇恩后,到长安左门外观看张贴金榜及回家的过程。从金銮殿到长安左门,要步行经过太和门、午门、端门、承天门(现天安门)到大明门(清为大清门)。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废除,历经近1300年。

根据《东齐遗事》记载:中国古代第一个“骑马游街”的状元叫“蔡齐”,是北宋状元。史料记载,蔡齐(988—1039)北宋官吏。字子思,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第一,状元。

凤凰网-古代状元教你怎样游街吸睛

关于满族的资料

满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人口总数为1041万人,分布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北京为多。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